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期貨市場成交量技術分析
Ⅰ 期貨中基本分析法與技術分析發的異同
基本因素分析法
是從商品的實際供給和需求對商品價格的影響這一角度來進行分析的方法。這種分析方法注重研究國家的有關政治、經濟、金融政策、法律、法規的實施及商品的生產量、消費量、進出口量、庫存量等因素對商品供求狀況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程度。
影響價格變化的基本因素要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
(1)供求關系。期貨交易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在商品現貨交易的基礎發展起來的,商品的期貨價格是對商品供求關系的預期反映,因此,商品期貨價格變化受商品的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當商品供大於求時,其相應的期貨價格下跌;反之,期貨價格就上升。所以應關注所交易相關商品的結轉庫存量、產量、產情報告、氣候、經濟狀況、其它如替代品的供求狀況、全球性競爭因素等。
(2)經濟周期。在期貨市場上,價格變動還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在經濟周期的各個階段,都會出現隨之波動的價格上漲和下降現象。
(3)季節性因素。許多期貨商品,尤其是農產品有明顯的季節性,價格亦隨季節變化而波動。
(4)金融市場變動因素。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各國的通貨膨脹、貨幣匯率以及利率的上下波動,已成為經濟生活中的普遍現象,這對期貨市場與商品期貨帶來了日益明顯的影響。
(5)政府政策。各國政府制定的某些政策和措施會對期貨市場價格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6)政治因素。期貨市場對政治氣候的變化非常敏感,各種政治性事件的發生常常對價格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7)社會因素。社會因素指公眾的觀念、社會心理趨勢、傳播媒介的信息影響。
(8)心理因素。所謂心理因素,就是交易者對市場的信心程度,俗稱「人氣」。如對某商品看好時,即使無明顯利好因素,該商品價格也會上漲;而當看淡時,無明顯利淡消息,價格也會下跌。又如一些市場大戶與莊家們還經常利用人們的心理因素,散布某些消息,並人為地進行投機性的大量買進或拋售,謀取投機利潤。
技術圖表分析法
技術圖表分析作為投資分析的一種方式,它的依據是基於三個假設,即:
(1)價格反映市場一切;
(2)價格以趨勢方式演變;
(3)歷史會重演。
技術圖表分析的基本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
(2)商品的供求關系又是由各種合理與非合理的因素決定的;
(3)忽略價格微小波動,則價格的變化就會在一段時間內顯示出一定的變化趨勢;
(4)價格的變化趨勢會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技術分析的基本方法就是以過去投資行為的軌跡為依據,考察未來或潛在的投資機會。
期貨市場技術分析方法的理論主要有:道氏理論、圖形分析理論、成交量分析、趨勢分析、切線理論、形態理論、波浪理論、江恩理論、周期分析和各種技術指標分析等。這些分析方法與股票市場的技術分析方法基本相同。但期貨市場技術分析中的關於量的分析包括了合約交易量和持倉量的分析。
Ⅱ 急急急。。。。期貨中的量價分析和股票中的量價分析有什麼區別
1.相同性:在基本分析中具有相同性,比如說帶量上漲,或者帶量下跌,成交量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2.差異性,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期貨中,由於是T+0交易,成交量沒有實際意義.更多的是看持倉量,持倉量代表比較穩定的多空力量對比.但是這個指標往往具有反向指標的作用,這是因為有日內交易,主力可以在日內交易作原來的方向,而在收盤前換成反向的持倉進入交易所的統計資料庫中.
所以說,期貨的成交量只能來評判活躍度,只做最活躍的品種.專業的期貨投資人/分析師幾乎完全忽略成交量,只看價格的變動趨勢偶爾參考一下持倉量.
更多的內容你可以網路搜索"CTS 主力合約多空評級和活躍度"
Ⅲ 期貨交易技術指標分析應明白什麼核心理念呢
在期貨投資過程中,投資者運用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方法分析行情,指導操作,作出投資決策。基本分析是收集各種影響該期貨品種的供給與需求因素,根據因果關系的推理,從而形成對價格的預期。它被認為是一種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就大豆期貨而言,具有前瞻性與預測性並受市場廣泛關注從而對大豆價格產生重大影響的反映基本面狀況的報告之一,是美國農業部(USDA)每月公布的世界農產品供需預測報告(WASDE)。除了這一重要因素之外,還有其它許多基本面因素影響大豆價格,如政府政策、經濟狀況、天氣狀況等。
技術分析,根據約翰·墨菲的定義是:「以預測市場價格變化的未來趨勢為目的,以圖表為主要手段對市場行為進行的研究。」技術分析的三種基本假定或前提條件是:1、市場行為包容消化一切;2、價格以趨勢方式演變;3、歷史會重演。其中第1點是技術分析的基礎,其含義是在商品期貨市場上,能夠影響某種商品期貨價格的任何因素,包括基本的、政治的、心理的以及其它因素都反映在價格之中,即所謂的「有效市場」。第2、第3點是保證技術分析的可操作性。技術分析的核心是把握趨勢。當一種技術指標為市場所認同並遵循時,該指標與市場之間產生正反饋效應。技術指標影響交易行為,交易行為驗證技術指標。
技術指標主要分為趨勢分析指標與擺動指數等,我們逐一對此進行定量檢驗。由於大豆不同月份的合約之間具有很強的聯動性,一般情況下,近月合約上漲,後續月份合約也相應上漲;近月合約下跌,後續月份合約也相應下跌,總提價格走勢基本相同。因此,為便於分析,我們在此只選擇成交量與持倉量較大的九月合約作為分析對象。從市場年度來看,9月是北半球大豆市場年度的第一個月份,我國與美國為當年9月到次年8月。從作物年度看,對於我國與美國來說,每年9月,當年的大豆已進入成熟期,產量基本確定,9月合約的價格對於該市場年度的大豆價格較為關鍵。因此我們在此選擇9月合約作為分析對象。分析的區間選定為2003年1月2日至2004年12月31日。其中2003年1月至2003年9月15日為大連大豆0309合約的日交易價格,2003年9月16日至2004年9月14日為大連大豆0409合約的日交易價格,2004年9月15日至2004年12月31日為大連大豆0509合約的日交易價格。即當年九月合約到期後立即選擇下年九月合約。
一、趨勢分析指標的有效性
趨勢分析指標主要有:1、移動平均線(MA);2、停損指標(SAR);3、布林通道(BOLL);4、瀑布線(PUBU);等等。由於第1、第2種趨勢分析指標較為常用,並且容易量化,這里將主要對這兩個趨勢分析指標的有效性進行定量檢驗。
1、單一移動平均線
一般情況下,投資者較為關注的短期移動平均線是5日、10日、20日均線,而中期移動平均線中50日均線、60日均線關注者較多,長期移動平均線在期貨交易中受重視的程度不如前兩種高,但對於把握大豆價格的基本方向也具有重要意義。只有一種技術指標受市場的關注程度越高,對於市場的影響也相應越大。我們在此選擇10日均線、60日均線及120日均線的有效性作具體分析。由於國內普遍關注的均線系統是簡單移動平均線,所以,我們選定簡單移動平均作分析。此外,為了便於分析,我們只對收盤價格作為分析對象,並且每次交易的倉量設為1手。
交易原則:當日價格由下向上突破均線,則買入合約,並持有,直至價格由上向下突破均線時平倉,並反手做空,空單直至價格由下向上突破均線時平倉,並反手做多,持有。如此反復。 按照上述原則,得到如下結果: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我們考察期間內,60日均線的盈利情況最佳。可以認為,按照中期移動平均線進行操作,雖然出現錯誤指標的概率較大,但因其把握大豆期貨價格大趨勢(單邊市)較佳,在出現大方向的時候,能夠得到很好的盈利,同時在控制連續虧損總額上,也有較好表現。短期均線由於易受價格波動影響,即使在單邊市中,也很容易出現假突破的概率較大,從而可能遭受較大損失。短期平均在控制虧損上表現最差,並且由於操作上頻繁進出,實際交易中手續費支出最大。另一方面,長期均線雖然出現假突破的概率最小,但由於對價格的反應最弱,因而會失去一些較好的盈利機會,特別是中期價格趨勢。
美林公司研究部門在20世紀70年代曾對移動平均線在期貨交易中的盈利情況作過較深入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大豆期貨而言,最佳的單一移動平均線為55天(請參閱:約翰·墨菲,期貨市場技術分析,第231-233頁),也為中期移動平均線。
2、雙重移動平均線
我們也可以採用兩條移動平均線來產生趨勢信號,較長期者用來識別趨勢,較短期者用來選擇時機。利用兩條平均線及價格三者的相互作用,產生趨勢信號。
一般雙重移動平均線有兩種應用方法:
第一種稱為「雙線交叉法」。當短期平均線向上穿越較長期平均線時,構成買入信號;當短期平均線向下穿越較長期平均線時,構成賣出信號。
第二種使用雙移動平均線的方法是,把它們中間看作某種中性區。那麼,僅當收盤價格同時向上越過了兩條平均線之後,才構成買入信號。然後,如果價格再跌回中性區,則上述信號被取消。同樣,僅當收盤價格同時向下穿越了兩條平均線之後,才構成賣出信號。然後,如果價格在漲回兩條平均線之間的中性區,就平倉了結上述空頭頭寸。只要價格維持於中性區內,就袖手靜觀。依此方法設計的系統,也有一些其他系統所不及的長處。
一般較為常用而且直觀便於操作的方法是第一種方法,即「雙線交叉法」。本文利用這種方法進行分析。
一般地,在雙線交叉法中,一條平均線為短期移動平均線,另一條為中期或者長期移動平均線。設短期移動平均線的周期為M,中期或長期移動平均線的周期為N,則兩者之間有如下關系:N-M越大,則兩者相交概率越小,從而短期均線指導選擇入市機會的作用越弱;N-M越小,則兩者相交的概率越大,出現錯誤操作信號的概率越大。 為了平衡上述兩者的利弊,我們選擇一條短期平均移動線與一條中期平均移動線組成的雙移動平均線系統。
交易原則:當短期平均移動線上穿中期平均移動線,則買入大豆期貨合約,並持有,直至前者下穿後者時平倉,並反向做空,持有空單,直至前者再次上穿後者,平倉,並反向做多,持有。如此反復。 在此我們測試10日均線與50日均線所組成的雙移動平均線系統。另外,我們驗證美林公司的研究結果即20日與45日的所謂最佳雙線交叉組合以及在實際交易中較為常用的10日與20日雙移動平均線系統。
在我們考察的期間內,10日均線與50日均線組成的雙均線系統的累計盈利情況最佳。但即使這樣,雙移動平均線交叉法的整體盈利情況不如單一均線的盈利情況。20日均線與45日均線所組成的系統甚至累計虧損。並且,雙移動平均線交叉法在控制虧損額方面表現較差。在大部分的概念中,雙移動平均線系統比單一平均移動線更為有效,通過上文的檢驗,事實並非如此。這個結論在實際的操作中值得注意。
3、停損指標
停損指標又稱拋物線轉向指數,是利用拋物線方式,隨時調整停轉點位置以觀察買賣點的技術分析工具。在期貨交易中,如何提高盈利水平很重要,同時如何控制風險,及時止損也相當重要。而停損指標顧名思議,在止損方面表現突出,同時也具有跟蹤趨勢的特性。
交易原則:價格由上向下跌破SAR線時賣出大豆期貨合約,持有空單,直至價格由下向上突破SAR線時買入平倉,並反向做多,持有多單,直至價格由上向下跌破SAR線時平倉,並反向做空。如此反復。
著名的GET技術分析軟體在運用停損指標進行分析時,具有將其優化與精確調整的功能。從而能夠方便地解決該指標的參數設置問題。在我們考察的區間內,經過優化與精確調整後的參數為(46,37,250)。按照上述原則,得到如下結果:
停損指標具有很好的盈利能力,並且具有優秀的控制虧損的能力。同時因其具有直觀,容易操作的優點,在實際交易中應有很好的表現。
二、擺動指數的有效性分析
除了上述趨勢分析指標外,在期貨交易中還大量使用擺動指數進行分析,指導操作。擺動指數的數量眾多,但最為常用的有:KD指標、MACD指標、RSI指標及ROC指標等。由於KD指標及RSI指標在實際的使用中主要觀察價格是否處於超買或超賣狀態,而在熊市或牛市場行情中其超買或超賣的區間范圍會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很難通過統計的方法來對其有效性進行檢驗,而只能憑借投資者個人的經驗來確定與把握。在這里我們主要考察MACD指標與ROC指標的有效性。
1、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MACD)
是利用兩條指數加權移動平均線,即快速移動平均線DIF與慢速移動平均線DEA。構造的指標,既可以把它用作擺動指數,也可以用作趨勢信號,還可合二為一。MACD需要設定參數,一般較為常用的是MACD(13,26,9),GET技術分析軟體默認的參數也是(13,26,9),在此我們對此作出檢驗。
交易原則:當DIF向上穿越DEA時,買入大豆期貨合約,持有,直至DIF向下穿越DEA時平倉,並反向做空,持有空單,直至DIF再次向上穿越DEA,平倉並反向做多。如此反復。
按照上述原則,得到MACD(13,26,9)的交易結果如下:
在我們考察的期間內,MACD指標對於大連大豆9月合約的盈利能力及控制風險的能力均為一般。
2、變化速度指數(ROC)
變化速度指數是利用當前的收市價和一定天數以前的收市價的商(比價)來表示市場的變化速度。它以向上或向下穿越零線(經標准化處理)作為買入或賣出期貨合約的信號。 變化速度指數同樣涉及到如何選擇參數的問題。為了選擇合適的參數,我們有必要先考察該品種的價格循環周期。
GET軟體具有分析循環周期的功能,在我們考察的期間內,大連大豆9月合約的循環周期,我們可以將此變化速度指數的參數設為23,即ROC(23)。
交易原則:當ROC指數向上穿越零線時,買入大豆期貨價格,持有,直至ROC指數向下穿越零線時平倉,並反向做空,持有空單,直至ROC指數再次向上穿越零線時平倉,並反向做多,持有多單。如此反復。
按上述交易原則,ROC(23)的交易結果如下:
按照ROC(23)指數進行交易,能夠實現累計盈利,但盈利的能力不及同為擺動指數的MACD指標高。
通過對趨勢分析指標和擺動指數的有效性分析,可以發現,單一移動平均線的盈利能力較強,並且中期的移動平均線較其它移動平均線更佳。而雙重移動平均線的雙交叉法的盈利能力不如單一移動平均線的盈利能力強。趨勢分析指標中的停損指標的盈利能力最強,並且其控制風險的能力較佳,可以在實際的交易中重點關注。而擺動指數中的MACD指標及ROC指標,能夠實現整體盈利,但其盈利的能力不如單一移動平均線與停損指標強,而優於雙重移動平均線交叉法。
需要指出的是,技術指標是對以往交易規律的總結,由於市場運行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心理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過程,不斷發展變化的環境需要投資者在運用技術指標時有一個辨證的思維,既尊重技術指標的作用又不完全拘泥於技術指標,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較高的投資成功率,得到理想的投資回報。
Ⅳ 期貨行情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所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基本分析原則:供需關系
技術分析原則:順勢而為
(1)、理論基礎
技術分析的理論基礎是基於三個合理的假設:市場行為包容消化一切;價格以趨勢方式演變;歷史會重演。
技術分析的三個基本假定
①、市場行為包容消化一切
"市場行為包容消化一切"構成了技術分析的基礎。除非你已經完全理解和接受這個前提條件,否則學習技術分析就毫無意義。技術分析者認為,能夠影響某種商品期貨價格的任何因素--基礎的、政治的、心理的或任何其它方面的--實際上都反映在其價格之中。由此推論,我們必須做的事情就是研究價格變化。乍一聽,這句話似乎過於武斷,但是花功夫推敲推敲,確實如此。這個前提的實質含義其實就是價格變化必定反映供求關系,如果需求大於供給,價格必然上漲;如果供給過於需求,價格必然下跌。供求規律是所有經濟預測方法的出發點。把它倒過來,那麼,只要價格上漲,不論是因為什麼具體的原因,需求一定超過供給,從經濟基礎上說必定看好;如果價格下跌,從經濟基礎上說必定看淡。歸根結底,技術分析者不過是通過價格的變化間接地研究基本面。大多數技術派人士也會同意,正是某種商品的供求關系,即基本面決定了該商品的看漲或者看跌。圖表本身並不能導致市場的升跌,只是簡明地顯示了市場上流行的樂觀或悲觀的心態。
圖表派通常不理會價格漲落的原因,而且在價格趨勢形成的早期或者市場正處在關鍵轉折點的時候,往往沒人確切了解市場為什麼會如此這般古怪地動作。恰恰是在這種至關緊要的時刻,技術分析者常常獨辟蹊徑,一語中的。所以,隨著你市場經驗日益豐富,遇到上邊這種情況越多,"市場行為包容消化一切"這一句話就越發顯出不可抗拒的魅力。
順理成章,既然影響市場價格的所有因素最終必定要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那麼研究價格就夠了。實際上,圖表分析師只不過是通過研究價格圖表及大量的輔助技術指標,讓市場自己揭示它最可能的走勢,而並不是分析師憑他的精明"征服"了市場。今後討論的所有技術工具只不過是市場分析的輔助手段。技術派當然知道市場漲落肯定有緣故,但他們認為這些因素對於分析預測無關痛癢。
②、價格以趨勢方式演變
"趨勢"概念是技術分析的核心。研究價格圖表的全部意義,就是要在一個趨勢發生發展的早期,及時准確地把它揭示出來,從而達到順著趨勢交易的目的。事實上,技術分析在本質上就是順應趨勢,即以判定和追隨既成趨勢為目的。
從"價格以趨勢方式演變"可以自然而然地推斷,對於一個既成的趨勢來說,下一步常常是沿著現存趨勢方向繼續演變,而掉頭反向的可能性要小得多。這當然也是牛頓慣性定律的應用。還可以換個說法:當前趨勢將一直持續到掉頭反向為止。雖然這句話差不多是同語反復,但這里要強調的是:堅定不移地順應一個既成趨勢,直至有反向的徵兆為止。
③、歷史會重演
技術分析和市場行為學與人類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價格形態,它們通過一些特定的價格圖表形狀表現出來,而這些圖形表示了人們對某市場看好或看淡的心理。其實這些圖形在過去的幾百年裡早已廣為人知、並被分門別類了。既然它們在過去很管用,就不妨認為它們在未來同樣有效,因為它們是以人類心理為根據的,而人類心理從來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歷史會重演"說得具體點就是,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隱藏在歷史里,或者說將來是過去的翻版。
在三大假設之下,技術分析有了自己的理論基礎。第一條肯定了研究市場行為就意味著全面考慮了影響價格的所有因素,第二和第三條使得我們找到的規律能夠應用於期貨市場的實際操作中。
Ⅳ 期貨技術分析具有什麼樣的操作特點
期貨技術分析具有的特點有4點:
(1)有限期限股票交易時沒有期限的,一旦股票發行上市,交易就不會終止,而期貨交易卻是有期限的,期貨交易只能在期貨合約的最後交易日前進行,期貨的有限期限給長期期貨價格的預測增加了難度。
(2)時間跨度較小在杠桿效應的作用下,期貨投資者必須要密切的關注市場的一舉一動,因此所關注的時間跨度也比較小,而期貨交易者想要了解更多的形勢,就炫耀使用更多的有實效的工具。
(3)不注重市場總體波動廣泛性的技術信號在期貨市場中用的比較少,但是股票市場中的漲跌線、新高新低指數等在期貨市場中也不多,所以對市場總體的波動還不太重視。
(4)市場行為不同在股票市場中,行為一般是用價格、成交量以及相應的時間來進行描述的,而期貨市場行為則包括價格、成交量、持倉量和相應的時間四個方面的因素,意味著投資者在進行期貨技術分析的時候,要進行以上四個方面的分析,其重要程度的依次排序為價格佔50%,成交量佔30%,持倉量佔20%,主要的方面也可以從持倉量入手。
Ⅵ 期貨中怎麼分析成交量呢、求大神幫助
成交量的突然放大,一般預示著行情的轉變,所以有種說法是「底部放量,閉眼買進」,成交量驗證著市場的走勢,如果在價格上升的時候,成交量會放大,在價格回調的時候,成交量下降,當價格創新高的時候, 而成交量下降,走勢極可能的反轉。 供參考 http://blog.163.com/qwertyuiop_1200/blog/static/100696344200811255363885/ 在期貨圖形技術分析中,成交量和持倉量的相互配合十分重要。正確理解成交量和持倉量變化的關系,可以更准確的把握圖形K 線分析組合,有利於深入了解市場語言。下面就成交量和持倉量相配合的四種動態情況進行分析。 1 成交量逐步增加,持倉量也同步增加。 此種情況在期貨走勢中最常見,多發生在單邊行情開始時期,價位趨勢處於動盪之中。多空雙方對後市的嚴重分歧,形成市場中資金的比拼,但價格此時還未形成統一的整理區間,價格波動幅度快速而頻繁,使短線投資者有足夠的獲利空間。此時,成交量的擴張是由於短線資金的積 進出,而持倉量的擴張則顯示了多空能量的積蓄。在此情況下,可以從盤面上感到多空力量強弱的變化,同時結合前期行情的走勢,判斷行情的變化方向。 2 成交量逐步減小,持倉量逐步增加。 這種情況往往是大行情來臨的前兆,此時多空雙方的力量和市場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市場在動態中達到了一種平衡。成交的減少,是由於價格波動區間的逐步平衡,使短線資金無利可圖,但持倉量的增加,則意味著多空雙方看法分歧加大,資金對抗逐步升級。由於分歧結果並未明朗,因而多空互不讓步,紛紛加倉,無一方首先打破僵局,成交逐步減少,等待最後的突破。此情況後續的走勢十分兇猛,很少有假突破發生,一旦爆發,至少應有中級行情出現,因而投資者應作好資金管理工作。 3 成交量逐步增加,持倉量逐步減小。 此情況一般發生在一段行情中繼的過程中,並且伴有多殺多、空殺空的現象。由於行情有利於多空其中的一方,從而使相反一方紛紛出逃,持倉逐步減少。但價位的快速運動為短線炒作提供了良機,因而短線資金積極介入,成交並未減少,有時短線持倉的增加掩蓋了長線資金的出局,造成持倉量減少的趨勢並不明顯。這種情況下,可能會伴有中期反彈行情,由於反彈的劇烈,往往給人一種轉勢的感覺,但原趨勢仍將保持下去。 4 成交量逐步減少,持倉量逐步減少。 此種情況多發生在一波行情逐步結束時,成交量和持倉量的同步收縮,證明多空雙方或其中一方對後市失去信心,資金正逐步退場。這種情況如果持續發展,會為新資金介入提供有利的條件,成為變盤的前兆。由於成交量和持倉量都比較小,行情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價位波動隨意性很強,會給投資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成交量是推動行情發展的基本動力,成交量增加價位變化趨於活躍,成交量減少價位變化趨於緩和;持倉量是行情發展的內在動力,增倉是一段行情的開始,而減倉是一段行情的結束。
麻煩採納,謝謝!
Ⅶ 期貨分析
技術面分析只關心期貨市場的數據,這些數據是價格 成交量和持倉量。這三方面對數據不僅都是即時公開的而且都是客觀的。如果將這些數據按照時間順序描繪出來,就可以形成圖形或圖表,技術分析就是針對這些圖形或圖表進行分析和研究,以預測期貨市場價格的走勢,其實,在利用這些數據的性質上技術分析和基本面分析正好是相反。基本面分析是關心的是期貨市場以外的數據
技術分析的數據在行情軟體上都可以查到
追問
想問的主要是基本面?
回答
期貨基本面分析法是利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來預測價格變動的趨勢,它從一系列一般性因素入手,並以這些因素與期貨市場相互關系的角度進行分析。基本面分析屬於一種長期性質,它通過對政治、經濟形勢的分析,並以這些因素與期貨市場相互關系的角度進行分析,基本面分析屬於長期性質,它通過對政治、經濟形勢的分析,有助於投資者了解市場的發展狀況和各種期貨的投資價值,從而引導投資者更好的把握商品價格的趨勢。
基本面分析的理論指導
1、商品期貨價格的構成
(1) 商品自身的生產成本
(2) 期貨交易過程中發生的費用
(3) 期貨商品的流通費用
(4) 預期收益
2、商品供求理論
商品的供求關系是影響商品價格最主要的因素
當市場供大於求,價格自然下跌,當市場求大於供時,價格回歸上升。
基本分析預測法是從商品的實際供給和需求關系變化對價格的影響這一角度進行分析的預測的,基本分析的理論認為商品的波動主要受市場供應和需求變化的影響,這是基本分析法一個最根本的原則,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影響商品供求變化因素分析
2、經濟周期變化因素分析
3、金融貨幣變動因素分析
4、政治及新聞因素分析
5、季節性因素分析
6、投機與心理因素分析
Ⅷ 商品期貨的成交量
繼2009年和2010年中國商品期貨成交量奪得全球首位後,2011年期貨市場成交總量同比下降逾三成,未能連續三連冠。不過,截至11月份,國內商品期貨成交總量已高達12.08億手(不含股指期貨成交量),與2009年(10.785億手)、2010年(15.66億手)和2011年(10.54億手)相比較,已取得不錯成績。
業內人士表示,2011年7、8月份豆粕期貨的巨量成交為其增添不少籌碼,而上市的兩個新品種也表現相當,尤其是玻璃期貨的上市,更是躋身於商品期貨成交的前三名,預期國內商品期貨總成交占據全球首位。
中期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以單邊計算,1-11月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1,299,038,119手,累計成交額為1,519,770.1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53%和19.69%。其中,上海期貨交易所累計成交量為325,626,877手,同比增長15.49%,佔全國市場的25.07%,鄭州商品交易所累計成交量為304,286,692手,同比下降21.46%,佔全國市場的23.42%,大連商品交易所累計成交量為578,915,674手,同比增長117.03%,佔全國市場的44.56%。
2011年7月16日當周,豆粕期貨一周成交2333萬手,持倉量198萬手,創造期貨市場新的歷史紀錄,但隨著基本面趨於穩定,豆粕期貨又漸歸常態、仍然保持穩健運行狀態。在1207合約至1301合約共五個合約中,1208合約在期貨價格由漲轉跌中成交量放大到1186.8萬手,創單個合約成交紀錄,當日減倉15.45萬手至188.26萬手,隨後行情有所降溫。
此外,玻璃期貨上市兩日總成交量創出138.7萬余手的天量,成為僅次於豆粕期貨的195.8萬余手、螺紋鋼期貨的158.9萬余手,上市第二日即成為國內期市第3大交易品種,這在新品種上市後較為罕見。業內人士表示,總成交量(138.7萬余手)與總持倉量(17.2萬余手)之比達到8.06倍,說明市場資金流動性較強,玻璃期貨未來有望成為國內期市中成交量較大的主力品種之一。
數據顯示,中國期貨市場2009年共成交21.6億手(按雙邊計算),成交金額約130.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8.2%和81.5%。該年商品期貨成交總量已躍居全球第一,佔全球的43%。傳統商品期貨品種白糖、螺紋鋼、天然橡膠 、鋅、豆粕在所有期貨品種中居前五位,分別占市場份額的19%、14%、11%、9%和8%,這五個品種成交量占整個市場的61%。
其實早在2008年,中國農產品期貨已躍居全球農產品期貨成交量第一大國,但由於原油期貨、鋼材期貨的缺失,仍只能在商品期貨成交總量排名上屈居美國。且由於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成交量所佔比重近九成,中國期貨市場總成交量的全球排名長期居落後地位,但隨著股指期貨春節後上市國內的指日可待,該年期貨成交量排名有所提升。
2010年,中國期貨市場成交量增長逾45%,達到15.21億手,佔全球商品期貨與期權成交總量的50.95%,連續兩年躍居全球第一。
不過,2011年中國期貨市場成交量卻同比下降逾三成。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10.54億手,累計成交額為1375134.25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2.72%和11.03%。
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全球經濟形勢較為動盪,而國內經濟結構面臨轉型且增速放緩,期貨市場量價齊跌,進入調整期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2010年四季度,國內三大商品交易所採取的取消手續費優惠制度、限制開倉手數制度、提高保證金比例等措施抑制過度投機,對成交規模也有所抑制。
此外,2010年全球寬松的貨幣環境和部分商品供需缺口的炒作等因素提振期市量價齊升,造成基數較高,2011年的同比下跌也是合理的事情。
Ⅸ 期貨真實的成家量的計算方法我們看到的那個成交量是沒有意義的
期貨圖形技術分析中,成交量和持倉量的相互配合十分重要。正確理解成交量和持倉量變化的關系,可以更准確的把握圖形K 線分析組合,有利於深入了解市場語言。下面就成交量和持倉量相配合的四種動態情況進行分析。
1 成交量逐步增加,持倉量也同步增加。
此種情況在期貨走勢中最常見,多發生在單邊行情開始時期,價位趨勢處於動盪之中。多空雙方對後市的嚴重分歧,形成市場中資金的比拼,但價格此時還未形成統一的整理區間,價格波動幅度快速而頻繁,使短線投資者有足夠的獲利空間。此時,成交量的擴張是由於短線資金的積極進出,而持倉量的擴張則顯示了多空能量的積蓄。在此情況下,可以從盤面上感到多空力量強弱的變化,同時結合前期行情的走勢,判斷行情的變化方向。
2 成交量逐步減小,持倉量逐步增加。
這種情況往往是大行情來臨的前兆,此時多空雙方的力量和市場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市場在動態中達到了一種平衡。成交的減少,是由於價格波動區間的逐步平衡,使短線資金無利可圖,但持倉量的增加,則意味著多空雙方看法分歧加大,資金對抗逐步升級。由於分歧結果並未明朗,因而多空互不讓步,紛紛加倉,無一方首先打破僵局,成交逐步減少,等待最後的突破。此情況後續的走勢十分兇猛,很少有假突破發生,一旦爆發,至少應有中級行情出現,因而投資者應作好資金管理工作。
3 成交量逐步增加,持倉量逐步減小。
此情況一般發生在一段行情中繼的過程中,並且伴有多殺多、空殺空的現象。由於行情有利於多空其中的一方,從而使相反一方紛紛出逃,持倉逐步減少。但價位的快速運動為短線炒作提供了良機,因而短線資金積極介入,成交並未減少,有時短線持倉的增加掩蓋了長線資金的出局,造成持倉量減少的趨勢並不明顯。這種情況下,可能會伴有中期反彈行情,由於反彈的劇烈,往往給人一種轉勢的感覺,但原趨勢仍將保持下去。
4 成交量逐步減少,持倉量逐步減少。
此種情況多發生在一波行情逐步結束時,成交量和持倉量的同步收縮,證明多空雙方或其中一方對後市失去信心,資金正逐步退場。這種情況如果持續發展,會為新資金介入提供有利的條件,成為變盤的前兆。由於成交量和持倉量都比較小,行情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價位波動隨意性很強,會給投資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成交量是推動行情發展的基本動力,成交量增加價位變化趨於活躍,成交量減少價位變化趨於緩和;持倉量是行情發展的內在動力,增倉是一段行情的開始,而減倉是一段行情的結束。
成交量與持倉量之間不同變化的結合,組合出多種富於變化的圖形形態,進而推動價格逐步變化。
為了更好地應用這分析方法,應注意以下幾點:
1.這幾種情形的出現與一個獨立自發性的市場關系密切。
近兩年,由於國內市場逐步與國際接軌,個別期貨品種的走勢已經逐步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性,因而在應用中成交量與持倉量的關系不如早期市場明顯。但在我國期貨市場進一步開放後,自身獨立的交易體系逐步成熟時,品種自身的交易特性會更明顯,成交量與持倉量關系的可操作性也會越來越強。
2.此種分析適用於單個品種分析。
在單個品種中,基本可以清楚地看出成交量和持倉量的組合變化規律,但對於利用期貨品種構造的長期段代圖卻不太適用。
3.進入交割月的品種。
在進入交割期時,由於交易品種與現貨價格的聯系更加密切,再加上有關制度的約束,期貨品種會走出一些極端的變化,無法用成交量和持倉量的關系來解釋。
4.主力的主動鎖倉。
這種情況已經在市場的逐步完善中漸漸消失。
以上情形雖然會使成交量和持倉量的分析方法受到一定限制,但在准確理解了基本的分析原理後,投資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創造出新的分析方法,來解讀市場語言
再說量價經典
一、日K線與價量關系
一般而言,均線向上的趨勢中,日K線當日仍價量俱增,次日斷定必有高價,所以,次日低盤開出或盤中有低價機會,均應是考慮的買點;反之,價跌量增的次日盤中有低價,應優先考慮減持多頭頭寸並適量做空。考慮價量配合的同時,再結合特殊的K線形態,更能把握先機,略勝一籌。
1.反彈時出現放量收長上影線構成賣出訊號(如K線圖8—1)
反彈走勢中,如果出現收長上影線且成交量放大的黑色射擊之星,通常為反彈結束的徵兆,即使當時沒有立刻重挫,其轉弱的態勢也昭然若揭,大跌已經為期不遠。這種狀況下,價格都在關卡附近,拋壓較重而沖關不成,結果是下跌幅度往往非常大。
2.調整中出現縮量收長下影線構成買進訊號(如K線圖8—2)
調整走勢中如果出現收長下影線的K線,不論收黑與否只要成交量沒有放大,此為價格止跌,即將出現反彈的吉祥之兆。通常收下影線的前一天,走勢仍是長黑量縮,下影線是由低位承接盤買進所致,次日必須量價雙雙增加才是反彈成功之關鍵。如果價升量縮或價跌量縮均將再度陷入盤整;如果價跌量增則是反彈行情提前結束的訊號。
二、價格、成交量和未平倉量之間的關系
期貨交易中除了交易量對價格影響較大外,未平倉量即投資者持有的沒有對沖的合約量對價格的研判作用也不可小視。
當價格穩步上升,三者之間有以下關系:
(1)成交量和未平倉量都增加,表示投資者正大量吸購,近期價格還可能繼續上升。
(2)成交量和未平倉量都減少,表示舊拋空者補貨平倉。
(3)成交量增加,未平倉量減少,表示大量做空者平倉,價格將下落。
(4)成交量減少,未平倉量增加,表示好友買進或淡友少量拋空。
(5)成交量減少,未平倉量不變,表示某些賣空者補倉及短期內買客買進。
(6)成交量不變,未平倉量減少,表示做空者小量補倉。
(7)成交量增加,未平倉量不變,反映鞏固期好友平倉和短期賣空者補倉。
當價格持續下降,三者之間有以下關系:
(1)成交量及未平倉量均增加,表示賣空客大量拋空,短期內價格還可能下降。唯一例外是如果過量拋售可能使價格轉為回升。
(2)成交量及未平倉量均減少,表示好友頭寸大量平倉,市場出現技術性調整,短期內價格可能繼續滑落。
(3)成交量增加,未平倉量減少,表示好友獲利回吐。
(4)成交量減少,未平倉量增加,表示市場有少量賣空。
(5)成交量減少,未平倉量不變,表示市場出現交易清淡的穩固期,現場炒家當天平倉。
(6)成交量不變,未平倉量增加,表示賣空者有少量拋空。
(8)成交量增加,未平倉量不變,表示部分空頭平倉和短期做空者拋空同時進行。
三、特殊情況考慮
我們在運用成交量分析價格的同時,有一種特殊現象必須特殊考慮,那就是持續低迷的成交無論對不同周期的K線還是對分時走勢都不能起到很好的參考作用。量能低迷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宏觀和行業環境、或政策消息不支持價格的起落,或者價格經過大幅的劇烈波動之後嚴重脫離了商品價值,或者認為資金看不清未來的方向,這些原因表現的結果是投資者買賣興趣不大,交易雙方均退場觀望,圖表上的價格呆滯,成交稀少。技術上認為量能不濟的原因主要在於大跌後打底階段或長久的盤整之後,盤中差價越來越小,短線和投機性買賣難於獲利而歇手造成的。
「萬物負陰而抱陽」,事物的發展總是這樣,否極而泰來,陰極而陽生,我們在關注萎縮的量能時也應考慮其中可能的質變。買賣雙方在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後突然有一天成交量不同凡響,表現為持續穩定地放大,並且次日量能再接再厲,價格突破重要均線區,這些現象告訴我們新的趨勢才剛剛開始。
成交量與持倉量關系的應用
在期貨圖形技術分析中,成交量和持倉量的相互配合十分重要。正確理解成交量和持倉量變化的關系,可以更准確的把握圖形K 線分析組合,有利於深入了解市場語言。下面就成交量和持倉量相配合的四種動態情況進行分析。
1 成交量逐步增加,持倉量也同步增加。
多發生在單邊行情開始時期,價位趨勢處於動盪之中。多空雙方對後市的嚴重分歧,形成市場中資金的比拼,但價格此時還未形成統一的整理區間,價格波動幅度快速而頻繁,使短線投資者有足夠的獲利空間。此時,成交量的擴張是由於短線資金的積極進出,而持倉量的擴張則顯示了多空能量的積蓄。
2 成交量逐步減小,持倉量逐步增加。
這種情況往往是大行情來臨的前兆,此時多空雙方的力量和市場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市場在動態中達到了一種平衡。成交的減少,是由於價格波動區間的逐步平衡,使短線資金無利可圖,但持倉量的增加,則意味著多空雙方看法分歧加大,資金對抗逐步升級。由於分歧結果並未明朗,因而多空互不讓步,紛紛加倉,無一方首先打破僵局,成交逐步減少,等待最後的突破。此情況後續的走勢十分兇猛,很少有假突破發生,一旦爆發,至少應有中級行情出現,因而投資者應作好資金管理工作。
3 成交量逐步增加,持倉量逐步減小。
此情況一般發生在一段行情中繼的過程中,並且伴有多殺多、空殺空的現象。由於行情有利於多空其中的一方,從而使相反一方紛紛出逃,持倉逐步減少。但價位的快速運動為短線炒作提供了良機,因而短線資金積極介入,成交並未減少,有時短線持倉的增加掩蓋了長線資金的出局,造成持倉量減少的趨勢並不明顯。這種情況下,可能會伴有中期反彈行情,由於反彈的劇烈,往往給人一種轉勢的感覺,但原趨勢仍將保持下去。
4 成交量逐步減少,持倉量逐步減少。
此種情況多發生在一波行情逐步結束時,成交量和持倉量的同步收縮,證明多空雙方或其中一方對後市失去信心,資金正逐步退場。這種情況如果持續發展,會為新資金介入提供有利的條件,成為變盤的前兆。由於成交量和持倉量都比較小,行情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價位波動隨意性很強,會給投資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成交量是推動行情發展的基本動力,成交量增加價位變化趨於活躍,成交量減少價位變化趨於緩和;持倉量是行情發展的內在動力,增倉是一段行情的開始,而減倉是一段行情的結束。
成交量與持倉量之間不同變化的結合,組合出多種富於變化的圖形形態,進而推動價格逐步變化。
為了更好地應用這分析方法,應注意以下幾點:
1.這幾種情形的出現與一個獨立自發性的市場關系密切。
近兩年,由於國內市場逐步與國際接軌,個別期貨品種的走勢已經逐步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性,因而在應用中成交量與持倉量的關系不如早期市場明顯。但在我國期貨市場進一步開放後,自身獨立的交易體系逐步成熟時,品種自身的交易特性會更明顯,成交量與持倉量關系的可操作性也會越來越強。
2.此種分析適用於單個品種分析。
在單個品種中,基本可以清楚地看出成交量和持倉量的組合變化規律,但對於利用期貨品種構造的長期段代圖卻不太適用。
3.進入交割月的品種。
在進入交割期時,由於交易品種與現貨價格的聯系更加密切,再加上有關制度的約束,期貨品種會走出一些極端的變化,無法用成交量和持倉量的關系來解釋。
4.主力的主動鎖倉。
這種情況已經在市場的逐步完善中漸漸消失。
以上情形雖然會使成交量和持倉量的分析方法受到一定限制,但在准確理解了基本的分析原理後,投資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創造出新的分析方法,來解讀市場語言
希望採納
Ⅹ 期貨市場技術分析的介紹
《期貨市場技術分析》是2008年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約翰·墨菲。該書是講商品期貨技術分析,主要內容有技術分析的理論基礎、道氏理論、圖表簡介、趨勢的基本概念、主要反轉形態、持續形態、交易量和持倉興趣、長期圖表和商品指數、移動平均線、擺動指數和相反意見、日內點數圖、三點轉向和優化點數圖、艾略特波浪理論、時間周期等。約翰·墨菲是著名美國市技術分析大師。他因為《期貨市場技術分析》的影響而兩度獲得美國市場技術分析師協會的年度大獎,最近一次是2002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約翰·墨菲還參與了華爾街經典巨大著《股市趨勢技術分析》第九版(2007年)的修訂,自感受寵若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