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貨市場上大豆可以在收貨前
① 問一個關於期貨「賣出」的問題
期貨的本質是與他人簽訂一份遠期買賣商品(或股指、外匯、利率)的合約.
做多一般容易理解,下面拿做空小麥為例(簽訂賣出合約時賣方手中並不一定有貨)解釋一下做空的原理:
您在小麥每噸2000元時,估計麥價要下跌,您在期貨市場上與買家簽訂了一份(一手)合約,(比如)約定在半年內,您可以隨時賣給他10噸標准麥,價格是每噸2000元.(價值2000×10=20000元,按10%保證金算,您應提供2000元的履約保證金,履約保證金會跟隨合約價值的變化而變化。)
買家為什麼要同您簽訂合約呢?因為他看漲.
簽訂合約時,您手中並沒有麥.您在觀察市場,若市場如您所願,下跌了,跌到每噸1800元時,您按每噸1800元買了10噸麥,以每噸2000元賣給了買家,合約履行完畢(您的履約保證金返還給您).您賺了:
(2000-1800)×10=2000(元)(手續費一般來回10元,忽略)
實際操作時,您只需在2000點賣出一手麥,在1800點買平就可以了,非常方便.
如果在半年內,麥價上漲,您沒有機會買到低價麥平倉,您就會被迫買高價麥平倉(合約到期必須平倉),您就會虧損,而同您簽訂合約的買家就賺了。
假如您是2200點平倉的,您會虧損:
(2200-2000)×10=2000(元)+10元手續費.
② 在期貨市場上,糧食可以在收獲前就"出售".如果預尊款收,糧價就上升,如果預測豐收
問的是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削弱上述論證。
上述論證會導致糧食豐產,糧價下降。
A選項反駁論證,有削弱效果。
B選項順應論證,不能削弱或者效果很小。
C選項嚴重蟲害出現在成熟期,會大幅減產,導致糧價上升。削弱效果明顯。
D選項只是對比的其他商品,與糧食本身影響很小。無削弱效果。
E選項說乾旱不是最嚴重威脅,證明的是如果乾旱不會大幅減產。削弱效果很差。
綜上,最能削弱的是C選項。
③ 一般大豆收割前多少天左右水分很重要,缺水會減產
種大豆的都比較清楚,8月天氣最容易缺水乾旱,而這個時間段也正是大豆產量形成的關鍵期。
大豆一般都在每年的5月中下旬開始種植,播種前,一般都會做好土壤墒情的整理,所以前期大豆生長中,水分對其生長的影響是很小的。從分支開始一直到開花期,大豆生長對水分的需求會逐漸增到,等到7下旬和8月的時候,大豆開始結莢鼓粒的時候,對水分的需求達到頂峰,會大幅增加。
結莢鼓粒期是大豆種子形成的重要時期,此時大豆生育是否正常將決定每英粒數的多少、粒重的高低和種子化學成分,此時乾旱或多雨致澇能造成死亡、癟粒、粒重下降而嚴重影響產量。
有數據表明,在結莢鼓粒階段,大豆所需要的水分大約占整個大豆生長過程中所需水分的50%左右,而一般來講這個時間段也是我國最高溫的時候,蒸騰作用強度在這個時期達到高峰,干物質也直線上升,因此,這個時間段常常會發生旱情,如果水分供應不及時,經常會造成大豆結莢少,豆莢上的大豆籽粒減少以及大豆重量偏輕等現象(簡單點說,就是癟粒、癟莢多),對大豆產量造成較大的影響——而我們在期貨投資市場,每年一度的天氣炒作也基本是從這個時間開始,一直持續到大豆收獲期。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在結莢鼓粒期完成之後,葉片開始出現發黃跡象的時候,就需要對土壤水分進行管控了,以便加速期籽粒成熟,防止出現出現貪青晚熟,同時也不利於應對可能出現的凍害天氣。
④ 自家大豆馬上收割,大豆收割前用什麼葯落葉最合適
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營養豐富,種植收獲的大豆可以用來加工大豆食用油,豆腐乾,其豆粕還可以加工禽畜飼料,是咱們的主要糧油作物之一。
所以,個人認為,大豆收割前15一20天時間里,大家可以每畝地用100克40%的乙烯利水劑,兌30公斤水對大豆苗進行噴霧,噴霧的大豆苗3一5天時間可以落葉,落葉的大豆苗不會出現死桿死苗炸莢的現象,反而只會使落葉後的大豆苗營養供應更加的集中,只會使大豆莢中的大豆營養吸收更加豐富,大豆顆粒更加的飽落,畝產量更高。
大豆收割後要曬干,曬幹了要用錘子把豆皮錘掉,然後把豆子分揀干凈,裝進包里即可!
⑤ 95.糧食可以在收割前在期貨市場進行交易。
題目的例子是說,充分的潮濕對生長有利,產量增加價格就會下跌。D的選項表達的意思是並不是一潮濕就有利,而是在關鍵時間內要有一定濕度。就是說,充分的潮濕雨水充足在大部分時間內並不能說明豐產,也就是說期貨價格不會大幅下降。
⑥ 期貨是什麼意思,請說的通俗易懂一點,別復制別人的,看不懂
期貨,期,就是日期,貨么就是貨物了。
就是說,約定一個日期,按一個約定的價格來買賣貨物,這就叫期貨。
這么說可能你還是不理解,我打個比方你就知道期貨的作用了。
比方,你是個地主,有良田千畝,是種大豆的,現在市場上,大豆的價格,是3800元一噸,你地里種的大豆,要再過3個月,就可以收獲了,那麼你擔心,要是3個月以後,大家的大豆都成熟了,今年是個豐收年,那麼價格可能就會跌……
而我是一個商人,我的看法和你不同,我覺得,可能下個月會有水災,因為水災的話,大豆會減產,那麼當然是供不應求了,大豆的價格就會上漲……
好,於是,我們一拍即合,我們兩就約定,3個月後,等你地里的大豆收獲了,你就還是按現在的價格
3800元一噸賣給我。
這就叫期貨了,這個約定,就是期貨,期,就是3個月,貨,就是大豆。
那麼,3個月後,不管大豆的市場價格是多少,你都得按照3800元的價格賣給我,
假設,這期間,真的發了一場大水,大豆減產了,價格暴漲,漲到了5000一噸,那麼3個月後,你根據約定,就把你產的大豆,以3800一噸的價格給了我,而現在市場是5000一噸,我倒手一賣,我就賺了1200。
那反過來,要是今年是個大豐收,大豆產量很多,價格跌了,跌到3000,那對不起,我還是得按照約定,以3800元的價格向你買,而市場價格只有3000了,那麼,我就虧損800。
這就是期貨產生的原因和用處,其中有兩個人,你,和我,你的角色是地主,你不是經濟學家,不是商人,你只想保證你的大豆在一個穩定的價格
3800,於是你和我有了合約,所以3個月後,不管世界怎麼樣,你的大豆都以為3800賣給我,你的行為,就叫保值,也算是對沖風險。
而我作為一個商人,我的目標是通過價格的漲跌獲取差價,我做的是投機,所以,我把你不願意承擔的風險,轉嫁到我頭上,那麼同樣,3個月後,我可能因為這些風險,得到收益,也可能損失。
⑦ 什麼季節是大豆期貨的低谷主要什麼因素影響
如何分析農產品期貨的季節性行情
農產品的共性就是具有固定的一年一度的播種、生長和收獲季節性周期,也恰恰是農產品這種特有的季節性供求關系變化使得其價格波動在每年的一些特定時期內同向運動的趨勢性十分明顯。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根據這種季節性特徵把農產品走勢大體分為:播種生長階段、收獲季節、銷售淡季和銷售旺季等幾個不同階段。又因為期貨價格是現貨價格的指引,它們的基本面影響因素是一致的,走勢基本是聯動的,因此,下面我們以幾個品種為例,從季節性影響因素這個角度分別對其期貨價格走勢進行對比分析:
首先拿大豆品種來說,根據自然規律從每年的4月開始,北半球的大豆主產國開始播種,當年9月份開始收割。從10月份開始,南半球的大豆主產國又開始播種,次年4、5月份收割。從這一種植生長周期可以總結出,每年的7、8月份屬於全球大豆的供應淡季,大豆青黃不接,消費需求旺盛,因此價格多是高企;而每年的11月份左右是全球大豆的供應旺季,現貨供應充足,價格多處年內低谷,這一規律從上圖CBOT大豆行情長期走勢中不難得到驗證。
仔細觀察以上CBOT和DCE大豆近年來季節性走勢圖,首先我們可發現,國內外大豆價格的相關性很強,糾其原因主要是:2000年以來人們膳食結構的調整使得我國大豆需求激增,國產大豆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消費。加之進口大豆出油率高,使得進口大豆數量出現大幅增長,導致國內外大豆價格走勢聯動性增強;其次,我們還可以發現:2000年至今,每年因季節性而形成的的階段性高點多出現在5月-8月,主要是因為每年3-5月是銷售旺季,而7、8月份又是供應淡季,這樣高點出現在這期間就不足為奇;9-11月份進入大豆收獲季節,受供應壓力影響價格多處年內低點,產量確定後,隨著消費的增加,庫存的減少,價格有開始抬頭趨漲。不過,每年二月份多是過節時期,市場交投清淡,穀物價格通常盤跌。這些規律都很好驗證了大豆價格的季節性波動趨勢。目前正處於8月份,正是供應淡季,又由於目前國內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嚴重乾旱,國內大豆減產基本定局,而美國大豆產區近期天氣也是十分炎熱乾燥,大豆天氣行情再度顯現,在大豆收獲季節來臨前,有望走出一波上漲行情。因此依據這一特點可以估計在9--11月份供應壓力前大豆可能會形成一個短期高點。
接著再看玉米品種,玉米與大豆的生長周期相差無幾,從上圖可發現玉米最明顯的特徵是仲夏到收獲期間價格多是走跌。由於新年度玉米產量不確定性的影響,7月份的價格往往達到年內最高價格。即使在7月份中期之前價格開始跌落的年份,如果收獲前景可觀,價格仍可持續走低。每年10月正值收獲季節,由於大量玉米集中上市,市場供應壓力最大,價格往往會跌到一年中的最低水平。而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持續不斷的消費,玉米庫存量也越來越少,而價格也隨著變化。農業部前期發布的《農業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規劃(2007~2015 年)》(以下稱《規劃》),提出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生物質能產業要按照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積極發展農作物秸稈固化成型和氣化燃料,適度發展能源作物的發展戰略,因地制宜地確定發展重點和產業布局。這對前期國內利用玉米發展燃料乙醇的炒做潑了一盆冷水,玉米期價也因此 從1700元/噸上方連續回落至1500元/噸以下。由於過渡打壓後,近期的東北農作物用地發生乾旱災害,導致玉米期價產生了"反季節"的上漲行情,但於8月10日將有"吉林省2007年輪換地方儲備糧競價銷售交易會",屆時將銷售輪出省級儲備玉米10萬噸,這對於玉米期價將是一個壓力。在供應季節來臨前玉米產生大幅度反彈的行情較小,上漲空間有限。
最後轉到國內外小麥品種上,以北半球冬小麥為例,其播種時間為10月上旬(寒露後)至下旬,收獲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小麥有兩個明顯的季節傾向:其中之一就是冬末到收獲季節來臨之前的春季這一時期慣於下跌。多數年景,小麥價格在1、2月份因資金回攏影響都會經歷季節性疲弱期。又因每年冬麥上市後的7月份一般為小麥的供應旺季,價格多處年內最低點;另一個趨勢就是從收獲季節的低點到秋季或者冬初小麥消費逐漸進入旺季,價格傾向於上漲,春節左右因消費帶動價格到達年內高點。在今年的六、七月份新麥集中上市壓力下,強麥期價產生了一個季節性低點,隨後變於七月底產生了強勁的上漲。
綜觀以上三個品種的季節性因素對價格變化的長期影響作用,盡管活躍的期貨交易可以削弱較明顯的價格運動趨勢,但特定時節的價格同向波動趨勢仍然十分明顯。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農產品的價格趨勢主要是受供給和需求兩個基本面因素影響。而農產品的生長周期又是有季節性的,這樣每年從作物播種到收獲前夕,由於舊年度作物的庫存量與新年度作物的產量存在不確定性,作為具有預測效應的期貨交易往往容易隨著市場對天氣、病蟲害等因素的炒作而大幅波動;其後隨著收獲季節到來農產品每個品種的新年度產量情況逐漸明了,必然市場就開始面臨季節性的供應壓力,若是豐產年頭供應壓力則最重,價格也最弱。若是減產年頭則價格很容易走出反季節性上漲行情;新糧上市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期貨價格對需求、庫存等因素的反應越來越敏感,其趨勢性也越來越明顯,尤其進入消費旺季,市場的供需矛盾不斷得到深化,此時市場人氣越來越旺,持倉量迅速增加,期貨價格往往最強,當然其中也不乏對新概念題材的炒作。因此,季節性因素是我們在制定農產品操作計劃時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分析上述幾個品種價格的季節性走勢是建立在對各品種長期數據統計的基礎之上的,盡管其整體體現出了農產品由供求主導的季節規律性,但其中不時也存在偶然現象。例如2003年大豆收獲季節的反季節上漲,主要是由於當時中國大量進口美豆,而恰恰美豆又大幅減產,一時間美國大豆庫存消費比創20幾年來歷史新低,處於那種供求嚴重失衡狀態,市場充滿了對未來供不應求的預期,季節性收獲壓力完全被抹煞,導致價格在收獲季節一路狂飆。此外,一些國家的政治、經濟等突發因素,還有一些新概念題材的影響也容易導致價格的反季節性走勢。這就提醒我們,在分析相關農產品走勢時,也不能只簡單地依據其季節性走勢來操作,其他階段性的因素也需要時時加以關注並能做出客觀評估。
總之,在世界范圍大的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農產品的季節性特徵表現突出,當大的供求面嚴重失衡時,季節性特徵往往容易被淹沒,價格很容易走出反季節性行情。季節性特徵是農產品的固有屬性,進行季節性分析可以為我們提供價格短期內的發展趨勢,但要把握其長期走勢還必須同時兼顧其它大供求面的影響因素。
⑧ 什麼時期收獲對大豆的產量和品質有利
大豆收獲應該在黃熟期後至完熟期之間進行。過早過晚收獲都會降低大豆的產量和品質。而且適時收獲應根據氣候條件靈活掌握,如果大豆成熟期遇到氣候乾旱可適當早收,在黃熟期即可收獲;如果大豆成熟期遇到雨水多、空氣濕度大的年份應該適當晚收。
人工收割在大豆植株葉片還有10%未脫落時進行,並且應選擇晴天早上收割;機械收割,應在植株葉片全部落凈,豆粒歸圓時進行。
⑨ 關於期貨的一些基本問題
1,按規定開戶是要求5萬啟動資金,不過現在期貨公司把關普遍不嚴,如果你碰上審核你資金的話,你就換一家公司問,肯定可以開成的。
2,是的,保證金必須足夠,否則無法進行交易。各品種保證金要求是不一樣的,具體比例你最好到相應的期貨交易所網站查看,一般來說,一手合約需要的保證金大概就相當於一單位的價格。不同品種單位也不一樣,大多數是噸,也有公斤的。你只需要有足夠保證金即可,不需要有一手商品的資金數額。如果以你舉的例子的話,這種情況一般只需要有1000元保證金即可。
3,新手建議你選農產品,價格比較便宜。農產品最便宜的一手保證金也需要2000多,比如菜粕,豆粕,豆1,玉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