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價格一定會回歸嗎
❶ 商品期貨跨月價差會回歸嗎
合約差價肯定會一直存在的,不可能不同的月份價格是相同的,一般來說,價差不合理,即當價差過大或者過小都是進行套利的機會。價差的合理性視不同的品種而定。
歡迎交流
❷ 套期保值如果期貨價格沒變,現貨價格下降是不是就無法保值了
不會,你想想假如你是多頭的套期保值的話,那麼也就是你在期貨市場賣出合約,像你所說的現貨價格跌了,那麼你可以直接把你手上的現貨去 交割就可以了(而你交割的價格是期貨的價格),假如你是空頭的套期保值其實也是一個道理。
正是因為套期保值的作用才會讓期貨與現貨最後趨於一致,當然中間很多品種出現的升水和貼水的情況也是有的。根據每個交割的品質不同才產生的差異。
❸ 期貨價格是變動的嗎
期貨的價格是市場對未來該期貨的預期價,隨著時間的過去,肯定是不斷接近該時間點的價格。你簽期貨合約是預定未來的該期貨,所以只要交保證金。在期貨合約到期之時,一般都是無實物交割,但是也有些期貨是可以實物交割的。股指是無實物交割,現貨是滬深300.
❹ 請問為什麼同一個期貨合約的價格會隨時間而變動
我們都知道,一個期貨品種是分為很多期貨合約的。之所以分為很多合約,是因為期貨本身的設立目的,是為了現貨企業的套期保值。而且期貨可以交割,涉及到具體現貨,於是設立了多個合約方便現貨企業去套保和交割。
比如,期貨螺紋鋼。
它就存在12個期貨合約。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螺紋鋼1810,就是2018年10月份交割的螺紋,跟螺紋鋼1901的價格,是完全不一樣的。那麼,一個期貨品種的不同期貨合約,為什麼價格不一樣呢?
因為這其中涉及到了一個關鍵因素:時間。
當前螺紋鋼1810的價格是4139。而當前螺紋鋼1901的價格是3943。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螺紋鋼的投資者們所有的想法經過了博弈後得到了一個結論:2019年1月份的現貨螺紋鋼,要比2018年10月份的螺紋鋼便宜。
這裡麵包含了具體邏輯關系我個人是不知道的,但是,在2018年10月份-2019年1月份的這個時間段內,市場博弈後認為,這其中有很多因素會導致價格走低。可能是限產政策,可能是淡季旺季,也可能是宏觀經濟。
因為期貨品種的價格,都是人們對未來價格的預期。這個預期可以是很多因素。而螺紋鋼每一個期貨合約之間都存在著時間的差異。這個時間段內,可能會發生很多事情,導致人們的預期不同。人們的預期不同,人們對待每一個期貨品種的交易行為都就會不同,於是,便導致了期貨品種的每一個合約的價格,就不相同。
這就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❺ 期貨不就是現在確定了價格然後到期了就進行交易嗎為什麼每天還是會有賺有跌啊,都約定好價格的呀
期貨成交的價格,就是你說的現在的價格,這個價格也是未來合約到期後買方和賣方的實物交割價格。至於為什麼有賺和虧,那是因為期貨合約的價格發生變化,人們對未來預期發生了變化,期貨價格是動態的,而你的成交價格是靜態的,所以這就產生期貨價格和成交價格間的價差,所以就有了盈虧。
補充回答:期貨自然人投機者是不能進入交割程序的,只有法人才可以進入交割程序,如果你是投機倉就一定要在交割月前就平倉,這樣就必然會有盈虧,每日結算是必然的。
❻ 不是回歸現貨嗎,怎麼還有那麼多市場還在進行類似期貨的中遠期交易
主要原因是很多人不了解現貨白銀這個市場。沒有發現現貨白銀真正賺錢的道理。那些發現的並且在做的。都在想自己為什麼不早點做
❼ 期貨的價格會隨現價變化嗎
會一致 但不會一樣 因為期貨有個倉儲費 等 會有個基差一般都會比現貨高點
❽ 為什麼期貨價格必須等於遠期價格
期貨價格 是與現貨價格相比較的
所謂套利 是利用兩個市場上的價格不同來進行買賣的
包括跨商品 跨市 跨期限套利
如 一噸小麥 在鄭州賣3000元
但是 在芝加哥賣 3400元
就可以 從鄭州買小麥 再到 芝加哥賣
當然 賺取的差價 要能足夠彌補買賣途中的費用
你所說的 期貨和遠期的操作原理 和這個一樣
買入 同種商品 價格低的 再到價格高的市場上賣出
❾ 期貨價格不是提前確定的么,為何會變動
呃。。。。我也不明白這個問題。。。。我想了想,有可能是這樣。
期貨價格,指的不是期貨合約上那個pre-determined的交易價格,而是期貨(比如黃金)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的那個市場價。
我一直奇怪mark to market的時候,為什麼future price(期貨價格)跌了,反而持有期貨合約的人受損?根據期貨的payoff=St-K。 如果把future price(期貨價格)理解為St,那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我覺得期貨價格不是合同上那個規定的價格,而是會變得市場價(比如跟黃金市場價)。
不知道對不對啊!
❿ 股價是否一定會向均值回歸為什麼
均值溢出和波動溢出都指可以被人們觀察到的金融市場間(包括跨國間的同一類金融市場與一國內的不同金融市場,當然還包括跨國間的不同金融市場)的信息傳導現象。按照金融市場的強有效市場假說,任何與金融市場有關的信息都會在最快的時間內同時被所有金融市場所消化,並反映在價格水平上,也就是說每個金融市場的價格都會遵循隨機遊走的規律,而市場回報可表現出白雜訊。金融市場間並不應存在溢出效應,因為所有信息會在同一時刻被所有市場吸收。但通過眾多學者研究發現,溢出效應是存在的,信息是可以被觀察出跨市場傳導的。
為了研究的方便,這種溢出效應被人為分解為兩種類型:均值溢出和波動溢出。均值溢出一般指一個市場價格或回報的變動對其它市場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正負之分,例如利率上升會引致股票價格下降。而波動溢出則是指一個市場波動的變化(一般用方差來衡量波動)對其它市場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無正負,而只有大小之分。很容易想像,當美國股票市場波動增加,或者說劇烈增加時,其它國家股票市場的波動也會增加,這其實就是「金融傳染」的表現。
在實證研究中,學者一般喜歡用VAR和GARCH模型分別表示均值溢出和波動溢出,即VAR系數反映了均值水平(或稱做一階矩水平)的市場間相互作用,而GARCH系數反映了波動水平(或稱二階矩水平)的市場間相互作用。2009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德裔金融學教授Diebold與他的合作者在EconomicJournal雜志上提出了一種對均值溢出效應的可度量方法,被稱作均值溢出指數。雖然這個指數仍存在一些未解決的困難(如對結構VAR的識別問題),但已被大量學者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