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聚丙烯期貨市場的現狀
⑴ 我國期貨市場的現狀是什麼樣的
國內目前有四大期貨交易所,上市品種已超過50種。
⑵ 聚丙烯期貨是什麼
聚丙烯期貨有望成為2014年我國內地期貨市場上市的首個期貨新品種,並成為繼精對苯二甲酸(PTA)、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聚氯乙烯(PVC)期貨之後的第四個石化期貨品種。
17日,大商所就聚丙烯期貨合約及相關規則內容公開徵求意見。根據交易所公布的徵求意見稿,聚丙烯期貨合約交易單位為5噸/手,最小變動價位為1元/噸,合約漲跌停板幅度為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的4%,最低交易保證金為合約價值的5%,合約交易月份為1—12月份,最後交易日和交割日分別為合約月份第十個交易日和最後交易日後第三個交易日,交割方式為實物交割,交易代碼為PP。另外,聚丙烯期貨合約交易指令每次最大下單數量為1000手,交割單位為5噸/手。聚丙烯期貨基準交割品為窄帶類PP,本色顆粒,無雜質。
聚丙烯屬於熱塑性樹脂,是五大通用樹脂之一。聚丙烯外觀為白色粒料,無味、無毒,廣泛應用於汽車、家電、建材等行業。在我國,聚丙烯產量僅次於聚乙烯和聚氯乙烯,位列石化產品第三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聚丙烯生產和消費國,2012年國內產量為1109萬噸,表觀消費量為1486萬噸,分別約佔世界總產量和總消費量的19%和26%,市場規模超過1600億元。近年來,聚丙烯價格波動頻繁而且幅度較大,2010、2011和2012年的價格波幅分別為33%、29%和18%。
⑶ 國內期貨市場現狀以及它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國內期貨
正在走向規范,在經濟發展中,用得好,起著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用的不好會傷害實體經濟。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⑷ 中國期貨行業的現狀是怎樣的
快速平穩發展期.就像我們的經濟一樣.還有你提到的現狀指的是哪方面的現狀?
⑸ 目前國內丙烯供需現狀
參考《2016-2021年中國丙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可知,隨著丙烯下游衍生物的快速發展,國內丙烯消費量增幅較大,從2008年的1165.7萬t增加到2013年的1948.6萬t,2008-2013年年均需求增長率為10.8%,而產量的年均增長為9.4%。
由於國內丙烯生產企業基本上都建有下游配套生產裝置,尤其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進入市場的商品量很少,所以每年需從國外進口大量的丙烯。2008年國內丙烯進口量91.7萬t,2013年增長到264.1萬t,出口量一直為零,供需缺口不斷增大。2013年進口量占國內表觀消費量的14%。
我國丙烯進口主要來自韓國、中國台灣和日本。這三個地區進口量之和占國內總進口量的95%左右。華東地區,江蘇和浙江是主要的丙烯進口地區,這兩個地區占總進口量的77.5%,此外天津、上海和山東也有少量進口。
2013年國內丙烯表觀消費量約1948.6萬t。國內丙烯消費量主要用於聚丙烯、丙烯腈、丙烯酸、環氧丙烷、丁辛醇和苯酚丙酮等的生產。聚丙烯是丙烯最大的下游衍生物,占丙烯消費量的63.6%;其次是環氧丙烷,約占消費總量的7.7%;丁辛醇佔7.6%,丙烯腈佔6.4%,丙烯酸佔5.9%,苯酚丙酮佔3.5%,其他領域佔5.4%。
可以看出,在今後幾年內,國內丙烯仍將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市場缺口雖有所減小,但依然存在。未來幾年,雖然國內規劃有多套丙烷脫氫裝置建設,但根據目前各家企業的生產狀況來看,各套裝置均有完善的下游配套設施,而煤制烯烴項目也基本完全配套,因此進入市場的丙烯商品量仍然不多。
⑹ 期貨對聚丙烯價格影響有多大
期貨一方面影響著現貨交易各方的心態,另一方面期貨市場的倉單和交割也為現貨起到蓄水池和減壓閥的作用。以最近聚丙烯市場為例,期貨大幅拉漲,貿易商跟漲出貨,市場心態較好。
可以多看找塑料行情中心,分析還是挺到位的~
⑺ 中國有哪些期貨市場以及發展現狀
狹義上的期貨市場主要指的是期貨交易所。目前中國的期貨市場主要構成部分 分為以下幾類:
1.中國證監會以及各地派出機構(證監局)、中國期貨業協會、中國期貨市場保證金監控中心
2.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上期所子公司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期貨交易所。
3.期貨公司會員單位以及非期貨公司會員單位
4.投資者: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套保企業客戶
截至2020年9月24日,全市場資金總量近8000億元,較2019年年底增長超40%,較2017年年底增長超80%;期貨市場有效客戶數180.80萬個,較2017年年底增長41.6%;期貨市場結構逐步機構化,目前法人權益佔全市場比例超過六成,較2017年年底明顯上升。
溫馨提示:請遠離非法集資、違法配資、代客理財、虛假或誤導性宣傳/誘導交易、非法咨詢/喊單、提供交易軟體等各種違法違規行為。
期貨公司總部!開戶、原油/鐵礦/PTA/股指/手續費返還!追問即可!
⑻ 誰能描述下中國的期貨市場現狀
期貨公司良莠不齊,服務更是千差萬別;分析師基本都是不操作的也就是行內所謂的「嘴盤」,媒體基本只報道極少數盈利的,絕大部分都是虧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