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銀行外匯期貨
『壹』 看來花旗匯率真的好坑啊 是要去櫃台么
花旗銀行本身就是匯率差額就是他們的收入,也是最重要收入
不過現在外匯黃金投資大部分選擇知名度比較高的國外平台買賣。例如環球金匯的fxcm平台。
金融期貨品種比較多,有42個外匯貨幣對,股指期貨,人民幣都是可以交易的。最重要是可以模擬學習,所以我覺得國外監管嚴格新手也可以多模擬模擬操作操作。一般推薦英國FCA或者美國NFA監管的平台和知名的代理商。
新手最好先模擬欄目,簡單買賣下,看看匯率差額,看看怎麼樣投資,看看視頻。慢慢就熟悉了
『貳』 什麼是現貨外匯交易
現貨外匯交易是大銀行之間以及大銀行代理投資者的交易,這種交易在買賣約定成交後,最遲於兩個營業日之內完成資金的收付交割。由於投資者必須持有足額的要賣出外幣才能進行交易,較外匯保證金交易缺少賣空機制和融資杠桿機制,因此這種交易也被稱為實盤交易。
『叄』 大連的銀行有招外匯交易員
沒有關系
下面簡單介紹下老虎基金是怎樣襲擊香港的
富達 Fidelity投資
對於麥哲倫交易軟體沒有聽說過.你可以看看下面的文章,能有住於您對富達 Fidelity投資的認識!
老虎基金是怎樣襲擊香港的
老虎基金在20世紀90年代大多數時間的全球宏觀投資策略是:沽空日本股票市場及日元、沽空東南亞股票市場及其貨幣。
香港是最後一環
1997年開始的最近一輪亞洲金融風暴早已成為過去,但從未真正遠去。
香港的聯系匯率制(每發行7.8港元須1美元外匯保證),1998年時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終在香港特區政府竭盡全力之下得以城門不失;但是三年之後,世界上極少數仍實行聯系匯率制的國家之一阿根廷,終於在內外交困之際宣布放棄貨幣發行局(聯系匯率制的一種)制度,不能不讓人重思港元聯系匯率制在變化了的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高昂成本。
1997年金融風暴的另一個教訓是,資本的自由流動與資產的泡沫化也許可以短期相互激發,但絕不可能長期共存。在開放的國際金融體系中,資產的泡沫如果不能自我消腫,終將被強行刺破。承擔這一職能的,在1997、1998年間,就是對沖基金特別是以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為首的宏觀對沖基金。
對於選擇了融入國際經濟和金融體系的中國來說,這些都是相當切近的必要的反思。在這些反思的背景下,本刊特邀潘明先生對宏觀對沖基金1998年襲擊香港聯匯制全過程所作的高度專業的解讀,於是獲得了意義。
潘明出生於上海,在香港投資銀行界工作多年,曾先後供職於美資花旗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DBS證券、港資百富勤證券、泰資納華證券、美資培基證券,擔任過上述機構的經濟學家、高級經濟學家、大中華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及中國股票研究部主管等職務,1997年後與老虎基金等宏觀對沖基金有大量接觸,對於對沖基金襲擊香港的前後過程有切身的認知。 ——編者
初訪老虎基金
我隱約感到,對沖基金已把目光瞄準東南亞尤其是泰國;但我未曾料到,一場席捲東南亞的金融大戰即將拉開帷幕
1997年,我在納華證券(Nava Standard Chartered Securities)任大中華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和中國股票研究部主管。納華證券是泰國最大的證券公司,其大股東是泰國軍人銀行。納華剛於數月前收購了香港英資渣打銀行旗下的渣打證券公司(Standard Chartered Securities)。在東南亞經濟興盛達到頂峰之際,它的目標是成為亞洲最大的證券行——當時有此目標的並不僅有香港百富勤證券(百富勤是當時香港最大和最成功的本土證券公司,於1998年初破產)。收購渣打證券後,納華證券仍保留了渣打證券的所有網路,包括其在美國、英國和中國內地的辦事處。
1997年二三月間,我與同事到美國紐約就亞洲投資策略進行路演,拜訪老虎基金(Tiger Management LLP)是其中一項重要日程。
老虎基金是最著名的宏觀對沖基金之一,與索羅斯量子基金可謂並駕齊驅。老虎基金的創辦人朱利安•;;羅伯遜(Julian Robertson)是華爾街的風雲人物。他出生於美國南部一個小城鎮,從北卡羅萊納大學商業院畢業後,在Kidder Peabody證券公司工作20年之久,1980年5月創辦老虎基金,專注於「全球性投資」。在渡過10年的蟄伏期後,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虎基金開始創下驚人業績——朱利安准確地預測到柏林牆倒塌後德國股市將進入牛市,同時沽空泡沫達到頂點的日本股市(沽空指先借入股票,然後沽售,當股價下跌到一定水平再購回,賺取其中差價)。在1992年後,他又預見到全球債券市場的災難。隨著這些預測一一實現,老虎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在20世紀90年代後迅速增大,從1980年起家時的800萬美元,迅速發展到1991年的10億美元、1996年的70億美元,直到1998年中鼎盛期的200億美元。
老虎基金的「全球性投資」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股票投資,無論是沽空還是購入,老虎基金對於投資對象的基本要求是流動性好並能提供40%以上的年回報率;另一方面是對全球貨幣利率和匯率走勢的投機。使他們在貨幣危機此起彼伏的整個20世紀90年代令各國央行畏之如虎的,正是這一面。
老虎基金之所以在90年代成績斐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朱利安•;;羅伯遜從華爾街上重金招募了第一流的分析師,從而往往能在金融市場的轉折關頭押對正確的方向。大多數對沖基金不會擁有很多分析員,通常藉助於投資銀行的證券分析力量。老虎基金這樣大規模的對沖基金則不同,旗下明星級分析員的報酬甚至遠遠超過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同行。
我們訪問老虎基金當日,在場的人士有其主管宏觀經濟和貨幣投資的合夥人、新興市場的投資主管及跟蹤泰國市場的分析員。他們最關注的主題是,作為泰國最大的證券公司,納華對泰國地產市場及金融體制有何看法,特別是泰國中央銀行會否讓泰銖貶值——當時泰銖同美元掛鉤,1美元兌換約25泰銖。
我們都同意的是,東南亞尤其是泰國經濟毫無疑問出現了過熱情況。比如說,納華證券公司在泰國上市,其市值按美元計當時竟然已接近美國最大投資銀行之一摩根士丹利!可知泡沫經濟已到了聳人聽聞的地步。
泰國經濟不是我的專長,但是早在1996年末,我的朋友和過去的同事Chris Wood(我曾擔任百富勤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他當時是百富勤證券的首席策略家)提醒我注意,因美元對日元升值不已,使得與美元掛鉤的泰銖強勁,導致泰國貿易賬戶惡化。同時,被地產市場泡沫掩蓋的泰國銀行體制壞賬問題十分嚴重。泰國經濟高度依靠外資特別是日本資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產市場上揚。但由於泰國進出口赤字持續上升,股市和地產的泡沫遲早要破。
1996年時,光在曼谷就有相當於200億美元的房子賣不出去,房地產價格的崩潰其實無可避免。令人擔憂的是,房地產相關的貸款占據銀行業貸款總額的50%。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產相關貸款是壞賬!日本經濟衰退,亦嚴重影響到泰國。一方面日資大量撤出泰國,另一方面,泰國對日本的貿易出口大幅減少,貿易賬戶更趨惡化。
泰銖貶值的風險已經很大,但關鍵是,泰國中央銀行會否讓其貶值?面對老虎基金人士的問題,我的同事Jan Lee回答道:泰國中央銀行絕不會自動將泰銖貶值,因為他們要考慮政治。Jan Lee曾經擔任過香港匯豐控股首席經濟學家。老虎基金的聽眾們對此並不認同。
席間,一名老虎基金分析員中途退場,他要趕飛機赴泰國實地考察。
我隱約感到,對沖基金已把目光瞄準東南亞尤其是泰國;但我未曾料到,一場席捲東南亞的金融大戰即將拉開帷幕。
背景:泰銖貶值
1997年5月,國際貨幣投機商(主要是對沖基金及跨國銀行)開始大舉沽空泰銖。對沖基金沽空泰銖的遠期匯率,而跨國銀行則在現貨市場紛紛沽售泰銖。
炒家沽空泰銖,分為三個步驟:以泰銖利率借入泰銖;在現匯市場賣出泰銖,換入美元;將換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當泰銖貶值或泰銖與美元利率差擴大時,炒家將獲利。
一開始,泰國中央銀行與新加坡中央銀行聯手入市,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動用120億美元吸納泰銖、禁止本地銀行拆借泰銖給投機商、大幅調高利率以提高炒家資金借貸成本,等等。
但對泰銖匯率的攻擊潮水般地襲來。貨幣投機商狂沽泰銖,泰銖兌美元的遠期匯率屢創新低。1997年6月19日,堅決反對泰銖貶值的財政部長俺雷•;;威拉旺辭職。因擔憂匯率貶值,泰銖的利率急升,股市、地產市場狂瀉,整個泰國籠罩在一片恐慌中。
從納華證券泰國總部傳來的信息很不妙——相當數量的銀行及金融機構(信託公司、財務公司)已處於技術破產狀態。納華證券總部的高層們開始擔心公司會否重組或兼並。6月27日,泰國中央銀行勒令16家有財務問題的財務公司停業,要求它們遞交重組和兼並計劃。
7月2日,在耗盡了300億美元外匯儲備之後,泰國央行宣布放棄長達13年之久的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匯率重挫20%。亞洲金融風暴由此正式開始。此時,距泰國總理差瓦立在電視上公開講話發誓泰銖不貶值僅僅兩天。
再訪老虎基金
Robert Citron告訴我,老虎基金的掌舵者朱利安•;;羅伯遜「已經注意到香港市場」
1997年6月,泰國水深火熱之際,香港還處於烈火烹油的「繁榮」階段。恆生指數達到14000至15000點之間,紅籌國企股紅得發紫。應美國一些互惠基金和對沖基金之邀,我再訪紐約,作有關香港紅籌國企股市場的演講。當時紅籌國企股正紅得發紫。與香港市場熱火朝天的炒風形成鮮明對比,美國基金經理們卻表現得相當清醒,他們在紛紛減持港股尤其是紅籌國企股。
老虎基金管理公司總部在紐約著名金融區公園大道旁一幢大樓里,占據了最高的幾個樓層。接待處引人注目地鋪設著以老虎為主題的大幅地毯。置身在寬大簡潔的辦公室中,透過四周玻璃幕牆,曼哈頓下區盡收眼底。
我告訴老虎基金新興市場主管羅伯特•;;塞特隆(Robert Citron)對香港市場及紅籌國企股的看法。我認為投資者應該大力沽售香港股票市場。按照自由現金流量模型(Free Operating Cash Flow Model)測算,我認為絕大多數香港股票的股價遠遠偏離其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納華證券中國證券研究小組強烈建議沽售紅籌國企股,地產及銀行研究隊伍也發出減持地產、銀行類股票的建議——當時香港股票市場以地產及銀行股票為主導,它們占據了恆指近70%的市值。
當時香港股票及資產市場的泡沫,已到達最後的驚人的瘋狂程度。以下是一些表徵:
——張新樓認購證的轉手價達250萬港幣;
——任何一家三四線股(垃圾股)傳出被紅籌企業收購的消息後,股價當天就暴漲100%至200%;
——每天十大上升股票排行榜中,70%以上為紅籌國企股;
——紅籌國企股的狂飆,交易量的激增使得紅籌國企股的證券分析員需求大增。曾與我同事的紅籌國企股分析員的年薪在短短一年間急增三倍,至150萬港元。
我們相信,泡沫破滅的危機已近在眼前。絕大多數市值較大的紅籌股如上實、光大、北控、天津發展、中遠國際、中國招商的股價已反映了今後幾十年通過注資活動而可能維持的高速增長,而這樣大規模的注資活動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外,投資者對紅籌股公司管理層抱有的期望過高。紅籌公司多是經營多種業務的集團公司,期望紅籌「大班」迅速為股東創造價值是不切實際的。這里有紅籌「大班」的學習過程,也有集團內部的磨合、適應過程。在西方,投資者一般不願買控股公司股票,控股公司股票的價格常常處於低於其凈資產值狀態。
談話中,羅伯特•;;塞特隆不停地記筆記。我看見他眼神發綠,像聞到血腥的鯊魚。
羅伯特•;;塞特隆告訴我,老虎基金的掌舵者朱利安•;;羅伯遜「已經注意到香港市場」,他相信許多股票的股價遠遠超過其內在價值——當時的恆生指數水平約為14000至15000點。「注意」這個詞有深意。對一個管理100億美金的宏觀對沖基金掌舵人來說,朱利安•;;羅伯遜每年都在全球尋找獲利機會。大規模的基金運作要求他們捕捉足夠大的趨勢,作出重大的策略性投資。一個或幾個股票的投資機會往往不能提起老虎基金的興趣。因為個別股票哪怕表現很好,也很難根本性地改變基金的總體表現。「注意」香港市場,意味著香港可能成為老虎基金全球投資策略中的重要一環。換言之,朱利安•;;羅伯遜看到香港可能發生一個老虎基金從中獲巨利的大趨勢。
從紐約回來後不久,在我的陪同下,老虎基金一行人對香港和內地進行了考察。
上海是我們內地考察之行的一站。在訪問完上海船廠(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之後,老虎基金分析員查爾斯•;;安德森表示認同我在紐約時向他們所作的對於紅籌國企股的分析。「這家廠根本不值這些錢(股價)——船生銹了,工人們在聊天。」安德森說。
「這是我們最好的沽空對象。」羅伯特•;;塞特隆說。「如果你們沽空,但股價仍然上升,怎麼辦?」我問。這種情況經常出現,特別是當眾多資金瘋狂追逐所謂的「概念」股時。
「我們會沽空更多!」羅伯特•;;塞特隆不容置疑地回答。
當天中午,我和羅伯特•;;塞特隆在外灘和平飯店八樓吃午飯。天氣不錯,坐在靠窗的位置上,外灘和黃浦江的景色盡收眼底。
羅伯特•;;塞特隆同我聊起他的經歷。在成為老虎基金新興市場主管以前,他在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富達集團(Fidelity)負責新興投資市場達四年之久。他經歷了眾多聞名世界金融市場的重大事件,如1990年沽空日本市場及1994年沽空墨西哥比索等等。他告訴我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老虎基金從1990年開始沽空日本市場,直到當時為止,當年沽空的股票仍然持著空單。1991年1月,日經指數(Nikkei 225)曾沖至39000點水平,而到1997年我們在上海談話時已下跌到16000點水平,暴跌約60%。空單持有時間如此之長,實在是因為有超出一般的大膽、堅定和耐心。毫無疑問,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高質量的宏觀經濟及微觀企業研究之上的。
老虎基金的另一個重要部署是沽空日元。這與看淡日本經濟及沽空日本股票市場相關。因日元利率接近於零利率,借貸成本極低。老虎基金向金融機構大量借貸日元,然後將日元借款兌換成美元,用美元購入美國或俄羅斯國債。當時俄羅斯國債回報率奇高,年回報率達50%(投資風險也很大,1998年俄羅斯國債市場崩潰之時,投資者損失慘重)。這種投資策略就是有名的「攜帶交易(carry trade)」。如果用美元購買的是美國國債,則如果日元兌美元繼續貶值,或者美國國債利率保持高於日元借貸利率的狀態,攜帶交易者都將獲利。
考察結束,我回到香港。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又與老虎基金分析員多次作了關於香港股票市場的討論。我向他們提供了納華證券中國股票研究小組按照現金流量分析模型(Free Operating Cash flow Model)及「隱含超值」(「Implied Surplus value」)模型對紅籌國企股股價的分析及原始數據。我們認為股價高估50%以上。老虎基金的研究人員對原始數據反復核實,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
背景:1997年10月風波
聯匯制的缺陷在8月及10月的兩波沖擊中已暴露無遺。風暴已經來了
在橫掃東南亞之後,金融危機開始掠過香港。
隨著東南亞各國貨幣大幅貶值,與美元掛鉤的港幣相對而言大幅升值。 而從實證角度來看,新興投資市場的貨幣貶值具有傳染性,由於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貨品結構雷同,所以存在競爭性貨幣貶值(Competitive Devaluation)的可能。鄰近國家貨幣大幅貶值,使得港幣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
1997年8月14日、15日兩天,港元對美元的匯率不尋常地快速下跌,港元遠期匯率也相應下跌。市場上發現一些對沖基金大手沽空港幣。香港金融管理局迅速反擊,提高銀行的貸款利息,迫使銀行把多餘的頭寸交回來,逼迫貨幣投機商在極高的貸款(投機)成本下平倉。
事後看來,這是對沖基金的一次測試。盡管香港金管局看似初戰告捷,但香港港幣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的弱點已經暴露:同業折息因銀根抽緊而飈升。
香港的匯率制度採用聯系匯率制,是「貨幣發行局制度」(Currency Board System)的一種形式。貨幣發行局制度的核心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要發行某一數額的本土貨幣時,該批貨幣必須要有同等價值的外幣十足支持的情況下才能發行。以香港為例,香港金管局規定1美元兌換7.8港元,相應地,每發行7.8港元,就必須有1美元外匯儲備作為支持。
聯匯制於1983年10月17日開始實施。香港三家發鈔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及中國銀行發行貨幣時,必須根據1美元兌7.8港元的匯率,向香港金管局交付美元以換取負債證明書(Certificate of Indebtedness)作為所發行貨幣的保證。同樣,三家發鈔銀行可憑負債證明換回美元。金管局向銀行體系保證,所有銀行在金管局結算戶口內的港元均可按1美元兌7.8港元水平自由兌換。
聯匯制對香港10餘年的貨幣穩定居功至偉,但這一制度也存在先天缺陷。
盡管香港流通的現鈔有100%的美元外匯儲備作支持,銀行存款卻並非如此。金管局收到1美元的抵押後,才容許發鈔銀行發行7.8港元現鈔。在這基礎貨幣之上,銀行可通過信貸以倍數製造存款。1997年之時的香港流通中現金加各種存款總計超過1.7萬億港元,而外匯儲備量摺合港元低於7000億。很顯然,若港人對港元信心喪失,要求將手中港元兌換成美元,聯匯制是守不住的。
而且,在面臨真正的危機時,因為聯匯制所設計的機制,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將飆升。貨幣運行局制度在危機時難以發揮自動套戥功能。盡管香港金管局規定銀行能向其按照1美元兌7.8港元的兌換率拆借港元,但這主要局限於三家發鈔銀行。就是發鈔銀行亦難以頻繁地大規模地通過貼現窗(Liquidity Adjustment Facility)向金管局拆借港元,以避免被金管局罰息警告。對於其他非發鈔銀行來說,同業拆借市場近於癱瘓。整個金融系統將難以運轉,股市亦將面臨大跌的風險。
1997年10月下旬,市場上又見大手沽空港元期貨,港元遠期匯率風險溢價急升,從而推動銀行間同業折息利率上升。為了重挫炒匯投機者,金管局抽緊銀根,當日同業拆借利率一度曾飈升至300%(按年率折算)。高息盡管增加了炒匯投機者的成本,但是亦重創股市。市場上沽盤如潮,在1997年10月下旬,恆生指數狂瀉4000多點,更在10月28日創下日跌1400多點、跌幅13.7%的紀錄。
過了10月,對沖基金主要注意力轉向拉丁美洲和韓國,香港股市出現了一段令人意外的平靜期。但是聯匯制的缺陷在8月及10月的兩波沖擊中已暴露無遺。風暴已經來了。
老虎基金最關注的兩個指標
訪港旅客量和投資者透支率是老虎基金最關注的兩個指標,前者被看做香港經濟的先行指標,而後者被看做股市走勢的反向指標
1998年初,我離開納華證券,轉到美國培基證券(Prudential Securities)擔任大中華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及中國股票研究部主管。
1998年1月至2月,市場保持著表面的平靜。我與老虎基金仍保持著聯系,他們密切關注香港多項重要的經濟和市場指標變動,其中特別重視訪港旅客量(Visitor Arrivals)及投資者透支率(Margin Debt Ratio)這兩個指標。
本來對於我來說,訪港旅客量僅僅是追蹤香港經濟與市場所需觀察的十幾個綜合指標之一,但是在老虎基金的影響之下,我發現,訪港旅客對香港經濟影響巨大。
訪港遊客直接關繫到香港的外匯收入,而外匯收入是香港貨幣發行的原材料。據我個人統計,旅遊業占據香港服務出口(Export of Services)40%以上,對穩定聯匯制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訪港旅客消費對香港GDP貢獻巨大。從表面上看,根據香港旅遊協會統計,訪港旅客消費對GDP有6%的貢獻;但如果考慮其對經濟非直接的乘數效應,據我估算,其對GDP值的貢獻不低於12.5%。
此外,訪港旅客還是經濟的領先指標,通過訪港旅客量可基本推斷出另一重要經濟活動指標零售消費(Retail Sales)的趨勢。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十分之高。
老虎基金關注的另一重要指標是投資者透支率(投資者透支額/投資者投資總額)。由於香港證券交易所沒有這方面的正式統計數據,我只能根據培基證券的數據對整個市場情況作出估算。投資者透支率可顯示股票市場的亢奮程度。比如說,1997年上半年香港股市高峰期時投資者透支率很高。藍籌股的融資比例大約是70%至80%,紅籌國企股甚至三四線股的比例亦達到50%至60%。
證券公司通常十分願意為投資者提供股票融資服務,因為邊際利潤率十分高,對客戶的借貸利率往往是最優惠利率加三個百分點,由於其借貸成本是同業拆放利率,利差(Spread)可高達5~8個百分點。
一般來說,當透支率達到超乎尋常的時候,股市的調整可能為時不遠了。因此,透支比率是一個反向指標(Contrary Indicator)。從實證數據考察,美國歷次股市泡沫要爆破前,投資者的透支利率都先期達到高點。
更重要的是,過高的透支率會加速股市調整。比如說,當利率上升時,股價會趨跌,證券公司將要求客戶追加保證金,從而迫使大量客戶斬倉,加劇跌勢。這對以沽空為主要手段的對沖基金十分重要。他們最喜歡速戰速決。
一張大單:老虎基金的對沖手法
老虎基金在整體上十分看淡香港,何以斥巨資購入香港電訊?
1998年5月,老虎基金交給培基證券一張大單,委託培基購買1.5億美元香港電訊股票。一般來說,這樣大的單都有一些要求。比如,不超過每日交易量的15%和價格不能高於前一日收盤價的2%等等。後來機構銷售部的主管Ian Dallas告訴我,這是他見過的最大一張單,用了一個星期才執行完畢。其實,由於管理的資產規模相當大,老虎基金下單金額都相當大。通常情況一張買單的金額在1億~1.5億美元,一張沽空單在5000萬~7500萬美元。通常,如果基金經理喜歡某個分析員的研究,會通過其工作的證券公司下單,這就是所謂證券公司的「傭金收入」(Commissions),相應地,證券公司的研究報告一般都免費送給目標客戶。在證券行業,分析員的報酬是同其研究受歡迎程度掛鉤的。一個明星分析員一年的收入二三百萬港元不是一件稀罕事。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張買單而不是賣單。老虎基金在整體上十分看淡香港,何以斥巨資購入香港電訊?事後看來,這宗單的構思十分精巧:其一,老虎基金預期港元同業折借利率會大幅上揚,持有大量現金的香港電訊會直接得益;而且高企的利率對銀行及地產會打擊很大,但對當時擁有壟斷地位的香港電訊的業務影響不會很大。其二,購買具有壟斷地位的公用股亦是老虎基金沽空對利率及經濟周期敏感的地產股、銀行股的對沖。
我記得老虎基金購入香港電訊的成本約為13港元。到1998年8月,許多地產、銀行等藍籌股大跌時,香港電訊還企穩在15港元水平。
插曲:與索羅斯基金的一次會面
一個多小時的會議,大概有半個多小時是在近乎爭吵中度過的,這亦是我所經歷的幾百次基金經理會議中最充滿火葯味和最獨特的一次
1998年7月24日,索羅斯旗下的量子基金約我去他們在香港的辦公室會談。接待我的是量子基金全球研究部董事總經理羅德尼•;;瓊斯和分析員本•;;德索瑪,他們的問題像機關槍掃射過來。盡管對香港市場的看法幾乎完全一致,但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前景和人民幣匯率走勢,我們的看法截然不同。
剛從中國內地考察歸來的他們認為,面臨通貨緊縮、生產能力過剩、效益極其低下等重大問題的中國經濟遲早會崩潰,而人民幣將在近期(指一到三個月)內貶值。他們的論據是人民幣同其他亞洲貨幣相比已嚴重高估,而且人民幣兌美元的影子價格(黑市價)已貶值8%左右(1美元兌9元人民幣)。而我的看法是,某些地區人民幣黑市價的貶值並不能完全反映人民幣官價。從經濟的基本因素分析,人民幣在中短期非但沒有貶值壓力,而且有升值壓力。我的主要論據是,由於外商投資企業在出口中扮演越來越大的作用(份額當時超過40%),出口單位成本大大降低,競爭力在增強;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隱含人民幣有升值潛力;中國良好的國際收支平衡及充裕的外匯儲備能支撐人民幣匯價。
一個多小時的會議,大概有半個多小時是在近乎爭吵中度過的,這亦是我所經歷的幾百次基金經理會議中最充滿火葯味和最獨特的一次。
宏觀對沖基金的立體戰術
宏觀對沖基金在香港市場上的操作次序及手法是:先沽空一些股票→再沽空利率期貨、恆指期貨、期權→再沽空港元期貨→最後大量沽空港股
香港的資產泡沫及聯匯制的內在缺陷為對沖基金提供至少四大投機機會:沽空港元期貨;沽空港元利率期貨、沽空恆指期貨;沽售恆指期權;沽空港股。
沽空港元期貨是最重要的一環。沽空港元期貨需要完成下述三個步驟:
——以港元利率從跨國銀行借入港元;
——將借入的港元以市價賣出,購入美元;
——將購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
當港元對美元匯價貶值時,或者港元利率與美元利率息差擴大時,港元期貨的沽空者可以獲利。
按照保值利率等價論(1+港元利率)=(1+美元利率)×期貨價/現匯價,遠期港元匯價的下跌會導致即期利率大漲。從實證考察角度,假定對沖基金的交易對手是某英資銀行,當對沖基金在遠期市場沽空港元買入美元時,該英資銀行是在遠期市場沽出美元買入港元。為了對沖港元期貨風險,該英資銀行不得不在現貨市場賣出港元來換入美元以對沖。這就是所謂的「掉期交易」。而在現貨市場上,該英資銀行的交易對手是香港金管局,則港元供應會減少,利率也就自然上升。如果其在現貨市場上的交易對手是另一家商業銀行,則港元因供求關系面臨貶值壓力。為了提高港元的吸引力,銀行不得不提高港元存款利率。港元拆息也會因此上升。
而利率期貨又同恆指期貨、期權及港股息息相關。當利率趨升時,對利率相當敏感的港股會趨跌。恆指期貨及期權亦相應趨跌。
因此,以我的理解,宏觀對沖基金在香港市場上的操作次序及手法是:
先沽空一些股票→再沽空利率期貨、恆指期貨、期權→再沽空港元期貨→最後大量沽空港股。
當整個市場還處於「瘋狂」看好狀態時,漸漸地沽空一些極度超買的股票,是一種比較穩妥和隱蔽的策略。據我所知,不少宏觀對沖基金在恆指處於15000點至16000水平沽空不少紅籌國企股和地產股,然後,再漸漸地沽空利率期貨及恆指期
『肆』 中、美、日、歐元區銀行貸款利率在哪裡可以查詢,以及套利,貨幣期貨的套期保值問題
這個還真不好查,因為美國是完全市場化利率,你只能通過聯邦基準利率之類的一些美聯儲或其他官方金融機構公布的利率來比較,而這些東西在美聯儲網站應該都可以找到,華爾街日報紙質版應該每天也都有公布,網路版不知道又沒有
你下面說的這種操做是有很多人乾的,但是這其中的難點是錢沒法自由流通,而實際上國內的地下錢庄橫行,很大一部分也是在做這種流通生意。其實你換個角度想,從美國的資本家角度想,不要說從銀行貸出的錢了,人家美聯儲本身就在不斷印錢,這可是0利率,呵呵,這些錢當然要向高收益率的地方流動,我們常說的熱錢,就是這玩意了
『伍』 廣西做外匯的朋友有嗎怎麼選擇平台啊
無論交易商怎樣宣傳,不論收款銀行是哪一家,摩根大通、花旗、匯豐還是某個您不知道的小銀行,這些都很不重要,關鍵要看收款人精確的全稱是什麼。然後再到這個交易商注冊地的政府監管機構的網站去調查他的全部登記注冊資料、看受監管的名字和匯款單上寫的收款人是否一致。只有這些資料都沒有問題的時候,才能確定您把資金匯款到境外是安全的。只有:交易商網站公布的名稱地址=收款人名稱地址=政府監管機構公布的資料這時候才是安全的,而且必須是嚴格完全相同。
您如果查不到這家交易商的監管機構或者注冊資料,或者資料有任何微小的差別,那麼它多半是不合法的。您的資金也就不安全了
關鍵並不在於您把匯到境外這件事,而是在於您把資金匯給誰了!也就是收款人是誰,這才是重點。
只有當收款人是合法的時候,您的資金才是安全的。而不是收款銀行是合法的,您的資金就是安全的。
例如,一個騙子,在香港花旗銀行開立一個戶頭,讓您把資金匯款到香港花旗。您不能因為香港的花旗銀行是合法的、有保障的,就放心的把資金匯款到那個騙子在花旗的戶頭里。很顯然,這樣作就是不安全的。
但是偏偏很多人說,某某交易商是要把資金匯到花旗的,所以我很相信他,不會有問題,這時很愚昧的做法通過我們以上講的所有 ,可以發現,找受nfa cftc監管的外匯交易商是最透明最有保障也最省心 省麻煩 的途徑,這也是我們給新進入這個領域的投資者的一個忠告。
『陸』 外匯期權交易的歷史介紹
1982年12月,外匯期權交易在美國費城股票交易所首先進行,其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阿姆斯特丹的歐洲期權交易所和加拿大的蒙特利爾交易所、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等都先後開辦了外匯期權交易。美國費城股票交易所和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外匯期權市場,經營的外匯期權種類包括英鎊、瑞士法郎、西德馬克、加拿大元、法國法郎等。
外匯期權不同於遠期外匯合約,後者有義務在到期日執行買賣外匯合約,外匯期權合約則隨合約持有人意願選擇執行或不執行合約。合約的終止日稱為期滿日。每個期權合約具體規定交易外幣的數量、期滿日、執行價格和期權價格(保險費)。按合約的可執行日期,期權交易分美國式期權和歐洲式期權。如果期權能夠在期滿日之前執行,稱為美國式期權;若只能在期滿日執行,稱歐洲期權。外匯期權持有人在期滿日或之前執行買或賣期權時的商定匯率稱執行價格(excercise price)或協定價格(strike price)。執行價格(匯率)是經選擇後才預定的,這同遠期匯率不同,遠期貼水或升水是由買賣外匯的銀行決定。購買外匯期權者向出售者支付一筆費用,稱期權價格(option price),或保險費(premium)。
對於外匯期貨期權市場的風險治理,國際清算銀行巴塞爾銀行監督委員會、國際證券監督機構組織(IOSC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及民間組織三十人集團均提出了積極有效的建議,指出在建立和實施風險治理構架過程中,至少應包括如下步驟:
——明確自身所能承受的風險程度。從客觀實際出發(包括財力和心理等因素),設定可承受的風險范圍,過大輕易導致經營危機;過小則不利於充分利用企業資產進行保值和增值。
——明晰每一治理層的權力和責任。做到權責利對等,激發進取,防範過激冒險行為,通過治理層次和治理幅度實現最優化經營。
——制定風險治理治理結構。具體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衡量、選擇風險治理方法、風險控制、風險監察和風險報告與評估等環節。
——確保有足夠的信息反饋和公眾監督系統。信息社會需要相應的信息系統,而對於高風險的期貨市場來說更是這樣。只有高效的信息反饋,才有可能滿足市場有效前提的存在,促進投資者的合理流動,實現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互動。同時,市場治理的公正與否,也需要公眾的社會監督。
——密切關注國際市場的動態。國際市場上有7萬億美元游資和16萬億美元政府債券在快速流動,實行風險治理應密切關注大量資金對高風險衍生產品的集中性。全球大約90%的衍生產品業務把握在少數幾家美國商業銀行手中,如摩根銀行公司、花旗銀行、美洲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等。隨著表外業務的增多,每日衍生產品交易與實物物品貿易有關聯的不超過2%,由此可見其風險的高度集中。
『柒』 外資銀行發展前景是什麼樣的比如花旗,匯豐之類的
006 年12 月11 日,中國銀行業開放過渡期結束,外資銀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戶以及個人客戶提供人民幣業務。隨著《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出台,對於經營人民幣業務執照的限制將進一步取消。目前,外資銀行在中國有198 家分行,大概有70 家是代表處,所有這些機構都是在24 個城市進行運作的。並且,已有12家外資銀行獲准將中國境內分行改制籌建為外資法人銀行,除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花旗銀行(中國)中國有限公司已經獲准開業,其餘8家正在進行改制籌建的外資銀行是:恆生銀行、日本瑞穗實業銀行、日本三菱東京日聯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荷蘭銀行、永亨銀行、新加坡華僑銀行、美國摩根大通銀行。
2007年4月2日,轉製成為外資法人銀行的「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開業。而在同一天,經中國銀監會正式批准,首批拿到本地注冊的法人營業執照後,匯豐、渣打、花旗、東亞等4家外資銀行在內地的100多家網點也同時開業,並向本地居民提供全面人民幣服務。中外銀行同台競技的序幕正式拉開。
一、外資銀行對中國銀行的評析
根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2007年對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發展情況的調查(本報告的調查發現基於對40家外資銀行的訪談。這40家銀行代表了積極參與中國銀行業市場、來自22個國家/地區的74家外資銀行)結果顯示:外資銀行對中國內地銀行的評價還是相當之高,其中29家受訪外資銀行給出了至少8分的高分(滿分為10分)。然而,他們同時指出了中國內地銀行所存在的問題:例如,國內貸款市場方面(風險控制、對不良資產的處理、貸款評級系統准確性、對抵押的依賴)、公司治理(管理信息系統、董事的獨立性、前/中/後台職能重疊),市場運作方式(利率管制、對高風險、低利潤貸款的集中、費用/傭金管制、受監管影響的交叉銷售能力)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二、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策略分析
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的飛速發展,90%的國外投資者都認為投資環境得到了改善,或者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也是外資銀行對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國的銀行體系是漸次開放的,尤其是2006年末,中國批准外資銀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戶以及個人客戶提供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能夠面對的客戶群進一步擴展,中國市場進一步打開,這對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中國市場上的外資銀行有很多,但市場份額實際上非常小。據統計,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為1.71%,貸款和存款產品都在1.7%左右。前不久進行的一項全國性金融調查顯示,在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後,明確表示將選擇外資銀行的人數佔10.8%,仍願意選擇國內銀行的人佔72.7%,另外還有16.4%的人在觀望。同時,該項調查顯示,外資銀行的最大優勢是「服務水平好,效率高」,佔66. 7%。確實,優質的服務、良好的信譽、高效率業已成為外資銀行的形象定位。
中國有近13億人口市場的巨大潛力,是外資銀行極力想開拓的市場,外資銀行總部承諾,與對其他市場業務發展的支持力度相比,將大力支持其中國機構的業務。那麼,外資銀行如何發揮自身所長,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和中國內地銀行這樣的巨人進行競爭呢?筆者總結了外資銀行的三條發展策略:
(一)積極搶佔零售業務市場
外資銀行在國內的迅速擴張讓國內的銀行業充分感到了壓力,我們發現,外資銀行在國內擴張的重要武器正是他們最為擅長的個人零售業務。個人零售業務是以存款為基礎的個人匯兌、結算、代理人業務、投資業務、咨詢評估、家庭理財、信用擔保和承諾等各種金融服務,它是商業銀行實現盈利的重要渠道。花旗、匯豐、荷蘭、東亞等幾大外資銀行早已蟄伏國內多年,他們都以零售業務作為搶占市場的突破口。而在2006年年底,由花旗集團牽頭,中國人壽、國電集團、中信信託等組成的花旗財團擊敗國內外競爭對手,成功收購了廣東發展銀行85%的股份。此次收購後花旗銀行擁有廣東發展銀行20%的股份,有業內認識分析,通過參股廣發行,外資背景的花旗銀行可以建立一個面向所有消費者的銀行,同時還可以打開一扇零售銀行業務的窗口。
對國內銀行而言,批發業務一直是主題業務,通常佔到整個業務收入的80%以上,而零售業務一直被大家忽視,不但占的比重很小,產品和服務的種類也相當單一。隨著整個金融業已經意識到個人零售業務的重要性,這樣的狀況在最近幾年發生了一些的改變,但是重視程度仍然不夠。
經過多年的發展,金融產業鏈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零售業務的貸款需求日益增加,從房地產貸款、信用卡透支到汽車貸款。目前美國個人貸款已佔到全部貸款的40%以上。而在中國,盡管企業貸款仍佔到總貸款額的90%,但近年來個人貸款業務也在快速上升,自2001年底到2005年底的4年時間里,中國人民幣個人貸款業務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已經達到了33.1%,其中房地產個人貸款從2000年底的5600億元上升到2005年底的8萬億元,信用卡也從零發展到4000萬張,未來隨著發卡行數量的增加和個人信用體系的逐步完善,個人貸款業務的數量和比重都將大幅上升。與此同時,企業貸款需求在下降。在美國,公司金融業務部門中傳統貸款業務所佔的比重已經越來越小,投資銀行、證券交易等服務於直接融資市場的業務正取代貸款業務成為公司金融業務的主流,而這些業務具有較強的中間業務性質,使整個公司金融部門的資金支出下降。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帶來了巨大的居民財富和儲蓄,為銀行零售業務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外資銀行敏銳地發現了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並積極採取行動拼搶該領域。據國家統計局預計,到2010年,中國將有25%的城市家庭步入中產階層,這些將是零售銀行業務的主要客戶,特別是高端客戶理財市場,將是外資銀行目光瞄準的重點。
(二)積極運用營銷手段,倡導人性化服務
外資銀行一直以來十分注重各種營銷手段的運用,積極倡導人性化的服務理念。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以外資銀行在「結構性存款」這一業務的開發為例來進行分析。
結構性存款是結構性產品的一種。它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某種金融衍生工具( 主要是各類期權),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從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較高收益的業務產品。結構性存款作為一種金融創新的產品,在20世紀90年代增長迅速,2003年在我國推出,由於它的收益率明顯高於同期的銀行存款利率,因此在推出後即受到投資者的熱捧,並在理財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結構性存款種類繁多,各家銀行競爭激烈,而外資銀行在這一領域處於領跑位置,我們來分析一下外資銀行得以領先的原因:
1.市場細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一種產品的市場營銷能否成功,關鍵要看它是否滿足投資者的需求。外資銀行針對不同客戶進行不同的產品設計,以滿足不同需求。結構性存款吸引人之處在於可以通過這一工具達到投資其它產品的目的,尤其是在我國目前的資本項目未自由兌換的情況下,結構性存款可以幫助投資者實現投資過去個人無法投資的領域。從這一角度出發,外資銀行選擇多種掛鉤方式,與世界各地豐富的投資品種相聯系,能夠滿足投資者的不同需求,吸引投資者的投資興趣。外資銀行在結構性存款方面不求量多求質精。所謂「精」就是每一款產品都針對一類客戶的投資需求,滿足投資者某一方面的投資需要。比如花旗銀行「優利賬戶」就是針對有短期外匯投資需求的投資者。又如東亞銀行利率指數掛鉤保本投資產品中對VI P 客戶和普通客戶的收益率不同,這樣就能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戶。
2.探求客戶心理,細待優質客戶。外資銀行很注重研究客戶心理,以此為基礎開發出有巨大需求的產品。比如針對高端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強、風險厭惡程度低的特點,外資銀行主要推出的是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而對於一些優質客戶,外資銀行會提供收益更高的產品,使這些客戶獲得尊貴的感覺, 以建立長期的關系。而且,外資銀行注意挖掘需求。比如荷蘭銀行 「梵高貴賓理財之全球配置債券基金籃子掛鉤結構性存款」,引入全球債券基金作為掛鉤標的,盡管國內很少有人對這一領域有深入的了解,但其豐厚的預期回報率還是吸引了眾多投資者購買。
3.揚長避短的產品定位。盡管外資銀行都努力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但它們的側重點不盡相同。比如荷蘭銀行主要定位為掛鉤各類指數的3-5年中長期產品,渣打銀行以3個月-3年的中短期產品為主,同屬匯豐集團成員的恆生銀行和匯豐銀行的產品流動性較強, 東亞銀行則在新推出的產品上採納了類似基金的靈活增持和提前贖回機制。每家銀行都力爭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推出相應的產品,發揮出自身比較優勢,從而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4.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有效降低成本。金融創新的最初目的在於突破現有法律規定,獲得稅收等方面的好處,降低成本。目前我國法律對結構性存款的規定較少,對其性質還未確認,在此情況下,結構性存款可以突破某些法律的限制,為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外資銀行在這方面目光敏銳。比如2005年開始,外資銀行開發的結構性存款開始掛鉤海外指數,如道•瓊斯指數、恆生指數、國際商品期貨指數等,突破了境內只有QDII才可投資境外市場的規定,為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 在增加產品需求的同時,自然也降低了自身的成本。
5.把握金融創新精髓,創造更優的組合搭配。金融創新的精髓在於運用尖端技術對現有收益風險進行剝離、分解並通過重新組合或復合創造出新的收益風險關系。結構性存款的設計上最主要的一點是選擇合適的內嵌衍生品。外資銀行擅長搭配不同的期權類型,比如在提前終止權的運用上。因此外資銀行可以更好地控製成本,創造收益。
(三)力求通過合作進行競爭達到共贏
就競爭來說,外資銀行希望通過合作進行競爭,而不是通過純粹的競爭來進行競爭,即外資銀行希望通過和本地銀行進行互補式競爭,而不是直接和本地銀行進行直接的和面對面的競爭。渣打銀行是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渣打進入中國市場最重要的原因是追隨著客戶的足跡來到中國,渣打銀行網點所覆蓋的區域80%是外商投資者的活躍地區,不僅牢牢抓住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且已經將觸角伸入重慶和成都等一些西部地區。很多外資銀行都抱有長期發展態度,它們進入中國市場是希望有長期的戰略合作,特別是在某些領域,可以實現和當地銀行的長期發展,匯豐、花旗在浦東就有類似領域的合作。應該看到,外資銀行來到中國並不一定僅僅是為了競爭,而是為了能夠補充在中國已經存在的東西。例如,渣打推出了一些產品,也希望能夠促進當地銀行推出類似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合作者都在市場中獲勝了。現在單一外資銀行參股上限是20%,外資銀行總參股比例是25%。外資銀行進行戰略性投資希望得到更大份額的參股,例如,渤海銀行就是渣打建立的一個全新的銀行,其即為外資銀積極擴大參股份額的一個成功例子。
總之,外資銀行希望實施有機增長的戰略。有機的增長就是有更多的人才和有自己的管理團隊,而且要不斷發展壯大,希望這樣的投資戰略能夠達到共贏,讓投資的銀行獲益,讓中國的客戶和消費者也獲益。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整個策略框架是可以概括為「四化」, 即廣化、深化、強化、優化。廣化:外資銀行希望分支機構能夠擴大,能夠更關注核心客戶,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希望有更多網路的發展以及有更多客戶的發展。深化:全球的網路是外資銀行的一個優勢,但不僅僅是在中國網路的優勢,僅僅靠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分行就要與中國內地銀行競爭是很難取勝的,但是可以在這個市場帶來國際化的發展,而且能夠帶來不同的產品和方案給客戶。強化:從一個現有客戶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與獲得一個新客戶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資銀行希望通過強化客戶關系以獲得更多的份額。優化:外資銀行希望能夠提供良好的服務給客戶,只有通過這樣的優化才可以使外資銀行和其他銀行有所不同。
『捌』 花旗銀行的資金流動性怎麼樣就是花旗自身的資金是怎樣運作的有例子嗎
如果是官方秘密可以查下上報的財證報表,如果不是在兩銀行的官方網站就可以查到,注意最好在谷歌上查,網路查中文比較好。
『玖』 投資顧問業務應如何開展求論文一篇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論投資資顧問 http://hsw.blog.163.com/blog/static/60588748200811314248872/ 家有家規,行有行規,行規不同,開展的方式即不盡相同,投資顧問即業務員,觸銷員,要做好這一職業,首先包裝自己,得把自己推銷出去才行。口材,形象,行為,舉止都將影響你業務的開展。
『拾』 花旗銀行的海外銀行業務有哪些營銷策略
花旗銀行在亞太地區的海外發展因受各國、各地區的政策限制和當地經濟發展及開放度的差異影響而有較大不同。傳統上,多數國家都限制金融市場進入,還有的國家對進入市場後的實際經營活動進行限制。盡管如此,花旗的決策者們似乎從未放棄過在這一地區進行業務擴張的努力,其主要策略之一是市場搶先策略,即一旦有機會,就會搶在其他競爭者之前首先進入該市場,並迅速進行業務擴張。
例如,在韓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花旗銀行都是搶先進入者。搶先戰略通過積極分設經營機構、不斷擴展業務領域等手段,不僅能夠迅速佔領市場、擴大企業影響,同時還能對後進入競爭者製造進入障礙,從而確保競爭優勢。
花旗銀行的市場開發戰略還針對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而有所區別。如對越南這樣的不發達市場地區,主要業務方向是為美國跨國公司和當地企業提供現金管理、短期融資和外匯交易服務(在越南,任何一家企業都必須在兩個不同的銀行分別設立本幣賬戶和美元賬戶);對於印度等國家,則開辦銀團貸款、項目融資以及債券和零售業務;而在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則提供更為復雜的證券業務、金融衍生品等項目的服務;至於像日本這樣處於成熟階段的國家,花旗銀行提供的服務就更全面了,銀行、信託、證券、租賃、期貨等,幾乎無所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