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期貨市場監管
A. 中國是怎樣喪失大豆定價權的
"中國價格"意在爭奪國際市場"定價權"
中國近年來成為舉世聞名的"世界工廠",加工製造業的飛速發展帶動了國內產業部門對各種工業原材料需求的強勁增長。這被世界各地的貿易商們冠以"中國因素"的名義: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僅在2003/04作物年度的進口量就達1650萬噸,每年壓榨用大豆需求量高達2200萬噸左右,幾乎全部進口大豆都用於榨油,國內2/3的壓榨公司以外國供應作為原料來源。
▲中國的銅的消費量佔世界的20%,居於世界第二,國內的銅的生產量只能滿足35%的國內需求,而65%的銅需要進口,每月銅的消耗量在25萬噸左右。
▲中國是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石油需求增長佔世界總量的41%,而石油進口增長超過1/3,預計今年全年中國原油進口將達1.1億噸,進口依存度在40%左右。
原材料進口對中國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與一般商品貿易不同,國際貿易中,作為加工製造業原材料的大豆、金屬銅、石油產品等大宗商品的定價,是按照基差定價--以該商品"基準期貨合約價格+各類升貼水"這樣的慣例來計算。在發達國家,期貨市場由商品現貨市場演變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期市與現貨貿易緊密結合起來。在美國,現貨貿易就是基差交易。
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的功能。在現實中,世界上主要的期貨交易所因現貨貿易而緊密聯動,由於上述商品定價模式的存在,中國的期貨市場負有參與原材料商品定價權國際競爭的重任。爭奪"定價權"--這正是"中國價格"之意義所在。
"中國價格"能否真正體現中國的"定價權"?
在沉寂多年之後,今年中國的期貨市場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隨著棉花、玉米、燃料油3個新品種的上市,期貨市場接連不斷演繹出一波波火爆行情,成交量比前幾年有了大幅增長。"定價權"成為熱門話題,不少媒體樂觀地宣稱:"中國價格"的時代已經到來。
然而,也就是在今年,國內的現貨企業並沒有獲得多少好處,反而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沖頂過程中一再被迫高位接下單子,蒙受的巨大損失令人記憶猶新:
▲從2002年開始,CBOT大豆價格就不斷上漲,03年底至今年初,國內企業同國外大豆出口商在高價位簽訂大量采購合同。今年4月5日,CBOT的7月份大豆合約最高達到了每蒲式耳(1噸等於36.7 蒲式耳)1064美分,創15年半新高,而5月份價格開始下跌。在十多天內,進口大豆價格狂跌1000多元,當時狀況被人們稱為"大豆地震"。加上宏觀調控造成的信貸緊縮,許多壓榨企業不得不"洗船"(違約退貨)。相當多企業處於停產狀態,幾乎全行業虧損。
▲從今年5月起,國際國內銅市掀起了一輪大漲勢頭,尤其是9月以來,銅價經歷了處於3000美元歷史高位的大起伏,與此相應的則是國內30000元以上的現貨價格。這令不少銅材加工商望而卻步,以停產來減少損失。同時,過低的國內外比價使得跨市場套利盤規模空前,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不但使國內的投機者損失慘重,也造成庫存和進口的異常緊張局面。
▲2003年以來,世界原油價格經歷了一個大幅上漲的過程,至2004年10月中旬,美國原油期貨價格飆升超過每桶55美元,之後有所回落,但目前仍在40美元上方。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今年1月到9月,由於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中國已為此多支付130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認為,油價如果從2004年第二季度保持40美元一直到2005年底,將使中國2005年GDP下降0.8%。上期所研發中心楊繼認為,近期油價波動中人為因素起了決定作用。國際石油巨商和投機基金利用石油定價權,聯袂炒作油價。
實際上,中國在這些商品的定價上一直是沒有話語權的!
(1)首先,市場基礎上看:盡管上述事例具體的情況各不相同,迫使中國買家"高位下買單"的原因也大相徑庭,但在本質上有著共同點:盡管一些商品在國內的期貨交易所有對應的合約,但我們從國外市場進口的這些商品,國內市場並沒有參與到其整個價格形成過程中去。價格形成機制才是定價權的核心,國內外期市因制度和法規處於人為的分割狀態,國內的投資者無法從正常渠道直接參與對方市場的價格形成過程,幾乎是游離於其外的。目前為止,經證監會批准,可以從事境外期貨交易的國內公司,一共26家,大都是一些"國"字型大小集團公司或行業大佬。一般企業則很難通過正常途徑參與境外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業務。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認為:要形成有世界影響力的市場,才能形成國際定價權。之所以沒有形成有世界影響力的市場,首先我們的政策條件不具備。
另一方面,盡管與前些年相比有了不少的發展,但中國的期貨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發育很不充分。與國外上百年歷史的期貨交易所相比,國內交易所推出的合約品種無論數量、規模、還是覆蓋范圍都難以望其項背。大商所研究部總監王偉筠介紹:"中國黃大豆期貨的交易量只佔CBOT的1/4,還是一個規模有待拓展的市場,黃大豆的定價權大部分還掌握在美國的交易所手裡。"
品種方面,專業人員介紹,目前全球商品期貨交易所有100多家,共有93類品種。而國內加上新上市的3個品種,一共才9個,與中國的產業地位及不相稱。對於眾多現貨企業,國內市場缺乏合適的品種。比如對於壓榨商來說,豆粕和豆油的價格關聯更為緊密,而國內期市還沒有後者;在2號大豆合約推出之前;大商所1號大豆合約僅限於非轉基因大豆品種,這也與廣大油廠的實際不符。相關品種的缺失,無法形成完善的價格體系,這也是業內人士不斷呼籲中國應該盡快推出更多的商品期貨合約品種的現實原因。
此外,國內期貨市場還沒有期權這樣的衍生品上市,市場體系尚不完善。實際上,國內三家期貨交易所均表示,早在數年前就分別開始了銅、大豆、小麥等期貨期權的研究、開發和准備工作,遲遲得不到推出,原因恐怕在於市場容量還不夠大,還有便是監管部門出於風險管理的考慮。
(2)從風險管理上看:國內外期貨交易制度諸多不同之處,國外市場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這方面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10月13日國際銅市出現了歷史罕見的大跌,LME銅價當日跌幅超過10%,而國內滬銅最大單日跌幅4%,3日累計跌幅8%,有媒體就據此下結論認為,這說明滬銅相對比倫銅抗跌,"上海價格"在這里充分發揮了作用。而事實上,這樣的差別緣於國外無停板制度而國內有,使得大跌後內外盤的比價關系需要幾個交易日來恢復,倒是如銅行業分析師畢勝所言,恰恰說明了"上海價格"很大程度上還是"倫敦價格"的"影子價格"。出於對風險控制的考慮,在幾次三番的發出風險警示和提高交易保證金比例後,上月底上期所又向會員單位征詢意見,打算擴大銅鋁期貨合約出現單邊市時的漲跌停板幅度。
除了交易所對交易中的風險控制外,前不久曝光的中航油石油期權投機巨虧事件,更是對國內企業敲響了一次大大的警鍾。虧損的原因:逆勢而為、重倉投機,這樣做的風險有多大,任何剛入期市的初學者也不會不清楚。那為什麼直到把老本都虧光,以至於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虧損才被發現?有點諷刺意味的是,在中航油事件曝出後兩天,歐洲期貨交易所亞太地區負責人毋劍虹還對中國期貨市場建言:"盡早推出期權交易,更好規避市場風險。"北京德潤林期貨專家李磊認為,中航油的風波說明了監管體系的失效,"我們的期貨監管體繫到底能有多大實效,才真正應該好好反思。"
事實證明,就算有了相應的渠道讓國內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缺少了風險管理,也必然會遭到國際機構狙擊,落個慘淡收場。放縱的投機,在國際大市場游戲規則中,不但不能爭得討價還價的權利,反而會將本應有的話語權葬送。
(3)參與者上看:國內與國外同樣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西南期貨分析師汪飛介紹,國內期貨市場在市場准入制度、市場培育和投資者教育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大型機構投資者(如基金、投資銀行等)尚沒有得到進入期貨市場的制度上許可,導致了國內期貨市場投資結構以中小投資者為主的局面。據統計,在國內期貨市場上,資金量在100萬以下的投資者比重為84.77%,而超過300萬元的投資者僅佔4.75%。而在多數成熟的期貨市場上,除了一些具有現貨背景的企業以外,大部分是以投資基金的形式介入的,期貨投資基金的市場參與份額佔到整個市場交易額的60%以上。
在美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參與主體中有60%是從事生產、流通、貿易、加工的現貨商,農產品現貨市場中各個環節的定價也都離不開期貨市場,可以說,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真正融為一體,期貨市場的經濟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和利用。而在國內關系國計民生的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上,期貨市場的滲透力還遠遠沒有達到這個程度。這使得國內市場的期現貨價格常常大幅背離,期貨價格起不到應有的指導作用。
適應游戲規則,參與全球定價權競爭,還缺很多
將於本月22日上市的大商所2號黃大豆合約是中國朝著國際定價體系邁進的一個長足進步。但是歸根結底,合約品種交割范圍的擴大僅僅是"定價權"整個體系中的一個環節。中糧期貨專家韓奇志談到這個問題時就表示:要讓"中國價格"真正發揮作用,缺的東西還很多,如市場開放程度、生產商的經濟意識、市場參與者的結構、規則的問題、防範風險的機制……,很多。
相關:
現貨市場中的基差定價:
現貨市場中的基差定價是指經現貨買賣雙方同意,以一方當事人選定的某月份期貨價格作為計價基礎,以高於或低於該期貨價格若干金額來買賣現貨,買賣雙方不理會現貨價格的漲跌變化,而直接以雙方商定的基差來進行交易。
目前,美國貿易商向國外油廠出口大豆時,大多採用基差定價方式,即大豆進口價格=CNF升貼水價格+交貨期內某一天的CBOT大豆期貨價格。CNF(運費在內價)升貼水由美國貿易商報出,是國外到貨港價格與CBOT期貨價格之間的基差,該基差取決於美國現貨收購市場的緊張程度、海運費、貿易商的經營利潤等因素。
國內大豆進口成本=(CBOT大豆價格+綜合基差)*匯率*(1+增值稅稅率)*(1+關稅稅率)+雜費
國內精銅進口成本=(LME三月期價格+/-現貨升貼水+到岸升貼水)*匯率*(1+增值稅稅率)*(1+關稅稅率)+雜費
CBOT、LME、NYMEX簡介:
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 Chicago Board of Trade)是當前世界上交易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交易所。19世紀初期,芝加哥是美國最大的穀物集散地,隨著穀物交易的不斷集中和遠期交易方式的發展,1848年,由82位穀物交易商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該交易所成立後,對交易規則不斷加以完善,於1865年用標準的期貨合約取代了遠期合同,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除廠提供玉米,大豆、小麥等農產品期貨交易外,還為中、長期美國政府債券、股票指數、市政債券指數、黃金和白銀等商品提供期貨交易市場,並提供農產品、金融及金屬的期權交易。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玉米、大豆、小麥等品種的期貨價格,不僅成為美國農業生產、加上的重要參考價格,而且成為國際農產品貿易中的權威價格。
LME:倫敦金屬交易所(LME, London Metal Exchange)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屬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的價格和庫存對世界范圍的有色金屬生產和銷售有著重要的影響。在19世紀中期,英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錫和銅的生產國/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需求不斷增長,英國又迫切地需要從國外的礦山大量進口工業原料。在當時的條件下,由於穿越大洋運送礦砂的貨輪抵達時間沒有規律,所以金屬的價格起伏波動很大,金屬商人和消費者要面對巨大的風險,1877年、一些金屬交易商人成立了倫敦金屬交易所並建立了規范化的交易方式。從本世紀初起,倫敦金屬交易所開始公開發布其成交價格並被廣泛作為世界金屬貿易的某准價格。目前世界上全部銅生產量的70%是按照LME公布的正式牌價為基準進行貿易的。其年交易量達兩萬多億美元,年資金周轉多於兩百萬兆美元。
NYMEX: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 New York Mercandile Exchange)是世界上最大的實物商品期貨交易所,提供能源與金屬期貨期權合約的交易,並為場外能源產品交易提供清算服務。通過公開人工竟價交易與電子撮合交易系統的結合,在全天24小時內交易原油、石油產品、天然氣、煤、電力、金、銀、銅、鋁、鉑系金屬等一系列合約。NYMEX上市交易的WTI(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期貨合約價格是全球石油的基準價格。
B. 什麼是期貨
大豆期貨是相對大豆現貨而言的。現貨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期貨則是合同(合約)交易,也就是合約的相互轉讓。大豆期貨是以當前約定的價格,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間買進或賣出(交割)一定數量大豆的合約。合約到期以前,可以買賣合約;到期時,無論大豆價格發生怎樣的變化,要兌現合約,進行現貨交割,這就是風險。合約具有法律約束力,由大豆期貨交易所制定,規定交割大豆的數量、價格、地點與質量標准等內容。
通過觀察期貨市場,人們對未來大豆的供求和價格有一個預期,可以指導大豆生產;也可以在期貨市場先行把未來生產的大豆賣出,鎖定利潤,規避大豆價格波動的風險。
C. 什麼是期貨通俗解釋下
通俗地講就是用現在手裡的錢買一份將來買賣商品的合約。
期貨(Futures)與現貨完全不同,現貨是實實在在可以交易的貨(商品),期貨主要不是貨,而是以某種大眾產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為標的標准化可交易合約。因此,這個標的物可以是某種商品(例如黃金、原油、農產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
(3)大豆期貨市場監管擴展閱讀
期貨雖然有個貨字但並不是貨。而是以某種大眾產品如雞蛋、石油或者最近新上線的蘋果等以及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為標的物的可以交易合約。
期貨的本質是與他人簽訂一份遠期買賣商品(或股指、外匯、利率)的合約,以達到保值或賺錢的目的。
如果您認為期貨價格會上漲,就做多(買開倉),漲起來(賣)平倉,賺了:差價=平倉價-開倉價。
如果您認為期貨價格會下跌,就做空(賣開倉),跌下去(買)平倉,賺了:差價=開倉價-平倉價。
D. 什麼是期貨期貨到底怎麼做
期貨交易是一種集中交易標准化遠期合約的交易形式。即交易雙方在期貨交易所通過買賣期貨合約並根據合約規定的條款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數量和質量的商品的交易行為。期貨交易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商品所有權的轉移,而是通過買賣期貨合約、迴避現貨價格風險。
從歷史過程看。期貨交易是由現貨交易發展而來的。在13世紀比利時的安特衛普、17世紀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和18世紀日本的大阪,就已經出現了期貨交易的雛形。現代有組織的期貨交易產生於美國芝加哥,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開始從事農產品的遠期買賣。為了避免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的風險,農場主和農產品貿易商、加工商一開始就採用了現貨遠期合約的方式來進行商品交換,以期穩定貨源和銷路,減少價格波動的風險。隨著交易規模的擴大,現貨遠期合約的交易逐漸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是現貨遠期合約沒有統一規定內容,是非規范化合約,每次交易都需雙方重新簽訂合約,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二是由於遠期合約的內容條款各式各樣,某一具體的合約不能被廣泛認可,使合約難以順利轉讓,降低了合約的流動性。三是遠期合約的履行以交易雙方的信用為基礎,容易發生違約行為。四是遠期合約的價格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形不成市場認可的、比較合理的預期價格。因此,早期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經常發生交易糾紛和違約,使商品交易受到很大制約,市場發展受到一定限制。為了減少交易糾紛,簡化交易手續,增強合約流動性,提高市場效率,186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推出標准化的期貨合約交易,取代了原有的現貨遠期合約交易,後又推出履約保證金制度和統一結算制度。
三、什麼是期貨交易所?
期貨交易所是專門進行期貨合約買賣的場所,一般實行會員制,即由會員共同出資聯合組建,每個會員享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交易所會員有權利在交易所內直接參加交易,同時必須遵守交易所的規則,交納會費,履行應盡的義務。
會員制期貨交易所是一種不以贏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主要靠收取交易手續費維持交易設施以及員工等方面的開支,費用節余只能用於與交易直接有關的開支,不得進行其他投資或利潤分配。期貨交易所的宗旨就是為期貨交易提供設施和服務、不擁有任何商品,不買賣期貨合約,也不參與期貨價格形成。
四、什麼是期貨保證金?
在期貨市場上,交易者只需按期貨合約價格的一定比率交納少量資金作為履行期貨合約的財力擔保,便可參與期貨合約的買賣,這種資金就是期貨保證金。
在我國,期貨保證金(以下簡稱保證金〕按性質與作用的不同。可分為結算準備金和交易保證金兩大類。結算準備金一般由會員單位按固定標准向交易所繳納,為交易結算預先准備的資金。交易保證金是會員單位或客戶在期貨交易中因持有期貨合約而實際支付的保證金,它又分為初始保證金和追加保證金兩類。
初始保證金是交易者新開倉時所需交納的資金。它是根據交易額和保證金比率確定的,即初始保證金=交易金額調保證金比率。我國現行的最低保證金比率為交易金額的5%,國際上一般在3%~8%之間。例如,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保證金比率為5%,如果某客戶以2700元/噸的價格買入5張大豆期貨合約(每張10噸),那麼,他必須向交易所支付6 750元(即2700x50x5%)的初始保證金。
交易者在持倉過程中,會因市場行情的不斷變化而產生浮動盈虧(結算價與成交價之差),因而保證金賬戶中實際可用來彌補虧損和提供擔保的資金就隨時發生增減。浮動盈利將增加保證金賬戶余額,浮動虧損將減少保證金賬戶余額。保證金賬戶中必須維持的最低余額叫維持保證金,維持保證金:結算價調持倉量調保證金比率xk(k為常數,稱維持保證金比率,在我國通常為0.75)。當保證金賬面余額低於維持保證金時,交易者必須在規定時間內補充保證金,使保證金賬戶的余額)結算價x持倉量x保證金比率,否則在下一交易日,交易所或代理機構有權實施強行平倉。這部分需要新補充的保證金就稱追加保證金。仍按上例,假設客戶以2700元/噸的價格買入50噸大豆後的第三天,大豆結算價下跌至2600元/噸。由於價格卜跌,客戶的浮動虧損為5000元(即<2700-2600)x50),客戶保證金賬戶余額為1750元(即6750-5000),由於這一餘額小於維持保證金(=2 700x50X5%x0.75=5 062.5元),客戶需將保證金補足至6750元(2 700x50x5%),需補充的保證金5 000元(6 750 - 1 750〕就是追加保證金。
期貨交易的功能
1.發現價格:
參與期貨交易者眾多,都按照各自認為最合適的價格成交,因此期貨價格可以綜合反映出供求雙方對未來某個時間的供求關系和價格走勢的預期。這種價格信息增加了市場的透明度,有助於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國內的上海商品交易所的銅、大連期貨交易所的大豆的價格都是國內外的行業指導價格。
2.迴避價格風險:
在實際的生產經營過程中,為避免商品價格的千變萬化導致成本上升或利潤下降,可利用期貨交易進行套期保值,即在期貨市場上買進或賣出與現貨市場上數量相等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貨合約,使期貨市場交易的損益相互抵補。鎖定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或商品銷售價格,保住了既定利潤迴避了價格風險。
期貨也是一種投資工具。由於期貨合約的價格波動起伏,交易者可以利用價差賺取風險利潤。
舉個例子
7月1日,大豆的現貨價格為2040元/噸,某地加工商對該價格比較滿意。為了避免將來現貨價格可能上升,導致原材料成本提高,決定在大連商品交易所進行大豆期貨交易。此時,大豆9月份期貨合約的價格為2010元/噸。該加工商於是在期貨市場上買入10手(100噸)9月份大豆合約。8月1日他在現貨市場上以2080元/噸的價格買入大豆100噸,同時在期貨市場上以2050元/噸 賣 出10手(100噸)9月份大豆合約,交易情況如下所示:
現貨市場7月1日大豆價格是2040 元/噸 期貨市場買入10手9月份大豆合約:價格是2010元/噸
8月份買入100噸大豆:價格是2080元/噸,期貨市場賣出10手9月份大豆合約:價格是2050元/噸
套保結果:現貨市場虧損 40元/噸 期貨市場盈利40元/噸
在現貨市場上 虧 (2080-2040)*100=4000
在期貨市場上 盈 (2050-2010)*100=4000
在現貨市場中虧損的錢在期貨市場中又賺了回來!固定了生產成本
首先相對於股票而言,它有以下好處:
1.每日結算制度,期貨交易每天都會對當天的交易進行結算,客戶的盈虧都會第一時間打到自己的帳戶上!
2.風險可控性,我們有最權威的分析師為您分析行情,每天都會把最新的信息第一時間通知你
3.漲跌停板制度, 一般張跌幅度在+-3%
4.保證金制度,在期貨市場中,5~15%的保證金即可以行使100%的權利。把你的資金放大化了。你用1噸小麥的價值可以在期貨市場預存10噸小麥。並可以促進你現貨市場資金的流通, 當然了若不想存了,你也可以在期貨市場上,以高價位賣出,獲得其中的差價
5.雙向交易制度,在期貨市場不僅可以低買高賣,其還可以高賣底買也是可以賺錢的,交易模式更多樣化
5)合約的履約有保證,期貨交易達成後,須通過期貨交易所結算部門結算、確認,買賣雙方都向交易所交納保證金,交易所承擔中間擔保履約責任,買賣雙方無須擔心交易履約問題。
再次如果你是其中品種的經銷商,就可以運用期貨交易來規避你在現貨市場中因為價格的起伏而帶來的風險同時發現未來價格走勢,從而把握市場行情,獲取利潤
一、開戶
1、客戶類型:
按客戶主體分:自然人客戶、法人客戶;
按交易方式分:營業廳客戶(書面下單客戶、電話下單客戶)、異地遠程客戶(「三合一」遠程客戶、網 上交易客戶);
2、開戶條件:
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不得成為期貨經紀公司客戶: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
期貨監管部門、期貨交易所的工作人員;
本公司職工及其配偶、直系親屬;
期貨市場禁止進入者;
金融機構、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
未能提供法定代表人簽署的批准文件的國有企業或者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主導地位的企業;
單位委託開戶未能提供委託授權文件的;
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其他情況;
3、開戶時間和地點:可選擇任何時間到三隆公司營業場所辦理,也可由三隆公司派職員赴客戶所在地辦理;
4、開戶金額:不限
5、開戶所需提供資料:
個人戶:客戶及授權人的身份證及復印件
法人戶:營業執照復印件、法定代表人及授權人身份證及復印件;
二、入金
入金可採用現金、電匯、匯票、支票等方式。電匯、匯票、支票須以資金到我公司帳戶方視為到帳;
三、申請編碼
客戶填寫各交易所申請編碼表後,由三隆公司為客戶辦理交易編碼申請手續,編碼獲得批復後方可進行交易;
四、交易
1、營業廳客戶:書面下單客戶填寫完指令單後傳達至營業部盤房,由盤房將指令下達至交易所出市代表進行交易及成交回報;電話下單客戶由客戶打電話至營業部盤房下單,但必須先報出雙方約定密碼,再由盤房將指令下達至交易所出市代表進行交易及成交回報;
2、異地遠程客戶:網上交易客戶由客戶通過互聯網在三隆公司提供的下單界面上進行交易及成交回報;
五、結算
由結算部對客戶每日交易情況進行結算,營業廳客戶每日向營業部盤房索取並簽署結算單,網上交易客戶每日通過網上查詢功能查詢結算單。
六、撤戶
客戶在辦理完我魯能金穗期貨經紀有限公司規定的撤戶手續後,雙方簽署終止協議,結束代理關系。
七、出金
由公司財務部採取現金、電匯、匯票或支票的方式為客戶辦理出金。
一個企業都是以獲得利潤為目的,通過期貨您能把握最新的市場走勢,把握商機,運籌帷幄,同時把企業的風險規避到最小,獲得更高的利潤。我喜歡一句話:只有笑到最後的人才是成功的人,您也許創業比別人晚,但你能做的比別人好!
祝您的事業蒸蒸日上!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現在全國期貨品種有11種
上海:燃料油 銅 天膠 鋁
鄭州:小麥 棉花 白糖
大連:大豆 豆油 豆泊 玉米
到今年年底期貨市場要推出股指期貨,它是將期貨市場和股票結合在一起,這樣股民既可以炒股又可以在期貨市場規避風險
E. 舉例說明一下期貨交易過程
期貨交易的全過程可以概括為開倉、持倉、平倉或實物交割。
開倉,是指交易者新買入或新賣出一定數量的期貨合約,例如,你可賣出10手大豆期貨合約,當這一筆交易是你的第一次買賣時,就被稱為開倉交易。在期貨市場上,買入或賣出一份期貨合約相當於簽署了一份遠期交割合同。
開倉之後尚沒有平倉的合約,叫未平倉合約或者平倉頭寸,也叫持倉。開倉時,買入期貨合約後所持有的頭寸叫多頭頭寸,簡稱多頭。
賣出期貨合約後所持有的頭寸叫空頭頭寸,簡稱空頭。如果交易者將這份期貨合約保留到最後交易日結束,他就必須通過實物交割來了結這筆期貨交易,然而,進行實物交割的是少數。
(5)大豆期貨市場監管擴展閱讀:
交易流程:
期貨投資者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承擔風險的能力,要具有堅強的意志、較強的自我約束力,能冷靜地處理自己的交易業務,不感情用事。期貨投資者面對瞬息萬變的價格行情要能夠鎮定和冷靜地分析與觀察,作出合理的決策。
期貨交易對投資者頗有吸引力的一個誘因就是期貨交易的杠桿作用,也就是以相對較少的資本控制期貨合約的整體價值,即用5%至10%的資金做100%的交易。但是,期貨投資者應充分認識到高收益的背後是高風險。
踏入期貨市場者要有承擔風險的意識,對可能出現的蝕本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 除此之外,由於期貨交易的規則和慣例與證券交易、一般現現貨交易等有許多異同之處,故踏入期貨市場者還應了解和掌握一些期貨交易的必要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