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場行情 » 我國黃金期貨市場的國際地位

我國黃金期貨市場的國際地位

發布時間: 2021-07-22 06:36:35

㈠ 五大黃金市場有哪些

倫敦是世界黃金交易的中心。倫敦金市每天進行上午和下午的兩次黃金定價。由五大金行
定出當日的黃金市場價格,該價格一直影響紐約和香港的交易。倫敦黃金市場有兩個特點,一是交易制度比較特別,因為倫敦沒有實際的交易場所,其交易是通過無形方式——各大金商的銷售聯絡網完成的。二是靈活性強。黃金的純度、重量等都可以選擇,若客戶要求在較遠的地區交售,金商也會報出運費及保費等,也可按客戶要求報出期貨價格
蘇黎世黃金市場是現貨交易中心其在國際黃金市場的地位僅次於倫敦。蘇黎世黃金市場沒有正式組織結構,而是由瑞士三大銀行:瑞士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負責清算結賬,三大銀行不僅為客戶代行交易,而且黃金交易也是這三家銀行本身的主要業務。而美國的紐約和芝加哥黃金市場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目前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IMM)不僅是美國黃金期貨交易的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黃金期貨交易中心。兩大交易所對黃金現貨市場的金價影響很大。
香港黃金市場已有90多年的歷史,其形成以香港金銀貿易場的成立為標志。由於香港黃金市場在時差上剛好填補了紐約、芝加哥市場收市和倫敦開市前的空擋,可以連貫亞、歐、美時間形成完整的世界黃金市場。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引起了歐洲金商的注意,倫敦五大金商、瑞士三大銀行等紛紛進港設立分公司。他們將在倫敦交收的黃金買賣活動帶到香港,逐漸形成了一個無形的當地「倫敦黃金市場」,使香港成為世界主要的黃金市場之一

㈡ 國際黃金市場的中國發展

與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一樣,中國人發現和使用黃金的歷史非常悠久,並且也一直將其作為權勢和財富的象徵。早在春秋時期,當時的楚國就已經開始鑄造金幣郢爰.但是,從五千年的歷史來看,中國在傳統上是一個黃金貧乏的國家。總量上的匱乏使黃金缺乏成為主要流通手段的物質基礎,在中國古代和近代歷史上長期承擔主要貨幣職能的金屬是白銀。
除了黃金生產力的落後之外,中國貧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鴉片戰爭以後長期遭受西方列強的巧取豪奪,大量黃金和白銀被當作鴉片貨款和戰爭賠款流出中國,造成國內貴金屬硬通貨的嚴重匱乏。而此後中國境內的連年內戰和日本侵略戰爭更是造成了我國黃金與白銀的大量外流,其中一部分被用於購買軍械物資,另一部分被達官顯貴在外逃時攜帶出去。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炮製的金圓券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黃金外流事件。當時國民黨政府由於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而大量發行法幣,導致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為了挽救實際上已經崩潰的經濟局面,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實行了所謂的幣制改革和限價政策.其頒發的《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每元含黃金0.22217克,發行額以20億為限;按1金圓券摺合法幣300萬元的比率收兌法幣。同時規定黃金1兩等於金圓券200元,白銀1兩等於金圓券3元,美元1元等於金圓券4元。國民黨政府使用高壓和誘騙等手段強制推行這個法令,命令國統區的人民必須在1948年9月30日前將所持黃金和白銀全部兌換成金圓券,過期不交者一律強制沒收。不到兩個月,就從人民手中榨取了金銀外幣總值達兩億美元。1948年10月初,由上海開始的搶購風潮波及國統區各大城市,物價進一步飛漲。11月10日,國民黨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價政策。12日又公布了《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法令,規定1金圓券的含金量減為0.044434克,等於公開宣布金圓券貶價4/5,並撤銷了金圓券發行20億元的限額。之後金圓券開始無限量發行,至1949年5月共發行了六十七萬多億元,金圓券也像法幣一樣成為廢紙。這些用金圓券兌換來的黃金和白銀,以及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歷年積累的黃金和白銀儲備於1949年用軍艦押送至台灣。
對於國民黨當時運台黃金的總數量還存在一些爭論,但總之這在當時是一筆相當可觀的巨額財富,並由此造成了新中國在建立之初就面臨的貧金局面。此時中國政府只能從新生產黃金中獲得儲備的增加,而幾乎沒有歷史積累。在建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在黃金問題上一直是嚴格管制,黃金開采企業必須將所生產出來的黃金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後由中國人民銀行將黃金配售給用金單位。那時新生產出來的黃金主要用於緊急國際支付和國家儲備。
因此,新中國成立後,國內的黃金市場一直是封閉的,黃金的市場流動需要申請和配額。195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下發了《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明確規定國內的金銀買賣統一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
1983年6月15日,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對金銀實行統一管理、統購統配的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機關、部隊、團體、學校,國營企業、事業單位,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一切金銀的收入和支出,都納入國家金銀收支計劃;境內機構所持的金銀,除經中國人民銀行許可留用的原材料、設備、器皿、紀念品外,必須全部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不得自行處理、佔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一切單位和個人不得計價使用金銀,禁止私相買賣和借貸抵押金銀.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1949年開始的三四十年時間里,整個中國社會出現了一個黃金斷層,這個斷層整整影響了兩代人。其間,中國人民幾乎與黃金絕緣,只是很樸素的知道黃金很值錢,黃金很貴重,但無法接觸到黃金,更談不上對黃金的了解與認識,對黃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屬性了解甚少。這個黃金斷層實際上導致了整個社會對黃金的普遍缺乏認識和漠視。可以說,大多數中國投資者都需要對黃金投資理念與相關知識進行大補課,中國也需要一個重新喚醒民眾真切認識黃金的過程。對市場參與各方來說,這個過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中國黃金市場發展大事記
195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下發《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明確規定國內的金銀買賣統一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
1983年6月15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對金銀實行統一管理、統購統配的政策.
1999年12月10日,中國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售1.5噸千禧金條.
1999年12月28日,白銀取消統購統銷放開交易,上海華通有色金屬現貨中心批發市場成為中國唯一的白銀現貨交易市場。白銀的放開被視為黃金市場開放的預演.
2000年8月,上海老鳳祥型材禮品公司獲得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批准,開始經營舊金飾品收兌業務,成為國內首家試點黃金自由兌換業務的商業企業。
2000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發表有關黃金市場開放的研究報告。同年,中國政府將建立黃金交易市場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2001至2005年)綱要。
2001年1月,上海公開發行新世紀平安吉祥金牌,中國金幣總公司作出承諾,在政策許可的條件下,適當時候予以回購,購買者可在指定的商家或商業銀行網點自主買賣或選擇變現。
200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
2001年6月11日,央行正式啟動黃金價格周報價制度,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對國內金價進行調整。
2001年11月28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模擬運行。
2002年10月17日,上海黃金交易所實際交易試運行中,中金黃金股份公司與北京菜市口百貨公司以每克83.5元的價格成交了3千克2號金。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開業,中國黃金市場走向全面開放。
2003年4月,人民銀行取消了黃金生產、加工、流通審批制,改為工商注冊登記制,標志著黃金商品市場的全面開放。
2003年11月18日中國銀行的黃金寶在上海試點,拉開了商業銀行參與黃金市場的序幕
2004年6月上海黃金交易所推出小金條業務,面向普通投資者
2005年7月18日,工商銀行與上海黃金交易所聯合推出了個人實物黃金投資業務。
2006年12月,中國銀行推出面向個人投資者的黃金期權業務期金寶和兩金寶.
2006年12月25日,上海金交所正式推出面向個人投資者的AU100g實物黃金投資品種。
2007年9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監會《關於同意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黃金期貨合約的批復》(證監期貨字[2007]158號)批准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黃金期貨。 中國的黃金生產和消費量位居世界前列
在中國古代,黃金主要產自黃河下游及相鄰地區,在長江流域也有個別產金地。這一時期生產黃金的方法主要是挑揀和采出自然金,對黃金的加工方法主要是錘揲法。到商代、西周時期已有熔鑄工藝,如劉家河出土的笄。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中國古代和近代的黃金生產又陸續發展出重力法淘金和岩金開采等。找礦也出現了一些新方法:認識礦物共生關系,從一條礦脈找尋其他礦脈;按礦物的光澤找礦等。《史記·天官書》記載:金寶之上皆有光,不可不察.到了漢代,黃金冶煉技術已有了更加長足的進步,西安上林苑出土的馬蹄金和麟趾金經測定含金量高達97%,而北京懷柔出土的馬蹄金純度已達99.3%.
中國的金礦資源比較豐富。總保有儲量超過四千噸,居世界第七位。我國金礦分布廣泛,除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外,在各個省、市、自治區都有金礦產出。就省區論,以山東的獨立金礦床最多,江西的伴生金礦最多;黑龍江、河南、湖北、陝西、四川等省的金礦資源也較豐富。
中國最有名的金礦是山東的膠東金礦,其中90%以上集中分布在招遠-萊州地區,最主要的礦區是玲瓏金礦。該礦區有著悠久的開采歷史,建國以來引進現代采治技術,逐漸發展壯大,產金量一度居世界第五位。屬於這一類型的還有河北遷西縣金廠峪金礦、河南西部小秦嶺金礦等。中國第二大金礦類型是沉積岩型,即所謂卡林型或微細浸染型.這類礦雖然品位較低,金粒細小而且分散,但礦床的規模大,在當今采礦、選治技術發達的情況下,可以獲得很高產量。我國卡林型金礦主要分布在滇、桂黔和川、陝、甘地區。
時至今日,中國不但已經成為全球黃金生產大國-2006年黃金產量達240.08噸;同時也是消費大國,2006年消費量高達269.3噸,佔世界黃金消費總量的9.23%.中國黃金集團公司下屬國際貿易公司稱,2007年中國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黃金生產國,中國為世界第三大黃金生產國。
中國國內的黃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飾性消費需求為主,每年中國市場銷售的黃金大部分是黃金飾品,工業、醫療、科研等行業占消費需求的比重較小。黃金的金融投資需求還只是剛剛起步,但增長迅速。出於種種歷史和金融體制的原因,中國大陸人均只佔有不到4克的黃金;年人均黃金消費量只有0.2克,並且消費量集中在黃金飾品上,與港台地區和西方國家的水平差距懸殊(阿聯酋人均年消費黃金最多,達30克),離印度人均約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離。預計今後幾年中國的黃金消費量有望大幅增長至500噸,這對國際黃金市場的價格將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國內的黃金總存量約為五千多噸,包括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和民間擁有的黃金製品。截至2007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持有的黃金儲備仍為1929萬盎司,即600噸,長期以來沒有任何變化。2007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外匯儲備余額為14336.11億美元。按800美元/盎司的國際市場價格計算,600噸黃金的價值約為154億美元。黃金儲備約占外匯儲備1.07%左右。
隨著世界經濟和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國的地位、實力及其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也在發生著變化。黃金的市場需求及價格變化之所以能夠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是因為黃金的地位及其對相關方面的影響仍然是重要的。從世界黃金協會提供的數據看,黃金仍然是國家戰略儲備的主體。
說到這里,也許有的投資者會提出疑問:為什麼許多歐洲國家央行要大量拋售黃金,以至於從1999年開始不得不通過簽訂售金協議來限制其拋售活動?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華盛頓協議簽約國的央行共有近兩萬噸黃金儲備,每年拋售幾百噸只會對市場產生短期內的影響。同時,全世界每年礦產黃金至少超過2500噸,其中相當一部分作為投資進入市場或作為儲備進入各國金庫。因此,歐洲各大央行一年裡拋售幾百噸黃金並不表示黃金的戰略儲備地位降低了,而只是體現出黃金在一些國家儲備多元化調整過程中的靈活性。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國家實行的是藏金於民的政策,官方黃金儲備並不高。如印度,數據顯示其官方黃金儲備只有357.7噸,在儲備總額中也僅佔3.4%.但據有關資料顯示,印度民間的黃金存量至少有1萬噸,白銀的民間儲藏量至少也有11萬噸。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消費市場。另外,在九十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韓國等國家的民眾紛紛拿出自己的黃金幫助國家克服金融危機,藏金於民的優勢在此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中國黃金市場處於起步階段
綜觀中國黃金市場現狀,不但國家缺乏長遠的黃金儲備規劃,普通民眾對黃金的投資意識也比較薄弱。但目前國內民眾投資黃金的意識正在被喚醒,中國黃金市場在逐步開放後必將對全球黃金市場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我國黃金市場改革起始於1993年,這一年國務院63號函確立了黃金的市場化方向。2001年4月,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2002年10月上海黃金交易所開業,標志著中國的黃金行業開始走向市場化。據初步統計,上海金交所***單位年產金量約佔全國的75%;用金量佔全國的80%;冶煉能力佔全國的90%.這些都體現了黃金市場化趨勢的推進。
現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2004年9月在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上海年會上表示,中國黃金市場應當逐步實現三個轉變:從商品交易為主向金融交易為主的轉變、由現貨交易為主向期貨交易為主的轉變、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的轉變。這段話概括了中國黃金市場的現狀和特點-以實物現貨為主,市場封閉;同時也為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做了指引-以黃金金融衍生產品為主要交易方式的國際性黃金市場。
當今的黃金市場可分為商品性市場和金融性市場,商品實物黃金交易額不足總交易額的3%,9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黃金金融衍生品。也就是說,黃金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才是市場主流,中國黃金市場還停留在以實物商品交易為主的階段。以上海黃金交易所為例,作為我國唯一的黃金場內交易所,2005年該所年黃金交易量突破900噸,交易金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但與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倫敦黃金市場相比,上海黃金交易所的交易量不足其1%.此外,中國黃金市場又是個相對封閉的市場,金交所的外資***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目前有1家中外合資企業***和12家外商獨資與中外合資企業客戶。2005年這類***與客戶的黃金交易量為9427公斤,只佔交易所交易總量的1.04%.缺乏國際金融機構的參與,造成國內黃金市場價格不能完全與國際市場接軌,有時甚至出現明顯背離。
2007年9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監會批准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黃金期貨。在黃金期貨的基礎上,一系列衍生產品,包括期權,遠期以及近幾年異常火熱的黃金ETF,甚至更多的創新產品都將逐步推出,進一步加大中國黃金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我國開展黃金期貨交易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有利於廣大企業和投資者利用黃金期貨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二是有利於進一步完善黃金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形成現貨市場、遠期交易市場與期貨市場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三是有利於打擊黃金變相期貨交易,維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
我們相信,中國黃金市場在經歷十幾二十年的發展後,將逐步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國際黃金市場:首先是投資品種的豐富與多樣化,黃金期貨,期權,黃金存摺,紙黃金,黃金EFT,黃金遠期等產品不斷推出並逐步完善。其次是市場主體的廣泛參與,黃金市場作為投資性的金融市場不但吸引大量的境內機構和個人加入進來,同時開放國門,讓國際性的大銀行和大金商一同參與,從而使得與國際其他黃金市場逐步接軌。

㈢ 全球有哪些黃金期貨市場

全球黃金市場主要分布在歐、亞、北美三個區域。歐洲以倫敦、蘇黎士黃金市場為代表;北美主要以紐約、芝加哥為代表;亞洲主要以日本東京、中國香港為代表。
1、美國黃金市場
美國黃金市場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是1977年後,美元貶值,美國人(主要是以法人團體為主)為了套期保值和投資增值獲利發展起來的。美國黃金市場經過了一系列合並整合,如今以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以下簡稱CME)集團下屬的COMEX交易所為主。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成立於1898年,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了美國最大的期貨交易所、世界上最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和第二大期貨期權合約的交易所。
美國黃金市場以做黃金期貨交易為主,目前紐約黃金市場已成為世界上交易量最大和最活躍的期金市場。1974 年12 月31日,COMEX 市場上開始進行黃金交易。1994年8 月3日,NYMEX 和COMEX 正式合並。合並後的名稱仍為紐約商品交易所,而原先的COMEX 則作為分部。合並後的交易所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期貨交易所。2007年和2008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分別收購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以下簡稱CBOT)和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COMEX),成為全球規模最大且多元化的交易所集團。根據CME集團的界定,它的黃金期貨交易歸下屬的COMEX交易所負責。COMEX目前交易的品種有黃金期貨、迷你期貨、微型期貨、以及期權和基金。COMEX黃金期貨每宗交易量為100金衡制盎司,最小波動價格為0.1美元/金衡制盎司,交易標的為99.5%的成色金。迷你黃金期貨,每宗交易量為50金衡制盎司,最小波動價格為0.25美元/金衡制盎司。微型黃金期貨,每宗交易量為10金衡制盎司,最小波動價格為0.25美元/金衡制盎司。COMEX的黃金交易往往可以主導全球金價的走向,實際黃金實物的交收占很少的比例。參與COMEX黃金買賣以大型的對沖基金及機構投資者為主,他們的買賣對金市產生極大的交易動力;龐大的交易量吸引了眾多投機者加入,整個黃金期貨交易市場有很高的市場流動性。
2、倫敦黃金市場
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其發展歷史可追溯到300多年前。1804年,倫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黃金交易的中心。1919年倫敦金市正式成立,每天進行上午和下午的兩次黃金定價。由五大金行(巴克萊、德意志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匯豐、法國興業銀行)定出當日的黃金市場價格,該價格一直影響紐約和中國香港的交易。但德意志銀行宣布在2014年5月退出定盤價機制後,有著117年歷史之久的倫敦白銀定盤價於2014年8月終結。2015年3月20日,有倫敦黃金定盤價被LBMA黃金價格取代,新定價機制仍然每天兩次定價(倫敦當地時間10:30和15:00),但與之前少數銀行通過電話定價方法不同,這是一個電子和可交易的拍賣過程,獨立管理,買賣集合競價並實時發布,參與者數量可以盡可能地多。倫敦金銀市場協會是金銀基準價知識產權的所有者,黃金基準定價由洲際交易所(ICE))旗下的ICE Benchmark Administration(IBA)提供定價管理,白銀基準定價則由芝加哥交易所集團(CME Group Inc)和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 Corp)共同管理。
倫敦黃金市場的交易制度比較特別。狹義地說,倫敦黃金市場主要指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簡稱LBMA),該市場不是以交易所形式存在,而是OTC市場。LBMA充當的角色是其會員與交易對手的協調者,其主要職責是作為時常與規則制定者之間的橋梁,通過其職員及委員會的工作,確保倫敦始終能夠滿足全球金銀市場革新的需求。
LBMA的運作方式是通過無形方式——會員的業務網路來完成,市場監管主要以自律為主。LBMA的會員主要有兩類:作市商和普通會員。作市商均為知名投行,如巴克萊銀行、匯豐銀行、高盛國際、瑞銀、摩根大通等。LBMA黃金的最小交易量為1金衡制盎司,標准金成色為99.5%。
3、蘇黎士黃金市場
蘇黎士黃金市場是二戰後發展起來的世界黃金市場。由於瑞士特殊的銀行體系和輔助性的黃金交易服務體系,為黃金買賣者提供了一個既自由又保密的環境。瑞士與南非也有優惠協議,獲得了80%的南非金,前蘇聯的黃金也聚集於此,使得瑞士不僅是世界上新增黃金的最大中轉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黃金的存儲與借貸中心。蘇黎士黃金市場在世界黃金市場上的地位僅次於倫敦。
蘇黎世黃金市場沒有正式組織結構,由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和瑞士信貸銀行負責結算結賬。這兩大銀行不僅可為客戶代行交易,而且黃金交易也是這兩家銀行本身的主要業務,提供優良安全的保險櫃和黃金賬戶。蘇黎士黃金總庫(Zurich Gold Pool)建立在瑞士兩大銀行非正式協商的基礎上,不受政府管轄,作為交易商的聯合體與清算系統混合體在市場上起中介作用。
蘇黎士黃金市場無金價定盤制度,在每個交易日特定時間,根據供需狀況議定當日交易金價,這一價格為蘇黎士黃金官價。全日金價在此基礎上的波動無漲停板限制。蘇黎士金市的金條規格與倫敦金市相同,可方便參與者同時利用倫敦市場,增加流通性,其交易為99.5%的成色金,交割地點為蘇黎士的黃金庫或其他指定保管庫。
4、東京黃金市場
日本黃金交易所成立於1981年4月。1982年開設期貨。是日本政府正式批準的唯一黃金期貨市場,為日本的黃金業者提供了一個具有透明度和有效率的交易平台。之後在1984與東京橡膠交易所等合並為東京工業品交易所[東京工業品交易所於2013年2月更名為東京商品交易所。]。1991年4月,東京工業品交易所將黃金市場原有的日本傳統的定盤交易方式改為與世界主要市場一樣的自動盤交易,同時引進電子屏幕交易系統,該系統完全實現了電子操作,遠程式控制制。交易所又在配備全新系統的基礎上,採用全電子化連續交易技術。2004年,黃金期權獲准上市,日本的黃金期貨市場更加活躍。據統計,2004年國外投資者在東京工業品交易所所佔份額為12.50%,在黃金這個品種上國外投資者所佔比重為13.67%。在24小時的黃金交易市場中,東京市場成為倫敦、紐約交易時間外的亞洲時段的重要交易市場。日本市場與歐美市場的不同之處在於,歐美的黃金市場以美元/金衡制盎司計而日本市場以日元/克計,每宗交易合約為1000克,交收純度為99.99%的金錠,在指定的交割地點交割。
5、中國黃金市場
(1)中國香港黃金市場
香港黃金市場起源可以追溯至1910年香港金銀業行成立。其發展歷史已逾百年。雖然較之倫敦黃金市場,香港市場起步晚得多,但是,由於在1974年當時的香港政府撤銷了對黃金進出口的管制,香港金市開始快速發展;又因為香港黃金市場在時差上剛好填補了紐約、芝加哥市場收市和倫敦開市前的空檔,可以連貫亞、歐、美,形成完整的世界黃金市場,具備了「地利」和「人和」的條件,於是倫敦五大金商、瑞士三大銀行等紛紛來到香港設立分公司,他們將在倫敦交易的買賣活動帶到香港,形成了一個無形的「倫敦金市場」。此後,香港交易所成立,黃金期貨合約推出,倫敦金標准合約在金銀貿易場推出,眾多舉措使香港發展成為世界五大黃金交易市場之一。目前香港最重要的黃金交易市場有香港金銀貿易場、倫敦金市場以及期貨市場。更多相關知識關注點匯之鑰自主交易培訓。
(2)中國大陸黃金市場
20 世紀30 年代,上海金業交易所曾是遠東最大的黃金交易中心之一,炒金是當時極為流行的投資方式。
新中國建立後,政府對黃金實行統一管理,195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下發《金銀管理辦法》,凍結民間金銀買賣,明確規定國內的金銀買賣統一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
1983年6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頒布實施,其基本內容是國家對金銀實行統一管理、統收統配的政策,即對黃金實行市場管制,國家管理金銀的主管機關為中國人民銀行。
1993年,我國黃金市場啟動改革,這一年國務院63號函確立了黃金市場化方向。
200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2002年10月上海黃金交易所開業,標志著中國的黃金業開始走向市場化。
2008年1月9日,經國務院同意和中國證監會批准,黃金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
目前,我國黃金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了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業務、商業銀行黃金業務和上海期貨交易所黃金期貨業務共同發展的市場格局,形成了與黃金產業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㈣ 世界主要的黃金期貨市場有

http://www.cnstock.com/newgmxx/2008-01/16/content_2943176.htm

這里有詳細介紹

美國 倫敦 蘇黎世 東京

世界的黃金市場主要分布在歐、亞、北美三個區域。歐洲以倫敦、蘇黎士黃金市場為代表;亞洲主要以東京、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為代表;北美主要以紐約、芝加哥和加拿大的溫尼伯為代表。世界各大金市的交易時間,以倫敦時間為准,形成倫敦、紐約(芝加哥)、東京連續不斷的黃金交易。

(一)美國黃金市場
美國黃金市場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是1977年後,美元貶值,美國人(主要是以法人團體為主)為了套期保值和 投資增值獲利發展起來的。美國黃金市場由包括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芝加哥國際商品交易所(IMM)、底特律、舊金山和水牛城共五家交易所構成。
美國黃金市場以做黃金期貨交易為主,目前紐約黃金市場已成為世界上交易量最大和最活躍的期金市場。紐約商業交易所(The 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 Inc.) 是由(The 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和(The Commodity Exchange, Inc)於1994年合並組成,是世界最具規模的商品交易所,同時是世界最早的黃金期貨市場。根據紐約商業交易所的界定,它的期貨交易分為NYMEX 及COMEX兩大分部,NYMEX負責能源、鉑金及鈀金交易,其餘的金屬(包括黃金)歸COMEX負責。COMEX目前交易的品種有黃金期貨、迷你期貨、期權和基金。COMEX黃金期貨每宗交易量為100盎司,交易標的為99.5%的成色金。迷你黃金期貨,每宗交易量為50盎司,最小波動價格為0.25美元/盎司。COMEX的黃金交易往往可以主導世界金價的走向,實際黃金實物的交收占很少的比例。參與COMEX黃金買賣以大型的對沖基金及機構投資者為主,他們的買賣對金市產生極大的交易動力;龐大的交易量吸引了眾多投機者加入,整個黃金期貨交易市場有很高的市場流動性。

(二)倫敦黃金市場
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其發展歷史可追溯到300多年前。1804年,倫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黃金交易的中心。1919年倫敦金市正式成立,每天進行上午和下午的兩次黃金定價。由五大金行定出當日的黃金市場價格,該價格一直影響紐約和中國香港的交易。市場黃金的供應者主要是南非。倫敦黃金市場的特點之一是交易制度比較特別。狹義地說,倫敦黃金市場主要指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簡稱LBMA),該市場不是以交易所形式存在,而是OTC市場。LBMA充當的角色是其會員與交易對手的協調者,其主要職責是作為時常與規則制定者之間的橋梁,通過其職員及委員會的工作,確保倫敦始終能夠滿足世界金銀市場革新的需求。其運作方式是通過無形方式——會員的業務網路來完成。LBMA的會員主要有兩類:作市商和普通會員。作市商目前有9家,均為知名投行,如巴克萊銀行、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高盛世界、JP摩根等。LBMA黃金的最小交易量為1000金衡制盎司,標准金成色為99.5%。

(三)蘇黎士黃金市場
蘇黎士黃金市場是二戰後發展起來的世界黃金市場。由於瑞士特殊的銀行體系和輔助性的黃金交易服務體系,為黃金買賣者提供了一個既自由又保密的環境。瑞士與南非也有優惠協議,獲得了80%的南非金,前蘇聯的黃金也聚集於此,使得瑞士不僅是世界上新增黃金的最大中轉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黃金的存儲與借貸中心。蘇黎士黃金市場在世界黃金市場上的地位僅次於倫敦。
蘇黎士黃金市場沒有正式組織結構,由瑞士三大銀行:瑞士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負責清算結賬。三大銀行不僅可代客戶交易,而且黃金交易也是這三家銀行本身的主要業務。蘇黎士黃金總庫(Zurich Gold Pool)建立在瑞士三大銀行非正式協商的基礎上,不受政府管轄,作為交易商的聯合體與清算系統混合體在市場上起中介作用。
蘇黎士黃金市場無金價定盤制度,在每個交易日特定時間,根據供需狀況議定當日交易金價,這一價格為蘇黎士黃金官價。全日金價在此基礎上的波動無漲停板限制。蘇黎士金市的金條規格與倫敦金市相同,可方便參與者同時利用倫敦市場,增加流通性,其交易為99.5%的成色金,交割地點為蘇黎士的黃金庫或其他指定保管庫。

(四)東京黃金市場
日本黃金交易所成立於1981年4月,1982年開設期貨,是日本政府正式批準的唯一黃金期貨市場,為日本的黃金業者提供了一個具有透明度和有效率的交易平台;之後在1984與東京橡膠交易所等合並為東京工業品交易所。1991年4月,東京工業品交易所將黃金市場原有的日本傳統的定盤交易方式改為與世界主要市場一樣的動盤交易,同時引進電子屏幕交易系統,該系統完全實現了電子操作,遠程式控制制。交易所又在配備全新系統的基礎上,採用全電子化連續交易技術。2004年,黃金期權獲准上市,日本的黃金期貨市場更加活躍。據統計,2004年國外投資者在東京工業品交易所所佔份額為12.50%,在黃金這個品種上國外投資者所佔比重為13.67%。在24小時的黃金交易市場中,東京市場成為倫敦、紐約交易時間外的亞洲時段的重要交易市場。日本市場與歐美市場的不同之處在於,歐美的黃金市場以盎司/美元計而日本市場以日元/克計,每宗交易合約為1000克,交收純度為99.99%的金錠,在指定的交割地點交割。

㈤ 世界上有哪些主要的黃金市場

實際上,在全球范圍內,主要有著四大現貨黃金交易市場,分別被散布在全球各大地區,這四大黃金交易市場分別是:
第一個、倫敦黃金市場
倫敦金市於1919年正式成立,是現在世界上主要的現貨黃金市場,由5家大的黃金交易公司組成。其定價直接影響國際金價,是目前最大的黃金市場。
第二個、美國紐約地區的黃金交易市場--紐約商品交易中心
紐約商品貿易中心主要做的是期貨黃金交易,其在當下是全球最大的一家期貨黃金貿易中心。通俗易懂的說,紐約黃金就是用的期貨交易的形式來進行的買入與賣出操作,同時紐約黃金的價位對於現貨黃金市場的黃金價位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度。
第三個、香港黃金市場
中國的香港黃金市場,有著非常悠久的黃金交易歷史,在國際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香港黃金市場可以用來交易的黃金種類還是比較多的,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除本地資金商外,這里還匯集了不少國外的資金商。
第四個、蘇黎世黃金市場--瑞士銀行
蘇黎世黃金市場在全球范圍內地位也是相對來說比較重要的,它沒有正式的組織結構,而是由瑞士三大銀行負責清算結賬,自律性較強。

㈥ 黃金期貨怎麼發展而來

黃金期貨上市後,國內黃金交易有了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專業市場,必將大大激發投資者投資黃金的熱情。按照上海期貨交易所發布的合約徵求意見稿,一手合約標的為300克黃金,以目前國際黃金現貨價來計算,標的價值55000元,以10%保證金比例來算,投資者只要5500左右就可以買賣一手黃金,相當於買一手價格為55元的股票。按交割標准,最低交割量為10手,價值55萬元左右,相當於一輛中高檔轎車的價格。從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看出,按照意見徵求稿,黃金期貨交易起點低,而且會伴隨大量的個人實物交割行為,許多金條將通過期貨交割流入尋常百姓家,擁有大量的私人黃金儲備將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上述特徵對個人投資者來說是個福音。因為大量的市場參與者能夠帶來金融市場里非常寶貴的流動性,參與交易的人越多,市場被操縱的可能性越小,這個市場越具有活力和吸引力,同時投資者的所冒的市場風險相對越小。
在整個市場層面,黃金期貨的推出所帶來的黃金投資熱潮,有利於中國在世界黃金定價方面獲得更多主動權。中國的黃金產銷量已經排在世界的前四名之內,理應成為世界黃金交易中心之一,但是在國際上,黃金交易量95%以上屬於衍生品交易,黃金期貨是最直接的黃金衍生品交易模式。因此,積極穩妥的發展黃金期貨,對於加強中國在世界黃金市場的影響、爭奪黃金定價權、主導亞洲地區黃金市場而言,意義重大。
以黃金期貨為先鋒和龍頭,黃金ETF、黃金期權、黃金基金等金融衍生品將陸續面世,形成一個完整的黃金投資生態體系,使得黃金投資成為一門獨特的產業,從這個意義上,黃金期貨的開業,將是中國投資界的一大盛事,必將把我國金融投資推向一個新高度。
雖然黃金期貨的價格在節節高升,但三年過去了,交易情況並沒有往人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黃金期貨的流動性依然很差。
國際上的主要黃金市場多以美元來報價,因此美元匯率是國際黃金價格的重要影響因素。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如果股市繁榮,資金就會流向股市,從而抑制了黃金的需求,使得黃金價格下降,反之亦然。

㈦ 世界四大黃金市場分別是哪些

早期,荷蘭阿姆斯特丹是全球黃金交易中心,但在19世紀初被倫敦取代。1919年倫敦金市正式成立後,倫敦金市便一直有個傳統,即每天分上午和下午兩次黃金定盤價。該價格由幾大黃金交易行「定出」,對全球金價影響極大。倫敦現貨黃金交易沒有實際交易場所,其交易通過各大金商聯網完成。目前成交活躍的倫敦黃金期貨交易,於1982年後漸漸成勢。

蘇黎世黃金市場由瑞士三大銀行,即瑞士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負責清算結賬。瑞士特殊的銀行體系和輔助性黃金交易服務體系,為黃金買賣提供了一個既自由又保密的環境。蘇黎世黃金市場在國際現貨黃金市場的地位僅次於倫敦,無金價定盤制度。

紐約和芝加哥黃金市場是在尼克松政府宣布廢除承兌制(即美國央行以35美元兌1盎司)後形成的。以期貨而言,目前紐約COMEX和芝加哥IMM是世界黃金交易中心。通常,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黃金市場基本以做期貨為主。

香港黃金市場已有近百年歷史。香港黃金市場在時差上剛好填補了紐約和芝加哥市場收市和倫敦開市前的空檔,從而與後者在交易時間上形成了完整的世界黃金市場。香港優越的地理條件吸引了歐洲金商的注意,倫敦五大金商、瑞士三大銀行等紛紛在此設立分公司。目前香港有三個黃金市場:一是本地「兩斤」市場,以「兩」為單位,華人參與較多;二為「香港倫敦金」市場,為外資金商市場,即「交易在香港,交割在倫敦」,沒有固定交易場所,主要為填補時差空檔;三是黃金期貨市場。

其他一些市場影響力不如上述四大市場,如孟買、東京、新加坡等。一般國際市場對黃金無特殊偏好,「三九金」為主要交易品種。而亞太地區市場的投資者因民俗和傳統緣故喜歡「純粹的金子」,因此常有「四九金」交易,如上海、東京、新加坡等。

熱點內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晚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3 瀏覽:396
阿壩小金縣橡膠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0 瀏覽:908
楚雄大姚縣豆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4:02 瀏覽:736
做期貨能在網上開戶嗎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591
安慶宜秀區早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377
正確的原油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9:41 瀏覽:39
達州市纖維板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11 瀏覽:310
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白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07 瀏覽:883
上海外盤期貨哪裡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4:10 瀏覽:448
香港日發期貨開戶網站 發布:2021-12-16 12:24:09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