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期貨到期對現貨影響
1. 為什麼期貨價與現貨價隨著合約到期日的來臨而趨向一致
期貨到期便需要進行交割,即以現貨與現金進行交易,所以隨著到期日的到來期貨價應與現貨價趨向一致。
期貨價格是指交易成立後,買賣雙方約定在一定日期實行交割的價格。期貨交易是按契約中時間,地點和數量對特定商品進行遠期(三個月、半年、一年等)交割的交易方式。其最大特點為成交與交割不同步,是在成交的一定時期後再進行交割。
期貨交易的誕生是以1898年美國成立芝加哥奶油和蛋商會為標志,當時進行期貨交易的商品基本是農產品。以後商會改名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進行期貨交易的商品越來越多,一些國家股票、債券、外匯等金融產品也加入期貨交易行列。在價格趨漲時,期貨價格高於現貨價格;在價格趨跌時,期貨價格低於現貨價格。
若兩者不趨向一致,則會有投機者進行套利,最終價格依然會趨向一致。
(1)商品期貨到期對現貨影響擴展閱讀
期貨的價格形成機制:
期貨市場的公開競價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電腦自動撮合成交方式,另一種是公開喊價方式。在中國的期貨交易所中,全部採用電腦自動撮合成交方式,在這種方式下,期貨價格的形成必須遵循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
1、所謂價格優先原則,是指交易指令在進入交易所主機後,最優價格最先成交,即最高的買價與最低的賣價報單首先成交。
2、時間優先原則,是指在價格一致的情況下,先進入交易系統的交易指令先成交。交易所主機按上面兩個原則對進入主機的指令進行自動配對,找出買賣雙方都可接受的價格,最後達成交易,反饋給成交的會員。
期貨價格中有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結算價等概念。在中國交易所中,開盤價是指交易開始後的第一個成交價;收盤價是指交易收市時的最後一個成交價;最高價和最低價分別指當日交易中最高的成交價和最低的成交價;結算價是指全日交易加權平均價。
2. 期貨與現貨之間的關系
期貨和現貨是有聯系的,期貨價格下跌,現貨價格上漲,現貨商收貨早就在期貨高價位建好空倉了,已經做好保值的准備工作了,所以無論現貨什麼價格他的利潤已經鎖定了,如果涉及到交割的話,他要交貨,所以無論價格多高對現貨商來說都得收,不然交不出來貨的,虧損就大了
3. 求助金融學人士:期貨交易對現貨生產銷售的影響
首先期貨它是一個標准化的合約,相當於一個遠期的標准化合約,買賣雙方相當於簽訂了供銷合同,每當合約到期是要進行交割的,所以價格是以現貨為基礎,有個價格回歸的過程。
現在很多企業做套保,不管是上游生產,中間加工,還是下游銷售,都可以通過期貨這個市場進行價格利潤的鎖定,從而規避價格波動的風險,當然這個過程無法消滅風險,只是將風險轉移給了投機者。
期貨市場作為反映商品未來價格的市場,對產業的發展具有怎樣的作用?結合中國的經驗,期貨市場對大豆產業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大豆期貨市場的價格信號,成為影響中國大豆種植的「風向標」。
大豆期貨市場的出現,對大豆主產區的有關方面帶來了重要影響。過去農民依靠感覺、經驗、隨大流的種地賣糧習慣和經營模式正在發生轉變;政府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也由單純重生產向生產和市場並重的方向轉變;在市場價格的引導下,農民和企業聯系更為緊密,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正在提高。
根據我們2008年進行的一項調查,東北大豆主產區農民關注期貨市場的程度己經達到58.24%。9%的農民根據期貨市場價格來選擇種植的品種,40%的農民在售糧期間對期貨市場價格進行不同程度的參考,同時,伴隨對期貨市場的逐步利用,39%的農民在賣糧時間和節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另外,關注期貨市場的絕大多數的農民都認為利用期貨市場能給自己帶來許多好處,14.92%的農民表示增加了收入。
(二)大豆期貨市場為大豆生產、加工、貿易相關企業提供了利用市場發展的機會。
對生產者來說,可以利用期貨市場「先賣後種」;對貿易和加工企業來說,期貨市場為他們提供了簽訂遠期合同的機會,消除了生產、貿易的不確定性。這一變化,使前者可以完全將重點轉移到增加生產的有效性上,使後者通過轉移風險和提高資金運轉能力,實現市場規模的擴大,效率不斷提高。
(三)期貨市場為大豆企業規避風險提供了平台與工具。
大商所的大豆、豆粕和豆油期貨合約,構成了完整的大豆產業鏈合約組合,而且具有很強的流動性,為大豆加工、貿易等現貨企業套期保值、規避風險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為企業調整經營策略和方向的指示器。根據我們的調查,目前中國大豆產業鏈各類企業對期貨價格參考程度普遍較高,平均達到85.94%,其中貿易商對期貨價格的參考程度最高,達到93.85%。
同時,中國大豆產業各主體參與大豆期貨市場程度在不斷提高,參與期貨市場企業家數不斷增多,2008年僅大豆1號合約即達到2658戶,其中一半以上為流通企業,它們參與大豆期貨交易占所有企業交易總量的比例達到62.41%。
由於期貨工具的運用,中國大豆產業的抗風險能力逐步提高。去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大多數企業運用期貨工具有效地規避了風險。當時市場人士統計,由於國內主要油脂油料企業基本上都在運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大多數的企業躲過了這場沖擊。僅2008年10月份,參與期貨避險的前20名大豆經營企業,其大豆期貨上的盈利額達到了10.41億元,彌補了其現貨經營的損失。
(四)期貨市場為大豆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節約了交易成本。
大豆期貨市場的建立,為金融機構支持大豆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渠道。金融機構對農場簽訂的遠期大豆供貨合同所提供的貨款支持、倉單質押業務等大大提高了大豆相關產業的資金運轉能力;部分油脂、油料、飼料企業運用期貨市場的實物交割渠道,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過去,山東以南榨油企業多以進口大豆進行生產加工。這些年來,期貨市場的發展使這一狀況逐步發生了改變。據統計,大豆期貨市場建立以來,共完成大豆實物交割800多萬噸,直接推動了大豆現貨市場流通。2006年,在大連期貨市場的引導和帶動下,通過大連南下的東北大豆在100萬噸以上(含非現貨交割部分),有力地促進了北豆南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黑龍江大豆積壓問題。
(五)期貨市場公開、透明的信息,促進了大豆現貨市場的統一。
由於期貨價格信息公開透明,具有集中性和權威性,對現貨市場有較大的市場影響力。根據測算,在沒有期貨市場的情況下,國際大豆市場和銷區大豆市場價格漲跌信息傳導到基層商販需要半個月的時間,從商販到農民手中還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有了大豆期貨市場後,商販和農民通過期貨市場,當天就能得到國際、銷區市場大豆價格,一般大豆種植戶在隨後一兩天時間內可以了解到市場價格的變化。隨著期貨市場的發展和影響的擴大,大豆產區和銷區的價差日漸縮小。
目前,大商所大豆期貨與國際主要期貨交易所及國際現貨市場的大豆價格之間表現出很強的正相關性。在國內外期貨市場的相互影響中,「中國因素」通過期貨市場間的影響融入國際大豆貿易價格。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需求國,其供需情況的變化以及相應的采購行為對世界大豆產業有著重大影響。
據統計,2008年大連大豆期貨價格與CME大豆期貨價格以及美國、阿根廷和巴西的大豆現貨價格具有高度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9732、0.9568、0.9579、0.9039。研究還顯示,大商所大豆期貨合約在利潤率和風險波動率等方面的指標上對CME大豆期貨合約也存在明顯的傳導效應。
目前,依託中國大豆生產和消費大國的地位,大連商品交易所已經成為全球最大非轉基因大豆期貨市場,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有了自己的價格發現中心。國際市場上,非轉基因大豆消費地區高度關注大連大豆交易,大連大豆期貨價格也已經成為全球銷區市場的代表性價格之一。我們將充分借鑒發達國家期貨市場發展的成功經驗,不斷開拓創新,為促進中國的大豆產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4. 現貨對期貨影響關系是怎麼樣
期貨市場的產生和發展要以現貨市場的發展為基礎,期貨市場的出現又能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的發展,兩者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目前,現貨商品市場存在的種種缺陷已嚴重影響到期貨市場的正常發展,培育和完善現貨商品市場對促進期貨市場的發展已顯得非常必要。
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關系
1.現貨市場是期貨市場運行與發展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
(1) 期貨市場的產生是現貨市場不斷進行外延擴張和內涵深化的結果。就交易方式而言,期貨交易是從現貨商品的現金交易發展而來的。由於商品交易規模的擴大而顯示出的交易方式的有限性,以及由於這種有限性所帶來的商業危機可能性,共同引發了商品交換中的時間性矛盾和空間性矛盾。隨著這種矛盾的不斷尖銳與激化,導致了遠期合約交易方式的產生。由於市場范圍的不斷拓展,商品交易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間經常出現價格變動很大的現象,遠期合約交易的雙方經常因為價格的變動而違約,從而又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商品經濟社會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最終緩解,是通過商品交易合約的標准化,通過專門交易商品合約的有組織的市場的建立得以完成的。這種有組織的市場就是以交易所為核心的期貨市場。
(2)期貨市場的運行與發展是建立在市場運行實際需要的物質基礎之上的。在現代市場體系的運行過程中,期貨市場價格與現貨市場價格之間的關系是,現貨價格是期貨價格變動的基礎。而期貨價格則在基本反映現貨市場價格變動趨勢的前提下,通過對現貨市場供求的調整作用而不斷地使現貨價格逐步趨於均衡。商品期貨交易業務的開展顯然必須以現貨市場為基礎。在期貨市場的運行過程中,現貨或實物的交割是聯結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的紐帶。因為交割本身既是期貨市場的組成部分,也是現貨市場的組成部分,或者說是期貨市場落在現貨市場上的那一部分。可見,現貨交割的必要性在於使期貨價格最終能夠復歸於現貨市場價格,從而使現貨市場真正成為期貨市場運行與發展的物質基礎。
(3)在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數量比例關系。在現代市場體系的運行過程中,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之間所存在的數量比例關系狀況,往往決定著整個市場關系的良好狀態。無論是商品期貨還是金融期貨,其價格總量上實際都含著現貨價格,二者之間的差額構成了期貨交易中的基差。這種基差一般要隨著交割期的臨近而不斷趨於縮小。在商品期貨交易過程中,基差的變動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如果基差超出了一定量的限制,那麼,期貨市場就會由於過分脫離現貨市場基礎而發生性質上的變異,淪為純粹的投機市場。在期貨市場內部,現貨的套期保值業務量也要與投機業務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突破這種比例,便會發生兩種相反的現象:如果套期保值者相對過多,就會降低期貨市場的流動性,從而使現貨保值業務因為難以找到承擔風險的投機者而不能將風險轉移出去;如果投機者相對過多,就會增大期貨交易中的非理性行為,使套期保值者難以追尋到真實的保值部位,從而降低期貨市場對於現貨市場運行風險的迴避程度。
2.期貨市場能夠引導和調節現貨市場的發展
期貨市場的發展要以現貨市場為基礎,但是,一旦期貨市場在現貨市場內在要求的推動下得以形成和發展起來,它就會反作用於現貨市場,並通過其獨特的經濟功能來能動地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的運行和發展。這種調節和引導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通過交易者套期保值從而鎖定成本,來實現對現貨市場的調節和引導。在現貨市場上所形成的價格,無論是依靠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預所形成的計劃生產價格,還是在完全自由競爭市場形成的市場自由價格,都是一種信號短促的現貨市場價格。在前一種情況下,政府的行政性干預約束一旦背離市場價值規律,生產者受物質利益關系的引導,必將或明或暗地、迅速地改變其生產經營的方向和生產結構,從而使全社會的生產過程深深地陷入「提價——多產——降價——少產——再提價——濫產」的經濟震盪之中。在後一種情況下,現貨市場自由價格作為一種即期市場上產生的完全受市場供求支配的自由生產價格,是一種波動性更大,有時甚至使有生產經營經驗的廠商也目瞪口呆的短期市場價格。這些生產經營者充其量只是這些價格的接受者,它們只能跟著短促的現貨價格信號走,因而往往使生產經營活動滯後於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導致社會經濟運行過程的波動性和震盪性。這種波動性和震盪性的直接原因是廠商的生產經營成本事前無法確定。正是這種生產成本的不確定性,增加了生產過程的不確定性和國家政策的不確定性。
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在於,發展期貨市場,通過期貨市場當事人之間公開競價、公平交易,在買進同一種現貨商品的同時,賣出相同數量的期貨,進行充分的市場選擇和合理的套期保值,便可達到迴避價格波動的風險、鎖住預期經營成本的目的。也正是由於期貨市場具有這樣一種經濟功能,才形成了期貨市場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的功能和機制。
(2)通過對未來價格的預期作用來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在不存在期貨市場的情況下,現貨市場上的商品價格不僅具有短促性和易變性,而且市場價格的形成過程以及價格本身的傳播信號還具有分散性、不確切性和滯後性。這些問題對於企業來說,都是其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一種內在風險,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營成效。而在期貨市場出現以後,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在期貨市場上,直接進場代表交易人士進行交易的是具有期貨交易所會員資格的期貨經紀公司的出市代表。這反映出期貨市場的有組織性和入市的嚴格性。在期貨交易場所內,出市代表直接接受其公司在場外的經紀人與客戶所發出的期貨買賣指令,在場內按照時間優先、自由競價、自動撮合的原理和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進行交易。這里,交易場所實際上就成了眾多買者和賣者的集合地。這些買者和賣者通過下達交易指令,把自己關於現貨市場商品供求關系及其變動趨勢的判斷送至場內,由此期貨市場也就成了眾多影響現貨市場商品供給和需求的因素的集合,從而形成了一種能夠比較准確地反映商品供求關系及其變動趨勢的期貨價格。越是接近實物交割期,這種價格的預測性、公開性、連續性和真實性就越明顯。這也就是所謂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的基本內容。期貨市場正是通過這種價格發現機制來綜合、加工、處理、認定和傳播兩種性質的市場信息,發揮其對現貨市場的引導作用。
(3) 期貨市場又是通過自己的交易規則來實現對現貨市場的調節和引導的。如前所述,期貨市場是一種有組織的現代市場,在這種市場上,市場交易主體的充分自主行為與市場整體的高度組織性是有機地和內在地結合在一起的。這就是說,市場當事人在從事期貨交易的過程中,可以完全憑自己的主觀判斷行事。然而,這並不表示市場當事人(出市代表、經紀人和場外交易人士)可以完全不顧及市場的交易規則而隨心所欲地行事。恰恰相反,交易規則是一切交易人士所必須認真遵守的。例如,期貨市場交易規則中規定,當一種期貨商品的價格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上漲或跌落至某一種價位時,為了避免因期貨價格的大幅度波動而導致現貨市場供求關系過度震盪,交易人士就得暫時停止交易。這樣一來,交易當事人便可面對現實,進行一番冷靜的思考,然後繼續開始新一輪理智的交易。這實際上是把本來要在現貨市場上進行的交易前移到了期貨市場上。期貨市場不僅減緩了現貨市場運行的沖突和矛盾,而且降低了現貨市場的交易成本,從而起到了調節和引導現貨市場的作用。
5. 商品期貨合約到期日對價格有什麼影響
相互影響
6. 期貨到期能不能獲得現貨 如果不拿去賣
商品期貨,機構戶可以參與交割(到期提取現貨),普通散戶不允許參與現貨交割,到期必須平倉。 平倉就是平掉原來的單子,例如你原來是買入的多單,到時候,把多單賣掉,就叫平倉。
7. 為什麼期貨合約在到期時的價格和現貨價格不等
期貨合約在到期時的價格和現貨價格不等原因如下:
現貨的盤面價不以市面價作為標准,許多投資者習慣性將股票的思維帶入到現貨市場中,會認定未來某月份的市面價就是該合約最終的盤面報價,現貨屬於超短線,因此它的一些操作模式與股票不一致,再者最終市場的交割價是由盤面多空雙方決定,而非市面價主導價格。
期貨(Futures)與現貨完全不同,現貨是實實在在可以交易的貨(商品),期貨主要不是貨,而是以某種大眾產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為標的標准化可交易合約。因此,這個標的物可以是某種商品(例如黃金、原油、農產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
8. 期貨價格會影響現貨價格嗎
現貨價格是期貨價格形成的基礎,期貨價格對現貨價格形成有指導作用,就是價格發現。
價格發現的定義:在期貨市場通過公開,公正,高效,競爭的期貨交易運行機制,形成具有真實性,預期性,連續性和權威性的價格過程。
價格發現的原因:期貨交易者眾多,而且大都熟悉某種商品行情,期貨反映的是大多數人的預測,能夠比較接近供求變動趨勢,再次,期貨交易的透明度高。
因此很多權威的期貨價格已經成為現貨價格甚至國家制定政策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