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價機制與期貨市場
❶ 石油的價格與國際石油期貨市場有什麼關系
期貨價格引導著現時價格,也就是說如果二個月後的期貨價格上漲,那當前油價也是看漲,如果期價下跌,當前看跌。
影響成品油價格 的關系主要是由供求關系決定,也就是供給越大,價格越低,供給越小,價格越低。那現實當中,供求關系,主要是由經濟的運行決定的,如果經濟看漲,則成品油需求就大,價格上漲,經濟下滑,成品油需求就小,價格下跌。剛才說的是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供求關系決定的價格體制。另外還受到政府的價格干預,如我國成品油價格就受到國家的干預。另外國家政策對成品油價格也有影響,如國家規定鼓勵使用新能源,如太陽能、核能等,常規能源需求就下降,價格相對應該是下降的。這些都是主要影響因素。
❷ 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介紹
成品油定價機制,即成品油定價的過程方式、法則方案。成品油定價機制在經歷多次改革後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於2009年3月26日披露了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這個機制實現了與國際油價實行有條件的聯動,此舉有助於理順國內成品油價格,並逐步跟國際油價接軌。2016年1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消息,決定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機制,設置調控上下限。調控上限為每桶130美元,下限為每桶40美元。
❸ 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 "十個工作日一調"原則是什麼意思
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 "十個工作日一調"原則,即國內成品油的價格根據國際油價價格的走勢,每十個工作日調整一次,在十個工作日日,國際油價累計是上漲的,國內油價就上漲調整一次,在十個工作日日,國際油價累計是下跌的,國內油價就下跌調整一次。
但當汽、柴油的漲價或降價幅度低於每噸50元,摺合到每升調價金額不足5分錢,為節約社會成本,零售價格暫不作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沖抵。
(3)成品油定價機制與期貨市場擴展閱讀
完善成品油價格機制原因
1、調價時間滯後,未能及時靈敏地反映市場變化
現行國家確定的成品油銷售中准價,是要在國際市場三地價格加權平均變動超過一定幅度時才作調整,每次調整至少也在一個月以上,有時幾個月不動。特別是國際市場變化並不完全反映國內市場,按其確定國內油價則難以反映國內市場的真正需求,既誤導生產也影響銷售。
2、機械接軌,扭曲了市場的正常需求
1)定價水平忽高忽低,每次調價噸油在200元上下並不鮮見,致使提價要麼過高,實際價格達不到,所定價格形同虛設;要麼降價過低,達不到促進生產的目的;要麼調價滯後,所調價格時過境遷,使得國家指導價起不到指導作用。
2)世界各地成品油消費結構、習慣及季節變化等,與國內市場不盡相同,而且國內各地市場的需求情況也不盡相同,按照國際市場油價制定國內價格,同國內市場的實際狀況必然有出入。
3、透明滯後的定價機制,刺激投機,干擾正常的經營和市場秩序,使政府定價異化,沒有達到穩定市場的目的,帶來經營者不平等的市場機遇
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與國際市場變化滯後一個月,給投機經營預留了較大空間,刺激囤積居奇等投機行為。
4、原油價格與成品油價格接軌不對稱,影響了成品油生產經營的正常安排
原油完全按照國際油價變動情況,每月1日進行調整,而成品油價格調整則有一個穩定的區間。因此,往往形成原油大幅度提價,成品油價格不提,原油降價,成品油不降,生產企業原油進價與成品油銷價不匹配,不利於產銷銜接。
❹ 目前國內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中,究竟以哪3個地方的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準的
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共經歷了幾個階段:
一、1998年6月3日,原國家計委出台《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規定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個集團公司之間原油交易結算價格由雙方協商確定,價格由原油基準價和貼水兩部分構成。
二、從2000年6月份起,國內成品油價開始參考國際市場價格變化相應調整,當時參考的只有新加坡市場的油價。
三、從2001年11月份起,中國又一次進行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國內成品油價格改為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價格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當國際油價上下波動幅度在5%-8%的范圍內時保持油價不變,超過這一范圍時由國家發改委調整零售中准價。
四、2007年,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原油加成本」已經正式採用,新機制改盯原油價格,「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價體系,是指以布倫特(Brent)、迪拜(Du)和米納斯(Mi-nas)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平均值,再加上煉油成本和適當的利潤空間以及國內關稅、成品油流通費等,共同形成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新機制一改2001年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依據紐約、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價的加權平均值來確定的做法,實現了以原油價格來定成品油價格的想法。
綜上,目前參照地點布倫特(Brent)、迪拜(Du)和米納斯(Mi-nas)三地原油價格。
❺ 中國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是什麼樣的
成品油定價機制,即成品油定價的過程方式、法則方案。
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是由中國國務院職能部門國家發展改革委(簡稱發改委)牽頭於2008年11月25日前後擬定並獲審批的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方案,主要內容是:將現行成品油零售基準價格允許上下浮動的定價機制,改為實行最高零售價格,並適當縮小流通環節差價。
而最高零售價格,是以出廠價格為基礎,加上流通環節差價來確定的。同時,新方案提出,將原允許企業根據政府指導價格上下浮動8%降為4%左右,折成額度取整確定。
中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調整機制是國家發展改革委根據新加坡、紐約和鹿特丹等三地以22個工作日為周期對國際油價進行評估,當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變動幅度超過4%時,即調整國內成品油的價格並向社會發布相關價格信息。2008年底進行的成品油價格和燃油稅費改革,目的在於理順成品油和原油的價格關系,形成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有控制地間接接軌的定價機制。根據新的價格形成辦法,國際油價連續22個工作日日均漲幅或跌幅超過4%,就應考慮對國內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整,以使成品油價格能夠更真實、更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促進資源合理利用與公平競爭。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法律生活常識全知道系列叢書》
❻ 請教我國供油機制與定價機制
一段時間以來,油價一路「高歌猛進」,世界一片驚恐,似乎第四次石油危機即將來臨,中國也感覺到很大的壓力。我認為,當前油價高企,有一定供求因素的影響,但更多是世界性投機家們的炒作引起的。沒有直接有關大產油國的重大突發事件發生,第四次石油危機可能不會到來。只要把油價機制理順,中國就能平穩地渡過這一困難時刻。當然,從長遠來說,我們是應該迅速制定一個長期的能源戰略,來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種種危機了。
供求因素並非油價高企主要原因
一般認為,此次油價高企的主要原因包括:中東地區不穩定的局勢、美元貶值、全球原油需求增長加速、全球原油新增探明儲量增長不明顯以及全球原油庫存水平偏低等。其中除原油儲量問題以外,其他更多的是短期因素。
與去年比較,地緣政治的影響並不是更為嚴重。伊拉克局勢比去年要明朗很多;巴以和平進程有了實質性進展,中東局勢將得到進一步緩解;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委內瑞拉因罷工導致的石油停產已經結束,委內瑞拉總統還呼籲啟動OPEC價格調控機制穩定原油價格;沙特國王逝世也是一個短期事件,隨著王儲登基也將趨於平息。
供求關系與去年比較也並無重大改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05年全球原油需求比2004年有所減少,國際能源組織估計全球日均原油供給略大於需求。中國在去年成為原油第二大進口國,但今年前半年整體進口增長大幅下降,同比從34%下降到14%,7月份更是下降至12%,聯系國內宏觀調控的影響,原油進口增長放緩導致整體進口增長下降的可能性很大,而國內成品油價倒掛導致加工煉油環節利潤可能呈現負增長也可能導致原油需求增長下降。統計顯示,僅俄羅斯新增原油產量就超過中國和印度的需求。今年印度的需求與去年相比也沒有跡象表明有巨大的增長,歐洲因為經濟增長放緩原油需求還有所減少。綜上所述,供求不存在巨大的缺口,中國和印度因素的影響應該已經逐步吸收,需求拉動價格增長的因素並非此次原油價格上漲的主導原因。
另一方面,全球原油儲備水平近期有所上升。國際能源組織統計,OECD組織國家原油和汽油商業庫存絕對水平雖然低於5年同期平均數,但是比2003年以來最低水平有所上升,特別是美國原油庫存近期有明顯上升。在美聯儲10次升息的強烈信號支持下,加上歐洲經濟復甦程度與預期存在距離,今年以來美元一直保持對歐元和日元的升值態勢,所以美元貶值顯然也不能成為近期油價沖高的解釋。
炒作影響石油定價日益嚴重
事實上,這一輪石油漲價與世界性的炒作不無重大關系。
當前石油定價機制主要由原油期貨價格決定。在一定條件下,如果原油期貨多頭炒作者與石油交易商因為利益一致形成某種默契,原油期貨價格一定會上漲,這會使多頭投機和交易商雙雙獲利。近期許多國際市場分析人士過度發揮一些概念,混淆長期因素和短期因素的影響,推動油價急漲。
一些分析師也過度渲染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引起的石油需求增長變化,誇大石油供求的「缺口」,使價格劇烈波動。另外台風、英國倫敦爆炸案和一些非經常性事件也成為炒作的概念,不斷製造石油期貨市場價格的波動,吸引大量「熱錢」流入石油市場。現在高企的石油價格泡沫成分很大,與熱錢在石油市場上興風作浪有密切的關系。
近幾年來國外對沖基金的發展非常迅速,管理資金的規模越來越大,投資的領域也越來越廣,其對市場推波助瀾的能量不容忽視。對沖基金的特點就是利用市場波動套利賺取絕對利潤。套利機會需要市場的波動,有波動才有價差,有價差才有套利的機會,所以「熱錢」的模式就是:尋找概念-製造波動-快進快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熱錢」是通過「概念」、「題材」和「基本面分析」來炒作和影響價格預期走勢的。當對沖基金規模越來越大時,這種炒作不但製造了波動,更重要的是決定了國際石油市場的的價格。在現有的石油定價機制中,石油價格不是完全按照通常的市場供求來決定均衡價格。除供求關系,「炒作」成為第三個不得不考慮的價格形成機制的重要參數,對沖基金以及與之配合的專業「炒作」隊伍已經成為左右石油期貨價格的一方主導力量。
中國如何面對可能的石油危機
石油價格的高漲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很大。中國現在還不能影響原油全球定價體系,因此必須盡快制定重大的長期能源戰略,同時還要立足近期國內的各項相關改革和措施。
當前國內一些地區發生供油短缺,並不完全是國際油價高企造成的,而是與國際油價和國內成品油倒掛以及定價體制不合理有很大關系。國內石油價格一直低於國際油價,從根本上說應該採取更市場化的手段,利用價格機制來調整需求和供給。近期很有必要適當調整國內油價。宏觀指標顯示,目前是高增長低通脹,適度調整油價不會造成經濟形勢的巨大變化,是油價調整比較合適的時機。價格調整到位以後,能源的短缺、煤電的供求、交通和運輸的緊張都會得到緩解,一些受高油價約束而生產過剩的行業可能也會進行相應的整合。
發生供油短缺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我們對市場短缺和造成市場短缺的參與各方沒有一個有效的問責機制。國家給幾個石油公司壟斷市場的巨大壟斷利潤,但沒有規定他們同等的責任。國家給有關部門定價的權利,但沒有同時給予當定價不合理時,造成供給不足、造成企業與社會巨大損失的責任。所以石油壟斷企業要與政府簽訂保證供應協議,價格調整部門要對價格不合理造成的供需問題,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
在成品油價逐漸與國際接軌的同時,應該讓資源稅也與國際接軌。增收的資源稅可以用來進一步發展公共交通,改善由於石油使用造成的環境問題。近期還要提倡節約型發展方式,投入更多的研究資源,或者引進和借鑒國外的成熟技術,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石油使用效率上的差距。
近期我們需要主動參與國際油價的定價體系,爭取定價權。沒有定價權意味著我們完全處於被動地位,對市場劇烈波動束手無策,嚴重影響國內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作為石油需求大國,應該注意石油期貨價格形成方面的作用,使我們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更有利的地位。
從長期來說我們應該建立全方位的能源戰略。在石油資源方面要展開比較藝術的「石油外交」,爭取石油輸出國的穩定供給,用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石油資源的國際布局。更重要的是要進行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海流能、太陽能、植物能源等等,才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可行之道。
❼ 原油、成品油現貨和期貨的區別在哪兒
現貨原油和期貨的區別:
一、交易機制
期貨原油:有做空機制,可雙向交易獲利,漲跌行情中均有獲利機會。T+0交易制度。當天可以多次開倉平倉,但有交割日,到期必須交割,否則會被強行平倉或以事物交割。同時保證金不足時也會被強行平倉。
現貨原油:有做空機制,可雙向交易獲利,漲跌行情中均有獲利機會。T+0交易制度。當天可以多次開倉平倉,無交割限制,可無限持有。但保證金不足時會被強行平倉。現貨原油:跟隨歐美開盤時間分夏令時。
二、交易時間段
由於時差關系,目前國內交易時間是每個交易日北京時間早07:00至次日凌晨05:00,05:00至07:00為交易所停盤結算時間,11月份開始跟隨歐美市場冬令時交易時間,開盤和收盤都往後推遲1小時,也就是連續22小時交易。可以在行情任何時段進入,價格的連續性上比期貨更有優越性。其中交易最活躍的時段為20:00至02:00之間。
期貨原油:交易時間為,上午9:00~11:30 下午1:30~3:00。
三、交易資金
期貨原油成品油:保證金交易,8到12.5倍的杠桿不等。
現貨原油成品油:保證金交易,20到33.3倍的杠桿不等。
四、漲跌幅限制
期貨原油成品油:根據期貨的品種不同日漲跌停板3%-15%不等。
現貨原油.成品油:無漲幅限制。
❽ 關於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思考
2012年成品油行業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前三季度,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GDP增速明顯放緩,能源需求下降,但是在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下,煉油企業開工率逐漸提升。前三季度,全國原油產量14169萬噸,同比下降0.5%,去年同期為增長2%。進口原油14607萬噸,增長8.2%。原油加工量27383萬噸,增長4.6%,同比增加4.6%,增速同比減緩0.9個百分點。其中,汽油產量增長13.6%,加快9個百分點;柴油產量增長2.4%,減緩7.5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國際原油價格總體呈上漲態勢,9月份,布倫特原油平均價格為68.95美元/桶,比上月回落3.62美元/桶,比年初上漲24.04美元/桶,同比下降33.4%。9月份中國汽油和柴油產量再次觸及高位,因煉廠原油加工量較上年同期提高14%,至紀錄高點。我國9月份原油加工量總計3,283萬噸,相當於日均加工大約800萬桶。柴油產量較上年同期增長12%,汽油產量較上年增長9.1%,煤油產量飆升39%。隨著經濟的繼續好轉,預計四季度我國原油加工量仍將保持較高水平。預計2009年我國石油需求量將增長5.1%,至每天830萬桶;預計2010年需求將增長4.1%,至每天860萬桶。截至9月末的最新庫存報告顯示,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兩大公司的柴油庫存數已經下降至700萬噸左右,比2月末1000萬噸的最高水平下降超過三成;汽油庫存數仍然維持500萬噸水平,變化不大。前3季度中國出口成品油1,704萬噸,價值78.3億美元,分別比2008年同期(下同)增長37.9%和下降23.5%;出口平均價格每噸為459.7美元,下跌44.5%。其中9月份中國出口成品油207.7萬噸,同比增長50.9%,環比下降13.1%;出口平均價格每噸為571美元,同比下跌40.9%,環比上漲8.4%。前3季度,中國進口成品油2,890萬噸,價值123.3億美元,分別下降8.2%和53.3%;進口平均價格每噸為426.5美元,下跌49.1%。其中9月份中國進口成品油280.1萬噸,同比增長9.7%,環比增長3.5%;進口平均價格每噸為561美元,同比下跌36.5%,環比上漲8.8%。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兩公司已經開始嘗試增加成品油的出口,6月至9月,中國的成品油(的成品油出口統計分析)出口量已經連續四個月維持在200萬噸以上的水平,6月的單月出口量更是創下近兩年來的新高。增加出口僅僅只是兩大公司降低成品油庫存的系列措施之一。9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通知,根據完善後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結合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國內成品油(成品油行業發展趨勢)市場供求情況,決定自9月30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下調190元。這是中國第7次調整成品油價格,也是第3次下調。成品油新定價機制發揮了積極的市場調控作用,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正趨向常態化,有利於國內成品油(成品油行業發展趨勢)市場的穩定。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國際原油供給充裕,庫存處於較高水平情況短期內不會發生變化,但美元持續貶值和對石油期貨市場的投機等仍是主導原油價格走勢的因素。國際油價的變化對中國成品油有著重大的影響,而近期國際油價的震盪增加了中國成品油價格走向的不確定性,對中國成品油(成品油進出口分析)進出口的影響值得關注。《2012年成品油行業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在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了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中石油規劃設計院、國家海關總署、、國內外相關刊物雜志的基礎信息以及成品油研究單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資料,結合公司對成品油相關企業的實地調查,對中國成品油(成品油行業前景調研)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市場競爭格局與形勢、贏利水平與企業發展、投資策略與風險預警、發展趨勢與規劃建議等進行深入研究,並重點分析了成品油行業的前景與風險。報告揭示了成品油市場潛在需求與潛在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准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銀行信貸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❾ 我國現在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是什麼
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是由中國國務院職能部門國家發展改革委(簡稱「發改委」)牽頭於2008年11月25日前後擬定並獲審批的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方案,主要內容是:將現行成品油零售基準價格允許上下浮動的定價機制,改為實行最高零售價格,並適當縮小流通環節差價。而最高零售價格,將以出廠價格為基礎,加流通環節差價確定。同時,新方案提出,將原允許企業根據政府指導價格上下浮動8%降為4%左右,折成額度取整確定。中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調整機制是國家發展改革委根據新加坡、紐約和鹿特丹等三地市場價格的變動情況來確定調整國內的成品油價格, 當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變動幅度超過8%時, 即調整國內成品油的價格。 據了解,在此機制下,成品油經營企業可根據市場情況在不超過最高零售價格、最高批發價格或最高供應價格的前提下,自主確定或由供銷雙方協商確定具體價格。
簡言之:發改委定的。 不過最近可能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