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貨時間 » 清朝後期貨幣制度影響

清朝後期貨幣制度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5-04 13:49:45

❶ 從清朝到現在我國貨幣制度經歷了那些階段的演變

貌似清朝就沒有貨幣制度吧 一直都是沿用的明朝的 直到辛亥革命將滿清推翻了 然後才有了貨幣制度的啊

❷ 明朝中後期貨幣制度變革和民國時期貨幣改革有什麼相同之處

都是在世界經濟變化的影響之下,明是因為美洲白銀的大量輸入,民國是因為一九二九年世界經濟危機影響。

❸ 為什麼明清貨幣制度落後

明清兩代以銀為中心貨幣。

明代中期後,社會經濟和商品貨幣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大明寶鈔因嚴重貶值退出流通領域。白銀以其體積小價值大、易於分割熔鑄、便於攜帶等自然特性,天順以後逐漸成為主導流通貨幣,至隆慶初國家以法律形式認可了白銀的貨幣地位。白銀是各種貨幣(銅錢、鐵錢、鉛錫錢、楮幣等)中的主要貨幣,一切貨幣的最終職能都是以白銀來表現的。當其他種貨幣在流通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滯礙難行、流通不暢時,唯獨白銀是人人歡迎,亟求獲得的一種貨財,也就是法幣。萬曆年間,張居正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一條鞭法」標志著白銀貨幣化的最終完成。同時反過來說,在白銀貨幣化過程中,賦稅逐漸走向「專征銀」而「不征錢」的道路,推動了國家賦稅制度變革,使得明代國家在全國范圍內賦稅採取徵收銀兩的形式成為可能。

白銀是一種秤量貨幣,以兩為基本單位。人們通常根據形狀、整碎和使用情況將白銀分成三種:其一為碎銀,即一兩以下的散碎銀子,形狀與重量皆無一定規范,有滴珠、福珠等名稱;其二為銀錠;其三為銀元,是從外國流入中國的銀幣,主要流通於閩廣地區。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也存在成色足與不足的問題,張燮《東西洋考》中的記載說明了銀元存在重量大小、成色的問題,這種情況至晚清時期變得尤為嚴重,外國商人往往以九成、甚至七八成的銀元換取中國十成銀錠。具體到明代中國的實際情況,銀元並不用於賦稅繳納。銀錠,是當時中國的「鑄幣」形式,但是我們必須清楚這種鑄幣形式並不是由國家鑄造,而是由各地銀匠鑄造或政府督責銀匠鑄造而成的,上面鐫刻的時間、地點、重量、銀匠姓名等印記並不具備國家法定貨幣印記的法律效力。此即所謂的銀兩制度。這種銀錠不是鑄幣貨幣,它存在著制度性的缺陷。亞當·斯密時代就指出這種條塊形狀的貨幣存在稱量不便與化驗困難的制度上的兩大缺陷,直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的凱恩斯仍然說:「中國所用的價值標準是白銀,但一般來說來,直到很近的時期以前並沒有將白銀鑄幣。」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錢糧論》認為,銀作貨幣有兩大弊病:以銀交田賦,使民間之銀"月消日耗","穀日賤而民日窮";以銀作交換,"銀輕而易賚",也就更能助長貪官污吏和盜賊的貪欲。

我國原本產銀不足,《皇朝經世文編》卷二九九稱:"皇皇以匱乏為慮者,非布帛五穀不足也,銀不足耳。"康熙初年,反對禁海的慕天顏即揭示了銀荒將至的隱患:"然銀兩之所由生,其途二焉:一則礦礫之銀也,一則番舶之銀也。自開采既停,而坑冶不當復問矣。自遷海既嚴,而片帆不許出洋矣。生銀之兩途並絕,則今直省所流傳者,只有現在之銀兩。"無論在產銀區還是在非產銀區,農民都不是貨幣的持有者,不得不輾轉將農產品轉變成白銀。這一環節當然會使農民遭受利益上的損失。

只有當百姓手中擁有白銀以後,他們才能完成國家規定所需繳納賦稅。從技術操作層面來說,古代國家賦稅徵收幾乎難以做到直接徵收到戶,在這一過程中必定會逐漸產生代理人階層。賦稅徵收主要由包頭或攬戶負責徵收繳納。通常情況下,包頭或攬戶是由地方大戶、富戶或地方勢要人家充任。包頭或攬戶將一定戶數或一定范圍內人戶的賦稅集中徵收,由他們繳納至地方政府。他們之所以願意承擔地方賦稅徵收事務也完全是出於利益獲取的考慮。在向地方政府繳納賦稅的每一環節上,百姓又會遭受到層層盤剝,倍受損害。

❹ 清末貨幣制度落後表現在哪些方面

清朝的銀兩制度,雖然是在封建經濟條件下經過漫長的時間成長起來的一種貨幣制度,但在鴉片戰爭後,起落後性暴露無遺,銀兩制度是一種適應中國封建經濟的貨幣制度,是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它的諸多缺陷,如形狀和重量都不合用,名稱和種類過於復雜,成色高低不齊,平法大小不一,鑄造分散,流通極為不便等,顯示出它的落後性。

❺ 明朝中後期貨幣制度改革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貨幣改革的異同

應該說:兩者當然不同,前者是封建時期的改革,後者是近現代化改革。

❻ 明朝中後期貨幣制度的新變化

明王朝建立後的百年間,國內農業生產獲得比較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中後期,即
15世紀以後,國內城市經濟與商品貨幣關系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表現比較突出的,在
全國建立了30多個新興的商業城市,商品貨幣關系活躍,促使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在農
村,佃農日益獲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而佃農本身又開始分化,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佃
農以及由富裕農民上升的中小地主,均樂於僱用僱工形式的勞動力。僱工成為當時農民
階級中僅次於佃農的農業勞動力隊伍。僱工又分為兩類:「計歲而受值者日長工」,「計日
佣者謂之短工」;在貨幣經濟方面,貴金屬白銀開始成為普遍使用的貨幣。
在這樣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產生於宋代、繼續推行於元代的紙幣制度,它在明代是
繼續推行或是被別的貨幣制度取代,或是與銅錢、白銀貨幣制度並行?它的發展是直線
向前的還是曲折前進的?當時的諸思想家又是如何認識和評論的?本文試從這些方面作
點介紹和評述。
一、承襲宋元繼續推行紙幣制度
根據史書記載,明朝初年,繼續實行紙幣制度。開始參照元代的辦法,用鈔不用錢,
禁止民間以金銀交易。但不久由於紙幣逐漸貶值,且貶值愈來愈厲害,元朝統治者不得
不放棄專用紙幣之法,改行錢鈔並用的制度。
明朝的紙幣,是朱元璋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發行的。紙幣的名稱叫大明通行寶
鈔。寶鈔面額分六種: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貫。每貫等於銅
錢一千文,或白銀一兩;四貫合黃金一兩。金銀只可以用來領用鈔票,不許流通。持有
金銀者,不許私下交易,只能賣給政府。洪武十年規定,一百文以下的數目用銅錢支付。
商稅的輸納,七成用鈔,三成用錢。洪武二十二年,由於流通的需要,加印發行小鈔,分
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共五種。在形制方面,大明寶鈔四周有龍紋花
欄,上面橫題的大明通行寶鈔六個字。花紋欄內兩邊各有四個字一行的篆書:「大明寶鈔,
天下通行」;中間有錢貫的圖樣。下面則印明為中方省或戶部奏准印造,與制錢通行,偽
造者斬,以及告發者的賞銀數目。末有洪武年月日。洪武以後,雖然繼續發行,但仍用
洪武年號。一貫的大鈔,長約9. 5市寸,寬為6市寸,一貫以下的小鈔,長寬都小得多。
其形制大小鈔沒有多大分別①。
明代實行的紙幣制度與宋元比較有以下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在實行紙幣制度的二
百多年間,只有一種形制的鈔票。這與元朝的紙幣不同。元代在幾十年間,自己的鈔票
改了幾次名稱。二是明朝的紙幣不實行分界的辦法,由於舊鈔越來越多,以新換舊、從
中舞弊的倒鈔問題十分突出。在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的情勢下,商人對鈔票的新舊加以差
別對待,同時稅務、鈔局官員,利用新舊鈔票價格的不同,強迫人民用新鈔納稅,他們
則換成破爛鈔票送繳國庫,從中取利。三是白銀的流通越來越廣,信譽極高,終於成為
明朝的正式貨幣。在白銀流通不斷擴展的形勢下,大明寶鈔的流通范圍卻越來越小,以
至完全退出流通領域。正統(公元1436年)以後,寶鈔已不通行,只有官傣還是用鈔折
付。由於紙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具有許多優點,在紙幣已不通行的情況下,仍被許多
人認為有必要保存。直到明術,還以鈔票來代表貨幣,或稱錢鈔,或稱鈔銀,而實際上
支付的卻是銀或錢。這說明紙幣有其存在的客觀必然性。
另一方面,由於紙幣易於印製,易於為統治階級利用來作為搜刮民脂民膏,彌補財
政赤字的工具,直至明王朝即將滅亡的明末,仍念念不忘發行鈔票。天啟年間(公元1621
年),由於財政困難,給事中惠世楊曾建議用鈔。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給事中何楷
又請行鈔。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蔣臣的行鈔建議曾獲得在朝掌管財政的大臣倪
元路等人的贊同。最高統治者思宗朱由檢更是爭不可待,願行鈔法。當時,戶部議行鈔法

❼ 清代實行什麼貨幣制度

清代基本上繼承了明代的貨幣制度,實行銀錢平行本位,大數用銀,小數用錢,而且銀錢之間比價大體維持在1000文一兩上下。朝廷的重點在用銀,尤其不主張用鈔。此時的各種交易中,已經極難再見到黃金的影子了。

❽ 後期的清朝怎麼沒落的那麼快

中國的封建王朝是在清朝達到了頂峰,也是在清朝走向了衰敗,清朝從乾隆朝末年開始逐漸衰敗。皇帝一度重用貪官和珅,導致政治日漸腐敗。而清朝統治者也失去了早期那種銳意進取的精神,漸趨保守和僵化。

原因:

1、中國浪費了太多太多勞動力,導致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清朝滿族沿襲之前的傳統,女人從七歲之後就開始裹腳,美名其曰「三寸金蓮」,但是卻不曾想到,當時的西方工業革命後,婦女還是主要勞動力。

2、鴉片的毒害,在工業革命時期,西方列強的商業和工業都迅速發展起來。每個民族都在為自己的生存而奮斗,那時期的中國,有錢人家的富家子弟在嬉笑斗鳥,甚至還聚眾違法吸大煙,慢慢吞噬著晚清時期的主要勞動力。

3、清政府膽小怕事,腐敗,自私自利,晚清已經參與了幾次戰爭,每次都是以戰敗簽訂喪權辱國的賠款條約為結束,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

正是因為這些權貴的統治,和這些罪惡的封建惡俗,當然和封建統治達到頂峰後必然衰落的自然規律也是脫不了關系的。更是由於封建統治者的無知和愚蠢,閉關鎖國,看不到西方的先進技術,還誤以為自己還是那個世界第一的泱泱大國,井底之蛙的思想終究導致清朝走向衰敗的。

(8)清朝後期貨幣制度影響擴展閱讀:

清朝結束時間:

19世紀末,中國國內的排外情緒開始高漲,結果引發了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以及隨後八國聯軍的入侵。

1901年《辛丑條約》簽定後,清朝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答應實行君主立憲。

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瓦解,清帝於1912年退位,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結束,到1917年張勛又曾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

❾ 晚晴的財政在太平天國爆發後受到了怎樣的影響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運動 ,對中國 社會的經濟、政治發展有深遠影響 ,尤其是對晚清財政有根本性的影 響。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到 1873年陝甘回民起義被鎮壓 ,期間爆發了眾多農民起義 ,清政府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危機。為了鎮壓農 民運動 ,籌集軍費 ,同時滿足帝國列強的需要 ,清政府進行財政改革 ,使得清朝的財政管理體制發生巨大變化 ,財權下移 ,地方財政的勢力逐漸增強 ,前清高度中央集權的財政管理體制日益動搖和瓦解。

3. 財政收支結構發生了變化。在太平天國運動以前 ,國家的財政 收支穩定 ,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 ,但是太平天國以後增加了很多新的收支項目 ,舊收支項目也在不斷變化。財政收入的變化具體表現在幾下 幾個方面 :第一 ,增長幅度大 ,加重舊稅 ,開征新稅 ,歲入增加多倍。第 二 ,收入結構發生了變化 ,工商稅比重增加 ,厘金、關稅成為大宗財政收 入 ,還增加了公債收入。第三 ,財政收入具有半封建半殖民的性質。財 政支出也由傳統的以俸祿為主的支出結構變成了以軍費、債務為主的支出結構。

4. 促使清王朝實行對外開放和洋務運動。太平天國沉重打擊了腐 朽的清王朝 ,建立了一個與之對峙的政權 ,與此同時 ,英法聯軍乘機發 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加緊侵略 ,逐步把中國 捲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當中 ,成為清王朝的"外患 "。面對"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和"數千年未有之強敵 "。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開始尋求 一種比較現實而有效的辦法 ,以解除內憂外患。

這樣 ,開明、務實的洋 務派也就應運而生了。他們堅持對外開放 ,陸續創辦一批軍事企業、民 用企業、近代海軍 ,創辦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 ,從而推動了中國近代 化。可以說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為洋務派的崛起提供了一個契機 ,為 中國近代化邁出了第一步。

❿ 晚清金銀儲備不足的情況下,應該採用什麼樣的貨幣制度

暫時保留原有制度,對外擴張掠奪,建立類似美聯儲的機構,印發一種紙幣,通過戰爭使其成為與國際黃金掛鉤的唯一貨幣,建立類似布雷頓森林體系,

熱點內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晚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3 瀏覽:396
阿壩小金縣橡膠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0 瀏覽:908
楚雄大姚縣豆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4:02 瀏覽:736
做期貨能在網上開戶嗎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591
安慶宜秀區早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377
正確的原油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9:41 瀏覽:39
達州市纖維板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11 瀏覽:310
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白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07 瀏覽:883
上海外盤期貨哪裡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4:10 瀏覽:448
香港日發期貨開戶網站 發布:2021-12-16 12:24:09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