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短期均衡期貨價格模型
❶ 馬歇爾如何理解時間長短對均衡價格的影響
馬歇爾價值理論中的時間因素
張健君
將時間因素引入價值理論,是馬歇爾的一個「創新」,也是馬歇爾均衡價格論的一個特
點。對此進行探討,有助於深入了解和恰當評價其經濟理論。
一、馬歇爾價值理論中的時間因素
以價格代替價值,是馬歇爾經濟學的基本前提。在這一前提下,他杜撰了均衡價格論。
這一理論認為,價值由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共同決定,在需求背後起作用的是邊際效用,在供
給背後起作用的是生產成本,當需求和供給的力量達於均衡時,就形成了均衡價格。
但是,馬歇爾認為,在不同的時間里,需求和供給對價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為
此,馬歇爾將市場價格區分為暫時價格、短期價格和長期價格。所謂「暫時」是指一天或幾
天,供給量或產量來不及發生變化。「短期」是指幾個月或一年,企業主可以通過增減工人
和原材料來調節產量,以適應需求的變化,但沒有時間來增減他的廠房和設備等固定資產。
「長期」是指幾年或更長的時間。生產者可以根據需求的變化增減設備、廠房等各種生產要
素來調節產量。
馬歇爾認為,暫時價格主要取決於需求,因為這時供給量是不變的。在短期中,供給和
需求對價格形成所起的作用大致相等,因為生產者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調節產量和生產成本,
在需求變動的同時,供給也可以通過一定程度的變動,從另一方面來影響價格的形成。在長期
中,由於設備、廠房等生產要素都是可變的,所以不管需求如何變動,供給能夠不斷地適應
它,供給價格或生產成本也能不斷與需求價格相近甚至相等,當生產成本無法適應需求價格
時,生產者就不會繼續生產,從而迫使需求適應供給。因此,在長期中,市場價格主要由供
給決定。對於上述三種情況,馬歇爾概括地說:「就一般而言,我們所考慮的時期愈短,我
們就愈需要注意需求對價值的影響,時期愈長,生產成本對價值的影響將愈加重要。」(《經
濟學原理》下卷第41頁)
馬歇爾還分析了供給彈性中的時間因素。供給彈性就是供給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換
言之,就是供給變動率對價格變動率的函數關系,既然這里有「變動」和「反應」,那就需
要一定的時間。不同的產品或不同的生產者,它(他)們對價格變動作出反應或作出相應變
動所需時間的長短是不一樣的。對於手工產品而言,價格的變動可以在短期內引起產量的驟
變。因為一般說來手工產品是由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的,而其資本和技禾的密集程度很低。
隨著價格的升降,企業可以很快地增減工人,從而增減產量,所以,馬歇爾認為:在短時間
內,手工產品的供給彈性較大。相反,在長時期中,手工產品的技術條件的變化和資本的擴
大比較有限,而其產量的長期縮減又會使企業瀕於倒閉。因此,在長時期中,手工產品的供
給彈性較小。對資本和技術密集程度較高的機器大生產或自動化企業來說,情形正好相反。
在短時期中,其供給彈性很小,在長期中,其供給彈性較大。
二、時間因案在均衡價格論形成中的作用
關於價值論中的時間因素,並非馬歇爾最早談到。早在馬歇爾之前,例如穆勒等人,都
曾提到過在較短的時間內價格由供求關系調節,在長時期中,價格等於生產費用。但是,他
們都沒有將時間作為一個專門的因素引入價值理論,沒有了解到時間因素對於他們主張的供
求論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正因為這樣,馬歇爾以前的供求論都不夠完備。J·s·穆勒將所
有商品分為三類,第一類即那些數量不可能人為地增加的商品,其價值完全由供求關系決
定;第二類即可以自由再生產的商品,其價值通過供求關系的調節而接近於其生產成本,第
三類即可以自由再生產但其成本遞增的商品,其價值決定於最高單位成本。馬歇爾認為這種
分類法不夠「科學」。第二類商品的每個單位成本不會是一樣的,即單位成本不等於平均成
本,而該類商品的價值也應該決定於最高成本。因此,第二類和第三類的價值決定原理實際
上是一樣的,沒有必要把它們區分為兩類。
那麼,能否由此斷言第二類和第三類商品的價值都決定於它們的最高單位成本呢?馬歇
爾認為不能這樣說,商品價值是否取決於成本,還須看時間的長短而定。於是馬歇爾引進時
間因素,以暫時價格、短期價格和長期價格取代穆勒的分類法。馬歇爾的暫時價格的核心是
供給量無法變化,這里包括了穆勒的第一類商品價值決定的原理,其短期和長期價格理論則
包括了所有能夠自由再生產的商品價值決定的原理。當然,其暫時價格對白由再生產商品也
是有效的。馬歇爾將各種情況都統一於時間因素之中,各種情況的不同只是由於時間長短的
不同。抓住一個因素而囊括全局,從而在更一般的意義上論證了資產階級價值學說中的供求
論。
時間因素不僅使馬歇爾的供求論比穆勒的理論更加精巧,而且是他對生產費用論和邊際
效用論進行折衷的重要工具。在馬歇爾之前,生產費用論和邊際效用論是兩種相對獨立的庸
俗價值理論,而且二者都和供求論聯接在一起。前者將供求關系調節的價值歸結為生產費
用,後者則把它歸結為效用或人對物的主觀評價。馬歇爾將二者綜合起來,使它們在一個體
系中安然並存。然而,在供求關系中,效用或需求起什麼作用?供給或生產費用又應置於什
么位置?如何回答這些間題,對於馬歇爾的折衷主義體系是十分重要的。而馬歇爾正是藉助
於時間因素的分析,在資產階級價值學說史上第一次對它們作出了說明,即時間愈短,價值
更多地取決於需求;反之,時間愈長,價值更多地取決於供給。倘若沒有時間因素,馬歇爾
就不能說明需求和供給的作用到底如何,也就不能徹底完成資產階級價值學說史上的大折衷。
三、對馬歇爾的時間因素的批判
怎樣看待時間與價值決定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馬歇爾的經濟學說截然不
同。馬克思也非常重視時間在價值形成中的作用。他指出,決定商品價值量的,正是商品生
產者的勞動所持續的時間,因為只有用勞動時間的長短才能衡量勞動耗費的大小。在此,馬
克思抓住了時間因素在價值形成中的根本作用。馬歇爾卻與此不同。他所看到的是時間與價
格形成的關系,他對商品生產中的勞動時間視而不見,相反,卻用一種包括了生產和交換活動
中的種種變化的時間來取代決定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時間。更具體地說,他看到的只有價格現
象中的時間因素,並以此抹殺了價值決定中的時間因素。這便是馬歇爾時間因素的庸俗性。
由於馬歇爾抹殺了勞動時間在價值形成中的決定作用,他在考察短期和長期的時候,也
就否認了供求調節價格這種表面變化中隱藏著的不變實質。在較短的時間內,或者說在供給
量無法發生變化的條件一I:,市場價格的確主要是受露求的基響,但江,不招liJ場價格如何變
一60
.張健君
馬歇爾價值理論中的時間因素
將時間因素引入價值理論,是馬歇爾的一個「創新」,也是馬歇爾均衡價格論的一個特
點。對此進行探討,有助於深入了解和恰當評價其經濟理論。
一、馬歇爾價值理論中的時間因家
以價格代替價值,是馬歇爾經濟學的基本前提。在這一前提下,他杜撰了均衡價格論。
這一理論認為,價值由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共同決定,在需求背後起作用的是邊際效用,在供
給背後起作用的是生產成本,當需求和供給的力量達於均衡時,就形成了均衡價格。
但是,馬歇爾認為,在不同的時間里,需求和供給對價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為
此,馬歇爾將市場價格區分為暫時價格、短期價格和長期價格。所謂「暫時」是指一天或幾
天,供給量或產量來不及發生變化。「短期」是指幾個月或一年,企業主可以通過增減工人
和原材料來調節產量,以適應需求的變化,但沒有時間來增減他的廠房和設備等固定資產。
「長期」是指幾年或更長的時間。生產者可以根據需求的變化增減設備、廠房等各種生產要
素來調節產量。
馬歇爾認為,暫時價格主要取決於需求,因為這時供給量是不變的。在短期中,供給和
需求對價格形成所起的作用大致相等,因為生產者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調節產量和生產成本,
在需求變動的同時,供給也可以通過一定程度的變動,從另一方面來影響價格的形成。在長期
中,由於設備、廠房等生產要素都是可變的,所以不管需求如何變動,供給能夠不斷地適應
它,供給價格或生產成本也能不斷與需求價格相近甚至相等,當生產成本無法適應需求價格
時,生產者就不會繼續生產,從而迫使需求適應供給。因此,在長期中,市場價格主要由供
給決定。對於上述三種情況,馬歇爾概括地說:「就一般而言,我們所考慮的時期愈短,我
們就愈需要注意需求對價值的影響,時期愈長,生產成本對價值的影響將愈加重要。」(《經
濟學原理》下卷第41頁)
馬歇爾還分析了供給彈性中的時間因素。供給彈性就是供給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換
言之,就是供給變動率對價格變動率的函數關系,既然這里有「變動」和「反應」,那就需
要一定的時間。不同的產品或不同的生產者,它(他)們對價格變動作出反應或作出相應變
動所需時間的長短是不一樣的。對於手工產品而言,價格的變動可以在短期內引起產量的驟
變。因為一般說來手工產品是由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的,而其資本和技禾的密集程度很低。
隨著價格的升降,企業可以很快地增減工人,從而增減產量,所以,馬歇爾認為:在短時間
內,手工產品的供給彈性較大。相反,在長時期中,手工產品的技術條件的變化和資本的擴
大比較有限,而其產量的長期縮減又會使企業瀕於倒閉。因此,在長時期中,手工產品的供
給彈性較小。對資本和技術密集程度較高的機器大生產或自動化企業來說,情形正好相反。
在短時期中,其供給彈性很小,在長期中,其供給彈性較大。
一神一
動,它總是以價值為基礎的。例如,不管對肉和白菜的需求如何變化,前者的價格總不會低
於後者。根本原因在於一斤肉的價值總是大於一斤白菜的價值。其次,所謂短期市場,也絕
不是獨立的市場,它總是與以前的市場有種種聯系。某一天市場上的供給量和價格水平都是
跟以前的供應量和價格水平相聯系的;這一天的需求量因而部分地取決於以前的價格水平及
當天的價格水平。這些情況表明,較短時間內的市場價格並不完全取決於這一時間內的需
求,它也受到以前市場情況的重大影響;而且,需求也受到價格的影響。馬歇爾將較短時間
內的價格變動完全歸結為這個時期內需求的變化,顯然是片I盯的,如果較短時間的市場真是一
個與以前無關的市場,那麼,價格當然就主要是由需求所左右了。從而否定了勞動對價位的
決定作用,這就是馬歇爾將時間因素引入價值論的根本錯誤。
馬歇爾認為,在長期中,價格將等於生產成本,這種說法本身似乎沒有很多值得指責的
地方。可是,由於馬歇爾對生產成本作了極其錯誤的解釋,他的這一說法也就陷入了庸俗的
境地。眾所周知,馬歇爾將生產成本分成實際生產成本和貨幣生產成本兩種范疇,前者是勞
動這種「反效用」和資本這種「節欲」之總和,後者則是前者的貨幣衡量或貨幣表現。馬歇
爾的長期價格如果是等於實際生產成本,那就是說價格等於「反效用」和「節欲」的總和,
這顯然庸俗不堪。如果說長期價格等於貨幣生產成本,那就是說價格等於價格,因為貨幣生
產成本就是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之和。可見,不管馬歇爾對生產成本作何種解釋,他的長期
價格的命題是庸俗的。
四、馬歇爾時間醫素的合理性
我們認為,供求可以影響市場價格,價格也會反過來影響商品的供給和需求。那麼,不
管是供求影響價格,還是價格反饋於供求,這些過程的發生都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時間長短
不同,供求和價格變動的方向和幅度也不相同。一般說來,在較短的時間內,供給量比較固
定,隨著時間的延長,供給量可以作較大的變動;許多商品的需求在較短時間內可以變動較
大,例如節日中消費的肉食。但在較長的時期中,需求相對地穩定;有的產品在較短時期中
價格較高,但在很長的時期中,隨著技術條件的變化,價格可能降低。可見,在商品生產和
交換的實踐中,時間因素確實起作用。如果在承認勞動價值理論的前提下,承認時間在產量
和價格變化中的作用,是符合商品經濟現實的。
承認時間因素的作用,對於社會主義經濟實踐也有意義。這一點最突出地表現在市場預
測之中。我們之所以要作市場預測,就是因為要考慮到未來一段時間中的需求、供給、價格
以及技術條件等等的變化。例如,對於那些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來說,調整產量,尤其是
增加產量,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這就要求生產者高度重視未來一段時間的市場變化。以便
及早調整生產規模,努力降低成本,既不會積壓,也不會供不應求,並求得盡可能好的經濟
效益。重視時間因素,從宏觀上來看也是有意義的。這就是說,在制定宏觀計劃時,要及時
掌握千變萬化的信息,要充分考慮到從獲得信息,到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和完成計劃所需要
的時間,並盡可能縮短這個過程。
總之,馬歇爾將時間因素依附於其庸俗的價監理論體系,這是錯誤的,他將各種時間中
的價格形成都歸結為供求關系,也是不科學的。但是,時間是經濟活動中的一個客觀因素,
馬歇爾喚起人們的重視,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對馬歇爾價值論,護的時間因素,我們不妨去
其糟粕,取其合理成分。
❷ 馬歇爾是如何做到使商品市場價格恢復到均衡點的
馬歇爾認為,商品的需求價格與供給價格相一致時是供求雙方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果市場價格與均衡價格背離,就會通過供求量的變動,使市場價格恢復到均衡點。
❸ 西方經濟學中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是經濟學的主要理論支柱嗎
本質不科學。 均衡價格理論是阿弗理德·馬歇爾經濟學的核心和基礎.也是供求論與生產費用論、邊際費用論的混合體。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主要集中在他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
馬歇爾把均衡價格理論當作他的價值論。所謂均衡價格就是把價值看成是供求達到均衡所決定的價格。由於他把價格當作價值,所以他以流通中的供求關系說明價值的形成。因此.他對價值的分析實際亡是對價格的分析。他在分析中吸收了生產費用論韌邊際效用論,用前者說明供給變動的規律,聞後者說明需求變動的規律。因而,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需求價格和需求規律。馬歇爾運用邊際效用論,說明「需求價格」就是消費者對於『—定數量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從而把需求轉化為「需求價格」,把「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轉化為「邊際需求價格遞減規律」,由此得出一個「一般需求規律」:「需求的數量是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隨著價格的上漲而減少。」第二,供給價格和供給規律。馬歇爾運用生產費用論;說明「供給價格」是生產者(賣者)對自己提供的一定數量商品所願意接受的價格。這種供給價格是由「生產的貨幣成本」(他簡稱生產費用)決定的。由此得出他的「供給規律」:就是供給與需求相反,價格高則供給多,價格低則供給少。第三,均衡價格的形成。馬歇爾是從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的關系中,得出他所謂的均衡價格。他說:「當供求均衡時,一個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量可以叫做均衡產量,它的售價可以叫做均衡價格。」
總的來說,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指出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一些現象問題,然而其本質是不科學的。馬歇爾用「價格」偷換「價值」的概念、否定勞動創造價值,其錯誤是十分明顯的。
❹ 馬歇爾在分析均衡價格時是如何引進時間因素的
馬歇爾在分析均衡價格時,引進了時間因素,他把市場價格分為暫時(一天或幾天)的市價、短期的正常價格和長期(一年以上)的正常價格。他認為,時間長短不同,對於市場上供求雙方的較量趨於均衡的情況是不同的,因而它們對均衡價格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❺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的價格理論
在書中,馬歇爾用大量篇幅論述了價格理論,亦即他的價值論。在價值的決定問題上,馬歇爾把傳統經濟的供給決定論和邊際學派的需求決定論進行了有機結合。他認為,需求和供給都是價值決定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最終形成均衡價格。這樣,馬歇爾既否定了勞動價值論,又修改了邊際效用價值論。這一價格理論至今仍然是西方經濟學中價格理論的基礎。
❻ 馬歇爾均衡價值論的均衡價格
均衡價值論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價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狀況決定的,是由商品的均衡價格衡量的觀點,這是馬歇爾庸俗經濟學說的核心和基礎。
均衡價格是指一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一致時的價格,也就是這種商品的市場需求曲線與市場供給曲線相交時的價格。均衡價格被認為是經過市場供求的自發調節而形成的。需求價格是買者對一定數量的商品所願付的價格,是由該商品的邊際效用決定的;供給價格是賣者為提供一定數量商品所願接受的價格,是由生產商品的邊際成本決定的。庸俗經濟學用商品的均衡價格來代替商品的價格,均衡價值論就是價值論。所以,均衡價值論是庸俗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價值論、生產費用論和供求論的大雜燴。 需求價格的決定和邊際效用的分析聯系在一起。馬歇爾認為,邊際效用的大小決定需求價格的高低;隨著慾望滿足程度的增加,邊際效用漸減,邊際需求也下降。他藉助貨幣來解決主觀評價的效用無法衡量的問題。假定貨幣的邊際效用固定不變,,以價格來衡量效用的大小,邊際效用就變成了邊際需求價格,但是馬歇爾並沒有把邊際效用看作是需求和需求價格的唯一決定因素,他認為需求和價格在市場上是相互起作用的。出售的商品數量越大﹐售價越小;需求的數量隨價格的下跌而增大, 隨價格的上漲而減少。隨後,他把針對一個消費者的需求和需求價格的分析擴大到整個市場,成為整個市場的需求和需求價格。
需求價格的變動還受需求彈性的影響。馬歇爾把需求彈性定義為需求對價格變動的感應性﹐即一個人或整個市場對物品需要量相應於價格一定程度的下跌(或上漲) 時增加(或減少)的程度。各種物品的需求彈性差異較大,「必需品」的需求極其缺乏彈性,而「奢侈品」的需求則常常富有彈性。影響需求彈性的重要因素是價格水平的高低﹑消費品的性質和居民購買力的大小。 馬歇爾對供給價格的決定所進行的研究主要是生產要素的供給及其變動規律對價格的影響。對勞動﹑土地和資本三個要素,他承襲了當時許多經濟學家的解釋,沒有任何創新。他的獨特之處是提出了第四個生產要素:組織,企業要通過擴大組織規模﹑改進組織和充分有效地利用資源,獲取「外部的經濟」和「內部的經濟」,就要依賴於企業家的組織管理才能,因而企業家應該有獨立的報酬和供給價格。為此馬歇爾把管理人員的薪金﹑資本利息和利潤明確地加以區別。
各種生產要素的供給價格,構成了產品的生產成本。馬歇爾把成本分為貨幣成本和真實成本。各種類型的實物資本﹑勞動和積蓄資本所需的「等待」合在一起,叫做生產的真實成本;為這些所必須支付的貨幣總額叫做生產的貨幣資本或生產費用,也就是由生產成本體現出來的產品的供給價格。 根據供需分析提出的均衡價格理論通過對需求和供給的分析,馬歇爾提出了他的均衡價格論。在供給和需求達到均衡狀態時,產量和價格也同時達到均衡。馬歇爾用圖式加以說明,見圖
圖中橫坐標Ox表示商品數量﹐縱坐標Oy表示商品的價格,DD'表示需求曲線,SS'表示供給曲線。假定實際產量為OR,當需求價格Rd大於供給價格Rs時,產量增加,產量指針R將向右移動。反之,當需求價格Rd小於供給價格Rs時,對生產不利,供給將減少,R將向左移動。在供求關系的變動下,如果Rd等於Rs,也就是說﹐如果R正位於供求曲線的交點A時,則供求呈現均衡狀態,OH為均衡產量,AH為供求均衡的均衡價格。馬歇爾認為,如果市場價格和均衡價格相背離,會通過需求和供給的調整,自行恢復到均衡點。 馬歇爾的局部均衡價格論除上述靜態分析外,還包括動態均衡分析。他引進生產率或生產報酬變動概念,認為這種變動有三種類型:報酬不變律,商品的供給價格在各種產量下都不變; 報酬遞減律,供給價格隨產量增加而增加;報酬遞增律,供給價格隨產量的增加而減少。正常需求和正常供給在不同的生產報酬條件下對產量和價格的影響是不同的。
❼ 馬歇爾所說的均衡價格是指什麼
按照馬歇爾的說法,均衡價格就是一種商品的需求價格與供給價格相一致時的價格或供給與需求的價格在市場上達到均衡狀態時的價格。
❽ 馬歇爾如何將均衡價格按時間長短分類
馬歇爾將均衡價格按時間長短分為三類:極短時間內暫時的市場價格,短時期內正常市場價格,長時期的正常價格。除此之外,馬歇爾還討論了壟斷與均衡價格之間的關系,並對壟斷條件下的資本主義發展充滿信心。
❾ 馬歇爾提出了哪些經濟學理論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年)是近現代西方影響最大的英國經濟學家之一。由於馬歇爾曾長期在劍橋大學任教,所以他和他的門徒被稱為「劍橋學派」,又因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馬歇爾的經濟理論看做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繼續和更新,劍橋學派又被稱為「新古典學派」,而馬歇爾亦被看做是「新古典學派」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
馬歇爾於1842年7月26日出生在英國西部克拉芬地方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幼年喜愛數學,中學畢業後就讀於牛津大學,後轉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學數學,1865年畢業後留任該院研究員,1868—1877年任該院道德科學講師,講授政治經濟學。在此期間,馬歇爾深受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和斯賓塞的《第一原理》的影響,曾於1868年赴德國研究康德和黑格爾的歷史哲學,與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相接觸。回國後,他又閱讀了約翰?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這些都促使他轉向了經濟學的研究。1877年轉任布里斯托爾(Brist01)大學學院院長兼任經濟學教授。1883—1884年,他接替牛津大學逝世的著名經濟史學家A.?湯恩比任牛津大學巴里奧學院講師和研究員,1885年返回劍橋大學任政治經濟學教授,期間創立了劍橋經濟學院,1908從劍橋大學退休,專門從事研究和寫作。1924年去世。
馬歇爾的主要著作有:《產業經濟學》(1879)、《經濟學原理》(1890)、《產業與貿易》(1919)、《貨幣、信用與商業》(1923)等。其中《經濟學原理》為其重要代表作,該書兼收並蓄,把供求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生產費用論等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折衷主義的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因此,該書一經出版就被認為是西方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而他本人也獲得了「新古典經濟學」創始人的盛名。
馬歇爾的經濟理論體系可說是集歷史上資產階級經濟學之大成,正如他在《經濟學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中說:「藉助於我們自己時代的新著作,並且關繫到我們自己時代的新問題,本書打算對舊的學說加以新的解釋。」馬歇爾的理論體系以英國古典傳統的經濟理論為骨幹,吸收、綜合了各種資產階級經濟流派的學說,在理論和方法論上獨樹一幟,對當代資產階級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馬歇爾的經濟思想以人的主觀心理因素為基礎,這從他對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界定上可以反映出來。他說:「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務中行為、活動和思考的人們的學問。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務方面最有力、最堅定地影響人類行為的那些動機。」他認為人類的經濟行為是由「滿足慾望」和「避免犧牲」這兩個動機支配,並用這兩種心理動機來解釋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的需求與供給。而為了解決心理動機不能解釋的現實社會問題,他又引進了漸進的改良主義,其理論依據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他認為,生物界的發展規律同樣存在於人類社會,社會發展只有漸進的量變,沒有突變和飛躍。因此,他用「自然不能飛躍」作為《經濟學原理》一書的題詞,並且說這句格言「對於研究經濟學的基礎之書尤為適合」。
馬歇爾在方法論上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運用所謂「連續原理」來分析社會經濟現象。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的序言上說:「本書如有它自己的特點的話,那可說是在於注重對連續原理的各種應用。」這與他的漸進的改良主義是吻合的,因為經濟進化的漸進性,他認為經濟概念乃至經濟現象間都存在著連續的關系,沒有嚴格的區別。第二,運用「邊際增量」分析各種經濟因素之間的關系。這是他在連續原理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他看來,對經濟現象進行本質研究時,「增量」的關系比「總量」的關系更重要,他在數學中獨立地運用效用的「邊際增量」來說明人對一物的需求。以後他把這個邊際增量分析運用到他的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中,甚至推廣到其他經濟問題上。第三,將力學中的均衡概念運用到經濟學中。他認為均衡是一種相反力量的均衡,有動態和靜態之分,前者指生物意義上的均衡,後者指力學上的均衡,而靜態均衡是經濟學研究的起點和基礎。他依此來說明各項經濟指標的數量決定,將這些決定尤其是價格和分配額的決定歸結為相反力量相互沖擊和制約而形成的均勢。
馬歇爾的經濟理論包括需求理論、生產理論、均衡價格論、分配論等。
均衡價格論
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基礎上的均衡價格論,是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和基礎。馬歇爾在假定其他商品價格和貨幣購買力不變的情況下,分析一個商品均衡價格的形成。按照馬歇爾的說法,均衡價格就是一種商品的需求價格與供給價格相一致時的價格或供給與需求的價格在市場上達到均衡狀態時的價格。他認為,二者的一致是供求雙方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果市場價格與均衡價格背離,就會通過供求量的變動,使市場價格恢復到均衡點。馬歇爾在分析均衡價格時,引進了時間因素,他把市場價格分為暫時(一天或幾天)的市價、短期的正常價格和長期(一年以上)的正常價格。他認為,時間長短不同,對於市場上供求雙方的較量趨於均衡的情況是不同的,因而它們對均衡價格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需求理論
所謂需求,在經濟學中指消費者的需求,於是效用理論成為需求理論的出發點,而馬歇爾的需求理論出發點則是人的慾望。他認為,需求是慾望的滿足,而人的慾望是由效用來滿足的。他間接地用人們因慾望而願意支付的價格即需求價格加以衡量,從而將需求轉化為需求價格,用邊際需求價格去衡量邊際效用。同時,馬歇爾認為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因而取決於邊際效用的需求價格也是遞減的,這樣,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轉化為邊際需求價格遞減規律。馬歇爾在分析需求時,又提出了「需求彈性」的概念,用以衡量價格下降或上升一定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增加或減少的比率,也即衡量需求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馬歇爾第一次用代數和幾何圖形對需求彈性作做嚴謹的表述,經其闡述和傳播,需求彈性至今已成為西方經濟學中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
生產理論
馬歇爾的生產理論就是他的供給理論。他用生產費用論來說明供給價格和供給規律。每個廠商在生產時都根據「替代原理」用一種生產要素(生產方法)替代另一種生產要素(生產方法),力求使生產費用最小化。馬歇爾認為,短期邊際生產費用一般隨產量增加而遞增,故供給與價格的關系是:價格高時供給量大,價格低時供給量小。價格變動與供給量變動的關系可以用「供給彈性」來表示。馬歇爾認為,商品供給彈性的大小與時期長短有關。供給在短期內不易變動,故短期供給彈性較小,長期供給彈性較大。在分析行業均衡時,馬歇爾引入了「代表性企業」概念。根據定義,行業產量的長期根據價格等於代表性企業在該產量水平處的平均成本,因此,可以把全行業產量看做是由固定數目的代表性企業生產的,代表性企業的平均成本與規模隨行業產量的變化而變化。
分配理論
馬歇爾的分配理論是他的均衡價格論的延續,是均衡價格論在分配領域中的具體運用。他認為,分配問題就是國民收入如何分割為各生產要素的份額問題。各生產要素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大小,取決於它們各自的均衡價格。因此,供求論也成為馬歇爾分配論的一般原則。相應地,工資、利息、地租和利潤就是各生產要素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均衡的價格。工資是勞動的需求(取決於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和供給(取決於養活、訓練和維持有效勞動的費用和對勞動的「負效用」)均衡時的價格。利息是資本的需求(取決於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和供給(取決於資本家對未來享受的「等待」)均衡時的價格。由於土地沒有生產費用,而且它的供給量是不變的,因此地租是由土地的需求狀況從而由它的邊際生產力決定的,它是農產品價格超過生產費用的剩餘。至於利潤則是資本家組織和管理企業以及冒風險的報酬,正常的利潤是產品長期供給價格的組成部分。
雖然馬歇爾的經濟學說存在不少缺陷,他對西方經濟學的貢獻仍是傑出的。至今,他的一些分析方法和基本觀點仍為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所繼承,在基本理論問題上,馬歇爾的學說對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有著深遠影響,他的價值論和分配論,直至今日仍是資產階級微觀經濟學的基礎。
❿ 馬歇爾均衡價值論的介紹
均衡價格是指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一致時的價格。需求價格是消費者對一定數量的商品所願支付的價格;供給價格是生產者為提供一定數量商品所願接受的價格。馬歇爾用商品的均衡價格來衡量商品的價值,認為均衡價格和價值是一致的,而需求價格的決定和供給價格的決定有很大的區別,他通過對需求和供給的分析,提出均衡價格論,指出在供給和需求達到均衡狀態時,產量和價格也同時達到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