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金融期貨市場現狀
㈠ 金融期貨市場的特點是什麼
金融期貨市場的基本特徵可概括如下:
第一,交易的標的物是金融商品。這種交易對象大多是無形的、虛擬化了的證券,它不包括實際存在的實物商品;
第二,金融期貨是標准化合約的交易。作為交易對象的金融商品,其收益率和數量都具有同質性、不交性和標准性,如貨市幣別、交易金額、清算日期、交易時間等都作了標准化規定,唯一不確定是成交價格;
第三,金融期貨交易採取公開競價方式決定買賣價格。它不僅可以形成高效率的交易市場,而且透明度、可信度高;
第四,金融期貨交易實行會員制度。非會員要參與金融期貨的交易必須通過會員代理,由於直接交易限於會員之同,而會員同時又是結算會員,交納保征金,因而交易的信用風險較小,安全保障程度較高;
第五,交割期限的規格化。金融期貨合約的交割期限大多是三個月,六個月,九個月或十二個月,最長的是二年,交割期限內的交割時間隨交易對象而定;
㈡ 印度的社會現狀是怎樣的
印度的社會現狀:
印度的社會結構是『葫蘆型』,這個『葫蘆』有三層,相互之間完全割裂,互不交叉,不存在中間過渡層,也許會有人從底層社會進入上層社會,但他會立刻切斷與原有階層的聯系。」處在最頂端的是人數只有數百萬的社會精英,他們大多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有著體面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生活非常奢華;第二層是中產階級,人數大約2億多,在大中城市擁有一份工作及住房是其最明顯的標志;處於最低端的是8億貧民階層,他們生活在農村和城市的貧民窟里,每日為生計發愁。
印度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 就透明的民主性而言,她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應該為此感到自豪。二戰以後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中,有很少的國家能象印度那樣這么忠實地保護其民主制度。不可諱言,印度城鎮還有窮人,還有貧民窟。但隨著印度的科學和工業技術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會隨之提高,到了21世紀,一定會達到中等生活水平。印度的新興的信息技術工程人員和信息企業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僅次於中國。印度人民決心在現代世界崛起,印度脈搏隨著人民的青春般的活力躍動。
㈢ 印度和中國的金融制度比較
關於印度的發展及印中比較,最近幾年成了熱門話題。2004年《21世紀經濟報道》趙憶寧同志采訪我談這個問題,我說:「中印之爭實際上是制度之爭。」[1]這招來批評。[2]批評反倒使我就這個問題深入研究。此後一年多的時間里,我閱讀了不少文獻,查閱了大量數據,最後得出的結論仍是:「中印之爭實際上是制度之爭」。有首歌的歌詞說「一句話,一輩子」,友情如此,學術亦然。我想我對我的學術命題,是要終生負責的。
從結構比較到制度比較,是我進行中印比較研究的切入點,而促成這樣的想法是我曾經歷的一件小事。那天我到醫院取體檢結果,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坐輪椅車的殘疾人。等取到結果,我發現這位坐在輪椅車的先生的各項化驗結果與我的大體相同,有一些比我的還要好。出醫院大門時,我回視躑躅於後面的這位殘疾人,心中自問,如果僅憑這些化驗數據而不看人的身體結構,難道可以說明這位殘疾人比我更健康,更有發展潛力嗎?如果不可以,那目前國家發展研究中流行的主要依靠年度的GDP或GNP指數及外貿數量、外匯存量等「最新數據」比較的方法,就一定存在著大誤區。國家發展研究,如果不從結構差異比較入手,而僅從表面經濟指數差異比較入手,就一定得不出准確的結論。
事實上,國家的成長與生命的成長遵循同一規律。由於土地改革的不徹底性,印度獨立後在其重新建立的資源配置的初始「胚胎」中就留下了制約未來國家成長的「病根」。病源既有英國殖民政治的先天因素,更有獨立後社會改造不徹底的後天因素。這使印度未來的發展可以有良好的GNP或GDP指數,但這種發展卻不會對社會生產有良性的利潤反哺。結果是國家經濟的「造血機能」即生產者主體因 「營養」反哺不足而陷入「貧血」乃至「供血」動力萎縮境地。最終只有靠外來「供血」來維持其表現為GNP的經濟增長,這種增長可以增加就業卻不能同比增加國民收入,其原因是由增長帶來的利潤中的相當部分在流通領域,乃至生產領域被大量截流:或用於食利或用於腐敗或用於非生產性金融投機,還有一部分國民利潤在與海外投資者和海外市場形成的利潤逆循環中,為居於高勢能的資本中心國家所吸收並轉化為這些國家的國民財富。最後只有少量國民財富通過政府包辦即公共開支的渠道被用於保障國家經濟生產主體,同時也應當是支撐民族市場的主體即多數勞動者的自身簡單再生產條件。這種通過財政開支支撐的勞動者最低生活條件僅有保證社會政治穩定的作用,但卻沒有培育、深化和能動拉動民族市場的作用。同等的消費支出,在印度有相當部分為政府包辦拉動——這與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居民消費模式相似。由於缺乏購買力,居於人口近半數的窮人消費實際已失去了拉動和培養印度民族生產力的作用。與印度不同的是,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由國家包辦的低消費為國家建設積累了巨額資金並據此實現了中國國民經濟體系的結構性改造,通過這種改造中國徹底消除了龐大的利用私有權截流國民財富的寄生階層。而在印度國民經濟改造的結果反倒加強了大地主和大資本家而不是國家的力量。除主權獨立外,中間人大量截流生產利潤和國民財富的社會結構,與殖民地時期相比,印度並沒有發生變化。在因大量的貧窮人口導致的民族市場萎縮的同時,原來殖民地時期通過外貿順差完成的印度國民財富向英國資本中心國轉移的利潤逆循環流程,在印度獨立後,則通過貿易逆差再版出來。半個多世紀中只有兩個年度的外貿少量順差的記錄表明,外貿長期且日益擴張的貿易逆差成了印度國民財富國際化的轉移的穩定路徑。這個路徑的存在與擴大的程度又與印度民族市場的萎縮程度為正比。而民族市場的萎縮又導致印度陷入所有第三世界國家同樣陷入的發展陷阱之中,即每年度包括印度教育、IT等在內的各行業在獲得驕人的增長數據的同時,國民經濟的生產環節卻沒有保持持續增長的利潤反哺。沒有持續上升的人民購買力,其結果是在國內少數富人和國際資本對印度年度利潤的截流和財富大規模瓜分中,國民經濟不僅沒有獲得增長性發展;相反,卻在萎縮性「增長」中還透支了本國的未來發展潛力。印度與中國五十多年發展所產生的差距原因就在於此。
在進行印度和中國比較研究中,我的另一收獲是對「民族市場」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長期以來,學者對「民族市場」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認為「民族市場」概念應是以「國內市場」概念為基礎的。但「國內市場」卻是由特定范圍的基尼系數變化規定的。即基尼系數越接近0的數值范圍,國內市場就越充分;相反,則就說明國內市場的萎縮:萎縮的程度與基尼系數接近1的程度為正比。假設基尼系數為1,這時國內市場就失去了公眾消費;而沒有公眾消費,「國內市場」的概念就失去了意義。可見,僅憑「國內市場」概念還不能支撐「民族市場」概念。由此筆者引出「人民市場」的概念。人民是占國家公民多數勞動者群體,是國內公眾消費的主體成分。只有人民消費,從而人民購買力的存在和發展,才有國內市場的存在和發展。由此依次推論的概念邏輯是:只有以「人民市場」為前提,「國內市場」才可能是「民族市場」的前提。由此筆者進一步認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差別不在於「民族市場」,也不在於「國內市場」,而在於「人民市場」。「人民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概念形成的核心環節,也是社會主義市場與資本主義市場的本質區別。資本主義市場是以基尼系數最大化為前提的。不同的只是具有資本優勢的西方國家利用資本全球化實現了日益擴大的國內基尼系數的國際化轉移。它們在長期的殖民掠奪中確立了優勢資本的地位,並利用其優勢地位在資本全球化中從南方國家獲得源源不斷返還到本國的超額利潤,以此降低國內的基尼系數,並由此保障了國內中產階層的增長和資本增值的並行發展。其結果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惡果片面地被轉移到南方國家:在北方國家國內市場一天天好起來的同時,南方國家的國內市場則一天天地爛下去。歷史表明:國內基尼系數最大化的極限是激烈的階級革命國內化,國際基尼系數最大化的極限則是「恐怖主義」全球化。當前日益擴大的南北差距便是基尼系數國際化的外觀形式。
通過對印度的研究,我對國有制企業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與印度的情況一樣,國企在我國遭到批評的重要理由是「經營不善」或「效益不佳」。但與私營企業不同的是,國企不僅要有利潤指標要求,更重要的是它還要承擔社會公平的指標。而後一指標的實現則需要相當的隱形成本支出。這往往使國企在單一的利潤指標前與私人企業比失去了競爭力。國企當「保姆」,私企掙利潤。這不僅是印度,也是所有國家的國企在與只有硬性的效益責任而無硬性的社會公平責任的私企競爭中連連慘敗的根本原因。因此僅僅用絕對利潤指標來比較國營和私營企業效益,是不合理的。因為國營企業創造的不直接表現為利潤效益的社會公平環境,即使從純經濟學角度來分析,其貢獻也是巨大的。
㈣ 印度經濟現狀
因為疫情原因,很多國家經濟都受到很大影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一旦一個國家經濟受到損失,世界經濟就會受到影響。而現在更是因為疫情原因,大多數國家經濟都沒有增長,甚至一些國家經濟正在衰退。其中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無疑是美國。
在疫情剛剛席捲美國之時,美國政府和民眾並沒有將疫情放在眼中,現在他們終於吃到苦頭。因為疫情,美國失業率達到14%,成為二戰之後最高值。同時,美國企業也無法倖免,有將近40%美國企業宣布永久性倒閉。不僅僅是美國,印度經濟也同樣遭受沉重打擊。
印度經濟倒退,疫情加速
根據海外網報道,印度中央統計局在8月31日發布數據,因為疫情原因,印度今年二季度經濟大幅度下滑,幅度一度達到23.9%。根據了解,自從1996年印度開始發展互聯網行業之後,印度經濟就一直呈現上升趨勢,當中僅有的幾次經濟衰退也幅度很小。與此同時,印度疫情也在不斷加重。
誠然,剛開始印度政府對疫情管控措施還算不錯,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印度根本無法完全管控住疫情。之前更是曝出有將近9萬多醫護人員受到感染,這更是讓印度疫情雪上加霜。經濟衰退造成失業率上升,而疫情更是將生命奪去,印度已經處於惡性循環當中。
美媒:中國大不一樣
對於印度經濟萎縮問題,各個國家都對其表示關注。美國媒體更是對此做出專門分析,在美國媒體分析當中認為,印度經濟衰退主要是由部分地區疫情持續蔓延和市場需求萎縮所致,就算最後印度成功管控住疫情,未來經濟局勢也依然不容樂觀。分析最後美國媒體將印度和中國進行對比,在疫情剛剛到來時,中國就對其進行嚴格管控,之後更是進行資源傾斜和醫療人員傾斜。
在短時間內就成功管控住疫情,之後進行復工復產,盡管中國經濟也受到疫情影響,但是中國明顯將疫情影響控制到了最小。
在全球經濟當中,只有極少數幾個國家沒有受到疫情影響。中國並不包含其內,但是因為中國多種措施,在短時間內成功管控住疫情,之後在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就開始進入復甦階段,對於中國經濟,很多國際學者都認為中國經濟有著良好的前景。
㈤ 印度大V吐苦水,印度的軟體市場現狀如何
近期,因為印度士兵無故闖入中國的領地,所以在中國領土內與我國士兵發生了沖突,就此事件,印度本土發生大規模的抵制中國製造,並且縷出怪招,最近兩天就連中國市場的軟體也全部下架,造成印度部分靠中國軟體直播的大V,失去了經濟來源。
於中國而言,和平時代我們抓住機遇高速發展,一旦發生戰爭肯定是會有所影響,但是如果哪個國家膽敢在任何方面侵犯中國利益,那麼中國也必然有信心將其毀滅。
㈥ 印度目前的經濟情況如何
印度目前的經濟情況如何?其實我們判斷印度的經濟情況只能通過他們自己的官方公布的數據獲取,同時還要利用自己的觀察和分析,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不管怎麼說,印度第二季度GDP的暴跌都預示其經濟狀況不好,當然這還是他官方公布的數據,具體真實情況是否含有水分尚不得知,不過通過對它們每日疫情增長的嚴峻形勢,我們還是能夠看出一些端倪。
印度的經濟情況完全取決於對疫情的控制,這就像帶病工作,不僅沒有效益還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首先要控制疫情,而控制疫情是需要經濟實力的,印度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國,具體實力如何,還沒有經過檢驗,這就像是一次大考,及格了才有資格談論經濟發展和恢復,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一個不拿人的性命當事的國家,經濟再發達也是沒有人性的。
對於印度來說,真實情況只有它們自己最清楚,而對於我們來說,處於人道主義當然希望他們的經濟不受疫情影響,但是具體還要看他們自己的感受,只能默默地為他們祝福吧!希望他們能盡快控制疫情,重新上路,開啟新的大國夢。
㈦ 分析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狀況
我國金融市場與中國整體社會存在的問題一樣,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受到政府的干預,政府行政權力太大,制約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就現在的制度來說已經沒有辦法突破瓶頸,除非改革。改革不是簡單的市場化改革,現在經濟改革的邊際效益幾乎為零,關鍵是制度改革
㈧ 印度經濟竟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下滑趨勢,是怎麼回事
各種危機當頭。是因為前幾年印度經濟增長特別迅速,但是他經濟增長迅速的背後吧,全是那種經濟脆弱,金融領域都是巨額不良貸款,還有金融危機什麼什麼的東西他沒有注意他的內在,只是在意了自己的表面。
根據讓人覺得恐怖的是,莫迪採取了的行動,就是把所有大面額紙幣通通不進入流通領域。就把養這個全國四分之三的人的企業搞垮了,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數以百萬的印度人失去工作,農民的收入就一直下降,從而導致國家經濟發展不前了。所以印度的經濟想要發展,關鍵還是在國家政策方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