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期貨影響
⑴ 國內期貨為何會受外盤影響而不是影響外盤
因為人民幣在國際上缺乏定價權,國際盤尤其是銅這塊最大的產能國以及定價貨幣都是國外的。我們滬銅只有跟著走。
我是香港駿溢期貨廣州辦的!
⑵ 如果發生戰爭,會對農產品期貨造成什麼影響
你好,如果發生戰爭,主要是對貴金屬和原油的影響,農產品期貨影響並不大。
⑶ 期貨對一個國家有什麼影響
期貨就是一份遠期的合約,
優點:具有套期保值的作用,就商品期貨來說,舉個簡單的例子:
9月份,某油廠預計11月份需要100噸大豆作為原料。當時大豆的現貨價格為每噸2010元,該油廠對該價格比較滿意。據預測11月份大豆價格可能上漲,因此該油廠為了避免將來價格上漲,導致原材料成本上升的風險,決定在大連商品交易所進行大豆套期保值交易。交易情況如下表:
現貨市場 期貨市場
9月份 大豆價格2010元/噸 買入10手11月份大豆合約:價格為2090元/噸
11月份 買入100噸大豆:價格為2050元/噸 賣出10手11月份大豆合約:價格為2130元/噸
套利結果 虧損40元/噸 盈利40元/噸
最終結果 凈獲利40*100-40*100=0
通過這一套期保值交易,雖然現貨市場價格出現了對該油廠不利的變動,價格上漲了40元/噸,因而原材料成本提高了4000元;但是在期貨市場上的交易盈利了4000元,從而消除了價格不利變動的影響。因此可以說,買入套期保值規避了現貨市場價格變動的風險。
弊端:期貨市場容易受主力控制,從而影響現貨市場,有些惡意的炒作行為則將大大影響現貨市場的健康發展。
希望能幫到你。
⑷ 通脹對期貨的影響有多大
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最初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現象。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徵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發行量超過了金銀貨幣量的一倍,單位紙幣就只能代表單位金銀貨幣價值量的1/2,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紙幣來計量物價,物價就上漲了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此時,流通中的紙幣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增加了一倍,這就是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主要是指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之市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於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後者用於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⑸ 巴基斯坦和印度打仗影響最大的期貨是什麼
沒有,印度與我國的交易規模有限,主要的幾個交易品種數量不大,遠夠不上依賴或者足以影響國內市場,所以反應到金融市場上不會有什麼大波動。
⑹ 國內商品期貨受國際期貨影響大嗎
外匯黃金那些是國際基本面影響,商品期貨是內盤除了銅和外盤有一定接觸影響以外,別的品種影響不會很大的,美國既然可以控制黃金走勢,我國的內盤商品肯定是我們自己說了算。
⑺ 哪些因素影響中印關系的發展
中國和印度山水相依,互為近鄰。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兩國的關系始終不盡人意,進一步發展中印關系還面臨著一些困難和障礙。 1、邊界問題 中印兩國擁有漫長的共同邊界,由於歷史的原因,兩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因此,中印之間存在較大面積的的領土爭端,並在1962年發生過極不愉快的邊界戰爭。這是影響雙邊關系的一個重大因素。邊界問題事關國家的根本利益,又直接涉及國民的民族感情。中印兩國現在都很難指望邊界問題在中近期內取得實質性進展,因此它從根本上制約了兩國關系的發展。 2、西藏問題 現在,流亡在印度的西藏人超過12萬,達賴集團的流亡政府設在印度的達蘭薩拉。流亡西藏人在印度所進行的分裂活動,直接威脅到到西藏的穩定,影響到我國西南方向的安全。印度政府在西藏問題上採取了兩面性的做法,它一方面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個自治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允許西藏人在印度領土上從事分裂中國的政治活動,但另一方面它又暗中支持達賴集團分裂中國的行徑,企圖使這個問題成為向中國施加壓力和影響的籌碼。 3、三角關系 中國與巴基斯坦有著十分友好的傳統關系,在政治、經濟和國際問題上進行過長期有效的合作。中國高度重視巴基斯坦這個值得信賴的朋友。每當巴基斯坦遇到困難的時侯,中國總是給予有力的支持,而在許多重大的國際問題上,巴基斯坦對中國的立場總是表示支持。中巴關系對我保持在南亞的政治影響力,防止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蔓延意義重大。但是,印度對中巴友好關系耿耿於懷,抱怨中國對印度的「安全關切」缺乏「足夠的敏感」。盡管中國真誠希望中印巴三角關系呈現良性循環地同步發展,真誠希望印巴之間通過談判協商的方式,解決雙邊關系中存在的問題,改變在克什米爾地區緊張態勢,但印度對中巴關系仍心存戒備。 4、安全觀念 盡管近年來中印關系得到不少改善,雙方在邊界實際控制線地區也採取了建立信任措施的行動,但印度對中國仍存在不少疑慮。印度的決策層認為,中國的強大和崛起可能影響印度的國家利益,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嚴重威脅了印度的戰略安全。印度的核試驗就是以中國威脅為借口進行。盡管一個時期以來這種論調有所緩和,其總統和外長也都在公開場合申明「中國不是印度的威脅」,希望「尋求同中國建立友好、合作、睦鄰和互惠的外交關系」,但其內心深處把中國視為「最大潛在威脅」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這種看法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也使印度國內改善對華關系的努力大為減弱,對進一步改善和發展雙邊關系帶來消極影響。 5、貿易問題 近年來,中印貿易增長迅速,年貿易額已經達到20億美元的水平,邊境貿易也有很大發展。但是,同中印兩國的經濟規模相比,特別是同中印兩國的貿易規模相比,中印雙邊貿易額在各自外貿總額中的比重仍顯過小。在這種情況下,政治關系的進展缺乏足夠的物質基礎,安全關系的改善缺乏足夠的經濟動力。 在看到中印關系存在諸多不利因素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同為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兩國之間改善關系的有利條件也有很多。 1、對國際戰略格局的看法具有相似性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戰略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俄羅斯的衰落,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印度作為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曾經有過輝煌的大國,不願意看到美國「一超獨霸」的國際戰略格局,堅持主張建立一個多極化的、「多中心」的世界,爭取使自己也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因此,印度在國際政治領域明確譴責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反對由一個或少數國家主宰世界並對其它國家發號施令,反對超級大國充當「世界警察」。在科索沃危機中,印度反對超級大國無視民族國家主權肆意發動戰爭的行徑,譴責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野蠻暴行。印度的上述觀點,與我對國際戰略格局的看法不謀而合,與我在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問題上的主張基本相似。 2、對國際行為准則的主張具有共同性 在當今的國際關系中,如何處理彼此間存在的利害沖突,採取何種方式解決彼此間的權益糾紛,以保證國際秩序的合理性,是需要迫切解決的重大問題。在這方面,中印兩國都認為,由兩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體現了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是各種國際行為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其中「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最主要的原則,是國與國之間保持正常關系的基礎,也是國際大家庭進行協調合作的前提。其中「互不幹涉內政」就是反對把一國的利益和意志強加於他國,反對以施壓的手段強迫一國接受他國的政治經濟制度、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在人權問題上,兩國都認為發展權是人權的一個重要方面,人權在法律上來說屬於一國主權之內的事情;雙方都抵制少數西方國家以人權為借口乾涉他國內政的行徑,不贊成某些西方國家以經濟制裁為手段對發展中國家施加壓力的作法。 3、對經濟貿易合作的要求具有互補性 中國自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就把國家戰略的重點放在經濟建設上。印度自80年代末以來,也把國家戰略的中心放在振興經濟上。改變各自的貧困面貌是兩個國家的共同心願,加強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是兩國人民的普遍要求。中印兩國的經濟規模都十分龐大,經濟貿易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中印之間擴大貿易的潛力很大,有待進一步發掘。近年來,中印貿易迅速增長,已從1991年的2億多美元猛增的1999年的20億美元,邊境貿易也有很大發展。目前,雙方正在努力開發對方市場,爭取貿易大幅增長。從科技合作來看,印度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技術、農業技術、遺傳工程、計算機特別是在軟體開發方面的技術,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中國的小高爐、小水電、家電、空間開發等技術也引起了印度方面的興趣。雙方在這些方面取長補短,互相合作,可以加速各自的經濟發展,減少對發達國家的技術依賴,有助於促進兩國關系趨向成熟。目前,兩國在農業、生物工程、冶金等方面的合作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幾個投資數額較大的合資企業也已開始投入運營,兩國政府和工商界之間正在進一步探討加強這方面合作的途徑和方法。 印度是頗有聲望的發展中大國,在國際政治舞台有很大影響力。世界銀行根據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將其經濟排在世界第五位。在南亞,它更處於「龍頭老大」的顯赫地位。 對於這樣一個既是我國鄰國又是崛起中大國的印度,我們的方針應該是:(一)登高望遠,從總體外交戰略戰略的高度著眼,在推動建立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過程中與其加強磋商合作。(二)增信釋疑,積極穩妥地處理雙邊關系,縮小「中國威脅」論的市場。(三)求同存異,某些暫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可留待以後解決,但要積極創造條件,保持邊界地區的和平與安寧。(四)取長補短,不斷加強在經濟、技術和貿易領域的合作,積極推動與兩國均有關聯的「中印緬孟次區域經濟合作」。 總之,中印之間應該努力建立睦鄰、合作和互惠的良好關系,為亞洲的持久和平與發展做出地區大國應有的貢獻。
⑻ 中美貿易戰對期貨的影響,會影響到哪些期貨品種
利多農產品,利空鋼鐵有色品種。
⑼ 厄爾尼諾現象對棉花期貨有影響嗎
隨著氣象學家五年來首次警告厄爾尼諾已經歸來,棉花期貨投資者應該何去何從?
日本和澳大利亞上月宣布厄爾尼諾已經出現。當月,澳大利亞國家氣象局檢測的海洋表面溫度指數出現了與1997-98年強烈厄爾尼諾現象時同樣的走勢,這意味著太平洋地區的厄爾尼諾現象正持續加強,並且可能出現有記錄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來襲時,東南信風減弱,東太平洋冷水上翻現象消失,表層暖水向東迴流,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溫升高,秘魯、厄瓜多沿岸由冷洋流轉變為暖洋流。由於海水溫度的變化,導致空氣對流發生轉變,帶來亞洲東岸乾旱、美洲西岸潮濕的氣候。
亞洲和美洲作為大豆、玉米、甘蔗、天然橡膠和棉花的主產區,自然深受厄爾尼諾影響。中銀國際表示,厄爾尼諾一旦發生,首先體現在市場對農產品產量下滑的擔憂,從而帶來價格上漲的預期,增強對農業板塊投資的信心。
海通證券在報告中總結道,厄爾尼諾總能帶動農作物價格上漲,但對於產量的影響悲喜交加,小麥通常大幅減產,大豆往往大幅增產, 大米和玉米產量波動比較溫和。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旗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小麥期貨投資者很快對厄爾尼諾即將來臨的警告予以了嚴肅的回應。如下圖所示,5月14日,該作為全球行業基準已經超過135年的小麥期貨大幅跳漲:
那麼棉花呢?兩家券商的研報顯示,考慮到庫存因素,本次厄爾尼諾對棉花的影響相對復雜。
棉花產區主要集中在中國、美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其中又以中印最多,兩者總共佔比高達約 50%。 中銀國際整理的數據顯示, 2013 年全球 2,573萬噸棉花產量中,中國產量為 670 萬噸,佔到 26.0%;印度產量為 634 萬噸,占 24.6%;美國產量為 287 萬噸,占 11.2%;巴基斯坦產量為 207 萬噸,占 8.1%,前四個國家的總產量佔比達到 70.0%。
棉花喜溫怕寒,其生長發育最適宜的溫度范圍為 20~30℃。為了達到早發、穩長、高產的目的,棉花苗期要求氣溫穩定。因此,帶來非旱即澇的厄爾尼諾以及伴隨發生的拉尼娜會使得棉花的產量大幅下滑,進而影響棉花價格。
據海通證券,2000 年至今棉花價格有兩次大幅攀升,均出現在厄爾尼諾出現的年份:一次發生在 2002 年,同比上漲38%;另一次發生在2009 年,同比上漲 36%,而且延續到 2010 年同比上漲85%。
CME的棉花期貨投資者更是將2009-2010年那次厄爾尼諾效應發揮到了極致。如圖所示,CME 2號棉花期貨從2009年3月的低點到2011年3月的最高點,累計漲幅高達5.34倍。
海通證券表示,厄爾尼諾對棉花價格影響顯著,由於拉尼娜往往伴隨厄爾尼諾發生,警惕有可能延長的價格波動時間。
當然,棉花價格的影響因素眾多,既受到供求影響,也受農業政策、紡織、外貿政策等影響。中銀國際進一步分解了厄爾尼諾對中印棉花產量的影響後發現:
印度:在厄爾尼諾時期,印度 6-9 月常會出現嚴重乾旱,但此時乾旱對棉花生產影響不大。歷史來看,厄爾尼諾出現的時間段,印度棉花增產和減產的幾率幾乎是一致的,產量變化最大的年份是 1953/1954 年的增產 15%和 1986/1987年的減產 13%,次之就是 1997 年的減產 11.4%,而其餘年份產量變化幅度並不明顯,說明總體來講厄爾尼諾對印度棉花生產的影響較小。
中國:厄爾尼諾時期,我國北方廣大地區常會有不同程度的乾旱,而高溫乾旱常導致棉鈴蟲等病害爆發,會略微影響棉花產量的增長。但從總體來看,厄爾尼諾天氣對我國棉花生產的影響作用微乎其微,無論是 1994/95 年還是1997/1998 年,我國棉花無論是從產量還是單產角度都是增加的。
加之當前棉花庫存積壓:
2012/13 年度,USDA 統計中國棉花產銷情況,國內棉花總產量 685.8 萬噸,年比下降 6%,進口量 239.5 萬噸,年比下降 55%,同時國內消費量 772.9 萬噸,年比下降 18.6%,同期期末庫存 818.88 萬噸,年比增加 138.7%,庫存消費比105.94%。
2012/13 年度全球棉花產量 2,543.7 萬噸,全球棉花消費量 2,315.1 萬噸,同期期末庫存 1,747.7 萬噸,較上一年增長 18%,期末庫存消費比 75.49%。除中國大陸外,全球棉花總產量 1,857.9 萬噸,全球棉花總消費量 1,542.9 萬噸,消費量比上一年度減少 11 萬噸,期末庫存 939.7 萬噸,期末庫存消費比 60.9%。
因此,中銀國際的看法是,除非發生強厄爾尼諾天氣,否則天氣因素造成棉花價格(期貨)上漲更多是短暫的預期行為,對整體的供需環境影響幾乎沒有。在棉花庫存消費比超過 100%的情況下,棉花價格上漲的基礎還很薄弱。
從CME棉花期貨走勢上看,市場確實出現了分歧。日本和澳大利亞最初宣布(5月12日)厄爾尼諾來臨時,棉花期貨出現過一波較大的上漲,但隨後幾日便回落,市場陷入震盪...
華爾街見聞有這個報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