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對期貨價格的影響
『壹』 商品價格大幅增長,對GDP的影響
第一,財政赤字與貨幣供給。財政赤字對經濟的影響和赤字規模大小有關,但更主要的還取決於赤字的彌補方式。向銀行透支或借款來彌補財政赤字。出現財政赤字意味著財政收進的貨幣滿足不了必需的開支,其中有一種彌補辦法就是向銀行借款。可見,財政向銀行借款會增加中央銀行的准備金從而增加基礎貨幣,但財政借款是否會引起貨幣供給過度,則不是肯定的。在現代信用制度下,在發生財政向銀行借款時,只要銀行能控制住貸款總規模,就不會發生貨幣供給過量的問題。居民個人或企業包括商業銀行購買公債,一般說只是購買力的轉移或替代,不產生增加貨幣供給的效應。居民或企業購買公債有兩種不同情況:一是用現鈔和活期存款購買;另一種情況是用儲蓄或定期存款購買。由中央銀行認購公債。中央銀行認購公債,在中央銀行賬戶的資產方政府公債項增加,負債方的財政金庫存款等額增加,而當財政用於支出時,則中央銀行的財政金庫存款減少,在商業銀行貼戶上居民和企業存款相應增加,從而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也相應增加。商業銀行有了超額儲備,就可能用以擴大貸款規模,增加貨幣供給。
第二,財政赤字擴大總需求的效應。財政赤字可以是作為新的需求疊加在原有總需求水平之上,使總需求擴張。另一種情況則是通過不同的彌補方式,財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門需求而構成總需求的一部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還出現另一種說法,認為財政赤字是國民收入超分配的重要原因。首先對國民收入超分配這個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其實准確的理解只能是總需求大於總供給、貨幣供給量大於貨幣需求量,不過是需求過旺或通貨膨脹的另一種說法。
第三,財政赤字與發行國債。發行國債是世界各國彌補財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認為是一種最可靠的彌補途徑。但是,債務作為彌補財政赤字的來源,會隨著財政赤字的增長而增長。還有另一面,就是債務是要還本付息的,債務的增加也會反過來加大財政赤字。
『貳』 物價上漲 對GDP影響
摘要:2007年開始的新一輪物價上漲與1995年期間的物價上漲相比,在體制環境、經濟開放度、總供求格局等方面有著很大不同。這一輪物價上漲更為復雜,既有需求拉動又有成本推動,既有國內原因又有輸入型通脹影響,是多種因素疊加引起的。正基於此,文章以當前物價形勢特徵和變化趨勢為切入點,探討了物價上漲對市場經濟發展影響。
關鍵詞:物價上漲 結構性矛盾 策略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處在一個新關口,物價總水平出現明顯上漲,物價形勢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面對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和國內物價上漲較快的復雜局面,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生產資料價格和商品零售價格漲幅出現從低位向上發散的趨勢。因此,正確判斷物價上漲對市場經濟發展影響,對於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物價形勢特徵和變化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過兩次嚴重的通貨膨脹:第一次是1988年至1989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分別達到18.8%和18%;第二次是1993年至1995年,CPI分別達到14.7%、24.1%和17.1%。2007年開始的新一輪物價上漲更為復雜,既有需求拉動又有成本推動,既有國內原因又有輸入型通脹影響,是多種因素疊加引起的。根據筆者的觀察和研究,當前物價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 經濟長時間處於高位運行,經濟過熱趨勢日益凸顯
縱觀「十五」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國民經濟和地區經濟的運行均表現出高速增長的顯著特徵。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連續4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長,且增長速度逐年提高。從年度增長率周期衡量,經濟運行仍然處於自2000年開始的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經統計局初步核實修定後,2007年GDP增長11.4%,達到本輪經濟周期以來的最高水平。但同時CPI也開始快速上漲,經濟中的不均衡問題凸顯。2007年以來,央行以前所未有的高頻率多次出台緊縮性貨幣政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存在較為明顯的由過快向過熱轉變的趨勢。
( 二) 名義居民消費增長十年來首次出現「過熱」,但絕對增速不高
從2006年開始,消費增速一直保持穩步上升趨勢,於2008年2月進入「過熱」的紅燈區,這也是預警系統近十年來首次發出消費「過熱」信號。7、8兩個月名義消費品零售額增長分別達到16.4%和17.1%,創造了1998年以來的最高增速。但最近一年消費名義增速加快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消費價格的上漲。如果剔除價格因素,居民消費實際增速與前些年基本持平,近幾個月甚至略有下降。2008 年以來,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總體上呈逐月上升趨勢,尤其是自六月份突破4%以來, 8月份後,漲幅超過6%,此後雖有小幅下降,但總體上仍呈持續上漲之勢。但從絕對水平看, 2-2.8%的月度增速並不算高,離2004 年全年3.9%且該年年中連續3個月以上超過5%相比還有較長一段距離。
(三)生產資料價格高位徘徊,物價上漲主要是結構性上漲
2008年以來,生產資料價格總體上呈現出上升的態勢。生產資料價格指數漲幅由3 月份的3.26%上升到11月份的4.36%,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的漲幅從3月份的4.72%擴大到11月份的7.55%。盡管6、7月份的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和4、7月份的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漲幅一度較上月減少,但全年價格上漲態勢依然較為明顯。同時,今年4、5 月份食用植物油、豬肉價格上漲影響,今年以來價格總水平出現明顯上漲。今年5、6、7 三個月的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漲幅分別是3.4 %、4.4%和5.6 %,7 月份的漲幅是十年來最高月度漲幅。對於當前的價格上漲,筆者認為主要是結構性的價格上漲。因為1~7 月份食品類價格總水平上升2.9個百分點,居住類價格影響價格總水平上升0.5個百分點,煙酒及用品類、衣著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交通和通信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六大類價格對價格總水平上漲幾乎沒有影響。
二、當前物價上漲與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的關系分析
這一輪物價上漲的深層原因在於,我國經濟在持續5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長中積累了一些結構性矛盾,其突出表現是兩個失衡,即國內儲蓄、投資與消費失衡以及內需與外需失衡,經濟增長在需求上過多地依賴投資和出口,在產業上過多地依賴工業尤其是重化工業。2003年至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一直保持高位增長,5年累計增長2.12倍。2007年投資率上升到42.1%,而消費率降到49%,為1978年以來最低。投資過度擴張造成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必須依賴出口擴張消化,從而使外貿順差佔GDP的比重從2003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8%。從三次產業結構看,2003年至2007年第二產業的比重由46%上升到49.2%,而第三產業的比重由40.4%下降到39.1%。在輕重工業結構上,重工業比重持續上升,2007年達到69.9%,輕工業比重則降到30.1%。三次產業發展不均衡和輕重工業發展不均衡,同投資與消費失衡有密切關系,兩者互為因果。
在投資增長很快、投資率持續上升的情況下,儲蓄仍然大於投資,表現為凈出口和資本凈流出。這說明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其根源在於儲蓄率過高,而這又與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變化密切相關。2003年至2007年,,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年均增長分別超過22%和35%,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分別為9.8%和6.8%。據測算,我國總儲蓄率上世紀90年代平均為39.8%,2006年上升到49%,這主要是由於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大幅增長。2006年,居民儲蓄、企業儲蓄、政府儲蓄占國民總儲蓄的比重分別為38.5%、42.2%和19.3%,其中居民儲蓄的比重比上世紀90年代平均水平下降11.9個百分點,而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的比重分別上升6個百分點和5.9個百分點。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這種變化,是投資與消費失衡的重要原因。
這種內部失衡和內外失衡,在貨幣上表現為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一般來說,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等於GDP增長率加物價上漲率( 以CPI表示)。2003年至2007年廣義貨幣M2累計增長率為17.6%,超過GDP增長率和CPI增長率之和80.0%達37.6個百分點。從理論上講,超過經濟增長正常需要的貨幣供應量都會表現為物價上漲。只是由於金融機構的存差不斷擴大,這些超量貨幣供應才沒有完全轉化為物價上漲。中央銀行雖然採取多種措施對沖、凍結商業銀行的基礎貨幣,但流動性過剩問題仍然存在。
三、加強宏觀調控、穩定物價的對策
根據物價形勢的最新特點和變化趨勢,以及增加就業和經濟持續增長的需要,今年宏觀調控促進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任務和目標是在控制生產資料價格和商品零售價格加速上漲,為此建議採取如下具體的調控措施:
(一)加大財政支農力度,保證農產品供應穩定增長
本輪物價上漲的明顯特徵是農產品價格的較大幅度持續上升,主要因供求缺口增大而上漲。肉類、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對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決定了政府維持該類產品價格穩定的必要性,一是增加農村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資金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二是穩步提高糧食種植補貼、農機具購買補貼等農業補貼標准,增加農業生產經營收入,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三是實施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降低農業生產經營的市場風險,避免農產品因市場價格不穩而出現嚴重供求失衡現象。四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增加農業生產的規模經濟效益,穩定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
(二)合理運用財政手段,調整稅率,引導供求行為。
實現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既要控制需求又要增加供給,做到供求管理相結合。達此目的重要途徑是合理運用好財稅手段,有效調節稅率。比如,對出口過多進口較少從而順差過多引起國內物價上漲,可以通過提高出口關稅稅率和降低進口關稅稅率來調控;對粗鋼生產過旺導致鐵礦石增長過快、鐵礦石進口價過高導致國內鋼鐵成本上漲過快從而推動鋼價上漲過快,可以通過大幅度提高粗鋼出口關稅來調控;對煤、鋁、水泥、有色金屬和其他原材料價格過快上漲,也可以通過調整國內稅和涉外稅來控制。今年,加大生產、流通、外貿、節能、環保、物業等領域的稅收調節力度,不僅有利於緩解總量失衡和結構矛盾,而且有利於促進物價穩定。
(三)加強價格監測分析工作
監測是價格決策和宏觀調控的基礎,要突出監測重點,完善有關制度,密切關注國際國內市場供求狀況和價格走勢,善於發現傾向性和苗頭性問題,建立應對價格異常波動的應急處理機制,及時提出控制價格上漲的意見和建議,作到未雨綢繆。重點抓好兩個方面:一是要健全各種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監測制度、完善日常價格監測和應急監測制度。重點是加強糧食、食用植物油、葯品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教育、醫療等服務性收費以及石油、鋼材等重要生產資料價格的監測工作;二是在價格監測的基礎上加強經濟形勢、價格總水平走勢和重要商品價格走勢及其市場供求變化情況的分析預測。
總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上,理智地探討當前物價上漲的深層次原因,如供求失衡、成本推動、貨幣擴張的等綜合因素,有助於多渠道控制物價水平過快上漲,減少物價上漲對市場經濟的影響,保證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叄』 價格對GDP有何影響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一國(地區)經濟在核算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的最終產品總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顯示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生產過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和固定資產的磨損價值,但不包含生產過程中作為中間投入的價值;在實物構成上,是當期生產的最終產品,包含用於消費、積累及凈出口的產品,但不包含各種被其他部門消耗的中間產品。 GDP的測算有三種方法:生產法:GDP=∑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出-∑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消耗:收入法:GDP=∑各產業部門勞動者報酬+∑各產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各產業部門生產稅凈額+∑各產業部門營業利潤;支出法:GDP=總消費+總投資+凈出口。
國內生產總值分為名義GDP與實際GDP。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用名義GDP與實際GDP比率計算的物價水平衡量指標。
價格正是在這方面對GDP有影響
『肆』 通脹對期貨的影響有多大
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最初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現象。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徵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發行量超過了金銀貨幣量的一倍,單位紙幣就只能代表單位金銀貨幣價值量的1/2,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紙幣來計量物價,物價就上漲了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此時,流通中的紙幣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增加了一倍,這就是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主要是指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之市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於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後者用於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伍』 通貨膨脹對GDP有何影響
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會使名義GDP增長率高於實際GDP增長率,即名義GDP增長率=實際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
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況有三個主要指標: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這些指標都與GDP有十分密切的聯系。
經濟增長率就是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一般是用國內生產總值縮減指數或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衡量的,而著名的奧肯定律則告訴我們,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通過經濟增長率可以對失業率進行大致的判斷。
『陸』 GDP的增長對股市會有何影響
GDP變動是一國經濟成就的根本反映,GDP的持續上升表明國民經濟良性發展,制約經濟的各種矛盾趨於或達到協調,人們有理由對未來經濟產生好的預期;
相反,如果GDP處於不穩定的非均衡增長狀態,暫時的高產出水平並不表明一個好的經濟形勢,不均衡的發展可能激發各種矛盾,
我們必須將GDP與經濟形勢結合起來進行考察,不能簡單地以為GDP增長,證券市場就將伴之以上升的走勢,實際上有時恰恰相反。
(6)GDP對期貨價格的影響擴展閱讀:
1、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2、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況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我們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個人收入的巨大差異。由此可見,就大多數情況,但不是對所有情況而言,GDP是衡量經濟福利的一個好指標。
4、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願,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麼所得出的GDP數值的准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瑕疵。
『柒』 為什麼GDP下調對期貨銅價不利
首先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簡稱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共有四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額。用公式表示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為消費、I為私人投資、 CB為政府支出、X為凈出口額。
GDP的下調,直觀的反映就是投資,消費的下降,也就是對原材料需求的減少,銅是大宗原材料商品的一種,當然也會被看空
『捌』 經濟周期,經濟政策對期貨價格有什麼影響
經濟周期是經濟大氣候,任何國家、企業、家庭和個人都無法規避大氣候景氣程度對自身以及所處環境的影響。商品的生產消費關系、供求關系更是和經濟周期所處的階段緊密相連,商品價格的波動也就和經濟周期的運行息息相關。
在【復甦】階段:一開始,商品產量和價格均處在周期性的最低水平,而後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需求增長、生產恢復,價格逐步走高。
在【繁榮】階段:這是一個經濟周期的高峰階段,投資、需求的持續擴張使得社會眾多元素處在供小於求或是預期中供小於求的狀態,價格被一再刺激,推向高峰。
在【衰退】階段:在瘋狂的投資和生產之後,預期需求的破滅之後,供大於求的局面形成,經濟開始滑坡,價格迅速下跌。
在【蕭條】階段:處在谷底的經濟對應的是投資、供給、需求都處在低位,價格處在低位並繼續下跌。
另外由於價格的波動往往滯後於經濟發展階段,因此商品處在最高點時,可能經濟已經開始衰退。
『玖』 GDP下調對期貨市場利多還是利空
利空
『拾』 期貨價格的影響因素
商品價格的波動主要是受市場供應和需求等基本因素的影響,即任何減少供應或增加消費的經濟因素,將導致價格上漲的變化;反之,任何增加供應或減少商品消費的因素,將導致庫存增加、價格下跌。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一些非供求因素也對期貨價格的變化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這就使期貨市場變得更加復雜,更加難以預料。影響期貨價格變化的基本因素要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八個上面: 期貨市場雖是一種「完全競爭」的市場,但仍難免受一些勢力雄厚的大戶的操縱和控制,造成投機性的價格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