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期貨價格規律
Ⅰ 期貨農產品套利,大致分為多少組
期貨套利操作分析所謂的"套利交易"是指通過不同期貨市場或同一期貨市場上不同月份期貨合約或不同相關商品之間的價差變化,以期獲取期貨投資利潤的期貨交易活動。在套利交易中常見的交易類型主要有:跨市套利、跨月套利和跨商品套利三種。
我們經常會提到對沖交易基金或對沖交易,那麼套利交易本身就是一種最基本的對沖交易方式。而期貨市場上所以會存在著這樣的組合交易機會,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不同的地區或不同的時間以及不同的相關產品之間存在著供需關繫上的不一致。
因此,期貨市場上的套利交易行為也被看作是期貨價格異常波動的"平衡器",它能夠有效地抑制不同市場間、不同月份合約間以及不同相關商品間的價格異常波動。它也是期貨交易中常用的一種、較一般期貨投機交易,風險和收益都相對較小的安全期貨投資方式。
隨著國內期貨市場的成熟與規范,跨市套利與跨月套利交易已經在國內期貨交易中得到了相當廣泛的應用,例如: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與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期貨合約間的跨市套利;大連商品交易所(DCE)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期貨合約間的跨市套利等,以下我們將通過一些具體案例來闡述,這些交易的基本操作方法。
所謂的跨市套利交易:是利用不同期貨市場之間、同一商品合約的價格差距的變化,以期獲取期貨投資利潤的一種期貨交易方式。在目前的國內政策條件下,這種交易的投資價值往往是以現貨交易的最小獲利能力來進行測算的。例如:SHFE與LME銅期貨合約間的跨市套利;DCE與CBOT大豆期貨合約間的跨市套利等
其投資收益(風險)=市場間價差1-市場間價差2-交易成本
市場間價差是指兩期貨市場之間,同一商品期貨合約經過現行匯率轉換後的同一貨幣標價差異,例如:周五LME三月銅價為2570美元/噸,而SHFE的8月份銅價為25850元/噸,這兩種報價本身是不可比的,我們必須根據現行匯率1美元兌換8.27元人民幣,將LME的銅價換算成人民幣標價。
而交易成本主要是指交易手續費和持倉費。這里所說的持倉費主要是指為擁有或保留和轉讓某種商品所需支付的倉儲、保險、利息和稅收等費用的總和,持倉費只會出現在實物套利交易中,而通常意義上的跨市套利交易是通過兩個市場間同一商品合約差價的有利變化來實現的,是不涉及持倉費的。
例如:周四,當LME三月銅價還在2550美元/噸水平上的時候,SHFE的0408月銅合約價格曾經達到了26080元/噸,兩市場間的比價關系達到了1:10.22,而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兩市場間的銅期貨合約價格的比價關系基本處於1:10-1:10.1之間的水平上,這種比價關系的擴大,實際上反映出了兩市場間價差被拉大了,這就有可能會引起跨市套利交易者的交易興趣,他們會在LME以2550美元/噸買入大量期貨合約,假設買入開倉10000噸期貨頭寸;並在SHFE的0408月合約上以26080元/噸賣出開倉10000噸期貨合約。
又如本周五,由於國內上的多頭主動性平倉以及買鋁拋銅和買倫敦拋國內的交易壓力出現,兩市場間的價格差距縮小了,盡管LME三月期銅價依然為2550美元/噸,SHFE的0408合約價格回落到了20850元/噸,那麼該跨市套利交易者就可以在LME市場上賣出平倉所持有的10000噸頭寸,在SHFE市場上買入平倉所持有的10000噸頭寸。其交易結果如下:
LME
買入開倉10000噸期貨合約
2550美元/噸 SHFE
賣出開倉10000噸期貨合約
26080元/噸
賣出平倉10000噸期貨合約
2550美元/噸 買入平倉10000噸期貨合約
20850元/噸
盈虧為0
手續費:1.19美元合計9.8萬元 盈利230萬元
手續費:11.7萬元
盈虧合計:600-165.4-9.9-11.7=413萬元通過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到跨市套利交易僅僅是兩個期貨投機交易的簡單對沖組合,交易過程也是相對較為簡單的,但由於該交易是雙向持倉,且不同市場間的同一商品價格走勢具有趨同性,所以這類交易的風險與獲利也都相對單純的期貨投機交易要小。但是,其交易資金與成本卻相對較大。
如果從交易風險的角度來看,在跨市套利交易中的主要風險是來自於價差的變化趨勢和匯率因素。就其屬性而言,仍然是投機交易的一種,其交易條件的判斷主要是來自於經驗上的判斷,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往往會通過某一階段相對比較穩定的市場比價關系與某一特定的比價關系的比較來決定是否具有跨市套利的機會。
當"某一特定的國內市場期貨價格與國際市場的比價關系大於該階段相對較為穩定的比價關系時,我們通常可以認定市場具有較好的跨市套利機會。"
但在目前國內期貨交易政策條件下,由於面臨著境外期貨交易的許可和外匯清算條件的限制,我們往往很難進行這種單純意義上的跨市套利活動,我們往往不得不通過一般進口貿易的方式進行實物套利交易。事實上,這也是目前國內普遍應用的跨市套利交易模式。
這種模式跨市套利交易過程是:交易者首先必須選擇合適的比價關系,在國際現貨市場上簽定現貨合同的同時,(注意:合同標的物必須是可以用於期貨交割的),在國內期貨市場上的相應合約上賣出等量的期貨頭寸,待進口商品到岸後,再製作成倉單進行交割。
顯然這種跨市套利交易除了需要一般期貨交易知識外,還需要一定的進出口知識,在交易過程中除了要交易成本和匯率因素以外,還必須要考慮到持倉費、CIF升水、增值稅、信用證費稅、關稅、港雜費及境內短駁費用和製作標准倉單的費用等因素。
以SHFE和LME之間的期銅套利為例,國內往往會提到一個基本比價關系的概念,其實就是商品銅的完全進口成本與實際國際銅價的比價關系。完全進口成本=交易手續費 +(LME三月銅價 + CIF升水 + 利息)* 匯率 *(1 + 關稅稅率)*(1 + 增值稅率/(1 + 增值稅率))*(1 + 開證費率 + 商檢費率)+ 港雜費 + 短駁費 + 入庫費 + 倉儲費(+)交割費交易手續費:國際為貨價的(1/16)%;國內為貨價的0.06%
LME三月銅價:市場決定
CIF升水:外商報價
利息:Liber+1%,目前約為5.0%
匯率:官方定價,目前為8.27
關稅:2%
增值稅率:17%
開證費率:貨價的0.15%
商檢費率:貨價的0.15%
港雜費、短駁費、入庫費15元/噸
倉儲費0.25元/噸日
涉及交割的還需支付交割費2元/噸
根據COLDECO公布2004年長期合同的升水條件和現有的價格水平,我們判斷通過電銅實物進口能否獲利的基本比價條件,基本上處在1:10.51的水平上,當SHFE與LME的銅合約比價關系大於該數值時,我們說市場具有良好的套利條件。
除了上述的跨市套利交易以外,在國內期貨交易中常用的套利交易方式還有跨月套利交易,所謂的跨月套利是指利用同一期貨市場上、同一商品的不同月份合約間的價格差距的變化來獲取投機利潤的一種交易方式。這種交易的投資機會往往也是以現貨交易的獲利能力來進行衡量的。但是在實際期貨市場中,存在著一些特定的市場規律,人們往往又會這些規律將跨月套利劃分為熊市套利和牛市套利兩種。
其投資收益=合約間價差1-合約間價差2-持倉費
牛市套利:在通常情況下,在牛市當中,由於遠期合約的價格較近期月份的價格蘊涵著更多和更大的獲利機會,所以,遠期月份的合約也會較近期月份更多的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因此,在銅價的上漲過程中,遠期月份合約的銅價與近期月份合約的銅價的差距會隨銅價的上漲而擴大,於是許多投資者就會利用這種規律,先賣出近期合約,並同時買入遠期合約,以期在價差擴大時,買入平倉近期合約,並同時賣出平倉遠期合約,獲得價差利潤。例如:
例如:前一階段SHFE的各期貨合約價格基本處於平水的狀態下,雖然市場的價格趨勢處於上升之中,但出現回調的風險也很大,在這樣的判斷條件下,許多投資者會選擇比較穩健的熊市套利交易。
這部分投資者會在SHFE0312合約上賣出開倉期貨頭寸的同時,在0402合約上買入開倉同等數量的期貨頭寸。
假定:0312合約的買入開倉價為18600元/噸,0402合約的賣出開倉價為18640元/噸,數量為10000噸。
那麼隨著銅價的上漲,目前0312合約價漲到了19840元/噸,0402合約漲到了20140元/噸,於是在此價位上同時平倉原有頭寸,其交易結果如下:
0312合約
賣出10000噸開倉
價格18600元/噸 0402合約
買入10000噸開倉
價格18640元/噸
買入10000噸平倉
價格19840元/噸 賣出10000噸平倉
價格20140元/噸
虧損1240萬元
手續費:23萬元 盈利1500萬元
手續費:23萬元
累計盈虧:1500-1240-46=214萬元
在上述交易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跨月套利交易也是比較簡單易用的一種期貨交易手段,不過可能很多人已經注意到了,如果在0312合約到期時,市場仍然沒有出現有利的價差變化條件,上述的交易將有可能面臨失敗,這也是牛市套利交易的風險所在。
不過在遠期貼水的條件下,往往一些投資者也會選擇借入倉單的方法來處理上述交易頭寸。不過這也可以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盡管我國期貨市場已經發展了十年,而且與現貨流通有著很高的關聯程度,但規范的倉單融資與交易市場始終沒有形成與建立。
但是熊市套利就不存在上述的風險,所謂的熊市套利:就是在通常情況下,遠期月份期貨合約與近期月份期貨合約的價格差距會隨銅價的下跌而縮小。因此,跨市套利者往往會利用這種變化,在期貨市場上先買入近期月份期貨合約,並同時等量的賣出遠期月份的期貨合約,到價差縮小後,再在市場上對原有期貨頭寸同時平倉,以獲取差價利潤。但這種套利交易方式是目前國內市場上主要的跨月套利手段,所以衡量是否具有跨月套利交易的市場條件,也是以實物轉移成本為依據的。
例如:我們將上述案例倒過來做,投資者在0312合約上以19840元/噸的價格買入開倉一定數量的期貨頭寸,而同時在0402合約以20140元/噸賣出開倉同等數量的頭寸。那麼當兩個月份間的合約差價縮小到在沖抵手續費和利息後,仍然能夠獲取一定利潤時,就選擇平倉方式了結該跨月套利交易,如果市場沒有出現這樣的交易機會,投資者依然能夠通過實物交割獲取利潤。
在上述跨月套利條件下,實際價差為200元/噸,而實際交割過程的全部成本有以下幾項:
手續費:0.06%,約合24元/噸
利息:4.5%,約合14元/噸
增值稅:29元/噸
倉儲費:0.25元/噸,日,約合15元/噸
過戶費:3元/噸
合計:82元/噸
所以該跨月套利交易在扣除成本因素後仍然能夠獲得118元/噸的利潤。但我們必須指出:上述的增值稅是理論狀況下的,由於目前期貨交易所採用的是一價交割制度,當你的實際賣出價大大低於交割結算價格時,將有可能面臨增值稅帶來的風險。
在套利交易中還有一個在國內期貨交易並不常用的套利方式,那就是跨商品套利交易,這種套利交易是指在不同或同一市場上,利用具有一定相互替代關系的不同商品間價格差距變化來獲取投機利潤的一種交易方式。這種交易的投資收益往往是以交易者對具有相互替代關系的、不同商品間的、價格關系變化范圍的經驗判斷來進行測定的。比如:DCE的大豆和豆粕之間,就具有一種種屬關系;SHFE的銅、鋁之間具有一定條件下的替代性,但由於SHFE的銅、鋁期貨合約的活躍程度的不一致,所以基本上無法在這兩個合約間進行跨商品套利,至於DCE的大豆和豆粕之間的價格關系是否具有很強的相關規律,由於我本人在這方面知識上的欠缺,我也很難給出肯定性的結論,所以在這里我也不在展開介紹了。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套利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合約間的價格差異,以對沖交易方式進行的期貨交易活動,它也是以降低期貨交易風險為目的的簡單交易組合方式,是避免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穩定器。
Ⅱ 如何根據期貨市場走勢判斷現貨市場漲跌以黃金和農產品期貨為例、
期貨與現貨有著普遍而不是必然的聯系期貨市場長期穩定的方向趨勢,和現貨價格趨勢一致。期貨波動和現貨沒有可比性,要比現貨幅度大,頻率高,並有預見性。短期背離很常見。以黃金為例,目前黃金價格居高不下,勢必拉動國內金價上揚(從黃金首飾價格表現可以明顯看出),但是期貨的漲幅明顯大大高於現貨。目前的金價(美盤期貨)1200左右,居於歷史高位。那麼這個價格區間長期維持,肯定要拉動現貨價格進一步上升。
Ⅲ 期貨漲跌有規律嗎
長期是有規律的,可以理解為周期,比如經濟周期,農產品的生長周期等。短期的話規律難以尋覓,因為一個品種的漲跌要受他的基本面,技術面,情緒,資金,政策多重干擾,每一個方面都存在黑天鵝的可能,因此短期簡單憑規律風險較高。
Ⅳ 分析農產品期貨價格 並就今年農村的農作物給出建議
今年乾旱導致農產品供給下降,從供需理論來看,供給下降則必然導致價格上漲,
另一方面,通貨膨脹愈演愈烈,最先上漲的還是農產品期貨的價格,
所以今年的農作物是要上漲
Ⅳ 分析一個農產品期貨價格走勢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去心欣網站看一下,有價格走勢和農產品行情的
Ⅵ 農產品期貨有哪些
農產品期貨主要有一下品種:
鄭州交易所:白糖、棉花、強麥、早秈稻、晚稻、菜籽、菜油、菜粕
大連商品交易所:豆粕、豆油、棕櫚、玉米、澱粉、雞蛋。
期貨交易的特點:
杠桿特點,保證金交易(投入資金少,資金使用率放大10倍)
多空雙向開倉(既可以牛市買漲,也可以熊市買跌,雙向賺錢)
T+0交易(當天可以買賣無數次,便於規避風險和賺取點滴差價)
可以套期保值(適合企業降低現貨波動)
價格波動和現貨有關聯,容易分清方向
期貨交易推薦看那些書籍
期市看盤攸關----交易理念與實戰析盤(作者:七翁)
日本蠟燭圖技術(作者:(美)史蒂夫·尼森)
期貨市場技術分析(作者:約翰.墨菲)
期貨投資的藝術(作者:黃聖根)
Ⅶ 每年的農產品如何定價的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的進出口貿易,多數以世界上主要期貨市場價格作為現貨定價基礎,即:現貨價格=期貨價格+基差價格。基差是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內的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之差,主要受運輸成本的影響,一般來講,靠近銷區的基差多為正值,而靠近生產地的基差往往為負值。當然,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和人們的價格預期也會導致基差變動。當市場供大於求時,基差價格往往會收窄;反之,當市場供不應求時,基差就會走強。在美國,由於農產品期貨買賣的報價是按某個月份的期貨合約基差作出的,從而使基差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在美國和南美農作物收割季節,基差處於最低水平,此後的一兩月後逐步走高。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方式和定價機制經歷了從即期現貨交易-遠期現貨交易-交易所期貨交易—場外期貨(多種形式衍生品)交易的發展歷程。最早起源於美國的穀物交易。19世紀初,為解決穀物的及時買賣,避免價格波動的風險,在西部農場主和東部加工商之間開始以遠期合同形式進行商品交易。隨著穀物交易的不斷集中和遠期交易方式的發展,1848年,由82位穀物交易商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1865年該交易所用標準的期貨合約取代了遠期合同,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場內交易開始發展。20世紀70年代,場外衍生品市場交易也隨之出現,並出現了期權、互換等多種合約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形成了以期貨交易為主、多種交易方式並存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市場體系。由於期貨市場價格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全世界對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預期,反映真實的市場供求關系,因此,隨著以期貨交易為主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和市場體系的確立,期貨市場逐漸成為國際農產品基準價格的中心。
美國期貨市場價格是全球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風向標
由於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加上它的農產品期貨交易歷史悠久,美國的期貨市場價格不僅是美國農產品價格制定的基礎,也為全世界農產品市場提供了價格參考標准。如CBOT的玉米、大豆、小麥等品種的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現貨價格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也以其市場影響力主導著全球穀物、大豆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的形成;紐約期貨交易所的棉花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棉花行業定價的基礎,也是全球棉花貿易的價格重要指導。
這里以大豆為例,說明CBOT大宗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形成過程。在CBOT,大豆期貨交易是一個涉及流通、貿易、加工企業和農民等多個交易主體的有機體系,其價格形成過程為:美國農業部對外發布每年美國大豆主產區的生產情況預測和實際統計數據,CBOT的期貨交易商主要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有關大豆的生產信息進行買賣期貨操作,形成大豆的期貨市場價格;農場主根據期貨價格表現出的供求趨勢來確定第二年的生產安排,以此來減少生產上的盲目性,降低風險。貿易商通過農產品期貨價格來確定現貨貿易合同中的價格,以避免價格波動風險。
很顯然,美國本土的大豆生產情況是CBOT大豆期貨價格波動的主導因素,這種以美國本土大豆生產情況作為世界大豆現貨市場定價基礎的期貨定價機制十分有利於保護美國大豆生產者和經營者利益。近年來,盡管南美國家的大豆產量上升迅速,但以美國為首的跨國公司通過集中控制這些國家的大豆流通渠道壟斷國際大豆貿易,因此,世界大豆生產格局的變化並未改變美國期貨市場主導世界農產品市場交易價格的定價機制。
三大因素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機制
既然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核心是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因此,影響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因素也成為影響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供需關系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基礎。商品價格變化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在供求關系影響下,商品價格會自動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種商品供給增加,該種商品的價格將會下跌,反之則上漲;一種商品的需求增加,其價格就會上漲,反之則下跌。正是由於這種供給和需求力量在動態中保持了一種相對均衡,才形成了商品的市場價格。雖然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在形式上可能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都是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
第二,美元匯率的走勢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全球大宗農產品通常以美元計價,美元匯率的變動直接影響著大宗農產品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的走勢。當美元貶值時,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會上漲;當美元升值時,CBOT大宗農產品期貨價格會出現下跌。
第三,農產品市場的國際組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國際定價權。在完全競爭、信息對稱和交易成本為零的前提下,大宗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完全由該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宗農產品國際市場並不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市場組織程度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當前情況看,少數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主導了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定價權。目前,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BCD」所控制,即美國ADM、美國邦吉(Bunge)、美國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Dreyfus),這四大跨國糧商常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後之手」。這些國際巨頭憑借資本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重要參與者與決定者。
此外,還有一些非主要因素也在影響著國際農產品交易價格的走勢。這些非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基金持倉、天氣因素、農業補貼和美國農業部(USDA)發布的報告等。從本質上講,這些非主要因素對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影響最終仍然是通過供求發生作用。當主要因素決定了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階段性走勢後,其他因素就會成為價格走勢的催化劑,會加速大宗農產品國際價格的上揚或下跌;個別時候這些非主要因素也會轉變為主要因素,起到關鍵性作用。
以美國農業補貼為例看其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影響。美國政府對國內的農業生產提供數目龐大的經濟援助和補貼。OECD公布的報告顯示,2002年美國的農業補貼額達到395.6億美元,占發達國家總補貼額的16.84%,占其農業收入的18%。美國的農業補貼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產生著重要影響。首先,美國政府對不同農作物補貼額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該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和產量,進而影響到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如2002年5月,美國政府通過了《農產品補貼法案》(簡稱新農業法案),其核心內容是增加對農業的補貼,但把2002-2007年間大豆貸款價格由2002年之前的526美元/蒲式耳下調至500元/蒲式耳。對大豆補貼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2003年美國大豆播種面積減少7%,導致世界大豆供求失衡,由於供給不足致使2003年下半年CBOT大豆價格迅猛上漲。另一方面,巨額的農業補貼扭曲了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補貼是取得價格競爭優勢的手段,美國巨額的農業補貼大大扭曲了國際農產品的定價基礎。
Ⅷ 請教期貨的所有規則
您好!可以用一個順口溜總結期貨市場交易原理如下,看看你都能看懂嗎?期貨是條狗,跟著現貨走;有時跑到前,有時跑到後。小狗跑到前,才拉主人走;小狗落在後,主人拖著走。基差是狗鏈,走強就回收;倉單是基準,最終價格有。物品就是錢,合約現金流;多頭要平倉,進場賣出籌,空頭要平倉,入場買進籌;漲跌自主看,多空都自由。什麼是期貨我們從不同角度了解了期貨,知道期貨是杠桿交易,可以靈活地當天買入當天賣出,既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在無牛熊的期貨市場,機會與風險並存。那麼究竟什麼是期貨呢?
Ⅸ 農產品期貨入門知識是什麼哪裡可以學到農產品期貨交易規則
可以在交易所的官網,或者在期貨交易軟體中查看期貨合約的合約資料
Ⅹ 農產品期貨的期貨價值
期貨市場對國內商品價格指數產品的研究不斷深入,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
我國編制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的條件
當前我國的農產品期貨,無論是從品種數量、交易規模上還是對市場的影響上,都已經具備了編制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的基本條件。
我國期貨市場已經上市的農產品期貨有早秈稻、強麥、硬(普)麥、玉米、棉花、黃大豆一號、黃大豆二號、豆粕、豆油、菜籽油、棕櫚油、白糖和天然橡膠 等13個品種,占上市期貨品種數量的近一半,覆蓋了糧棉油等農產品系列。
2011年,我國農產品期貨共成交5.73億手,成交金額55.28萬億元,分別占期貨市場總成交量和總成交金額的54%和40%。根據美國期貨業協會(FIA)統計,2011年我國農產品期貨成交量佔全球農產品期市成交量的58%。隨著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農產品期貨投資者參與度不斷提高,在引導種植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規避市場風險、保護農民利益等方面發揮了明顯作用,涌現出「白銀模式」、「奧星模式」、「延津模式」等一系列利用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典型案例。
全球商品期貨的發展路徑,基本遵循著「商品——商品期貨——金融化商品期貨」的發展規律,對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的研究或將帶來金融化商品期貨的理論創新,引領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編制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的意義
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是商品期貨價格指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核心農產品期貨價格為基礎編制的用來反映「一攬子」農產品期貨價格變動情況的綜合指數。編制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無論對宏觀層面的國民經濟還是微觀層面的期貨市場來說,都有重大的意義。
從宏觀層面講,編制農產品期貨指數有利於從系統性角度反映宏觀經濟走勢並對可能出現的危機產生預警。農產品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價格的上漲必然導致大眾消費支出增加,並通過價格傳導機制引發社會性的通貨膨脹。在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構成中,食品價格權重約為1/3,農產品作為食品工業最重要的原料,其價格的變動對CPI走勢較為關鍵。另外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功能,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由於涵蓋了主要農產品期貨品種,能夠較為全面客觀地反映農產品市場的整體供求形勢情況,克服單一農產品期貨品種無法反映市場整體供求關系變化的局限性,具有共同性、綜合性和預期性的特點。研究表明,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能提前3—6個月反映CPI的即時走勢,因而可以為政府進行經濟預測和宏觀調控提供重要的參考工具。
不過,目前我國進入應用層面的農產品價格指數體系並不完整,以農產品現貨價格指數為主,例如全國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全國糧油批發價格指數、中國棉花價格指數等等,反映農產品期貨價格的指數則相對匱乏,因此,編制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是十分必要的。
從微觀層面講,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作為反映農產品期貨市場總體走勢的「農產品期貨大盤指數」,可以幫助投資者更好更快地研判市場,及時把握市場動向,為投資者進行具體農產品期貨交易,開展指數和具體品種的套利交易提供工具。通過分析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結合商品周期、股市周期以及經濟周期,可以讓投資者認清經濟周期拐點,從而進行相應的行業資產配置,把握投資機會。此外,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期貨、期權等衍生產品具有交易成本低、雙向交易、現金結算等獨特優勢。推出這類衍生產品的交易,一方面可以貼近「三農」,研究開發更多宜農惠農的期貨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對具體農產品品種交易興趣不大,但希望利用期貨市場規避通脹風險、進行資產組合投資的金融以及非金融機構參與進來,壯大機構投資者的力量,優化投資者結構。
我國的期貨市場發端於農產品,鄭州商品交易所既是我國最早設立的期貨市場,也是農產品上市品種最豐富的市場之一,其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的編制工作將推動國內商品期貨價格指數的研發,對豐富國內期貨市場的創新發展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