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期貨市場數據
『壹』 每年的農產品如何定價的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的進出口貿易,多數以世界上主要期貨市場價格作為現貨定價基礎,即:現貨價格=期貨價格+基差價格。基差是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內的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之差,主要受運輸成本的影響,一般來講,靠近銷區的基差多為正值,而靠近生產地的基差往往為負值。當然,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和人們的價格預期也會導致基差變動。當市場供大於求時,基差價格往往會收窄;反之,當市場供不應求時,基差就會走強。在美國,由於農產品期貨買賣的報價是按某個月份的期貨合約基差作出的,從而使基差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在美國和南美農作物收割季節,基差處於最低水平,此後的一兩月後逐步走高。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方式和定價機制經歷了從即期現貨交易-遠期現貨交易-交易所期貨交易—場外期貨(多種形式衍生品)交易的發展歷程。最早起源於美國的穀物交易。19世紀初,為解決穀物的及時買賣,避免價格波動的風險,在西部農場主和東部加工商之間開始以遠期合同形式進行商品交易。隨著穀物交易的不斷集中和遠期交易方式的發展,1848年,由82位穀物交易商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1865年該交易所用標準的期貨合約取代了遠期合同,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場內交易開始發展。20世紀70年代,場外衍生品市場交易也隨之出現,並出現了期權、互換等多種合約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形成了以期貨交易為主、多種交易方式並存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市場體系。由於期貨市場價格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全世界對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預期,反映真實的市場供求關系,因此,隨著以期貨交易為主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和市場體系的確立,期貨市場逐漸成為國際農產品基準價格的中心。
美國期貨市場價格是全球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風向標
由於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加上它的農產品期貨交易歷史悠久,美國的期貨市場價格不僅是美國農產品價格制定的基礎,也為全世界農產品市場提供了價格參考標准。如CBOT的玉米、大豆、小麥等品種的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現貨價格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也以其市場影響力主導著全球穀物、大豆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的形成;紐約期貨交易所的棉花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棉花行業定價的基礎,也是全球棉花貿易的價格重要指導。
這里以大豆為例,說明CBOT大宗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形成過程。在CBOT,大豆期貨交易是一個涉及流通、貿易、加工企業和農民等多個交易主體的有機體系,其價格形成過程為:美國農業部對外發布每年美國大豆主產區的生產情況預測和實際統計數據,CBOT的期貨交易商主要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有關大豆的生產信息進行買賣期貨操作,形成大豆的期貨市場價格;農場主根據期貨價格表現出的供求趨勢來確定第二年的生產安排,以此來減少生產上的盲目性,降低風險。貿易商通過農產品期貨價格來確定現貨貿易合同中的價格,以避免價格波動風險。
很顯然,美國本土的大豆生產情況是CBOT大豆期貨價格波動的主導因素,這種以美國本土大豆生產情況作為世界大豆現貨市場定價基礎的期貨定價機制十分有利於保護美國大豆生產者和經營者利益。近年來,盡管南美國家的大豆產量上升迅速,但以美國為首的跨國公司通過集中控制這些國家的大豆流通渠道壟斷國際大豆貿易,因此,世界大豆生產格局的變化並未改變美國期貨市場主導世界農產品市場交易價格的定價機制。
三大因素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機制
既然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核心是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因此,影響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因素也成為影響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供需關系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基礎。商品價格變化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在供求關系影響下,商品價格會自動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種商品供給增加,該種商品的價格將會下跌,反之則上漲;一種商品的需求增加,其價格就會上漲,反之則下跌。正是由於這種供給和需求力量在動態中保持了一種相對均衡,才形成了商品的市場價格。雖然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在形式上可能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都是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
第二,美元匯率的走勢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全球大宗農產品通常以美元計價,美元匯率的變動直接影響著大宗農產品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的走勢。當美元貶值時,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會上漲;當美元升值時,CBOT大宗農產品期貨價格會出現下跌。
第三,農產品市場的國際組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國際定價權。在完全競爭、信息對稱和交易成本為零的前提下,大宗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完全由該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宗農產品國際市場並不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市場組織程度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當前情況看,少數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主導了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定價權。目前,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BCD」所控制,即美國ADM、美國邦吉(Bunge)、美國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Dreyfus),這四大跨國糧商常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後之手」。這些國際巨頭憑借資本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重要參與者與決定者。
此外,還有一些非主要因素也在影響著國際農產品交易價格的走勢。這些非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基金持倉、天氣因素、農業補貼和美國農業部(USDA)發布的報告等。從本質上講,這些非主要因素對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影響最終仍然是通過供求發生作用。當主要因素決定了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階段性走勢後,其他因素就會成為價格走勢的催化劑,會加速大宗農產品國際價格的上揚或下跌;個別時候這些非主要因素也會轉變為主要因素,起到關鍵性作用。
以美國農業補貼為例看其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影響。美國政府對國內的農業生產提供數目龐大的經濟援助和補貼。OECD公布的報告顯示,2002年美國的農業補貼額達到395.6億美元,占發達國家總補貼額的16.84%,占其農業收入的18%。美國的農業補貼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產生著重要影響。首先,美國政府對不同農作物補貼額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該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和產量,進而影響到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如2002年5月,美國政府通過了《農產品補貼法案》(簡稱新農業法案),其核心內容是增加對農業的補貼,但把2002-2007年間大豆貸款價格由2002年之前的526美元/蒲式耳下調至500元/蒲式耳。對大豆補貼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2003年美國大豆播種面積減少7%,導致世界大豆供求失衡,由於供給不足致使2003年下半年CBOT大豆價格迅猛上漲。另一方面,巨額的農業補貼扭曲了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補貼是取得價格競爭優勢的手段,美國巨額的農業補貼大大扭曲了國際農產品的定價基礎。
『貳』 如何查的到安徽省農產品期貨市場05年至今成交額年度數據,求連接或數據,謝謝
這個隨便一個交易軟體都可以查詢的呀,博易文華之類的都可以
不過這都是總的交易數據,如果你要單單一個省的數據,我估計是沒有的,現在都是網路交易了,不會單獨去統計地域數據
『叄』 大家都用什麼期貨軟體進行農產品交易
試下銀河期貨一站通APP,是銀河期貨的手機端軟體,系統比較穩定,而且是免費的,開戶和交易都可以在上面進行,整合了行情、交易、資訊、數據分析四大類功能, 更可自主查看庫存倉單、資金流向、持倉龍虎等行情特色指標。交易下單方便快捷!隨時關注,隨時交易
『肆』 農產品小麥期貨的歷史數據CBOT
個人以為,03年以前的數據都沒有參考價值了別說93年以前的,滄海桑田,93年以前去過的地方大多都面目全非了。如果是因有人告訴你「歷史會重演」而想去收集就別白費勁了,歷史不會簡單的重演的。把所有的歷史走勢全把握了也不能幫你在現在的市場中賺錢。
『伍』 期貨價格的基本信息
期貨市場的公開競價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電腦自動撮合成交方式,另一種是公開喊價方式。在中國的期貨交易所中,全部採用電腦自動撮合成交方式,在這種方式下,期貨價格的形成必須遵循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所謂價格優先原則,是指交易指令在進入交易所主機後,最優價格最先成交,即最高的買價與最低的賣價報單首先成交。時間優先原則,是指在價格一致的情況下,先進入交易系統的交易指令先成交。交易所主機按上面兩個原則對進入主機的指令進行自動配對,找出買賣雙方都可接受的價格,最後達成交易,反饋給成交的會員。期貨價格中有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結算價等概念。在中國交易所中,開盤價是指交易開始後的第一個成交價;收盤價是指交易收市時的最後一個成交價;最高價和最低價分別指當日交易中最高的成交價和最低的成交價;結算價是指全日交易加權平均價。 首先,需要了解美國農業部的組成以及主要職能。美國農業部由各類國家股份公司,如農產品信貸公司、聯邦機構和其他機構組成,是直接負責農產品出口促銷的政府機構,它集農業生產、農業生態、生活管理,以及農產品的國內外貿易於一身,對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實行一體化管理。其中,最直接和利益相關的就是負責農產品出口促銷,一言以蔽之,負責銷售美國國內農產品。如果確認了這一點,就可以毫無疑問地得出,美國農業部發布數據的初衷至少需要達到順利以及高價銷售國內農產品的目的。
其次,從大豆這個品種來分析美國農業部是如何達到其目的的。美國大豆一般在4月底種植,9月份開始收割上市,新年度大豆可能在8月份上市前就開始簽訂出口銷售合同,而銷售價格往往是通過CBOT期貨市場來確定。所以美國農業部8月份公布的供需數據就異常關鍵。根據歷年情況,我們發現美國農業部8月數據往往是利多期貨價格的。由於8月份是大豆生長的關鍵期——灌漿期,這時候天氣對大豆的生長異常關鍵,可以炒作的題材很多,比如亞洲銹病孢子、乾旱、後期霜凍等。所以美國農業部在8月份調低單產和產量的做法是冠冕堂皇的,從而調低對新年度期末結轉庫存的預測,間接拉動價格,為美國大豆高價出口打下伏筆。
對價格有決定性影響作用的是期末結轉庫存數據,發現,在7年中,除了2004年,其他6年期末庫存預測數據8月份預測都較7月份減少。其中2002年減少幅度最大,從627萬噸減少到421萬噸。
而期末庫存的減少主要就是通過變動產量來達到。分析8個年度美國農業部8月報告對產量的調節,我們發現,除了2007/2008年沒有變動和2003/2004年缺乏數據以外,其他6個年度8月份都調低了預測,而在9、10月份往往再進行上調。比如在2002年,產量預測減少幅度達到8%,從7784萬噸減少到7153萬噸。另外,產量變動,在8月份一般主要針對單產變動,對面積的變動相對較少,比如在2008/2009年度單產小幅下降0.9%,在2006/2007年,單產從40.7蒲式耳/英畝減少到39.6蒲式耳/英畝,減少幅度達到2.7%。
在美國農業部如此調整預測數據後,期貨市場確實應「聲」變化,CBOT大豆市場往往在8月份不是迎來反彈就是延續上漲。比如在2008年,CBOT大豆期貨在7月份迎來了歷史性的高點後下跌,而美國農業部8月12日公布的月度報告則使行情止跌反彈,8月報告配合後期天氣的炒作使CBOT大豆11月合約價格從116美分上漲到1374美分,反彈幅度達到17%。
作為期貨市場參與者,我們在了解美國農業部的意圖和公布報告的規律後,才可以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地調整我們的投資策略。 經濟學中有個基本定律稱為「一價定律」。意思是說兩份相同的資產在兩個市場中報價必然相同,否則一個市場參與者可以進行所謂無風險套利,即在一個市場中低價買進,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中高價賣出。最終原來定價低的市場中因對該資產需求增加而使其價格上漲,而原來定價高的市場中該資產價格會下跌直至最後兩個報價相等。因此供求力量會產生一個公平而有競爭力的價格以使套利者無從獲得無風險利潤。
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遠期和期貨價格的持倉成本定價模型。該模型有以下假設:
期貨和遠期合約是相同的;
對應的資產是可分的,也就是說股票可以是零股或分數;
現金股息是確定的;
借入和貸出的資金利率是相同的而且是已知的;
賣空現貨沒有限制,而且馬上可以得到對應貨款;
沒有稅收和交易成本;
現貨價格已知;
對應現貨資產有足夠的流動性。
這個定價模型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期貨合約是一個以後對應現貨資產交易的臨時替代物。期貨合約不是真實的資產而是買賣雙方之間的協議,雙方同意在以後的某個時間進行現貨交易,因此該協議開始的時候沒有資金的易手。期貨合約的賣方要以後才能交付對應現貨得到現金,因此必須得到補償來彌補因持有對應現貨而放棄的馬上到手資金所帶來的收益。相反,期貨合約的買方要以後才付出現金交收現貨,必須支付使用資金頭寸推遲現貨支付的費用,因此期貨價格必然要高於現貨價格以反映這些融資或持倉成本(這個融資成本一般用這段時間的無風險利率表示)。
期貨價格=現貨價格+融資成本
如果對應資產是一個支付現金股息的股票組合,那麼購買期貨合約的一方因沒有馬上持有這個股票組合而沒有收到股息。相反,合約賣方因持有對應股票組合收到了股息,因而減少了其持倉成本。因此期貨價格要向下調整相當於股息的幅度。結果期貨價格是凈持倉成本即融資成本減去對應資產收益的函數。即有:
期貨價格=現貨價格+融資成本-股息收益
一般地,當融資成本和股息收益用連續復利表示時,指數期貨定價公式為:
F=Se^(r-q)(T-t)
其中:
F=期貨合約在時間t時的價值;
S=期貨合約標的資產在時間t時的價值;
r=對時刻T到期的一項投資,時刻t是以連續復利計算的無風險利率(%);
q=股息收益率,以連續復利計(%);
T=期貨合約到期時間(年)
t=時間(年)
考慮一個標准普爾500指數的3個月期貨合約。假設用來計算指數的股票股息收益率換算為連續復利每年3%,標普500指數現值為400,連續復利的無風險利率為每年8%。這里r=0.08,S=400,T-t=0.25,q=0.03,期貨價格F為:
F=400e^(0.05)(0.25)=405
我們將這個均衡期貨價格叫理論期貨價格,實際中由於模型假設的條件不能完全滿足,因此可能偏離理論價格。但如果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那麼實證分析已經證明實際的期貨價格和理論期貨價格沒有顯著差異。
『陸』 期貨農產品庫存數據有什麼參照作用
一般美國公布的庫存數據是前一周或者前一月的數據
庫存環比下降微利多,同比下降中利多,環比上升微利空,同比上升中利空,大幅下降,大幅上升都是大幅度利空或者利多。
影響農產品的走勢一般是 產量預期 和種植面積預期 影響這兩個數據的一般是,天氣因素和進出口因素
2012年2月末中國進口大量大豆, 就利多了美國大豆導致即期庫存大幅下降加之南美天氣不利於大豆產量 總體出現長期價格上漲
『柒』 中國農產品期貨包括哪些
在農產品經營過程中,適合於期貨交易的產品有:
(1)品質易於標准化。在期貨交易中,期貨合約往往已經轉手多次才最後進入實物交割,不可能期貨合約每轉手一次,買賣雙方都依在現貨交易中一樣對商品檢驗一次。所以,為了保證到期交割的實物商品符合合約中所列明的質量等級標准,就要求進入期貨市場進行交易的商品必須是容易劃分質量等級的。
(2)能夠長期貯藏而且適宜於運輸。
(3)期貨商品的現貨市場應容量大且價格波動劇烈頻繁。
(4)期貨商品的現貨市場應較為發達,不存在壟斷行為。
一般來講,只有具備以上特徵的商品才能夠進行期貨交易。
(5)目前的期貨商品分為農林產品、金屬、能源、金融產品四大類,根據其自然屬性的不同又可具體分為10個小類,即:穀物、油籽及其產品、畜產品、食品和飲料、纖維、林產品、金屬、能源、外匯與利率產品等、指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期貨商品也會不斷地推陳出新。
『捌』 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簡史(分為哪幾個階段)
由中國期貨協會編制的09年新版期貨市場教程中,將我國期貨市場20年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1、理論准備與試辦(1987-1993)
介紹此階段,必須介紹期貨市場發展的原因,即中國期貨市場建立的背景——產生的原因是,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沿著兩條主線展開,即價格改革和企業改革。
農產品價格的搞活,使得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此時,政府需要一個市場手段來防範農產品價格變動帶來的風險,因此一批學者提出了簡歷農產品期貨市場的設想。
1988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體改委、商業部等部門根據中央領導的只是,組織力量開始對期貨市場的研究,並成立了期貨市場研究小組,系統的研究了國外期貨市場的現狀和歷史。組織人員到國外期貨市場進行考察研究,積累了大量的期貨市場理論知識。
1990年10月12日,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經國務院批准,以現貨交易為基礎,引進期貨交易機制,作為我國第一個商品期貨市場正式開業,賣出了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第一步。
1991年6月10日,深證有色金屬交易所宣告成立,並於1992年1月18日正式營業,同年5月28日傷害金屬交易所成立,1992年我國第一家期貨經紀公司成立。
2、中國期貨市場的清理整頓時期(1993-2000)
93年國務院發表了《關於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開始了第一次整頓。最終確定15家交易所為試點交易所。1998年,國務院又開始了第二次整頓,將15家交易所合並壓縮為3家。
此次整頓,使得我國期貨市場監管架構基本確立。使得我國期貨交易所得到治理。使得期貨經紀公司得到治理。對違規事件進行了處理。
3、中國期貨市場的規范發展(2000-今),表現有以下幾點,你可參考:
01年,全國人大批準的十五規劃,第一次提出了「穩步發展期貨市場」,為我國期貨市場長達七年的清理整頓畫上了句號。
03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十六屆三中全會,將關於期貨市場的發展方針寫入了黨的會議決議。
規范發展期貨市場的法律法規相機出台.《期貨從業人員管理辦法》、《期貨經紀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期貨從業人員職業行為准則》.....
我國期貨交易量呈現恢復性增長並連創新高,相關數據,你可查閱相關資料。
我國期貨市場,不斷有新產品推出
鋼材、早秈稻、PVC.....是近期推出或將要推出了
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成立(2006年5月18日)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成立(2006年9月8日0
相關資料,你可以在查查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玖』 有沒有做農產品期貨高頻交易數據跨期套利的利潤咋樣自己研究的模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做期貨跨期套利,主要是要熟悉單個品種各個月份之間的正常價差,如存儲成本,資金成本,然後還要一個比較好用的期貨交易軟體,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手續費了!逃離利潤就不多,手續費高了做著也沒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