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期貨市場成長過程
⑴ 舉例說明一下期貨交易過程
期貨交易的全過程可以概括為開倉、持倉、平倉或實物交割。
開倉,是指交易者新買入或新賣出一定數量的期貨合約,例如,你可賣出10手大豆期貨合約,當這一筆交易是你的第一次買賣時,就被稱為開倉交易。在期貨市場上,買入或賣出一份期貨合約相當於簽署了一份遠期交割合同。
開倉之後尚沒有平倉的合約,叫未平倉合約或者平倉頭寸,也叫持倉。開倉時,買入期貨合約後所持有的頭寸叫多頭頭寸,簡稱多頭。
賣出期貨合約後所持有的頭寸叫空頭頭寸,簡稱空頭。如果交易者將這份期貨合約保留到最後交易日結束,他就必須通過實物交割來了結這筆期貨交易,然而,進行實物交割的是少數。
(1)我在期貨市場成長過程擴展閱讀:
交易流程:
期貨投資者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承擔風險的能力,要具有堅強的意志、較強的自我約束力,能冷靜地處理自己的交易業務,不感情用事。期貨投資者面對瞬息萬變的價格行情要能夠鎮定和冷靜地分析與觀察,作出合理的決策。
期貨交易對投資者頗有吸引力的一個誘因就是期貨交易的杠桿作用,也就是以相對較少的資本控制期貨合約的整體價值,即用5%至10%的資金做100%的交易。但是,期貨投資者應充分認識到高收益的背後是高風險。
踏入期貨市場者要有承擔風險的意識,對可能出現的蝕本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 除此之外,由於期貨交易的規則和慣例與證券交易、一般現現貨交易等有許多異同之處,故踏入期貨市場者還應了解和掌握一些期貨交易的必要知識。
⑵ 如何在期貨市場中長期生存
如何在期貨市場中長期生存?不如說是如何能更好的在期貨市場里長期盈利。
想要盈利,必須克服以下幾點:
1、不設止損
"做期貨如同做小偷,偷得到要跑,偷不到更要跑。" 期貨投機的第一項訓練是逃跑,保證存活。
期貨交易的目的是賺錢,止損遠比盈利重要,因為任何時候保本都是第一位的,盈利是第二位的,建立合理的止損原則相當有效,謹慎的止損原則的核心在於不讓虧損持續擴大。
一次意外,足以致命,止損正是杜絕這種意外出現,止損不怕,止損錯了也不怕,怕的是不止損。沒有止損的習慣,早晚要被淘汰出局,這只是時間問題。盯住止損,止損是自己控制的,不考慮利潤,因為利潤是由市場控制的。
2、重倉位
輕倉小量,順勢而為;細水長流,積少成多。
倉位過重是爆倉的主要原因,用大比例的杠桿重倉下手,抗風險能力很差。避免的方法:就是輕倉小量,細水常流。
3、不肯認錯,硬扛
學會接受失敗並能容忍它,因為它是買賣的一部分,當交易者能夠在虧損時,不感到自尊心受創,情緒能夠保持穩定,便踏上了成功之路。
一旦方向作錯,應當機立斷,壯士斷腕。而不是硬抗,直到爆倉。
嚴格貫徹「虧得起多少做多少」的原則,面對虧損,處之泰然,做期貨都要具備一個最基本的心態:接受失敗,面對虧損,處之泰然。成功,等於小的虧損,加上大大小小的利潤,多次累積。不要試圖扳平──操作並非一個落後追逐游戲,每個部位都必須站在它的優勢之上冷靜地承擔交易者的虧損,以絕對的紀律從試下一筆交易,絕對不要硬扛,搶頂和搶底要當心。
4、逆勢而為,不斷加倉
買賣遭損失時,切忌加倉,謀求拉低成本,可能積小錯而成大錯。
每當市場上演空行情或多行情都會打爆很多人的帳戶。究其原因就是一味地多或空,不會靈活應變,順勢調整。而且越錯越補倉,幻想有一天價格回頭,能夠反敗為勝。市場既沒有多頭,也沒有空頭,只有滑頭才能長久生存。
5、頻繁交易
「沒有所謂不可錯過的機會,永遠還會有下一班車。錢是賺不完的,但是虧得完的」。
「頻繁進出,過度交易」。從心理上的角度來看就是沒有計劃,急於翻本,下隨手單,下情緒單,最後搞的心態很壞,賠率很高。市場冷酷無情,它專門修理那些隨著自己的情緒的人。
⑶ 簡述期貨市場產生的過程
一般認為,期貨交易最早產生於美國,1848年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成立,標志著期貨交易的開始。期貨交易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在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發展的基礎上,基於廣大商品生產者、貿易商和加工商的廣泛商業實踐而產生的。1833年,芝加哥已成為美國國內外貿易的一個中心,南北戰爭之後,芝加哥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發展成為一個交通樞紐。到了19世紀中葉,芝加哥發展成為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大量的農產品在芝加哥進行買賣,人們沿襲古老的交易方式在大街上面對面討價還價進行交易。這樣,價格波動異常劇烈,在收獲季節農場主都運糧到芝加哥,市場供過於求導致價格暴跌,使農場主常常連運費都收不回來,而到了第二年春天穀物匱乏,加工商和消費者難以買到穀物,價格飛漲。實踐提出了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市場機制以防止價格的暴漲暴跌,需要建立更多的儲運設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穀物生產地的經銷商應運而生。當地經銷商設立了商行,修建起倉庫,收購農場主的穀物,等到穀物濕度達到規定標准後再出售運出。當地經銷商通過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的方式收購農場主的穀物,先儲存起來,然後分批上市。當地經銷商在貿易實踐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他需要向銀行貸款以便從農場主手中購買穀物儲存,在儲存過程中要承擔著巨大的穀物過冬的價格風險。價格波動有可能使當地經銷商無利可圖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最好的辦法是"未買先賣",以遠期合約的方式與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聯系,以轉移價格風險和獲得貸款,這樣,現貨遠期合約交易便成為一種普遍的交易方式。
然而,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同樣也面臨著當地經銷商所面臨的問題,所以,他們只肯按比他們估計的交割時的遠期價格還要低的價格支付給當地經銷商,以避免交割期的價格下跌的風險。由於芝加哥貿易商和加工商的買價太低,到芝加哥去商談遠期合約的當地經銷商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去尋找更廣泛的買家,為他們的穀物討個好價。一些非穀物商認為有利可圖,就先買進遠期合約,到交割期臨近再賣出,從中盈利。這樣,購買遠期合約的漸漸增加,改善了當地經銷商的收入,當地經銷商支付給農場主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1848年3月13日,第一個近代期貨交易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成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成立之初,還不是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所,還只是一個集中進行現貨交易和現貨中遠期合約轉讓的場所。
在期貨交易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次堪稱革命的變革,一是合約的標准化,二是結算制度的建立。186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實現了合約標准化,推出了第一批標准期貨合約。合約標准化包括合約中品質、數量、交貨時間、交貨地點以及付款條件等的標准化。標准化的期貨合約反映了最普遍的商業慣例,使得市場參與者能夠非常方便地轉讓期貨合約,同時,使生產經營者能夠通過對沖平倉來解除自己的履約責任,也使市場製造者能夠方便地參與交易,大大提高了期貨交易的市場流動性。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在合約標准化的同時,還規定了按合約總價值的10%繳納交易保證金。
隨著期貨交易的發展,結算出現了較大的困難。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起初採用的結算方法是環形結演算法,但這種結算方法既繁瑣又困難。1891年,明尼亞波里穀物交易所第一個成立了結算所,隨後,芝加哥交易所也成立了結算所。直到現代結算所的成立,真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才算產生,期貨市場才算完整地建立起來。因此,現代期貨交易的產生和現代期貨市場的誕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的內在要求。
⑷ 說說期貨的交易全過程
一、入市交易准備:
客戶在入市交易之前,應做好准備工作。
1 心理上的准備。期貨價格無時無刻不在波動,自然是判斷正確的獲利,判斷失誤的虧損。因此,入市前盈虧的心理准備是十分必要的。
2 知識上的准備。期貨交易者應掌握期貨交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巧,了解所參與交易的商品的交易規律,正確下達交易指令。
3 市場信息上的准備。在期貨市場這個完全由供求法則決定的自由競爭的市場上,信息顯得異常重要。 誰能及時、准確、全面地掌握市場信息,誰就能在競爭激烈的期貨交易中獲勝。
4 擬定交易計劃。為了將損失控制到最小,使盈利更大,就要有節制地進行交易,入市前有必要擬定一個交易計劃,作為參加交易的行為准則。
二、開戶的具體程序:
1 客戶提供有關文件、證明材料。自然人在申請開戶時,須提供本人身份證復印件,印鑒和簽字樣式;
2 客戶與期貨公司建立委託代理關系,須辦理相應的開戶手續。期貨經紀公司向客戶出具《風險揭示聲明書》和《期貨經紀合同》,向客戶說明期貨交易的風險和期貨交易的基本規則。在准確理解《風險揭示聲明書》和《期貨經紀合同》的基礎上,由客戶在《風險揭示聲明書》上簽字、蓋章。
3 期貨經紀公司與客戶雙方共同簽署《期貨經紀合同》,明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正式形成委託關系。
4 期貨經紀公司為客戶提供專門帳戶,供客戶從事期貨交易的資金往來,該帳戶與期貨經紀公司的自有資金帳戶必須分開。客戶必須在其帳戶上存有足額保證金後,方可下單。
三、如何選擇經紀公司?
選擇好的經紀公司對投資者參與期貨交易十分重要。以下標准可作參考:
(1)資本雄厚、信譽好。
(2)通訊聯絡工具迅捷、先進、服務質量好。
(3)能主動向客戶提供各種詳盡的市場信息。
(4)能主動向客戶介紹有利的交易機會,並且誠實可信、穩健謹慎,有良好的商業形象。
(5)收取合理的履約保證金。
(6)規定合理、優惠的傭金。
(7)能為客戶提供理想的經紀人。
⑸ 期貨老手進(有兩年以上操盤經歷的進)
這個完全要靠自己摸索,或者你找個師傅,天天對比自己的和他的賬單。每個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上次遇到一個人,用一個指標用的很好,這個指標還是花錢買來的。告訴我們用的時候,我們根本就看不出來為什麼他要在那入,他也說了,這個就他用得好,以前介紹給別人,別人用也賺不了錢。原來他做期貨做了很久了,其實根本跟那個程序指標無關,是他自己經驗積累的一定程度了,可嘆他自己還不知道,逢人就說那個程序好。還遇到過一個,做短線的,根本就不看MACD什麼東西,只看K線和持倉,要他說什麼,也說不清楚。但是他對波段的把握,就資金量不很大的個人投資者來說,相當的到位。只能說,別人的經驗你是復制不來的,一定要靠自己摸索。上面說的那幾位已經做了超過五年了,尚且說不出什麼精煉的經驗總結,一個說是程序,一個說是感覺。我覺得,順勢而為,止損這些基本上就是精髓中的精髓了。如果別人給你一段自己操作的高度總結,相信,你也還是覺得是空話。而如果別人說的再清楚些,你必虧無疑。指標有那麼多,能用好幾個,就能盈利了。關鍵是自己用哪幾個,怎麼用好,這些都是要靠自己鑽研和時間的積累的。沒有任何的取巧。
⑹ 交易者如何在期貨股票市場上成長與成功
成長中的交易者不要通過單筆交易的結果來判斷他們的成長或者成功,這一點很是必要。的確,每一筆交易的目標都是為了獲利。也的確,如果一個交易者賺的必虧的多,我們就稱其是成功。但是獲利的交易者已經成為成功者的交易者的更高版本。換句話說,交易者不是因為他們獲利就是成功的。

看看你有多少次是以同樣的方式損失的,是一個更好的評定你進步的標准。僅僅因為你的交易分錄出現紅字並不能表明你沒有進步,只要處理得當,紅字最終會變成黑色的涓涓細流,在你還沒有明白之前,你就可以感受完全精通的一絲希望。但是永遠不要忘記精通不是天生的,它是培養出來的。它從不會立即出現,它要求一個孵化期,在這期間來集聚規模和力量。那些明白了這一點的人有更大的堅持下來的幾率。並且,我們感到有必要再一次提醒你,為了贏,你必須堅持。
⑺ 如何在期貨市場上生存
期貨市場是一個以保證金為杠桿、雙向交易加上T+0交易的投機市場,在獲取高收益的同時也存在著高風險。建立期貨市場的初衷是出於現貨商套期保值的需要,然而在這個市場中90%的參與者卻是投機交易者,因此他們有可能迅速翻番暴富,也可能迅速暴倉血本無歸。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投資者存在著一些非理性的投資弊病。我們將其歸納為期貨投資者通病10條:
一、滿倉操作:期市有句俗話————滿倉者必死!滿倉操作雖然有可能使你快速增加財富,但更有可能讓你迅速暴倉。事事無絕對,即便是基金也不可能完全控制突發事件和政策面或消息面的影響。財富的積累是和時間成正比的,這是國內外期貨大師的共識。靠小資金盈取大波段的利潤,資金曲線的大幅度波動,其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現象,只有進二退一,穩步拉升方為成功之道。
解決方法:絕不滿倉,每次開倉不超過總資金的30%,最多為50%,以防補倉或其他情況的發生。
二、逆勢開倉:很多新投資者,喜歡在停板的時候開反向倉,雖然有時運氣好能夠僥幸獲利,但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動作,是嚴重的逆勢行為,一旦遇到連續的單邊行情便會被強行平倉,直至暴倉。
解決方法:絕不在停板處開反向倉。
三、持倉綜合症:這是投資者的一種通病,「症狀」表現為:當手中無單時手癢閑不住,非要下單不可;手中有單又恐慌,一旦市場朝反方向運作,就不知如何是好;認為機會不斷,總是想不停地操作,結果越做越賠,越賠越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良好的技術分析方法作為後盾,心中沒底。殊不知休息也是一種操作方法。
解決方法:守株待兔,獵豹出擊;市場無機會便休息,有機會果斷跟進;止盈止損堅決執行。
四、測頂測底:有些投資者總是憑主觀臆斷市場的頂部和底部,結果是被套在山腰,砍也砍不動了,最終導致大虧的結局。
解決方法:一切依賴於圖表,順勢而為;絕不測頂測底,堅決做一個市場趨勢的跟隨者。
五、死不認輸:很多投資者就是犟脾氣,做錯了從不認輸,不知在第一時間解決掉手中的錯單,以至讓錯誤不斷地延續,後果可想而知。「我就是不信它不漲,我就是不信它下不來……」這種心態萬萬要不得。
解決方法:承認自己有錯的時候,不存僥幸心理,堅決在第一時間止損。
六、逆勢搶反彈:搶反彈可不可以?如果方法對了,當然可以。否則,猶如刀口舔血。若從空中落下一把刀,你應該何時去接?毫無疑問,一定是等它落在地上搖擺不動之後,如若不然,必定會傷痕累累。期貨市場與之同理。
解決方法:搶反彈需要一定的技巧。無經驗者,不必冒險,順勢而為即可,且參與反彈時一定要注意資金的管理。
七、頻繁「全天候」操作:很多投資者,都想做全能型選手,「多」完了就「空」,「空」完了就「多」,雖然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但這違背了期貨市場順勢而為的重要性。
解決方法:在沒有一股力量打破另一股力量時,不要動反向的念頭,多頭市就是做多,平多、再多、再平多……空頭市則堅持開空、平空、再開空、再平空……
八、下單時猶豫不決:做多時害怕誘多,害怕假突破,做空時害怕誘空,從而導致機會從眼前白白消失。
解決方法:理解火車啟動後總有個滑行慣性的道理,當趨勢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我們在一步半的時候跟進去,直至平衡被打破,趨勢確立時,採取「照單全收」的操作策略,當假突破的徵兆出現後,反方向勝算的幾率是很大的。
九、中、短線的弊端:有人錯誤地認為短線與中線就是持倉時間的長短,其實不然。所謂中線,就是在大周期大波動的趨勢出來後,在這股力量沒有被打破前有節奏地持有一個方向的單子,而不能以時間的長短為依據。短線中線本是一體,不過是時間周期與波動的幅度不同而已,所應用的方法都是一樣的。
解決方法:認清弊端,短中結合按章法操作。
十、主力盯單心態:很多投資者一定有這樣的經歷:你做多,就跌;你空,他就漲;你一砍多,他就還漲;一砍空就跌。做期貨有時運氣是很重要的,主力並不缺你這一手。
解決方法:立馬關掉電腦,休息一下,冷靜之後重新來做。..
⑻ 期貨市場的發展簡史
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國際貿易普遍開展,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市場供求狀況變化更為復雜,僅有一次性地反映市場供求預期變化的遠期合約交易價格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而要求有能夠連續地反映潛在供求狀況變化全過程的價格,以便廣大生產經營者能夠及時調整商品生產,以及迴避由於價格的不利變動而產生的價格風險,使整個社會生產過程順利地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期貨交易就產生了。
最初的期貨交易源於16世紀的日本,大阪。在日本的大米市場得到了發展。直到19世紀,仍是日本獨有,後來漸漸被全世界效仿。
1848年美國芝加哥的82位商人為了降低糧食交易風險,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CBOT的成立,標志著期貨交易的正式開始。1865 年,CBOT 推出了標准化合約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1882 年,CBOT 開始允許以對沖方式免除履約責任; 1925 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結算公司( BOTCC )成立,同時規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進入結算公司結算。至此,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開始形成。
期貨交易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在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發展的基礎上,基於廣大商品生產者、貿易商和加工商的廣泛商業實踐而產生的。1833年,芝加哥已成為美國國內外貿易的一個中心,南北戰爭之後,芝加哥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發展成為一個交通樞紐。到了19世紀中葉,芝加哥發展成為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大量的農產品在芝加哥進行買賣,人們沿襲古老的交易方式在大街上面對面討價還價進行交易。這樣,價格波動異常劇烈,在收獲季節農場主都運糧到芝加哥,市場供過於求導致價格暴跌,使農場主常常連運費都收不回來,而到了第二年春天穀物匱乏,加工商和消費者難以買到穀物,價格飛漲。實踐提出了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市場機制以防止價格的暴漲暴跌,需要建立更多的儲運設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穀物生產地的經銷商應運而生。當地經銷商設立了商行,修建起倉庫,收購農場主的穀物,等到穀物濕度達到規定標准後再出售運出。當地經銷商通過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的方式收購農場主的穀物,先儲存起來,然後分批上市。當地經銷商在貿易實踐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他需要向銀行貸款以便從農場主手中購買穀物儲存,在儲存過程中要承擔著巨大的穀物過冬的價格風險。價格波動有可能使當地經銷商無利可圖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最好的辦法是未買先賣,以遠期合約的方式與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聯系,以轉移價格風險和獲得貸款,這樣,現貨遠期合約交易便成為一種普遍的交易方式。
然而,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同樣也面臨著當地經銷商所面臨的問題,所以,他們只肯按比他們估計的交割時的遠期價格還要低的價格支付給當地經銷商,以避免交割期的價格下跌的風險。由於芝加哥貿易商和加工商的買價太低,到芝加哥去商談遠期合約的當地經銷商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去尋找更廣泛的買家,為他們的穀物討個好價。一些非穀物商認為有利可圖,就先買進遠期合約,到交割期臨近再賣出,從中盈利。這樣,購買遠期合約的漸漸增加,改善了當地經銷商的收入,當地經銷商支付給農場主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1848年3月13日,第一個近代期貨交易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成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成立之初,還不是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所,還只是一個集中進行現貨交易和現貨中遠期合約轉讓的場所。
在期貨交易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次堪稱革命的變革,一是合約的標准化,二是結算制度的建立。186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實現了合約標准化,推出了第一批標准期貨合約。合約標准化包括合約中品質、數量、交貨時間、交貨地點以及付款條件等的標准化。標准化的期貨合約反映了最普遍的商業慣例,使得市場參與者能夠非常方便地轉讓期貨合約,同時,使生產經營者能夠通過對沖平倉來解除自己的履約責任,也使市場製造者能夠方便地參與交易,大大提高了期貨交易的市場流動性。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在合約標准化的同時,還規定了按合約總價值的10%繳納交易保證金。
隨著期貨交易的發展,結算出現了較大的困難。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起初採用的結算方法是環形結演算法,但這種結算方法既繁瑣又困難。1891年,明尼亞波里穀物交易所第一個成立了結算所,隨後,芝加哥交易所也成立了結算所。直到現代結算所的成立,真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才算產生,期貨市場才算完整地建立起來。因此,現代期貨交易的產生和現代期貨市場的誕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的內在要求。
從1848 年到 20 世紀 70 年代,期貨市場的交易品種主要是商品期貨,他們可以分為以小麥、玉米、大豆等為代表的農產品期貨;以銅、鋁、錫、銀等為代表的金屬期貨和以原油、汽油、丙烷等為代表的能源期貨三大類型。
上世紀 70 年代,利率、股票和股票指數、外匯等金融期貨相繼推出,而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於 1982 年 10 月 1 日 在 CBOT 的上市,又為其他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交易開辟了一方新天地。
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情況
我國的期貨市場發展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方案研究和初步實施階段(1988-1990年)
1990年10月,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經國務院批准,以現貨交易為基礎,引入期貨交易機制,作為我國第一個商品期貨市場正式啟動。
第二個時期:迅猛發展階段(1990-1993年)
到 1993 年下半年,全國期貨交易所達 50 多家,期貨經紀機構近千家,期貨市場出現了盲目發展的跡象。
第三個時期:治理整頓時期(1993-1998)
1993年11 月,國務院發出了《關於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1994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批轉國務院證券委《關於堅決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若干意見的請示》,開始對期貨交易所進行全面審核,到1998年,14 家交易所重組調整為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三家;35個期貨交易品種調減為12個;兼營機構退出了期貨經紀代理業,原有的294家期貨經紀公司縮減為180家左右。
1999年9月,一個條例、四個管理辦法的正式實施,構建了期貨市場規范發展的監管框架。這樣,在經過幾年較大力度的結構調整和規范整頓,以《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及四個管理辦法為主的期貨市場規劃框架基本確立,中國證監會、中國期貨業協會、期貨交易所三層次的市場監管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期貨市場主體行為逐步規范,期貨交易所的市場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不斷增強,期貨投資者越來越成熟和理智,整個市場的規范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在清理整頓過程中,我國期貨市場交易量有了比較大的下滑,但是從2000年開始,期貨市場逐步走出低谷。上海期貨交易所目前已經成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銅期貨交易中心,2003年的成交量達到11166.29萬噸, 10年內增長了50多倍。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品種的交易量在2003年達到了2818.80萬噸,已經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豆期貨交易中心,成交量僅次於美國的CBOT 。
2004 年1月31日 ,國家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對期貨市場的政策也由規范整頓向穩步發展轉變。證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紛紛參股期貨公司,使期貨行業獲得新的資金流入。大米、股指期貨等新品種也即將推出。在我國加入WTO 、融入國際經濟大家庭之際,作為發現價格和規避風險的重要金融工具,期貨市場將對中國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發揮其無可替代的作用。
⑼ 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
(一) 商品期貨
商品期貨是指標的物為實物商品的期貨合約。商品期貨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主要包括農產品期貨、金屬期貨和能源期貨等。
1. 農產品期貨。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誕生以及1865年標准化合約被推出後,隨著現貨生產和流通的擴大,不斷有新的期貨品種出現。除小麥、玉米、大豆等穀物期貨外,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隨著新的交易所在芝加哥、紐約、堪薩斯等地出現,棉花、咖啡、可可等經濟作物,黃油、雞蛋以及後來的生豬、活牛、豬腩等畜禽產品,木材、天然橡膠等林產品期貨也陸續上市。
2. 金屬期貨。最早的金屬期貨交易誕生於英國。1876年成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開金屬期貨交易之先河。當時的名稱是倫敦金屬交易公司,主要從事銅和錫的期貨交易。1899年,倫敦金屬交易所將每天上下午進行兩輪交易的做法引入到銅、錫交易中。1920年,鉛、鋅兩種金屬也在倫敦金屬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工業革命之前的英國原本是一個銅出口國,但工業革命卻成為其轉折點。由於從國外大量進口銅作為生產資料,所以需要通過期貨交易轉移銅價波動帶來的風險。倫敦金屬交易所自創建以來,一直生意興隆,至今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期貨價格依然是國際有色金屬市場的晴雨表。目前主要交易品種有銅、錫、鉛、鋅、鋁、鎳、白銀等。 美國的金屬期貨的出現晚於英國。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以來,美國經濟從以農業為主轉向建立現代工業生產體系,期貨合約的種類逐漸從傳統的農產品擴大到金屬、貴金屬、製成品、加工品等。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成立於1933年,由經營皮革、生絲、橡膠和金屬的交易所合並而成,交易品種有黃金、白銀、銅、鋁等,其中1974年推出的黃金期貨合約,在70-80年代的國際期貨市場上具有較大影響。
3. 能源期貨。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石油危機,給世界石油市場帶來巨大沖擊,石油等能源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直接導致了石油等能源期貨的產生。目前,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能源產品交易所,上市的品種由原油、汽油、取暖油、天然氣、丙烷等。
(二) 金融期貨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經濟形勢發生急劇變化,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所取代,利率管制等金融管制政策逐漸取消,匯率、利率頻繁劇烈波動,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期貨市場。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設立了國際貨幣市場分部(IMM),首次推出包括英鎊、加拿大元、西德馬克、法國法郎、日元和瑞士法郎等在內的外匯期貨合約。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國民抵押協會債券(GNMA)期貨合約,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推出利率期貨合約的交易所。1977年8月,美國長期國債期貨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是迄今為止國際期貨市場上交易量較大的金融期貨合約之一。1982年2月,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開發了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合約,使股票價格指數也成為期貨交易的對象。至此,金融期貨三大類別的外匯期貨、利率期貨和股票價格指數期貨均上市交易,並形成一定規模。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在歐洲和亞洲的期貨市場,金融期貨交易佔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也成為交易的主要產品。 金融期貨的出現,使期貨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改變了期貨市場的發展格局。世界上的大部分期貨交易所都是在20世紀最後20年誕生的。目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並且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 期貨期權
20世紀70年代推出金融期貨後不久,國際期貨市場有發生了新的變化。1982年10月1日,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為其他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交易開辟了一方新天地,引發了期貨交易的又一場革命。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現的最重要的金融創新之一。期權交易與期貨交易都具有規避風險,提供套期保值的功能。但期貨交易主要是為現貨商提供套期保值的渠道,而期權交易不僅對現貨商具有規避風險的作用,而且對期貨商的期貨交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規避風險的作用。相當於給高風險的期貨交易買了一份保險。因此,期權交易獨具的或與期貨交易結合運用的種種靈活交易策略吸引了大批投資者。目前,國際期貨市場上的大部分期貨交易品種都引進了期權交易方式。
應當指出的事,在國際期貨市場發展過程中,各個品種、各個市場間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可以說,目前國際期貨市場的基本態勢是商品期貨保持穩定,金融期貨後來居上,期貨期權方興未艾。期貨期權交易的對象既非物質商品,又非價值商品,而是一種權利,是一種「權錢交易」。期權交易最初源於股票交易,後來移植到期貨交易中,發展更為迅猛。現在,不僅在期貨交易所和股票交易所開展期權交易,而且在美國芝加哥等地還有專門的期權交易所。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權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