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期貨90年代
A. 20世紀90年代的一些重大金融事件
剛剛過去的20世紀90年代,整個國際金融頜城動盪不安,危機疊起。從北歐銀行業的倒閉到歐洲貨幣危機入墨西哥金融危機到巴林銀行的倒閉、大和銀行的巨額虧損,再到亞洲金融危機,無不令人觸目驚心。
90年代以來的幾次重大國際金融動盪事件中,外匯投機的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外匯投機是一個遠期的外匯交易概念,它納粹是為了外匯波動差價而進行的一種外匯買賣。其交易目的不是真實的外匯,而是為了未來匯率波動的差價而進行的買空或賣空。一般來說,判斷某種外匯未來看漲的一方為多頭,其具體操作辦法是買空(即低買高賣),這在國外又稱公牛;而判斷某種外匯未來看跌的一方則為空頭,其具體操作是賣空(即高賣低買),這在國外又稱為熊。當這種外匯到期上漲則多頭方盈利,反之則空頭方盈利。目前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橫沖直撞的對沖基金無非就是這兩種投機的對做,以對沖其風險。但由於其具有杠桿效應,因而對國際金融的沖擊更大。在歐洲貨幣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和泰國金融危機中京羅斯做的都是空頭,判斷英鎊、里拉、墨西哥比索和泰林等要貶值,在其沒有貶值之前先拋售大量籌碼,待其貶值以後再以低價吸進籌碼還貸,從而從中獲利。縱觀國際投機資本的炒作,其攻擊一國貨幣(假如泰殊未來有貶值的預期)的途徑一般可通過以下三種方法:一是投機者從泰國商業銀行拆入大量的泰鐵,然後到外匯市場上全盤拋售泰林換取美元,由此引發市場的「羊群效應」,其他市場參與者紛紛效尤,使秦鐵匯率逐步下跌後則以低價買回素昧,部分還貸部分盈利;二是投機者從銀行同業拆入泰林,拋售泰殊的同時,買入泰殊兌美元的期貨合同,吉泰鐵上漲則賣家賺錢,若秦殊下跌則買家用較不值錢的秦鐵結算合同從而賺錢;三是投機者在攻擊匯率時,同時在股市做空,購入或在股指期貨市場拋空,即使匯率因央行干預不變,投機者仍可在股市或股指期貨市場中盈利,即(l)股市上拋空~投機攻擊~利率提高~股市下挫~股市購入;(2)投機攻擊~利率提高~股市下跌~股市購入~投機退出~利率下降~股價上升~股市拋售;(3)期市上拋空股指期貨合約~股指期貨合約下跌~平倉股指合約。
B.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內鋼材現貨和期貨價格出現較大落差,劉漢伺機大肆收購的數萬噸成鋼
以前現在確實不一樣,倒賣很多
C. 上世紀90年代上海做原油期貨後來怎麼關停了
327國債事件後,國家對期貨市場進行了集中清理整頓,交易所從50餘家最後縮到了3家,流動性不足或者存在市場壟斷的品種也都摘牌了。
D. 世界最早原油期貨成立多少年了
NYMEX於1983年推出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
IPE於1988年6月23日推出國際三種基準原油之一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
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石油危機,給世界石油市場帶來巨大沖擊,石油價格劇烈波動,直接導致了石油期貨的產生。石油期貨誕生以後,其交易量一直呈現快速增長之勢,已經超過金屬期貨,是國際期貨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紐約商業交易所 [5]
1. 1978年11月上市取暖油期貨合約
2. 1982年上市含鉛汽油期貨合約,1986年被無鉛汽油期貨合約取代
3. 1986年上市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期貨合約
4. 1990年上市天然氣期貨合約
E. 紐約原油期貨是那一年月日開始設立和交易的
上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石油危機帶來巨大沖擊,石油等能源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直接導致了石油等能源期貨的產生。
1、1978年11月上市取暖油期貨合約
2、1982年上市含鉛汽油期貨合約,1986年被無鉛汽油期貨合約取代;
3、1986年上市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期貨合約
4、1990年上市天然氣期貨合約
NYMEX,IPE是最具影響力的能源產品交易所。
F. 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
(一) 商品期貨
商品期貨是指標的物為實物商品的期貨合約。商品期貨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主要包括農產品期貨、金屬期貨和能源期貨等。
1. 農產品期貨。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誕生以及1865年標准化合約被推出後,隨著現貨生產和流通的擴大,不斷有新的期貨品種出現。除小麥、玉米、大豆等穀物期貨外,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隨著新的交易所在芝加哥、紐約、堪薩斯等地出現,棉花、咖啡、可可等經濟作物,黃油、雞蛋以及後來的生豬、活牛、豬腩等畜禽產品,木材、天然橡膠等林產品期貨也陸續上市。
2. 金屬期貨。最早的金屬期貨交易誕生於英國。1876年成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開金屬期貨交易之先河。當時的名稱是倫敦金屬交易公司,主要從事銅和錫的期貨交易。1899年,倫敦金屬交易所將每天上下午進行兩輪交易的做法引入到銅、錫交易中。1920年,鉛、鋅兩種金屬也在倫敦金屬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工業革命之前的英國原本是一個銅出口國,但工業革命卻成為其轉折點。由於從國外大量進口銅作為生產資料,所以需要通過期貨交易轉移銅價波動帶來的風險。倫敦金屬交易所自創建以來,一直生意興隆,至今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期貨價格依然是國際有色金屬市場的晴雨表。目前主要交易品種有銅、錫、鉛、鋅、鋁、鎳、白銀等。 美國的金屬期貨的出現晚於英國。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以來,美國經濟從以農業為主轉向建立現代工業生產體系,期貨合約的種類逐漸從傳統的農產品擴大到金屬、貴金屬、製成品、加工品等。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成立於1933年,由經營皮革、生絲、橡膠和金屬的交易所合並而成,交易品種有黃金、白銀、銅、鋁等,其中1974年推出的黃金期貨合約,在70-80年代的國際期貨市場上具有較大影響。
3. 能源期貨。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石油危機,給世界石油市場帶來巨大沖擊,石油等能源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直接導致了石油等能源期貨的產生。目前,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能源產品交易所,上市的品種由原油、汽油、取暖油、天然氣、丙烷等。
(二) 金融期貨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經濟形勢發生急劇變化,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所取代,利率管制等金融管制政策逐漸取消,匯率、利率頻繁劇烈波動,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期貨市場。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設立了國際貨幣市場分部(IMM),首次推出包括英鎊、加拿大元、西德馬克、法國法郎、日元和瑞士法郎等在內的外匯期貨合約。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國民抵押協會債券(GNMA)期貨合約,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推出利率期貨合約的交易所。1977年8月,美國長期國債期貨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是迄今為止國際期貨市場上交易量較大的金融期貨合約之一。1982年2月,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開發了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合約,使股票價格指數也成為期貨交易的對象。至此,金融期貨三大類別的外匯期貨、利率期貨和股票價格指數期貨均上市交易,並形成一定規模。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在歐洲和亞洲的期貨市場,金融期貨交易佔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也成為交易的主要產品。 金融期貨的出現,使期貨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改變了期貨市場的發展格局。世界上的大部分期貨交易所都是在20世紀最後20年誕生的。目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並且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 期貨期權
20世紀70年代推出金融期貨後不久,國際期貨市場有發生了新的變化。1982年10月1日,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為其他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交易開辟了一方新天地,引發了期貨交易的又一場革命。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現的最重要的金融創新之一。期權交易與期貨交易都具有規避風險,提供套期保值的功能。但期貨交易主要是為現貨商提供套期保值的渠道,而期權交易不僅對現貨商具有規避風險的作用,而且對期貨商的期貨交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規避風險的作用。相當於給高風險的期貨交易買了一份保險。因此,期權交易獨具的或與期貨交易結合運用的種種靈活交易策略吸引了大批投資者。目前,國際期貨市場上的大部分期貨交易品種都引進了期權交易方式。
應當指出的事,在國際期貨市場發展過程中,各個品種、各個市場間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可以說,目前國際期貨市場的基本態勢是商品期貨保持穩定,金融期貨後來居上,期貨期權方興未艾。期貨期權交易的對象既非物質商品,又非價值商品,而是一種權利,是一種「權錢交易」。期權交易最初源於股票交易,後來移植到期貨交易中,發展更為迅猛。現在,不僅在期貨交易所和股票交易所開展期權交易,而且在美國芝加哥等地還有專門的期權交易所。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權交易所。
G. 找一部關於八九十年代上映關於炒期貨的電影!急求各位大神
那時候還沒電視機,沒看過這個電影啊
H. 請問哪裡可以找到70年代至今的國際原油價格表
1972年原油價格大約為$3.00/桶,但是到了1974年,原油價格上漲了四倍之多達到$12.00。中東戰爭始於1973年10月5日敘利亞和埃及對以色列的襲擊。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達了對以色列的支持。因為這個原因,一些阿拉伯出口國對那些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了禁運。阿拉伯國家削減了500萬桶/天的產量。其中100桶由其他國家增加的產量所抵消。削減的400萬桶/天的產量一直延續到1974年3月,代表了世界產量的7%。
如果還有對石油價格控制權從美國轉移到OPEC的懷疑,那麼在阿拉伯實施了石油禁運後便徹底消除了。原油價格在短短六個月之間上漲了400%,油價對石油供應的敏感程度是顯而易見的。
從1974年-1978年世界原油價格相對變動得比較平緩,價格從$12.21上漲到$13.55/桶。經過通漲調整的原油價格在這段時期保持穩定。
兩伊危機:
伊朗和伊拉克危機導致了1979-1980新一輪的原油價格上漲。1978年11月-1979年6月伊朗革命導致了了每天200萬-250萬桶原油產量的減少。1980年兩伊戰爭直接導致了伊拉克原油生產削減了270萬桶/天、伊朗減少了60萬桶/天。與這兩次事件相聯系,原油價格從1978年的$14/桶上漲到1981年的$35/桶。
美國油價控制-失敗的政策?
如果不是因為美國在戰後的能源政策,這一時期的油價上漲幅度可能會小很多。美國對在國內生產的原油實施價格控制以期減輕1973-1974期間油價上漲的沖擊。一個顯然的結果是美國消費者對進口原油比對國內生產的原油多支付48美分。而美國國內的生產商則減少了相應的收入。
政策達到目的了嗎?短期內由1973-1974原油價格高漲所造成的衰退減輕了。然而,它造成了其他影響。如果美國沒有實施價格控制,那麼國內的勘探和生產會大幅度地提高。並且原油高價將會抑制消費者的需求:汽車將會提高單位油耗的英里數,房子和商業建築會降低對用油的依靠,工業生產將會提高它們的能源利用率。如果是這樣,在1979-1980,美國會降低對原油進口的依賴,由兩伊戰爭引起的原油供應的短缺對價格的影響也會大大減輕。
OPEC調控原油價格的失敗
OPEC很少能夠對價格實施有效控制。經常出現某一OPEC成員國違反協議的情況,而協議的基本要求是執行成員國的生產限額。1979-1980,面對不斷高漲的原油價格,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不斷對其他OPEC成員國提出警告,高油價將抑制對原油的需求。他的警告被當成了耳邊風。日益高漲的油價在消費者中導致了若干反應:油絕緣裝置在新房子中的應用、舊式房子提高了對油的絕緣、許多工業生產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以及汽車提高了單位油耗的英里數。這些因素加上全球經濟衰退對需求的影響導致了原油價格的下跌。對OPEC不幸的是,衰退是暫時的,但是當石油價格降低,沒有人匆忙地去移除房屋中的絕緣裝置、沒有人去替換高利用率的裝備,許多對原油價格上漲的應對措施都是永久性的。
1986年12月OPEC設置的$18/桶的目標價格馬上就在1987年1月被打破了。油價繼續保持疲弱。隨著1990年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油價曾出現上漲,但是在戰爭結束後,油價進入了穩定的下降期,直到1994年以通漲調整的油價到達了自1973年以來的最低點。
價格循環出現了,隨著美國經濟的強勁和亞太地區經濟的繁榮,從1990-1997世界對原油的消費增長了620萬桶/天,亞洲幾乎增長了30萬桶/天,從而推動了原油價格的恢復。
原油價格的上漲因為OPEC對亞洲金融危機所造成的沖擊的低估和忽視而突然停止。1997年12月開始,OPEC逐漸把它們的限額從提高250萬桶/天到1998年1月1日的275萬桶/天。亞洲經濟出現停滯,1998年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自1982年以來首度出現下降。低消費量和OPEC的高產量促使價格呈螺旋型回落。作為回應,4月,OPEC削減了125萬桶/天的限額,7月繼續削減了133.5萬桶/天。然而至1998年12月,價格繼續回落。OPEC於1999年4月繼續削減171.9萬桶/天的限額,才使得價格出現回升。
I. 為什麼說世界石油市場是高油價時代
在當前國際油價的高位震盪下,國際石油市場正發生深刻變化。
在石油需求方面,明顯的變化是需求持續旺盛,需求增幅提高,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成為石油需求增長的主體;與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相聯系,工業和居民商業用油快速上升,交通運輸用油穩步增長;受單位產值能耗降低、全球房地產繁榮、消費品價廉物美等影響,高油價對經濟和石油需求的影響減弱;為適應環境保護的需要,石油需求日益輕質化。
石油供應方面,最近40年來,每10年新發現油田的數量和儲量規模都比上一個10年大大減少;非OPEC國家的成熟油田面臨嚴重的產量遞減,而OPEC國家的原油剩餘生產能力大大縮減;常規石油產量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的份額不斷下降,世界石油供應越來越依靠高難地區的石油開發;在原油產量中,重質、高含硫原油所佔比例增加,品種結構的矛盾突出;世界煉油能力出現嚴重的「瓶頸」,全球煉廠利用率達到約90%的高負荷。
在貿易方面,與20世紀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相比,全球石油貿易量占總需求量的比例已經從44%、51%增加到58%。在物流方面,油輪、港口、管道和運輸通道的承載能力普遍出現緊張。
石油庫存方面,以往那種庫存增加、原油價格下跌,而庫存下降、油價上漲的反比關系不再對應。
期貨市場方面,參與者的結構發生了變化,新增加了很多對沖基金和機構投資者;交易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生產者的套期保值交易顯著下降,對沖基金的非商業持倉大幅波動。
高油價之下,石油從開采、儲運到提煉、銷售等環節都暴露出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必將帶來新時期石油市場格局的變化。
J. 從哪兒能查到石油期貨歷史價格1990年至2000年
1986年初——1999年初,國際原油價格基本上穩定在20美元/桶之下運行,只是在1990年9——10月間,油價出現過瞬間暴漲,並首次突破40美元/桶,但兩個月後很快又滑落至20美元/桶之下;1998年底1999年初,國際原油價格曾一度跌至10美元/桶以下。2000年,國際原油價格曾短時間內沖至30美元/桶上方,但很快又跌落至20美元/桶之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8870f5101014y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