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人性分析報告
① 黎鳴的《中國人性分析報告》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這是一部從人性的角度揭示中華命運興衰的扛鼎之作。
主張人性本善的中國人,綿延幾千年的封建皇權竟為自己造出了一個非常缺乏人道、非常不善的官場化社會;而主張人性本惡的西方人,近500年來竟首先創造出了一個科學、民主、自由,相對而言更富裕、更尊重人道的社會。
這個巨大的悖論是怎樣生產的呢?
目錄:
前言
天篇 人性論
人的本性都是惡的根性,人的生命即是對這些惡的根性的燃燒。火焰象徵著人的精神,它引人向上,向著真、善、美。生命燃燒得愈是完全,精神愈是美麗、愈是富貴。
第一章 自然的人性
主張人性本善的中國人,卻讓綿延幾千年的封建皇權制度為自己造出了一個非常缺乏人道、非常不善的官場化社會。而主張人性本惡的西方人,近500年來竟創造出了一個科學、民主、自由,相對而言更富裕、更尊重人道的社會。這個巨大的悻論是怎樣產生的呢?
1.人性的生物之根
2.基因:人性自私之根
3.自私與原惡
4.原惡:永恆的人類本性
第二章 社會的人性
世界上的人類賴以表現其人性的時、空、信息場綜合分解為官場、市場、情場。在官場,人類追求權力;在市場,人類追求利益;在情場,人類追求情感。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可由其人性場的中心所在判斷出來:以官場為運轉中心的社會,權力高於一切,必定是愚昧專制的;以市場為運轉中心的社會,金錢高於一切,難免腐化墮落;惟有以情場為運轉中心的社會,才可能是最文明的理想社會。
1.人性場:官場、市場、情場
2.人性場與陷阱
地篇 人格論
只有執著於至少一種人類原精神的民族才可以稱之為世界性民族,而一個世界性的民族總會有它典型的人格。我認准中華民族、英語民族和猶太民族。
第三章 三大世界性民族:中華民族、英語
民族與猶太民族
1.共性
2.差異
第四章 世界性民族與典型人格
1.中華民族與典型的官場人格
2.英語民族與典型的市場人格
3.典型人格與原惡
4.典型市場人格使命的終結
5.猶太民族與典型的情場人格
6.場化社會與社會發展的場動力
……
人篇 人文論
和篇 國運論
② 中國十大咨詢公司有哪些
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證券公司有:
1、中信證券(上市公司,國內規模最大的證券公司之一,十大證券公司品牌,中國證監會核準的第一批綜合類證券公司之一,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2、海通證券(於1988年,中國最早成立的證券公司之一,十大證券公司品牌,國內行業資本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證券公司之一,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3、廣發證券(中國市場最具影響力的證券公司之一,上市公司,國內資本實力最雄厚的證券公司之一,十大證券公司品牌,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4、招商證券(百年招商局旗下的金融證券領域龍頭企業,上市公司,十大證券公司品牌,擁有國內首個多媒體客戶服務中心,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5、國泰君安(國內規模最大、經營范圍最寬、網點分布最廣的證券公司之一,十大證券公司品牌,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6、國信證券(大型綜合類證券公司,十大證券公司品牌,源起於中國證券市場最早的三家營業部之一的深圳國投證券業務部,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7、華泰證券(全國最早獲得創新試點資格的券商之一,十大證券公司品牌,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8、銀河證券(聯合4家國內投資者發起設立的全國性綜合類證券公司,十大證券公司品牌,國內金融政權行業領先地位,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9、中信建投(證監會批準的全國性大型綜合證券公司,第一批取得創新試點資格的證券公司之一,十大證券公司品牌,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10、光大證券(由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投資控股的公司,十大證券公司品牌,中國證監會批準的首批三家創新試點公司之一,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此回答由康波財經提供,康波財經專注於財經熱點事件解讀、財經知識科普,奉守專業、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財經內容,用生動多樣的方式傳遞財經價值。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
③ 大家說人性都是自私的,對嗎可是我認為人間自有真情,網友也真誠!
俗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以前我總覺得說這話俗氣,把人都看成了散發著銅臭味的勢力小人。而我不喜歡常常把「孔方兄」掛在嘴邊,也不願與葛朗台式的人為伍,還時常慶幸生活周邊的環境是一片凈土。平時單位的同事大多數豁達、不計較個人得失,可今天我卻看出了人性的自私和骯臟,悟懂了「人為財死」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有人說:人的自私是與生俱來,只是後天環境的影響和個人的造化,有的人私心要重些,有些人私心要輕些,有的人只是占點小便宜,而有的人會私慾膨脹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人平時善於偽裝,一旦涉及私利他們就會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有的人比較張揚,豪不掩飾自己的私慾。。。。。。
今天我可看到了一場人性私慾眾生相。單位為了給職工謀福利,准備在去年購置的一塊空地上修建職工宿舍,主要是解決一部分職工的住房困難,有些有房的戶還可以通過福利房賺點錢,這本是一件大好事,為了讓所有人都能分上房只能採取商品房開發的形式進行修建(國家政策規定原有福利房的戶不能享受集資建房,而商品房不受此限)。接下來尋找開發商洽談,前來洽談的有六個,每人拿出自己的開發方案,由職工進比較。今天開會討論方案,每個人都說一套,各懷心事,其目的就是如何保證自己的利益,根本不考慮大局,如何把事情談好、談攏,大有最好不用花錢免費住房的趨勢,有的信口開河、有的只想自己利益、有的為了利益硬想要某開發商來開發,大家爭得面紅脖子粗,結果會白開了,不歡而散。。。。。。
從今天的事,我終於看到了平時掩飾下的人性的自私!!
http://www.ann.cn/blog/more.asp?name=juanzi&id=11334
人,其實都是自私的。
有的人,平時很大方開朗,誰也看不出他是個自私的人,可一到了關鍵時刻,他那自私的本性就表現無意。
譬如我吧,很多人都說我大方開朗,可到了關鍵時刻,我也是自私的,譬如下午,我的朋友在一朋友的論壇回了一貼《再說一次,你沒錯》被人刪除了。我立刻氣不過,在Q上告訴他,「我正義一回,幫你討說法去。」於是便在那個論壇發了疑問《XX是可以隨便刪貼的地方嗎?》
全文如下:
剛我朋友回復在《最後的落幕致辭》後面的回貼《再說一句,你沒錯》怎麼刪除了?
他好象並沒有什麼過於激的言行啊。
我二分鍾之前看看還有
可再刷新看看就不存在了。
???????????????????????????????????????????????????????????????????????????????????????????????????????????????????????????????????????????????
不會將我這貼也刪除了吧?
可能因為我是那邊的老朋友,他們沒人刪除我的了,引來一大幫朋友的結實和附和。原來被刪除的貼的人不止我的朋友一個,我想他們不刪除的原因可能因為我是他們的老朋友,而且話已經說到這份上了。看的人也不少了。
其實就這事而言,我是自私的,如果那個不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是一個我不認識的陌生人,說心裡話,我不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呢?我何苦。可是,就因為是我的朋友,我便扮演了一回正義的角色。
可是後來朋友告訴我,他已經在那個論壇發不了貼了,我估計,他已經被打入黑名單了。我感覺深深的悲哀和無奈。
多麼自私的人性!
平時誰也看不出會是那麼自私的人,而且我一直覺得那論壇很大氣,並且那個屬主是我非常敬昂的一個人。我真想不到,一個堂堂有名的論壇竟然有如此自己的人。
刪除他的貼就刪除了,為什麼還要將人打入黑名單?為什麼還要讓人發不了貼?其實他既沒發人身攻擊的貼,也沒發無字貼,他只是表明自己的看法而已。
有必要那樣做嗎?
其實就是寫這篇文字,我還是自私的。
因為是我的朋友遭遇到不平等的待遇,如果是陌生人。我又何必理呢?
看看,不是自私是什麼?我的朋友啊,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我當然不能做視不理了!
譬如我的女兒和人打架了,我會說我的女兒的不是,但是,回到家,我會和女兒說「他打你一拳,你還他一腳就是。」看看,我不是自私是什麼?
當然了,我是個極端自私的人。總是考慮自己,總是關心自己,
當然了,和我不認識的人,不關我事的人我為什麼要理呢?
朋友們說,是嗎?哈哈
無論什麼事情,到了關鍵時刻,人性的自私就顯現出來了。
悲哀喲悲哀,自私的人群,悲哀的人性。
http://bbs.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granger&message=10302
《中國人性分析報告》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是,人性是自私的。我的老闆在開會時也三番五次地強調這一點,認為每個人為爭取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很正常,甚至直白地說「干好了大家分錢」,就這么簡單。我佩服他們說真話的勇氣。
關於人性自私還是無私的命題,推而廣之就是,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三字經》開篇說「人之初,性本善」,從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來看,大體上可以認定這是說瞎話。人生來本是一張白紙,但人性有趨惡的傾向,這是人自然屬性的反映——為了生存,自私是一種必要的本能。想想看,人性要是向善,有必要那麼多法律約束和道德教育嗎?有必要特意去修心養性嗎?在這一點上,西方人比我們勇敢得多,他們認定人有原罪,所以要反思、要懺悔。我曾對朋友說,中國人缺乏反思的精神和懺悔的勇氣,幾千年來,一直在自欺欺人。
當然,我並不推崇人性自私。關於人性是自私的,有兩點我想需要補充:人可以自私,但有一個前提,就是不能損害別人的利益,否則將為社會所不容;還有,人的本性雖然趨向自私,但在後天是可以改造的,所以歷史上才有了那麼多大公無私或接近大公無私的人。
雅典德爾菲神廟前的石碑上鐫刻著一句阿波羅的神諭: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一直用這句話勸誡自己的同胞。今天,我也想說,認識你自己,然後超越你自己。
《中國人性分析報告》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是,人性是自私的。我的老闆在開會時也三番五次地強調這一點,認為每個人為爭取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很正常,甚至直白地說「干好了大家分錢」,就這么簡單。我佩服他們說真話的勇氣。
關於人性自私還是無私的命題,推而廣之就是,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三字經》開篇說「人之初,性本善」,從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來看,大體上可以認定這是說瞎話。人生來本是一張白紙,但人性有趨惡的傾向,這是人自然屬性的反映——為了生存,自私是一種必要的本能。想想看,人性要是向善,有必要那麼多法律約束和道德教育嗎?有必要特意去修心養性嗎?在這一點上,西方人比我們勇敢得多,他們認定人有原罪,所以要反思、要懺悔。我曾對朋友說,中國人缺乏反思的精神和懺悔的勇氣,幾千年來,一直在自欺欺人。
當然,我並不推崇人性自私。關於人性是自私的,有兩點我想需要補充:人可以自私,但有一個前提,就是不能損害別人的利益,否則將為社會所不容;還有,人的本性雖然趨向自私,但在後天是可以改造的,所以歷史上才有了那麼多大公無私或接近大公無私的人。
雅典德爾菲神廟前的石碑上鐫刻著一句阿波羅的神諭: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一直用這句話勸誡自己的同胞。今天,我也想說,認識你自己,然後超越你自己。
《中國人性分析報告》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是,人性是自私的。我的老闆在開會時也三番五次地強調這一點,認為每個人為爭取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很正常,甚至直白地說「干好了大家分錢」,就這么簡單。我佩服他們說真話的勇氣。
關於人性自私還是無私的命題,推而廣之就是,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三字經》開篇說「人之初,性本善」,從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來看,大體上可以認定這是說瞎話。人生來本是一張白紙,但人性有趨惡的傾向,這是人自然屬性的反映——為了生存,自私是一種必要的本能。想想看,人性要是向善,有必要那麼多法律約束和道德教育嗎?有必要特意去修心養性嗎?在這一點上,西方人比我們勇敢得多,他們認定人有原罪,所以要反思、要懺悔。我曾對朋友說,中國人缺乏反思的精神和懺悔的勇氣,幾千年來,一直在自欺欺人。
當然,我並不推崇人性自私。關於人性是自私的,有兩點我想需要補充:人可以自私,但有一個前提,就是不能損害別人的利益,否則將為社會所不容;還有,人的本性雖然趨向自私,但在後天是可以改造的,所以歷史上才有了那麼多大公無私或接近大公無私的人。
雅典德爾菲神廟前的石碑上鐫刻著一句阿波羅的神諭: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一直用這句話勸誡自己的同胞。今天,我也想說,認識你自己,然後超越你自己。
http://sunrider001.bokee.com/4103224.html
關於人性是否自私的一點補充看法
文章作者:[刨根]
這個帖子是應王洛克之邀寫的,看法並不成熟,算是拋磚引玉吧!
不過,在得出最後的結論之前,我們還應該看到人類的特殊性,人類這種動物經歷了至少數百萬年的小群體集體生存和進化的歷史,其個體是依附於群體而生存的。因此,需要一些與那些鬆散地聯系在一起或乾脆獨居的動物不同的一些本能,否則的話他們稍微長大一點之後要麼會自己離開群體,要麼被成年個體驅逐。即它至少需要群居本能,需要一系列的交往的本能,依賴於群體的本能——靈長類個體離開群體的原因假如不是失散的話,便是被逐,而不是自己離開。尤其重要的是被驅逐的個體還是要想方設法地加入到另外的群體中,如果它弱小,也許會被收留,如果它強悍,就跟原群體的首領戰斗,勝利後那一群跟著它。有一點相當重要,那就是群體的防禦責任通常不是大家的事,而是首領的任務,在遭受野獸的攻擊或者別的群體進入領地的時候,它會勇敢地趕跑野獸和對付另一群體的首領——顯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首領的本能系統跟其他人的不一樣,那種為了群體而戰的沖動,顯然不僅不是自私的,而且明顯地是利他的。那麼其他個體為什麼就不會如此地利他呢?看來在群體等級中的地位以及身體條件等等決定了該本能的發揮。
早期人類到底是什麼樣的,已經難以考察,很多東西都來自於對現代靈長類的研究。但是進入原始社會的人類的很多行為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卻是有據可考的,盡管其對人類本能系統的界定方面的價值並不突出。比方說平均分配食物、集體覓食、沒有私產之類的現象到底是觀念支配下的行為,還是本能,就沒辦法得到切實的證據。尤其是原始社會分化為奴隸社會,私有制產生的歷史本身就足以讓人懷疑人類具有利他的本能,而且反過來可以成為人類天性自私的旁證。但是,原始人艱難的生活處境和集體狩獵以及抵禦外敵的必要性肯定需要強化群體聯系的本能和觀念,群體的權益不是一個與個體的權益相割裂東西,而是內在地成為個體權益組成部分的東西。例如原始人流行復仇,按照自私的理論,自己的夥伴被另一個氏族打死了,自己去報復不僅沒有好處,而且還可能發生新的流血,但是這種報復的沖動卻是持續和強烈的(這種報復在人類歷史進程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是普遍的和流行的)。假如沒有將群體利益認同為自身利益的一部分的觀念或者本能,這種事情便是不可想像的。現代集體主義、民族主義等情感和觀念就是原始群體本能的發展。
現代意義上的自私包含一個重要的內容,那就是人們具有對價值物的佔有的排他性和自我優先性。比方說自己的東西吃不完,寧願倒掉,也不會容許流浪街頭的飢餓的孩子坐到自家的餐桌上,與之分享。不過在另外的情境中,假如那個孩子不是流浪兒,而是鄰居家的孩子,則可能受到熱情的款待,當然,假如那是他自己的孩子,他很可能寧願自己餓著,也要先保證孩子吃飽。有些被別人評價為很壞的人,在家裡可能是個好兒子、好父親、好丈夫,比方說他把偷來的錢都花在家裡人的生活上,但是因為鄰居家的雞吃了自家的幾粒米便大發雷霆,跟鄰居大吵大鬧。……看來有某種東西將人類從原始時代的群體之間的分割轉變成了更復雜的分割,這種東西不是別的,正好是私有制。
原始人盡管內部是一個整體,但是不同的群體之間則並沒有內部的那種團結,也就是說利他是有條件地局限於群體內部的,這種把群體與自身的利益統一在一起的觀念的強烈程度可以通過為群體內部人員復仇之類的事情上看出來。但是,類似食人之類的事情也說明群體之外的人並沒有等同於群體內部成員的那種「人」的屬性,它們僅僅是敵人——甚至是食物。在這里我們可以明顯地體會到群體自私的本能。隨著原始人之間的相互征服,勝利者對俘虜的虐待式的利用,起初肯定沒有受到譴責,而且可能是娛樂的一部分(人類學家記述過這方面的現象)。這種群體排他性和可能是更廣泛的排他性的重要起源——奴隸制起初就是讓俘虜當奴隸,本部落的人當自由民,然後本部落的人因債務或「犯法」而成為奴隸……。人們之間原先站在群體對立方面的沖突開始在一個包括了外族人組成的的奴隸更大的群體內部出現了,過去只能在戰爭或者慶祝勝利和報復的場合才能看到的虐待別人的行為成了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這樣,新一代在成長過程中便不再可能簡單地區分族群內部和外部了,隨著奴隸的生產開始提供一部分消費品,隨著日常勞動不再必須通過群體協助才能完成,原先將人們牢固地統一在一起的力量消失了。
當私有制確立之後,人們面對的突出問題已經不是如何相互協作,而是如何防止自己落入別人的圈套而淪為奴隸,尤其是必須控制好自己的財富才能維持生存,因為別人已經不能再為自己提供什麼了,相反地,是自己必須為別人(奴隸主或國家之類)提供些什麼的時候了。這樣,私有制非常明確地讓人們不得不區分你的和我的,必須明確區分所有權——不僅要明確地區分這一點,而且還要牢牢地把握住屬於自己的東西。關於這一點,父母們從小就開始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弄清楚這一點,以免因為拿了鄰居家的東西而引起矛盾。同樣地,當父母因為自己的孩子把東西慷慨地給了別人而訓斥孩子的時候,也就告訴了他應該保護自家的東西。這樣,價值物便從直接的消費品變成了人們的「所有品」,成為自己不得不去保護和努力佔有的東西——於是,現代意義上的自私誕生了。這種自私的觀念從兒童很小的時候就被父母們自覺不自覺地灌輸給了小孩們,例如通過如下常見的句子「不許動,這是我的」、「你不能動,那是他的」……。
當使用奴隸為自己創造財富成為一種重要的手段之後,佔有其他人的創造物便開始成為思維中的一種方式,那種藉助自己的力量來獲取所需物的天然的沖動(例如渴的時候想喝水,於是自己去找水)便被利用別人的勞動去達到的更高的手段所代替(例如讓奴隸去拿水),思維找到了更省力的工具——別人。因此,私有制創造了真正意義上的佔有別人的財物的習慣性——其前提是對別「人」(這里的人並沒有被賦予人的意義,它們只不過是會說話的牲口)的佔有,尤其是保護自己的財物的習慣性。這樣,私有制把人們培養成了被迫自私的人,即在利益分配上相互排斥對方的人——妥協只是沒辦法的事。
④ 黎鳴是何許人
黎鳴
黎鳴,哲學家,號稱「思想狂徒」、「哲學烏鴉」。南昌人,1961年畢業於江西大學物理系,後進入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控制論與系統工程專業。長期進行邏輯學、控制論、文化人類學等方向的研究,最重要的學術貢獻:把哲學的基礎從二元論轉化為三元論。創立了以「三」為基礎的運算規則,並在此基礎上重構了邏輯學,從而完成了邏輯學的三元論和多元論轉向,以及哲學的第四次轉型——人學的轉型。 黎鳴先生著述頗豐,著有《信息哲學論》、《中國的危機》、《問人性》、《人生的求索》、《人類的新生》、《人性的外衣》、《影響世界歷史的三個猶太人——千年的三個天才——馬克思、弗洛伊德、愛因斯坦評傳》、《中國人性分析報告》、《中國人為什麼這么「愚蠢」》、《西方哲學死了》以及最近出版的【問天命】系列三卷【命運的詛咒】、【道德的淪陷】、【悲劇的源流】等。 其中,《中國人為什麼這么「愚蠢」》、《西方哲學死了》等著作連續引發哲學界的深刻討論,他被稱為 「思想狂徒」和「哲學烏鴉」,被許多媒體譽為「新世紀中國最受關注的哲學家」。 主要著作: 《問人性》,團結出版社1994 《問天命·第一卷 命運的詛咒》,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問天命·第二卷 道德的淪陷》,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問天命·第三卷 悲劇的源流》,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問天命·第四卷 西方哲學死了》,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 《問歷史》,待出 《穎悟大道》,待出 《黎鳴文存·第一卷 人生的求索》,湖北人民出版社 《黎鳴文存·第二卷 人類的新生》,湖北人民出版社 《黎鳴文存·第三卷 人性的外衣》,湖北人民出版社 《控制論與社會改革》,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信息時代的哲學思考》,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 《中國人性分析報告》,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 《千年的三個天才——馬克思、弗洛伊德、愛因斯坦評傳》,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中國人為什麼這么愚蠢?》,華齡出版社2003 主要譯著: 《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德)卡爾·曼海姆 著,商務印書館1997 《一般系統論》,(奧)貝塔朗菲,商務印書館1997 《社會控制論》,(美)赫伯特·A·西蒙 等著,華夏出版社1988 《費正清自傳》,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 《多變數控制理論》,科學出版社1981 《控制論與社會》,商務印書館1984 《社會統計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⑤ 求辯論材料:人的本質是自私的…
那你應該看看荀子的著作~~~~人性本惡
中國人性分析報告》 黎鳴著 何宗思選編
中國社會出版社
【內容提要】人性究竟指什麼,本善還是本惡?幾千年來讓中外賢哲爭論不休。不同的回答,導致了不同的文化傳統,積淀成不同的社會制度。 公元前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大約2500年前吧,孫丘最早談到了人性。
他老人家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不過,他沒給人性下什麼定義,也沒明確回答人性是善,還是惡。「性相近」是善相近還是惡相近,「習相遠」是善相遠還是惡相遠?都未明說。孔夫子到底是大聖人,對人性這個很復雜的問題,他談得很少,也不輕率武斷地下結論。正如他的弟子子貢所抱怨的:「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是他老人家的明智之處,也給後人留下了想像、探討的餘地。
一、 人性:善還是惡?
人性究竟指什麼,本善還是本惡?幾千年來讓中外賢哲爭論不休。不同的回答,導致了不同的文化傳統,積淀成不同的社會制度。
公元前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大約2500年前吧,孫丘最早談到了人性。他老人家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不過,他沒給人性下什麼定義,也沒明確回答人性是善,還是惡。「性相近」是善相近還是惡相近,「習相遠」是善相遠還是惡相遠?都未明說。孔夫子到底是大聖人,對人性這個很復雜的問題,他談得很少,也不輕率武斷地下結論。正如他的弟子子貢所抱怨的:「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是他老人家的明智之處,也給後人留下了想像、探討的餘地。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斷言人性本善的是戰國中期的孟軻。他是孔子的孫子的學生,對孔子極端敬重,曾明確表態:「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他把仁義禮智這些所謂的善,當成是人天生就有的,每一個人的人性都是善的,「人皆可以為堯舜」,關鍵在你是否能「盡心」、「知性」,挖掘、培養這些善的萌芽。
至於什麼是人性,孟子沒定義;為什麼人性本善,孟子沒作出嚴謹的論述。他對自己的主張,盡管滿腔熱情地到處宣揚、口誅筆伐地到處游說,總讓人覺得有點強詞奪理的味道。比如他對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為我說」、墨翟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兼愛」說,深惡痛絕,便破口大罵道:「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孟子認為,楊朱派主張個人主義,有不對君主盡忠的傾向,這是目無長上;墨翟派主張同視天下,兼愛眾人,不分親疏,有否定對雙親盡孝的傾向,這是目無父母;既不忠君,又不孝親,這種人就是禽獸。你看這孟老夫子,動不動就上綱上線,意見相左,便血口噴人,全沒有一點寬容之心和仁者情懷,實在有失君子風度。他還自命孔子的信徒呢,孔子曾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咋就連這點兒涵養都沒有了呢?我個人認為:孟子是中國一言堂堂主的始祖。他的這種動不動就要統一思想的搞法,是深受專制統治者喜愛的。西漢以後,為何統治者都熱衷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孔夫子強調等級、孟子主張一言堂有很大關系;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性本善,有利於統治者扮神作聖,愚弄百姓。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是荀子。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比孟子小70多歲。孟子死時,荀子才10多歲,還是個兒童呢。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朴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他認為:「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偽」,是人的社會屬性。
他認為:性是惡的,偽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惡變善呢?荀子認為要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來「化性起偽」:「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化之化,禮儀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由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他認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惡的,這些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如順其自然發展,社會就會充滿爭奪、殘暴、淫亂。因此,必須用師法教化、禮儀規范來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偽」。
荀子對孟子的「性善論」給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在荀子看來,孟子的性善論和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說,是不了解性和偽的區別。
在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本善,荀子主張本惡。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
二、人性:非善也非惡
人性,應該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善惡,應該是指人的社會屬性。假如像魯賓遜一樣飄泊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不存在人與人構成的社會,對他而言,善惡的評價便失去了意義。善惡是人相對人而言的,失去了他人作為參照物,則魯賓遜的任何行為,既不能說是善,也不能說是惡了。
因此,對人性的定義,我覺得荀子很到位。不過,荀子也許是受了告子的啟發。告子就是告不害,戰國中期人,曾與孟子專門討論過人性。他就認為:「生之謂性。」、「食色,性也。」即是說,人天生的自然本能就是性。
人的自然本能是什麼?也就是說,人性的本質是什麼?
我認為:人性的本質就是自私。
自私是道德之本。
道德的產生,其淵源就是因為人性的自私。人若無私,人性都善,還要道德何用?假如人性都是利他的,那我們的道德觀就會全變樣了,恰好應和現在的善惡標准相反:利他是惡,利己是善。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人人都「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話,其紛爭將無窮無已,結果是每一個人都沒法生存。為了人類能繁衍,當然要反其道而行之,提倡「毫不利人,專門利己」了。其實,仁,就是將心比心,不僅只顧自己的私,也要尊重他人的私,不損人利己;義,就是把握好自私與他私的界限,掌握好自私的度,最好利人又利己。就是說:仁義的前提就是承認每個人的自私性和個人利益,既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任何人侵犯,也不侵犯任何人的利益。人人如此,則天下太平矣!
自私是天經地義的,非善非惡,就正如樹要向上長,水要向下流,非如此,個體不能生存,群體不能繁衍。只有當某人的自私妨礙了他人的自私,才談得上是惡;只有當某人在自私的同時又尊重或有利於他人的自私,才談得上是善。所以,正確的善惡觀,應是:損己利人是小善,利己利人是大善;損人利己是惡,損人不利己和損己不利人是大惡。
三、人性本善:禍不淺
孟子「人性善」的根本錯誤,是他把人的社會屬性「善」當成了人的自然屬性,無視人的自私本質,其最大的危害性是:讓人誤認為自私是惡,使人們都不敢承認自私,結果是人人都充當偽君子。孟子批評楊子的個人主義、駁墨子的兼愛主義,實質上是維護等級制,漠視個體生命的人性和人權,反對平等和自由。他所竭力主張的仁義禮智,其表現形式就是禮。禮是一套封建規范,是為人人不平等的等級社會服務的,適合小農經濟和農業社會,但不適合以自由平等為前提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體的現代社會。
從孟子的「性善論」出發,很容易導致這樣的結論:人性都是善的,那麼,君主、皇帝的人性本善,就更不必說了。因此,人性本善論成了皇帝君臨天下的「合法」根據。他專權在手,本來很容易干壞事,本該受到比常人更嚴格的監督,但他的人性本善,就讓全國人民都深信他的大公無私,絕不會擔憂他會干什麼壞事了。因此,他只須監督下屬,用不著誰來監督他。這就很容易導致等級森嚴的人治社會。人治社會的最大特徵:最高統治者是神,絕無人慾;是聖,人民的道德楷模;是英雄,人民的大救星;是哲人,智慧無邊,全國人民不需要有什麼思想,只需與最高統治者保持一致就行了。他沒有可以非議的地方,當然也就不容許有任何非議了。他在法律之上,更在譽論監督之外。他可以指責任何人,但任何人都不能指責他;他可以懲罰任何人,但任何人都不能懲罰他;即使他禍國殃民、罪大惡極,也只能在他壽終正寢後,百姓才有揚眉吐氣之日。中國兩千多年的專治傳統之所以源遠流長,其源就是「人性善」。正是「人性善」給專治提供了理論根據,而且給專治者披上了偽善的合法外衣。「人性善」蠱惑了中國人幾千年,使中國的百姓至今仍在作著有個好皇帝君臨天下的夢。
四、人性本惡:也是錯
荀子「人性惡」的觀點,其錯誤與孟子一樣,都是把人的社會屬性與人的自然性相混淆了。「惡」是人的社會屬性,只有當人的自然屬性泛濫到損害了他人的利益時,其行為才稱得上惡。即:人性之自私自利、憎丑愛美,本身並非是惡,放縱人性使之妨害了他人才是惡。荀子所說的人性惡,實際上是指人性如不受限制所造成的社會惡果,但他卻誤為了「人性本惡」,誤把人性的自私自利當成了惡。這就等於把洪水泛濫當成了水性本身。水不受控制可能導致水災,但我們不能認為水性本惡,更不能滅絕水源;沒有了水,自然界便沒有了生機。人性不受制約,人也可能犯罪作惡,同理,我們也不能就此認為人性本惡,更不能去滅絕人性;沒有了人性,個人會失去生機,人類便失去動力,則社會不會進步,歷史不會發展。如果不把人性與惡的關系搞清楚,「人性惡」的觀點很容易成為人們的共識。這會造成兩種惡果:一、否定人性,有戒欲、絕欲之嫌。導致如宋儒「存天理,滅人慾」的極端主張。二、否認自私的正當性,導致類似文化大革命時代「狠斗私字一閃念」式的社會鬧劇。
不過,正是有人性,才會有善惡,這是毫無疑問的。人性是向善還是向惡,就好比水是向上還是向下,前者難而後者易。所以,對待人性就好比對待水,宜疏不宜堵,宜順其自然而不宜違抗扭曲。水性因重力而善下,可以渠疏,可以壩堵,疏堵得法,則水利無窮;人性因自私而易為惡,可以道德疏導,可以法律限制,疏限得當,則其創造力無限。
五、性惡論的可取之處
雖然人性本身無所謂善惡,但人性自私自利的本能很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而很難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是人所共知的現象。也就是說:人性離惡很近,離善很遠。所以,作為社會制度的出發點,與其是人性善,不如採用人性惡的理論。以人性惡為一切社會制度的理論基礎,錯不到哪裡去。而如果以人性善為理論基礎,則會南轅北轍――中國幾千年的專制社會便是明證。
比如,從荀子性惡論出發,很容易導致法治社會。因為人性本惡,無一人例外,則君主也好、皇帝也好、聖賢也好 、英雄也好,其人性都是惡的,與凡人沒啥區別,從而,誰也不要假裝君子冒充善人,誰都沒有資格凌駕於法律之上脫身出監督之外。而且,一個人掌握的權力越大,
其可能造成的危害也越大,也就越需要更嚴格的監督和約束,他沒有任何特權要求人民只許對他歌功頌德而不許對他吹毛求疵。假如他有什麼高於常人的地方,那就應該是個人的胸懷――廣納百川的胸懷。假如他連虛心接受批評的胸懷都沒有的話,那就連普通百姓都不如,就不配掌握任何權利。
正視人性的自私,承認這永恆不移的鐵的事實,給予人性正常自然的發展空間,不扭曲它,也不放任他;讓它奔騰,但不讓他泛濫,社會才會健康和諧、充滿生機。而一切不健全的社會制度、一切人為的災難,根本原因都是對人性認識的偏差造成的,都是壓抑人性、扭曲人性,或放縱人性、任其蔓延的結果。中國幾千年的專制社會,在「人性善」的幌子下,集權統治者高喊著「大公無私」的口號,乾的卻是「私天下」的勾當,不僅集天下財富於一身,還集天下權利於一身。這樣的社會里,一方面是任皇權的人性無限膨脹,另一方面是對百姓人性的無限壓抑。人民不僅沒有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甚至生命權也沒有任何保障,忍無可忍的時候,只好揭竿而起,推翻這個壞皇帝,再找個「好皇帝」。但天底下除了能找到一個適合人性的好制度,那能找到什麼「好皇帝」?可聰明的中國人,很少從制度建設上動腦筋,卻常在有一個好皇帝的期盼中作夢。故中國的歷史,幾乎是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惡性循環中停滯不前:皇帝輪做,王朝更換,但人禍依舊,苦難依舊。
正視人性,才能認清過去的歷史;
正視人性,才能把准現在的方向;
正視人性,才能開創未來的美景。
這本《中國人性分析報告》,我是根據黎鳴先生的《問人性》選編的,它是從人性的角度,探討中華命運興衰的,至於是否說到了點子上,請讀者自己下結論。
作者簡介
黎鳴先生,著名思想家。1944年出生,江西省南昌人,現居北京。1981年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畢業,後一直從事社會控制論、信息哲學、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迄今已出版譯著8部,專著《信息哲學論》、《中國的危機(上、下)》、《問人性》、《人性的求索》、《人類的新生》、《人性的外衣》、《千年的三個天才——馬克思、弗洛伊德、愛因斯坦評傳》等10部
⑥ 如何看待黎鳴的《中國人性分析報告》
我只要看到
分析人性的
就感覺不喜歡
研究人性的人
都是悲觀主義者
總是喜歡
把別人想的比較不陽光
⑦ 現在中國最傑出的哲學大師
黎鳴,「中國第一民營出版家」賀雄飛的好朋友。哲學家,號稱「思想狂徒」、「哲學烏鴉」。南昌人,1961年畢業於江西大學物理系,後進入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控制論與系統工程專業。長期進行邏輯學、控制論、文化人類學等方向的研究,最重要的學術貢獻:把哲學的基礎從二元論轉化為三元論。創立了以「三」為基礎的運算規則,並在此基礎上重構了邏輯學,從而完成了邏輯學的三元論和多元論轉向,以及哲學的第四次轉型——人學的轉型。他被稱為 「思想狂徒」和「哲學烏鴉」,被許多媒體譽為「新世紀中國最受關注的哲學家」。
黎鳴先生著述頗豐,著有《信息哲學論》、《中國的危機》、《問人性》、《人生的求索》、《人類的新生》、《人性的外衣》、《影響世界歷史的三個猶太人——千年的三個天才——馬克思、弗洛伊德、愛因斯坦評傳》、《中國人性分析報告》、《中國人為什麼這么「愚蠢」》、《西方哲學死了》以及最近出版的【問天命】系列三卷【命運的詛咒】、【道德的淪陷】、【悲劇的源流】等。 其中,《中國人為什麼這么「愚蠢」》、《西方哲學死了》等著作連續引發哲學界的深刻討論。
最新著作:《人性與命運》
⑧ 誰有《中國人性分析報告》
《中國人性分析報告》當當網有售
http://www.dangdang.com/proct/7125/712588.shtml
⑨ 聽說啟東有個證券公司會派分析師帶領客戶,開展一些培訓課程,操作方法的,是哪家營業部啊有沒有聯系方
你說的這家應該是華泰證券公司吧,華泰好像提倡的就是做最具責任感的理財專家,華泰證券啟東人民中路營業部,有三四位很不錯的分析師。一位是從事證券行業10多年的老總,曾經是上海交易所最早的一批交易員,資深分析師,貌似姓李,大家都叫他李總,他主要是抓個股,看板塊,根據國際經濟政治形勢和走向,收集行業板塊方面的政策動向,來分析測算個股和行業的走勢,對於中長期的優質股票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大多他名下的客戶只要來營業部,就會找他,要是運氣好碰到他在,你最好問兩個股票,據說李總推薦股票從沒失誤過。 另外一位是學院派的分析師,是啟東市唯一一個通過證券從業資格考試5門,期貨從業資格2門,拿到AFP證書的證券從業人員。比較激進,很會看中短線優勢股票,抓短線很厲害,好像是姓甘,叫甘露,據說在啟東炒股票的至少8成的人認識他。如果你去到那家證券公司,要是能分在這兩個分析師名下就非常幸運了
⑩ 我是一名玩期貨的新手,怎麼樣可以快速高我的期貨交易的經驗呢高手說一下
操作經驗可以自己親自參與操作獲得,新手可以參與農產品交易,這類期貨價格低,變動小,即使虧也不會虧太多,適合新手練習。
分析方面你可以多看看各家分析師的分析報告,基本每天都有新報告,自己多看看別人的分析和實際數據比較。這里還是建議你專注於某個領域的合約品種比較好,不要看得太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