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場行情 » 論我國糧食期貨市場的現狀與問題解析

論我國糧食期貨市場的現狀與問題解析

發布時間: 2021-05-29 04:00:52

㈠ 求一篇關於「我國能源期貨市場的現狀與問題解析」論文,最好能是今年的吧!謝謝了!

這么牛的東東,俺不會

㈡ 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及對策研究

摘要:當前,我國糧食連年減產並導致其大范圍漲價,給國人敲響了糧食安全問題的警鍾,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為此,本文首先從判斷我國當前糧食安全的形勢入手,然後分析了它的未來供求發展變化趨勢。最後,就如何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粗淺建議,以期對有關部門的糧食決策有所裨益。 關鍵詞:糧食安全;糧食價格波動;對策 一、對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的判斷 最近,有兩大事件給國人敲響了糧食安全的警鍾:一是去年糧食產量有跌破4500億千克,比上年減產200多億千克。二是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糧棉油以及豬肉、蔬菜等大宗農產品價格大范圍、全面上漲。面對糧食減產和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國內學者對當前以及未來糧食安全狀況的看法出現了分歧。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糧食安全沒有問題,政府對此不必過分擔心;而另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糧食供求已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未來三年內中國糧食將發生嚴重問題,對此政府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到底當前我國糧食安全是不是出現了問題,供不應求或者說糧食隱患是否會發生呢?為此,我們需要來判斷一下當前糧食安全的形勢: 從1995年開始我國糧食連續4年豐收,再加上1995年至1998年糧食凈進口250億Kg,導致糧食年總供給量大於消費量,出現了過剩。自1999年以來,我國糧食消費需求大致在4800億Kg -4900億Kg之間,而糧食產量己經連續4年徘徊在4500億Kg左右,產不足需。這幾年全國糧食當年產需缺口在300億Kg-400億Kg之間,2003年達到450億Kg-550億Kg。在這種背景下糧食安全很自然地重新被人們所關注。1999年-200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累計減少772億Kg. 2000年糧食減少9.1%,2001年又比上年減產2.1%,2003年比上年減產5%,人均佔有量只有335Kg,這是20年來最低點。 2003年「非典」期間,國內糧價引起農業部主管部門的高度關注。進入秋收時節,各地糧油價格出現快速攀升跡象。中國糧食價格近期出現6年來的首次上揚,中部產糧大省安徽稻穀上漲30%,東北糧區黑龍江小麥每噸收購價格上漲19%,陝西省玉米每噸上漲15%。糧食減產,供求關系發生變化是糧價上漲的原因之一。人們普遍關心的是:糧食供求關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二、我國糧食問題的未來供求趨勢分析 如上所述,從發展的趨勢來看,未來我國的糧食安全隱伏著風險,存在著糧食的不安全因素。之所以說存在著隱患,從理論上來說,主要是我們國家對糧食主觀需求擴大的無限性和客觀資源再生的有限性之間存在著矛盾。因為糧食需求量呈剛性增長,越來越大,但資源再生是有限的,兩者之間就產生了矛盾。如果處理不好這個矛盾,隱伏在它們之間的風險性就會暴露出來,甚至會激化,就會產生糧食的不安全,甚至出現糧食危機。從思想狀態、糧食供給的制約、需求的增長、市場體系的不完善等方面來分析,也可看出我國糧食產銷中的種種風險和問題。 (一)我國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狀態 這主要是因為以下五個不變的發展趨勢:一是全國人口總數量龐大、基數高,每年增長1000多萬的數量在短時期內不會改變。二是人口城市化率不斷提高的趨勢不會變,到「十五」期末人口城市化率將由目前的33%提高到40%以上。三是居民生活結構進一步改善不會變,消費食物的多樣化、優質化趨勢將加強,動物蛋白食品的消費數量將越來越大。四是調整經濟結構、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會變,我國將繼續大規模退耕還林、還牧、還草,這必然需要增加退耕糧食補助和食物供應。五是畜牧業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不會變,由此對飼料糧的需求將大幅增長。上述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對糧食和主要食物的需求將不斷增長。據預測到2005年,全國糧食總需求量將增長到50450萬噸,其中口糧、飼料糧、工業用糧、種子用糧的需求量將分別增長到28938萬噸、15803萬噸、4399萬噸和1310萬噸,依次比2002年增加1629萬噸、656萬噸、690萬噸、246萬噸。毫無疑問,隨著糧食和主要食物需求量的不斷增長,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的擔子將越發沉重。 (二)糧食供給受多種因素制約,提高供給能力難度很大。 之所以說糧食供給受多種因素制約,提高供給能力難度大,這主要是由於我國自然資源享賦,存在多種缺陷: 1.耕地少,生產規模狹小。在農業和糧食科技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之前,糧食的種植面積和糧食的單產是糧食總產量不斷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但是我國的人均耕地只有1.5畝,僅佔世界的40%,預計到2010年,全國人均耕地的數量將下降到1.43畝,規模與國外一些國家簡直無法相比:澳大利亞人均耕地120.8公頃、加拿大110公頃、美國57公頃、法國18公頃,阿根廷17公頃、俄羅期14.5公頃。還不可忽視的是,目前我國耕地每年仍以幾百萬畝的數量減少,不斷縮減的耕地面積是我國糧食生產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2.水資源短缺,乾旱威脅嚴重。我國是世界上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22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量的1/4,而且分布極不平衡,水資源多分布在南方,長江以北的地方一般都缺水,像河南、河北、山東、東北,這些糧食主產區都嚴重缺水。而正是這些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糧食基地,是提供商品糧的主要來源。然而缺水成為糧食主產區增產的制約因素。 3. 水資源污染嚴重。據統計,全國1200條河流中,有850條河流受到嚴重污染,利用污染的水來灌溉農田,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也受到污染。環境和水資源污染降低了我國糧食農產品的質量。 4.加入WTO以後,我國農產品出口受到外國綠色壁壘的阻礙。我們不能埋怨別人提高壁壘,而應該認真反思一下,我們生產出的被污染的食物,能讓本國人民吃嗎?中國人民也應該吃綠色食品。據報道,全國每年廢水、污水的排放量高達606億噸,7大水系的支流和下流水質惡化,湖泊、海口、海灣水體富營養化日趨嚴重。綜合上述,一方面我國缺水,另方面污染又加重了水資源的短缺,造成生態脆弱,旱澇頻繁發生,制約糧食生產的增長。 (三)「退耕還林還草」的推進,客觀上加劇了糧食需求矛盾。 根據林業部門的規劃,全國到2006年將總計退耕還林1467萬公頃,涉及數億人口。到2002年己經退耕還林720萬公頃,涉及1300多萬農戶。從2000年到2002年對退耕還林工程己投入233.54億元,其中糧食補助150.08億元,現金補助17.53億元,中央財政轉移支付4.2億元,中央累計供應糧食107.5億公斤。2003年,全國安排退耕還林工程投入266.69億元,當年供應糧食133.5億公斤,另外地方還要承擔糧食的調運費18.7億元。我個人認為,實施退耕還林戰略決策英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現在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這一點應該充分肯定。但在取得巨大進展後的今天,進度應該調整。就像打仗一樣,大規模的進攻取得輝煌戰果之後,需要總結、體整,以利再戰。退耕還林的巨大戰役已進行了三年,現已退耕667萬多公頃了,國家迄今己拿出了幾百億元、幾百億斤的糧食,預計從2005年開始,供應糧食將達到高潮,退耕還林的有效期限是8年,所需求的糧食量十分巨大。為了鞏固成果,根據國家的糧食供應能力、國家的財力、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現在需要作適當地調整。即需要對退耕還林進行中期評估,總結經驗,針對問題,突出重點,穩步提高。換句話說,對退耕還林應該穩定規模,鞏固提高,分類實施,以利再戰。總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必須考慮到糧食安全的因素,必須考慮到退耕還林後的鞏固不反彈的問題。 (四)農業科技較為落後,服務體系還很薄弱。 目前發達國家農業和糧食增長的80%、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70%都是依靠農業科學技術取得的,但是中國的農業科學技術還相對落後。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專題研究,我國農業科技的貢獻率在「八五」期間是34.28%,比發達國家差1/3多;在「九五」期間提高到40.7%,比發達國家還差一半左右。此外,目前我國農村科技服務尤其落後。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作為第一生產力的農業科學技術還相當落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五)有3000萬農村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城市還有725萬的失業人口。 解決這部分人口的糧食安全問題,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內容。還剩下的3000萬農村人口的脫貧問題,難度更大,造成這部分人難於脫貧有種種客觀因素,有的是缺乏生存條件,有的是勞動者的素質不高,有些是身體殘疾造成的社會弱勢群體。按照糧食安全的概念,要保證人人有飯吃,這是確保糧食安全必須注意解決的問題。 從上面的評析看,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存在種種隱患,存在風險因素,必須給以足夠的重視,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三、對策——建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由下表可見,我國糧食安全水平的各項指標,人均穀物佔有量和糧食自給率略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外,其餘兩項指標皆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同上述各國的比較中,我國糧食安全的綜合水平低於美、加、法、澳四國,但高於俄羅斯、日本和印度。這表明,在人多地少的國情下,取得如此高的糧食安全水平實屬不易,也是我國對於世界糧食安全的一大貢獻。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僅靠這種靜態指標的對比尚不能說明糧食安全狀況的全部問題。因為從本質上講,糧食安全應由各國的國情和不同發展階段的糧情決定。我國現階段,影響糧食安全的許多因素發生了變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又對糧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清醒地認識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全面應對我國糧食安全問題。 世界主要糧食生產、消費國糧食安全狀況表 糧食總產量波動指數 糧食自給率 糧食儲備率 人均穀物佔有量(Kg) 中國1.88 98.37 24.65 344 美國7.56 138.32 45.83 1252 加拿大 6.69 179.69 79.85 1368 法國4.14 163.07 19.01 985 澳大利亞 9.81 298.85 49.24 748 俄羅斯 5.64 94.60 11.92 640 日本4.27 40.53 46.36 121 印度3.64 97.62 15.26 231 世界平均 2.21 100.18 40.42 348 (註:本表前三項指標為1960-1996年的平均值,人均穀物佔有量為1992-1994年的平均值) 面對我國糧食安全出現的上述問題,我國學者提出了諸多對策,比如:應從思想上重視糧食安全;科技興糧;採取技術集成以實現糧食超高產;要充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對農業實行政策傾斜等等。但我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糧食安全隱患,就必須從中國的國情、經濟發展情況以及糧食安全的特性等出發制定糧食安全的保障體系。 (一)堅持基本農田制度不動搖,提高糧食的可持續增產能力。 在科學技術沒有根本性突破之前,耕地依然是糧源之基,保證足夠的糧食麵積、穩定地提高耕地的糧食生產能力,應該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因此要繼續堅持珍惜每一寸耕地的國策,堅持基本農田保護制。目前我國應嚴守1. 1億公頃基本農田這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同時要保持1.03億公頃—1.07億公頃的糧食種植面積。與此同時,對糧食主產區要實行優惠政策,對糧食主產區和主產區的農民加強保護和扶持力度。目前,急需要採取「五保護」、「五提高」措施:一是保護其主體農民利益,切實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二是保護其基礎稀有資源耕地,不斷提高生產能力;三是保護其命脈水源,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四是保護其屏障生態環境,大力提高可持續增產能力;五是保護其關鍵農業科技,提高農業糧食科技創新能力。與這些重要措施相結合,要繼續建設現代化商品糧基地,形成新的穩定的糧食生產能力和商品糧供應基地。 (二)培育和健全現代糧食市場體系,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供應。 發揮糧食市場機制配置糧食資源的基礎作用,能夠高效、靈活、低成本地保證糧食供應。因此,必須建立以國家批發市場為龍頭、區域批發市場為骨幹、眾多的分布全國城鄉的集貿市場為基礎、糧食期貨市場為先導的完整的糧食市場體系。 在加強和健全市場體系過程中,要更多地關注建立市場信用制度,採取「五強化」和「五嚴格」的措施規范糧食市場體系。我國目前還是一個「非徵信國家」,還沒有建立起信用制度和信用中介機構,在國際上的信用度還比較低。因此,必須建立以誠信為本的信用制度,努力做到「五個強化」:強化公正的徵信中介服務,強化各類糧食市場主體的信用觀念和信用意識,強化糧食市場的信用立法和執法力度,強化糧食企業內部的中介行業的市場化發展,強化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和自律管理。同時還要加強市場監管,實行「五嚴格」:嚴格交易市場准入制度;嚴格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嚴格產品檢疫檢驗制度;嚴格整治假冒偽劣的商品和非法交易行為;嚴格實行產品無污染包裝和標簽制。 (三)堅持和完善糧食儲備體系,調整糧食儲備的結構和規模。 建立國家糧食儲備制度,是國際上通用的保障糧食安全的制度建設。我國是個人多、地少、財弱的大國,更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糧食儲備制度。我國周邊的14個國家都建有糧食儲備,菲律賓的糧食儲備機構直接歸總統管。我國建立專項糧食儲備制度己有多年,建造了一批現代化儲備庫,建立起垂直管理體系,並且己發揮出重要作用。然而,客觀而言,我國糧食儲備制度在體制和機制方面還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成本還比較高,宏觀調控作用還不夠大,因此對國家糧食儲備制度、特別是儲備規模和管理,必須進行改革調整,引入競爭機制,逐步健全和完善,努力實現五化:管理要規范化,規模要適度化,結構要合理化,輪換要制度化,成本要低廉化。 (四)建立糧食預警報系統,及時提供准確可靠的糧食信息,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建立糧食預警報體系和專業機構,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十分必要和重要。這也是國際上的普遍做法,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建立了預警報機構。我國應該盡快建立預警報體系和專門的預警報機構,由專業人員密切追蹤、不間斷地搜集、整理、加工信息、形成信息主流,為國務院提供有觀點、有論據的報告。首先要建立准確、靈敏的市場價格預警報體系。價格是市場行情的晴雨表,是市場變化最靈敏的綜合反映,及時、全面掌握了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價格信息,就能進行科學決策。其次是建立糧食總量供求平衡的預警報系統,全面地監測和掌握各方面的糧食資源總量、消費總量、需求總量的平衡。第三是建立國家糧食安全的警級、警線。即在什麼情況下無警,什麼情況下是弱警,糧食風險達到什麼程度是中警,達到什麼程度是強警,以此建立起糧食安全的警級和警線,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使用。第四是建立專門的預警報機構,專門把各種信息進行匯總、加工、分析,形成綜合報告,及時供給政府,作為國家糧食決策的可靠依據。 (五)健全和創新科技支撐體系,依靠科技創新來加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 實踐證明,世界上每一次農業科技革命都帶來了農業和糧食產業的提升,也提高了糧食的安全度。但是,如前述我國的農業科技在總體上還比較薄弱,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比較薄弱,另外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改造傳統產業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等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強大。因此,健全和創新科技支撐體系,對於農產品的深加工,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當前實際需要出發,我國要健全農業和糧食的良種體系、安全儲藏體系,精深加工體系,資源開發轉化體系,質量標准體系等。這里特別強調,建立和健全糧食等農產品質量標准體系要與國際接軌,以促進國產糧食等產品的質量適應國際市場要求。這既符合我國應對「入世」挑戰、打破國外「綠色壁壘」的需要,又符合國內市場對高質量、高安全性農產品的需求。 目前,在我國最迫切的是建立和健全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管理標准和生產技術標准:前者包括產地環境管理標准、生產管理標准、儲藏管理標准、營銷管理標准及衛生安全管理標准等;後者包括生產技術、商品質量、檢驗檢疫等標准。除了制定標准體系之外,我國還要大力發展綠色產品、綠色食品,以高質量的綠色產品去打破外國的「綠色壁壘」,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 綜上所述,清醒評析中國糧食安全的目前態勢,客觀預測中國糧食安全的未來趨勢,對全國糧食安全問題不可盲目樂觀、掉以輕心,也不可在樂觀和悲觀間左右搖擺,擾亂人心,更不可消極悲觀、失去信心。只要我們能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採取措施,建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防患未然,我國的糧食安全就會得到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朱澤.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仁[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中國農科院.中國糧食之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89. [3]王濟民,李玉珠.中國糧食波動的實證研究農業經濟與科技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5. [4]朱希剛.跨世紀的探索:中國糧食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5]劉笑然,郭纓蔚.中國糧食安全、供求平衡與宏觀調控研究[J].中國糧食經濟,2003(2). [6]彭珂珊.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歷史回顧和現狀分析[J].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1) [7]彭珂珊.我國糧食安全生產狀況和未來形勢分析—— 兼論2003年糧食價格波動[J].糧食問題研究,2004(1). [8]丁聲俊.目前態勢未來趨勢糧食安全——關於我國糧食安全及其保障體系建設[J].糧食問題研究,2004(1).

㈢ 求幫忙在中國知網下載一篇論文 題目是 關於我國糧食貿易進出口貿易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分析

我國糧食貿易進出口貿易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分析
這樣理解,清楚

㈣ 中國糧食現存的糧食問題與對策...

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對策
面對世界性質的糧食危機,中國在開放市場條件下,需要採取以下措施來應對糧食安全問題:
(一)調整和優化糧食生產布局,努力擴大優勢產區發展糧食生產。根據我國現有的自然條件和各地比較優勢,加大對糧食優勢產區的投入力度。重點加強這些地區良種引育、農技、農機、信息等服務體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糧食增產奠定牢固的物質基礎。
(二)主攻單產,穩定增加糧食總產。在穩定基本糧田和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大力實施科技興糧戰略,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糧食生產方式,努大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大力調整糧食生產結構,積極推進糧食向優質化、專用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提高糧食質量。
(三)加大優良品種和種糧技術的推廣,建立科技支撐的長效機制,是今後中國糧食生產發展的必由之路。把科技因素作為增產糧食的重中之重,努力轉變農業生產增長方式,建立科技支撐的長效機制,最終依靠科技進步解決好中國的糧食問題。
(四)加強基本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入,增強糧食生產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加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建立糧食生產基礎設施投入的長效機制,關鍵要加大對連接田間地頭的小型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五)嚴格耕地保護,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發展糧食生產,關鍵是建立起耕地資源保護和有效利用的長效機制。建立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長效機制,把耕地減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協調好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矛盾,不斷改善和提高耕地質量,為提高糧食產出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六)建立糧食生產抗風險能力的長效機制。糧食生產面臨著自然與市場雙重風險。建立糧食生產抗風險的機制,提高種糧農民抵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通過制度創新,建立風險規避和損失補償機制。健全糧食期貨市場。規范市場交易行為,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作用。

㈤ 喬娟的學術成果

1. 喬娟、李秉龍、康敏《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與現貨市場關系研究》著作,華夏英才基金資助出版,31.5萬字,科學出版社ISBN,該著作同時被列入「華夏英才基金學術文庫」,2008年6月
2. 喬娟、李秉龍《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研究》著作,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出版,53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ISBN(該著作同時被列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的中國經濟問題叢書)2006年8月。該著作於2008年獲得第十五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優秀著作三等獎;該著作於2008年獲得「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3. 李秉龍、喬娟、王可山《WTO規則下中外農業政策比較研究》著作,20萬字;中國農業出版社ISBN2006年3月
4. 李秉龍、張立承、喬娟、曹宏民《中國農村貧困、公共財政與公共物品》著作,30萬字;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出版,中國農業出版社ISBN2004年
5. 顏軍林、喬娟、陳勁松《中國農業競爭力研究》中的「中國柑桔國際競爭力」,著作,2萬字;中國農業出版社ISBN2003年,通訊著作
6. 喬娟《中國肉類產品國際競爭力研究》著作,中華農業科教基金資助出版,20萬字;中國農業出版社ISBN2002年11月。該著作於2004年12月獲得農村發展研究專項基金2004年首次評獎,「專著類」提名獎
7. 李秉龍、喬娟《論農業政策與經濟利益轉移》著作,20萬字;遼寧人民出版社ISBN1996年
8. 《農業經濟學》(第2版)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45.5萬字;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ISBN2009年1月,參編2萬字(第四章農產品期貨市場)
9. 《農業標准化知識讀本》「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農」知識讀本叢書,編著,18.2萬字;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ISBN2009年6月,主編1/2(喬娟、周雲龍)
10. 《市場營銷學》營銷學系列教材,編著,40.6萬字;清華大學出版社ISBN2008年4月,主編2/2(陸娟、喬娟)
11. 《市場營銷學》21世紀高等農業院校經管類系列教材,編著,45萬字;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ISBN2005年3月,主編1/3
12. 《畜牧業經濟管理》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編著,45萬字;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ISBN2003年,副主編2/8
13. 《市場營銷學》高等農林院校十五規劃教材,編著,30萬字;中國農業出版社ISBN2003年,副主編2/8
14. 《現代期貨市場學》編著,50萬字;經濟管理出版社ISBN2003年,參加
15. 《市場營銷學》編著,20萬字;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ISBN2000年,獨立主編
16. 《市場營銷學》本校教材,編著,20萬字;1998年,2/3
17. 《市場學原理與農產品貿易》編著,20萬字;中國農業出版社ISBN1995年,參編 1. 國際生物質能源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探索與爭鳴》43-45,2009(2),通訊作者
2. 「中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原因與對策探討」《中國畜牧雜志》23-26,2008年第44卷第8期
3. 「中美棉花期貨與現貨價格傳導關系比較分析」《中國農業大學學報》87-93,2008,13(2),通訊作者
4. 「中國玉米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功能的實證分析」《農業技術經濟》31-37,2008.2,通訊作者
5. 「中美棉花期貨市場功能比較分析」《價格月刊》67-70,2008.4,通訊作者
6. 「中國豆油期貨市場功能的實證分析」《技術經濟》79-84,2008.4,通訊作者
7. 「質量投資模型下的安全食品生產實體決策行為分析」《技術經濟》74-77,2008年第27卷第5期,通訊作者
8. 「國際壟斷對中國大豆進口影響的實證分析」《技術經濟》69-73,2008第27卷第6期
9. 「國內外農業標准化現狀及其發展趨勢」《農業展望》38-40,2008.6,第二作者
10. 「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歷程、現狀及前景」《農業展望》38-42,2008.3,通訊作者
11. 「肉牛產業加速下滑急需出台扶持政策」《中國畜牧雜志》6-9,2008年第44卷第10期,第四作者
12. 「消費者乳品購買行為與支付意願分析——以北京市居民為例」《中國食物與營養》31-34,2008.7,第三作者
13. 「中國實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性與限制因素分析」《中國畜牧雜志》10-13,,2007年第43卷第6期
14. 「國有農場財務危機預警定量分析系統的構建」《中國農業經濟評論》2007.2,通訊作者
15. 「中美棉花期現貨市場價格之間傳導關系的實證分析」《中國物價》23-26,2007.10,通訊作者
16. 「食品安全:消費者對可追溯食品的認知、購買意願和行為研究——北京市消費者調查」 《2007年中國青年農經學會論文集》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10,通訊作者
17. 「農戶借貸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中國農業經濟評論》2007.3,通訊作者
18. 「中國大豆生產的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分析」《農業技術經濟》2007.4,通訊作者
19 「農戶社會資本及其對借貸行為的影響」《鄉鎮經濟》2007.12,通訊作者
20. 「中國實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性與限制因素分析」《中國禽業導刊》2007.4
21. 「世界小麥的生產與貿易」《生命世界》2007.9,通訊作者
22. 「中國大豆進出口與豆油、豆粕進出口關系的實證分析」《農業展望》,通訊作者
23.「農業標准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主旋律」《農業工程技術新農村建設專輯》2007.6,第二作者
24. 「東北大豆優勢產區國際競爭力分析」《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7,通訊作者
25. 「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發揮的現貨市場條件探討」《中國農業經濟評論》2006.3
26. 「中國大豆市場競爭性實證分析:1998~2004」《中國農村經濟》2006.2,通訊作者
27. 「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發揮的現貨市場條件分析」 2006年全國中國青年農經學會論文集《新農村建設與三農問題》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0
28.「貿易政策調整與中國大豆進口」《新疆農墾經濟》2006.5,通訊作者
29. 「構建我國食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制約因素及建議」《理論探討》119-120,2006.6,通訊作者
30.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畜產食品的安全問題」《飼料科技與經濟》2006.10
31.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與監管」《中國牧業通訊》2006.21,18-22
32. 「解讀「7+1」模式」《飼料科技與經濟》2006.6
33. 「我國實施畜產食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的限制因素及對策探討」 中國林牧漁業經濟學會飼料經濟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2006.12
34.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與監管」 第九次全國畜牧業經濟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畜牧業經濟理論與實踐》2006.10
35. 「論農業產業帶建設與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農業經濟導刊》2005.4
36. 「The theories, methods and demonstr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for China』s meat procts」,《百年農經》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9月
37. 「我國生鮮食品超市業態成長的限制因素與對策分析」,《財貿經濟》2005.9,通訊作者
38. 「新「零售之論」理論與生鮮食品零售業態演化」,《財經科學》2005.9,111-117,通訊作者
39. 「中美棉花價格比較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和諧社會與農村發展》(287-293)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10月,通訊作者
40. 「中國大豆國際貿易與國內市場價格關系的實證分析」,《農業經濟問題》2005.11,通訊作者
41 「中國大豆競爭力國際比較」 《世界農業》2005.9,通訊作者
42. 「進口沖擊下的中國大豆產業發展對策」,《農業現代化研究》2005.3,通訊作者
43. 「中國豆粕期貨市場功能發揮的實證分析」,《中國畜牧雜志》2005.6,通訊作者
44. 「中國農業利用外資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世界農業》2005.2,通訊作者
45.「生鮮食品超市的業態成長:限制性因素與對策分析」,《產業經濟研究》2005.4,通訊作者
46. 「中國優勢奶牛產業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以黑龍江A縣和山西B縣為例」,《新疆農墾經濟》2005.3,通訊作者
47. 「中國鮮蘋果在其主要出口市場上的競爭狀況分析」,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5.9,通訊作者
48. 「我國蘋果在其主要進口國或地區的競爭狀況分析」,《北方果樹》2005.5,通訊作者
49. 「中國家禽業發展中的信用問題及建議」,《中國禽業導刊》2005.12,第三作者
50. 「中國大豆期貨市場運行特點及其影響因素」,《調研世界》2005.1,通訊作者
51. 「論農業產業帶建設與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農業經濟問題》2004.12
52. 「中國小麥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國際比較分析」《中國糧食經濟》2004.9,通訊作者
53. 「中國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緩慢的原因探討及相應對策」,《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農村改革》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8
53. 「中國水禽肉國際競爭力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2004.7-8
54. 「中美小麥成本和價格比較及其原因分析」,《農業科技管理》2004.4,通訊作者
55. 「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運行效果分析」,《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技術經濟問題研究》氣象出版社2004.9,通訊作者
56. 「中國小麥國際競爭力及其影響因素的國際比較分析」,《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農村改革》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8,通訊作者
57. 「比較優勢與山西省種植業結構調整」,《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3,通訊作者
58. 「WTO規則下國際農業政策的發展趨勢」,《調研世界》2004.9,第三作者
59. 「中國禽肉出口面臨的技術壁壘及對策分析」,《中國禽業導刊》2004.11,第三作者
60. 「The theories, methods and demonstr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for China meat procts」,《中國、歐盟、以色列持續農業發展國際研討會宣讀,中國北京》2004.3
61. 「中國肉類產品國際競爭力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探索 交流 發展》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6
62. 「中國雞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比較分析」,《探索 交流 發展》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6,第二作者
63. 「肉類產品質量安全分級系統的國際比較」,《中國畜牧報?東方畜牧周刊》2003.1第66期
64. 「畜產品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畜牧業經濟管理》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03.3
65. 「中國豬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比較分析」,《加入WTO後的兩岸農業—投資與貿易》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3.7,第二作者
66. 「中國奶類產品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2003.12
67.「中國牛肉國際競爭力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小康社會與農民、農業、農村》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10
68. 「中國雞肉國際競爭力及其影響因素分析」,《21世紀展望》韓國光州?全南發展研究院2003.12
69. 「結構調整要效益優先——各省市區主要農產品綜合比較優勢分析」,《農民日報》第八版2003.11,第三作者
70. 「中國雞肉國際競爭力分析」,《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2003.7
71. 「中國雞肉國際競爭力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韓農產品貿易與農業發展國際研討會宣讀》2003.10
72. 「中國柑桔鮮果國際競爭力的比較分析」,《中國農村經濟》2002.11
73.「中國大豆國際競爭力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調研世界》2002.10
74. 「中國柑桔鮮果國際競爭力分析」,《WTO與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9,通訊作者
75. 「中國大豆國際競爭力的國際比較分析」,《WTO與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9,通訊作者
76. 「中國豬肉與世界主要出口國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中國畜牧報?東方畜牧周刊》2002.01
77. 「國外農業財政政策與農業金融環境比較研究」,《世界農業問題研究(第四輯)》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1,第二作者
78. 「中國豬肉國際競爭力變動分析」,《科技進步?結構調整?農民增收》氣象出版社2002.1
79. 「中國大豆為何陷入困境」,《調研世界》2001.10
80. 「中國主要家畜肉類產品國際競爭力變動分析」,《中國農村經濟》2001.7
81. 「中國主要新鮮水果國際競爭力變動分析」,《農業經濟問題》2000.12
82. 「農產品貿易自由化與發達國家農業保護政策的改革」,《調研世界》2000.7,第二作者
83. 「中國農產品期貨交易不斷萎縮的原因探析」,《調研世界》2000.1
84. 「論我國水資源的經濟利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市場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湖南地圖出版社1999.7
85.「簡析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選擇」,《農業合作經濟經營管理》1999.5
86. 「論棉花產銷市場化及其政策選擇」,《調研世界》1999.5,第二作者
87. 「對我國水資源利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分析」,《調研世界》1999.3
88. 「論全國統一糧食市場的培育和發展」,《中國糧食經濟》1998.8
89.「論全國統一糧食市場的培育和發展」,《食品安全與比較優勢》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7
90. 「發育全國統一糧食市場的意義與對策」,《農業科研經濟管理》1998.2
91. 「影響我國統一農產品市場發育的成因與對策」,《學習與探討》1998.1
92. 「鄉鎮財政體制改革滯後是農民負擔加重的根本原因」,《農業經濟問題》1997.10,第二作者
93. 「培育和發展全國統一農產品市場的思考」,《農業現代化研究》1997.5
94. 「論農業教育與其經濟利益向農業的轉移」,《農業經濟問題》1997.10,第二作者
95. 「論農業稅收與其經濟利益向農業的轉移」,《調研世界》1997.5,第二作者
96. 「論農業教育與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及其經濟利益向農業的流淌」,《市場經濟與區域發展》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第二作者
97. 「論農業政策性銀行與其向農業的經濟利益轉移」,《調研世界》1997.2,第二作者
98. 「論棉花產銷政策的改革與市場體系的建立」,《中國農民與農村經濟發展》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6,第二作者
99. 「棉花產銷必須實行市場趨向的政策」,《調研世界》1996.2,第二作者
100. 「論農業政策與經濟利益轉移的評估」,《經濟縱橫》1996.3,第二作者
102. 「發展我國糧食期貨交易的障礙與對策」,《糧食科技與經濟》1996.1
103.「論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與提高對策」,《遼寧省第二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
104. 「論農業政策與經濟利益轉移」,《農業經濟》1995.10,第二作者
105. 「初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農業經濟》1995.5,第二作者
106. 「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初步思考」,《農經理論研究》1995.2
107. 「論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邁向21世紀的中國農業》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第二作者
108. 「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合作制」,《經濟縱橫》1995.2,第二作者
109. 「市場經濟與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市場經濟與政府職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
110. 「農業政策執行中的失真問題」,《經濟縱橫》1994.9,第二作者
111. 「論政府對農業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目標和手段」,《農經理論研究》1994.2
112. 「遼寧省農村經濟股份化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初步探索」,《農業經濟》1993.11
113. 「糧食經營市場化與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經濟與農村發展》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
114. 「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家糧食儲備」,《市場經濟與農村發展》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第二作者
115. 關於國家對糧食市場宏觀調控的思考」,《農業經濟》1993.2,第二作者
116. 「海城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調查」,《農業經濟》1992.5
117. 「試論國家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遼寧省首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東北工學院出版社1992.12
118.「試論我國農業保險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遼寧省首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東北工學院出版社1992.12 ,第二作者
119. 「淺談增加農業投入及其對策」,《沈陽農業大學學報》1991.3
120. 「聯邦德國農業中的合作社」,《農業經濟》1991.2,第二作者
121. 李秉龍、喬娟「棉花產銷必須實行市場趨向的政策」,《調研世界》1996.2,CSSCI
122. 李秉龍、喬娟「論農業政策與經濟利益轉移的評估」,《經濟縱橫》1996.3
123. 喬娟「發展我國糧食期貨交易的障礙與對策」,《糧食科技與經濟》1996.1
124. 喬娟「論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與提高對策」,《遼寧省第二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
125. 李秉龍、喬娟「論農業政策與經濟利益轉移」,《農業經濟》1995.10
126. 李秉龍、喬娟「初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農業經濟》1995.5
127. 喬娟「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初步思考」,《農經理論研究》1995.2
128. 李秉龍、喬娟「論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邁向21世紀的中國農業》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129. 李秉龍、喬娟「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合作制」,《經濟縱橫》1995.2
130. 喬娟「市場經濟與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市場經濟與政府職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
131. 李秉龍、喬娟「農業政策執行中的失真問題」,《經濟縱橫》1994.9
132. 喬娟「論政府對農業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目標和手段」,《農經理論研究》1994.2
133. 喬娟、李秉龍「遼寧省農村經濟股份化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初步探索」,《農業經濟》1993.11
134. 喬娟、李秉龍「糧食經營市場化與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經濟與農村發展》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
135. 李秉龍、喬娟「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家糧食儲備」,《市場經濟與農村發展》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
136. 李秉龍、喬娟「關於國家對糧食市場宏觀調控的思考」,《農業經濟》1993.2
137. 喬娟「海城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調查」,《農業經濟》1992.5
138. 喬娟、李秉龍「試論國家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遼寧省首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東北工學院出版社1992.12
139. 李秉龍、喬娟「試論我國農業保險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遼寧省首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東北工學院出版社1992.12
140. 喬娟「淺談增加農業投入及其對策」,《沈陽農業大學學報》1991.3
141. 李秉龍、喬娟「聯邦德國農業中的合作社」,《農業經濟》1991.2

㈥ 我國期貨市場的現狀是什麼樣的

國內目前有四大期貨交易所,上市品種已超過50種。

㈦ 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和解決對策

哈,是寫論文用吧,這種題目你怎麼能指望在這里得到詳細答案。
大體給你一個思路吧:投資者結構不合理,期貨公司規模普遍偏小,業務單一,服務結構雷同。
以日本為例,期貨經紀數量嚴格控制,形成良性競爭,產生規模化相應,而諸多國內期貨公司的存在導致中國期貨在國際話語權的不足
國外期貨經紀大多採用多層次多樣化結構,也就是分工細化,發達國家期貨市場已經形成豐富的三級監管體系,而在國內目前實質上是證監會的一級監理
業務上中國期貨業務單一,禁止自營,國外期貨公司大多是全能型金融公司,包括經紀,結算,基金管理,顧問,場內交易等,這導致國內期貨公司收入來源窄小,不利於快速發展
大致先這些吧,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㈧ 2000年後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概況

WTO後中國期貨市場:現狀、問題和對策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內投資者,無論是商品生產者還是需求者,無論是證券市場的參與者還是外匯市場的參與者,都迫切地需要規避價格風險的手段,這給中國的期貨市場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而入世後資本市場的開放將使中國期貨市場直接面對國內外游資的沖擊,市場發展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怎樣改進?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到市場是否能承受住入世的沖擊,是否能把握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取得跨越式發展。

一.期貨市場發展現狀

2001年對中國人來說是喜慶的一年:北京申奧成功、男足首進世界盃、中國正式加入WTO,等等;2001年對中國期貨市場來說也是喜慶的一年:經過六年的規范整頓之後,市場出現了恢復性增長,交易額和交易量比2000年增長近一倍,期貨市場在沉靜多年後逐步重新受到社會和投資者的關注。盡管從交易量來看市場似乎已經走出了低谷,在政府重拳規范治理後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不易,但要說市場信心已完全恢復還為時尚早,從圖1可以看到由於期貨市場各類風險事件頻發,市場起伏跌宕,要想達到或超過1995年的歷史高位,市場還得先在質上給投資者更大的信心。

資料來源:2001年及以前的統計數據來自《中國證券期貨年鑒》,1995-2001,2002年數據來自鄭州商品交易所研發部。

期貨市場和其它資本市場一樣,其基本功能發揮情況和與國際市場的聯系程度將決定它是否能在國際化過程中經受住考驗。下面分別考察上海銅、大連大豆和鄭州小麥三個市場在不同階段的表現情況1。

1. 期貨和現貨價格關系

商品期貨市場基本功能的發揮取決於期貨和現貨價格關系,下列圖表說明了各個市場的情況。

圖2和表一說明上海銅期貨市場的走勢和現貨市場非常緊密,這表明期銅市場起到了很好的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從各階段看,第二階段期貨、現貨價格相關性比其他兩階段差,第三階段的相關系數較前兩階段都高,說明上述兩個功能的發揮越來越好。

圖2 滬銅期貨、現貨價格走勢表 1 滬銅期現貨價格相關系數時間區間 總區間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相關系數 0.9704 0.9598 0.9307 0.9822
資料來源:上海期貨交易所,其中期貨價格為三月合約日收盤價,現貨價1993年-1998年2月23日采自國家物資信息中心,之後采自安泰科《中國金屬通報》時間區間 1993.03.01-2001.12.28

從圖3看出,連豆市場期現貨價格相關性較好,但表2表明從1996年3月到2001年1月間雖然二者總的相關性不錯,為0.8288,但期間變化很大,1999年為0.7181,1999年後只有0.1092。而2000年9月到2001年8月二者的相關系數也不超過0.5。這說明大豆期貨市場基本功能發揮不是很好。

圖 3 連豆期貨現貨價格關系 表 2.連豆期貨現貨價格相關系數時間區間 總區間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相關系數 0.8388 0.7181 0.1092/<0.5①

資料來源:大商所市場部。大豆現貨價格為吉林玉米批發市場、黑龍江糧油批發市場的每周現貨價的算術平均價,期貨價格為每周各合約結算價加權平均價。

分析圖4和表3,發現1996年以前鄭麥市場功能發揮比其他市場好,相關系數為0.97,但1996年以後就遠不及其他兩個市場,尤其是1999年以後相關系數僅為0.19,市場完全沒有發揮其基本功能。

圖 4 鄭麥期貨現貨價格關系 表 3 鄭麥期現貨價格相關系數時間區間 總區間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相關系數 0.838931 0.9720 0.8559 0.1892

資料來源:鄭商所研發部。時間為1994年1月到2001年12月,期貨價格為鄭商所小麥交割月價格的每旬平均值,現貨價格為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小麥車板交貨價。

從以上分析得出,國內三個交易所在價格發現這一基本功能上表現各異。滬銅無論是總的情況還是各個階段表現最好,期貨現貨價格相關性強,市場運行平穩,連豆和鄭麥總區間和前兩個階段表現還好,但第三階段很差。

2. 國內外市場關系

從圖5和表4可得,滬銅從上市以來一直和全球最大的金屬期貨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保持著非常好的相關關系,滬銅價格不僅很好的反映了國內市場的供需情況,而且反映了國際市場的供需狀況,這說明滬銅市場和國際聯系緊密,是一個相對開放的,較成熟的市場。

圖 5 上海和LME三個月合約價格關系

表 4 上期所和LME期貨價格相關系數

時間區間 總區間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相關系數 0.9542 0.9193 0.9128 0.9449

資料來源:上期所信息部,時間為1993.03.31-2002.02.28

由於缺少相關詳細數據,對連豆國內外關系的分析引用大商所研發部的資料,不能分階段對比。從圖6和表5中看出,連豆與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期貨市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聯系比較緊密,相關系數達到0.85左右,這說明作為中國大豆期貨價格很好的反映了國際期貨價格,能同時反映國內外的供需狀況,是一個較成熟的市場。

圖 6 大商所和CBOT的S0109合約價格走勢對比

表5 大商所與CBOT各合約相關系數統計表

合約
S0109
S0111
S0201
S0203

相關性
0.913
0.917
0.805
0.794

資料來源:大商所研發部,他們研究的是幾個代表性合約2000年到2001年與CBOT對應合約的相關情況。

從圖7和表6可得,鄭商所期貨價格和國際期貨價格的相關性不是很好,尤其是第三階段,相關系數僅為0.053,而且鄭商所小麥價格一直比CBOT高,這一方面說明小麥期貨作為最大的在交易期貨品種,和國際的聯系不緊密,市場開放度不夠,不能反映國際市場的供需狀況;同時也說明我國小麥現貨市場和國際市場存在差距,由於小麥是最大的糧食品種之一,國家和地方存在一定的保護政策,使得各地的現貨市場以及國內外的現貨市場出現分割,造成信息流和物質流不能同步,從使市場間長期維持較大差價,資源不能被有效配置。

圖 7 鄭商所和CBOT近交割月合約價格走勢對比

表6 鄭商所和CBOT期貨價格相關系數

時間區間 總區間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相關系數 0.4530 0.5806 0.6357 0.0534

資料來源:鄭商所研發部。時間區間為1993年6月到2001年12月,數據由劉少華老師提供。

通過以上分析,從和國際市場的相關性角度來看,滬銅市場比較成熟,而且在不斷進步,連豆市場稍差,鄭麥市場則幾乎和國際市場不相關。結合期現貨關系分析,可以認為在規范程度和市場功能發揮程度方面,滬銅最成熟,連豆次之,鄭麥最後。

二.中國期貨市場存在的問題

雖然兩次治理整頓使中國期貨市場從無序到初步規范化發展,雖然中國期貨市場在2001年出現了六年來的首次恢復性增長,但以上結果表明中國期貨市場離規范和成熟還很遠,市場存在以下問題:

1.市場法制不健全,市場信用不夠。中國期貨市場已經經過了12年的發展了,但「期貨法」始終不能推出,和證券市場相比,期貨市場的立法和執法都嚴重滯後了。

2. 現貨市場不發達,國內缺少大型的規范的現貨批發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系也不夠,削弱了期貨市場基本功能發揮的效果。當代的經濟越來越全球化,這就要求市場的價格不僅要能反映國內市場的供求情況,而且還要能反映國際市場的供求狀況。成熟的現貨市場和遠期市場是期貨有序市場發展的必要條件[46],只有成熟的現貨市場才能形成有代表性的現貨價格,只有成熟的遠期市場才能培養人們的套保意識,只有有了具有代表性的現貨價格和良好的套保意識,期貨市場才能很好的發揮其基本功能。

3. 期貨市場中品種結構不合理,缺少金融期貨等衍生品,限制了期貨市場的規模擴張。現在交易的12個品種中只有小麥和銅屬於大品種,但因交割標準的限制,實際符合標準的現貨量也不是很大,這使得現貨大戶或資本大戶有力量操縱市場價格。從國際的經驗來看,金融市場最終主角是金融衍生品,包括股指期貨、匯率期貨、利率期貨和相關的期權,而這些產品中國市場都沒有。

4. 融市場開放程度不夠。我國利率和匯率都沒有實現市場化,金融行業對境外資本又一直採取禁入態度,所以限制了國內外游資的流動性,造成市場缺血。

三. 對策

針對以上問題,為了應對WTO後市場地挑戰,筆者認為中國期貨市場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1. 加強市場法制建設,完善市場監管和自律體系。一方面要盡快出台《中國期貨法》和相關法規,完善法制建設,另一方面則要建立行業自律體系,加強行業職業道德建設。

2. 加強糧食和相關產業流通體制改革,建立發達的現貨市場。首先在對農產品的補貼上政府可以考慮借鑒發達國家差價補貼或是幫助農民在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等經驗來替代定價收購。這樣一是能使我國農業政策和世界接軌,適應加入WTO以後逐步開放市場的挑戰;二是能使我國現貨市場的價格更全面的反映整個市場的供求狀況,有利於現貨市場的完善和形成權威的現貨價格信號,從而為期貨市場提供正確的信息。其次要加快糧食批發市場整合步伐,建設現代的大型糧食批發市場。

3. 培養理性的市場主體,保證期貨市場健康發展。我國現階段從事期貨經紀業務的公司大多剛達到證監會要求的資本底線,嚴重限制了公司各項業務的開展。要借鑒證券市場發展的經驗,在市場規則的指導下培育大型的期貨公司和專業投資集團,以保證期貨市場快速理性的發展。在發展現有投資機構的同時,考慮建立期貨投資基金,為期貨市場增資。中國資本市場的現狀不是缺少資金,而是缺少有效的投資方式,國際資本市場和國內股票市場發展的經驗表明,建立投資基金可以加快市場完善的步伐。

4. 開發和恢復上市更多的期貨品種,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渠道。我國現在新品種上市還是審批制,不能由市場說話,應該參照國際經驗,引入核准制,讓市場決定期貨品種的存亡。即使暫時保留審批制,經過多年的治理整頓,當年造成風險事件的主客觀環境都已得到改善,應該順應市場需要,盡快推出這些期貨品種,以適應加入WTO後各行業面臨的國內外競爭。

5. 加快資本市場的整合和開放步伐,為中國資本市場在國際中爭取一席之地。我國資本市場不僅和國外有割裂,就是國內的各個市場,也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股票市場、利率市場、期貨市場和保險市場等等幾乎互相隔絕,尤其是期貨市場和其他市場之間更是如此。一方面要放鬆對資金自各市場間流動的限制,包括在國內外市場間的流動的限制,最大限度的發揮資本的效率;另一方面要開發聯系各個市場的金融產品,現階段主要是推出金融期貨,如股票期貨、股指期貨和利率期貨等,為資金流動提供渠道。只有有了充分的市場流動性和多樣的投資工具後,才能吸引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市場,只有有了規范運作的市場環境和適度的規模,中國資本市場才能在國際資本市場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㈨ 論文題目:我國的期貨市場現狀與改革

1.規范期貨經紀公司,
2.增強期貨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能力
3.正確人們對期貨市場的認識
期貨市場為什麼會成為投機者的地獄,正是因為某些期貨公司的不負責任,沒有給投資人一個正確的指導,只是想到個人或公司的利益,這不也正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么 ,只考慮到私人的利益,無休止的發展金融衍生品,加大資金杠桿。
中國正處在發展的好時候,穩定發展才是硬道理
期貨市場作為套期保值的工具並沒有很好的發展它的功能。
期貨市場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熱點內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晚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3 瀏覽:396
阿壩小金縣橡膠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0 瀏覽:908
楚雄大姚縣豆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4:02 瀏覽:736
做期貨能在網上開戶嗎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591
安慶宜秀區早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377
正確的原油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9:41 瀏覽:39
達州市纖維板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11 瀏覽:310
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白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07 瀏覽:883
上海外盤期貨哪裡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4:10 瀏覽:448
香港日發期貨開戶網站 發布:2021-12-16 12:24:09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