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期貨名家點評
❶ 石開的名家點評
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石開的名字似乎更多地屬於印壇,談起當代的篆刻,人們很難無視他的存在。然石開亦擅書道,蓋其具有「兼善雙精」之能。對於石開的書法,初始我看得不多,在記憶中,他的那幅《看看大海》以磅礴雄渾、厚重蒼莽的審美力量及富有新意的空間處理方式曾引起書壇的不小反響,特別是它在傳統書法形態的作品大展中入展,似乎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從那時起,我便猜想著,石開可能有一種歇斯底里式的叛逆性, 他不太喜歡苟同。這種思想的認識起點,使我在後來看到的《石
開書法集》中找到了最初判斷的可靠依據。
藝術的創造性追求是神聖的。它使藝術永遠閃爍著繽紛迷離的光芒。在石開的書法集中,他的創造天性在無聲地自由流露。他在用自己生命的微弱能量與傳統書法的陳規陋見抗衡。正是在這場抗衡中,我找到了石開書法的隱秘:他在努力地謀求著書法的情調化,使字里行間充溢著生活情趣,以一種世俗的氛圍來充實純粹文人式書法內涵的單調與不足。他把書法書寫內容的容量擴大了,加大書寫內容的意象密度及思想密度,使本來以詩、詞等為經典形態的書寫內容變得豐富而流動起來。在他的作品中,
既有文人嘯風吟月之雅事,又有市井野民的生活詠嘆,既有梅、蘭、竹、菊的高潔關懷,又有豬肉、白菜、卡拉OK的世俗情結,庄諧相生的文字內容,使人耳目一新,品味無盡。
❷ 劉廷龍的名家點評
「超級大玩家」
文化對於人類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外在力量,而文化的涵義又是廣泛的,涉及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 ——題記
劉廷龍這個名字在中國書壇可謂無人不曉,但知曉的多是他的書藝了得,其實廷龍實在是個「超級大玩家」,包括他的藝術思維。廷龍自命書房為「三竿堂」,即釣魚竿、獵槍桿、鬥蟋蟀稈是也,唯獨沒有筆桿。我們是否能從中領略廷龍「玩」得夠意思呢?
我和廷龍雖相距不遠,最多兩個小時的路程,但謀面不多,故而難得一見便要神侃一番,話題也因此變得神乎起來。廷龍不嗜煙酒,這似乎與略顯彪悍的廷龍不很協調,但的確如此。廷龍性格較為內向,納於言辭的時候多,然必言之有物。興奮到極至的時候恐怕就是釣魚、打獵、鬥蟋蟀的時候了。於是「大玩家」這個恰如其分的綽號不脛而走。
廷龍的書法藝術總體上是屬帖學一路的,但又看不出哪家哪派。這自然使我想起了東晉王微在《敘畫》里所言:「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標鎮阜,劃清流」,而是「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石濤也曾言:「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於神,藏用於人」。就此比照廷龍的書法藝術,顯然廷龍是注重「法」與「意」結合的,是強調整體氣息的,時常會顯得平和韻籍,不溫不躁,似不經意但又毫無粗率疏草之處。可以肯定地說,廷龍已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儼然可謂「廷龍書風」了,且逐漸被書壇認可。
還記得廷龍說過他對宋代各大畫家的題款甚是留意,且下過不少工夫。我知道廷龍是比較徹底地推崇「尚意」書風的,明眼人都知道「宋意」在廷龍的多數作品中已有過充分的體現。這一點似乎在證明廷龍的為藝出發點是深層次的,是常人不及的,符合自我思維的藝術著眼點找得很准。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有一段闡述很是精闢:「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從藝術的角度看,「除俗」就是「消滅」平庸,詩、書、畫同理也。朱熹所說的「先須識得古今體制雅俗向背,仍更洗滌得盡腸胃夙生葷血脂膏」也正是這個意思。長時間的接觸和交流,看到廷龍創作的時候和展示藝術作品的時候相對多了些,以我自以為高的眼界看,我完全認為廷龍作品中的「五俗」是「洗滌」得不留痕跡的,盡管廷龍每每以「玩」的漫不經心的心態進行創作,卻恰是他的本色呈現。因為廷龍的書法藝術本身是不以他人是非為是非的,是有主見的。廷龍用作品告訴人們,他的人格是健全的。
有一段時間,看到廷龍的筆下多了些東坡之勢之意,但沒有東坡之習氣,讓我佩服廷龍的「手段」高明。廷龍是軍人出身,雖不像東坡居士那樣「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但廷龍也是從來沒有放棄對古人書法的研磨的,至少首先把身子骨出落成「吾書意造本無法」的架勢來。這是廷龍「玩」的法則之一。廷龍欣賞東坡的文采,嘆服東坡的明澈、睿智和迅捷、靈敏,常跟我念叨東坡在《記承天寺夜遊》只用了83個字,便把承天寺怡靜悠然的情趣與雅緻輕柔的景色描述得猶如一幅淡雅清新又情景交融風景畫。廷龍於東坡之用心良苦可窺一斑。
盡管我對打獵、釣魚、鬥蟋蟀知之甚少,但我清楚地知道廷龍「玩」的這些都是古人十分考究的東西,其中的閑情雅緻是難於言表的。廷龍引以自豪的是,這些都潛移默化地給了他一些莫名的藝術上的啟迪和藝術思維上的拓展。所以廷龍對一些事物特別是對藝術的感悟和審美觀念因此自然也就往往比他人跳躍、深入。這里不妨憑記憶錄下一段廷龍在和我的一次電話聊天里聊的一番話,至少我是上了一堂免費的審美課。基本意思是這樣的:最近我對陸機「收視反聽」說研究了一通,歷史上稱陸機「伏膺儒術」,其實,在當時「紀綱既衰,儒道尤甚」的社會思潮中,陸機的思想是很復雜的。當時北方的玄學影響很大,一般從南方入洛為官的名士,都對玄學有所了解,陸機可能受到了熏陶。他的《文賦》正文開頭兩句話「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很清楚第一句是出於道家,後一句是源於儒家的。陸機講的是藝術創作準備階段的兩個根本條件,一是感於物,一是本於學。「收視反聽」更強調創作構思問題,是把審美虛靜說深化了一步……。好傢伙,廷龍,你這還叫「玩」嗎?
「室有蘭花不炷香」。我十分願意把廷龍的書法藝術比作蘭香,用諸如濃郁、醇厚、清幽、淡雅之類的辭藻來形容都顯得淺顯而不甚合適,我也不想泛泛而談廷龍作品裡的這一筆那一劃如何如何,我只想由衷地說:廷龍的藝術給人的感覺不是豁然升騰,也不是悄然傳送,而是盈盈然「包裹」著人的身心,讓人覺得美妙得很,有忍俊不禁和無言以對之感。唉,就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孔聖人,當年周遊列國,在隱谷之中被蘭香熏得魂飄神盪時,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能在長嘆之後發出一句朦朧而空泛的「夫蘭當為王者香」的贊語。可見美妙的東西是難以言表的。我不能也不敢用一些無關緊要的筆墨來「指導」諸家如何欣賞廷龍的藝術,因為在廷龍的藝術面前我似乎有些愚笨了,大家是聰明的。
東一榔頭西一棒寫將下來,我全然不知是否在寫廷龍的「玩」法,反倒有賣弄文筆之嫌。但忽然間又發現,我的作文思維不知不覺地又盡情地跟廷龍「玩」了一把。我真的很滿意能想到「超級」這兩個字,好藉以表明廷龍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玩」了。諸家以為如何?
❸ 劉新的名家點評
繼承傳統 貴在創新 文/葛玉清
初識劉新,是在2007年歲末,幾位書畫朋友小聚、品茶,一位倒茶、靜立、拭桌的青年一直在我們身旁忙碌著,他的得體服務自然到位,大家盡情談天說地。展紙戲墨是必不可少的,兩位老者卻讓這位青年人先開畫筆。他也未作推辭,筆蘸香墨,在早已鋪陳擺設的宣紙上作起畫來,只見他胸有成竹,落筆篤定,時而線條勾勒,時而潑墨酣暢,點染之中再現生活情景,墨韻之間盪溢浩然之氣。在場的人屏聲靜氣,欣賞著這幅北國風光圖的完成經過。此時,「不識廬山真面目」、「刮目相看」成為人對他的第一印象。
後來又有了幾次接觸,使我了解到,劉新並非「納於言」,其實是「不憤不發」,他注重畫品,更注重人品,文格高,人品佳,有思想追求。他出身農家,自幼喜歡繪畫,頑皮之餘忘不了在地上用樹枝畫一通,進而對小兒書、畫報之類十分著迷,喜歡的程度,新衣美食不可打動。在啟蒙老師周鼎先生悉心教誨下,立志要畫盡天下美景,醉心繪事,跑書店、翻資料、求師訪友,每遇畫展,寧可節衣縮食也要趕往。
憑著這種執著的精神,1983年考入邢台師范美術專業,經過速寫、素描、色彩、山水、花鳥、人物等系統和學習,他選擇了山水。於是他對原始的彩陶、青銅藝術,到秦漢的雕刻與繪畫,再從魏晉南北朝到盛唐文化,從敦煌壁畫到五代,以及兩宋山水畫的鼎盛,趙孟頫與「元四家」的「書畫同源」,「明四家」、「清四僧」、「四王」等各時期的風格與發展,都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他作過對荊浩《筆法記》其中的「求真說」「六要論」藝術思想的系統研究,從中找出「善為雲中山頂,四面俊厚」的繪畫特點,通過雪景寒林一類平遠的景色,表現作者的審美情趣,力求畫有獨創,自成一格。他借鑒趙孟頫著重於意境創造,提倡「存古意」的理論,下幾年苦功解決筆墨問題,也就是說先把物象的「形」和「質」弄明白後,再求「神」和「氣」。他嘗試過初試牛刀的喜悅,但更多的是探索的艱辛,失敗的苦惱,常常是畫至半夜,腹飢身寒,四顧茫然,其滋味不可言狀。
2004年他來到北京,此時他的筆墨漸已成熟,更多的是培養心性、認知和觀念。於是,他著重對「境」「意」「勢」「跡」「象」的培養。中國畫歷來是畫家的心性、境界藉助於筆墨材質來表達的,畫由心起,詩由興起,心靈境界決定著藝術風格,中國畫是心畫,是畫家心接千古,思載萬物之心境的體現,是眼中丘壑升華的過程,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而後才能到達的境界。近百年來,西風東漸,他深刻領悟林風眠先生「調和中西藝術,創造自然藝術」的論斷,大膽創新,其畫面虛境、實境渾然一體,皆成氣象。淡墨的潑灑一氣呵成,使畫面充滿混沌、虛靈之氣;重墨點染,干筆皺擦,隨意勾勒,博然浩氣,暢快淋漓,力求到家「致虛極,守靜篤」的精神寫照。
「道不弘人,人能弘道」,他經過勤奮努力,取得豐碩成果。劉牧、李小可先生對他評價「有想法,很可貴」。為了進一步深造,他到中國國家畫院學習,師從盧禹舜、曾來德、劉牧。他忠厚的為人,處事的低調,若谷的胸懷,高尚的操守,深獲老師和同行的好評。
在其間,他珍惜點滴時間,汲取營養,營造更臻成熟的筆墨語言、跡象。作為主流藝術,首先要繼承傳統筆墨,有深涵的文化思想,永遠立於大道之上。他深刻認識到,作品要有永恆的生命力。天地之間大美多多,「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他找到了自己的切合點,用主觀的思維意向反應出眾生的精神風貌,來解讀社會,宣洩情懷。
以陶淵明的詩文為索引,順思路找尋那與世無爭、安詳自若、自耕自織的閑適生活,乃世外桃源。把她當作美好的夢想,去掉現實生活中的煩惱、壓力、困惑和不安。從他的畫里能看出安靜、平和、耕讀漁樵的生活場面,讓人浮想聯翩,能讓人精神鬆弛、心情愜意,是謂美。作為藝術家能用自己的藝術來讀解社會、人生,並積極引導觀眾的價值取向,已是難能可貴了。他把這畫取名為「尋夢桃源」,此系列作品得到了盧禹舜老師的詳細解析、評點,並一直指導成形,稱:「還是有功力的」!
也許他開悟了,靈感一直追隨著他,又搞出了叫做「太初有道」的作品。創作靈感源於道德經,其主題由盧禹舜老師的靜觀八荒而引申,畫面描繪的胡楊樹,象徵著頑強的生命力及不屈的意志,融於浩瀚蒼穹,蒼茫大地,在陰陽互動的大自然里遵循著自然規則,擔負著各自責任,默默的恪守,也是激勵人們勇往直前奮發向上的航標! 劉新和我是在朋友介紹下相識,很有緣分。他的真誠、執著、義無反顧的求學精神,很受感動。他沒有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生活環境,卻矢志不渝地在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創新與發展中遊走。秉承、堅守並大膽的實踐、探索、嘗試。他有較深的傳統筆墨功力,也有對現實社會文化領域的客觀理解。躁動的同時,有著更加內在的體現時代特徵的沉寂、冷靜和深入思考的態度。他的「尋夢桃源」理念源出於對精神家園的希冀,其作品明確了主題,注入了人文精神。追求一種悠遠、玄妙、恬靜的境界,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美、嚮往美!精神才是一幅好作品的內在支撐,他有了這種意識。
願劉新堅守這片凈土,以單純之心,慧靈之氣描繪天地之美,祝劉新在不斷地探索中取得更好成績!
——盧禹舜 河北南宮畫家來國家畫院書畫高研班學習,山水畫取得極大成績,真是可喜可賀的事。
當代中國畫界學術追求大概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求傳統。求筆墨傳統,求樣式傳統,求傳統精神。這樣的畫家講究臨摹,講究筆墨出處,講究樣式圖式的傳承,以為保持住筆墨樣式,即是維護並保持了傳統精神;二是求創新。求全新筆墨,甚至不怕放棄傳統筆墨語言系統而另闢溪徑,放棄或完全放棄傳統樣式、圖式,創造全新的圖式,追求與時代同步的現代精神。比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前者體現為繼承和延續,後者是融合和發展。其實傳統也不只是一成不變,從某種意義上說變是傳統的根本法則。明代的王世貞早就發現了這樣的道理,說「山水至大小李一變也,荊、關、董、巨又一變也,李成、范寬又一變也,劉、李、馬、夏又一變也,大痴、黃鶴又一變也。」王世貞說的是,畫家在同樣的傳統中所追求的是變化,求變是傳統的根本之法,傳統因變而豐富精彩。
劉新山水畫的追求,屬第一類情況,他尊循傳統,並努力求變。他曾花費極大的心思去學習傳統筆墨,及傳統的山水樣式,並在學習中融匯貫通,也摸索到了自己的門徑,有了一定體會,漸漸形成了面貌。他更努力求變,於寫生中追求合於時代的,新的山水意象及樣式,並取得明顯的成績。他來國家畫院之前是有了如何進一步升華的困惑。一年的學習使他豁然開朗,漸行漸悟,漸悟漸變。他更加明白堅定傳統應在於求法、求精神,而不完全是古人的筆墨之跡,及形象組合樣式。一年的學習,且臨摹,且寫生,造跡、造象、造境有了新的體會,一個新的境界開始誕生。劉新說,他從故里的人文、地理、歷史中重新體會了漁、樵、耕、讀這個古老的命題,又從時代的蓬勃發展的氣象中感悟了不同於傳統的筆墨。他有了一批新作。新作和來國家畫院前的作品相比,變化應該是突飛猛進的。
看看劉新的山水畫,會讓人對他未來的發展充滿期望,他的家鄉父老已經對他寄以極大的厚望,並以他的成績為驕傲。祝他更上一層樓,畫出更好的作品。
劉牧2012年元月
❹ 王洪學的名家點評
注重傳統,筆墨扎實,作品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形成了王洪學花鳥畫創作的主要基調。
──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
藝術以真善美為依歸。洪學善於捕捉生活中的一景一物,用傳統筆墨表現出來,不失傳統又存新意,所以作品耐看,意味無窮。
──中國美協顧問王琦
琳琅滿目。
──中國美協書記處書記彥涵為王洪學畫冊題詞清新明麗,畫中有詩。
──中國美協書記處原常務書記雷正民
在我的學生中, 王洪學是畫得較好的一位。對藝術孜孜不倦的執著精神,使他領悟到中國畫的精髓。同時,洪學很注重內心修養,為人謙和低調,人品畫品俱佳,作為師長我感到很欣慰。
──天津美院教授、著名畫家張浦生
這么年輕,能畫出這么好的畫,讓人刮目相看。藝無止境,天人合一。牢記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多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去捕捉生活中的
真善美,當有更大作為。
──中國美協理事、著名畫家孫其峰
基本功扎實,風格清新,意境高遠。
──著名畫家乍啟典
畫中國畫必須走自己的路,不要受外界紛擾影響,寧靜才能致遠。多讀書,重寫生,必有所獲。洪學走王雪濤小寫意畫法路子很正,堅持下去,必有所成。
──中國美協理事、著名畫家劉寶純
看了洪學的畫真的很高興,很欣慰。小寫意花鳥畫後繼有人。願洪學在花鳥畫的領域中不斷探索,超越前人,師古而不泥古,走出自己獨有的藝術之路。
──已故天津美院教授、著名畫家肖朗
注重傳統,筆墨講究。意境深遠,貼近生活。
──中國書協副主席言恭達
王洪學的小寫意花鳥畫基本走了王雪濤一路,格調不俗,筆精墨到,很有天賦,很有希望。
──已故山東藝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王企華
畫家難能可貴的是在喧囂的社會環境下,靜心於筆墨中,這是畫出好作品的基本條件。王洪學的花鳥畫以小寫意表現手法,筆墨變化豐富,涉獵題材寬泛,這是畫家明智的選擇。
──著名畫家吳澤浩
雅俗共賞,形神兼備。
──著名畫家張登堂
王洪學先生為當代著名書畫家,其作品筆墨蒼勁,拙工相生,形神兼備。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筆墨玄妙,興會淋漓,注重意境,追求真趣,畫風獨特。無論是構思、構圖還是技巧上都頗具特色,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摘自北京美術評論界的評論
❺ 何加林的名家點評
何加林畫山水,擅水墨,亦能青綠;有時枯而潤,有時淡而潤,多作對景寫生,講究筆墨意趣但不 落前人套式,得獲真實感而能遠離西式寫生法的巢臼。
——郎紹君
山水畫新坐 代中,何加林稟票賦卓異。於時尚張新、四下奔突之際,且能立定精神,無惑鼓噪,從容罵篤守筆墨文 脈,超然玩味畫中生活。其「山」其「水」或直寫眼前園景,或抒發胸中丘壑,皆孤峭清逸;加 上其「筆」「墨」若玉似脂的韻致,頗有久違的「古意」。
——呂品田
恬淡、冷僻 、清幽、古雅中甚至還流露幾分哀怨。這里看出了江南孕育出的心志,可謂「盡精微」也;而「惜色如金 」,亦把人帶回了另一個時代,墨,還有這般多彩韻致。非墨非幻,亦墨亦幻。
——陳醉
何加林將傳統理解為「流」。流,是傳續著的、匯集著的、變化著的,但都在一條河床里。所以,何加林 的筆墨沒有刻意求新,依然在披皴點染的操作中,在山林煙雲的滋養中,在微波 盪漾的心情中,在黑白的世界裡,求得超乎時空的存在。
——鄭工
大自然的博大同加林心中 的塊壘揉在一起,形成他空靈淡雅,返虛若渾的風格特點。如同佛教里的禪宗,給觀者一種頓悟,一種精 神享受。加林說:即便是在社會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仍需通過她(山水畫)來稀釋現代都市過 於喧囂的那份沉重,她給我們帶來了輕松和快樂,她是中國文化人所特有的一種嚴肅的精神幽默。山水 中的田園小景,風光盎然,會硬我們忘卻生活的負擔,精神的壓抑。加林在藝術時間中反復探求,逐步尋找著自己。他用單純,率真的筆法,虛淡的墨色漬染,營構出精神世界的凈土,透露出畫家神接寂寥的心 境。
——崔慶忠
盡管加林的精神開辟有奇偉的開局,是大尺度的可稱之為宇宙崇高感的混沌物,但其人性背景可能 是一份卑微;是一份因無限浩大而生的無限敬畏之情,就好比詩人利用了痛苦,加林則利用了卑微感,畢 竟人與自然的反差太大了。人類要享有宇宙大抵只能通過窺望、推度或乾脆將其置換成一個夢幻,毫不奇 怪,加林也得到了這種夢幻,一個裝得下無盡詢問無盡奇想的超級夢幻,就是在這個非理性王國的神秘鄉 中,加林初步達成了宇宙某想與山水造境的精神合一,從而為他的山水面注入了孤高不群的氣度,並在隨後的 對傳統程式符號等基本元素的一系列篡改中有了統攝全局的靈魂。
——尉曉格
何加 林的水墨山水,用墨多從平淡入手,尤重輕描淡寫,追求筆、墨的清新韻味;用線全是「骨法」,全是柔 韌性極強且游離宋元之間的印痕。他的用筆用墨的清淡儒雅是對唯美視覺的保證。加林對中國古代繪畫語言 的引述,其豐富和翔實的程度常常令在行的讀者有眼花綴亂之感。他還把才情和激情花作品的表現方法中 安排得很好,而且毫不晦澀地營造出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的氛圍。
一髯者,乃何氏加林,因蓄美髯而名。其英嬌清氣,性情秉直,談吐間,猶似梁山好漢,善丹青,胸 中有丘塑萬種。無俗履,而跌足雲窩。輛呢於筆墨,持於性情,亦無拖泥帶水之累。畫人最苦無自法,並 多向古人法中堆湊,癱。而其為之,且向自然造化,古今兼用,心法自來,其畫更如其人也。前,以謙字 為懷,別得諸多益處,便自醒、自策。
——陳平
何加林的山水畫並不是「不合時宜」的,它帶有一種「時尚」的「面貌」。但這並不是說何加林的山 水畫就是「合時宜」的「時尚」。我想說的是,何加林的山水畫是把「合時宜」的「傳統」,成功的在當 下「堅守」住了。他冒著風險的「實驗」,成功地將「不合時宜」的轉換成了「合時宜」的。所以,他極 具 「現代性」,並且,更重要的是,它又極具「說服力」。據說,在一切都要「後」的世界上,至少在 藝術世界上,將是一個「沒有主流的時代。不過,不管這個世界怎麼樣,在我們這里,我想,在相當長的一 個歷史時期內,還是有「主流」存在的,不管你願意不願意。而且,我想,我在何加林的畫里己經看出了 中國山水畫的「主流姿態」。
——曹工化
首屆中國山水畫大展,何加林就以一幅《秋氣嘴崎》摘取了金獎。秋氣峻啊,這是山中古剎里修 煉一個甲子的道行才拿拈得出來的四個字,畫者卻是杭州一位30出頭的年輕人。少年老成,要麼是女大十 八變江郎才盡,要麼是老火煎湯葯經得起熬。十年過去後,看看何加林,他顯然是屬於後者。在這十年裡 ,他獲得了碩士學位,又考上了博士研究生,他沒有倚恃他的極聰敏的天賦去走捷徑,而是沉穩地磨礫自己, 追求上進。何加林太應該是一個山水畫家了。他天賦的聰敏是有品格的,清靈,冷逸,還有幾分古雅,盡 管他的畫面有時候還會見到些許經營的痕跡,但是他的這種天賦的品格,會讓我們那麼願意寬容他灼看得 見的刻意,只因為他的玉一樣的筆墨。
——陳綬祥
❻ 家變的名家點評
「我認為《家變》在文字之創新,臨即感之強勁,人情刻劃之真實,細節抉擇之精審,筆觸之細膩含蓄等方面,使它成為中國近代小說少數的傑作之一。總而言之。最後一句話:《家變》,就是《真》。」
——顏元叔「苦讀細品談《家變》」
「為了參加這個座談會,當然要重新看一遍(第三遍),重新挑一挑毛病啦!再仔細一讀。還是很喜愛它,甚至於要我再讀一遍依然興致不衰。」
——林海音「《家變》座談會」
「如果說讀《家變》不習慣,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但是,讀者應該試著去習慣王文興,而不應該要求王文興來習慣讀者。」
——朱西寧「《家變》座談會」
「王文興重組范曄童年時,很成功地鑽入幼童之意識……逼真動人,使讀者隱約憶起早已忘懷,但確曾有過的某些類似之童年經驗。」
——歐陽子「論《家變》之結構形式與文字句法」
「採取近乎電影的寫實鏡頭,靈活,精微,而真摯,有時更美得迷人.且能引起那種潛向內心的感動……結構形態新穎,精巧,優美……《家變》確是一部對現代美學與現代精神有所探索與發現的小說。」
——羅門「《家變》座談會」
「這一部小說在我自己感覺中有其象徵的價值,寫出年青一代對老一輩的心理變化,較同類型的小說來得深刻得多。」
——張系國「《家變》座談會」
「我認為《家變》最成功的地方便是文字的應用……第一,作者更新了語言,恢復了已死的文字,使它產生新生命,進而充分發揮文字的力量;第二,他把中國象形文字的特性發揚光大,第三,為了求語言的精確性(主要是聽覺上的),他創造了許多字詞。」
——張漢良「淺談《家變》的文字」
❼ 鄭秋楓的名家點評
當人們尊稱他為作曲大師,問起成功奧秘之際,他總是誠懇地說出三個感謝。一是感謝軍旅生涯,給予他奮發做人的根;二是感謝學院老師,給予他專業求精的根;三是感謝生活土壤,給予他開花結果的根。聽其曲,解其人,鄭秋楓的名字已經明示,他是個有根基的大家。---鄭南(著名詩人)
鄭秋楓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受過專業訓練的部隊優秀作曲家。他性格開朗直率,工作勤奮認真,而最為可貴的是,到現在還繼續作曲,對社會作出很大貢獻。---方天行(戰士歌舞團團長)
❽ 黃智安的名家點評
彭匈(廣西著名作家、原廣西人民出版社總編輯)
智安是我的忘年之交——他的年齡同我兒子差不多。
也怪,隔三差五我就想著要到他那兒去走動。甫一坐定,便領略了「室雅何須大」的意蘊:對談之間,幾近促膝;然細語往還,玄機盡入耳矣。想想,也還不光是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吾從而師之」的問題。智安雅室,自有他引人入勝之處。
智安有好茶。一杯入口,兩頰風生。對於茶道,智安可謂精熟。一邊沏茶,一邊細說各地名茶故事。詩有詩話,茶有茶話,信然。臨走,智安還會送人好茶。一次,他把兩砣黑物放入我的手心。自然是茶,卻先自聞到一股橘香,看時,那外殼竟是制過的橘皮,茶藏在裡面呢。送至門口,智安叮囑:「沏茶之時,要有好水。」
智安有好琴。雅室牆上,懸有古琴兩張,一為蕉葉式,一為伏羲式。蕉葉琴的底部,有著名畫家陳玉圃先生題詩《蕉林聽雨》:「陽春白雪久稀聲,誰識奇響焦尾桐,雨打芭蕉風過竹,空山人聽鳳凰鳴。」玉圃先生筆墨,絕無煙火之氣,字與琴,由內而外,透出一個字:雅。
智安撫琴之時,必定焚香。煙霧繚繞之中,挑彈撥剔之間,琴音則汩汩流出。他也經常不報曲名,即興一揮,其意或高山流水,或雁落平沙,或漁樵互答,或廣陵絕響……讓你自己品咂。智安曾師從中國古琴名家楊青先生。平日不得與師尊見面,亦放音響,名師妙樂,神交耳畔。庚寅春節,我與甘毅、智安二位在電視台做關於春聯的談話節目,跟智安便好好地合作了一把。我在背誦昆明大觀樓天下第一長聯時,智安一旁奏響古琴。琴音聯韻,一時水乳交融。
智安有好詩。他自己寫的。近日他去了宜州,一則登西竺寺訪名僧,一則憑悼黃山谷衣冠冢。得古風二首。禪意盎然,頗具賈島、常建之風。其一,《雨中登宜州西竺寺訪山僧不遇》:「初入西竺寺,又聞雲門風。古廟鑲孤壁,良田澤眾僧。微雨慈悲意,石磬雲公聲。何事不忍去,依依最高峰。」此詩的「詩眼」在最末二句。詩言志,智安心中所持者甚大,其志甚遠也。其二,《登宜州山谷祠懷黃庭堅》:「久寫諸上座,初登山谷祠。詩稱江西祖,書並四家馳。虛堂少人跡,孤冢惟冠衣。前日億萬價,盛譽何須疑。」作者的感慨不在後二句,而在頸聯:「虛堂少人跡,孤冢惟冠衣」。古來人傑多磨難,今番文化亦蕭然。吟罷,不勝凄愴。
……
有時我看智安,竟有面對古人的感覺。在這喧囂嘈雜的塵世,竟還有像古代文人雅士一般生活的年輕人在!這種生活方式,智安過得頗為愜然。他在一則長卷跋語中寫道:「余閑居鬧市近廿載,日惟好讀書撫琴,煮茗品香,久不問世間閑事,近日細品歷代高僧禪詩,真水無香,意淡韻長,余今筆墨亦漸染此境,無上歡喜也。」
……
未來一些日子,只怕到智安雅室作客機會就少了。智安要出門遠行,聽他的打算,那便是古人的游學了。他將沿著前輩路徑,求名師,看真跡,做學問,悟大道,三五年後,另是一番道理。
行文至此,想到一個詞——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智安的強項,我一個字也沒說。智安到底要做什麼?他說,他這輩子只打算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書法。上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為著這件事做的鋪墊。江山代有才人出,在書法這個領域里,十年之後,我們有理由期待一位大家的誕生。 梁耀(著名書畫家,廣西藝術學院教授,廣西書畫院副院長)
黃智安近年書風回歸傳統,多以行草面世,出入唐宋,氣息高古,典型傳統文人意趣。行書取法米芾,胎息於顏魯公,結字略參東坡筆意,寫得豐潤典雅,流露出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
黃智安小草得益於林散之與懷素。他對林散之筆墨的虛實、濃淡、飛白運用的很是精純,再參以懷素小草千字文的恬靜與於右任草書的簡約,他的小草很有自然淡逸的天趣。黃智安近年閉門苦讀,儒、道、釋皆有涉獵,閑暇亦撫琴弄簫,曾聽他操一曲《憶故人》,無限相思,委婉低徊,纏綿淡遠一如他的小草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