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對期貨的影響
❶ 對植物來說,倒春寒的利與害都有哪些
由於冷空氣和東南季風的持續競爭,氣溫非常不穩定。特別是南方,氣溫可以高達20度,也可以降到10度。當然,一年中的這個時候不會有更冷的天氣,但是人們無法忍受這樣寒冷溫暖的天氣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把這種天氣稱為「春末冷」,會對我們的生活和農業產生一定的影響。
這種天氣現象也會給人體帶來一些傷害。由於老年人體質弱,熱平衡能力差,如果天氣寒冷溫暖,身體的各種疾病容易復發,如心腦血管疾病。由於天氣突變,神經受到刺激,但由於毛細血管收縮,血流受阻,血壓會飆升,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
此外,早春的冷暖天氣容易滋生各種細菌和病毒。不注意預防,容易感染各種呼吸道傳染病,大家都要注意。
❷ 果樹如果遇到了倒春寒,會有哪些影響呢
果樹如果遇到了倒春寒,會有哪些影響呢?
倒春寒一般會對會給果樹生產帶來嚴重威脅,造成枝條或花芽凍害,如樹皮凍傷、枝條抽干、嫩葉和花芽凍死或發育不全等。,直接影響坐果率的提高。
c
若倒春寒較嚴重,也不要因為當年掛果少而放棄管理,調整方向,以養樹為主,做好後續的肥水、修剪與病蟲防控工作,為來年掛果打下良好基礎。
❸ 股市 倒春寒 是什麼意思
天氣上,初春氣溫回升較快,而在春季後期氣溫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氣現象。故事裡就是行情剛正常啟動,該拉升了卻跌跌不休,背離了指標和人們的經驗。
❹ 倒春寒有哪些影響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天氣逐漸回暖,但也有時冷空氣會入侵,氣溫猛然下降,因為溫度差異太大對作物造成危害,對人的身體帶來傷害,這種「前春暖,後春寒」的天氣稱為倒春寒。倒春寒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氣象,北方城市比較常見,那麼倒春寒有哪些影響呢?
❺ 倒春寒對農業的影響是什麼
在農業生產上,倒春寒其實仍屬春季低溫陰雨范疇。因為在出現時間上偏晚,危害性更大,因此農業上將其區別對待。這是因為,早春農作物播種都是分期分批進行的,一次低溫陰雨過程僅危害和影響一部分春播春種作物,且早春低溫陰雨多數是在春播作物的針芽期、大多數果樹還未進入開花授粉期,其對外界環境條件適應能力亦較強。而一旦過了「春分」尤其是清明節之後,氣溫明顯上升,春播春種已全面鋪開,各類作物生機勃勃,秧苗進入斷乳期,多數果樹陸續進入開花授花期,抗禦低溫陰雨能力大為減弱,若這時出現倒春寒天氣,就面臨大面積爛秧、死苗和果樹開花座果率低之災,其他春種作物生長發育也受到嚴重影響。
❻ 倒春寒對農業的影響有哪些
將直接影響農作物的出苗率和正常生長,可抗寒能力降低,溫度高,目前採取的主要是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如何避免暖冬對農業生產造成的不利影響,使蟲卵能夠更容易越冬生存暖冬現象對於農業生產的不利方面主要體現在暖冬對土壤墒情的影響很大,氣溫偏高,這對越冬作物的生長和春耕;溫暖的冬天,如暖冬對於節約能源、交通運輸,還有利於大棚作物的生長,以保持土壤墒情,因為暖冬形成的較高氣溫,一旦出現「倒春寒」現象,嚴重的還會影響全年的農業收成,將會產生很大危害,暖冬使農作物旺長,並在春天大量繁殖,如在播種時進行積極有效的殺蟲處理和及時灌溉措施、春播不利;在暖冬過後的春天3月末4月初時,存在著有利於農業生產的一面,正是農作物出苗期,這樣土壤中水分蒸發就比較嚴重,暖冬時往往降水量減少、農田水利建設以及人們的戶外作業都非常有利。 同時暖冬還會使農業病蟲害加重,容易出現大面積蟲災,造成糧食大幅度減產。 暖冬現象如果在短期內看,保證農作物的生長需求、日照足
❼ 倒春寒好不好
倒春寒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不僅中國存在,日本、朝鮮、印度及美國等都有發生。中國春季(3月前後)是由冬季風轉變為夏季風的過渡時期,其間常有從西北地區來的間歇性冷空氣侵襲,冷空氣南下與南方暖濕空氣相持,形成持續性低溫陰雨天氣,即形成「倒春寒」。一般來說,當旬平均氣溫比常年偏低2℃以上,就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倒春寒。而冷空氣南下越晚越強、降溫范圍越廣,出現倒春寒的可能性就越大。
主要危害
.1 對農業的危害
在農業生產上,「倒春寒」仍屬春季低溫陰雨范疇,但因為在出現時間上偏晚,因此危害性更大,在農業上也將其區別對待。早春農作物播種一般分期分批進行,一次低溫陰雨過程僅危害和影響一部分春播春種作物,且早春低溫陰雨多數是在春播作物的針芽期、大多數果樹還未進入開花授粉期,其對外界環境條件適應能力亦較強。
一旦過了「春分」尤其是清明節之後,氣溫明顯上升,春播春種已全面鋪開,秧苗進入斷乳期,多數果樹陸續進入開花授花期,抗禦低溫陰雨能力大為減弱,若這時出現倒春寒天氣,會造成果樹大面積爛秧、死苗;果樹開花坐果率低;棉花、花生等喜溫作物爛種死苗;油菜開花受粉異常,及角果發育不正常,降低產量;影響小麥孕穗,造成大面積不孕或籽實質量低劣等農業危害。
2 對健康的危害
可能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倒春寒」現象可能引發老年人的心腦血管疾病。老年人熱平衡的能力較差,其循環系統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春季氣溫驟然下降後,老年人的交感神經受寒冷刺激,興奮度增高,全身皮膚表層毛細血管收縮,使血流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由於老年人及心腦血管病患者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可能發生血壓突然升高、腦梗塞、腦出血或心肌梗死。另外,天氣突變會引起地球磁場的改變,誘發人體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可能誘發風濕性關節炎
早春時節,一些愛美的年輕女士早早穿起裙子。但女性膝關節對冷空氣刺激較為敏感,遭受冷空氣襲擊以後,關節局部容易出現麻木、酸痛等症狀,久而久之,容易發生風濕性關節炎。曾有調查報告顯示,突尼西亞婦女一年四季都喜歡穿裙子,即使在寒風刺骨的冬天也是如此。因此,70%的突尼西亞婦女患有風濕性關節炎。
可能引發呼吸系統傳染疾病
由於早春氣候寒冷,空氣乾燥,「倒春寒」氣溫突變後,呼吸道黏膜的防禦功能會受到直接影響,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虛而入,造成流感、腮腺炎等傳染病流行。在冬春交替的季節,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紅熱、氣管炎等呼吸系統傳染病的發病率遠高於其他季節。
❽ 倒春寒一般發生在什麼時候 倒春寒對農業有什麼影響
倒春寒,一般就是3月左右。一般影響生長,甚至影響產量,比如春播小麥、杏樹等都可能收到倒春寒的影響。
下面是引用網路的
倒(dào)春寒(英文late spring coldness),是指初春(一般指2月末3月初)氣溫回升較快,而在春季後期(一般指4月)氣溫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氣現象。長期陰雨天氣或頻繁的冷空氣侵襲,抑或持續冷高壓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強輻射冷卻易造成倒春寒。初春氣候多變。如果冷空氣較強,可使氣溫猛降至10℃以下,甚至雨雪天氣。此時經常是白天陽光和煦,讓人有一種「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感覺,早晚卻寒氣襲人,讓人倍覺「春寒料峭」。這種使人難以適應的「善變」天氣,就是通常所說的倒春寒。對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極易造成不利影響。
對農業生產的危害
倒春寒就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林業和農業氣象災害,是指春天由於受較強冷空氣頻繁襲擊氣溫下降較快,並造成大范圍地區樹木和農作物持續受凍害的天氣氣候現象。倒春寒常引起我國北方花生蔬菜棉花和小麥的爛種現象,也會影響我國南方水稻播種出苗和生長,給農業和林業生產等帶來嚴重危害。
在農業生產上,倒春寒其實仍屬春季低溫陰雨范疇。因為在出現時間上偏晚,危害性更大,因此農業上將其區別對待。這是因為,早春農作物播種都是分期分批進行的,一次低溫陰雨過程僅危害和影響一部分春播春種作物,且早春低溫陰雨多數是在春播作物的針芽期、大多數果樹還未進入開花授粉期,其對外界環境條件適應能力亦較強。而一旦過了「春分」尤其是清明節之後,氣溫明顯上升,春播春種已全面鋪開,各類作物生機勃勃,秧苗進入斷乳期,多數果樹陸續進入開花授花期,抗禦低溫陰雨能力大為減弱,若這時出現倒春寒天氣,就面臨大面積爛秧、死苗和果樹開花座果率低之災,其它春種作物生長發育也受到嚴重影響。
倒春寒是南方早稻播種育秧期的主要災害性天氣,是造成早稻爛種爛秧的主要原因。常年2-4月,江南地區先後進入早稻播種育秧大忙季節。在此期間冷暖空氣相互交綏,當北方冷空氣南侵到江南和華南時冷暖空氣勢均力敵常常造成低溫連陰雨天氣,當日平均氣溫在12°C或以下,連陰雨3一5天;或在短時間內氣溫急劇下降,且日最低氣溫降到5°C以下,均可造成早稻爛秧和死苗。這樣不僅損失大量種子,而且因補種延誤播種季節,使早稻成熟期延遲,影響晚稻栽插,使晚稻抽穗揚花期易受低溫危害。近30多年中,以1951、1969、1970、1976年的天氣氣候條件最差,造成嚴重爛秧,一般爛秧率超過30%,有的達50%。如1970年僅廣西地區爛種就達1億斤以上;1976年,僅湖南、江西、湖北三省就損失谷種達7億斤。此外,對已播棉花、花生等喜溫作物也常常造成爛種死苗;並影響油菜的開花受粉,及角果發育不正常,降低產量;有時影響小麥孕穗,造成大面積不孕或籽實質量低劣。
❾ 倒春寒的主要危害
對農業生產的危害
在農業生產上,倒春寒其實仍屬春季低溫陰雨范疇。因為在出現時間上偏晚,危害性更大,因此農業上將其區別對待。這是因為,早春農作物播種都是分期分批進行的,一次低溫陰雨過程僅危害和影響一部分春播春種作物,且早春低溫陰雨多數是在春播作物的針芽期、大多數果樹還未進入開花授粉期,其對外界環境條件適應能力亦較強。而一旦過了「春分」尤其是清明節之後,氣溫明顯上升,春播春種已全面鋪開,各類作物生機勃勃,秧苗進入斷乳期,多數果樹陸續進入開花授花期,抗禦低溫陰雨能力大為減弱,若這時出現倒春寒天氣,就面臨大面積爛秧、死苗和果樹開花座果率低之災,其它春種作物生長發育也受到嚴重影響。
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心腦血管病發病增加老年人熱平衡的能力較差,其循環系統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交感神經受寒冷刺激後,興奮度增高,全身皮膚表層毛細血管收縮,使血流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另外,天氣突變會引起地球磁場的改變,誘發人體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由於老年人及心腦血管病患者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可能發生血壓突然升高、腦梗塞、腦出血或心肌梗死。國外一項試驗表明,讓一組63~70歲的老人在室溫為6℃的人工氣候室里靜坐看電視或看書,兩小時後,老年人血壓普遍升高了25毫米汞柱左右。而在同樣條件下,青年人血壓的變化很小。這說明低溫容易使老年人的血管收縮。
早春時節,一些愛美的年輕姑娘早早就穿起了五顏六色的裙子。但女性膝關節對冷空氣刺激較為敏感,遭受冷空氣襲擊以後,關節局部容易出現麻木、酸痛等症狀,久而久之,容易發生風濕性關節炎。
容易流行呼吸系統傳染病由於早春氣候寒冷,空氣乾燥,呼吸道黏膜的防禦功能會受到直接影響,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虛而入,造成流感、腮腺炎等傳染病流行。資料表明,在冬春交替的季節,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紅熱、氣管炎等呼吸系統傳染病的發病率,遠高於其他季節。
❿ 倒春寒的原因
為什麼會有倒春寒,倒春寒形成的原因
倒春寒就是春季氣溫比往年要低的情況,那麼為什麼會有倒春寒呢?倒春寒會持續多久呢?了解這些情況能夠使我們更好地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下面為您介紹為什麼會有倒春寒,倒春寒會持續多久。
為什麼會有倒春寒
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氣溫回升較快,而在春季後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氣溫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氣現象。長期陰雨天氣或頻繁的冷空氣侵襲,抑或持續冷高壓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強輻射冷卻易造成倒春寒。初春氣候多變。如果冷空氣較強,可使氣溫猛降至10℃以下,甚至雨雪天氣。此時經常是白天陽光和煦,讓人有一種「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感覺,早晚卻寒氣襲人,讓人倍覺「春寒料峭」。日歷網表示,這種使人難以適應的「善變」天氣,就是通常所說的倒春寒。對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極易造成不利影響。
倒春寒形成的原因
倒春寒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不僅中國存在,日本、朝鮮、印度及美國等都有發生,其形成原因並不復雜。中國春季(3月前後)正是由冬季風轉變為夏季風的過渡時期,其間常有從西北地區來的間歇性冷空氣侵襲,冷空氣南下與南方暖濕空氣相持,形成持續性低溫陰雨天氣。一般來說,當旬平均氣溫比常年偏低2℃以上,就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倒春寒。而冷空氣南下越晚越強、降溫范圍越廣,出現倒春寒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一年四季中,氣溫、氣流、氣壓等氣象要素變化最無常的季節就是春季。經常是白天陽光和煦,讓人有一種「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感覺,早晚卻寒氣襲人,讓人倍覺「春寒料峭」。這種使人難以適應的「善變」天氣,就是通常所說的「倒春寒」。據歷史資料顯示:北京30年出現「倒春寒」的幾率在57%左右。特別是早春時節,這種氣候特點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3月8日南郊觀象台的最高氣溫已達到15.2℃,而最低氣溫只有3.3℃,早晚溫差還比較大。
倒春寒的標准
倒春寒的標准:農業氣象試驗指出,日平均氣溫≤12℃,維持期≥3天,不利秧苗生長。如果降溫伴隨著陰雨,危害就更大,這是比較公認的指標。南方各地春播時間有先有後,倒春寒的時段與強度指標也稍有不同。南方各地春播時間有先有後,倒春寒的時段與強度指標也稍有不同。
雲南省各月的標准為:
(1)2月標准:連續4天日平均氣溫滑動平均值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5℃;或有一天最低氣溫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5.9℃(負距平是對月平均氣溫或月平均最低氣溫而言的)。
(2)3月標准:連續4天日平均氣溫滑動平均值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6℃;或有一天最低氣溫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5.7℃。
(3)4月標准:連續4天日平均氣溫滑動平均值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7.5℃;或有一天最低氣溫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7.2℃。
預防倒春寒對健康的危害
中國是個典型的季風氣候國家,冬季受北方來的冬季風控制,氣候寒冷而乾燥,春季氣溫變化無常,驟然升降,空氣寒冷而乾燥。由於天氣轉暖以後,人們身體的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出現下降,會經受不住突然襲來的冷空氣的刺激,直接影響呼吸道黏膜的防禦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整體下降,容易使人體植物神經中樞系統發生紊亂,導致調節功能減弱。因此,春季是流感、流腦、病毒性肝炎等多種疾病流行或復發的季節,同時,呼吸道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也明顯增多,尤其是抵抗能力較低的老人和兒童。如不注意預防,「倒春寒」對人體的健康會造成一定的危害。
養生專家表示,要預防「倒春寒」的襲擊,應注意收聽收看天氣預報,根據天氣變化,注意防寒保暖,適時、適度增減衣物,可遵循「春捂」的規律。「春捂」要看氣象指數,根據天氣而定。春季早晚氣溫較低,可適當「捂」。在陽光充足的中午,氣溫達10℃以上時,便可適當減少衣物;當春暖花開,陽光明媚時,要多參加體育活動,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可保證大腦、心臟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環,使人精力充沛,也可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還講究科學的飲食和起居,室內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盡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區域逗留;安全度過氣候多變的春天。
倒春寒的注意事項
1、乍暖還寒最應保暖
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 」這說的就是春天的氣候。日歷網提醒,春天是個氣候多變的季節,雖然春季逐步回暖,但早晚還是比較寒冷,冷空氣活動的次數也較為頻繁,不時還會出現倒春寒。過早脫去棉衣,一旦冷空氣來襲,可能會一下子適應不了,身體的抵抗力也會下降,很容易著涼感冒,甚至發熱。特別是體質虛弱的老年人和抵抗力較弱的兒童,要穿得稍多一點,避免感冒,誘發疾病。市中醫醫院內科專家朱凌雲教授提醒,像哮喘、冠心病患者更應在春天多穿些,以免一不小心舊病復發。
另外,還有不少人春天不喜歡蓋厚被子睡覺,甚至還有大開窗戶睡覺的。殊不知,人在睡眠狀態下肌體的抵抗力最差,一些春季常見病也正是此時得上的。如果夜晚大開窗戶睡覺,吹到寒風很容易誘發關節炎、腰腿痛等毛病,落下病根,日後難以治療。因此,按中醫理論「春捂秋凍」,春季還應多捂些。
2、春季鍛煉多有講究
首先春季鍛煉不宜過早,春天早晨霧氣較重、溫度較低,各種細菌在春季正處於活躍的繁殖期,很容易彌漫在空氣中,加上如果粉塵較多、又遇霧天的話,則不適合鍛煉。中國吃網表示,如果太陽還沒出來就開始鍛煉,植物可能還沒來得及進行光合作用,氧氣含量極低。
此外,春季鍛煉不可過猛,因為人的肌肉和韌帶還比較僵硬,如果運動前沒有做好充分准備,很容易扭傷。准備活動可選擇步行、跑步等全身運動,幫助打開全身肌肉。適量進食也很必須,空腹鍛煉可能使人頭暈目眩,建議適當喝些粥,補充點水分,增加身體熱量較好。在運動中,還要注意運動的時間和強度,節奏比較慢、且運動量不大的運動方式比較合適,比如:慢跑、散步、太極、爬山、放風箏等,注意調節好自身節奏,科學運動。
3、春季養肝忌酸澀、油膩和酒
春季為肝火旺的季節,春季養生重點在於養肝。肝火旺,則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病症,中醫認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也就是說,春季要少食酸,多增甘。酸性食物吃多了會使肝火更旺,而性味甘平的食物就可有效調節肝火。如果多吃些山葯、蓬蒿、馬蘭頭、韭菜、雞肝等,對於清肝可起到恰到好處的作用。而肉類等油膩食物在春季不宜過多進食。酒精是肝的頭號大敵,飲酒過度也會使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脂肪肝。
中國吃網建議春季養肝要做到忌酸澀、忌油膩和忌酒。值得提醒的還包括,春季的新鮮水果一定要等它熟透轉甜才能食用,不熟的水果太酸,吃多了也易傷肝。除此之外,春季還應忌吃羊肉、海魚、蝦等好發食物,注意攝取維生素、無機鹽和優質蛋白質。醫學研究還表明,缺乏足夠的維生素B容易引起春困,維生素同時也可增強機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