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期貨 » 一戰期間美國期貨

一戰期間美國期貨

發布時間: 2021-04-12 14:18:55

① 一戰前後美國經濟地位的變化是什麼

大戰以前,美國是從歐洲輸入資本的國家,積欠歐洲諸國60億美元債務。戰爭期間,美國供應物資和軍火作為對英法貸款,不僅償清原先所欠債務,還借給協約國歐洲參戰國103.38億美元。

② 一戰期間,美國供給協約國各種物資達105億美元,貸款100億美元,因此它與協約國關系更為密切,這主要與下

D

③ 美國從一戰期間到二戰之前,經濟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請分別寫出其顯著特點及原因

美國從一戰期間到二戰期間經濟發展為三個階段,那麼你可以根據歷史書去寫它的特點。

④ 美國為什麼在南北戰爭後至一戰期間推行全面貿易保護主義

一、歷史的回顧

在獨立戰爭時期,美國的製造業由於戰時英國製成品進口的困難而受到了意外的保護。戰爭後,盡管在輿論上有帕特里克·亨利那樣的政治家在鼓吹「貿易應當像空氣那樣自由」的觀點,但外國商人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卻激起了美國商人對重商主義的重視。歷史記載稱,1784年賓夕法尼亞州政府就大約收到了300多件呼籲實行保護的信件或呼籲書。〔1〕面對國內這種要求貿易保護的呼聲,當時的州政府即作出響應。1784年紐約州政府規定,進口貨由外國船運來比用美國船運來的關稅要高一倍。同時,對外國船隻徵收的噸位稅也比美國船隻為高。1782年,馬薩諸塞州首次為了保護本州內的國內生產者和抵制英國貨而提高了關稅率,以後該政府又於1784年再次把關稅率提高。賓州在1784年通過的關稅法令更是明確聲稱其目的在於「對某些妨礙本州製造業的製造商徵收附加關稅以鼓勵和保護本州的製造商」。其他九個州中共有六個州為達到同樣目的也採取了類似措施。〔2〕
著名美國經濟史學家羅·福格爾指出,由於各州製造業的競爭對手主要是來自英國而不是來自其他州,因此,這些措施的影響主要施加在英國輸美 商品上。〔3〕
盡管在18世紀晚期,美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稍許顯示出一些各自的特點,但起碼在1820年以前這些特點還未變成明確的地域經濟特徵,因而在此之前還沒有形成以地區經濟利益為基礎的不同貿易政策派別。在1789年修改《邦聯條例》的立憲斗爭中,以漢密爾頓為代表的聯邦黨人所積極鼓吹的貿易保護主義並未受到明顯的挑戰。美國立國一開始實行的外貿政策就是對國內市場採取盡可能保護的具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貿易政策。
約翰·傑伊這樣寫道:「由於我們和英法是……競爭者,和大多數歐洲國家是……競爭者,由於我們發展著和俄國與中國的貿易,由於我們發展著自己的經濟,因而我們需要一個政府,它能按全國一致的政策原則行事,對這些活動進行保護。」〔4〕
美國憲法中的有關條款全面體現了傑伊和漢密爾頓的主張。該憲法第一條第八款規定「國會有權課征直接稅、關稅、輸入稅和貨物稅」,目的是「以償付國債,提供合眾國的共同防務和公共福利」,並且「一切關稅、輸入稅、貨物稅應全國統一」,「任何一州,未經國會同意,不得對進口貨或出口貨源課征任何輸入稅和關稅」,但國會「對於任何一州輸出的貨物,不得課稅或徵收關稅。」〔5〕憲法的這些文字表明:第一,聯邦政府排他性地掌握了體現著外貿政策的關稅決定權,由此美國的外貿政策可以獲得統一;第二,關於國會和州都不得對出口貨征稅而只對進口貨徵收關稅的規定,使得政府推行的擴大對外貿易、實行貿易保護的政策成為基本國策。
從1789年到1820年,美國政府的外貿政策基本貫徹著美國憲法所體現的貿易保護主義。在漢密爾頓的支持下,1789年國會通過了具有提高聯邦政府財政收入和保護美國工業雙重目的的關稅法。1791年,漢密爾頓又向國會提交了著名的貿易保護主義文獻《製造業報告》,他建議政府通過保護性關稅法令以保護新興工業,限制重要原料的出口,對美國極需的原料進口實行免稅等等。1801年傑佛遜領導民主共和黨人執政,但他並未改變前任的外貿政策。1807年,他使國會通過了保護美國商業的中立權法案。1816年,麥迪遜總統又使國會通過了進一步提高關稅的法令。〔6〕
然而在1815年前後,美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開始日益顯示出差異,南北方不同的經濟勢力逐步發展出強烈的地區情緒,雙方矛盾的焦點很大程度集中在外貿政策,尤其是關稅稅率上。
19世紀20年代,美國中、西部各州又掀起一次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在這種力量的支持下,1824年和1828年國會先後兩次通過了提高關稅的法案。其中1828年的法令是美國南北內戰之前的最高稅率,被南部奴隸主稱為「可憎的關稅」。在南方的竭力反對之下,國會又於1830年和1832年兩度修改了關稅率,把稅率降到1824年的水平。然而南部各州仍對此關稅採取斷然反對的立場。南卡羅來納州議會竟廢除了聯邦1828年和1832年的關稅法令,使聯邦政體一度出現分裂的危機。為了打破僵局,國會於1833年通過了一個折衷的關稅法,規定在其後的九年內逐步降低關稅。1842年,在代表工商業利益的輝格黨人的努力之下,關稅再度提高。但為時不久,民主黨人於1846年提出了沃克關稅法案,使稅率重又降低。1857年,國會又通過新的法案進一步降低了關稅,該法案所規定的稅率一直延續到1861年南北戰爭的爆發。〔7〕
美國自建國到南北戰爭爆發這70年的外貿政策歷史可劃分為兩大階段。在建國之初的20年中,外貿政策以貿易保護主義為基本宗旨;在此後的50年中,由於南北社會制度矛盾的加劇,致使外貿政策在促進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貿易保護主義和滿足南部奴隸種植園經濟的自由貿易政策之間搖擺,而且日益偏向後者。
從南北戰爭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的外貿政策又全面地恢復到貿易保護主義。
1861年,國會根據莫里爾法令提高了關稅率。此後國會又於1862年、1864年將關稅從原來的平均稅率37%提高到47%。內戰後,由於物價的普遍上漲,社會廣泛呼籲降低關稅,因此關稅率在1870年和1872年暫時稍有降低。但是,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在1883年通過的關稅法雖然降低了某些商品的稅率,但關稅率得到降低的商品並未和美國重要的工業部門形成競爭。相反,對那些與美國主要工業存在著明顯競爭或潛在競爭的商品該法案卻提高了稅率。1889年,共和黨重又上台執政,國會在1890年10月通過了麥金利關稅法,全面提高了進口商品關稅稅率,使之達到平均49%的創紀錄水平,而且個別項目的稅率比此平均數還要高得多。
1890年,民主黨人在國會中期選舉中掀起一個反對麥金利關稅法的運動,但是在它控制了眾議院和重新掌握總統位置後,關稅卻並未得到真正的修訂。1894年,國會通過了威爾遜-戈爾曼關稅法案,這個法案雖然使關稅略有降低,但無力扭轉外貿政策中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1897年,共和黨人麥金萊當選總統,國會即於當年通過了丁力關稅法,使關稅率恢復到1890年的水平。隨後,在1909年,國會通過的佩因-奧爾德里奇關稅法又再次肯定了這一稅率。該法被公認是「對工業的一次明目張膽的資助」。〔8〕
南北戰爭後美國外貿政策的指導思想是貿易保護主義。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兩黨對關稅的爭論不過是保護范圍大小和保護稅率高低的爭論,對是否應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不予討論。

二、歷史的分析
美國從建國初期到19世紀20年代的全面貿易保護主義,是一個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保護民族工業和發展民族經濟的必要手段,也是美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在確立過程中所必需的資本積累措施。
獨立戰爭時期,由於美國 對戰爭物資的需要和國外貿易的受阻,國內工業一度繁榮發展,但在革命後,美英貿易得到恢復,戰時的幼弱工業抵擋不住英國商品的進攻,紛紛破產。1789年的關稅法規定的關稅率只有15%,不足以保護國內工業,使資本流向土地投機和商業投機活動。1793年的英法戰爭和隨後的拿破崙戰爭,刺激的只是美國航運業的發展。
1807年美英關系惡化,美國通過禁運令,斷絕與英貿易,這種狀態持續到1814年。此後美國數次提高關稅率,形成了全面的貿易保護。這兩項措施給美國經濟帶來兩個極其重要的影響:第一,美國無法在工業品方面繼續依賴歐洲,以前全部靠進口的商品轉而必須自己製造,於是製造棉毛紡織品、鐵器、玻璃、五金器具及其他日用輕工業品的工廠,在全國(主要是東北地區)建立起來,造成了在開放經濟體制下大國實行工業化的第一階段——進口代替階段的開始。第二,同英國的貿易受到限制,特別是進口貿易受到限制,遏制了發展經濟所急需的資金外流,促使資本大部分轉入工業,從而為工業化造成了必要的資本儲備,形成資本積累。可以認為,建國初期至19世紀20年代的貿易保護主義是促使和推動美國開始它的工業化進程的重要因素。一般認為,正是從這一時期起,美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這種說法正與上述論點吻合。
美國當時的對外經濟狀況表現為初級外向和次級內向的混合。美國在殖民地時期與英國的貿易關系中,出口大多是農產品、原料等初級產品。建國後,這種狀況 許久未得改變。同時,政府的工業政策是次級內向,即採取保護主義措施,發展國內製造業,以國內的製成品去替代進口品。將初級外向的對外貿易發展階段和次級內向的工業化政策相結合,正是適合發展中國家在開放經濟體制下完成工業化的一種政策措施。就美國而言,初級外向的外貿狀態是由它和英國的歷史關系及其自然地理條件決定的,而次級內向的政策卻是它符合自身利益的發展戰略,以高關稅為代表的全面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就是這項發展戰略的集中體現。
前述第二個時期中所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和自由貿易的爭論,是美國國內兩種社會制度斗爭的外在經濟表現。
美國南部的奴隸制,它排斥了自由雇 佣勞動這一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因而具有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徵,與北部的資本主義經濟存在著根本的矛盾。南部奴隸制經濟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它片面發展棉花種植業的結果,使其經濟嚴重依賴外國市場。因之,南北經濟的沖突首先就集中表現在關稅的問題上。南部對1824、1828、1832年的幾次保護關稅法均持反對態度。1833年以後,南部開始在國會取得不斷擴大的影響,遂極力推行它的自由貿易政策。南部這種自由貿易方針和美國後來所鼓吹並實行的自由貿易是全然有別的。美國經濟學家R·W·湯姆遜在《關稅史》中說:「這種政策與其說是美國的,不如說是英國政策在美國南部殖民地的延伸,因而它是殖民地的政策。」
1847年至1860年,美國棉花的出口量有極大增加;同時,棉紡製成品的進口量也增加得相當驚人。棉花基本全部由南方生產,棉花出口額佔南部出口總額的93%,因而棉花出口反映了南部生產和出口原料的出口狀態;在1847年至1860年的棉花製成品的進口增加量中,北方的進口增加幅度遠不及南方,這充分反映了南方出口棉花(原料)、進口棉製成品(成品)的殖民地貿易模式。在南部鼓吹的自由貿易政策下,這種出口原料和進口製成品的貿易獲得了極大的增長,它顯示了南方自由貿易政策的殖民地性。
南北戰爭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又進入了全面貿易保護主義的時期。這一時期開始於1860年3月12日國會通過的莫里爾關稅法。內戰期間,代表北方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會就先後於1862年、1863年、1864年和1865年數次通過了提高關稅率的保護 主義關稅法。戰後, 國會又於1866年兩次,於1867、1869、1870、1872、1874、1875、1879年通過了各種提高關稅 的法案。此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國會共通過各種關稅法27項〔18〕。這些保護主義的關稅立法對美國工業品的貿易和生產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1860年至1890年間頒布的各次關稅法案中,表現出一種趨勢,即對重工業的保護愈益加強。這種趨勢亦與美國工業史表現的現象相吻合。
到1890年左右,美國工業趕上並超過了所有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然而從內戰起實行的保護 關稅政策卻一直保持不變,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後的年代,其中的原因是需要探討的。
按古典貿易主義的理論,實行貿易保護的基本理由中最重要的是「嬰兒工業」論。但是,當美國工業在90年代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後,仍實行保護貿易的政策,就難以用「嬰兒工業論」作為理由了。當美國經濟從內戰後開始高速發展的時候,工業的集中就與之伴隨。美國在此後30年內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發展過程,也是它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過程。在這種資本主義不同階段的交替中,雖然始終實行著表面上相同的貿易保護主義,但對於不同的階段來說,其保護對象及其性質是迥然不同的。
以鋼鐵工業為例。〔19〕內戰後美國的鋼鐵工業從技術落後、規模狹小的基礎上開始發展,直到1887年基本呈不斷成長的趨勢。自1880年後,美國的鋼鐵生產,無論從人均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與品種、生產技術、設備先進程度等方面都超過英國而居世界首位。在同一時期內,由於美國國內對鋼鐵製品、特別是鐵道 的需求量極大,從英國進口的鋼鐵製品量在1872年以前也呈增加狀態。由於市場廣大,而且美國保護關稅使英國鋼鐵製品的價格優勢受到削弱,美國鋼鐵工業在英國的競爭面前並未垮台,而是迅速發展,最終幾乎完全佔領了本國市場,完成了進口替代的過程。
當美國鋼鐵業獲得了充分的競爭能力之後 ,保護主義關稅不再有存在的必要。1872年,國會通過的關稅中宣布對鐵道的進口關稅 降低10%;1883年在另一關稅法中,這一關稅又有所下降。最後,在1890年的麥金利關稅法中,鋼鐵製品的進口稅率再次降低。保護關稅的下降,在若干年份中使英國對美國的鋼鐵製品出口額有所增加,這無疑加劇了美國鋼鐵業和英國的競爭,但是這種局面卻促進了美國鋼鐵工業的技術進步。1870年,每噸美國製造的鐵道市場售價為106美元,到1895年,降至每噸22美元。
然而,在1890年至20世紀初這一時期內,美國鋼鐵業中的壟斷勢力不斷增強。到19世紀末,生產集中的結果使這一行業中只剩下了四個最有力量的集團。最後在1901年,這四家集團合並成了美國實力最強大、組織最完備的壟斷組織——美國鋼鐵公司。這家公司自成立以後,每年動用大筆經費進行龐大而有力的院外活動,影響國會關於鋼鐵工業的關稅立法。據《美國企業史》載,僅1903年至1908年的五年中,美國鋼鐵公司為阻止國會制訂降低有關鋼鐵產品保護關稅率的立法,就花費近400萬美元從事各種院外活動。它有效地阻止了鋼鐵產品進口稅率的下降,促使國會繼續對美國鋼鐵工業實行保護主義的貿易姶朧?維護自己對美國鋼鐵市場的壟斷地位。1908年,國會通過一項有關鋼鐵產品進口關稅的新立法。該法案不僅未降低原有的稅率,反而使其有所提高。鋼鐵壟斷勢力在壟斷地位加強後,提高了30種產品的價格,其中有9項遠遠高於英國同類產品的價格,而後者卻由於美國的保護關稅被隔阻於美國市場之外。僅鐵道一項產品,只要市場價格提高一美元,美國鋼鐵公司一年的利潤就可增加240萬美元。〔20〕美國在1890年之後繼續實行的保護主義貿易方針,在很大程度上和相當大的范圍內起到的正是保護壟斷的作用。因此,自1890年之後的貿易保護主義就和在此之前的貿易保護主義有了本質的不同,一個是為保護發展中的工業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另一個則是為保護壟斷資本的壟斷利益,它窒息了競爭,阻礙了技術進步和生產發展。
在保護政策之下,美國的工業得到發展,而發展導致生產集中,形成壟斷,壟斷又加強保護政策,從而阻礙工業的發展。貿易保護主義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這種自我否定的過程,反映了這一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
從內戰至本世紀30年代的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可以從1890年劃分為兩大階段。此兩大階段中同一種政策的性質和目的及效果的差異,正是上述自我否定過程的表現。

⑤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經濟有什麼具體影響

首先,美國參戰原因:是因為一戰期間,美國供給協約國各種物資105億美元,貸款100億美元。俄國發生二月革命,俄與德單獨議和,退出戰爭,如果同盟國戰勝協約國,那麼美國100億美元貸款將一筆勾銷,利害攸關,所以不得不參戰。

宣戰: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

目的: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提高自身聲望,取代英法在西方世界中的領導地位
在當時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已經呈現疲態且對比相當,紅色俄國的妥協使得同盟國方的劣勢消除,但雙方後備力量消耗殆盡,這一點從勝負雙方戰後從美國貸款重建可以確定,陣地戰的前提下任何一方想徹底擊敗另一方的可能性都已經不大,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作為一支新生力量,就成為拔蘿卜的那隻小老鼠,沒有它就拿不下德國從而打敗同盟國,但僅僅有它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只能從一定程度上說美國在一戰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我個人認為是當時號稱歐陸軍事第一的法國,而成就美國一戰威名的兩個國家還應該算上德國,是德法的人員消耗使得美國的四個師得以在歐洲縱橫,就是說,如果美國在開始介入它只起到仆從國的作用,而如果它支持的是同盟國,則協約國很可能失敗,再次印證它不可能是決定的力量,不可能是充分力量,而是在適當的時機內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必要力量

戰後經濟影響:戰後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的國外投資從1913年的大約20億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億美元,其中30%投放在歐洲。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100億美元,其中英國向美國借了大約40億,法國向美國借了30億,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務。美國的黃金儲備大為增加,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到1930年再增加到45億,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已在美國手裡。英國的黃金儲備量從1913年的2億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億。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英鎊地位開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總之,今天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是基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可以說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實力經濟地位不會發展那麼迅猛快速,冷戰期間的蘇聯也有可能稱霸世界(這其實和中國抗日戰爭一樣,如果沒有抗日戰爭,那麼共產黨很可能被國民黨鏟除,是日本牽制了國民黨,而毛主席在後方猛力發展,才有解放戰爭的逆轉結局)

⑥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經濟情況分別是怎樣的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了橫財,從戰前的債務國變成了戰後的債權國。戰前,美國欠歐洲近60億美元的債務,而大戰結束時,美國不但還清了債款,還借出了100億美元給協約國;而且戰後美國集中了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

⑦ 一戰期間各個國家為什麼偏要去美國買物資

美國遠離歐洲大陸,一開始是中立的,資源豐富,工業雄厚,聯想一下二戰美國,你懂的。

⑧ 一戰時期美國通貨膨脹率為何上升

在1914年之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作為後勤部,實際收入增長、貨幣收入、貨幣存量、隱含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都有一輪高速的增長,能過和題主所說戰後通縮對的上的也只有1920-1921這兩年。
總的來說,在一戰期間和戰後2年左右的時間,美國是處在貨幣擴張&通貨膨脹的時期。題主所說的戰後通貨緊縮,應該是指的是1920-1921年這特定的兩年衰退(主要表現為工業產值下降與批發物價格指數暴跌)。
就這兩年的衰退問題(不僅僅是通貨緊縮,因為不僅是物價,工業產值也在快速下跌),學界的解釋歸納如下(主要來自美國貨幣史):
1.在1914-1919年這輪擴張期,由於黃金的持續流入和產出的快速上升,美國的經濟迎來一段高速發展。這在1919年11月進入過熱階段,1921年1月達到頂峰。銀行的債務變得沉重,准備金率接近法定值。但是,當時剛剛建立的聯儲體系並沒有在這之前及時的提高貼現率以對沖黃金流入、經濟過熱、物價快速上升。當時聯儲的領袖人物Benjamin Strong因為身體問題並沒有與銀行官員保持緊密的聯系。導致了聯儲錯過了最佳的調整貼現率的時間窗口。
2. 直到1920年1月,聯儲才將貼現率提高到6%,隨後在6月進一步提高到7%(如果當時Strong仍然領導聯儲,可能不會做出這樣的決策)。這直接導致了1920年下半年的價格崩潰。這里聯儲所犯的錯誤在於,對准備金的關注過度的支配了其貼現政策。
3. 另外的一個原因則是由於當時產出和實際收入水平相對穩定,並沒有如批發價指數那樣陡然下降,讓聯儲錯誤的判斷了自己的緊縮政策效果——認為緊縮政策可以執行更長的時間,直到工資、存款和價格三條曲線開始收斂之後再降低貼現率。否則過早的降低貼現率會導致「批發物價指數上漲並將價格和工資穩定到一個極高的水平」。1920-1921年持續上升的貼現率幫助聯儲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削減了近一半的貸款余額,其成員銀行反過來也大幅削減客戶的貸款,進一步加劇了工業產值和價格的暴跌。

總結來說,對於剛剛成立的美聯儲,其經驗的欠缺是這次經濟周期處理失據的主要原因。

⑨ 一戰前的美國經濟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北美大陸建設的高潮,人口高速增長、經濟全面發展,無數新城市拔地而起,民用設施和機械大量生產,國家的絕大部分鋼鐵和能源生產都用在經濟發展再投入和民用消耗。這包括:鋪天蓋地的基建項目(如新城市、新工廠、民用住宅、道路和橋梁等的建設)、農用機械(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就基本普及了農業機械化,而美國的農業規模遠遠超過英德)、潮水般的汽車、商船、等等。顯而易見的,當時英國的國家自身發展已經達到了極限,不像美國有這么多其他地方要用鋼,能夠用於軍備建設的資源反而相對較多。

熱點內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晚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3 瀏覽:396
阿壩小金縣橡膠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0 瀏覽:908
楚雄大姚縣豆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4:02 瀏覽:736
做期貨能在網上開戶嗎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591
安慶宜秀區早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377
正確的原油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9:41 瀏覽:39
達州市纖維板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11 瀏覽:310
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白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07 瀏覽:883
上海外盤期貨哪裡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4:10 瀏覽:448
香港日發期貨開戶網站 發布:2021-12-16 12:24:09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