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經濟危機的期貨市場
㈠ 2008年下半年以來,金融危機突襲全球,對世界各國經濟造成嚴重沖擊,世界經濟出現明顯下滑.
2009年的世界經濟形勢可謂詭譎多變。上半年,不斷下調的GDP預期增速似乎預示著「大蕭條」即將重現;下半年,節節攀高的PMI指數卻讓我們感受到了經濟復甦的絲絲暖意。在這種大背景下,國內玉米市場也從2008年末的低迷中振奮起來,實現了一次「鳳凰涅槃」。 今年,各地玉米現貨價格漲幅不一,但從能夠綜合反映玉米市場基本走勢的DCE(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指數上看。年初至今,玉米指數從1566元/噸的低谷一路攀升,一度超越1804元/噸的年內高點,漲幅高達238元/噸,漲勢比較強勁。 縱觀2009年玉米市場,我們可將其走勢分成5個階段進行剖析。 圖1 DCE玉米指數的階梯式上漲 第一階段:政策利好支撐玉米上沖(年初-3月20日) 在金融危機加劇、產量創下新高以及下游需求不旺的多重打壓下,玉米指數於2008年12月5日創下了1452元/噸的近兩年最低位。彼時,國家果斷於12月24日推出了第三批臨儲收購計劃,收購量高達2000萬噸。在政府托市收購的利好推動下,玉米價格開始觸底回升。特別是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出台後,國家於2月19日再次亮出「大手筆」,啟動總量為1000萬噸的第四批玉米臨儲收購。至此,從2008年末到2009年2月,國家共推出四批臨儲收購計劃,總量高達4000萬噸。 此次收購面向的是東北四省區,而這4個地區2008年的玉米總產量為6000萬噸左右,即政府掌控了這些主產區市場上近70%的玉米。於是主產區的玉米價格迅速攀升,進而帶動華北地區和廣東等地玉米價格不斷上揚。 進入3月份之後,隨著收購進度的推進和市場糧源的減少,東北地區玉米價格上漲加速,達到了階段性高點。同期,DCE玉米指數也在3月末創下了1712元/噸的峰值。 第二階段:需求不旺致使行情回落(3月21日-8月12日) 2009年4月初,世界銀行發布經濟報告,認為全球GDP將結束長達8年的強勁增長,預計今年會收縮1.7%。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也發布了3月份經濟數據,其中CPI、M1、財政收入、發電量、工業增加值、消費品零售額和進出口總額等10個指標均出現較大回落。國內外經濟烏雲密布,前景不甚樂觀。 在危機籠罩之下,深加工企業和飼料企業等舉步維艱,而前期的臨儲收購已經接近尾聲,玉米的需求出現較大萎縮。 對於玉米深加工企業來說,一方面,玉米價格因前期的臨儲收購而出現較大上漲,增加了企業的采購成本;另一方面,酒精等終端產品價格並沒有同步上漲。企業的利潤空間被擠壓得所剩無幾。 對於飼料企業來說,甲型H1N1流感從美洲爆發,迅速蔓延到我國,造成國內消費者出現「豬肉恐慌」,進而引發生豬價格由2月初的13元/公斤一路下跌到6月初的9.7元/公斤,跌幅超過25%。盡管隨後世界衛生組織申明,甲型H1N1流感與豬並未存在必然聯系,但在7月份之前,生豬價格一直低於10元,豬糧比低於6:1的盈虧平衡點。這就導致養殖企業補欄積極性較低,飼料企業經營頗為困難,飼料用玉米的需求量回升緩慢。 此間,國務院曾於4月22日召開會議,提出「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提高玉米深加工企業開工率」。隨後國家又決定從6月1日開始將玉米澱粉和酒精出口退稅率上調至5%,取消玉米出口的暫定關稅,意圖提振玉米市場。無奈全球玉米消費依舊疲軟,國內玉米價格不但沒有創出新高,反而進入了漫長的下跌通道。 第三階段:乾旱天氣催生瘋狂行情(8月13日-8月31日) 從8月13日到8月末,短短十幾天時間,DCE玉米指數上漲近100元/噸。同期,廣東蛇口等港口玉米價格飆升,出現「有價無市」的情況。究根結底,正是玉米主產區的乾旱天氣,催生了這波漲勢迅猛的行情。 起於8月初的這波旱情,波及了東三省和內蒙古等玉米和大豆主產區。嚴重的乾旱,導致許多玉米主產地,特別是遼寧阜新、朝陽、遼陽和錦州等地出現了玉米絕收現象。從當時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以及USDA的定期報告中可知,市場普遍預計2009年玉米產量將會大幅下滑。 此間,用電量和PMI等經濟指標預示國內經濟開始觸底回升,一些深加工企業和飼料企業開始恢復運營。在需求量增加和新作受災嚴重的情況下,許多企業開始加快玉米收購進度,助推現貨市場價格不斷走高。同期玉米臨儲拍賣也得到市場積極的響應。 與此同時,各路資金借機入場炒作玉米期貨,僅13日當天,玉米指數成交量便從前日的7萬多手劇增到92萬手。旱情點火,資金扇風,二者共同鑄造了8月份的這次大漲。 第四階段:理性回歸行情波瀾不驚(9月1日-11月9日) 瘋狂過後,便要重歸現實。在經歷了十幾天的狂飆之後,旱情的推動力逐步衰竭,市場開始重新審視玉米的基本面情況。 自2003年以來,我國玉米總產量從1.16億噸開始,逐年增多。2008年玉米總產量一舉超過1.65億噸,而總消費量為1.52億噸,庫存消費比高達34.93%(四連增)。可見,我國玉米供給面並不緊張。雖然2009年8月份主產區遭受了乾旱的襲擊,但本年度玉米播種面積有所增加,故總產量仍可維持在1.55億噸左右。加上去年5309萬噸的期末庫存量,國內供給面仍較寬裕。面對這種現實,各路資金紛紛從前期的瘋狂博弈中脫身而出,DCE玉米指數的成交量也從前期的100萬手劇減到10萬手左右。 此間,因上海、福建和廣東等沿海地區加工企業和飼料企業逐步恢復開機,需求量較第一、二季度有所增加。為此,繼7月21日啟動臨儲玉米拍賣之後,國家於9月15日開始實施玉米跨省移庫拍賣計劃,以緩解南方各大主銷區的燃眉之急。 10月份之前,因旱情對市場的影響仍存,且新作尚未上市,各個企業大多寄希望於國家臨儲拍賣和跨省移庫拍賣。此間,玉米交易的成交率和成交均價都比較高。進入10月份之後,「雙節」的需求熱潮退去,東北和華北等地的玉米新作開始上市,市場普遍認為臨儲拍賣和跨省移庫拍賣的價格過高,於是,玉米的成交情況也節節下滑。 表1 10月份前後的玉米成交情況對比 第五階段:冰雪災害促使玉米沖高(11月10日-至今) 從11月初開始,我國中部和北部地區普降大雪。然而,過猶不及。因為降雪量過大,原本有利於緩解北方先前旱情的「瑞雪」,卻演變成了「百年一遇」的雪災。 期間,統計局公布了我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情況。在8.67萬億的新增信貸和眾多振興政策的支持下,GDP增速回升到8.9%的高位,而CPI增速為-0.5%,轉負為正指日可待。 經濟的回暖和年關的來臨,催發了玉米的消費熱潮。然而,暴雪的突襲,致使玉米等農產品的流通出現停滯。南北地區玉米市場出現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狀態。這邊廂,主產區因外運困難,玉米出現積壓,那邊廂主銷區因供給短缺,港口庫存驟降。同時,USDA報告稱,截至11月15日當周,美國玉米收割率僅為54%(去年同期為77%,五年均值為89%);而我國CPI的即將轉正和近30%的M2增速,助推通脹預期愈演愈烈。 最終,在美國玉米收割延遲和我國通脹預期的推波助瀾下,「百年一遇」的雪災掀起了玉米價格的又一波上漲狂潮。 從現貨市場上看,廣東等主銷區的玉米價格攀升較快。11月初,蛇口港東北產一等玉米售價在1880—1890元/噸左右,不到一個月,同類玉米價格便上漲近100元,一度突破2000元/噸的高位。廣西和四川等地的玉米行情與此也頗為相似。 從國儲交易上看,不論是臨儲玉米交易,還是跨省移庫玉米交易,其成交均價和成交率都有很大提升。以華南糧食交易中心為例,國家分別在11月24日和12月1日通過其平台進行的跨省移庫交易中,玉米的成交價格均有所上升,且成交率均達到100%! 從期貨市場上看,自11月10日起,DCE玉米指數成交量突然放大到一個月來新高,持倉量也逐步攀升,穩定在30萬手左右。截止12月3日,玉米指數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從1750元/噸迅速上漲到1804元/噸。 之後,隨著雪災的逐步退去,糧食流通渠道開始恢復。北方玉米得以快速運輸到南方各地。玉米市場價格的上攻勢頭才有所減弱。 縱覽2009年的玉米市場,有利於我們看清不同時期主宰玉米價格沉浮的關鍵因素,進而有助於我們布局2010年。展望來年的中國玉米市場,我們應當關注以下幾點。 第一,政府仍然是玉米市場的主導力量。2009年玉米收儲政策塵埃落定。我們分析發改委等部門先前發布的《關於做好2009年東北地區秋糧收購工作的通知》,可知此次收儲政策有兩大亮點:一是收儲主體多元化。即允許中糧和華糧等加工企業與中儲糧一起參與收購,並給予50-100元/噸的補貼;二是鼓勵主銷區企業到東北采購玉米,並給予70元/噸的補貼。為了穩定國內玉米市場和提高加工企業開工率,2010年國家或許將繼續實施這些政策。不過,由於收購價格和補貼力度等細則都由政府決定,政府掌控玉米市場話語權的主基調不會改變。 第二,內外盤聯動性不斷增強。將DCE玉米指數與CBOT玉米指數相疊加,我們發現,除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影響外,國內外玉米價格的走勢呈現出亦步亦趨的態勢。這或許為我們觀察國內玉米價格走勢提供了一條參考路徑。 第三,主銷區庫存過少的弊端仍會出現。我國主銷區與主產區相隔較遠,一旦流通出現阻塞,主產區的「遠水」便解不了主銷區的「近渴」。特別是在冰雪災害期間,主銷區玉米價格往往因供給短缺而出現暴漲,繼而帶動整個玉米市場價格大漲。造成企業采購成本陡增,農民惜售情緒增強,不利於玉米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來年若能適當增加主銷區的玉米儲備規模,這種現象或許會大幅減少。 第四,期貨價格的指導性逐步增強。近兩年,期貨市場發展迅猛。眾多玉米現貨企業開始關注或者參與期貨交易。使得DCE玉米指數的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化,其走勢也成為了市場的主要「方向標」。 第五,玉米價格的季節性上漲越發明顯。每年8月-9月是玉米生長的關鍵期,又是主產區乾旱等災害頻發的階段。分析近5年的玉米價格走勢,我們發現,投機資金往往借機大肆炒作,引發一波上漲行情。2010年8月到9月若旱情重現,則玉米價格仍可能出現類似大漲。 影響2010年玉米市場走勢的因素還有很多,諸如全球經濟和貿易的恢復情況、產量與進出口政策、USDA的定期報告、CFTC的基金凈多單、原油價格的升降、玉米主產區的天氣情況以及政府的臨儲拍賣等。但總體上看,包括玉米在內的商品市場走勢和經濟狀況是相依相隨的。2008年下半年,國內外經濟急劇下滑,玉米價格連連下跌;2009年,全球經濟復甦加快,玉米市場也從陰霾中走向晴朗。 誠然,站在現在回顧過去,一覽無遺,而站在現在眺望未來,撲朔迷離。不過,在經濟前景逐步好轉的2010年,隨著通脹預期的增強和美元萎靡的持續,無疑給玉米價格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㈡ 如果發生經濟危機,期貨市場會怎麼走
無論經濟怎麼樣你做期貨不就那幾個信條嗎!!
止贏止損!!順勢操作!!!
心態加策略加機械模式!!!
㈢ 為什麼在期貨市場有些商品沒有受到08年金融危機影響
所謂的金融危機,是建立在經濟危機之上,經濟危機擴大和持續化的後果。
其實很多商品都不定期受到影響,價格波動。在供需平衡,收入差距不大的時候才稍微平穩點。
㈣ 什麼是金融危機08年金融危機是怎麼形成的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2007-2008環球金融危機:
又稱金融海嘯、信用危機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
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4)08年經濟危機的期貨市場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的應對策略:
一是股權重組,增資擴股;二是壞賬打包,切割剝離;三是注入資金,解決流動性。
首先,政府對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進行重組,增資擴股。比如美國把「兩房」國有化,把私有企業變成了國有控股的企業。
其次,把銀行的壞賬剝離,打包放在一邊,銀行復甦後贖回資金,如果銀行倒閉了,由政府埋單,將壞賬清零。
最後,當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老百姓擠兌時,注入資金,增加現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擔保,增強社會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擔保,讓其他銀行拆借。
㈤ 2008年的經濟危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2008經濟危機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
即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開始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次貸危機目前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個熱點問題。
次貸即「次級按揭貸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 ,「次」的意思是指:與「高」、「優」相對應的,形容較差的一方,在「次貸危機」一詞中指的是信用低,還債能力低。
(5)08年經濟危機的期貨市場擴展閱讀
次貸危機從2007年8月全面爆發以來,對國際金融秩序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破壞,使金融市場產生了強烈的信貸緊縮效應,國際金融體系長期積累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得以暴露。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
起源於美國的這次次貸危機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體系受到重大影響,危機沖擊實體經濟。中國也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
金融工具過度創新、信用評級機構利益扭曲、貨幣政策監管放鬆是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主要原因。美國政府採取的大幅注資、連續降息和直接干預等應對措施雖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由此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金融調控政策必須順應經濟態勢,符合周期性波動規律;應在加強金融監管、健全風險防範機制的基礎上推進金融產品及其體系創新;應抓住有利時機,鼓勵海外資產並購,優化海外資產結構,分散海外資產風險。
㈥ 索羅斯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是怎麼賺錢的
1、倒賣泰銖賺錢。
索羅斯從美國當局借進泰銖(這類投契行動常常是乞貸實行的),然後大量兜售手中得泰銖,因而非常多在泰國的外資企業遭到影響也隨著兜售(泰國經濟是外向型的,外資非常多),賣泰銖的人多了,依據供求道理,泰銖急劇升值,然後,索羅斯趁泰銖升值在大量買入泰銖,還美國當局錢,從中大賺一筆。
2、經過股市、期市、匯市交易賺錢。
用本人的錢買股票,付5%的現金,別的95%的資金從銀行典質借的;同時用債券做典質,以借更多錢,用一千美元,最少可以買進價值五萬美元的長久債券……」。它們以自有本錢做典質,從銀行告貸購置證券,再以證券典質繼續告貸,敏捷擴展清償務比率。
不只如此,還將告貸普遍投契於具有「高杠桿」特色的各類衍生Tools,從而進一步進步了杠桿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導,量子基金的確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買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法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
3、在股市和期市製作經濟危機,貨泉升值,賺取利潤。
基於金融市場之間的親密聯絡,「平面結構」使投契家的風險表露互相增強的同時更令杠桿投契威力和收益大增。他們對港幣實行的只是外表的防禦,股市和期市才是真實的主攻目的,出奇制勝是索羅斯投契活動的一向方法,並屢次成功。
(6)08年經濟危機的期貨市場擴展閱讀:
美國次貸危機是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它導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的危機。美國次貸危機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到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採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即購房者在購房後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後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
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㈦ 08年經濟危機到現在,中國經濟是不是一直在下行狀態
,美國兩房債券-中國政府投資了3760億美金(2008年6月份數據),之後政府補倉至5000億美金;可見我國政府呀這幫決策者是多麼草包,連稍稍懂得一點金融學的人都知道,外匯儲備翻手是營收,覆手是負債,動用外匯儲備來進行投資,最重要的是投資安全性,怎麼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個數據國內估計沒人敢報,哈哈,是由兩房申請破產保護時候,提交給美國相關機構時,列出來的具體數額,在名單中,我國僅次於美國的附屬國日本,列購買兩房債券第二把交椅,可悲。2,中投公司委託投資美國黑石公司無投票權的股權單位,共計30億美金,現在已經虧損過半,近90人民幣。梁錦松與樓繼偉呀。。。哎3,雷曼兄弟到被所涉及到的國內銀行虧損情況:A,招商銀行-7000萬美金,其中:6000萬高級債券,1000萬垃圾債券;B,中國銀行-1.2882億美金C,中信銀行-7600萬美金D,建設銀行-1.914億美金E,興業銀行-3360萬美金F,工商銀行-1.518億美金其他銀行也有大量投資於雷曼公司債券,估計數額比較大,不敢報出來了,比如:交通銀行等等。。要知道我們的外匯儲備才近2萬億而已。。。。。。。。下面說說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吧:1,大量外國資本外流,造成短期內流動資金不足,導致過高的有形資產價格無法維持,如房地產價格,鋼鐵價格等等,目前大量的房地產商已無法堅持下去,通過相關媒體頻頻發出救市信號,由於我國的經濟已經被房地產與汽車行業綁定,所以某些地方政府已經出台相關政策來扶持搖搖欲墜的房市。2,通貨膨脹,物價走高,政府只能通過物價管制來控制物價(CPI-物價指數),但是對物價影響巨大的原材料價格-即(PPI)確居高不下,沒法,中國已經失去了國際市場上漲原材料的定價權,如何喪失的這個以後說,如:(大豆,鐵礦石,原油,大米,等等),此外由於美元的繼續貶值,直接導致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大幅走高,看看現在黃金的價格就知道了。3,經濟衰退,根本無法保持10%以上的GDP增幅,大量中小企業由於無短期資金拆借,以及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大量生產加工企業倒閉,比如:東莞、崑山、江浙一帶的大量企業倒閉,光東莞一處現已經倒閉超過2000多家中性出口類企業,要知道中國的GDP大部分是由出口創造的,大量的貿易順差才造就了我們大量的外匯儲備。4,美元的持續走低導致其他國家存有的大量美元大幅度縮水,老美這手段相當惡劣,債務經濟,通過與石油以及大量市場綁定,使得全世界人民使用美元結算,作為硬通貨,結果就是美元通過不斷貶值免費收取世界人民的鑄幣稅。
㈧ 2008年金融危機全過程
金融危機從2007年就開始了,直到2008年,中國的影響才明顯開來: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拓展資料: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金融危機是金融領域的危機。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強,因此,金融的國際性非常強。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
㈨ 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以及根源!
主要原因和根源就是美國的次貸危機
通脹是由於前期美元貶值造成石油等大宗商品漲價引起的
看不見的手是指市場機制,在金融危機下市場機制或者說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失效了,所以導致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了,必須由政府出面干預市場了
㈩ 2008年經濟危機具體過程和當時股市具體情況
你好,08年的經濟危機是之前一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
當然,中國經濟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尤其是剛經歷牛市的a股市場,
一瀉千里,斷崖式下跌,所有股票均有較大幅度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