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上的捨得精神
① 捨得的感悟有哪些
1、最早理解捨得一詞的含義,那是在中學時代,我認為「捨得」就是「有舍有得」,只有願意放棄、割捨一個事物,才能在放棄的同時得到另一種精神或者是物質上的事物! 捨得捨得,有舍才能有得。捨得之間,我們學會了如何做人,如何處事。
2、最早懂得「捨得」的本質,那是我在工作以後。無所舍者,亦無所得。記得我剛下海時,身無長物,沒有技能也沒有資歷,我就告訴老闆,工資無所謂,我先學經驗,是因為那時的「舍」,成就了我以後在商業管理中的步步高升的「得」。
3、「捨得」一詞最早見於明代袁了凡先生所著的《了凡四訓》,後與中國傳統的思想相互融合,並逐漸演變為一種哲學。「捨得」在哲學范疇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佛家認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道家認為:舍就是無為,得就是有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儒家認為:舍惡以得仁,舍欲而得聖;而今天人們的眼裡「舍」就是奉獻,「得」是成果。
4、捨得是一種哲學,我們都知道一句話:「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就蘊含了捨得的含義。舍與得是對立的,但從有舍有得角度,它又是統一的,所以「捨得」是一個矛盾統一體的概念。
5、善於舍棄也是一種境界,是歷盡跌宕起伏後對世俗的一種坦然,用磨礪換來成長,用汗水帶來收獲,用淚水領略人生百味,用挫折引領成功之路,有時候遺憾也是另樣的美麗。善於仗義疏財,便會得到人心;能夠肝膽相照,就會得到知己;如果淡泊名利,內心永遠安寧;內心清心寡慾,生活充滿舒心。只有在了如指掌之後才會懂得舍棄並善於舍棄,只有在懂得並善於舍棄之後才會獲得大成功。
② 什麼是捨得
捨得笑,得到的是友誼;
捨得寬容,得到的是大氣;
捨得誠實,得到的是朋友;
捨得面子,得到的是實在;
捨得酒色,得到的是健康;
捨得虛名,得到的是逍遙;
捨得施捨,得到的是美名;
捨得紅塵,得到的是天尊。
捨得小,就有可能得大;
捨得近,就有可碃浮百簧知毫版桐保昆能得到遠。
捨得某種精神,就有可能得到某種物質,捨得某種物質,就有可能得到某種精神。
捨得捨得,有舍就有得;得失得失,有得就有失。人世間就是這么奇妙,你又何須苦苦追尋一個目標
放得下,才能走得遠!有所放棄,才能有所追求.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③ 捨得一詞的含義是什麼
捨得,得舍。何得?何舍?剛者則柔不足,柔者則剛不足,勇者必戾,智者必詐,世間萬物,芸芸眾生,無有完美,對應其優點必有缺點!舍棄與得到之間的利弊用什麼權衡?造化弄人,捨得間是痛並快樂著!
捨得是選擇、捨得是承擔、捨得是忍耐、捨得是智慧、捨得是痛苦、捨得是喜悅,《左傳》中有句話「君以此始,則必以此終」你選擇了一個人、一個事物的某一點,就相應的要承擔你的選擇所帶來的連鎖反應,選擇了一個人的勇猛就要遷就容忍他的暴戾,選擇了一個人的智慧就要遷就容忍他的狡詐,選擇了,捨得了,無非是要真真的知道你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你是不是真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紅塵俗世有多少人真真的把自己活丟了。捨得,捨得,何舍?何得?
賈平凹先生有一篇文章,說的也是《捨得》,誠如先生所言: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平凹先生是個參悟透了人生的奧妙與玄機的人,的確,「捨得」二字,其實已經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如。
追根溯源,捨得一詞,最早出自佛教。在傳入中國後,迅速與中國傳統的老莊道學思想相互融會,成為「禪」的一種哲理。隨著光陰的流轉,捨得這一禪理,又迅速滲透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並逐步演進為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禪」。
捨得捨得,不捨不得,這是人們對佛教「布施」觀念在尋常生活中的運用。「布」,是流通的意思,「施」是給予的意思。捨得,便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捨得還是一種時空的轉換,精神和物質的交流,人情和禮節的傳達,是物質世界的「流通」。
從古至今,有無以數計的著名人物,取得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或巨大成就。他們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對「捨得」二字的把握和了悟。田忌與齊王賽馬,以下肆對齊上肆,上肆對齊中肆,中肆對齊下肆,舍了小負之悲,得了全勝之喜。李煜治國無方,舍明政之法,得「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婉約詩賦。蘇軾仕途坎坷,於是舍棄安逸閑適的生活,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豪放絕唱。諸葛亮自出茅廬,火燒赤壁,三分天下,六齣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謂之,舍私益,得百世流芳。越王勾踐亡國被俘,卧薪嘗膽,飽受凌辱,謂之,舍王尊,得江山社稷光復。陶淵明仕途不平,歷盡滄桑,後歸隱於山林泉下,安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樂,謂之,舍名利,得自然之奇趣。王羲之勤練十八缸,終成大器,成古今之書聖,謂之,舍閑娛,棄安逸,得《蘭亭序》絕世之美體。李時珍一生行醫濟世,救死扶傷,歷經二十七年艱辛,終成中醫之巨著《本草綱目》,謂之,舍個人之安樂,得天下之安康。林則徐憑借一身正氣於虎門銷煙,弘揚我國威,捍衛我尊嚴,謂之,舍個人之安危,得民族之大義.....
人是如此,萬事萬物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蛇是在蛻皮中長大,金是在沙礫中淘出。就是在我們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不也是每時每刻都圍繞著舍與得和得與舍,演繹著無數成功和失敗的故事嗎?
捨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中,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
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復。 捨得,是一種精神;捨得,是一種領悟;捨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
說起人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得,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而心得的核心,便是面對無盡的誘惑。面對無盡的誘惑,我們往往像一個貪得無厭的遊客,貪多求全。誘惑如美景,只能各有取捨,匆匆瀏覽一過,隨即收心放棄,盡管心痛,但卻是毫無辦法的事。與其說是一種欣賞角度,不如說是面對目不暇接的美妙景色,必須採取的一種聰明而巧妙的觀察策略。如此的聰明,才能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
人生之妙,在於閱人無數,總會遇著些妙人,他們與那些美景相隔不可以道里計,卻要自稱早已將其拋棄,對此暗自好笑是你唯一的選擇。只有海綿才可以有擠掉水分之放棄,便於再行接納。一個一無所有的人,不存在拋棄,因為他不曾擁有過。反之,一個曾擁資巨萬,地位顯赫,事業輝煌的人,最終過著平靜而近乎隱居的生活,此所謂絢爛歸於平淡。
人生實難,大道多岐。你不可能走遍天下所有的路過後,再來選擇一種自以為平坦穩妥,不出絲毫紕漏的路來走,世界上沒有這等千載難逢的好事,等著你去撿個大便宜。如果我們說人生之道,貴在取捨,雖然卑之無甚高論,卻也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內在因由。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多麼捨得飲,也捨得說呀!不過,他老人家的詩中,接下來的「與爾同銷萬古愁」才真真的道出了「捨得」文化的精要。
我們應當捨得說,捨得想,捨得干,捨得拼,舍我一點熱,換取紅日光,得到的定將是民族偉大復興之美好前景。
④ 誰能解釋舍與得
捨得,能得不如能舍剛讀了一則報,感覺頗深,跟大家分享! 捨得捨得,寓意深刻:有舍有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學施捨。舍捨得得、得得舍舍就充滿在我們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演繹著成功和失敗的故事。捨得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藝術,捨得,得舍,何得?何舍?剛者則柔不足,柔者則剛不足,勇者必戾,智者必詐,世間萬物,芸芸眾生,無有完美,對應其優點必有缺點!舍棄與得到之間的利弊用什麼權衡?造化弄人,捨得間是痛苦並快樂著!
捨得是選擇、捨得是承擔、捨得是忍耐、捨得是智慧、捨得是痛苦、捨得是喜悅,《左傳》中有句話:"君以此始,則必以此終",你選擇了一個人、一個事物的某一點,就要承擔你的選擇所帶來的連鎖反應;選擇了一個人的勇猛,就要容忍他的暴戾;選擇了一個人的智慧,就要容忍他的狡詐。選擇了,捨得了,無非是要真正的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麼,你是不是真正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捨得,捨得,何舍?何得?
追根溯源,捨得一詞,最早出自佛經《了凡四訓》。在傳入中國後,迅速與中國傳統的老莊哲學思想相互融會,成為"禪"的一種哲理。隨著光陰的流轉,捨得這一禪理又迅速滲透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並逐步演進為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禪"。
捨得捨得,不捨不得,這是人們對佛教"布施"觀念在尋常生活中的運用。"布"是流通的意思,"施"是給予的意思。捨得,便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捨得還是一種時空的轉換、精神和物質的交流、人情和禮節的傳達,是物質世界的"流通"。
捨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中,達到和諧、統一。要得先須舍,有舍才有得。
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我們有著太多的慾望,包括對金錢、名利和情感。這沒什麼不好,慾望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但是,慾望又是一頭難以駕馭的猛獸,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於是便產生了太多的悲劇。因此,我們只要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成功的門環。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復。
捨得,是一種精神;捨得,是一種領悟;捨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本書運用了各種小故事、寓言以及很多人的成功經歷,希望能夠和讀者一起走進智慧人生,在人生關鍵點上能夠游刃有餘。
讓內心開始一次輕松愉快的長期旅行吧,讓心靈接受一次升華的洗禮吧
⑤ 期貨上所講的基本面是指哪些方面
基本面是從商品的實際供給和需求對商品價格的影響這一角度來進行分析的方法。這種分析方法注重研究國家的有關政治、經濟、金融政策、法律、法規的實施及商品的生產量、消費量、進出口量、庫存量等因素對商品供求狀況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程度。
商品價格的波動主要是受市場供應和需求等基本因素的影響,即任何減少供應或增加消費的經濟因素,將導致價格上漲的變化;反之,任何增加供應或減少商品消費的因素,將導致庫存增加、價格下跌。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一些非供求因素也對期貨價格的變化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這就使期貨市場變得更加復雜,更加難以預料。影響價格變化的基本因素要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
(1)供求關系。期貨交易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在商品現貨交易的基礎發展起來的,商品的期貨價格是對商品供求關系的預期反映,因此,商品期貨價格變化受商品的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當商品供大於求時,其相應的期貨價格下跌;反之,期貨價格就上升。所以應關注所交易相關商品的結轉庫存量、產量、產情報告、氣候、經濟狀況、其它如替代品的供求狀況、全球性競爭因素等。
(2)經濟周期。在期貨市場上,價格變動還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在經濟周期的各個階段,都會出現隨之波動的價格上漲和下降現象。
(3)季節性因素。許多期貨商品,尤其是農產品有明顯的季節性,價格亦隨季節變化而波動。
(4)金融市場變動因素。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各國的通貨膨脹、貨幣匯率以及利率的上下波動,已成為經濟生活中的普遍現象,這對期貨市場與商品期貨帶來了日益明顯的影響。
(5)政府政策。各國政府制定的某些政策和措施會對期貨市場價格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6)政治因素。期貨市場對政治氣候的變化非常敏感,各種政治性事件的發生常常對價格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7)社會因素。社會因素指公眾的觀念、社會心理趨勢、傳播媒介的信息影響。
(8)心理因素。所謂心理因素,就是交易者對市場的信心程度,俗稱「人氣」。如對某商品看好時,即使無明顯利好因素,該商品價格也會上漲;而當看淡時,無明顯利淡消息,價格也會下跌。又如一些市場大戶與莊家們還經常利用人們的心理因素,散布某些消息,並人為地進行投機性的大量買進或拋售,謀取投機利潤。
⑥ 捨得某種精神,就有可能得到某種物質,捨得某種物質,就有可能得到某種精神。 而有些人就是為了兩拜託各
凡事都是這樣,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⑦ 作文題目:捨得(六百字以內)
舍與得,需要大智慧才能悟到真諦。
人世間的東西,並沒有固定的主人,也沒有永遠的主人。事物在取捨之間,自有它的定數。是你的,終歸是你的,怎麼也跑不了;不是你的,巧取豪奪也沒用。
有這樣一個典故:一個貪財的人背一麻袋金子過河。遇惡浪翻船,船夫勸他丟掉金子,可他捨不得,卻最終舍掉生命。身陷絕境,除自身之外,一樣也留不得。想必,這財主一定是守財奴式的土財主,他不懂捨得之道。
事物都既相生相剋又相伴相生。在人們想到「得」的時候,很可能是得不到。而俗眾不想「舍」的時候,可能已捨去很多了。歷史中有很多貪財、貪權、貪色的人,常日里,看似得到了很多,最後卻又什麼也沒得到,不想舍,可最後連自由、性命都舍了。「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因不「舍」而不「得」。這道理看似簡單,很多時候就是領悟不到。
捨得是一種人生的哲學。舍是一種本領,一種態度,一種境界。捨得捨得,先舍後得;舍在前,得在後,也就是說「舍」與「得」雖是反意卻是一物的兩面。舍與得是對等的,你先舍,然後才能得。一個人只有施予才能獲得,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的施予。這就是「捨得」的真意。能「舍」方能「得」。當然,這種「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豐潤,境界的升華。捨得之間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個去琢磨,去感悟。
司馬遷舍棄男人的尊嚴,得到了《史記》千古流傳;陶淵明舍棄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紅岩的英烈們舍棄生命,得到了與青山同在……當然這些都是大「舍」與大「得」,雖高山仰止、心嚮往之,普通人卻難以企及。
「舍」與「得」可以說是一種交易,一種左手對右手的交易,很公平的。怎樣「舍」,又怎樣「得」?值與不值,在於人們心中的等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價,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也有不同的等價。常聽老人們講,年輕的時候為了學業、事業,我們舍棄承歡膝下,舍棄與家人團聚,我們覺得值,因為我們得到了學業、事業。但當有一天我們再也沒機會承歡膝下、沒有機會彌補對家人的虧欠的時候,很多人就會對當初的選擇發出疑問:值嗎?多少年來,人就在這樣的怪圈中,不斷地輪回。
墨子說,貧窮的時候顯示出廉潔,富有的時候表現出仁義。再有錢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夜眠一床。不要奢望得到佔有一切。特別是在物質方面,捨得意味著自己的富有。不是一個人擁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給予他人很多才算富有。捨得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個窮人把討來的飯讓給同伴那一刻他就是富人了,正是因為貧窮,他的布施才更有意義。因為這體現了他的心量和胸懷,不像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台窮得只剩下金子,人世間的親情和一切都捨去了,夠可憐的。
人生需要捨得,捨得豐富人生。
⑧ 捨得是哪家學派思想
捨得這個哲學在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學說中都有體現,並且從不同的角度對捨得這一概念進行闡述~
儒家學派第二代傳人孟子在恩師孔子的「殺身成仁」思想基礎上,提出「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為確保「捨得」之間的人生實踐,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而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其中,「不敢為天下先」即「夫唯不爭,故無尤。」反之亦然,「名與身孰親?身與貨熟多?得與亡熟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提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耗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這既是老子倡揚的基本人生態度,也堪稱對「捨得」人生哲學的經典註解。而墨子則己施愛與己被愛來闡釋「捨得」的人生哲學,「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夭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面對物慾的滿足與精神的給養,法家的韓非子則提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齒,說(悅)情而損精。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來警示後人對「捨得」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