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燃油期貨市場發展變化
A. 對於我國期貨市場發展歷程了解知多少
由中國期貨協會編制的09年新版期貨市場教程中,將我國期貨市場20年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1、理論准備與試辦(1987-1993)
介紹此階段,必須介紹期貨市場發展的原因,即中國期貨市場建立的背景——產生的原因是,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沿著兩條主線展開,即價格改革和企業改革。
農產品價格的搞活,使得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此時,政府需要一個市場手段來防範農產品價格變動帶來的風險,因此一批學者提出了簡歷農產品期貨市場的設想。
1988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體改委、商業部等部門根據中央領導的只是,組織力量開始對期貨市場的研究,並成立了期貨市場研究小組,系統的研究了國外期貨市場的現狀和歷史。組織人員到國外期貨市場進行考察研究,積累了大量的期貨市場理論知識。
B. 期貨市場的發展簡史
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國際貿易普遍開展,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市場供求狀況變化更為復雜,僅有一次性地反映市場供求預期變化的遠期合約交易價格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而要求有能夠連續地反映潛在供求狀況變化全過程的價格,以便廣大生產經營者能夠及時調整商品生產,以及迴避由於價格的不利變動而產生的價格風險,使整個社會生產過程順利地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期貨交易就產生了。
最初的期貨交易源於16世紀的日本,大阪。在日本的大米市場得到了發展。直到19世紀,仍是日本獨有,後來漸漸被全世界效仿。
1848年美國芝加哥的82位商人為了降低糧食交易風險,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CBOT的成立,標志著期貨交易的正式開始。1865 年,CBOT 推出了標准化合約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1882 年,CBOT 開始允許以對沖方式免除履約責任; 1925 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結算公司( BOTCC )成立,同時規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進入結算公司結算。至此,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開始形成。
期貨交易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在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發展的基礎上,基於廣大商品生產者、貿易商和加工商的廣泛商業實踐而產生的。1833年,芝加哥已成為美國國內外貿易的一個中心,南北戰爭之後,芝加哥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發展成為一個交通樞紐。到了19世紀中葉,芝加哥發展成為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大量的農產品在芝加哥進行買賣,人們沿襲古老的交易方式在大街上面對面討價還價進行交易。這樣,價格波動異常劇烈,在收獲季節農場主都運糧到芝加哥,市場供過於求導致價格暴跌,使農場主常常連運費都收不回來,而到了第二年春天穀物匱乏,加工商和消費者難以買到穀物,價格飛漲。實踐提出了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市場機制以防止價格的暴漲暴跌,需要建立更多的儲運設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穀物生產地的經銷商應運而生。當地經銷商設立了商行,修建起倉庫,收購農場主的穀物,等到穀物濕度達到規定標准後再出售運出。當地經銷商通過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的方式收購農場主的穀物,先儲存起來,然後分批上市。當地經銷商在貿易實踐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他需要向銀行貸款以便從農場主手中購買穀物儲存,在儲存過程中要承擔著巨大的穀物過冬的價格風險。價格波動有可能使當地經銷商無利可圖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最好的辦法是未買先賣,以遠期合約的方式與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聯系,以轉移價格風險和獲得貸款,這樣,現貨遠期合約交易便成為一種普遍的交易方式。
然而,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同樣也面臨著當地經銷商所面臨的問題,所以,他們只肯按比他們估計的交割時的遠期價格還要低的價格支付給當地經銷商,以避免交割期的價格下跌的風險。由於芝加哥貿易商和加工商的買價太低,到芝加哥去商談遠期合約的當地經銷商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去尋找更廣泛的買家,為他們的穀物討個好價。一些非穀物商認為有利可圖,就先買進遠期合約,到交割期臨近再賣出,從中盈利。這樣,購買遠期合約的漸漸增加,改善了當地經銷商的收入,當地經銷商支付給農場主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1848年3月13日,第一個近代期貨交易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成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成立之初,還不是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所,還只是一個集中進行現貨交易和現貨中遠期合約轉讓的場所。
在期貨交易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次堪稱革命的變革,一是合約的標准化,二是結算制度的建立。186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實現了合約標准化,推出了第一批標准期貨合約。合約標准化包括合約中品質、數量、交貨時間、交貨地點以及付款條件等的標准化。標准化的期貨合約反映了最普遍的商業慣例,使得市場參與者能夠非常方便地轉讓期貨合約,同時,使生產經營者能夠通過對沖平倉來解除自己的履約責任,也使市場製造者能夠方便地參與交易,大大提高了期貨交易的市場流動性。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在合約標准化的同時,還規定了按合約總價值的10%繳納交易保證金。
隨著期貨交易的發展,結算出現了較大的困難。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起初採用的結算方法是環形結演算法,但這種結算方法既繁瑣又困難。1891年,明尼亞波里穀物交易所第一個成立了結算所,隨後,芝加哥交易所也成立了結算所。直到現代結算所的成立,真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才算產生,期貨市場才算完整地建立起來。因此,現代期貨交易的產生和現代期貨市場的誕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的內在要求。
從1848 年到 20 世紀 70 年代,期貨市場的交易品種主要是商品期貨,他們可以分為以小麥、玉米、大豆等為代表的農產品期貨;以銅、鋁、錫、銀等為代表的金屬期貨和以原油、汽油、丙烷等為代表的能源期貨三大類型。
上世紀 70 年代,利率、股票和股票指數、外匯等金融期貨相繼推出,而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於 1982 年 10 月 1 日 在 CBOT 的上市,又為其他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交易開辟了一方新天地。
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情況
我國的期貨市場發展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方案研究和初步實施階段(1988-1990年)
1990年10月,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經國務院批准,以現貨交易為基礎,引入期貨交易機制,作為我國第一個商品期貨市場正式啟動。
第二個時期:迅猛發展階段(1990-1993年)
到 1993 年下半年,全國期貨交易所達 50 多家,期貨經紀機構近千家,期貨市場出現了盲目發展的跡象。
第三個時期:治理整頓時期(1993-1998)
1993年11 月,國務院發出了《關於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1994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批轉國務院證券委《關於堅決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若干意見的請示》,開始對期貨交易所進行全面審核,到1998年,14 家交易所重組調整為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三家;35個期貨交易品種調減為12個;兼營機構退出了期貨經紀代理業,原有的294家期貨經紀公司縮減為180家左右。
1999年9月,一個條例、四個管理辦法的正式實施,構建了期貨市場規范發展的監管框架。這樣,在經過幾年較大力度的結構調整和規范整頓,以《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及四個管理辦法為主的期貨市場規劃框架基本確立,中國證監會、中國期貨業協會、期貨交易所三層次的市場監管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期貨市場主體行為逐步規范,期貨交易所的市場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不斷增強,期貨投資者越來越成熟和理智,整個市場的規范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在清理整頓過程中,我國期貨市場交易量有了比較大的下滑,但是從2000年開始,期貨市場逐步走出低谷。上海期貨交易所目前已經成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銅期貨交易中心,2003年的成交量達到11166.29萬噸, 10年內增長了50多倍。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品種的交易量在2003年達到了2818.80萬噸,已經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豆期貨交易中心,成交量僅次於美國的CBOT 。
2004 年1月31日 ,國家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對期貨市場的政策也由規范整頓向穩步發展轉變。證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紛紛參股期貨公司,使期貨行業獲得新的資金流入。大米、股指期貨等新品種也即將推出。在我國加入WTO 、融入國際經濟大家庭之際,作為發現價格和規避風險的重要金融工具,期貨市場將對中國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發揮其無可替代的作用。
C. 燃油期貨的市場分析
據有關市場人士的分析,認為新加坡燃料油紙質期貨市場上有1/3到1/2的成交量是來自中國內地的。而那些小企業則根本無力通過國外的期貨市場來規避燃料油交易中的價格風險問題。
面對石油的對外依存度的持續增加,國際油價波幅增強的局面,國內相關企業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為了化解石油價格的風險,緩解與日俱增的能源危機,我國建立了戰略石油儲備和石油期貨等多元化的措施。 據上海證券報2006年8月25日刊文,上海期貨交易所統計,自2004年上市到2006年7月31日,燃料油期貨累計成交金額達到12501億元,日均成交26.66億元。平均每天有140至160家會員參與交易,日成交筆數在2至5萬筆之間,日換率高達200%甚至500%,持倉量增加穩健,交易活躍。
由於上海期貨交易所的五個指定交割油庫都設在廣東,廣東作為中國燃料油的貿易中心、消費中心、集散中心和油運中心之一,在中國燃料油的現貨和期貨市場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上海燃料油期貨的興起,必將為中國成為全球燃料油市場的定價中心加上一塊重重的祛碼,而華南地區,尤其是廣東地區,也將成為全球燃料油市場的油運中心。曾有業內人士預言,亞太地區的油運中心和集散中心將很快隨著中國燃料油期貨市場的發展壯大而逐步由新加坡向中國轉移。中國必將登上全球的燃料油市場版圖。
經過幾年的運行,我國的燃料油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已經得到了有效的發揮,燃料油期貨己經成為我國廣大燃料油消費和經營企業的一個有效的對沖工具。中國的燃料油期貨的成功推出和平穩運行,客觀上已經形成了一個能夠切實反映中國燃料油市場供需狀況的「中國定價」。原油期貨也即將上市。
為中國改革原油和成品油等大宗資源類商品的定價機制,建立市場化的、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以此為突破口,建立健全中國的石油市場體系和期貨市場體系,健全和完善中國的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場體系,構建企業和政府對於能源金融衍生品的有效的風險管理平台,積極參與石油產品的國際市場定價體系,徹底改變中國石油消費量與石油定價權嚴重背離的局面,保障國家以石油為核心的能源金融衍生品的安全,維護國家經濟和政治的安全和穩定,維護國際正常的經濟和政治秩序,具有積極的意義。
盡管市場需求和實際交易量很大,但由於受到國家政策限制,這類交易還處於灰色地帶,除極少數具有合法資質的大公司外,大多是在幕後通過不同方式委託代理商轉手操作,很多時候甚至要購買黑市外匯進行交易,交易的公開性和交易信息獲取的平等性得不到保證,因而總體上的保值效果不佳,對新加坡市場的影響力也小。
D. 我國期貨市場的規范與發展
哈,是寫論文用吧,這種題目你怎麼能指望在這里得到詳細答案。
大體給你一個思路吧:投資者結構不合理,期貨公司規模普遍偏小,業務單一,服務結構雷同。
以日本為例,期貨經紀數量嚴格控制,形成良性競爭,產生規模化相應,而諸多國內期貨公司的存在導致中國期貨在國際話語權的不足
國外期貨經紀大多採用多層次多樣化結構,也就是分工細化,發達國家期貨市場已經形成豐富的三級監管體系,而在國內目前實質上是證監會的一級監理
業務上中國期貨業務單一,禁止自營,國外期貨公司大多是全能型金融公司,包括經紀,結算,基金管理,顧問,場內交易等,這導致國內期貨公司收入來源窄小,不利於快速發展
大致先這些吧,自己展開描述吧,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E. 燃油期貨的石油興起
也是亞洲最大的燃料油交易市場僅2003年我國的燃料油消費量就佔到全球的8%、亞太地區的23%。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對包括燃料油在內的石油產品的消費迅猛增加。
82%激增到8.53%。受產量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石油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進口的。其實早在1993年,中國就正式由石油出口國轉為石油的進口國。並且已經超過50%。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2006年6月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署發布《國際能源展望報告》,預測認為中國的能源消費量將在2030年超過美國,居全球首位。
雖然我國的巨大油品需求對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求格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在國際油價的制定中作用卻甚微。有數據表明,中國的石油進口量佔世界石油供應的2%,但是在影響石油定價的權重上卻不到0.1%,甚至還不如印尼和韓國。
過去,中國燃料油的定價權主要是在新加坡,中國燃料油進口企業只能通過普氏在新加坡的現貨評估價格作為進口結算參考,即採用裝船當天及裝船前後各兩天,一共五天的新加坡普氏燃料油現貨報價的加權平均價,作為雙方的結算價格。這一反映新加坡市場燃料油供需情況的價格,卻決定著中國進口燃料油的全部成本。這種做法不僅使能源資源的配置功能不能正常的發揮,還經常引發一些投機商在我國進口燃料油的計價期間在新加坡市場上聯手推高現貨價格,從中漁利。
這往往使得我國的相關企業在應付國際石油市場上油價的大幅振盪風險之外,還要承擔投機商在期貨市場上的人為操縱帶來的風險。據分析,廣東作為國內最大油品交易市場,其燃料油價格的70%是受到新加坡市場的影響,而當地的市場供求因素只起到約30%的作用。為了規避燃料油的價格風險,在國內缺乏相關避險工具的時期,國內的燃料油經營大企業曾經長期通過各種曲線途徑在新加坡燃料油的紙質期貨市場上從事交易。
F. 燃油期貨的總結
由此看出,我國燃料油期貨交易風險與其他國際市場的石油期貨相比,甚至與我國的其他的期貨品種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簡單套用國際石油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經驗,或者直接套用我國其他期貨品種的風險管理方法來進行燃料油期貨交易的風險控制,顯然是有偏誤的。 在期貨市場上,每當有新品種上市,交易所往往都會大費周折地調研籌備,期貨公司招兵買馬布局分析師嚴陣以對,而現貨商則磨刀霍霍找到了套利的機會。但如果市場成交量不活躍,沒有投機者的參與作為市場潤滑劑,一切都是白費。
燃料油期貨首次出現了所有合約零成交的慘淡景象。燃料油期貨流動性枯竭只是幾個大合約品種的一個縮影。不少大合約品種交易量持續低迷,鉛、焦炭、甲醇的成交量都不盡如人意,在流動性枯竭邊緣徘徊。 2011年,上期所將燃料油期貨合約的標的由發電用油調整為船用油,以適應船用燃料油大幅增長的需求,同時決定將交易單位從每手10噸修訂為每手50噸,交割單位從10手(100噸)修訂為50噸。修訂後的燃料油期貨合約自FU1202合約開始執行,從此燃料油進入了大合約行列。
上海中期期貨總裁助理吳君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財商》采訪時表示:「燃料油所有合約零成交,與之前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合約調整有一定關系。這阻礙了一些小型投資者的介入。此外,這些年燃料油產業鏈本身的現貨交易活躍度也有很大的下降,這也會影響到期貨市場,很難說零成交是由合約變大這單一原因引發的。」
吳君認為:「中國市場還很不成熟,以散戶為主體的市場結構短時間內還改變不了,合約的規模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參與者的人數。但是,市場接受度也是不可忽視的一方面。股指期貨,它也是大合約,但是參與主體比較廣,這和市場的基礎有關。股指期貨面對的是整個證券市場,而甲醇、燃料油麵對的是某個現貨產業的市場,商品期貨資金密集度沒那麼高。合約的規模是一方面,市場本身的規模起到更決定性的作用。銅、黃金合約也不小,但是他們的市場相對比較大一些。」
事實上,一些小合約也會因為重復設計而被冷落,如螺紋鋼與線材、強麥與硬麥、豆一與豆二,大合約並不是成交清淡的關鍵原因。 職業投資者管洪志表示,燃料油本來波動情況就不是很好,變成大合約以後資金使用率降低,波動也小,所以沒什麼人去做,這是投機心態造成的。
管洪志認為,投機屬性是商品活躍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燃料油的交投清淡和投資者心理有關。「中國人一貫的偏好是投機,哪個品種投機頻率高,日內波動越大,大家越願意參與;越是不願意波動的品種,大家越不願意參與。」
「橡膠從5月移倉到9月大合約,一樣有那麼多人參與,一樣活躍,整個市場橡膠投機氛圍非常濃厚,這說明交易清淡和大合約關系不大,參與者更關心的是市場波動率是不是很高,振幅是不是很大。中國大多數投資者不喜歡穩健的、能夠一點點賺錢的品種,喜歡的是屬性比較強、能一天賺幾十萬的品種。」管洪志說。
小麥也曾經歷過成交很活躍的時代,但是由於市場原因,國家對於糧食價格進行了嚴格控制之後,投機性的喪失,使得價格波動越來越小,逐步影響到了市場的交易積極性,成交量逐漸下滑。
東航金融期貨研發部經理岳鵬認為,產品的交易活躍度還與整個品種的產業鏈條長短有關。以PTA為例,PTA上游接石油,下游接棉花,上游涉及能源,下游涉及紡織消費。產業鏈鏈條越長,交易者的活躍度就越高。 由於商品期貨每一個品種的專業性都很強,要激勵投資者介入,期貨公司普及服務必不可少。而往往市場的冷清可能使得期貨公司出於成本考慮減少相關產品的關注度,而關注度的下降則無形中提高散戶投資者入市門檻,投資者更少地介入,使得市場更為冷清,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經紀公司以經紀業務為主,哪個合約最活躍,最受投資者關注,他們就會盡可能去完善研發體系。期貨市場新品種上市的節奏越來越快,雞蛋、玻璃都要上,如果客戶不參與,經紀公司等於是做無用功,肯定不會做了。」管洪志說。
不過岳鵬認為,一般投資者來這里交易,首先看合約,他的資金能不能做得起,然後才關注流動性、成交量。不需要去認識它到底咋樣,很多人炒PTA,卻沒見過PTA,但是他們還是會去炒PTA。大家都知道硬麥是什麼,但是它就是不活躍。
「有些品種不活躍,其實與沒有深度挖掘產業上下游企業來參與期貨交易有關,這樣的期貨品種就缺乏了實質性的需求。」
吳君認為,交易制度應更加適應市場的變化,成交逐步不活躍,是否考慮將合約從大變小;投機過度的時候,把合約從小調大。
實證統計研究表明,2004年8月25日~2010年8月25日,上海燃料油期貨價格與黃埔燃料油現貨價格相關系數為98.12%,與新加坡燃料油價格相關系數為94.46%,與WTI原油期貨價格的相關系數為83.16%。燃料油期貨價格在與周邊市場高度相關的同時,也表現出其走勢的獨立性,表現為價格變動幅度較NYMEX原油與新加坡價格偏小,同時與國內現貨市場之間表現出了很強的相關性。一方面反映了國內客戶對國際油價的不同看法, 一般來說,在原油的加工過程中,較輕的組分總是最先被分離出來,燃料油(Fuel Oil)作為成品油的一種,是石油加工過程中在汽、煤、柴油之後從原油中分離出來的較重的剩餘產物。燃料油廣泛用於船舶鍋爐燃料、加熱爐燃料、冶金爐和其它工業爐燃料。燃料油主要是由石油的裂化殘渣油和直餾殘渣油製成的,其特點是粘度大,含非烴類化合物、膠質、瀝青質多。
燃料油作為煉油工藝過程中的最後一種產品,產品質量控制有著較強的特殊性。最終燃料油產品形成受到原油品種、加工工藝、加工深度等許多因素的制約。
1、根據出廠時是否形成商品量,燃料油可以分為商品燃料油和自用燃料油。商品燃料油指在出廠環節形成商品的燃料油;自用燃料油指用於煉廠生產的原料或燃料而未在出廠環節形成商品的燃料油。
2、根據加工工藝流程,燃料油可以分為常壓燃料油、減壓燃料油、催化燃料油和混合燃料油。常壓燃料油指煉廠常壓裝置分餾出的燃料油;減壓燃料油指煉廠減壓裝置分餾出的燃料油;催化燃料油指煉廠催化、裂化裝置分餾出的燃料油(俗稱油漿);混合燃料油一般指減壓燃料油和催化燃料油的混合。
3、根據用途,燃料油可以分為船用燃料油、爐用燃料油及其它燃料油。
G. 2000年後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概況
WTO後中國期貨市場:現狀、問題和對策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內投資者,無論是商品生產者還是需求者,無論是證券市場的參與者還是外匯市場的參與者,都迫切地需要規避價格風險的手段,這給中國的期貨市場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而入世後資本市場的開放將使中國期貨市場直接面對國內外游資的沖擊,市場發展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怎樣改進?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到市場是否能承受住入世的沖擊,是否能把握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取得跨越式發展。
一.期貨市場發展現狀
2001年對中國人來說是喜慶的一年:北京申奧成功、男足首進世界盃、中國正式加入WTO,等等;2001年對中國期貨市場來說也是喜慶的一年:經過六年的規范整頓之後,市場出現了恢復性增長,交易額和交易量比2000年增長近一倍,期貨市場在沉靜多年後逐步重新受到社會和投資者的關注。盡管從交易量來看市場似乎已經走出了低谷,在政府重拳規范治理後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不易,但要說市場信心已完全恢復還為時尚早,從圖1可以看到由於期貨市場各類風險事件頻發,市場起伏跌宕,要想達到或超過1995年的歷史高位,市場還得先在質上給投資者更大的信心。
資料來源:2001年及以前的統計數據來自《中國證券期貨年鑒》,1995-2001,2002年數據來自鄭州商品交易所研發部。
期貨市場和其它資本市場一樣,其基本功能發揮情況和與國際市場的聯系程度將決定它是否能在國際化過程中經受住考驗。下面分別考察上海銅、大連大豆和鄭州小麥三個市場在不同階段的表現情況1。
1. 期貨和現貨價格關系
商品期貨市場基本功能的發揮取決於期貨和現貨價格關系,下列圖表說明了各個市場的情況。
圖2和表一說明上海銅期貨市場的走勢和現貨市場非常緊密,這表明期銅市場起到了很好的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從各階段看,第二階段期貨、現貨價格相關性比其他兩階段差,第三階段的相關系數較前兩階段都高,說明上述兩個功能的發揮越來越好。
圖2 滬銅期貨、現貨價格走勢表 1 滬銅期現貨價格相關系數時間區間 總區間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相關系數 0.9704 0.9598 0.9307 0.9822
資料來源:上海期貨交易所,其中期貨價格為三月合約日收盤價,現貨價1993年-1998年2月23日采自國家物資信息中心,之後采自安泰科《中國金屬通報》時間區間 1993.03.01-2001.12.28
從圖3看出,連豆市場期現貨價格相關性較好,但表2表明從1996年3月到2001年1月間雖然二者總的相關性不錯,為0.8288,但期間變化很大,1999年為0.7181,1999年後只有0.1092。而2000年9月到2001年8月二者的相關系數也不超過0.5。這說明大豆期貨市場基本功能發揮不是很好。
圖 3 連豆期貨現貨價格關系 表 2.連豆期貨現貨價格相關系數時間區間 總區間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相關系數 0.8388 0.7181 0.1092/<0.5①
資料來源:大商所市場部。大豆現貨價格為吉林玉米批發市場、黑龍江糧油批發市場的每周現貨價的算術平均價,期貨價格為每周各合約結算價加權平均價。
分析圖4和表3,發現1996年以前鄭麥市場功能發揮比其他市場好,相關系數為0.97,但1996年以後就遠不及其他兩個市場,尤其是1999年以後相關系數僅為0.19,市場完全沒有發揮其基本功能。
圖 4 鄭麥期貨現貨價格關系 表 3 鄭麥期現貨價格相關系數時間區間 總區間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相關系數 0.838931 0.9720 0.8559 0.1892
資料來源:鄭商所研發部。時間為1994年1月到2001年12月,期貨價格為鄭商所小麥交割月價格的每旬平均值,現貨價格為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小麥車板交貨價。
從以上分析得出,國內三個交易所在價格發現這一基本功能上表現各異。滬銅無論是總的情況還是各個階段表現最好,期貨現貨價格相關性強,市場運行平穩,連豆和鄭麥總區間和前兩個階段表現還好,但第三階段很差。
2. 國內外市場關系
從圖5和表4可得,滬銅從上市以來一直和全球最大的金屬期貨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保持著非常好的相關關系,滬銅價格不僅很好的反映了國內市場的供需情況,而且反映了國際市場的供需狀況,這說明滬銅市場和國際聯系緊密,是一個相對開放的,較成熟的市場。
圖 5 上海和LME三個月合約價格關系
表 4 上期所和LME期貨價格相關系數
時間區間 總區間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相關系數 0.9542 0.9193 0.9128 0.9449
資料來源:上期所信息部,時間為1993.03.31-2002.02.28
由於缺少相關詳細數據,對連豆國內外關系的分析引用大商所研發部的資料,不能分階段對比。從圖6和表5中看出,連豆與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期貨市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聯系比較緊密,相關系數達到0.85左右,這說明作為中國大豆期貨價格很好的反映了國際期貨價格,能同時反映國內外的供需狀況,是一個較成熟的市場。
圖 6 大商所和CBOT的S0109合約價格走勢對比
表5 大商所與CBOT各合約相關系數統計表
合約
S0109
S0111
S0201
S0203
相關性
0.913
0.917
0.805
0.794
資料來源:大商所研發部,他們研究的是幾個代表性合約2000年到2001年與CBOT對應合約的相關情況。
從圖7和表6可得,鄭商所期貨價格和國際期貨價格的相關性不是很好,尤其是第三階段,相關系數僅為0.053,而且鄭商所小麥價格一直比CBOT高,這一方面說明小麥期貨作為最大的在交易期貨品種,和國際的聯系不緊密,市場開放度不夠,不能反映國際市場的供需狀況;同時也說明我國小麥現貨市場和國際市場存在差距,由於小麥是最大的糧食品種之一,國家和地方存在一定的保護政策,使得各地的現貨市場以及國內外的現貨市場出現分割,造成信息流和物質流不能同步,從使市場間長期維持較大差價,資源不能被有效配置。
圖 7 鄭商所和CBOT近交割月合約價格走勢對比
表6 鄭商所和CBOT期貨價格相關系數
時間區間 總區間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相關系數 0.4530 0.5806 0.6357 0.0534
資料來源:鄭商所研發部。時間區間為1993年6月到2001年12月,數據由劉少華老師提供。
通過以上分析,從和國際市場的相關性角度來看,滬銅市場比較成熟,而且在不斷進步,連豆市場稍差,鄭麥市場則幾乎和國際市場不相關。結合期現貨關系分析,可以認為在規范程度和市場功能發揮程度方面,滬銅最成熟,連豆次之,鄭麥最後。
二.中國期貨市場存在的問題
雖然兩次治理整頓使中國期貨市場從無序到初步規范化發展,雖然中國期貨市場在2001年出現了六年來的首次恢復性增長,但以上結果表明中國期貨市場離規范和成熟還很遠,市場存在以下問題:
1.市場法制不健全,市場信用不夠。中國期貨市場已經經過了12年的發展了,但「期貨法」始終不能推出,和證券市場相比,期貨市場的立法和執法都嚴重滯後了。
2. 現貨市場不發達,國內缺少大型的規范的現貨批發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系也不夠,削弱了期貨市場基本功能發揮的效果。當代的經濟越來越全球化,這就要求市場的價格不僅要能反映國內市場的供求情況,而且還要能反映國際市場的供求狀況。成熟的現貨市場和遠期市場是期貨有序市場發展的必要條件[46],只有成熟的現貨市場才能形成有代表性的現貨價格,只有成熟的遠期市場才能培養人們的套保意識,只有有了具有代表性的現貨價格和良好的套保意識,期貨市場才能很好的發揮其基本功能。
3. 期貨市場中品種結構不合理,缺少金融期貨等衍生品,限制了期貨市場的規模擴張。現在交易的12個品種中只有小麥和銅屬於大品種,但因交割標準的限制,實際符合標準的現貨量也不是很大,這使得現貨大戶或資本大戶有力量操縱市場價格。從國際的經驗來看,金融市場最終主角是金融衍生品,包括股指期貨、匯率期貨、利率期貨和相關的期權,而這些產品中國市場都沒有。
4. 融市場開放程度不夠。我國利率和匯率都沒有實現市場化,金融行業對境外資本又一直採取禁入態度,所以限制了國內外游資的流動性,造成市場缺血。
三. 對策
針對以上問題,為了應對WTO後市場地挑戰,筆者認為中國期貨市場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1. 加強市場法制建設,完善市場監管和自律體系。一方面要盡快出台《中國期貨法》和相關法規,完善法制建設,另一方面則要建立行業自律體系,加強行業職業道德建設。
2. 加強糧食和相關產業流通體制改革,建立發達的現貨市場。首先在對農產品的補貼上政府可以考慮借鑒發達國家差價補貼或是幫助農民在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等經驗來替代定價收購。這樣一是能使我國農業政策和世界接軌,適應加入WTO以後逐步開放市場的挑戰;二是能使我國現貨市場的價格更全面的反映整個市場的供求狀況,有利於現貨市場的完善和形成權威的現貨價格信號,從而為期貨市場提供正確的信息。其次要加快糧食批發市場整合步伐,建設現代的大型糧食批發市場。
3. 培養理性的市場主體,保證期貨市場健康發展。我國現階段從事期貨經紀業務的公司大多剛達到證監會要求的資本底線,嚴重限制了公司各項業務的開展。要借鑒證券市場發展的經驗,在市場規則的指導下培育大型的期貨公司和專業投資集團,以保證期貨市場快速理性的發展。在發展現有投資機構的同時,考慮建立期貨投資基金,為期貨市場增資。中國資本市場的現狀不是缺少資金,而是缺少有效的投資方式,國際資本市場和國內股票市場發展的經驗表明,建立投資基金可以加快市場完善的步伐。
4. 開發和恢復上市更多的期貨品種,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渠道。我國現在新品種上市還是審批制,不能由市場說話,應該參照國際經驗,引入核准制,讓市場決定期貨品種的存亡。即使暫時保留審批制,經過多年的治理整頓,當年造成風險事件的主客觀環境都已得到改善,應該順應市場需要,盡快推出這些期貨品種,以適應加入WTO後各行業面臨的國內外競爭。
5. 加快資本市場的整合和開放步伐,為中國資本市場在國際中爭取一席之地。我國資本市場不僅和國外有割裂,就是國內的各個市場,也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股票市場、利率市場、期貨市場和保險市場等等幾乎互相隔絕,尤其是期貨市場和其他市場之間更是如此。一方面要放鬆對資金自各市場間流動的限制,包括在國內外市場間的流動的限制,最大限度的發揮資本的效率;另一方面要開發聯系各個市場的金融產品,現階段主要是推出金融期貨,如股票期貨、股指期貨和利率期貨等,為資金流動提供渠道。只有有了充分的市場流動性和多樣的投資工具後,才能吸引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市場,只有有了規范運作的市場環境和適度的規模,中國資本市場才能在國際資本市場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H. 求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簡史
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期貨市場的理論准備與初步試驗階段(1988-1991);期貨市場的試點發展階段(1992-1994);期貨市場的規范與調整階段(1994.5-2001);期貨市場的恢復與發展階段(2002-現在)。
I. 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和解決對策
哈,是寫論文用吧,這種題目你怎麼能指望在這里得到詳細答案。
大體給你一個思路吧:投資者結構不合理,期貨公司規模普遍偏小,業務單一,服務結構雷同。
以日本為例,期貨經紀數量嚴格控制,形成良性競爭,產生規模化相應,而諸多國內期貨公司的存在導致中國期貨在國際話語權的不足
國外期貨經紀大多採用多層次多樣化結構,也就是分工細化,發達國家期貨市場已經形成豐富的三級監管體系,而在國內目前實質上是證監會的一級監理
業務上中國期貨業務單一,禁止自營,國外期貨公司大多是全能型金融公司,包括經紀,結算,基金管理,顧問,場內交易等,這導致國內期貨公司收入來源窄小,不利於快速發展
大致先這些吧,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J. 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簡史(分為哪幾個階段)
由中國期貨協會編制的09年新版期貨市場教程中,將我國期貨市場20年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1、理論准備與試辦(1987-1993)
介紹此階段,必須介紹期貨市場發展的原因,即中國期貨市場建立的背景——產生的原因是,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沿著兩條主線展開,即價格改革和企業改革。
農產品價格的搞活,使得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此時,政府需要一個市場手段來防範農產品價格變動帶來的風險,因此一批學者提出了簡歷農產品期貨市場的設想。
1988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體改委、商業部等部門根據中央領導的只是,組織力量開始對期貨市場的研究,並成立了期貨市場研究小組,系統的研究了國外期貨市場的現狀和歷史。組織人員到國外期貨市場進行考察研究,積累了大量的期貨市場理論知識。
1990年10月12日,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經國務院批准,以現貨交易為基礎,引進期貨交易機制,作為我國第一個商品期貨市場正式開業,賣出了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第一步。
1991年6月10日,深證有色金屬交易所宣告成立,並於1992年1月18日正式營業,同年5月28日傷害金屬交易所成立,1992年我國第一家期貨經紀公司成立。
2、中國期貨市場的清理整頓時期(1993-2000)
93年國務院發表了《關於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開始了第一次整頓。最終確定15家交易所為試點交易所。1998年,國務院又開始了第二次整頓,將15家交易所合並壓縮為3家。
此次整頓,使得我國期貨市場監管架構基本確立。使得我國期貨交易所得到治理。使得期貨經紀公司得到治理。對違規事件進行了處理。
3、中國期貨市場的規范發展(2000-今),表現有以下幾點,你可參考:
01年,全國人大批準的十五規劃,第一次提出了「穩步發展期貨市場」,為我國期貨市場長達七年的清理整頓畫上了句號。
03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十六屆三中全會,將關於期貨市場的發展方針寫入了黨的會議決議。
規范發展期貨市場的法律法規相機出台.《期貨從業人員管理辦法》、《期貨經紀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期貨從業人員職業行為准則》.....
我國期貨交易量呈現恢復性增長並連創新高,相關數據,你可查閱相關資料。
我國期貨市場,不斷有新產品推出
鋼材、早秈稻、PVC.....是近期推出或將要推出了
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成立(2006年5月18日)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成立(2006年9月8日0
相關資料,你可以在查查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