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期貨市場在國際上的地位
① 目前國際期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的期貨品種是
股指期貨,原油,黃金,銅
② 期貨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期貨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意義主要有利於促進我國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國民經濟信息化,加速商品流通,促進信用體系建設。具體分為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上的意義,如下:
1、對我國宏觀經濟上的意義有調節市場供求,減緩價格波動;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參考依據;促進該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有助於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2、對我國微觀經濟上的意義有形成公正價格;對交易提供基準價格;提供經濟的先行指標;迴避價格波動而帶來的商業風險;降低流通費用,穩定產銷關系;吸引投機資本;資源合理配置機能;達到鎖定生產成本、穩定生產經營利潤的目的。
(2)我國期貨市場在國際上的地位擴展閱讀:
期貨市場的組織結構
期貨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個部分組成,即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所;期貨經紀公司;期貨交易者(包括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
1、期貨交易所
期貨交易所是為期貨交易提供場所、設施、服務和交易規則的非盈利機構。交易所一般採用會員制。交易所的入會條件是很嚴格的,各交易所都有具體規定。
2、期貨結算所
當今各國期貨結算所的組成形式大體有三種:結算所隸屬於交易所,交易所的會員也是結算會員;結算所隸屬於交易所,但交易所的會員只有一部分財力雄厚者才成為結算會員;結算所獨立於交易所之外,成為完全獨立的結算所。
3、期貨經紀公司
期貨經紀公司(或稱經紀所)是代理客戶進行期貨交易,並提供有關期貨交易服務的企業法人。在代理客戶期貨交易時,收取一定的傭金。作為期貨交易活動的中介組織,在期貨市場構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期貨交易者
根據參與期貨期交易的目的劃分。基本上分為兩種人:即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
③ 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如何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出現較為顯著和重大的變化。
第一,實力地位顯著上升。進入21世紀時,中國的經濟實力還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約1萬億美元。21世紀的頭8年,中國在世界經濟的排位幾乎是一年上一個名次,2008年躍居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經濟總量在2008年達到4.4萬億美元,提前12年實現「到2020年經濟總量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這一實力地位的變化奠定了中國國際地位變化的基礎。
第二,除經濟實力外,中國的軍事、科技、軟實力也持續上升。軍事上,美國國防部認為,20多年來中國的軍費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這么大的投入,使中國的海軍、空軍等實力比20世紀90年代有顯著的提升,軍事活動范圍擴大。科技上,航天活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令全世界華人驕傲,令整個世界刮目相看。在軟實力方面,中國發展模式得到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認可,成為不少國家試圖仿效的樣板。國際上出現一定程度的漢語熱,也說明中國的地位上升了。
第三,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實力沒有受到根本的傷害,國際地位不降反升。世界普遍寄希望於中國率先走出危機,帶領世界復甦。中國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和銀行系統的充足資本,使中國成為危機中世界少數的中堅力量。中國銀行和企業的實力和國際地位顯著上升,海外收購非常活躍。
中國是主張多級世界的,希望成為世界的一級。現實的情況是:美國一國獨大,處於第一級,中國,俄羅斯,歐盟,小日本等成為第二級。
1經濟
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綜合來講: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一,中國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大國,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擁有較強軍事防禦力量的國家。
第二,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且是發展中國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國。積極利用聯合國講壇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中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成為世界上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國家。
第四,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在政治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和平的事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和平崛起對於整個世界都有重要的意義:其一,促進了歷史的進步和世界格局的轉換;其二,中國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變了聯合國的面貌,使這一國際組織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四,改變了世界經濟的面貌,並推動國際秩序的除舊布新。
④ 如何正確認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全球第七(綜合國力)
經濟第三,軍事,
科技,文化,等方面較為落後,拉了後腿。尤其科技,二十多名。
⑤ 國內期貨和外國市場的關系
我來回答你。
1、國內期貨受外國市場上影響比較大的品種有哪些?
上期所:銅(LME銅)、鋁(LME鋁)、鋅(LME鋅)、燃料油(原油)、橡膠(原油、日膠)、黃金
大商所:大豆(美黃豆)、豆粕(美豆粉)、豆油(美豆油)
鄭商所:PTA(原油)
2、具體是受哪些影響?
影響因素很多,而且不同品種會有不同。我大概給你說幾點:
A、供求關系(商品主產國產量、庫存;商品主要消費國的需求量)
B、匯率變化(商品時以貨幣來標價的,外匯波動會給商品價格帶來一定影響,特別是美元匯率的變動)
C、商品主產國國家政策(關稅、出口退稅等)
3、何種關系?
相互影響的關系。隨著國內經濟實力的加強,以及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國在商品價格上的發言權也在提高。
4、怎麼影響的?
比如,大豆的主產國是美國、巴西,我國大豆70%靠進口。美國大豆豐收,美國大豆價格下跌的同時,我們國內大豆期貨價格也會下跌。
------------------------
友情提示:我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商品期貨市場。國內期貨市場在國際商品價格定價中期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⑥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趨勢有哪些
國際期貨市場的近期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趨勢:
(一)品種不斷更新。期貨市場發展的前一個世紀基本上都是圍繞商品期貨交易進行的,主要有農產品、金屬、能源等大宗商品。本世紀70年代後,隨著利率、股票和股票指數、外匯等金融產品期貨期權交易的推出,全球期貨市場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目前,新的金融衍生產品仍不斷出現。
(二)期貨交易所合並。各國期貨交易所進行競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過合並的方式擴大市場規模,提高競爭能力。如日本的商品期貨交易所最多時曾達27家,到1990年,通過合並減少到16家,1997年11月減至7家,形成以東京工業品交易所、東京穀物商品交易所為中心的商品期貨市場。在歐洲,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於1992年兼並了倫敦期權市場,1996年又收購了倫敦商品交易所,其1996年的交易量首次超過歷史悠久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成為僅次於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世界第二大期貨交易所。在美國,1994年,紐約商業交易所與紐約商品交易所實現合並,成為以金屬和燃料油為主的期貨交易所,1996年起,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與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也開始醞釀合並事宜。
(三)期貨交易的全球化越來越明顯。進入80年代以來,各期貨交易所為了適應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相互間聯網交易對方的上市品種已成為新潮。聯網交易就是期貨交易所之間通過電腦撮合主機的聯網方式,使交易所會員可以在本交易所直接交易對方交易所上市合約的一種交易形式。聯網後,各交易所仍保持獨立法人的地位。先後聯網的交易所有: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分別與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紐約商業交易所、國際石油交易所、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和德國期貨交易所聯網,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分別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和東京期貨與期權交易所聯網,香港期貨交易所分別與紐約商業交易所和費城股票交易所聯網,紐約商業交易所與悉尼期貨交易所聯網等。
(四)科學技術在期貨交易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交易所間的聯網和異地遠程交易,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技術問題。在90年代初,為了滿足歐洲及遠東地區投資者在本地時間進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上市合約交易的需要,這兩家交易所與路透社合作,推出了全球期貨電子交易系統(GLOBEX)。此後,其他交易所紛紛效仿,並開發出各自的電子交易系統,如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的APT系統、法國國際期貨交易所的NSC系統等。這些系統不僅具有技術先進、高效快捷、操作方便等特點,而且使全球24小時不間斷進行期貨交易成為現實。
(五)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成為期貨市場的共識。作為一個高風險的市場,各國政府監管部門對期貨市場無一例外地進行嚴格監管。特別是1995年具有百年歷史的英國巴林銀行,因其交易員在新加坡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從事日經225股票指數期貨交易時,違規操作,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最終導致該銀行倒閉的嚴重事件發生後,從監管部門到交易所以及投資者都對期貨市場的風險更加重視,對期貨交易中的合約設計、交易、結算、交割等環節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檢討,以求控制風險,更好地發揮期貨市場的功能。
⑦ 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地位,優勢及劣勢如何
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優勢,咱們還是明顯
⑧ 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
一、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狀況
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保持快速增長,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為國民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進出口規模持續增長,貿易順差繼續增加
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延續了2002年以來快速增長的態勢,全年進出口總額達14221.2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3.2%,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長了2倍。由於世界經濟穩步增長、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年出口額7620億美元,增長28.4%。隨著宏觀調控措施效果的逐步顯現,國內投資增長過快的勢頭得到抑制,進口增速明顯放緩,全年進口額6601.2億美元,增長17.6%,增幅低於2004年18.4個百分點。雖然順差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不高,為7.2%,但順差規模仍然達到1018.8億美元,比2004年增加698億美元。
(二)加工貿易增速繼續保持強勁,一般貿易進口增速下滑
2005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6905.1億美元,增長25.6%。其中,出口4164.8億美元,增長27.0%;進口2740.3億美元,增長23.6%。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達到52%,比上年提高4.1個百分點。一般貿易進出口額5948.1億美元,增長21%。其中,出口3150.9億美元,增長29.3%,自2001年以來首次高於出口總體增幅;進口2797.2億美元,增長12.7%,增幅比上年回落19.5個百分點。由於進口增長放緩,一般貿易在連續兩年的逆差後,出現了353.7億美元的順差。
(三)民營企業進出口比重繼續上升,外資企業進出口平穩增長
2005年,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2243.9億美元,增長38.9%,占進出口總額的15.8%。其中出口1489.8億美元,增長47.3%,占總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17%上升到19.6%;進口754.1億美元,增長24.8%。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達到8317.2億美元,增長25.4%,占進出口總額的58.5%。其中出口4442.1億美元,增長31.2%,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57.1%提高到58.3%;進口3875.1億美元,增長19.4%,增幅比上年回落20.6個百分點。
(四)進出口商品結構有所改善,「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回落
2005年,我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快速增長,機電產品進出口額達7771.3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達4159.6億美元,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達到54.6%和29.2%,比2000年分別提高10.7和10.3個百分點。其中,機電產品出口4267.5億美元,增長32%;進口3503.8億美元,增長1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182.5億美元,增長31.8%,進口1977.1億美元,增長22.5%,占進口總額的比重達到30%。通過採取禁止加工貿易、下調出口退稅率、徵收出口關稅等措施,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商品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抑制。其中,未鍛軋鋁出口量由上半年的增長21.5%轉為下降21.7%;鋼坯及粗鍛件出口量增幅由上半年的2.6倍回落到16.7%;鋼材出口量增幅由1.5倍回落到44.2%。中歐、中美分別達成紡織品貿易協議,改善了紡織品貿易環境,全年紡織品出口1150.1億美元,增長20.9%。
(五)與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全面增長,中日貿易增幅回落較大
2005年,中歐、中美貿易額雙雙突破2000億美元,分別達到2173.1億美元和2116.3億美元,分別增長22.6%和24.8%。其中,對歐美出口分別增長34.1%和30.4%,自歐美進口分別增長5%和9.1%,對歐美貿易順差分別達到701.2億美元和1141.7億美元。中日貿易額1844.1億美元,僅增長9.9%,比2004年回落了15.8個百分點,與中歐、中美雙邊貿易的差距拉大。中國與俄羅斯、韓國、東盟等周邊地區的貿易額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增幅分別達到37.1%、24.3%和23.1%。中國與非洲、拉美貿易發展迅速,中非貿易額增長34.9%,增幅居各大洲之首;中國與拉美貿易額增長26.1%,高於進出口總體增幅2.9個百分點。
二、2006年一季度中國對外貿易運行情況
2006年一季度,我國對外貿易保持了快速發展的態勢。進出口總額達到3713億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25.8%。進出口結構有所改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主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均保持較快增長,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進一步下降。
(一)出口增速有所回落,進口增速有所回升
2006年一季度,我國出口額達到1973億美元,同比增長26.6%,增幅回落8.3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貿易出口增長24.4%,增幅回落17.9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出口增長27.3%,增幅回落2.3個百分點。進口額1740億美元,增長24.8%,增幅回升12.6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貿易進口增長22.3%,回升18.5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口增長26.5%,回升4.5個百分點。
(二)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加快,「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進一步下降
2006年一季度,我國機電產品出口1145.8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92.7億美元,分別增長34.2%和35.8%,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達58.1%和30%,同比提高3.3和2個百分點。集成電路、手持無線電話機、筆記本電腦等產品出口均實現了較快增長。機電產品進口937.3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進口537.3億美元,分別增長30.8%和33.2%,分別加快21和12.8個百分點。汽車和飛機進口額分別增長1.1倍和2.1倍。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進一步下降,鋼坯及粗鍛件出口量下降68.6%,未鍛軋鋁下降23.9%,焦炭下降23.4%,煤下降16.4%,成品油下降6%。
(三)對日出口回落較大,自歐美日進口全面回升。
2006年一季度,中歐、中美、中日雙邊貿易額分別達到571.1億美元、556.2億美元和459.7億美元,分別增長21.1%、27.6%和11.6%。中國對歐美出口穩定增長,增幅分別達到20.8%和29.5%;對日本出口僅增長9.2%,低於2005年同期13.6個百分點。中國自歐盟、日本進口分別增長21.5%和13.6%,增幅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18.1和9.6個百分點;中國自美國進口則由上年同期的下降2.1%轉為增長21.8%。中國與韓國、東盟、台灣地區、俄羅斯等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額增幅均超過20%,增幅分別為20.2%、25.7%、24.2%和29.4%。
(四)國有企業出口增速持續回落,外資和民營企業進出口快速增長
2006年一季度,我國有企業進出口920.4億美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15.3%;其中出口增長8.4%,增速低於2005年同期13.6個百分點,低於2005年全年1.5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2191.7億美元,增長28.3%;其中出口增長30.5%,進口增長25.8%。民營企業進出口600.9億美元,增長35%,其中出口增長37.9%,進口增長29.7%。
三、當前中國對外貿易運行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貿易平衡的壓力較大
2006年一季度,盡管出口增速回落、進口增速回升,出口增速仍然高於進口增速1.8個百分點,貿易順差達到233.1億美元,同比增長41.4%。其中,對美國順差達286億美元,對歐盟順差達181.5億美元。由於外匯收支仍然保持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的格局,中國的外匯儲備繼續大幅增加,3月末已達8751億美元,比2005年底增加562億美元。中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根本原因在於國際產業轉移所形成的「美歐消費、亞洲加工」的全球貿易格局,短期內迅速調整、實現貿易平衡的難度很大。
(二)主要經濟體相繼提高利率
2006年一季度,主要經濟體相繼提高利率,全球貨幣政策趨於收縮。由於美國經濟增長強勁,能源和其他商品價格上漲加大了通脹壓力,3月28日,美聯儲連續第15次加息,聯邦基金利率提高到4.75%,並暗示會進一步加息。2006年3月2日歐洲中央銀行宣布再次加息,歐元區主導利率由2.25%提高到2.5%。3月9日,日本銀行宣布結束超寬松利率政策,引發商業銀行存款利率提高。主要經濟體提高利率一方面有利於抑制通貨膨脹,防止全球經濟過熱;另一方面也標志著全球資金低成本時代即將結束,國際資本將出現向發達國家迴流。美歐等市場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可能因利率提高而減弱,我國出口增幅可能回落。資金向發達國家迴流也可能對我國吸收外資造成一定影響,從而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長遠增長。
(三)國際市場石油和資源性產品價格大幅上漲
2006年以來,國際市場油價曾一度趨穩,但最近受伊朗核計劃和奈及利亞武裝襲擊等事件影響,國際油價再次大幅攀升,連創歷史新高。據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發布的石油市場指標,2006年一季度,國際市場一籃子石油均價比2005年全年均價高出13.9%。從需求方來看,石油需求增長的勢頭仍將延續,據國際能源署最新預測,2006年世界石油需求將增長1.7%,高於2005年增幅,將加劇國際原油市場緊張狀況。從供給方來看,目前世界石油供給已難以滿足需求,OPEC數據表明,2006年一季度世界石油供給缺口為每天20萬桶,地緣政治和突發事件的沖擊可能進一步對市場造成重大影響。奈及利亞的動亂使其石油產量明顯下降,伊朗核計劃前景不明,這兩國原油產量佔OPEC總產量的20%左右,若奈及利亞局勢和伊朗與美國關系進一步惡化,則難免對世界石油供給形成大沖擊。
由於世界經濟持續增長強勁,除石油外,其他資源性產品價格也繼續上漲。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初級商品價格指數顯示,2006年一季度,非能源初級商品價格指數同比上漲14.4%,其中食物類商品價格指數上漲4.4%,工業投入品價格指數上漲22.2%。據世界銀行對商品價格的統計,2006年一季度鋁均價同比上漲27.5%,銅均價上漲51.2%,鋅均價上漲70.5%。石油和其他資源性產品價格大幅上漲會加大我國企業進口和生產成本,擠壓企業利潤,降低部分對能源資源依賴較重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減少對外貿易收益,影響對外貿易發展。
四、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前景
展望2006年全年,從國際環境看,盡管存在很多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貿易仍然處於新一輪擴張周期,將延續2005年的較快增長勢頭。根據IMF的最新預測,2006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將達到4.9%。美國消費需求旺盛,就業穩定,全年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3.3%;歐元區經濟有望恢復活力,經濟增長率有望從上年的1.3%升至2%;日本企業贏利增加,個人消費上升,經濟景氣復甦加快,全年增長率有望達到2.8%。跨國公司贏利能力提高將促進跨國並購的發展,全球直接投資有望進一步回升。世界貿易有望繼續較快增長,IMF預計全年世界貿易量將增長8%,世貿組織預計世界貿易量將增長7%,均高於2005年的實際增長水平。從國內環境看,煤電油運供應增加較快、瓶頸約束有所緩解,設備投資和利用外資持續增長,主要產品產能和出口供給能力充裕,出口有望保持穩定增長。國內投資增長較快,消費平穩增長,對能源、原材料、機械設備的進口需求將穩步上升。隨著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所需的先進技術和重大裝備進口有望繼續增加。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預計2006年我國商品進出口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將超過1.6萬億美元,增長速度有望超過15%。加快對外貿易的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在發展中努力減少過大的貿易順差,是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任務。
⑨ 如何增強我國在期貨市場上的話語權
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話語權的增強仍然是我們重點發展針對的對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來增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1.大力發展經濟,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2.支持世界和平與正義,樹立友好正面的大國形象。3.大力發展文化及各種精神軟
⑩ 國內期貨交易所的國際地位
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銅,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由於中國每年都要進口很多,國內外聯動性非常高,在國際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就像中國人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國外交易所的價格漲跌情況一樣,老外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也是看中國的價格漲跌。
其他品種像鋁、小麥啥的由於中國能夠自給自足,對國外的影響就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