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場行情 » 東南亞危機期貨市場

東南亞危機期貨市場

發布時間: 2021-07-27 09:06:04

Ⅰ 索羅斯在狙擊英鎊、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是如何獲利的

1997年3月3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索羅斯及其手下認為,這是對泰國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的更深層次問題的暗示,便先發制人,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時,以索羅斯為首的手待大量東南亞貨幣的西方沖擊基金聯合一致大舉拋售泰銖,在眾多西方「好漢」的圍攻之下,泰銖一時難以抵擋,不斷下滑,5月份最低躍至1nbsp;美元兌26.70銖。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之力,於5月中下旬開始了針對索羅斯的一場反圍剿行動,意在打跨索羅斯的意志,使其知難而退,不再率眾對泰銖群起發難。nbsp;泰國中央銀行第一步便與新加坡組成聯軍,動用約120億美元的巨資吸納泰銑;第二步效法馬哈蒂爾在1994年的戰略戰術,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抹給索羅斯大軍;第三步則大幅調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來的10厘左右,升至1O00至1500厘。三管齊下,新銳武器,反擊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nbsp;由於銀根驟然抽緊,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羅斯大軍措手不及,損失了3億美元,挨了當頭一棒。nbsp;然而,索羅斯畢竟還是索羅斯。憑其直覺,索羅斯認為泰國中央銀行所能使出的全盤招術也就莫過於此了,泰國人在使出渾身解數之後,並沒有使自己陷入絕境,所遭受的損失相對而言也只是比較輕微的。從某種角度上看,索羅斯自認為,他已經贏定了。對於東南亞諸國而言,最初的勝利只不過是大難臨頭前的迴光返照而已,根本傷不了他的元氣,也挽救不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命運。nbsp;索羅斯為了這次機會,已經卧薪嘗膽達數年之久,此次他是有備而來,志在必得。先頭部隊的一次挫折並不會令其善罷甘休,索羅斯還要三戰東南亞。nbsp;1997年6月,索羅斯再度出兵,他號令三軍,重振旗鼓,下令套頭基金組織開始出售美國國債以籌集資金,擴大索羅斯大軍的規模,並於下旬再度向泰銖發起了猛烈進攻。剎那間,東南亞全融市場上狼煙再起,硝煙彌漫,對抗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戰,泰國上下一片混亂,戰局錯蹤復雜,各大交易所簡直就像開了鍋似的熱湯,人們發瘋似地奔跑著,呼嚎著。nbsp;只有區區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泰國中央銀行歷經短暫的戰斗,便宣告「彈盡糧絕」,面對鋪天蓋地面來的索羅斯大軍,他們要想泰銖保持固定匯率已經力不從心。泰國人只得拿出最後一招,來個挖肉補瘡,實行浮動匯率。不料,這早在索羅斯的預料當中,他為此還專門進行了各種准備。各種反措施紛紛得以執行,泰銖的命運便被索羅斯定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了。泰銖繼續下滑,7月24日,泰銖兌美元降至32.5:1,再創歷史最低點,其被索羅斯所宰殺之狀,實在令世人慘不忍睹,泰國人更是心驚肉跳,捶胸頓足,責問蒼天。nbsp;泰國金融危機---http://hi..com/kirz/blog/item/4d7df91f52ce550a314e15cd.htmlnbsp;索羅斯採用的是立體投機的策略,並不是單一的只是外匯的操作。nbsp;所謂立體投機,就是利用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金融工具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的金融投機nbsp;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不斷擠壓泰國金融市場,觸發泰國金融危機,在隨後東南亞金融危機演變過程中,這些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加重了危機的程度。他們怎麼做的呢?正如索羅斯本人所描述的「我們用自己的錢買股票,付5%的現金,另外95%的資金用借的;如果用債券做抵押,可以借更多錢,我們用一千美元,至少可以買進價值五萬美元的長期債券……」。(索羅斯等著《Sorosnbsp;onnbsp;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它們以自有資本做抵押,從銀行借款購買證券,再以證券抵押繼續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率,不僅如此,它們還將借款廣泛投機於具有「高杠桿」特點的各種衍生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杠桿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道,量子基金確實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買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因料定交易對手要拋出泰銖現貨為衍生合同保值,輕而易舉地借他人之手製造泰銖貶值壓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香港的做法,更是立體投機的經典例子。nbsp;一般情況下,由於金融市場之間存在無套利均衡關系,隨著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場的誕生和發展,外匯即期市場、遠期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衍生市場之間環環相扣,節節鎖

Ⅱ 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索洛斯怎樣獲利的啊謝謝啦

1997年7月,喬治.索羅斯利用其量子基金,大量賣空泰銖,迫使泰國放棄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而實行自由浮動,從而引發了一場泰國金融市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之後危機很快波及到所有東南亞實行貨幣自由兌換的國家和地區,港元便成為亞洲最貴的貨幣。其後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試圖狙擊港元,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擁有大量外匯儲備,加上當局大幅調高息率,使對沖基金的計劃沒有成功,但高息卻使香港恆生指數急跌四成,他們意識到同時賣空港元和港股期貨,前者使息率急升,拖跨港股,就「必定」可以獲利。1998年8月索羅斯聯手多家巨型國際金融機構沖擊香港匯市、股市和期市,以慘敗告終。然而,香港政府卻在1998年8月入市干預,令對沖基金同時在外匯市場和港股期貨市場損手。 其利用手中的大量資金,大肆向亞洲國家借入本幣,然後在國際市場上出售本國貨幣,使得本國貨幣貶值,然後還貸時就只需要更少的外幣,利用次機會大肆獲利! 主要3個方面,股市、期市和匯市。 先在期市做多、匯市買進泰銖,再在股市大量吃進造成跟風,等股市升到外資機構都看空的時候再在期市反向做空同時大量拋售股票和泰銖造成恐慌性拋售。 其實那次金融危機主要是泰國奉行的金融和貨幣政策造成的索羅斯只是一個導火索和助推器,泰國當時的外匯儲備只有300個億卻一心想發展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先向泰國政府借泰銖,比如借了1000泰銖,假設此時1美元=10泰銖,然後再用量子基金做空泰銖,使泰銖不值錢,假設此時1美元等於100泰銖,那麼原來要還100美元的,現在只要還10美元了,賺了90美元。
1. 索羅斯從美國政府借進泰銖(這種投機行為往往是借錢進行的),然後大量拋售手中得泰銖,於是很多在泰國的外資企業受到影響也跟著拋售(泰國經濟是外向型的,外資很多),賣泰銖的人多了,根據供求原理,泰銖急劇貶值,然後,索羅斯趁泰銖貶值在大量買入泰銖,還美國政府錢,從中大賺一筆。當然,美國也賺錢了。 除了索羅斯個人的才能之外,美國政府的縱容也與金融危機有很大關系,在有就是泰國政府本身外匯儲備不足,外商企業很多。 在金融危機時,亞洲國家外匯紛紛貶值,使我國出口面對很大的壓力,但是如果一旦人民幣宣布貶值,就會市靠出口維持經濟發展的其它東南亞國家雪上加霜,處於人道主義想法,人民幣承諾不貶值。當然,從某種程度上講,即使人民幣貶值我們所獲得的收益也沒有多大,於是中國就做個順水人情,何樂而不為...
2. 通過股市、期市、匯市交易賺錢 用自己的錢買股票,付5%的現金,另外95%的資金從銀行抵押借的;同時用債券做抵押,以借更多錢,用一千美元,至少可以買進價值五萬美元的長期債券……」。它們以自有資本做抵押,從銀行借款購買證券,再以證券抵押繼續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率。 不僅如此,還將借款廣泛投機於具有「高杠桿」特點的各種衍生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杠桿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道,量子基金確實早在1997年3月就 大量買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 因交易對手要拋出泰銖現貨為衍生合同保值,輕而易舉地借他人之手製造泰銖貶值壓力。 尤其是在香港,首先在貨幣市場上,拆借大量港幣;在股票市場上,借入成分股;在股票期指市場累計期指空頭;然後在外匯市場上利用即期交易拋空港幣,同時賣出港幣遠期合約;迫使港府提高利率捍衛聯系匯率;在股票市場上,將借入成分股拋出,打壓期指……。
綜合看來,基於金融市場之間的密切聯系,「立體布局」使投機家的風險暴露相互加強的同時更令杠桿投機威力和收益大增。 他們對港幣進行的只是表面的進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標,聲東擊西是索羅斯投機活動的一貫手段,並多次成功。 在股市和期市製造經濟危機,貨幣貶值,賺取利潤 拋售泰珠使其貶值,同時購買泰珠的看跌期權,泰珠跌的越多他賺的越多

Ⅲ 宏觀經濟學,東南亞的經濟危機的反思!

東南亞的經濟危機的反思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
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
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
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
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
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
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
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
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
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二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
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
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
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
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
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
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
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
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
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
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
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
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
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Ⅳ 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索羅斯是如何拋美元再拋泰銖獲利的 急需~

應該是先拋泰銖,再拋美元.原理表述如下:
80年代時候,泰銖與美元保持一定價(相對固定),1美元=24泰銖(大致數),8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良好,泰國經濟發展也好(當時被稱為亞洲經濟發展四小龍之一),一個國家的貨幣幣值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兩者發展均良好,這個相對固定的比價沒有什麼問題.
90年中期,泰國經濟發展緩慢了,美國經濟發展穩定,兩種貨幣還保持相對固定的比價,泰銖的價值明顯被高估了,索羅斯正是利用這個機會,在泰銖沒有貶值之前通過各種渠道借了大量泰銖,借來後兌換成美元(以1美元=24泰銖價格),當借到一定數量後,通過他在國際金融市場影響力和泰國與美國的實際經濟狀況,通過媒體進行宣傳,引起擁有泰銖的人們在市場上拋售泰銖,並且還利用期貨市場杠桿作用,使拋售放大.當時泰國政府利用外匯儲備在市場上購買泰銖(大概250億美元),用光了儲備還不能維持泰銖穩定,泰國放棄了努力,泰銖貶值.(1美元=40泰銖,這是大致數)
這時索羅斯就拋美元,購泰銖,進行償還,從中獲取借時與還時的差價,1美元賺了16泰銖.這是釘住單一貨幣(美元)匯率制度的問題造成的.
以上僅為原理,實際則復雜得多:以下資料來源http://hi..com/zy840105/blog/item/0d4726beba90980119d81f5a.html
第一步,在1996年底,預期襲擊成功後黃金會暴漲,先期吃進黃金;第二步,在對泰銖襲擊前將持有的遠期合約暗中大量沽空(據估計約有150億美元。)由於杠桿作用,大量遠期合約的積累並不需要太多現金,使索羅斯可將主力資金配置在現匯市場沖擊;第三步,買入少量權重藍籌股,作為股市現貨市場砸盤之用;第四步,融券放空,然後在底部還回股票,賺取差價。第五步,從外資銀行借入大量泰銖,由於外資銀行擁有泰銖業務,因此可以輕松借入。在泰銖高位持續放空,兌換成為美元,然後在低位再以美元兌成泰銖,還回泰銖。第六步,在黃金瘋狂之時拋出黃金,兌成泰銖,再在黃金暴跌之時換回黃金。第七步,在股票指數期貨上,買入遠期股指空單,以高杠桿獲取暴利。第八步,由一些組織和人出面運作,促使泰國銀行倒閉或者被收購,以便控制其金融貨幣系統,這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最主要的目的所在。

20世紀90年代中期,連續幾年的國際貿易收支逆差迫使泰國政府拋出大量外匯,泰銖明顯出現高估,「金融大鱷」們預測泰銖會貶值,便將其當成了獵物。
97年2月初,國際投資機構(索羅斯為主)大量拋售泰銖,2月向泰國銀行借入高達150億美元的數月期限的遠期泰銖合約,而後於現匯市場大規模拋售,泰銖匯率大幅度變動,引發金融市場動盪。5月7日,貨幣投機者通過經營離岸業務的外國銀行,建立即期和遠期外匯交易頭寸。從5月8日起,從泰國本地銀行借入泰銖,在即期和遠期市場大量賣泰銖的方式,沽空泰銖,造成泰銖即期匯價的急劇下跌,沽空行為持續到7月份。結果泰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金融危機爆發。
索羅斯於5月份出手約60億美元攻擊泰銖。可以說他是這次金融危機的最大獲益者。

Ⅳ 簡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整個過程

東南亞金融危機一般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指發生於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風波。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中國香港地區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地區和中國台灣地區則幾乎不受影響。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2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Ⅵ 索羅斯為首的資金是怎樣操作搞出98東南亞金融風暴的

索羅斯先後阻擊過泰國泰銖、馬來西亞林吉特、印尼盾、香港港元。簡單地說,他的成功必要條件如下:
1. 某國的外匯儲備不能支撐本幣下跌;
2. 某國的本幣被嚴重高估;
3. 某國的貨幣是自由兌換的;
4. 某國的股票和外匯市場沒有管制

以上四個條件都具備時,就為索羅斯等人創造了條件。以泰國為例。

首先,大量買入泰國銖、以及泰國的股票市場的股票。此時,泰國的股市和外匯市場上的泰國銖匯率同時大幅度上漲。進一步吸引(泰)國內外的投資者兌換泰國銖,買入泰國的股票(為獲取投資收益),此時會進一步推升泰國銖的上漲。

同時,在外匯遠期市場上,大量做空泰國銖。

然後,待時機成熟(即外匯遠期市場快到期時),同時大量拋空泰國的股票和泰國銖,換回美元(注意換回美元很重要)。顯然,市場上泰國銖在短期內泛濫,極可能大幅度貶值。如果泰國銖真的大幅度貶值的話,投資者會紛紛逃離(換回美元),進一步導致泰國銖的貶值。他們在外匯遠期市場上做空泰國銖的收益就出來了。期貨市場的投資是可以利用杠桿效應的(用1美元可以做10甚至是50美元的事情),所以總體的收益會非常驚人。

顯然,如果泰國政府的美元外匯儲備足夠多的話。索羅斯賣多少泰國銖(買多少美元),泰國政府就買多少泰國銖(賣多少美元);索羅斯賣多少股票,泰國政府就入市買多少股票。就根本不會出現上述情況。

98夏天,索羅斯曾經叫囂香港是他的提款機。非常高調地帶領對沖基金企圖以復制阻擊泰國銖的方式阻擊港幣。他低估了我們國家政府對香港的支持,輸得很慘。

再加一句,如果這個國家的股票市場有賣空機制,他可以在股票市場採取相同的手段(即現貨市場上買空,期貨市場上賣空),加之期貨交易的杠桿機制....結果就是你提出的問題。

Ⅶ 20世紀90年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為什麼未波及中國

東南亞金融危機未直接沖擊中國經濟,但間接沖擊很大。

中國不會發生東南亞類型的金融危機是基於兩個大的方面,一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外部經濟因素和體制不同;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內部經濟和金融制度不同。

從第一個方面看,首先,中國沒有開放自己的金融市場,因此這里不存在借入本國貨幣投機的問題,同時也不存在外幣的自由兌換,因而間接資本流動的渠道是不暢通的。中國的大量外匯儲備和嚴格的行政管理使投機商願意選擇其他國家。如果投機並且成功,尚需要等待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我們從東南亞金融危機得到的好處之一是,我們有了推遲開放金融市場的很好的理由,並且能夠得到其他國家的理解。

從第二個方面看,我們與東南亞國家一樣,有不良的債務,但是我們的金融體制決定了我們尚不會發生類似東南亞的金融危機。1995年中央銀行法頒布後,中國人民銀行發揮中央銀行的作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貨幣政策的工具是貸款總規模,類似於西方控制貨幣供應量,利率的作用對主要的貸款人來說還是有限的。中國官方宣布的不良貸款為5-6%,不良貸款主要分為三類:即逾期貸款(逾期兩年以內未還貸款)、呆滯貸款(逾期兩年以上貸款)、和呆帳貸款(不能償還的貸款--壞帳)。普遍相信的呆帳率在25%左右。但是,這些貸款的的呆帳部分主要是國有企業帶來的。其中一部分為政策性的,當然也有經營不善的問題。從理論上看,企業和銀行本身由於體制上的問題,沒有個人的責任,要改革呆帳問題可能是一個問題。目前中國的公債相對規模較小,僅佔GDP的6%。因此我們還有迴旋的餘地。所以中國不會發生東南亞式的金融危機。

東亞金融動盪對中國經濟的間接沖擊。

首先,從貿易的角度看,東南亞國家的金融危機造成其進口需求下降。主要機制是:1)東亞各國的貨幣貶值,增加了進口的成本,據統計,自1997年7月以來,泰銖累計貶值114.78%,馬來西亞林吉特貶值76.53%,韓元貶值96.95%,日圓是1美圓兌140日圓,盡管進口成本不會成比例的上升,但是,進口成本的上升是可以推斷的;

其次,中國對東南亞各國市場的依賴是比較高的,如果不包括日本,1995年的依賴是10.3%,加上日本會達到35—40%,這些國家和地區市場對我們的影響程度可以用互補性指標(COMPLEMENTARITY INDEX)貿易互補性指數等於,一國K商品的出口在該國總出口中的份額比上該商品在進口國中總進口的份額的積和,比上二者平方的開方。 實際上它表明兩國進出口的相互牽連。依據1994年的數據,統計的結果是:我們與香港是0.89 ,印尼0.57,日本0.76,韓國0.64,馬來西亞0.54,菲律賓0.54,新加波0.58,泰國0.60。

第三,由於東南亞各國在干預外匯市場中花費了大量的外匯,使這些國家難以推進貿易自由化,因而貿易保護或增加對進口的限制可能是情理之中的;與此相對應,我國的出口自然也受到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東亞地區市場上,也會影響到其他市場。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出口產品的相似性也會對中國出口的增長產生影響。與此相關的是,由於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乃至全球相繼調低了經濟增長率,這意味著,東南亞和中國的產品出口市場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東亞金融動盪對中國三資(合資、獨資和合作)出口影響是明顯的。首先,在中國對外貿易中,三資企業進出口1997年佔到46.9%,在外資企業中,有80%左右來自東亞各國,這些企業與中國企業面臨著同樣的出口困難,同時,他們還缺乏增加投資擴大規模,甚至維持現有規模的困難。如果整個企業資金周轉不靈還會導致撤資。

第四,東亞金融動盪增加了中國出口融資(特別是三資企業融資)的難度。各受沖擊的國家為符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不願意向商業機構提供貸款。貸款抽緊、利率提高使出口的成本加大或難以出口;

第五,東南亞金融危機使中國出口的利潤受到威脅。由於東南亞各國出口品價格下降,進口方也要求我們降低商品的價格,為了保住我們的市場份額,(本來競爭很激烈的市場條件下,我們的利潤率就已經很低了),我們不得不降價;某些本來利潤很低的商品將失去已有的市場。 綜合起來看,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率會比去年下降,進出口總的增長率大約為8—9%(1997年為12.1%)進口增長率約為5—7%,出口增長11%左右。

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的第二個方面是引進外資。在過去的20年裡,由於我們的大多數來自於東亞各國,他們的金融危機或動盪不可避免地造成投資的減少。正如我們前面已經說明的,來自東亞的直接投資佔到我們全部引進外資的約80%。因此可能來自該地區的投資會減少。但是,也應看到,東南亞是我們引進歐美投資的主要競爭對手,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由此造成的經濟政治條件的惡化,有助於我們更多地吸收歐美的投資,這也是中國自引進外資政策實施以來一直希望的。二者相互抵消的情況如何還難以測定。

第三.東亞金融危機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首先,中國對外貿易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度為0。2(1995年,佟家棟)或者說中國經濟每增長10% ,外貿的貢獻佔2個百分點。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中國的進口和出口的貢獻還要高一些;其次是外資的引進。如果我們外資的引進有問題的話,就業的問題就會更加尖銳。

面對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產生的不利影響,中國方面考慮並逐步採取了一系列的對策。主要是:

1)通過對大宗產品出口退稅促進貿易發展。自1985年,中國開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作為中性的外貿政策,達到了與世界其他國家政策上的相似性。但是由於監管問題,出現了征少退多,退稅規模超出財政負擔能力的問題。因此,國務院決定,自1996年1月1日以後報關離境的出口貨物按3%(包括煤炭和農產品)、6%(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品)和9%(其他貨物)。面對東南亞的金融危機,1998年1月1日,中國決定將紡織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兩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其出口退稅率從9%增加到11%,我們知道,紡織品的出口佔中國出口總額的25%,1997年為460億美圓,同時紡織品是中國有貿易盈餘的主要工業部門,也是就業的主要部門。1997年我國的貿易順差中,75%來自於紡織品。達330億,當年總順差為40億。同時,紡織行業相當於增加了30億元人民幣的返款。近來,由於我國感覺到的金融危機的影響比較大(據統計,第一季度中國對日出口下降2。5%,對東南亞國家聯盟出口下降7.8%,對韓國出口下降24.5%),因此,實際部門和理論界共同提出,要實行增值稅的全額退稅

2)調整產品的出口結構和市場結構,將注意力轉向歐美、拉美和非洲;

3)調整引進外資的政策,恢復對外資企業自用生產資料,或資本品減稅或免稅的待遇;在國內稅方面,為鼓勵外資企業向高科技產業投入,專家們建議,通過擴大對高科技產業的稅收優惠刺激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促進中國產業結構的迅速升級;

4)低利率政策。我國自去年以來,幾次調整利息率。一方面減少了外貿企業的經營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內部產品需求,擴大內需。

5))利用我們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的良好表現,爭取盡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獲得穩定的國際貿易的條件。 目前政策調整之後的效果:據上海海關統計,1998年前四個月,其進出口比同期增長了12.4%,其中進口增長9.7%,出口增長14.5%。其中紡織品出口僅增加3.1%,但是,機械和電器產品增長25.1%,(34億美圓)。來自於亞洲國家的進口增長8.9%,來自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波、泰國進口增長很快,而來自日本和韓國的進口增長比較緩慢。可見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在逐步顯現出來。在投資方面,頭四個月增長0.07%,達117.2億美圓,批准合資企業5704家,比去年同期下降6.84%,其中來自印尼、韓國、日本和泰國的資金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89.16%,55.83%,42.23%,35.54%。來自於歐美的投資也有所下降。在中國經濟增長方面,估計前三個月的增長率為7.2%。國內需求(零售額)增長了6.6 %,這僅相當於去年的一半,零售物價指數為2.1%,消費物價指數僅增0.03%。

回樓上:許多資料匯總,不是一家網站的,用網路搜吧.
http://www..com/

Ⅷ 東南亞金融危機問題的困惑!

初期貶值是由於泰國貨幣泛發這個根源引起的!主要是國際炒家在股市大規模拋空股票,造成貨幣大規模貶值!然後再從匯兌市場打壓本國貨幣,最後套現!他們只是套利,熱錢湧入拋空本地股票市場的時候,在外匯兌換市場上大肆打壓本國貨幣,然後熱錢湧出!
所謂國際金融大鱷造成各國經濟危機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短期的盈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這個世界的經濟是息息相關的,對金融領域的影響會牽扯到實體經濟方面,其後的歐美經濟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就是很好的例子!
本國貨幣貶值,那麼它國貨幣必然相對增值!本國國民的生產總值相對就會下降,同樣的錢買的東西就少了!那麼實體上反映出來就會要增加投入,今年過一年的錢,只能過半年,明年的准備金只好拿出來,你把明年的錢都花了,那麼明年幹嘛去?經濟形式必然很窘迫,那麼你就是窮人,別的國家就是相對你而變富裕了!這就是赤裸裸的經濟掠奪!
實體經濟中,貨幣是不可缺的組成部分!虛擬經濟一般指的是期貨和金融衍生品領域這些相對實體經濟的方面!

Ⅸ 東南亞金融危機內幕是什麼

索羅斯是98亞洲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喬治�6�1索羅斯1930年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1947年他移居到英國,並在倫敦經濟學院畢業。1956年去美國,在美國通過他建立和管理的國際投資資金積累了大量財產。
索羅斯與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布爾曼發出了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機發生僅兩年之後,大量的熱錢正在以創紀錄的步伐注入亞洲等新興市場,「不理性的熱烈情緒」正在這些市場廣泛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會導致令人痛苦不堪的大幅震盪。

然而,布爾曼的聲音還是沒有被聽見,這就使得索羅斯最後下定決心,要在東南亞以一個人的力量對抗國家集團的力量。

面對各國貨幣市場投機盛行,東南亞各國中央銀行對市值的變化率一直在猶豫不決,尤其擔心熱錢像流入國內一樣迅速流出,從而使匯率急劇波動。但是此時此刻,這只被重新打開的資金龍頭要擰上已很困難了。東南亞各國中央銀行已經走到了它們的最後關頭。

看準時機的索羅斯出動了。

不過,此次索羅斯及其部下不但顯得小心、謹慎,而且還選准了從80年代未已成為地區通貨的泰銖下手。因為印尼與菲律賓利率雖然比泰國高,但印尼匯率經常受到印尼官方人為操控,比較不易投機,而菲律賓也對外匯市場有較多管制,同樣不便放開手腳來大戰一場,以決勝負。相比之下,泰國在東南亞各國中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最高,資本進出自由;除了利率較高之外,泰銖長期緊盯美元,匯率相當穩定,風險最小:另一方面,泰國經濟「虛假」繁榮景氣最旺,低迷的房地產市場正在拖垮原來腰包鼓鼓的金融業,因此泰銖市值實際上也就最不穩定,最易攻破。

索羅斯之所以拿泰抹開刀,這在於看中了上述有利條件,這就叫「擒賊先擒王」,打破泰銑堡壘之後,就能夠徹底掃盪東南亞了。就這樣,索羅斯吩咐手下,將資金暗中向東南亞轉移,以便最後時機一俟成熟,便可大舉登陸東南亞,將這些尚在美夢之中的人群殺個措手不及。

索羅斯終於悄悄地向東南亞諸國宣戰了。

1997年3月3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索羅斯及其手下認為,這是對泰國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的更
深層次問題的暗示,便先發制人,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時,以索羅斯為首的手待大量東南亞貨幣的西方沖擊基金聯合一致大舉拋售泰銖,在眾多西方「好漢」的圍攻之下,泰銖一時難以抵擋,不斷下滑,5月份最低躍至1 美元兌26.70銖。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之力,於5月中下旬開始了針對索羅斯的一場反圍剿行動,意在打跨索羅斯的意志,使其知難而退,不再率眾對泰銖群起發難。

泰國中央銀行第一步便與新加坡組成聯軍,動用約120億美元的巨資吸納泰銑;第二步效法馬哈蒂爾在1994年的戰略戰術,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抹給索羅斯大軍;第三步則大幅調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來的10厘左右,升至1O00至1500厘。三管齊下,新銳武器,反擊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

由於銀根驟然抽緊,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羅斯大軍措手不及,損失了3億美元,挨了當頭一棒。

然而,索羅斯畢竟還是索羅斯。憑其直覺,索羅斯認為泰國中央銀行所能使出的全盤招術也就莫過於此了,泰國人在使出渾身解數之後,並沒有使自己陷入絕境,所遭受的損失相對而言也只是比較輕微的。從某種角度上看,索羅斯自認為,他已經贏定了。對於東南亞諸國而言,最初的勝利只不過是大難臨頭前的迴光返照而已,根本傷不了他的元氣,也挽救不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命運。

索羅斯為了這次機會,已經卧薪嘗膽達數年之久,此次他是有備而來,志在必得。先頭部隊的一次挫折並不會令其善罷甘休,索羅斯還要三戰東南亞。

1997年6月,索羅斯再度出兵,他號令三軍,重振旗鼓,下令套頭基金組織開始出售美國國債以籌集資金,擴大索羅斯大軍的規模,並於下旬再度向泰銖發起了猛烈進攻。剎那間,東南亞全融市場上狼煙再起,硝煙彌漫,對抗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戰,泰國上下一片混亂,戰局錯蹤復雜,各大交易所簡直就像開了鍋似的熱湯,人們發瘋似地奔跑著,呼嚎著。

這是一場個人對抗國家的戰爭,從形式上看,這似乎是不可思議的;然而,從結果來看,則更加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只有區區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泰國中央銀行歷經短暫的戰斗,便宣告「彈盡糧絕」,面對鋪天蓋地面來的索羅斯大軍,他們要想泰銖保持固定匯率已經力不從心。泰國人只得拿出最後一招,來個挖肉補瘡,實行浮動匯率。不料,這早在索羅斯的預料當中,他為此還專門進行了各種准備。各種反措施紛紛得以執行,泰銖的命運便被索羅斯定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了。泰銖繼續下滑,7月24日,泰銖兌美元降至32.5:1,再創歷史最低點,其被索羅斯所宰殺之狀,實在令世人慘不忍睹,泰國人更是心驚肉跳,捶胸頓足,責問蒼天。

然而,在擊破泰銖城池之後,索羅斯並不以此為滿足,他斷定泰銖大貶,其他貨幣也會隨之崩潰,因此下令繼續擴大戰果,全軍席捲整個東南亞。索羅斯暗中發誓,此次定要將東南亞各國搜刮一空,滅了這幫不識好歹之徒企圖取西方而代之的迷夢。

聞得索羅斯大軍興風作浪,騰雲駕霧不來,其他東南亞國家均傾全力進行了殊死抵抗。菲律賓拋售了25億美元,馬來西亞拋售了10億美元,以穩定本國貨幣,但在索羅斯的強大攻勢面前卻難以阻止比索、林吉特的貶值。同時印尼盾、新加坡元也劇烈波動,一時間,東南亞貨幣市場風聲鶴吹,草木皆兵。這究竟是一場金融危機的前兆,還是金融風暴的尾聲?恐怕誰也不敢妄下結論,其秘密也許只有一個人知道,他就是索羅斯。

索羅斯採用的是立體投機的策略,並不是單一的只是外匯的操作。 所謂立體投機,就是利用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金融工具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的金融投機
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不斷擠壓泰國金融市場,觸發泰國金融危機,在隨後東南亞金融危機演變過程中,這些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加重了危機的程度。他們怎麼做的呢?正如索羅斯本人所描述的「我們用自己的錢買股票,付5%的現金,另外95%的資金用借的;如果用債券做抵押,可以借更多錢,我們用一千美元,至少可以買進價值五萬美元的長期債券……」。(索羅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它們以自有資本做抵押,從銀行借款購買證券,再以證券抵押繼續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率,不僅如此,它們還將借款廣泛投機於具有「高杠桿」特點的各種衍生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杠桿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道,量子基金確實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買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因料定交易對手要拋出泰銖現貨為衍生合同保值,輕而易舉地借他人之手製造泰銖貶值壓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香港的做法,更是立體投機的經典例子。
一般情況下,由於金融市場之間存在無套利均衡關系,隨著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場的誕生和發展,外匯即期市場、遠期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衍生市場之間環環相扣,節節鎖定,牽一發而動全身。典型例子如1997年10月份以及隨後幾次國際投機家沖擊香港金融市場時,國際投機家先在貨幣市場上大量拆借港幣,拋售港幣,迫使港府急劇拉高貨幣市場同業拆息;貨幣市場同業拆息急劇上升引起股票市場下跌;同時引起衍生市場上恆生股票指數期貨大幅下跌;恆指期貨大幅下跌又加速了股票市場的下跌;股票下跌又使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經濟和港幣信心銳減,紛紛拋出港股換回美元,使港幣面臨新一輪貶值壓力……。各個市場的連鎖反應,最終全面擴大了投機家的勝利果實。

料定對香港外匯市場發動攻擊將引起連鎖反應,國際投機家在各個市場上立體布局,一方面在各個市場加大賭注,為投機推波助瀾;另一方面,一旦投機成功即可全面豐收,為承受的投機風險匹配高收益。索羅斯對此做了生動描述:「如果你把一般的投資組合像名稱所顯示的一樣,看成是扁平或二度空間的東西,最容易了解這一點。但我們的投資組合更像建築物,用我們的股本做為基礎,建立一個三度空間的結構,有結構,有融資,由基本持股的質押價值來支撐。……我們願意根據三個主軸把資本投資下去:有股票頭寸、利率頭寸和外匯頭寸。……不同的部位互相強化,創造出這個由風險和獲利機會組成的立體結構。通常兩天——一個上漲日和一個下跌日——就足以高速使我們的基金膨脹。」(索羅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國際投機家進攻香港金融市場時充分運用了這種「立體投機」策略:首先在貨幣市場上,拆借大量港幣;在股票市場上,借入成分股;在股票期指市場累計期指空頭;然後在外匯市場上利用即期交易拋空港幣,同時賣出港幣遠期合約;迫使港府提高利率捍衛聯系匯率;在股票市場上,將借入成分股拋出,打壓期指……。綜合看來,基於金融市場之間的密切聯系,「立體布局」使投機家的風險暴露相互加強的同時更令杠桿投機威力和收益大增。1998年8月之前,國際投機家利用這種手法取得的豐厚回報,無疑助長了他們的貪婪,使其甘冒風險,增大香港金融市場的不正常波動。當1998年8月中旬國際投機家再度兵臨香港,使用相同手法時,他們的運氣就沒有那麼好了,港府堅決入市抗擊國際投機家,這一「仗」驚心動魄,港府終於取得勝利,保衛了香港的財富,捍衛了香港的聯系匯率制。中國政府在背後利用手上的外匯儲備大力支持港府。不過政府自己開的市場,自己也進去玩,有點自娛自樂的味道。港府在中央政府作為強大後盾,敲響得勝鼓收兵回營,打了一場漂亮的金融阻擊保衛戰!

熱點內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晚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3 瀏覽:396
阿壩小金縣橡膠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0 瀏覽:908
楚雄大姚縣豆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4:02 瀏覽:736
做期貨能在網上開戶嗎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591
安慶宜秀區早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377
正確的原油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9:41 瀏覽:39
達州市纖維板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11 瀏覽:310
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白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07 瀏覽:883
上海外盤期貨哪裡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4:10 瀏覽:448
香港日發期貨開戶網站 發布:2021-12-16 12:24:09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