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平原油期貨
A. 近日的油價
燃油稅掩蓋油價下降呼聲 元旦前百姓每天多付5億元
12月5日傍晚,發改委等4部位公布了《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徵求意見稿)》並向社會徵求意見,至此燃油稅「擇機」14年後終於正式露面,本次徵求意見日期截至12月12日,自公布之日至徵求意見截止僅有7個自然日,徵求意見之後,四部委將根據徵求的意見形成正式方案,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執行。
對於燃油稅稅額確定的方式,《徵求意見稿》里的內容是:成品油消費稅單位稅額安排。汽油消費稅單位稅額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它成品油單位稅額相應提高。汽、柴油等成品油消費稅價內徵收,單位稅額提高後,現行汽、柴油價格水平不提高。
《徵求意見稿》公布後,各方對此方案有贊同的有批評的,各方各面的影響都有被提到,然而,有一種觀點卻格外讓我關注,那就是:既然方案確定了,也就是認可了油價可以在目前的油價下再下調增加的稅額的額度,也就是說汽油可以下調0.8元,柴油可以下調0.7元。那麼既然這樣,為何不立即先降價,然後到1月1日再執行新的燃油稅政策?而讓石油巨頭繼續「理所當然」地賺取這塊超額利潤??
國際原油價格最近一段時間大幅下跌,從7月度最高點147美元跌到日前的最低40美元,然而國內的成品油價格自從6月20日調高之後就一直未能下跌,「要求成品油價降低」的呼聲日益強烈。
那麼目前國內成品油市場的價格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根據中國能源網執行副總裁、信息總監韓曉平的計算,按照今年11月國際原油期貨價格降至53美元/桶為標准計算,國內的成品油的理論油價應為2.93元/公升。而2.93元/公升的理論油價,基本等同於2004年5月時的情況,實際上國內零售價格是3.46元/公升,這意味著如果現在油價降至3.46元/公升,目前,中石油、中石化至少能維持2004年5月的盈利水平。而實際上,2008年11月,中國國內平均油價是6.25元/公升,比3.46元/公升的價格,整整高了2.79元。韓曉平說,2.79元,就是中石油、中石化的「超額利潤」。值得注意的是,2.79元中,不包括它們正常的利潤和財政補貼。以保守的全國每個月耗油1000萬噸計算,這就意味著每月有268.7億元落入企業「口袋」。
回過頭來看發改委等4部位公布的《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徵求意見稿)》,意見稿中提到:汽油消費稅單位稅額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它成品油單位稅額相應提高。汽、柴油等成品油消費稅價內徵收,單位稅額提高後,現行汽、柴油價格水平不提高。那麼我們可以從數字背後來解讀這一條款:
1、發改委承認了「目前成品油可以降價」這一社會呼聲。因為燃油稅開征後,現在的汽油價格中的0.8元和柴油中的0.7元將與之前的消費稅一起劃入稅收范疇,不再屬於油企。而這也就表明了發改委認同了在目前油價的基礎上汽油和柴油分別降低0.8元/升和0.7元/升仍可以保證油企的合理利潤。
2、發改委以「燃油稅」的契機給予了油企額外的補貼,根據計算結果,這一數字接近155億,相當於在發改委等4部位的燃油稅徵求意見的安排下,老百姓每天又要多花5個億「補貼」油企。
國務院會議11月26日審議成品油價格和燃油稅費改革方案,決定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也就說明,決策層在11月26日就已經認可了「目前成品油可以降價」 這一呼聲,而燃油稅現在公布的實施時間是2009年1月1日,整個12月份的31天時間,決策層完全是在「默認」油企賺取「政策利潤」。在社會呼籲油價的聲浪下,發改委用燃油稅徵求意見一事掩蓋了成品油價下調的真實需求,而讓油企名正言順地獲取「政策利潤」,或者說是「變相補貼」。
具體的計算過程如下:
1、汽油、柴油噸/升比
根據6月20日的成品油價調整方案,汽油和柴油的全國平均零售基準價分別由每噸5980元和5520元調整為6980元和6520元;上浮8%後的全國平均零售價分別為每噸7540元和7040元;摺合每升約分別提高0.8元和0.92元。航空煤油出廠價格由每噸5950元調整為7450元。
由此可以計算出官方汽油、柴油噸/升比(即一噸相當於多少升):
汽油噸/升比=(7540-5980*1.08)/0.8=1350
柴油噸/升比=(7040-5520*1.08)/0.92=1170
2、汽油、柴油月度消耗量
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數據,10月份全國汽油產量541.67萬噸,柴油產量1177.68萬噸。
12月數據參考10月數據。
3、油企的「政策利潤」
根據汽柴油月度消耗量以及汽油、柴油噸/升比,油企的政策利潤為:
541.67萬*1350*0.8+1177.68萬*1170*0.7=154.95億
需要注意的是,這154.95億並不是油企的全部利潤,而只是油企額外享受到的屬於燃油稅范疇的「政策利潤」,除此之外,油企的「合理利潤」更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因為按照53美元的國際原油價計算的成品油理論油價是2.93元/升,而去掉屬於「政策利潤」和現行燃油消費稅之外的汽油油價仍高達5.25元/升,也就是說目前油企的「合理利潤」的數字為2.32元/升,總的利潤是多少就沒必要再去細算了。
B. 成品油價格上漲的成因
成品油價格再升 加速與國際接軌
2006年05月24日 18:29:48 來源:新華網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 【留言】 【列印】 【關閉】 【Email推薦: 】
新華網北京5月24日電 中國成品油價格再度提升 加速與國際接軌
新華社記者 安蓓 熊爭艷
中國自24日起再度上調成品油價格,將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出廠價分別每噸提高500元,汽柴油提價幅度均超過10%。
這是中國自2003年7月以來第九次上調成品油價格。與以往相比,此次提價幅度最大。
「成品油價格上調有利於鼓勵節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24日在「能源安全: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說。他說,盡管今年以來中國兩次上調成品油價格,但國內價格仍低於國際水平,這不利於中國經濟的正常運行。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師牛犁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此次成品油調價仍然是過去政策的延續,即「縮小與不斷上漲的國際成品油價格差距,並實現與國際價格逐步接軌的目標」。
近段時間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多日在每桶70美元以上。國家發改委表示,為解決成品油與原油價格倒掛的矛盾,理順成品油價格關系,保證國內成品油供應,需要再次提高成品油價格。
在國際油價不斷上漲的背景下,去年中國先後五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此次調價距今年3月26日的最近一次提價,間隔僅兩個月。調價後,北京地區93號汽油價格漲至每升5.09元,直接上調0.44元。與兩年前每升2.80元的價格相比,上漲幅度近82%。
北京的有車族對油價上漲反應敏感。23日晚,北京許多加油站前都出現車輛排長隊加油的場面。在某媒體工作的陳翼當晚加了30升93號汽油,他說,這次漲價後自己一個月要多花50多元。盡管如此,月收入5000元左右的他表示這個價格還是可以承受的,但「以後開車出門確實要打打算盤了」。
「這是中國成品油價格改革走向正確方向的一步,」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員陶冬說,「作為中國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一個環節,此舉有助於引導資源向更合理的方向配置。」
但他指出,一個多月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在70美元/桶高位運作,進一步拉大了國內外成品油價格的差距。此次調價後,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仍然存在25%至26%的價差。
3月26日,國家發改委出台「石油綜合配套調價方案」,在適當調高成品油價格水平的同時,建立對部分困難群體和公益性行業給予適當補貼的機制,並從該日起對石油開采企業銷售國產原油價格所獲得的超額收入按比例徵收石油特別收益金。
牛犁指出,當前宏觀經濟走勢良好,此輪經濟增長平穩,波動性較小。預計此次調價對宏觀經濟的沖擊不會很大。相關公共交通、運輸等下遊行業將受到一定影響,但此前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也為提高相關行業的承受力奠定了基礎。
由於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原油價格倒掛,中國最大的成品油供應商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季度煉油板塊經營虧損達78.75億元。陶冬預計,此次調價對成品油生產企業的利潤會有較強正面影響,企業虧損額會有較大幅度的減少。
受成品油價格上調這一利好消息影響,24日中國A股市場石化板塊普遍表現較好。中石化雖因召開股東大會停牌,但此間分析人士預計,25日復牌後,中石化股票將有較好表現,並對大盤產生積極影響。(完)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5/24/content_4594972.htm
成品油價格改革 考驗政府智慧
--------------------------------------------------------------------------------
中國能源網 韓曉平 [信息總監] 2006-02-15
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已將新的成品油定價方案已上報給國務院,在聽取各方意見,對其進行修改後作為暫行辦法擇機出台。成品油價格改革對於中國能源安全,各方利益的平衡,以及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將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需要政府發揮極大的創造性和智慧,通過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來解決這一影響中國未來機制轉變。
去年以來,東南沿海地區出現的「油荒」問題,暴露了政府長期對能源價格和資源配置的強勢干預政策已經無法應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市場化進程,不得不進行必須的調整。中國能源所面對的窘迫問題,歸根到底都與我們在能源市場化進程中的遲疑與停滯密不可分,一部分供需關系被推入市場,另一部分供需關系又被嚴格控制在政府的管制體系之下,這種混亂和不協調引發了一系列矛盾,直接危險到了國家的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若要保障自身能源供應的長期穩定,關鍵需要將中國巨大的能源需求轉變為市場強勢。需求並非等於市場,如果僅僅擁有需求卻不具備支付能力,沒有買賣雙方可以議價的交易平台,沒有對稱的信息傳遞,沒有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就不可能形成一個真實的市場。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石油需求,如果不能建議一個與全球供需相銜接、機制相融合的市場,不僅不能保障中國自身的能源安全,也會攪亂全球的供需關系。
價格並軌是石油市場化建設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只有將中國市場的石油價格與全球價格體系銜接起來,中國市場才會融入全球供需體制,中國的需求才會形成「低谷效應」,全世界的石油才源源不斷地會流向中國。所以說價格機制的改革是中國能源安全的必要保障,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必須面對的問題。
但是,價格的並軌並非僅僅是國內油價直接與國際油價的簡單「掛鉤」,根據國際油價進行實時調整。去年國際油價在「卡特里娜」颶風和對沖基金投機因素影響下,2005年8月30日曾一度達到70.9美元一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世界這一天的石油交易都是按照這一價格進行交割的,實際上真正在這一價位形成的交易量非常有限。在國際石油交易中真正按照紐約期貨市場價格形成的交易量極為有限,大多數的石油交易是通過長線期貨交易、份額油和長期協議實現的,受到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並不大。
根據「邊際效用」的法則,邊際需求影響邊際價格,邊際需求量越大、波動范圍越大,對邊際價格的影響作用就會越大。在全球石油供需體制中,現貨交易就是影響邊際價格的邊際需求。中國的巨大石油需求本應該更多的納入全球長線供需體制,以迴避油價的波動,也可減少對世界油價的影響。但是,由於肩負中國市場采購的企業無力駕馭國際期貨交易,不承擔平抑價格的儲油義務,政策又隔阻了國內需求與直接與國際供應商進行長線石油交易的權利,這將導致中國的絕大部分需求都變成了直接影響國際油價波動的「現貨交易」,使國際炒家獲得了巨大的投機空間,為國際油價據高不下推波助瀾,也給「中國能源威脅論」創造了市場。如果我們將中國日益增長的巨大需求,簡簡單單地與國際市場掛鉤,不僅無助於平抑穩定國際油價,而且可能招致更多的國際金融投機者進入石油市場炒作油價,不僅影響全世界的經濟發展,也會對中國企業和國家利益造成極為嚴重傷害。
問題還不僅於此,基金的炒作會導致石油價格的劇烈波動和價格背離等問題,將嚴重影響產油國和石油生產企業的投資決策。石油從勘探開發,到鑽井產油,再到運輸煉化是一個周期漫長的投資建設過程,而今天某一環的投資不足,可能一環一環地影響到整個全球石油供應的生產鏈,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影響以後許多年的全球石油供需平衡,從而影響世界油價,引發全球經濟衰退,加劇國際爭端,以至因「全球化」而最終波及中國自身安危。目前對於中國的石油需求而言,世界的石油資源並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沒有在勘探開發領域和相關配套方面有足夠的投入,終將釀成大禍。
將國內國際油價簡單接軌,而成品油的期貨交易機制沒有建立,且競爭環境沒有完善,而油價的隨市波動若過於激烈,勢必造成國內用戶產生「任人宰割」的情緒,造成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不利和諧社會的建立。中國的貧富差別已非常嚴重,特別是廣大的農村人口。農業生產中,灌溉、耕種、收割等過程需要大量成品油,農民的其他生產生活也需要成品油維系。幾年來,為了提高農民收入,拉動內需,國家幾經奮爭,終於將兩千多年的農業稅全部取消,也不過了了300億,而中石油去年沒有「接軌」的利潤就高達1700億,如果油價再接軌農民恐怕要掏的就不僅僅是300億了,怎麼辦?中國存在極大的區域發展的不均衡,中央政府如何平衡這種地域差距,是千百年來維持國家統一和安寧的難題。中國的石油資源集中在相對落後的西北和東北地區,他們長期以遠遠低於國際市場價格,甚至是無償地向央企供應石油資源。現在要資源地區按照國際市場的最高價格來支付取自他們地下的資源,他們將作合想法,這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資源--市場--責任」是一個相互關聯的問題,我們將資源交給一些壟斷性企業管理,又將市場交由他們控制,這本應該是一筆 「交易」,交易的代價就是對應的能源安全和價格穩定等責任。中國的國有企業都是從政府機構蛻變而來的,轉軌之初無償佔有了大量公共資源,而這些資源本是老百姓通過國家管理的,有的甚至是老百姓增加繳費建設的,但今天這些資源已被一些企業視為了他們自己的財產,似乎與消費者毫不相干。如同一個租地耕種的長工,非但不交地租,反而要地主按照最高「市價」買回他種的糧食,而地主又沒有權利收回土地,也沒有條件不買這些糧食。
油價接軌改革中,是否也應該考慮「地租」的問題和「市場准入」的義務?如果消費者必須按照國際市場的油價買油,為什麼要將資源和市場以低於國際代價交由這些國有企業?政府應該代表消費者按照市場交易原則與這些企業討討價,權利和義務要對等,不能總是一筆糊塗帳。中央政府可以是交易一方,地方政府也可以是交易一方,市場准入機制已被很多公共事業領域採用,進入市場承擔的責任要說清楚。油價可以按國際市場價格確定,但使用國家資源也必須按照國際市場價格給予差價補償或納稅,政府將這些錢補償給資源地區,以及市場中需要補償補助的群體;進入各地市場就應該履行准入的責任,對保障能源安全和維持價格穩定承擔對應的義務。
讓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長遠的說是利大於弊,將會使中國的石油需求真正變為一種市場優勢。但是,現階段這樣做將不利於具有市場壟斷性的國有大型石油企業的積累和發展,不可能「魚和熊掌兼得」,一旦價格完全接軌,允許壟斷市場和國家給予扶持的意義也將隨之消失。這些企業也應該認真權衡利弊,不要患得患失,拿芝麻換西瓜。
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僅僅是將國內國際油價簡單接軌,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市場。首先,政府應該從舊游戲的「參與者」,迅速轉變為新游戲的「創造者」,將注意力從具體管理,轉移到新規則的制定和完善。政府必須脫身於利益之中,盡可能從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發揮才智來平衡各方利益,堅持市場化的改革目標。政府在制定新規則中,不僅要立足解決眼前的問題,更需要從機制上解決長遠的問題,以及一攬子解決與之連帶的相關問題,爭取盤活全局。
27年以前,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曾將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形象地比喻為「摸著石頭過河」,為什麼要「過河」?過什麼「河」?因為我們需要從傳統計劃經濟一岸涉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岸,需要涉越的是不斷改革開放的激流。然而,中國能源一些最為關鍵的企業和機構幾乎忘卻了「過河」的初衷,完全沉醉於在河床的石頭中捉蟹抓蝦,將「過河」的事情忘到九霄雲外。甚至某些壟斷企業以「行業特殊」為由,改革的目的已經不是「過河」,而是在水中摸魚。油價改革不應該是石頭中的一條大魚,而應該是過河進程中的一塊石頭。
http://www.china5e.com/dissertation/naturalgas/20060215184103.html
C. 發改委上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是在什麼時間
2009年3月25日,發改委決定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90元和180元。當天,美國空軍一架正在執行測試飛行F-22「猛禽」戰機加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以北六英里的地方墜毀(F-22戰斗機每架成本1.4億美元)。 2009年6月1日,改委發布調價通知,上漲油價。當天14時,一架載有228人的法航空客A330起飛不久後與地面失去聯系。機上228人全部遇難,其中包括9名中國人。 2009年6月30日,發改委再次發布調價通知,上漲油價。當天凌晨,一架載有154人的空中客車客機在從葉門前往葛摩的途中墜毀,機上人員僅一人倖存。 2009年7月15日,發改委就成品油價格問題發表說明,稱價格未調整到位。當日,伊朗裏海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機在該國西北部城市加茲溫附近的村莊墜毀,機上153名乘客和15名機組人員全滅。 2009年9月2日,發改委油價上調。當天,印度南部安得拉邦上午8時35分許,一架直升機起飛約一個小時後在訥勒默拉森林上空墜機,機上人員全滅。 2010年4月12日發改委再次決定調油價,印尼鴿記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300型客機在馬諾誇里市林達尼機場降落時滑出跑道約700米,機頭隨後插入一條河裡,機身解體成兩部分。 2010年12月25日調油價玩得更大,印度一顆新型通信衛星在印度南部發射升空後火箭發生爆炸。 2011年2月18日油價上調,哥倫比亞一架軍用直升機在桑坦德省山區墜毀,包括1名哥倫比亞陸軍將軍在內的4人死亡。據悉,天氣條件惡劣可能是導致這起事故發生的原因。 當然,上面介紹了調價的日期,下面的那些都是巧合的玩笑話而已! 調油價的原因,在下面: 對這次油價上調,有專家說,這是根據完善後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決定的,但實際上,就在這次油價上漲之前,我們看到國內很多城市的加油站,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巨頭之間,價格戰都正打得不亦樂乎,這說明市場不僅不存在漲價的動力,甚至還有降價的空間,那怎麼會突然出現漲價的情況?我們來聽聽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小平的分析。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那麼現在經濟比較低靡,這么低靡的經濟情況下應該是降低價格促進這種經濟發展,促進物流,促進整個社會這種人員的流動,物資的流動才能使經濟恢復起來。」 韓曉平認為,在目前中國經濟面臨下滑風險的情況下,較低的成品油價格對於促進內需、拉動經濟增長顯然更加有利,然而這次成品油調價不僅突然,而且也超過了國際油價的平均水平。 韓曉平:「美國大概現在目前的油價大概在四塊錢,人民幣一公升,那麼這樣的話,就比我們目前的油價低了不少了,美國的這個稅大概在30%,我們的稅是40%多一點,所以如果即使考慮稅收的這種差異的話,我們的油價定的好像也是偏高了一點,所以我們由於基於這個觀點,我們認為中國實際上是有可能再進一步降低油價的。」 在韓曉平看來,以發改委為主導的政府定價不應成為油價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市場定價才應成為主體,而政府最應該做的便是讓更多的油企參與市場的良性競爭。 韓曉平:「我們知道這種油價的定價它實際上考慮的是一種就是最高限價,它講的是最高限價,那麼如果有競爭,(油價)可以向下走,如果我們在一個路口四個角,它有四個不同的加油站的話,那麼大家就會有更多的競爭,那麼油價就會出現更低。」 韓曉平表示,發改委等政府部門應該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在最高限價的基礎上合理引導市場競爭,並逐漸改變中石油、中石化的長期壟斷格局,否則調價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有可能引發反效果。 韓曉平:「實際上兩大公司目前是一個油非常不好賣的狀態,所以已經在不得不進行降價促銷了,那你在這個時候再給它漲價,那麼可能造成的庫存壓力更大,它們有可能在這種庫存壓力的逼迫下進一步降低油價,重慶已經發生了這樣的問題,盡管你這邊在漲價,重慶的油價在下行,那麼重慶最典型的就是說它現在很多的以殼牌民營加油站為首(降價),結果最後兩大公司也不得不跟進,所以現在的油價大概在5.1元到5.2元之間,所以應該說是個比較低的油價。」 類似韓小平這樣的質疑,這兩天我們在媒體上看到了很多,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漲多跌少的局面?我們該用怎樣的方式實現與國際油價的接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今天也接受了我們的專訪,來聽聽他的解釋。 據了解,去年12月18日,在國際原油價格暴跌的背景下,發改委宣布自次日起大幅度下調成品油價格,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900元和1100元,今年1月14日發改委宣布自今年1月15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140元和160元。此次上調是去年十二月確定成品油稅費改革以來,首次調高成品油價,那麼,此次上調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我們現在要,就是改變一個觀念,不要把油價變化和油價調整變成一個重大宏觀經濟調整的信號,這兩三個星期以來,它不是40美元左右了,已經上浮了,變成50美元左右了,所以這一段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化我們按照新的定的這個定價機制我們就進行了成品油的價格調整。」 由此可見,在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之際,發改委上調國內油價,也符合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調整預期,周大地告訴記者,廣大消費者要逐漸適應油價的調整,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將使得我國燃油價格對國際市場的反應更加靈敏。 周大地:「就是要及時反應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則,所以現在我們以後可能只要國際原油價格有比較明顯的變動的時候,我們國內還是會有比較及時的跟動的,這要取決於國際原油價格,如果原油價格波動的比較明顯,那我們可能調整的次數就會多一些。」 事實上,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於2008年7月份達到最高點147美元左右,一路下跌到2008年12月19日,長達5個月的直線下跌時間後,國家發改委才決定汽油價格每噸下調900元、柴油每噸下調1100元,而國際市場原有價格從2009年3月份才開始緩慢反彈,到3月24日也不過24天時間,發改委卻立即決定上調成品油價格,下跌5個月才降價,上漲僅僅24天就漲價,時間上的巨大反差,難免使人產生油價「 降得慢漲得快」的印象。 周大地:「我也是開車的,我也希望油價便宜一點,個人來講,但實際上我們去年以前的狀態是,人家真正升高的時候,我也沒敢升的那麼高上去,所以等人掉下來的時候,你也就沒掉那麼凶,必要的波動還是應該反應,但是亂動我們就要採取一些措施,使他不要那麼亂動。」 當下,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政府出台多項措施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本次油價上調,對刺激內需、經濟復甦是否會有影響呢? 周大地:「價格調整還是在產業之間,使價格信號更合理化,就是不要用石油生產行業,特別是煉油行業來替下遊行業做價格承擔者,刺激經濟在中國來講應該是拉動內需,拉動內需不完全說,我就使生產行業都沒有利潤,我們不會採取用資源型價格壓住不變的方式來刺激資源型產品多消費,我覺得這可以是另外一種信號,就是說我該漲,該國際價格變了,我該變我還得變,我不能因為說我國內有些人說他要多消費點,我就把一些上遊行業成本、利潤要分給下游去,刺激這種消費,我想這個信號還是比較准確的。」
D. 中國是否要實施高油價政策
:據了解,此次燃油稅改革,一度成為討論焦點的中央地方利益分配問題,目前已經在逐步明朗。 有專家分析說,燃油稅的優勢是可以流動,但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顯著差距就決定了,燃油稅本身可能會造成各地稅收的偏斜和向東部集中,這裡面又存在一個利益分配問題。根據有關方面的消息,醞釀中的燃油稅開征方案中,已經基本確定由地方國稅部門徵收,進入中央國庫,然後中央政府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返還給地方,從而更好平衡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利益關系。
國內討論的燃油稅稅率不高,大部分理解增幅燃油稅的徵收稅率在30-50%,但是以這個稅率徵收的成品油價格要比其他國家高?按照前一階段相關部門已經擬定了三套成品油零售價下調方案上報審批透露,三套方案分別是每噸成品油下調500元、800元或1000元,粗略折算,三套方案的下調幅度在0.4~0.9元之間。如果按照下調0.9元,現在93#汽油零售價5.99元/升那麼,下調後是5.09元/升,再加上30%的燃油稅後是6.62元/升,相當於上漲0.6元。以遼寧沈陽為例,沈陽養路費每月96元,按私家車月平均1000公里計算,每百公里10升油耗,則每月的油費和養路費的合計100升*5.09元/升+96=605元;而按實施燃油稅後的計算為100升*6.62元/升=662元;每年差額(662-605)*12=684元!
所謂的燃油稅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取消公路養路費、航道養護費、公路運輸管理費、公路客貨運附加費、水路運輸管理費、水運客貨運附加費等六項收費,撤銷政府還貸二級以下公路收費站點,實施燃油稅費改革.
《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將自2009年1月1日起實施
燃油稅汽油每升徵收1元 柴油每升0.8元,
但是油價不會上漲,因為燃油稅汽油每升徵收1元 柴油每升0.8元是在現在現有的油價裡面的,也就是說,改稅以後不會有什麼變化,反而減去了養路費的支出。跑的多交的多,不跑不交稅還是比較合理的。這和多跑多燒油,少跑少燒油是一樣的。沒什麼變化。按一台車每天跑40公里計算一年所花的燃油稅是1200元左右,與交養路費持平。要是每天少與30公里的話就算的省了很多費用的支出。
收燃油稅後國內油價是要和國際接軌,但是要逐步的,一步一步的,不是馬上就與國際接軌,因為現在的原油價格是每桶44美金,有可能會在短時間標升到最高144美金。那樣的話,國內的普通消費者是無法承受的。所以還有經過國家的相應調控,這也是以前國際原油爆漲到144美金一桶的時候,國內沒有上漲10幾元一升的原因。而現在國際原油下跌到44美金,國內油價沒有下調是在補貼原有的虧空的一個原因所在。
開通燃油稅勢在必行。世界原油上漲到每桶144美元的時候,中國的油價也沒上漲到10幾元一升。產油企業虧損部分都是國家在承擔。現在國內油價沒有下跌也是在補國家虧空部分。用車用油就納稅,不用不納稅,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不會有太多的亂收費的純在,在國家監管部門的監督指導下有目的,有序的進行專向投資建設。加大管理力度,大排量的減少,可以減少污染的排放。該買的還要買,不該買的還是不買。用油就交稅會減少車輛的使用頻率,還是節能節源。世界那個大城市道路不擁擠?那是要看政府怎麼管理。在國外很多國家的部分街區不允許激動車的行使。國內的燃油使用只會減少不會增加,能不用車就不用車,能改電動就改電動,能用鐵路就不用路路。那個國家的體制改革沒有痛處。習慣了也就一樣了,就說美國,人人身上都有很多稅背著。
E. 從稅負談對中國財稅改革的影響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資源稅暫行條例作出修改,從法律層面上來看,在現有資源稅從量定額計征基礎上增加從價定率的計征辦法,將成為法定計稅依據,資源稅改革可以說「更上一層樓」。當然,目前雖然沒有確定具體的適用稅率,是否仍是試點中的5%,以後擇機上調至10%,或者「一步到位」尚難以定論。但是,可以明確的是,暫定條例修改後,原油、天然氣按從價定率徵收將隨之推廣到全國范圍。
在資源稅區域覆蓋擴圍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資源稅的改革至今仍圈定在原油、天然氣,此前市場關注的煤炭和稀土行業的資源稅改革並未提及。也就是說,其他應稅資源品目的計稅依據依然採用從量定額。這就意味著,此次資源稅改革的推進對石油天然氣行業的影響較大,對其他資源暫時尚無不利影響。這給資源稅改革的推進預留下不小的空間,如何推動資源稅種類的覆蓋,將是今後資源稅改革關注的重點。
稅負增不會影響價格
從價計征代替從量計征,一直是我國資源稅改革圍繞的重點,目的在於改變原有的上游企業資源開采成本低廉的現狀。實施從價計征,增加了企業稅負,從而將大幅增加企業開采成本,進一步調節資源級差收入,推進我國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 韓曉平告訴記者:「從價計征,就是按照價格征稅,價格高多交稅,價格低少交稅。」這就改變了按照重量征稅的方式,把資源的開采與價格緊密地聯系起來,在當前資源日益緊缺、資源品價格已經高位運行的背景下,由於從價計征是以數量和價格相乘的結果為計稅依據。所以對原油、天然氣這些資源來說,價格漲得越多越猛,稅也交得越來越多。
對於上游產業是否會把增加的成本轉移到下游產業,從而推高資源產品的價格,韓曉平告訴記者:「石油、天然氣對整個經濟的影響不是很大,石油按照國際定價,國內資源比國際資源便宜得多,早就應該多交些稅。天然氣國內定價也不高。」
完善稅制利於民生
對於資源稅改革先期試點省區為何主要集中在西部,韓曉平認為,在開發西部,特別是在全國勘探開發資源的時候,必須要對當地進行適當的補償。 「資源稅地方可以留成,地方政府可以得到一定的補償。」韓曉平說。
從整個稅制改革來看,當前我國實行結構性減稅,資源稅可以看作是做加法,財稅專家認為,資源稅改革導致企業稅負增加,可以考慮通過對其他稅種的適當調整使企業的稅負保持平衡。 記者 龐東梅
F. 現在的 油價還能漲嗎
經濟不恢復,要漲很難的,不過現在價格合理,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G. 卡達斷交事件對國際油價有何影響
6月5日,巴林、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埃及四國與卡達斷絕外交關系的消息傳出後,國際油價小幅走高,隨後漲幅迅速擴大。分析表明,這次事件引發了市場對石油供給的擔憂,從而推動油價上升:「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兩邊武力沖突,會直接影響石油產出;如果不武力沖突就會造成這樣的緊張局勢,對今後的供給預期會產生比較大的負面影響。所以,無論是否沖突,對原油價格都產生推漲影響。」
另一方面,因為卡達是歐佩克成員國,有市場人士分析,如果斷交事件引發卡達的報復,進而撕毀石油減產協議,將給油價帶來下行壓力。韓曉平則認為,卡達對減產協議可能造成的影響很有限:「卡達本身的石油產量非常有限,每天只有190萬桶,只佔全球產量的1.8%。卡達即便撕毀協議,不再凍產,它的能力非常有限。真正能影響石油市場的主要是兩個國家,一是沙特,二是俄羅斯,而沙特和俄羅斯有共同利益,他們希望維持價格的穩定。」
H. 發改委說稅費改革後成品油價肯定下降
降價是肯定的,但下降的幅度不會太大。今天的報紙說每升油降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