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期貨價格
1. 國內期貨價格的產品和國外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就像一瓶可樂國內國外產量需求不一樣。價格自然就不一樣
2. 國外期貨市場的場內叫價
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他們之間相互喊價;二是如果相互之間找不到對手,就會和做市商席位喊價,就是你說的仲裁台。因為做市商有增加流動性的義務,所以必須接受你的在波動幅度內的合理報價。
場內交易基本上是傳統的填寫報單的交易模式。交易員填寫好之後會由跑單員傳遞到交易所人員手裡。還有些就是記在自己手裡的紙條上,等收市以後再一塊兒填寫今天的交易。這種交易方式是完全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之上的,基本不會發生你和某位交易員達成交易,但該交易員因為價格對自己不利而賴賬的情況,因為如果這樣,哪怕只有一次,其他交易員是永遠都不會和該交易員再交易了,他就沒有辦法在場內呆下去了。
3. 境外期貨
國內期貨品種大多受隔夜外盤走勢影響,導致早盤跳空頻繁,而日內短線也會受股票大盤影響,中間又有交易所停市時間,所以波段趨勢凌亂,日內交易幾乎很難操作.
而外盤期貨多數是全天交易,交易時段長,相對波段趨勢穩定,適合日內或波段交易.而且可選擇品種豐富,所以許多人選擇做境外期貨.
4. 為什麼行情軟體計算的國外期貨價格和用實際匯率換算的不同
因為盎司重量單位又分為常衡和金衡制兩種。因此,在不同情況下,一盎司白銀是多少克的數量不一樣。
金衡盎司常見於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的計量中,1金衡盎司=1.0971428常衡盎司=31.1035克。
因此,一盎司白銀是多少克呢?從以上可以看出:
金衡盎司:1盎司白銀是31.1035克
常衡盎司:1盎司白銀是28.3495克
所以你直接採用的1盎司換算成KG為0.02834952kg是不適合的,你換入金衡盎司:1盎司白銀是31.1035克就沒差距了。
5. 國內期貨價格是國際的還是國內的
國內市場是國內的期貨價格,是人民幣標價百的。國際上各國有各國的期貨市場,都有自己的價格。但各國的市場又都是相互度聯系的。國際上大宗商品交易的供需情況決定著整個大環境的價格水平,而各國的具體供需情況又有所不同。我國的大宗商品交易有自己的特點和供知需關系,但最終還是脫離不了國際環境的道影響。他們之間基本上保持正相關的關系,只有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相反的走勢。各國的期貨市專場同樣是這樣。國際是的主要市場現在有倫敦金屬交易所、紐約商品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下來還有東京、大阪和新加坡的交屬易所。
6. 國際期貨就是國外期貨嗎
1.國際期貨模擬交易行情和實盤一致,現提供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英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紐約金屬交易所(COMEX)、美國洲際交易所(ICE)。
2.T+0交易制度,可當日開倉平倉。可做空機制,漲跌行情中均可獲利。
3.採取期貨保證金交易制度,保證金分為開倉保證金和維持保證金。維持保證金一般為開倉保證金的75%,當保證金余額低於維持保證金時,需要追加保證金到開倉保證金水平。
4.保證金:與國內期貨不同,採用固定保證金。
5.期貨平倉是市價平倉,不能委託,而且單筆交易不能分筆平倉。
6.期貨開倉限價成交,實際行情到委託價格時根據交易所行情中的買賣量和賬戶可用資金能開倉量成交,未成交部分繼續在掛單中,等待撮合成交。
7.委託有效期為當個交易日有效,收市後的所下的委託單自動轉為下一個交易日的有效委託單。
8.到期平倉:網站將於每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下午16:00結算時,對交割月是下一月的持倉期貨商品進行強制的到期平倉,平倉時以當天的「結算價+手續費」成交。
9.強制平倉:保證余額(開倉保證金-持倉虧損)低於維持保證金又無足夠資金追加保證金則強制平倉。
10.國際期貨無漲跌限制。
11.手續費:開倉平倉都有手續費。
感興趣的話來愛財部落試試吧
7. 國際期貨與國內期貨的區別
主要有以下幾種區別
1,品種的區別:國外期貨品種比國內要多,當然國內也有我們自己獨有的品種,比如,塑料,PVC,蘋果
2,交易時間:國外期貨的交易時間一般可以達到18個小時,有的甚至是全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交易,國內期貨交易雖然也有夜盤,但交易時間還是沒有國外時間長。
3,交易制度:國外的期貨市場,特別是歐美的期貨交易市場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而我國才經歷二三十年,所以制度健全和監管方面沒有國外做的完善
8. 國外期貨交易所價格對我國期貨價格有什麼影響
國外的 豆 油 銅 金 都掌握這現貨市場的定價權,所以外盤的浮動直接影響國內價格,因為這些我們都需要進口的,美元代表著美國的經濟,貶值意味著通脹,增值意味著通縮。
9. 國外糧食期貨價格比國內低
國際農產品價控制在西方壟斷集團手中,價格低的原因是政府給予農民巨額的補貼高達40%,而中國只有收儲而且只有有關系的或者是符合某種標準的才能被國家收購,所以國內的價格比國外高,從而導致了大量的進口大豆,國內的大豆行業已經面臨崩潰,最後有被國外大集團壟斷收購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