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商品期貨
A. 新中國商品期貨市場誕生的標志是什麼
1990年10月,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並引入期貨交易機制,標志著中國期貨市場由理論研究進入實踐。中國期貨市場從此誕生。
B. 瘋狂期貨:為什麼新中國成立後文化,藝術發現遲緩
你說遲緩就遲緩啊
C. 新中國分那幾個階段
循著制度變革、經濟增長變化和重大外部沖擊等發展線索,新中國的經濟發展歷程,大致可以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界,在制度上和增長表現上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第一個層次分期):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的計劃經濟時期(新中國成立後29年);1978年底開始的改革開放階段(改革開放31年)。在這兩個大階段內,可以劃分若干小階段(第二個層次分期):1949~1978年這個大階段,可分為1949~1956年和1957~1978年兩個小階段;1979年以後這個大階段,可分為1979~1991年、1992~2002年、2003年至今三個小階段[3]。這種「兩個大時期」、「五個發展階段」的分期,基本上反映了新中國60年經歷的幾個比較大的歷史階段,特別是政治領域和經濟關系的重大變化。
第一階段,恢復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1949~1957年)。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中國共產黨運用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僅用三年的時間就奇跡般地在戰爭廢墟上恢復了國民經濟,並在此貧窮落後的基礎上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一五」時期開展了以「156項工程」為中心的大規模工業建設,為我國基礎工業體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大大縮短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距離。與此同時,模仿蘇聯模式,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改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形態,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經濟體制改造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1956~1957年,總結經驗和吸取蘇聯暴露的經濟建設教訓,中國經濟政策的轉變體現了對蘇聯模式的修改。1957年超額完成「一五」計劃,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68億元,比1952年增長157.3%。
第二階段,動盪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1958~1978年)。1958~1966年,是全面進行經濟建設的時期,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時期,前幾年是失誤,後幾年糾正和彌補失誤。期間,雖然建成了一些項目,但成本極高。總的來說,1958~1978年的20年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帶著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和「一五」計劃成功的喜悅開始,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最後帶著對「文化大革命」痛苦反思、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困惑而結束。由於中蘇關系破裂造成的外部沖擊,「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經濟上的「冒進」和政治上的動盪造成的自我創傷,中國被隔離在當時日益繁榮的世界經濟之外,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尤其是歐洲和日本),盡管中國經濟增長在加速,但仍然慢於世界總體經濟的增長,經濟發展表現令人不滿意。
第三階段,經濟體制轉型初期的中國經濟(1979~1991年)。中國20年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經歷的曲折、挫折、災難、困惑,孕育著一場新的探索。改革從農村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84年全面轉向城市的國有企業擴大自主權和「利改稅」改革;放棄了國家對外貿的壟斷和閉關鎖國政策,在沿海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建立海南經濟特區和浦東開發區。1984年「六五」計劃提前一年完成,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效益最好的五年計劃。經濟體制朝著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轉型,逐步擺脫傳統的發展模式和經濟體制的束縛。此後,國民經濟經歷了1986~1987年的「軟著陸」,1988年價格「闖關」和1989~1991年治理整頓的曲折。
第四階段,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中國經濟(1992~2002年)。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統一了全黨關於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方面的認識,明確了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決策調動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性,經歷了價格體制改革、商品流通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實踐,逐漸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僵局,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2002年,中國已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政府對企業和個人等微觀經濟主體的干預程度大大減弱,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中國經濟社會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1995年實現了GDP總量比1980年翻兩番,2000年實現了人均GDP比1980年翻兩番。
第五階段,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中國經濟(2003年至今)。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到2008年我國GDP總量達到30萬億元人民幣以上(超過4.3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
--------------------------------------------------------------------------------
[1] 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在1820~1952年期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世界生產提高了8倍以上,世界人均收入提高了3倍;美國人均收入提高了將近9倍,歐洲提高了4倍,日本提高了3倍以上。參見(英)安格斯·麥迪森,武曉鷹、馬德斌譯:《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頁。
[2]趙德馨:《關於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的分期問題》,載《學術月刊》1960年第4期。
[3]吳承明、趙德馨、董志凱、武力、李克穆等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劃分時期。比如,趙德馨先生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中做了如下分期:在1949~1956年這個大階段可分為1949~1953和1954~1956兩個小階段,1957~1978年這個大階段可分為1957~1966和1967~1978兩個小階段,1979年以後這個大階段,可分為1979~1984年、1985~1991年、1992年至今後某年等三個小階段。
D. 期貨是何時引進中國的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引進的。
1988年2月,國務院領導指示有關部門研究國外的期貨市場制度,解決國內農產品價格波動問題。
1988年3月,七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發展各類批發貿易市場,探索期貨交易。拉開了中國期貨市場研究和建設的序幕。
1990年10月12日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以現貨交易為基礎,引入期貨交易機制,邁出了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第一步;
1991年5月28日上海金屬商品交易所開業;
1991年6月10日深圳有色金屬交易所成立;
1992年9月第一家期貨經紀公司---廣東萬通期貨經紀公司成立,標志中國期貨市場中斷了40多年後重新在中國恢復。
1993年2月28日大連商品交易所成立;
2006年9月8日中國金融交易所成立。
2010年4月16日中國推出國內第一個股指期貨——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
2011年4月15日中國大連商品交易所推出世界上首個焦炭期貨合約
E. 中國最早成立的商品期貨交易所是什麼時候哪家
中國的期貨發展分為舊中國和新中國。
舊中國:
1916年冬天,孫中山和虞洽卿先生看到,如果中國不在上海 建立交易所,那麼外國就會設立。因而建議設立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但未得到批准。
1918年夏天,北平證券交易所成立,是中國人自己設立的第一家交易所。
新中國:
1990年10月12日,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經過國務院的批准,以現貨市場為基礎,引入了期貨市場的交易機制,作為我國第一個商品交易市場正式開業。
F. 以新中國金融歷史為例,90年代金融行業也面臨非常大的挑戰那為什麼中國經濟為什麼還能夠持續高速增長
那時主要是97金融危機。
當時的我們應對適當。
G. 建國以來最大的期貨市場操縱案
期貨市場風險回顧之一「上海粳米事件」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上海「粳米事件」回顧
粳米期貨交易因具備發達的現貨基礎、市場流通量大而一度表現十分活躍, 在早期的糧食期貨市場上佔有重要的地位。1994年上海「粳米事件」發生後,監 管部門暫停了粳米期貨交易。時至今日,眾多業內人士在談到恢復與開發大品種 期貨交易時總要提到粳米。因此,對上海「粳米事件」作一個全面回顧與總結是很有必要的。
一、事件起因與經過
粳米期貨交易從1993年6月30日由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首次推出到1994年
10月底被暫停交易,價格出現過三次明顯上漲:第一次,199 3年第四季度,在南方大米現貨價大幅上漲的帶動下,粳米期貨從1400元/噸上升至1660元/噸;第二次, 1994年春節前後,受國家大幅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的影響,期價從1 900 元/噸漲到2200元/噸; 第三次,1994年6月下旬至8月底,在南澇北旱自然災害預期減產的心理作用下,期貨價格從2050元/噸上揚到2300元/ 噸。
到了7月初,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貨交易出現多空對峙局面。空方認為:國家正在進行宏觀調控,加強對糧食的管理,平抑糧價政策的出台將導致米價下跌;多方則認為:進入夏季以來,國內糧食主產區出現旱澇災害,將會出現糧食短缺局面,而且當時上海粳米現貨價已達2 000元/噸,與期貨價非常接近。雙方互不相讓,持倉量急劇放大。隨即,空方被套,上糧所粳米價格穩步上行形成了多逼空格局。
7月5日,交易所作出技術性停市之決定,並出台限制頭寸措施。
7月13日,上海糧交所出台了《關於解決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貨交易
有關問題的措施》,主要內容包括:召開會員大會,要求多空雙方在7 月14日前將現有持倉量各減少l/3;上述會員減少持倉後,不得再增加該部位持倉量;對新客戶暫不允許做粳米期貨交易;12月粳米貼水由1 5%降至l1%;交易所要加強內部管理等。
隨即,多空雙方大幅減倉,價格明顯回落,9412合約和9503合約分別從2250元/噸、2280元/噸跌至最低的2180 元/噸和2208元/噸。
誰知,進入8月,受南北災情較重及上海糧交所對粳米期價最高限價規定較高的影
響,多方再度發動攻勢,收復失地後仍強勁上漲,9 503合約從最低位上升了100元/噸之多,9月初已達到2400元/噸左右。
9月3日,國家計委等主管部門聯合在京召開會議,布置穩定糧食市場、平抑糧油價格的工作。
9月6日,國務院領導在全國加強糧價管理工作會議上,強調抑制通貨膨脹是當前工作重點。受政策面的影響,上海粳米期價應聲回落,價格連續四天跌至停板,成交出現最低紀錄。
9月13日上午開盤前,上海糧交所發布公告,規定粳米合約漲跌停板額縮小至10元,並取消最高限價。受此利多刺激,在隨後幾個交易日中粳米期價連續以1 0元漲停板之升幅上沖。這時,市場上傳言政府將暫停粳米期貨交易。於是,該品種持倉量逐日減少,交投日趨清淡,但價格攀升依舊。
到10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證券委《關於暫停粳米、菜籽油期貨交易和進一步加強期貨市場管理的請示》。傳言得到證實,粳米交易以9 412合約成交5990手、2541元/噸價格收盤後歸於沉寂。
H. 中國的股票和期貨,分別開始於哪一年,立法於哪一年
我國最早的證券交易市場是清朝光緒末年(1891年)由上海外商經紀人組織的「上海股份公所」和「上海眾業公所」,在這兩個交易所買賣的主要是外國企業股票、公司債券,中國政府的金幣公債以及外國在華機構發行的債券等。
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是1918年夏天成立的北平證券交易所。1920年,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得到批准成立。
天津證券交易所在1952年關閉,舊中國的證券市場相繼消失。
1990年12月和1991年6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我國證券市場正式形成。(著重記住幾個重要的時間和重的事件)
十幾年來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特點:(市場、發行、投資者和監管四個方面)
1、市場發展日益規范有序
(1)發行制度由審批制過渡到核准制;
(2)股票發行方式不斷改進;
(3)市場參與者的行為逐漸規范。
2、證券發行規模逐年擴大,品種結構日趨合理
到2000年為止,我國發行的證券品種已涵蓋了股票(A股和B股)、基金、 國債、企業債券、可轉換債券等。
3、機構投資者的隊伍逐漸壯大
(1)證券公司;
(2)證券投資基金。
1999年11月國務院頒布《證券投資者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開始大力培育證券投資基金。1998年3月,首批證券投資基金正式運作。(記住時間及其事件)
(3)其他機構投資者
從2000年9月8日開始,我國任何企業都可以投資於證券市場。1999年9月8日,中國證監會下發通知,明確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和上市公司這三類企業可以進入證券市場進行投資。(三類企業入市)
4、監督手段法制化
1993年4月22日,國務院頒布了《股票發行與交易暫行條例》;
1994年7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了《中國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1999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正式實施。
參考資料:《證券市場基礎知識》教學輔導
I. 期貨的分類有哪些
目前,我國有四個期貨交易市場,不同的市場可交易的品種不同,具體如下:
1、上海期貨交易所
品種包括:銅、鋁、鋅、鉛、紙漿、橡膠、黃金、燃料油、螺紋鋼、線材、白銀、瀝青、瀝青1906平今、熱卷、錫、鎳。
2、大連商品交易所
品種包括:大豆1號、大豆2號、豆粕、豆油、玉米、玉米澱粉、聚乙烯、棕櫚油、聚氯乙烯、焦炭、焦炭平今、焦煤、焦煤平今、鐵礦石、雞蛋、纖維板、膠合板、聚丙烯、乙二醇。
3、鄭州商品交易所
品種包括:強麥、普麥、棉花、棉紗、蘋果、白糖、PTA、菜籽油、油菜籽、玻璃、動力煤、甲醇、硅鐵、錳硅等。
4、中國金融交易所
品種包括:滬深300、上證50、中證500、2年期國債、5年期國債、10年期國債。
應答時間:2021-01-1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J. 新中國早期出口商品
(1)初級產品,工業製品,85 (2)紡織品、服裝、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