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對期貨的影響
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有什麼影響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重大發展方略,其主要任務是:從供給側發力,通過重大改革的推進來解決重大的結構性問題。其重大的戰略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高宏觀調控效率和穩增長的重要推進器。一方面,將結構性改革引入宏觀調控,形成「宏觀調控+改革」的政策組合拳,是新一屆政府宏觀調控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實現穩增長與調結構平衡的重要舉措。這實際上是強調穩增長中的結構變數和制度變數,而這兩個變數則是決定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屆政府強調宏觀調控要既利當前又惠長遠,寓短於長,以長促短,拓展了宏觀調控的時間軸,形成了「短期+長期」的思路。傳統的宏觀政策偏重於總量問題而忽視結構、制度問題。結構失調、體制僵化不僅增加穩增長的困難,甚至使發展不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本質在於結構變化和制度創新。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增強發展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長期穩增長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領域改革取得明顯突破的情況,宏觀調控可以更多的採取市場手段和經濟手段,而盡可能減少行政手段,這既能增強市場信心,又能顯著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實現市場資源配置中起關鍵性作用的關鍵舉措。就經濟體制問題而言,最大的結構性改革還是市場化改革,即簡政放權、深化價格改革和要素市場化改革,著力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我國在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等五大方面都面臨重大的供給側體制問題,解決這些制度性的障礙的關鍵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發展為例,長期以來我國創新動力不足主要是因為創新性文化基礎薄弱,投機性發展氛圍過濃,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智力花在投機取巧上,熱衷於泡沫投機活動,是導致實體經濟不振、創新動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這有文化因素,也有發展觀短視、政績考核制度等問題,更有政府對市場干預過多、束縛了企業手腳的供給體制問題。深化市場化改革這一重大的結構性改革,不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為市場主體創新寬松公平的宏觀環境,讓市場在競爭性領域發揮決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激勵,增強微觀市場主體的競爭力。
三是促進產業升級、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導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結構升級失敗,即經濟結構長期處於中低端而無法向中高端轉換,從而導致長期的需求不足、產業競爭力低下、社會嚴重不公平等問題,最終使得經濟長期失速,危機四伏,各類風險交織且集中爆發。國際上這樣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現象,有東南亞金融危機。因此,結構轉型升級能否順利推進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關鍵。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決定力量是制度創新,即對關鍵領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層次的市場經濟體制。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推動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原動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一招。改革並不僅是簡單的放權,是對舊體制的「破」,更關鍵的是在於「立」,即「立什麼樣的新規」?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來鞏固,來紮根,法治的形成過程就是制度的完善過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勵性的新制度,以此減少不穩定性,同時增加發展的動力和創新能力。改革的深處就是法治。一方面,我們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同時,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標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顯著提高,基本實現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不是僅提供一時的激勵,當一放就亂時再收回,像一些不夠深入的改革那樣形成「收放循環」,而是在打破一些關鍵領域的體制障礙的同時,建立基於法律規范的長效體制機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進。正是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這兩方面要求,使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一招。(王小廣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
2016年6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2016年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去產能效果非常明顯。今年的去產能有兩大行業作為攻堅領域,一個是煤炭,一個是鋼鐵,1—5月份原煤產量下降8.4%,5月份當月的產量和庫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產量下降15.5%,5月末規上原煤生產企業庫存同比下降6%;1—5月份粗鋼產量下降1.4%。
去庫存效果更明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庫存數,4月末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下降了1.2%,這是2010年以來第一次出現負增長。房地產庫存是一項重要任務,連續幾個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比4月末減少521萬平方米。
降成本效果比較明顯。數據顯示,1—4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的成本是85.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17元。5月份開始國家全面實行營改增,實際上從去年開始營改增的試點就不斷擴大,有關部門預計,營改增今年將為企業降低成本6000億左右。
補短板投資增速加大。主要是對農業、環境治理、高技術產業加大投資力度,解決一些瓶頸制約因素,今年1-5月份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0%,比1-4月加快1個百分點,其中涉及這些短板領域投資增長速度更高,保持較快速度增長。比如水利、環境治理和公共服務業、信息傳輸業投資都在20%以上。
盛來運強調,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三去一降一補」工作進展情況不錯,效果初步顯現。同時有些問題還需要關注,比如鋼鐵問題,從4月份和5月份兩個月的情況來看生產量有所反彈,可能跟這兩個月鋼材價格反彈有關系,相關企業借價格反彈之勢又恢復了產能,這個現象需要高度重視,這也說明去產能確實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堅定地完成「三去一降一補」的任務,這樣才能使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再上一個新台階。
⑵ 供給側改革對經濟影響:對中國經濟影響多大
供給側改革對經濟影響非常大。據有關部門測算,所有虧損企業占工業部門比重約13.5%。僅處於供給側改革最前沿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拖累約0.7個百分點(若考慮存量在建工程,投資的拖累可能更大),對總消費的拖累為1.3%。在就業方面,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擁有899萬的員工,根據虧損企業員工平均5.6萬元的年收入,按照人均1500元/月的失業補助計算,職工收入下降約3146億。由於本輪去產能周期缺乏新增長點,失業補貼需要1618億。銀行方面,面臨巨大的潛在壞賬,資產質量問題也會約束銀行放貸能力。
目前,在虧損嚴重的企業面臨出清壓力的同時,全球缺乏新的需求增長點,中國內部也面臨老齡化壓力,要使供給側改革平穩運行,亟需尋找新的增長點。
⑶ 「供給側改革」真的能帶來大宗商品的牛市嗎
理論上來說是這樣,供給側改革會在一定程度上削減產出,如果需求不變的話,需求就會大於供給,大宗商品價格就會上漲。但現時情況就兩說了,首先供給「改革」未必就是真的會導致產量劇烈下降,地方政府為了保住GDP往往並不熱衷於關停這些企業,導致改革說得多做的少,流於表面,實際產量並沒有大幅度減少。再說需求側,經濟在下滑,製造業迫於成本大舉遷移東南亞,需求也是會萎縮的。一正一負,這中間還要考慮投機性力量的干預,導致大宗商品未來必定會進入一個價格波動震盪格局。至於你所說的牛市,一個牛市之後緊接著還會是另外一個牛市嗎?要知道,中國從成為世界工廠到如今,大宗商品的牛市已經持續了將近10年了。
⑷ 供給側對通貨膨脹有什麼影響
貨幣超發以來,股市房市資產價格先後上漲吸納流動性。考慮到經濟小周期回升,物價將溫和上漲。但考慮到產能過剩和貨幣流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不暢,尚不挑戰通脹。這有利於企業盈利邊際改善,但不會引發貨政轉向收緊。融資結構、資金流向和資產負債率情況均表明,融資平台、房地產和產能過剩重化工業形成了當前資金需求的「黑洞」。國泰君安分析師任澤平認為,2016年通脹將小幅回升,預計CPI在2.5%-3%之間,但不會持續突破3%的警戒線。這種溫和的物價回升有利於企業盈利的邊際改善,但尚不會引發貨幣政策轉向收緊。由於貨幣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不暢,貨幣政策不能有效解決當前的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需要供給側改革破題。
⑸ 致遠期貨:供給側改革對完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有何意義
供給方面
供給側,即供給方面。 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取決於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供給側,相對於需求側。若是要比較清晰地弄清供給側應先了解供給。
⑹ 供給側改革對我國產業結構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⑺ 供給側改革對鋼鐵行業會產生哪些影響和作
供給側改革對於鋼鐵行業來講就是化解落後產能,提高產品質量,生產適銷對路產品,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提高產品的競爭力,保持鋼鐵行業的運行平穩健康有序持續向好。目前來看,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鋼鐵企業利潤大增,產品質量持續提高,新材料新應用新結構層出不窮,地條鋼等危害社會安全的生產能力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民營鋼鐵企業無需擴張得到抑制,小鋼鐵廠隨意污染環境的狀況有所改觀,隨意壓扎工人工資有所節制。
⑻ 供給側改革,對未來中國及金融業有何影響
有效調節產能過剩問題,同時解決勞動力成本逐年升高問題,最重要的還是給經濟帶來創新生產力,帶動經濟轉型,走出新常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