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棉花期貨價格
㈠ 今年棉花價格為何如此高
游資炒作。和玉米、綠豆、大蒜、中葯材一樣,都是利用減產後加上沒有國家保護價的緊箍咒而瘋狂炒作。
最近guowu院表態要嚴厲打擊抬高物價行為,棉花等被炒作的期貨已經連續3個跌停。 游資已經有一部分開始瘋狂出逃。
㈡ 今年棉花價格是怎樣的
今年的棉花價格預期比去年要高,原因如下: 1、受農資價格高漲,棉價去年不振等因素影響,今年無論是地方還是兵團,今年的種植面積都少於去年,據統計北疆比去年減少1\4的種植面積; 2、受氣候影響,今年開春持續大雪低溫,對棉花的耕種造成不利,種植期普遍晚於往年,勢必會造成生長周期縮短,從而影響產量; 3、新疆各個棉花加工廠的棉錠基本上已經出售,不存在積壓情況,而鄭州棉花期貨市場的預期對棉花前景比較看好,並且紡織產業對棉花的需求量也大增。 這一系列因素說明今年的棉價比去年只高不低。如果今年低於去年真是天理不容了。新疆棉花的品質好,但是價格卻低於內地棉價,一般低於1-1.5元/公斤。希望棉花市場真正能夠市場化......
㈢ 棉花期貨近期走勢如何
從基本面我們來看,1月份美國農業部的供需數據由於政府關門事件沒能發布,如果按照之前數據國際棉花產不足需,而理論上說中國還有較多庫存可以彌補。單從國內來看,新疆棉花加工已經接近尾聲,根據目前進度和數據統計最終新疆產量預計靠近510萬噸,加上內地棉花預估在560-570萬噸水平。另外考慮到正常發放與增發的配額以及商業庫存供應,在中美貿易戰沒有確定結果的情況下,消費進入淡季,按道理應該沒有大幅上漲的可行性。
但是進入2019年有一些新情況需要我們不斷動態去考量,1月7日開始中美雙方進行了副部長級的談話,就落實兩國元首阿根廷會晤重要共識進行積極和建設性討論,最終談判雖然沒有得出結論,但是給進一步深入磋商提供了重要基礎,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也定於1月30日赴美繼續磋商,這些舉措可以看出雙方都在真誠的朝著貿易戰停火方向在走。給市場提供了一些積極信號,未來的棉花消費受到談判結果影響的可能較大,但從盤面來看,之前價格的下跌也已經消化了之前的利空效應。
整體來說,2019年的棉花難出現一邊倒的情況,多空均有,不支持上漲的同時也沒有深跌的條件,個人認為全年最大可能將是區間震盪運行。
㈣ 誰知道今年棉花為什麼這么貴嗎
原因有二:
一,世界經濟復甦勢頭看好
二,今年受天氣影響主要產區產量下降
㈤ 今天中國棉花期貨是否下調
本文來自撲克財經智咖 劉鑫。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撲克財經App(iOS及安卓版本均可下載)。
筆者過去很長時間對短中期鄭棉走勢均不看好,但是隨著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發酵,鄭棉一路大跌,筆者認為鄭棉靜態價格已經嚴重超跌,追空有很大風險,盡管短期未來圍繞鄭棉的「實質性利空」並未完全釋放完,投資者需要耐心等待這些利空逐步釋放後大幅買入,作為軋花廠今年可以反其道而行,關注鄭棉1月合約,關注1月合約不是賣出套保價格,而是如果未來隨著利空因素發酵,1月合約在當下基礎上還大幅下跌,可以考慮直接買入1月接貨,直接從盤面拿貨,而當下以鄭棉1月和9月價差,本年度陳棉倉單幾乎不可能移倉至1月,「棉廠逼倉棉廠」,盡管理論上棉農有補貼,但是實際收購期,哪個新疆棉廠新花下市能加工成倉單在如此低的價格賣出套保?
1
鄭棉靜態價格超跌
1、如何來看鄭棉靜態價格超跌?鄭棉是所有國內市場中質量最好的棉花,也是當下價格最低的棉花,以鄭棉9月合約14000元/噸來算,加上升貼水,比同等級棉花現貨低1000元/噸,比1%滑准稅進口棉完稅到港價(加配額費)低500元/噸以上,甚至比儲備棉還便宜,甚至連棉農都不接受,如果按照14000元/噸的皮棉價格折算成籽棉的話是3.0-3.1元/斤(山東),這個價格棉農都不賣。
2、理論上:當「風險偏好大幅走低—鄭棉價格走低—帶動現貨價格走低—帶動棉紗/棉布價格走低—進一步給期貨價格帶來壓力」,這一邏輯鏈條中,如果整體宏觀經濟大幅下行,會使這一邏輯演變成連帶觸動的螺旋形下跌持續,也就是說最終端的宏觀托不住。
但就當下而言,全球以及中國經濟主要呈現:全球經濟依然承壓,即便中美貿易爭端如果持續發酵確實會給未來全球經濟帶來壓力,但是大概率很難給全球經濟帶來大幅下行的壓力,如果美國將來自中國的3200億商品關稅增至25%,預計給中國GDP帶來1個百分點的影響,給全球和美國各帶來0.5個百分點的影響,但是下行動能較2018年後期小很多,2018年2季度以後全球經濟裂痕開始出現,從歐洲和新興市場開始,主要是經濟內生性動能弱化,而進入4季度後主要是美國貨幣緊縮帶來了系統性風險,尤其資金外流/美元升值帶來了相當一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出現系統性風險。
就當下而言,隨著中國寬貨幣的開啟,中國經濟開始穩定,盡管向上動能不足,但是後續依然有財政刺激+適度貨幣寬松的工具,而全球貨幣政策整體轉鴿,系統性風險較2018年大幅降低,同時經歷了經濟持續下行,歐洲和整體新興市場依然弱勢,但是底部徘徊,向上動能不足向下動能也不足,整體穩定,美國經濟階段性維持韌性,未來會緩步下滑,但是之後會後美聯儲貨幣實質性寬松(降息+潛在擴表)做對沖,也就是說全球經濟短中期內均不存在大幅下行,這會從最後端抑制上面所說「連帶觸動的螺旋形下跌」的超期持續。
2
鄭棉靜態價格超跌
但是利空因素有待排放
鄭棉過去幾日持續暴跌是單單由中美貿易摩擦發酵引發?中美貿易摩擦發酵是本輪鄭棉下跌的重要因素,但是並非本質因素,但從風險偏好角度對鄭棉以及美棉走勢短期內有著至關重要影響,過去很長時間證明中美貿易摩擦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性,因此需要持續關注中美貿易摩擦動態進展,
中美貿易摩擦發酵對靜態中國紡織服裝(終端消費)出口影響很小:
(1)從下表可以看到,在過去幾個月中美貿易摩擦依然持續過程中,但是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服裝總量(刨除價格因素擾動)是穩定的,2018年下半年中國服裝對美出口表現不錯,同時2019年前兩個月同比還是增加的。
(2)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下滑的真正原因是全球經濟的疲弱:
據海關統計,2019年4月我國出口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97.889億美元,同比下降6.9%;;2019年1-4月我國出口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366.718億美元,同比增長0.8%;2018年1-4月我國出口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363.779億美元。2019年4月我國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96.711億美元,同比下降11.8%;;2019年1-4月我國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390.921億美元,同比下降7.6%
㈥ 今年的棉花價格怎麼樣
7月初,河北、山東、河南等小麥主產區的冬小麥已收割完畢。河北正定縣農民曹永芳沒有像往年一樣,著急把新收的麥子賣掉,他計劃等價錢再漲些再賣。 「今年新麥漲到了1斤1.04元,去年1斤才八毛多,這些天應該還會再漲。」 曹永芳說。他希望這樣能彌補減產帶來的損失。 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最先是今年四五月間從蔬菜開始的,隨後綠豆、大蒜等小宗農產品價格出現暴漲。游資炒作被認為是上一輪價格上漲的主因。針對此,國家出台調控政策,試圖懲罰囤積企業,打擊投機行為。調控政策尚在執行,水稻、玉米、小麥等大宗農產品價格卻紛紛走高。 與此同時,作為紡織工業原料的棉花價格也一路高歌猛進。中國棉花協會信息部主任王愛芳告訴本刊記者,自2009年秋季至今,國內棉花價格已創出十年來高點。 業界不少專家認為,小麥、棉花等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一方面是正常補漲;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是游資利用市場供應偏緊的預期,進行短期炒作的結果。 價格一路走高 棉花價格早在2009年秋季開始逐漸上漲。據王愛芳分析,「截至目前,與2008-2009年度平均價格比較,棉花價格上漲了30%,同期漲幅則達到40%-50%,是十年來歷史最高點」。 根據中國棉花網發布的最新信息, 7月6日,國內現貨中國棉花價格指數(CCIndex328)18383元/噸,相比去年底已上漲了近4000元。 作為紡織工業的原材料,國內棉花95%用於紡紗,棉花從籽棉、皮棉到紗線,最後織布、印染、成品、出口,有著廣泛的上下游產業鏈條,目前原材料的漲價正不斷向下游傳導。 河北省石家莊市華特紡織有限公司經理趙蘭寧指出,棉花價格拉動棉紗價格上漲,目前棉紗的價格與春節後相比上漲了約三分之一。 「4月的時候就感覺紗的價格往上竄,當時囤了一些,但成本太高,也僅夠兩個月用的。」重慶經營紗線生意的小李透露。 隨著棉花、棉紗等原料成本大幅上漲,作為下游產業鏈的紡織企業、服裝加工業日益感到成本上漲的壓力。中國棉花協會最新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持續走高的棉紗原料價格讓下游面料服裝企業利潤減少,不少織造企業選擇停工放假,而服裝企業在接訂單的時候也更為謹慎。 「棉紗價格漲得太離譜,但棉布漲價空間有限,我們擔心價格一旦掉下來風險太大,從春節後我們已經不再生產棉布,專營價格相對穩定的滌綸布了。」趙蘭寧告訴本刊記者,「專營棉布的工廠,也只保留了少量的織機生產棉布,用來維持客源,其餘的也改為生產其他布料。」 做布料出口的天津市某外貿公司銷售人員透露,由於生產成本上升、匯率波動加之銷售不佳,現在的出口紡織企業已經縮小了規模,「不到2007、2008年規模的50%」。 與棉花價格上漲相似,小麥一改夏收前價格走低的常態。據中國麵粉網數據,山東聊城市場的小麥收購價開秤即0.96元/斤,其後麥價一路走高,目前農民直售價在1元/斤,個體糧商收購價在1.01元/斤,麵粉企業收購價在1.02元/斤。 在河北、安徽、江蘇等小麥主產區,小麥價格均一路上漲,在部分地區,甚至出現跨省搶購小麥風潮。「但即便如此,收購企業還是買不到足夠的麥子,農民普遍有惜售心理。」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中期研究院棉花分析師何泳濤說。 短缺與炒作並存 在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看來,棉花與小麥等大宗農產品價格持續堅挺,是在上述產品基本供應偏緊和預期供應減少情況下,吸引社會資金大量入市,有很大的人為操縱因素。 總體上,服裝紡織業復甦帶動了對棉花的需求。隨著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的回暖,2010年一季度以來,中國紡織產業平穩運行,增加值同比增長13.4%,出口保持較快增長,且內銷市場持續旺盛。 但棉花的供應並未跟上。在金融危機中紡織品服裝的需求急劇萎縮,導致棉花需求下降,棉花市場大起大落,2008-2009年度棉花平均價格僅為12159元/噸,為近幾年來的最低價,嚴重打擊了棉農的積極性;加之農資價格上漲、人工費用增加都抬高了棉花的生產成本,2009年棉花種植面積、產量雙雙下降。同時,棉花進口量以往占國內產量三分之一份額,目前也大幅下降;且受天氣因素影響,市場預期今年新棉上市時間將推遲,市場短期缺口較大。 基於此,棉花價格的上升可理解為供需關系變動所致。但棉花交易網發布的信息認為,按照2009年度棉花收購價格,棉花成本應該在15400元左右,目前銷售到18000元以上且始終在高價位上達四個月之久,實屬罕見。 「行業內部明顯感覺到今年棉花價格上漲太快。」王愛芳指出,其他行業都在漲價,棉花價格是上漲最晚的,價格上漲如此「離譜」,可能是游資「以前炒房地產,現在轉而看中了棉花」。 何泳濤在長期觀察中發現,雖然整體需求很大,但中間的貿易商備貨的積極性較大,而紡織、服裝下游產業需求則較穩定。雖然棉花價格走高,但現貨市場成交較冷淡,觀望氣氛濃。 他認為,由於成本較高,加上人民幣升值預期,紡織、服裝等下游產業一般擔心價格高位下跌後,儲存過多導致虧損,所以傾向於邊用邊進貨,慢慢消化。但中間貿易商轉手風險較小,不排除他們囤積的可能。 「有專門倒貨的中間商賺發了!」趙蘭寧一直感嘆,「如果當初一看到價格上漲,立馬多購進一些就好了」。 入市資金充裕 供求關系的變化也使小麥價格出現了上漲空間。據農業部農情調度信息,2010年夏糧總產將超過2460億斤,接近2009年水平。其中,冬小麥產量2170億斤以上,比2009年增加近20億斤。 但馬文峰分析說,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和對農戶的訪談,糧食並沒有像官方公布的那樣增產,而且由於今年的極端天氣,大部分地區單產降了10%。但是因為種植面積有所增加,就全國而言,減產大概是100萬噸。 減產增加了漲價預期,市場主體紛紛入市高價收糧。萬達期貨研究員丁孫亞認為,中儲糧、中糧集團和華糧等托市主體大規模購糧,也進一步帶動市場其他主體的跟風搶購,促進了小麥價格上漲。 不過,農業部種植業司有關負責人指出,中國糧食連續六年增產,今年在面對極端天氣等不利因素下,夏糧產量接近去年水平,加之庫存量充足,小麥供求關系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因此,糧價上漲,短時期內可能是受市場上其他外在因素影響。 長期以來,中國實行低糧價政策,再利用最低收購價和各種補貼的方式補貼農民。北京大學教授盧峰認為,價格上漲反映了市場的信號,市場主體搶購的背後,表明小麥的稀缺性在增加。他指出,價格上漲的根源則在於,是前期宏觀經濟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帶動綠豆、大蒜等小眾農產品價格上漲後,後發刺激大宗農產品價格補漲。 馬文峰則認為,隨著化肥、種子等生產成本上漲,農民一畝地的利潤不過100元上下,加上各種補貼能到200元,利潤太低,加上勞動用工成本上漲,農民對價格不滿意,產生惜售心理,因而助長了供應的緊張。 他進一步分析,貨幣發行過多必然促使物價上漲。今年以來物價整體上漲,其中水稻上漲了15%、玉米上漲20%、蔬菜上漲30%、油上漲30%,小麥漲幅只有10%,是上漲最低的。「其實就是宏觀總需求的問題,票子發得太多了,資金沒處去。」馬文峰斷言。 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遠鴻認為,不論是綠豆、大蒜等小宗農產品還是小麥、棉花這些大宗農產品,都具有一定剛性需求,便於儲存,有利於短期炒作。 他指出,炒作者一般利用局部地區供求短期失衡、極端天氣等機會,進行炒作。因為農產品相對工業產品而言,受天氣影響大,但恢復需要一定的周期,炒作者一般藉助這個時間差進入。 王遠鴻也認為,小麥、棉花等大宗農產品上漲,主要還是在整體資金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國家限制「兩高一資」項目,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股市低迷,社會資金投資渠道受到擠壓,部分資金選擇小麥、棉花等大宗農產品炒作獲利。 政策難調控 未來價格走勢如何?農業部種植業司有關負責人指出,以往的價格上漲往往是中間商獲益頗豐,但糧農收益有限。未來價格調整要防止大起大落,保持市場穩定。 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張紅宇則強調,糧棉等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與供需矛盾、勞動力等成本上漲不無關系,但也不排除流動性過剩造成的游資炒作。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穩步的恢復性上漲對農民增收有力,但也要通過調控等手段,將價格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馬文峰分析,糧價後期還會繼續上漲,但由於政府有較為充足的糧食儲備,即使小麥減產,但供需緊平衡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不會出現大幅快速上漲可能。且有關部門在調研後,已經暫停了中儲糧的托市收購政策,自7月以來,小麥價格開始穩步運行。 但棉花的調控並不像小麥一樣容易。6月以來,由於棉花價格的快速上漲,國家發改委兩次宣布增加棉進口配額,同時拋儲60萬噸的預案也獲批准,交易規則已經完成,如果市場需要,隨時可以啟動。 政策發出後,市場一度擔心國家對棉花進行調控,因此棉花期貨下跌調整,但是隨著信息的逐步消化和紡紗利潤高企,棉花需求旺盛,棉花現貨價格持續上漲,棉花期貨價格逐步企穩回升,強勢依舊。 何泳濤認為,在國家棉花儲備量僅有150萬噸的情況下,雖然已經批准拋儲60萬噸,但60萬噸僅是市場一個月的需求量,調控市場能力有限。他指出,在當時市場上傳言政府要拋儲時,對價格有一定的影響,價格迅速降低了1000塊錢,從1.7萬元降到了1.6萬元,但是隨後證實60萬噸後,市場看漲趨勢又恢復,於是價格又重新上漲。 中國棉花協會調查報告也指出,由於政策面懸而未落,市場逐步消化利空消息,下游紗線市場量、價變化不大,進一步支撐棉花價格。「現在60萬噸的拋出價格和時間還沒有定,如果到時候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格,也可能會對市場有一定的壓制。」何泳濤說,「但如果加上天氣和新疆棉的影響,後期主體合約仍可能會在高位震盪。」 馬文峰指出,棉花價格的上漲最終蔓延到產業鏈終端,還是由棉農和終端的消費者埋單。他估計,到明年春季,日用紡織品的價格將上漲20%左右。 王遠鴻認為,因為棉花、小麥都不是終端消費品,可能對CPI影響有限。 也有學者認為,過高的棉價需要在終端消化後或難於消化時才能反饋到前沿。他擔心,一些小廠恐因成本過高而停產,一些大廠有可能因出口訂單價格和新近過高的原料價格差距過大而虧損。
㈦ 今年的棉花走勢如何啊價格會不會有大的波動呢
長期來看,棉花價格自2016年見底以來,底部價格在逐步抬高。放眼其他商品,國內工業品的價格因供給側改革早已見底,只是因為全球農產品連年豐收而價格維持低位,但最近美國大豆期貨已經走出了底部,玉米和小麥價格也在反彈之中,化纖也因石油價格而數次調價,在物價有通脹苗頭的背景下,棉花價格難以跌回14600元/噸以下。隨著儲備棉的逐步去庫存,決定了棉花遠期價格將逐步上漲。
㈧ 為什麼今年棉花期貨與現貨的價差那麼大
現貨品種目前還沒有棉花交易啊,你說的是期貨棉花是實物的差價吧,這個正常的,做商品不能參考實物價格,做股票不能盲目相信新聞信號,都是一樣的道理。
㈨ 202O年新疆棉花的價格如何
2019/2020年度新花預估與展望
種植面積:從調研統計來看,今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微幅提高。從具體調研區域了解到,尉犁縣由去年的120萬畝棉田減至90萬畝,減少的原因主要是黑地退出、退耕還林、環保等因素導致。昌吉州因水資源緊缺,自2017年起實施退耕還林計劃,每年將過去開墾的荒地收回,計劃一年回收20萬畝,共實施13年,預計到2030年全部完成。
種植成本:鐵門關周邊棉花種植成本預計與去年持平,租地機采棉收獲成本大約在1700-1800元/畝,手摘棉因拾花工人工成本昂貴導致成本偏高。呼圖壁縣成本年年增加,原因:1、水資源緊張,以373方/畝為標准,超過標准水費翻十倍,預計種植棉花每畝地需要500方;2、黑地管理、退耕還林的計劃下,土地流轉成本偏高,達到800元/畝。總種植成本預計2100元/畝(含機采費)。唯一下降成本在於機器打頂,節省人工費,但相對於增加的成本來說,杯水車薪。尉犁縣農戶反映,今年種植成本下降100元/畝,主要由於重播少帶來的成本減少,自有地種成本1700元/畝,租地種成本2200元/畝,其中採摘費280元/畝,租金550元/畝左右。
生產形勢:根據某大型棉企負責人的預估,受災面積佔全疆植棉面積10%左右,主要集中在北疆奎屯、石河子以及南疆阿克蘇地區。從具體的調研對象來看,鐵門關的試驗田因種子質量、田間管理等因素保持高產,預計達到512公斤/畝。尉犁縣的棉田在去年遭到嚴重減產,今年植棉期間天氣適宜,預計單產將恢復至380-400公斤/畝。北疆呼圖壁縣5月份低溫影響長勢欠佳,但8月積溫不錯,長勢良好。預計減產預期不強,單產估計與去年持平,在350-400 公斤/畝左右。前一周奎屯和石河子遭受了破三項記錄(面積、持續時間、種植晚起)的冰雹災害,該地區局部受災嚴重,預計單產僅為250公斤/畝左右,但該地區大部分棉田問題不大。
籽棉市場:目前可以看到棉田中依然是綠油油一片,田壟附近布局已經完成吐絮,大部分棉桃尚未開始吐絮。對於新年度籽棉價格的預測也是本次調研關注的焦點。對於軋花廠而言,當下棉價低迷,按照5元/公斤以下價格收購才能勉強賺取一點利潤,所以普遍預計5元/公斤以下。而對於租地種植的棉農來說,1700-2200元/畝的種植和收獲成本,結合平均400公斤/畝左右的單產,每公斤籽棉的成本大致在4.25-5.5元/公斤,如不考慮直補政策,棉農的利潤被壓縮,甚至出現虧本情況。
新棉上市之際,軋花廠謹慎采購與棉農挺價惜售的情形將時有發生,尤其在2018/2019年度出現軋花廠明顯虧損、而手摘種植成本偏高的南疆地區。這一輪博弈將決定新年度皮棉的成本。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直接補貼活動要求只有在一月底前交售籽棉的棉農才有資格領取補貼,因此時間站在軋花廠這一邊,本年度籽棉價格大概率將高開低走。
紡織情況:近年受補貼政策鼓勵的新疆棉紡織廠普遍新嶄嶄,工廠整潔、設備先進,其中不乏數台平衡步行車供工人穿梭在車間中。但我們也注意到,棉紡廠開工降低很大。某個車間一共14條線紡紗機,1-7號全部停工,8-14號小部分錠頭停工。在北疆調研的朋友也反映,其走訪的紡紗廠客戶也處於半開工狀態。這也印證了當下紡織業景氣度下滑的事實,即便有一定政策補貼和扶持,新疆紡織業也難獨善其身。
未來新疆棉花供應情況
棉農種植意願:因土地、水資源緊張的原因,未來土地流轉費用、水電費將持續上升,新疆棉花種植成本不斷提高。目前北疆已經完全實現機械化,而南疆仍有40-50%並未實現機械化收獲,存在通過提高機械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的空間。此外,若種子質量、田間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單產仍有大幅提升的可能,側面降低單位產出成本。但在宏觀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棉價提振難度偏大,植棉收益壓縮將成為近一兩年的常態。
作為戰略物資,棉花供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家保護。直補政策將直接性保障棉農種植收益,今年是18600元/噸棉花目標價補貼的最後一年,未來的直補政策或其他政策值得市場關注,也將影響棉農種植意願。
此外,其他作物的比較收益也決定棉農改種的意願。棉花作為喜熱植物,其適應性強,適宜在新疆種植,故新疆農民本身存在對棉花種植的偏好。此外,甜菜、番茄等喜涼作物不構成對棉花種植的威脅。但小麥同樣韌性足,價格合適,便存在替代的可能。
軋花廠競爭狀態:軋花廠作為皮棉最直接的供應商,其采購、生產、銷售決定了皮棉的成本和貿易流。當前新疆整體軋花廠處於產能過剩狀態,但局部區域軋花廠數量少,籽棉資源豐富,隨著兵團改制,部分軋花廠被民營公司承租下來,平均承租費用在750元/噸,額外增加了皮棉成本。
此外,北疆軋花廠的調研對象也表示,去年南疆軋花廠銷售偏慢,虧損嚴重,預計今年行情依然不好,可能會傾向於在加工後,通過現貨或者期貨渠道,加快銷售速度的策略,盡早迴流資金,降低資金和倉儲成本。預計新花上市後,若無收儲托市政策,供應壓力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