非典對期貨影響
㈠ 「非典」為什麼對股市不足為慮
站著說話不腰疼。
非典對國家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怎麼可能對股市沒有影響?
㈡ 非典帶來的危害
非典恐懼症」危害甚於「非典」
「現在,社會上許多人對『非典』的過度反應造成的損害已經超過『非典』本身的危害了。」日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同樣是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給人類造成的危害遠遠超過「非典」,對「非典」這種新病,市民完全沒必要過度恐慌。
作為中國現行流行病學培訓項目執行主任,曾光教授參與了廣東省防治「非典」的流行病學現場調查。他列舉了一串數字,說明「非典」並不可怕——世界衛生組織去年11月26日發布公告,流感每年至少會對全球6億到12億人造成影響,其中症狀嚴重者300萬至500萬人,25萬至50萬人因流感死亡,病死率高達8%至10%。照此比例推算,我國每年患流感人口為1.2億至2.4億,其中有60萬至100萬人為重症患者,死亡5萬至10萬人。北京每年流感患者為120萬至240萬人,因重症死亡人數約為500至1000人。
曾光教授緊接著為記者分析了北京「非典」的發病情況:北京目前病死率大大低於流感的病死率。而且據預測,這個病死率還會不斷下降。
曾教授認為,「非典」是原因不明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因為病因不明,所以許多人恐懼,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據他介紹,根據流行病學的分布特點,任何一種流行疾病在任何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分布都會走過升高、持平、降低到最終消失的過程,廣州、香港等地「非典」暴發時也曾經歷過這樣的上升期。
曾教授特別談到,現在社會上「非典」恐懼症更甚於「非典」本身。一些市民最近都在注射胸腺肽、胎盤球蛋白等來提高免疫力,曾教授認為此舉完全是沒有必要的。目前「非典」患者中以20至40歲的青壯年人居多,這主要是由於年輕人接觸社會面廣泛,感染機會多造成的。但目前防治「非典」沒有特效葯,疫苗的研究還需時日,個別葯物的確可以暫時提高免疫力,但它對「非典」並沒有特異的預防和保護作用,有些人誤以為打了針就是上了「保險」,平時不注意衛生,反倒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http://www.yin.com.cn/zy/ca1622.htm
㈢ 非典對經濟的影響
非典的危機比1998年大洪水和亞洲金融危機嚴重,因為它直接威脅到中國最大的都市圈:廣州,香港和北京,或許還有山西、內蒙古等地方。應全面反思非典瘟疫流行的深層次原因,全面估計其影響。要說非典對經濟的破壞性,旅遊業首當其沖。假設減少2000萬人外出旅遊,每人少消費1000元,就是200億元。旅遊行業消費乘數極高,在國際為7,即旅遊者每消費1元錢,可以帶動7元社會消費。在中國乘數為5左右,因此200億元旅遊收入的減少意味著1000億元消費需求的減少。其他方面如航空和會議經濟的損失類似於旅遊。既使醫葯和通訊收入大幅度增加,其總量和乘數效應卻遠低於旅遊和航空業。
㈣ 非典時期貿易停止了嗎
非得實習貿易停止了嗎?貿易停止了,所有的公共場合全都停止了,包括出行的所有的客運。
㈤ 非典有哪些影響
http://ke..com/view/7060.html?wtp=tt這是非典的網路
㈥ 分析「非典」對電子商務產生了哪些影響
「非典加速了傳統交易方式的改變」,杭州中化網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德良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感言,他認為,盡管「非典」不可避免為企業帶來損失,但「非典」因素的影響,也讓商業機會信息數增長了3-5倍。企業若能突破傳統經營方式,仍然能夠獲得商機。
同時,在企業經營受「非典」制約下,企業尋求的在虛擬世界經營方式,不受時空限制、毋需人員接觸,同時趁機發展網上交易和電子商務,對企業是一種新的機遇。於是,有人提出,一度冷落的電子商務時代會因「非典」疫情的威脅而提前到來。
回顧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可謂歷盡坎坷。1999年底,正是互聯網高潮來臨的時候,國內誕生了370多家從事B2C的網路公司,到2000年,變成了700家,但隨著納指下挫。
2001年,人們還有印象的只剩下三四家。隨後電子商務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冰河時期」。誰都沒有料到,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能讓電子商務重放異彩,把網上交易的種種好處適時放大。
㈦ 2003年非典過後對銀行理財有什麼影響
可以打新股,
㈧ 2003非典期間,哪些期貨品種受影響
這有很多的, 你可以在交易軟體就可以查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