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期貨市場改革張宜生
『壹』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改革背景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歷史背景分析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隨著人口紅利衰減、「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累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作用,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
1.已成為經濟大國,正站在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新起點上
1978年,我國GDP只有1482億美元,居世界第十位。2014年我國GDP初步核算為63.6萬億元,合計達到10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3.3%。東部沿海一些省市的經濟總量或人均GDP已接近或超過世界上一些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到2014年年底,我國鋼、煤、水泥、棉布等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國製造業大國的地位基本確立。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增長奇跡」,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這是經濟進入新階段的重要特徵。我國已是一個經濟大國,但還不是經濟強國。經濟規模大並不代表國際競爭力強。站在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的歷史新起點上,我們應當更加重視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質量提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國家競爭力,才能真正實現經濟強國的偉大目標。
2.「劉易斯轉折點」加速到來,要素資源約束加劇
在發展中國家中普遍存在二元經濟結構,在剩餘勞動力消失之前,社會可以源源不斷地供給工業化所需要的勞動力,即勞動力的供給是無限的,同時工資還不會上漲。直到有一天,工業化把剩餘勞動力都吸納干凈了,這個時候若要繼續吸納剩餘勞動力,就必須提高工資水平。否則,農業勞動力就不會進入工業部門,這個臨界點就叫做「劉易斯轉折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就是人口紅利的持續釋放。由於生產成本和國內勞動力工資低,製造業企業紛紛離岸外包到中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比較優勢正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而在不斷衰減。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15—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93727萬人,比上年年末減少345萬人。與此同時,老年人口的比重繼續攀升,60周歲及以上人口19390萬人,占總人口的14.3%,比上年年末提高0.59個百分點。2013年16—59歲的勞動力資源數量減少了244萬人。中國人口紅利拐點的出現,至少會帶來三大後果:一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逐步減弱;二是由於老齡人口增加,人口撫養比提高,儲蓄率將會下降,推高資金成本;三是勞動力人口總量減少,帶來「民工荒」等用工短缺現象。這三大後果直接導致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降低。從本質上講,「劉易斯轉折點」的到來,就意味著傳統人口紅利的消失。此外,要素資源的供給約束日益加劇,過去三十多年,我國過度依靠投資和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已使得能源、資源、環境的制約影響越來越明顯。據統計,目前我國淡水、一次能源、鋼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屬等五類主要資源的平均消耗強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約90%,是世界上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石油、鐵礦石、銅精礦、鋁土礦等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均超過50%,進口壓力不斷增大。可以說,要素的邊際供給增量已難以支撐傳統的經濟高速發展路子,這也在客觀上促使中國經濟逐步回落到一個新的平穩增長區間。
3.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面臨「中等收入陷阱」風險
以「國民人均收入水平」來劃分一個經濟體的發展階段,是經濟學界的一種重要分析方法。按照世界銀行2008年提出的最新劃分標准,世界上的國家可以劃分為「低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四種類型。人均國民收入低於975美元以下的為低收入國家和地區,中等收入國家的標准在976美元到11905美元之間,在這個當中還分了兩個小組:一個是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人均國民收入在976美元到3855美元之間,另一個是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人均國民收入在3856美元到11905美元之間。從中國經濟的實踐看,2014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7000美元,2015年估計能達到78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標准,已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正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從拉美、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歷看,這些國家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但由於多數國家在向高收入經濟體攀升的過程中,經濟增長仍然依賴從低收入經濟體發展成為中等收入經濟體的戰略、模式和方法,進一步的經濟增長被原有的增長機制所鎖定,人均國民收入難突破高收入的下限,導致這些國家一直徘徊在中等收入的水平上,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例如馬來西亞,1980年,它的人均國民收入在世界上的排序是第84位,到2009年排序依然為第89位,20年間基本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發展中國家在擺脫貧困時,往往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容易忽視技術進步、結構優化,以致出現經濟與社會、城鄉、地區、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失衡和分配不公,結果出現社會危機或經濟負增長、失業率提高、收入差距擴大等。「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質就是一個經濟體從低收入進入中等收入之後,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地進行制度變遷和政策轉化,形成新的增長動力,那就可能出現增長停滯,導致經濟和社會問題叢生。此外,在低收入經濟體和高收入經濟體的兩面夾擊下,中等收入經濟體極易被擠出國際分工體系,這種外部環境的惡化也會加劇經濟增長的困境。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我們必須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4.體制機制障礙較多,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實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依靠改革破除了制約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和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釋放了潛在的制度紅利,從而帶來了生產力的解放、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物質財富的增長,帶來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回顧改革歷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給黨和國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給事業前進增添強大動力。但也得承認,盡管通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一些方面的改革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市場化導向的改革並沒有徹底完成,很多地方還不到位。以新型城鎮化為核心的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投融資體制等領域的配套改革還處於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此外,政府部門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仍然較多,行政性審批方式在資源配置方面還占據很大地位。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新常態下,政府職能需要重新定位和調整,需要理順體制機制,實現行政流程再造等等。全面深化改革就必定要觸動原有的利益格局,但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在改革起步階段,由於改革帶有「普惠式」,改革普遍受益,改革的深層次問題往往不會凸顯出來,改革阻力較小,改革共識較為容易達成。新一輪改革已經越過了「帕累托改進」階段,當時那些繞過去的和放在一邊的矛盾和問題並不會因此而消失,相反可能隨著改革推進而成為繞不過去的「攔路虎」。今天,這些累積的矛盾和問題,已經擺在我們的面前,躲不開也繞不過。換句話說,經濟新常態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進入攻堅階段,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和縱深性在不斷加強。
5.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進入新階段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至今,世界經濟增長已經經歷過了兩次探底。各個經濟體增速分化加劇,政治、經濟、地緣等各種因素相互交織和對世界經濟影響加深,世界經濟仍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當前,世界經濟仍將面臨諸多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復甦道路依然曲折,大幅回暖的概率較小,使得中國的外部經濟環境更加復雜。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關系復雜變化,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經濟分化嚴重。首先,發達國家多陷入「日本病」。主要表現為:一是進入流動性陷阱;二是深陷債務危機;三是人口老齡化。其次,新興經濟體集體進入調整期。一些國家出現了資金外流、通貨膨脹、經濟增速回落的現象。俄羅斯、巴西等過度依賴資源能源價格的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明顯下降。印度盡管受國際貿易影響幅度較小,但其脆弱的金融體系在國際資金外逃情況下受到嚴重沖擊。從整體上看,這可能會使全球競爭更加激烈,引發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得對中國外貿增長形成新的巨大壓力。而從全球治理體系看,圍繞全球治理體系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都在加快調整發展模式,重塑和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紛紛試圖搶占經濟制高點和全球話語權。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協定(TTIP)為代表的「兩洋戰略」區域合作談判,對我國提出高標准,對我國經濟發展構成制約。
『貳』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改革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再多咨詢建議找智庫幫幫。
『叄』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隨著人口紅利衰減、「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累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作用,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經濟指標之間的聯動性出現背離,經濟增長持續下行與CPI持續低位運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業利潤率下降,消費上升而投資下降,等等。對照經典經濟學理論,當前我國出現的這種情況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滯脹,也非標准形態的通縮。與此同時,宏觀調控層面貨幣政策持續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資拉動上急而下徐,舊經濟疲態顯露而以「互聯網+」為依託的新經濟生機勃勃,東北經濟危機加重而一些原來缺乏優勢的西部省區異軍突起……可謂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簡言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分化正趨於明顯。為適應這種變化,在正視傳統的需求管理還有一定優化提升空間的同時,迫切需要改善供給側環境、優化供給側機制,通過改革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
『肆』 供給側改革中的四大要素中的資本要素怎麼理解
資本市場是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特別是在解決投資資金來源、助推新舊動能轉換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和較大發揮空間。
可以使一方面使過剩產能、低效無效要素出去;另一方面,使有競爭力的、創新的要素能進來,通過生產要素的進一步解放、流動和優化配置,攻佔經濟生活中仍然隨處可見的低效率窪地,形成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的新格局。
不斷完善境內外市場並購支付手段和定價機制,通過並購基金以及並購重組私募債等方式積極推動化解過剩產能,降低企業杠桿率。
(4)供給側期貨市場改革張宜生擴展閱讀
供給側改革也有宏觀和微觀之分。供給側改革不排除宏觀政策的必要調整,比如採取供給學派所強調的減稅等措施,但重點還是在微觀層面,通過實質性的改革措施,進一步開放要素市場,打通要素流動通道,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
概括地說,簡單的擴張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到了建設質量經濟的時代,追求一個精緻的高附加值經濟。
供給側要素,不僅是勞力、土地和資本,有人又加上了創新,其實是不是應該把創新合並在勞力里去, 值得推敲商榷,但是創新是個根本性的大事,是企業國家生存和生命力所在。土地至少是個場所、場地問題,勞力創造力是動力;那麼,資金(流動的固定的)就是粘合劑。
『伍』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改革啊,不要長篇大論專業名詞,就給舉兩個通俗易懂的例子
就是從供給、生產的方面進行改革,以實現產業的升級,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舉例:好比提高生產效率,綠色生產,減少對污染能源的消耗,等等。供需結合,不盲目追求Gdp,注重質量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陸』 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分別是什麼意思
5大預言,前4個都實現了,最後一個就是世界末日
在每一紀結束時,都會上演一出驚心動魄的毀滅劇情。
第一個太陽紀是馬特拉克堤利MATLACTIL ART,最後唯一場洪水所滅,有一說法是諾亞的洪水。
第二個太陽紀是伊厄科特爾Ehecatl,被風蛇吹的四散零落。
第三個太陽紀是奎雅維洛Tleyquiyahuillo,則是因天降火與而步向毀滅之路,乃為古代核子戰爭。
第四個太陽紀是宗德里里克 Tzontlilic,也是火雨的肆虐下引發大地覆滅亡。
第五個瑪雅人說2012年12月21日的黑夜降臨以後,12月22日的黎明永遠不會到來。
『柒』 供給側改革體出現了凱恩斯主義宏觀調控了么
以有形之手抑制無形之手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產生。
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輸出、執行以及修正和調整方式,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
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推進供給的結構性調整。說到底,不僅不會有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也會損害已有的市場化改革成果,供給側改革就是按照市場導向的要求來規范政府的權力。離開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談供給側改革,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即通過創新供給結構引導需求的結構調整與升級。中國經濟面臨三大結構調整,即經濟結構、增長動力結構和增長方式結構的重大調整
『捌』 結合企業經營,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等知識,探究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如何發
①企業應該尊重市場經濟規律,認真研究市場信息,根據真實的市場需求狀況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②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企業應該改進技術、加強管理,提高自身在價格、品牌、服務等方面的競爭力。
③企業還應該提高質量意識,不斷提升自己的信譽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④積極響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與本企業深度融合,實現供給側結構改革,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