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與中國期貨市場發展
1. 實行QFII制度對中國的意義有多大
2002年11月8日在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下發《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簡稱《辦法》),標志著QFII制度在中國內地的確立和實施。在此前提下研究台灣實行該制度的371得失成敗,對中國的證券市場建設不無裨益。就中國的現狀而言,資本項目尚未開放,國內證券市場尚不完善,資本市場的完全開放尚不現實。此時,援引GATS中的特定義務逐步市場化,分批吸收境外資質良好的投資機構進入中國證券市場,是中國開放全部資本市場的一條必由之路。近幾年中國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行情低迷,股民結構畸形,以中小散戶構成股民的主體,而機構投資者比例過低,股票的盈利率偏高且股價易受政策影響,同時投資風險較大。這些都反映出中國股票市場的不成熟,這樣的股票市場如果突然全面放開,外國游資大量湧入,就像一座排水瀉洪系統不健全的水庫突然被洪峰湧入一樣,結果可能是全面崩潰。但中國已經加入WTO,按照其逐步開放金融市場的規定,是遲早要迎接國外資本尤其是國際游資沖擊的,當務之急就是把自己的吞吐資本的能力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提高。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僅僅靠自身的慢慢調整和積累是不行的。採用QFII制度,先引進少數資本雄厚、經營歷史久遠、操作經驗豐富、富有理性投資戰略的外資機構進入中國的證券市場是大有裨益的。
2. QFII的概念
QFII是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的簡稱,QFII機制是指外國專業投資機構到境內投資的資格認定製度。 作為一種過渡性制度安排,QFII制度是在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的國家和地區,實現有序、穩妥開放證券市場的特殊通道。包括韓國、台灣、印度和巴西等市場的經驗表明,在貨幣未自由兌換時,QFII不失為一種通過資本市場穩健引進外資的方式。在該制度下,QFII將被允許把一定額度的外匯資金匯入並兌換為當地貨幣,通過嚴格監督管理的專門賬戶投資當地證券市場,包括股息及買賣價差等在內各種資本所得經審核後可轉換為外匯匯出,實際上就是對外資有限度地開放本國的證券市場。 QFII是一國在貨幣沒有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資本項目尚未開放的情況下,有限度地引進外資、開放資本市場的一項過渡性的制度。這種制度要求外國投資者若要進入一國證券市場,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得到該國有關部門的審批通過後匯入一定額度的外匯資金,並轉換為當地貨幣,通過嚴格監管的專門帳戶投資當地證券市場。 什麼樣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才是合格的?在這當中需要很多條件,核心是不能短期炒作,應具有中長期投資的性質。台灣、韓國等地的經驗表明,引入QFII機制後,熱衷投資績優股、重視上市公司分紅、關注企業的長遠發展的理性投資理念開始盛行,投機行為有所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場的巨幅波動。因此,通過引進QFII機制,吸引境外合格的機構投資者參與進來,將有利於進一步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還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的投資理念,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促進上市公司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加速向現代企業制度靠攏。 [編輯本段]QFII制度原理 QFII制度的實質是一種有創意的資本管制。在這一機制下,任何打算投資境內資本市場的人士必須分別通過合格機構進行證券買賣,以便政府進行外匯監管和宏觀調控,目的是減少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游資"對國內經濟和證券市場的沖擊。而通過QFII制度,管理層可以對外資進入進行必要的限制和引導,使之與本國的經濟發展和證券市場發展相適應,控制外來資本對本國經濟獨立性的影響,抑制境外投機性游資對本國經濟的沖擊,推動資本市場國際化,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編輯本段]QFII機制的三個核心問題 其一是合格機構的資格認定問題。包括注冊資本數量、財務狀況、經營期限、是否有違規違紀記錄等考核標准,以選擇具有較高資信和實力、無不良營業記錄的機構投資者。 其二是對合格機構匯出入資金的監控問題。一般有兩種不同的手段:一種是採取強制方法,規定資金匯出匯入的時間與額度;另一種是用稅收手段,對不同的資金匯入匯出時間與額度徵收不同的稅,從而限制外資、外匯的流動。 其三是合格機構的投資范圍和額度限制問題。投資范圍限制主要對機構所進入的市場類型以及行業進行限制;投資額度包括兩方面:一是指進入境內市場的最高資金額度和單個投資者的最高投資數額(有時也包括最低投資數額)。二是合格機構投資於單個股票的最高比例。 [編輯本段]我國QFII的誕生 我國證券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整體規模、功能和效率大大提升,已經成為亞太地區最大同時也是最有活力的證券市場之一。應該說,現在引入QFII制度的時機已經成熟。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中的機構投資者比重遠遠低於境外成熟市場,這嚴重製約了我國證券市場功能的發揮。從這個角度來看,引入QFII相當迫切。 在這種情況下,從2001年下半年開始,就陸續有專家建議我國政府盡快引入QFII制度。此後,有關管理部門成立了專門研究小組對此進行研究。2002年6月10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在出席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第27屆年會時正式談到QFII,並對此給予了很高評價。7月18日,深交所舉辦了"引進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座談會"。這次會議解決了許多QFII的技術問題,對我國引入QFII機制具有重要意義。11月5日,《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出台。 北京時間2003年7月9日上午10時17分,在京城著名的東方君悅大酒店浮碧廳,來自國內外的40多家媒體與瑞銀高管共同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QFII第一單的指令此刻正在發出,10點19分左右,也即指令發出的2分鍾後,首單買入的四支股票全部確認成交,備受矚目的QFII正式登上中國證券市場大舞台。 10點15分,攝影、攝像記者的「長槍、大炮」悉數對准了瑞士銀行中國證券部主管袁淑琴,此時她開始撥打電話,准備向申銀萬國(相關,行情)證券公司發出下單指令。但不知何故,電話線卻在這節骨眼上出了問題,無法打通,使QFII第一單指令的發出無端添了一絲曲折。 10點17分左右,電話終於打通,袁淑琴向申萬發出指令。此時全場鴉雀無聲,眾人側聽她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一一報出買入股票的名稱:寶鋼股份(相關,行情)、上港集箱(相關,行情)、外運發展(相關,行情)、中興通訊(相關,行情)。在經過約2分鍾的等待後,申萬的交易員報出買入四支股票的成交價格,成交得以確認,全場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瑞士銀行亞洲區主席賀利華(Rodney Ward)非常高興地說:「作為首家投資於中國境內市場的QFII,瑞銀深感榮幸,QFII機制的實施,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又一重要舉措,今天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而言,深具歷史意義。」 瑞銀亞洲證券部主管賀隆(John Holland)說:「QFII標志著中國證券市場發展進程當中一個新篇章的開始。QFII提供了一個框架,所有的改革和變化將在這個框架下發生。在國際資本不斷流入中國證券市場的過程中,無論是中國還是國際資本都能獲得好處。但重要的是,我們應看到,今天僅僅是這一進程的開始,雙方需經歷一個互利的、相互教育的過程,中國公司對股東負有責任,要教育廣大投資者了解中國市場的情況和蘊藏的投資機會;同樣,國際投資者也要發揮作用,教育中國上市公司讓他們了解國際資本市場的希望是什麼,幫助中國公司以有效的方式進入到國際市場。」 「深信這個教育的過程決定QFII機制的成功與否,QFII的成功與否不可能在未來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就能看得出來,它需經過未來很多年的時間才能得以驗證」。賀隆此言給在場的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編輯本段]我國QFII制度的特點: 一是引入QFII制度的跨越式發展,一步到位。按照國際上的一般經驗,資本市場的開放要經過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可以是先設立「海外基金」(台灣的模式)或者「開放型國際信託基金」(韓國模式);而這一階段台灣用了7年,韓國也用了11年。我國則是繞過第一階段,一步到位,其後發優勢不可估量。 二是QFII准入的主體范圍擴大、要求提高。新興資本市場的國家和地區為了加大監管和控制的力度,普遍以列舉的方式明確規定了何種類型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可以進入本國或本地區,此外,對QFII的注冊資金數額、財務狀況、經營期限等等有較為嚴格的要求。與此相反,我國對QFII主體范圍的認定比較寬泛,而且賦予了境外投資者更多的自主權。然而,我國從保障國內證券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出發,對注冊資金數額、財務狀況、經營期限等指標的要求方面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三是人民幣升值迅速,QFII聞風而動,QFII的額度驟增60億美元,QFII當仁不讓地成為A股市場最有想法、最有資金實力的做多的主力部隊,下一階段瞄準QFII必然增倉的品種是捕捉底部黑馬的必然選擇。QFII正成為推動A股市場發展的一隻重要力量。來自2007年全國證券期貨監管會議上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末,52家QFII持有A股的總市值已經達到971億元,占滬深兩市2006年末流通總市值的比例達到3.88%,一躍成為A股市場僅次於基金的第二大機構投資者。 QFII准入門檻大幅降低 《辦法》降低了保險公司、基金管理機構的資格門檻,養老基金、慈善基金會、捐贈基金、信託公司、政府投資管理公司等也獲得了申請資格。基金管理機構、保險公司等長期資金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管理的證券資產規模由原先的100億美元下調到50億美元,保險公司取消了實收資本限制,成立年數的要求也由30年降到5年。另外,明確規定養老基金等其他機構投資者的准入資格。 資金鎖定期縮短 《辦法》為鼓勵長期投資者直接申請QFII資格和額度,將養老基金、保險資金、共同基金等長期資金的鎖定期由一年以上降低為3個月,可以適當滿足長期資金對於流動性的要求。 QFII可直接開設證券賬戶 《辦法》規定:合格投資者應當以自身名義申請開立證券賬戶;為客戶提供資產管理服務的,應當開立名義持有人賬戶。這一辦法適當解決了原有規定不能滿足養老、保險類大機構分賬管理資產的要求以及實際投資者隱藏在QFII總賬戶背後不利於有效監管的問題。 多券商委託制度 為方便QFII投資,《辦法》規定每個合格投資者可分別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委託三家境內證券公司進行證券交易,改變了每個QFII只能分別在滬深證券交易所委託一家境內證券公司進行證券交易使得投資運作風險過於集中的問題。
3. QFII的作用是什麼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QFII就是和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作用是經外管局批准後將外幣換成人民幣到國內證券市場進行投資。有利於穩定國內證券市場和帶來價值投資的理念。對中國經濟起著舉足輕重的投資帶動作用,同時將轉嫁一部分投資風險。
4. QFII是什麼ODII又是什麼
QFII(境外機構投資者機制,即
5. 我國證券市場的參與者都有哪些QFII的引入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我國證券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有:公、私募基金、保險資金、社保資金、QFII、券商自營和個人投資者。
QFII引入的目的是為了加快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步伐,促進國內機構投資者水平的提高。
6. 什麼叫QFII什麼叫藍籌
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即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是指允許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在一定規定和限制下匯入一定額度的外匯資金,並轉換為當地貨幣,通過嚴格監管的專門帳戶投資當地證券市場,其資本利潤、股息等經批准後可轉為外匯匯出的一種市場開放模式。QFII(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正成為推動A股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
人民幣升值如一道電閃,QFII聞風而動,QFII的額度驟增60億美元,QFII當仁不讓地成為A股市場最有想法、最有資金實力的做多的主力部隊,下一階段瞄準QFII必然增倉的品種是捕捉底部黑馬的必然選擇。QFII正成為推動A股市場發展的一隻重要力量。來自2007年全國證券期貨監管會議上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末,52家QFII持有A股的總市值已經達到971億元,占滬深兩市2006年末流通總市值的比例達到3.88%,一躍成為A股市場僅次於基金的第二大機構投資者。
藍籌就是規模大,效益穩定的公司,一般是行業龍頭或者行業領先的公司,如酒類的茅台,五糧液,鋼鐵股里的寶鋼,武鋼,鞍鋼,通訊行業的中興通訊,地產裡面的萬科,還有占權重很大的銀行,保險類股票等。
7. 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史
一、初創階段:1991-1993年。
我國在進行股份制改造以及改革經濟體制的前提下,開始逐步創建自己的證券市場,其中滬深證券交易所於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分別成立,從此我國的股票交易市場己經初具成形,以此更好的配置資源。上證所在剛剛開始掛牌交易的時候,上市證券的種類只有30種。
二、擴張階段:1994-1998年。
中國證券市場在此階段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試點運營。相關的法律制度得以逐步的建立健全,市場上市規模不斷的擴大。然而相應的問題也逐步的凸顯出來,投機現象越來越嚴重,作假事件普遍出現在上市公司當中。經濟學家將這些問題形象的叫做「賭場」。
三、規范發展階段:1999-2004年。
證券市場在此階段變得越來越規范。股票發行制度從2001年3月開始進行了調整,核准製取代了原來的審批制,監管機構開始更加嚴格的審核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促使上市公司更加重視經營的合理性,促進公司質量的有效提升,進而使投資者獲得更強的自信。
四、改革階段:2003-2008年。
中國股票市場在2002-200_5年期間一直處於熊市的狀態,這主要是由於股權分置的存在。所以,股權分置改革也拉開了帷幕,以期能夠使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使資本市場能夠充分的發揮自身的融資和配置資源的功能,由此而成功上市的公司很多。
2006年,滬深股市的回升速度較為明顯,並且到2007年所達到的值己經創造了歷史之最,因此2006-2007年便出現了大牛市。
五、開拓創新階段:2008一至今。
我國股票市場由於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一度變得十分萎靡。於是,我國於2009年開始執行經濟刺激計劃,小牛市又出現在了滬深股票市場。2010年4月,股指期貨正式出現在我國的證券市場,我國開始正式出現了金融衍生品市場。
(7)qfii與中國期貨市場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證券市場大事記:
一、滬、深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形成。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二、1992年,新中國首次向境外投資者發行股票。1992年2月,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B股股票,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三、1992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統一監管全國證券市場,同時將發行股票的試點由上海、深圳等少數地方推廣到全國。
四、1992年年底,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宏觀管理的通知》,這是深化改革,完善證券管理體制的一項重要決策。
五、1993年9月,中國大陸發生首起通過二級股票市場進行控股的「寶延風波」,延中實業股票突然停牌,深圳寶安上海公司聲明持有延中實業發行的普通股5%以上的股份。
六、1995年5月,中國證監會經國務院同意,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
七、1996年12月,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交易,實行漲跌幅不超過前日收市價10%的限制。
八、199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證券委員會頒布實施《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
九、1998年12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證券法,這一法律於1999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
十、1999年10月,國務院批准實施《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條例》。
十一、2001年6月,國務院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2001年10月22日,中國證監會經報告國務院,決定在具體操作辦法出台前,停止執行這一辦法;
2002年6月23日,國務院決定,除企業海外發行上市外,對國內上市公司停止執行《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關於利用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的規定,並不再出台具體實施辦法。
十二、200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決定境內居民可投資B股市場。
十三、2002年12月,中國證監會頒布並施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這標志著我國QFII制度正式啟動。
十四、2003年10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證券投資基金法,這一法律將於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十五、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出台《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
8. 在基金中的QDII與QFII的區別是什麼
1、投資性質不同
QDII是國內投資者向境外資本市場投資,而QFII是合格境外投資者來我國內資本市場投資,這個主要與我國實行資本管制有關。
2、投資主體不同
QDII,即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是與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相對應的一種投資制度。
3、投資內容不同
QDII在中國發行,並以合法的渠道參與投資中國以外的資本、債券或外匯等市場的資金管理人就是QDII。
QFII制度是一種有限度地引進外資、開放資本市場的過渡性的制度,主要是管理層為了對外資的進入進行必要的限制和引導,使之與本國的經濟發展和證券市場發展相適應,控制外來資本對本國經濟獨立性的影響、抑制境外投機性游資對本國經濟的沖擊、推動資本市場國際化、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8)qfii與中國期貨市場發展擴展閱讀:
QFII,即「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是指允許經核準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在一定規定和限制下匯入一定額度的外匯資金,並轉換為當地貨幣,通過嚴格監管的專門賬戶投資當地證券市場,其資本利得、股息等經審核後可轉為外匯匯出的一種市場開放模式。
QDII是國內投資者向境外資本市場投資,而QFII是合格境外投資者來我國內資本市場投資.這個主要與我國實行資本管制有關。
9. QDII與QFII有什麼區別
QDII與QFII的區別:
1、定義不同:
QDII:是「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的首字縮寫,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
2、目的不同:
QDII:設立該制度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進一步開放資本賬戶,以創造更多外匯需求,使人民幣匯率更加平衡、更加市場化,並鼓勵國內更多企業走出國門,從而減少貿易順差和資本項目盈餘」。
QFII:一國在貨幣沒有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資本項目尚未開放的情況下,有限度地引進外資、開放資本市場的一項過渡性的制度。
3、面向對象不同:
QDII:是本土境內的的投資者。
QFII:是面向本土以外的其他國家的投資者。
10. QFII可否投資中國國內國債期貨
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的英文簡稱,QFII機制是一國在貨幣沒有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資本項目尚未開放的情況下,有限度地引進外資、開放資本市場的一項過渡性的制度。QFII制度是在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的國家和地區,實現有序、穩妥開放證券市場的特殊通道。包括韓國、中國台灣、印度和巴西等市場的經驗表明,在貨幣未自由兌換時,QFII不失為一種通過資本市場穩健引進外資的方式。
中國目前還沒開放QFII投資內地國債期貨,但中國證監會2015年3月於發言標識正推進QFII、RQFII參與國債期貨交易。而外資方面也摩拳擦掌希望進入中國市場,雖然貨幣升值、企業債務違約和監管風險均不容忽視,不過相對較高的債券收益以及和全球債市聯動性較低的特點還是令投資者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