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場行情 » 中國期貨市場在世界地位

中國期貨市場在世界地位

發布時間: 2021-06-23 04:26:41

1. 期貨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期貨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意義主要有利於促進我國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國民經濟信息化,加速商品流通,促進信用體系建設。具體分為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上的意義,如下:

1、對我國宏觀經濟上的意義有調節市場供求,減緩價格波動;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參考依據;促進該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有助於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2、對我國微觀經濟上的意義有形成公正價格;對交易提供基準價格;提供經濟的先行指標;迴避價格波動而帶來的商業風險;降低流通費用,穩定產銷關系;吸引投機資本;資源合理配置機能;達到鎖定生產成本、穩定生產經營利潤的目的。

(1)中國期貨市場在世界地位擴展閱讀:

期貨市場的組織結構

期貨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個部分組成,即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所;期貨經紀公司;期貨交易者(包括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

1、期貨交易所

期貨交易所是為期貨交易提供場所、設施、服務和交易規則的非盈利機構。交易所一般採用會員制。交易所的入會條件是很嚴格的,各交易所都有具體規定。

2、期貨結算所

當今各國期貨結算所的組成形式大體有三種:結算所隸屬於交易所,交易所的會員也是結算會員;結算所隸屬於交易所,但交易所的會員只有一部分財力雄厚者才成為結算會員;結算所獨立於交易所之外,成為完全獨立的結算所。

3、期貨經紀公司

期貨經紀公司(或稱經紀所)是代理客戶進行期貨交易,並提供有關期貨交易服務的企業法人。在代理客戶期貨交易時,收取一定的傭金。作為期貨交易活動的中介組織,在期貨市場構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期貨交易者

根據參與期貨期交易的目的劃分。基本上分為兩種人:即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

2. 國內期貨市場現狀以及它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價格發現 套期保值

3. 誰知道國內期貨市場和國際期貨市場的區別是在哪裡

國內期貨與國際期貨的區別:國內期貨交易時間是4小時,交易門檻低,資金便捷,5-10倍杠桿(就是所謂的保證金交易),缺點相對交易量小,交易不連續,交易時間短,交易量受限,易受國內政策影響。國際期貨,幾乎具備國內期貨所有的優點,交易量大,24小時制(日橡膠最少,8小時),交易市場多,缺點是資金不方便,受匯率影響,交易門檻高。
期貨有很多種產品,包括農產品和貴金屬等,黃金期貨就是其中一種。相比黃金期貨,在當下的黃金投資產品中,最流行,收益較快的是現貨黃金的投資。現貨黃金是24小時交易,也不存在到期時一定要交割的限制。只需要下載免費的MT4模擬交易軟體就可以開始交易了,可24小時在線交易,可買漲買跌雙向操作,1:100杠桿比例交易,沒有任何時間限制,熟悉了之後再注資,進行真實交易。

4. 世界各國期貨的市場發展對中國的期貨市場有什麼借鑒

1990年10月12日 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中國期貨市場誕生。

1992年9月 第一家期貨經紀公司——廣東萬通期貨經紀公司成立;同年底,中國國際期貨經紀公司開業。

1993年5月28日 鄭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標准化期貨合約,實現由現貨到期貨過渡。

1993年11月4日 國務院發出《關於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

5. 中國期貨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

不能說依賴
只能說是市場國際化,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國內也有國外沒有的期貨品種,比如說PTA
再比如說白糖,國內市場受美國期市相應品種的影響也很小。

6. 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

一、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狀況
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保持快速增長,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為國民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進出口規模持續增長,貿易順差繼續增加
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延續了2002年以來快速增長的態勢,全年進出口總額達14221.2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3.2%,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長了2倍。由於世界經濟穩步增長、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年出口額7620億美元,增長28.4%。隨著宏觀調控措施效果的逐步顯現,國內投資增長過快的勢頭得到抑制,進口增速明顯放緩,全年進口額6601.2億美元,增長17.6%,增幅低於2004年18.4個百分點。雖然順差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不高,為7.2%,但順差規模仍然達到1018.8億美元,比2004年增加698億美元。
(二)加工貿易增速繼續保持強勁,一般貿易進口增速下滑
2005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6905.1億美元,增長25.6%。其中,出口4164.8億美元,增長27.0%;進口2740.3億美元,增長23.6%。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達到52%,比上年提高4.1個百分點。一般貿易進出口額5948.1億美元,增長21%。其中,出口3150.9億美元,增長29.3%,自2001年以來首次高於出口總體增幅;進口2797.2億美元,增長12.7%,增幅比上年回落19.5個百分點。由於進口增長放緩,一般貿易在連續兩年的逆差後,出現了353.7億美元的順差。
(三)民營企業進出口比重繼續上升,外資企業進出口平穩增長
2005年,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2243.9億美元,增長38.9%,占進出口總額的15.8%。其中出口1489.8億美元,增長47.3%,占總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17%上升到19.6%;進口754.1億美元,增長24.8%。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達到8317.2億美元,增長25.4%,占進出口總額的58.5%。其中出口4442.1億美元,增長31.2%,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57.1%提高到58.3%;進口3875.1億美元,增長19.4%,增幅比上年回落20.6個百分點。
(四)進出口商品結構有所改善,「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回落
2005年,我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快速增長,機電產品進出口額達7771.3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達4159.6億美元,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達到54.6%和29.2%,比2000年分別提高10.7和10.3個百分點。其中,機電產品出口4267.5億美元,增長32%;進口3503.8億美元,增長1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182.5億美元,增長31.8%,進口1977.1億美元,增長22.5%,占進口總額的比重達到30%。通過採取禁止加工貿易、下調出口退稅率、徵收出口關稅等措施,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商品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抑制。其中,未鍛軋鋁出口量由上半年的增長21.5%轉為下降21.7%;鋼坯及粗鍛件出口量增幅由上半年的2.6倍回落到16.7%;鋼材出口量增幅由1.5倍回落到44.2%。中歐、中美分別達成紡織品貿易協議,改善了紡織品貿易環境,全年紡織品出口1150.1億美元,增長20.9%。
(五)與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全面增長,中日貿易增幅回落較大
2005年,中歐、中美貿易額雙雙突破2000億美元,分別達到2173.1億美元和2116.3億美元,分別增長22.6%和24.8%。其中,對歐美出口分別增長34.1%和30.4%,自歐美進口分別增長5%和9.1%,對歐美貿易順差分別達到701.2億美元和1141.7億美元。中日貿易額1844.1億美元,僅增長9.9%,比2004年回落了15.8個百分點,與中歐、中美雙邊貿易的差距拉大。中國與俄羅斯、韓國、東盟等周邊地區的貿易額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增幅分別達到37.1%、24.3%和23.1%。中國與非洲、拉美貿易發展迅速,中非貿易額增長34.9%,增幅居各大洲之首;中國與拉美貿易額增長26.1%,高於進出口總體增幅2.9個百分點。
二、2006年一季度中國對外貿易運行情況
2006年一季度,我國對外貿易保持了快速發展的態勢。進出口總額達到3713億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25.8%。進出口結構有所改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主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均保持較快增長,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進一步下降。
(一)出口增速有所回落,進口增速有所回升
2006年一季度,我國出口額達到1973億美元,同比增長26.6%,增幅回落8.3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貿易出口增長24.4%,增幅回落17.9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出口增長27.3%,增幅回落2.3個百分點。進口額1740億美元,增長24.8%,增幅回升12.6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貿易進口增長22.3%,回升18.5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口增長26.5%,回升4.5個百分點。
(二)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加快,「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進一步下降
2006年一季度,我國機電產品出口1145.8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92.7億美元,分別增長34.2%和35.8%,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達58.1%和30%,同比提高3.3和2個百分點。集成電路、手持無線電話機、筆記本電腦等產品出口均實現了較快增長。機電產品進口937.3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進口537.3億美元,分別增長30.8%和33.2%,分別加快21和12.8個百分點。汽車和飛機進口額分別增長1.1倍和2.1倍。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進一步下降,鋼坯及粗鍛件出口量下降68.6%,未鍛軋鋁下降23.9%,焦炭下降23.4%,煤下降16.4%,成品油下降6%。
(三)對日出口回落較大,自歐美日進口全面回升。
2006年一季度,中歐、中美、中日雙邊貿易額分別達到571.1億美元、556.2億美元和459.7億美元,分別增長21.1%、27.6%和11.6%。中國對歐美出口穩定增長,增幅分別達到20.8%和29.5%;對日本出口僅增長9.2%,低於2005年同期13.6個百分點。中國自歐盟、日本進口分別增長21.5%和13.6%,增幅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18.1和9.6個百分點;中國自美國進口則由上年同期的下降2.1%轉為增長21.8%。中國與韓國、東盟、台灣地區、俄羅斯等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額增幅均超過20%,增幅分別為20.2%、25.7%、24.2%和29.4%。
(四)國有企業出口增速持續回落,外資和民營企業進出口快速增長
2006年一季度,我國有企業進出口920.4億美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15.3%;其中出口增長8.4%,增速低於2005年同期13.6個百分點,低於2005年全年1.5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2191.7億美元,增長28.3%;其中出口增長30.5%,進口增長25.8%。民營企業進出口600.9億美元,增長35%,其中出口增長37.9%,進口增長29.7%。
三、當前中國對外貿易運行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貿易平衡的壓力較大
2006年一季度,盡管出口增速回落、進口增速回升,出口增速仍然高於進口增速1.8個百分點,貿易順差達到233.1億美元,同比增長41.4%。其中,對美國順差達286億美元,對歐盟順差達181.5億美元。由於外匯收支仍然保持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的格局,中國的外匯儲備繼續大幅增加,3月末已達8751億美元,比2005年底增加562億美元。中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根本原因在於國際產業轉移所形成的「美歐消費、亞洲加工」的全球貿易格局,短期內迅速調整、實現貿易平衡的難度很大。
(二)主要經濟體相繼提高利率
2006年一季度,主要經濟體相繼提高利率,全球貨幣政策趨於收縮。由於美國經濟增長強勁,能源和其他商品價格上漲加大了通脹壓力,3月28日,美聯儲連續第15次加息,聯邦基金利率提高到4.75%,並暗示會進一步加息。2006年3月2日歐洲中央銀行宣布再次加息,歐元區主導利率由2.25%提高到2.5%。3月9日,日本銀行宣布結束超寬松利率政策,引發商業銀行存款利率提高。主要經濟體提高利率一方面有利於抑制通貨膨脹,防止全球經濟過熱;另一方面也標志著全球資金低成本時代即將結束,國際資本將出現向發達國家迴流。美歐等市場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可能因利率提高而減弱,我國出口增幅可能回落。資金向發達國家迴流也可能對我國吸收外資造成一定影響,從而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長遠增長。
(三)國際市場石油和資源性產品價格大幅上漲
2006年以來,國際市場油價曾一度趨穩,但最近受伊朗核計劃和奈及利亞武裝襲擊等事件影響,國際油價再次大幅攀升,連創歷史新高。據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發布的石油市場指標,2006年一季度,國際市場一籃子石油均價比2005年全年均價高出13.9%。從需求方來看,石油需求增長的勢頭仍將延續,據國際能源署最新預測,2006年世界石油需求將增長1.7%,高於2005年增幅,將加劇國際原油市場緊張狀況。從供給方來看,目前世界石油供給已難以滿足需求,OPEC數據表明,2006年一季度世界石油供給缺口為每天20萬桶,地緣政治和突發事件的沖擊可能進一步對市場造成重大影響。奈及利亞的動亂使其石油產量明顯下降,伊朗核計劃前景不明,這兩國原油產量佔OPEC總產量的20%左右,若奈及利亞局勢和伊朗與美國關系進一步惡化,則難免對世界石油供給形成大沖擊。
由於世界經濟持續增長強勁,除石油外,其他資源性產品價格也繼續上漲。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初級商品價格指數顯示,2006年一季度,非能源初級商品價格指數同比上漲14.4%,其中食物類商品價格指數上漲4.4%,工業投入品價格指數上漲22.2%。據世界銀行對商品價格的統計,2006年一季度鋁均價同比上漲27.5%,銅均價上漲51.2%,鋅均價上漲70.5%。石油和其他資源性產品價格大幅上漲會加大我國企業進口和生產成本,擠壓企業利潤,降低部分對能源資源依賴較重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減少對外貿易收益,影響對外貿易發展。
四、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前景
展望2006年全年,從國際環境看,盡管存在很多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貿易仍然處於新一輪擴張周期,將延續2005年的較快增長勢頭。根據IMF的最新預測,2006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將達到4.9%。美國消費需求旺盛,就業穩定,全年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3.3%;歐元區經濟有望恢復活力,經濟增長率有望從上年的1.3%升至2%;日本企業贏利增加,個人消費上升,經濟景氣復甦加快,全年增長率有望達到2.8%。跨國公司贏利能力提高將促進跨國並購的發展,全球直接投資有望進一步回升。世界貿易有望繼續較快增長,IMF預計全年世界貿易量將增長8%,世貿組織預計世界貿易量將增長7%,均高於2005年的實際增長水平。從國內環境看,煤電油運供應增加較快、瓶頸約束有所緩解,設備投資和利用外資持續增長,主要產品產能和出口供給能力充裕,出口有望保持穩定增長。國內投資增長較快,消費平穩增長,對能源、原材料、機械設備的進口需求將穩步上升。隨著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所需的先進技術和重大裝備進口有望繼續增加。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預計2006年我國商品進出口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將超過1.6萬億美元,增長速度有望超過15%。加快對外貿易的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在發展中努力減少過大的貿易順差,是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任務。

7. 國內期貨和外國市場的關系

我來回答你。
1、國內期貨受外國市場上影響比較大的品種有哪些?
上期所:銅(LME銅)、鋁(LME鋁)、鋅(LME鋅)、燃料油(原油)、橡膠(原油、日膠)、黃金
大商所:大豆(美黃豆)、豆粕(美豆粉)、豆油(美豆油)
鄭商所:PTA(原油)

2、具體是受哪些影響?
影響因素很多,而且不同品種會有不同。我大概給你說幾點:
A、供求關系(商品主產國產量、庫存;商品主要消費國的需求量)
B、匯率變化(商品時以貨幣來標價的,外匯波動會給商品價格帶來一定影響,特別是美元匯率的變動)
C、商品主產國國家政策(關稅、出口退稅等)

3、何種關系?
相互影響的關系。隨著國內經濟實力的加強,以及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國在商品價格上的發言權也在提高。

4、怎麼影響的?
比如,大豆的主產國是美國、巴西,我國大豆70%靠進口。美國大豆豐收,美國大豆價格下跌的同時,我們國內大豆期貨價格也會下跌。
------------------------
友情提示:我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商品期貨市場。國內期貨市場在國際商品價格定價中期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8. 中國期貨發展的意義(作業)

世紀之交,中國期貨市場面對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加入世貿組織的歷史性契機,在「穩步發展期貨市場」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終於擺脫持續數年的低靡,迎來了市場發展的重大轉機。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直接對話,無疑加劇了市場波動的風險。期貨市場發現價格、規避風險、溝通產銷、鎖定成本利潤、節約交易費用、營造市場競爭秩序等多種功能勿庸置疑地說明:只有建立起以期貨及衍生金融工具為中心的風險管理機制,才能有效化解國民經濟運行的內在風險。1
不可否認,制約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的法律瓶頸依然存在,檢討有關法律法規並不意味著我們對其在治理整頓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的否定。由於《期貨法》尚處於起草和研究階段,目前規范國內期貨市場的法規體系主要包括國務院於1999年制定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期貨經紀公司管理辦法》、《期貨經紀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期貨業從業人員資格管理辦法》。探討期貨法規特別是條例的修訂,我們不能脫離當時期貨市場高速、盲目和不規范運作的背景,時過境遷,從治理整頓的效果、市場經濟的改革、入世帶來的風險、風險管理的需求角度重新審視法規的部分條款,我們也同樣不能否認法規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有些條款難以適應變化了的市場環境,已經不符合期貨市場規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甚至制約了期貨業的可持續發展。今天我們思考期貨法規的清理與修訂,正是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對歷史的「揚棄」。「法製作為經濟生活的記載,總是植根於一定的經濟生活而又落後於變化的經濟生活。」(馬克思語)通過法制創新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已經成為法治國家格外關注的課題,期貨市場法制完善只是法制落後於眾多現實需要的縮影而已。本文擬從期貨市場發展的角度闡述我國期貨立法的完善。
一、期貨市場的三級管理制度
無論歐美還是亞洲國家,對於期貨市場的監管,分為三個層次進行:第一個層次為交易所的一線監管。……第二個層次為期貨業協會的自律管理。……第三個層次為國家的宏觀管理。……2
(一)政府對市場的宏觀調控。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作為經濟學古老而常新的課題,經歷了國家干預與自由放任兩大截然對立的興衰交替史。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爭論的已不是國家是否可以干預市場的問題,需要回答的是干預什麼,如何干預的難題。作為後發國家,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市場經濟的改革呼喚有限政府的建立。3打破政府全能的權力結構,把微觀經濟活動交由市場調節,是「有限政府」第一要義;重視政府的作用,但不讓政府取代市場,而是要求國家在市場經濟穩定運行這一更廣泛的意義上提供良好的社會法律環境。4黨的十五大有關「政府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主張事實上為我們理解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問題上提供了很好的注腳。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證券期貨監管部門奉行「市場化改革」的清晰思路,明確提出按市場化原則加快期貨市場立法,及時調整法規、政策,以適應期貨市場規范化發展的需要,從這一角度來看,市場化有助於政府職能的合理定位和監管層明晰改革重點。5
因此,在期貨市場發展的問題上,一方面,有必要強化中國證監會作為監管部門的許可權,減少因部門協調造成的低效,在國務院領導下,授予證監會在期貨市場發展問題上的決策權,通過政府制度創新推動市場化進程,把工作的重心由對期貨市場消極作用的防範和限制轉變為側重對市場的培育和引導。另一方面,如果說期貨市場建立初期維護公共利益是期貨市場管理的首要目標的話,那麼在期貨市場整頓規范後,保護投資者利益就成為期貨市場管理的首要目標。證監會既然定位於證券期貨市場的監管部門而非主管部門,決心把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作為重中之重,並上升到關系期貨市場存在、發展前提和基礎的重要高度來認識,那麼在期貨立法問題上亦應以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為優先的指導思想。6對此,可參照證券立法,將《條例》第一條表述為:為了規范期貨交易行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維護期貨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特製定本條例。畢竟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是期貨市場的基石,是期貨市場秩序穩定的保證,次序的位移旨在說明期貨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有格外優位保護的必要。
(二)期貨業協會的自律管理。政府廣泛監管許可權的行使,並不凡妨礙行業自律功能的發揮。「需要加深認識的是,協會對其會員的監督和自律管理是政府監管的重要補充,其作用是監管部門無法代替的。」7國外期貨市場管理體系中,行業的自我管理占據著重要地位,它主要以「協會」或「聯合會」的形式出現,專注於行業自治、協調和自我管理。譬如美國的全國期貨協會(NFA)即是由美國期貨行業和市場用戶共同支持、共同參加的自我管理組織。中國期貨市場從1995年7月20日著手籌備期貨業協會到2000年12月底正式成立,整整歷經六年時光,期間期貨市場的不規范無不與第二層次――協會自律管理體系的缺失緊密相連。盡管期貨業協會已經成立,但在立法上還存在空白,其法律地位急待肯定;此外,為加強協會的作用,建議在現有的8項職責許可權外,賦予其以下權力:①提出期貨交易管理新規則的修正方案,請求政府批准實施;②有權要求對會員進行財務監察和業務監察;③基於期貨行業特殊的專業性,參照國際慣例,探索仲裁法的修訂,賦予協會獨立的仲裁權。8
(三)期貨交易所的一線監管。「商業道德對人們的約束,從根本上說是市場長期利益對人們的約束」。9期貨交易所的第一線監管,是期貨市場管理的靈魂。交易所日常自我管理主要通過章程、規則和辦法來進行,譬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規則多達3314條,10 看似繁瑣卻有效地維系著期貨市場的生存。從當前我國有關期貨交易所的規定來看,有必要從以下方面入手改善自我管理能力:①網路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機遇、投資活動的自由化等外部環境的變化,使傳統會員制交易所面對的壟斷市場和交易非自動化的基礎不復存在,公司制已成為越來越多交易所的選擇。11期貨交易所長期以來雖然作為企業看待,但一直受非盈利的限制,嚴重削弱了企業提升技術手段、改進自身服務質量的內在動力。因此,有必要重新界定期貨交易所,在建立真正的會員制的基礎上,俟條件成熟時明確交易所的盈利性,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適時選擇上市募集資本,應對全球金融一體化帶來的挑戰。12同時,期貨交易所在市場監管的核心地位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此可比照證券交易所,賦予其享有更廣泛的監管權力和相機處理許可權。②從結算體系來看,順應期貨市場發展趨勢,引進統一結算制度迫在眉睫。完整、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有賴於獨立於交易所的清算公司和擔保公司(或合而為一)的建立,形成交易所、清算公司和會員三者之間的三角制衡模式,使其承擔結算、風險管理和履約擔保功能。③根據現實情況和發展需求,適當時機將交易所會員分為結算會員和非結算會員,增加風險分擔的層級。在吸納、批准結算會員的標准上,綜合考察信譽優良、資本雄厚、組織機構健全、經營業績上乘的會員的基本情況,按結算保證金制度的規定向結算所繳納保證金。通過結算會員制的實施,使交易所直接面對眾多會員進行交易風險控制變成只對少數會員進行資金控制和結算,既降低交易系統的運作風險,又可有效提高交易系統效率,強化市場監管,防止違規行為,期貨市場的健康運作就得到了保證。13《條例》第8條有關期貨交易所經紀會員和非經紀會員的簡單劃分亟待改進。

9. 為什麼說期貨市場有利於一國爭奪國際定價權期貨市場在這里都能做些什麼

期貨市場的功能概括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價格發現,一個是套期保值。價格發現是通過建立在期貨價值能夠充分反映相關的供求信息,而且逐漸形成接近於未來某一特定時間的現貨均衡價格過程。我們學經濟學,學市場理論,學價格形成機制的理論都學到了均衡價格。它一定是未來商品的未來價格,所以期貨價格有一個預測性。它最重要的是預測未來供求關系的生成趨勢,所以期貨更多的是預測未來價格的走勢,說到價格發現功能提供了兩個,一個是比較均衡合理的現貨價格,因為期貨市場是高度競爭的市場,所以它形成的均衡價格是最合理的。再一個,它區別於現貨市場的功能是現貨市場只能提供供求關系,而期貨市場則提供的是未來的價格趨勢,為什麼會有期貨市場就在於它對於價格發現有獨特的功能,而現貨市場不具備這樣的功能

利用期貨市場爭奪國際重要商品定價話語權。爭奪國際重要商品定價話語權是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有效利用國際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需要我國衍生品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增加更多的衍生產品,發揮我國市場、消費大國的優勢;要擴大重要商品的交易規模,形成輻射面廣、影響力大的權威價格,影響國際價格的形成;要逐步開放期貨市場,使中國期貨市場成為重要商品的國際期貨交易中心,讓國際資源在中國的期貨市場上按照「中國價格」、「中國規則」、「中國標准」進行交易,成為重要商品的定價中心,爭得在國際市場上的發言權。

熱點內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晚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3 瀏覽:396
阿壩小金縣橡膠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0 瀏覽:908
楚雄大姚縣豆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4:02 瀏覽:736
做期貨能在網上開戶嗎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591
安慶宜秀區早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377
正確的原油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9:41 瀏覽:39
達州市纖維板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11 瀏覽:310
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白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07 瀏覽:883
上海外盤期貨哪裡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4:10 瀏覽:448
香港日發期貨開戶網站 發布:2021-12-16 12:24:09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