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外匯期貨例題
1. 國際金融案例分析題
外匯管制可以追溯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當時馬國政府為了防止國外貨幣炒家阻擊馬幣而進一步限制馬幣在馬國以外的流通性。
1997亞洲金融風暴時開始管制外匯。2005年開始放鬆管制。
一、外匯管制主要有三種方式:
1、數量性外匯管制2、成本性外匯管制3、混合性外匯管制
二、定義:
外匯管制是指一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和維持本國貨幣匯率而對外匯進出實行的限制性措施。
三、利弊:
實施外匯管制的有利方面在於,政府能通過一定的管制措施來實現該國國際收支平衡、匯率穩定、獎出限入和穩定國內物價等政策目標。其弊端在於,市場機制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由於人為地規定匯率或設置其他障礙,不僅造成國內價格扭曲和資源配置的低效率,而且妨礙國際經濟的正常往來。一般情況是,發展中國家為振興民族經濟,多主張採取外匯管制,而發達國家則更趨向於完全取消外匯管制。
網上摘抄的,你看著寫
2. 國際金融外匯風險管理練習題。
一年期泰銖貼水20%,即泰銖貶值,一年期遠期為Ba20*(1+20%)/$=Ba24/$,薩姆公司預測泰銖一年後將降值10%,即為Ba22/$
1、如果匯率如預測,一年後得到的泰銖兌換成美元,可得:4800000/22=218181.82美元
2、做遠期交易,把銷售收入的泰銖現在就賣出遠期,一年後可得美元4800000/24=200000
3、即期借泰銖(R,到期歸還4800000),R=4800000/(1+28%),兌換成美元,進行一年投資(8%),一年後得美元:4800000/(1+28%)/20*(1+8%)=202500美元
建議:在本例中,從數字上看,顯然是第一種方案最合適,第三種方案次之,第二種方案最差,但第一種方案有風險,這是以公司對一年後的匯率預測准確的基礎上的,如果預算不正確會產生不同的後果,另兩種方案均是將將來的美元數鎖定。至於選擇問題,要根據企業對風險的態度而定,如果願意承擔風險,則保留風險頭寸,選擇第一種方案。從企業經營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取經營利潤)考慮,應該是第二種方案較好。
3. 國際金融學外匯題 幫我做一下
按照你的提問順序回答:
1,美元/日元 103.4(買入價)/103.7(賣出價)
英鎊/美元 1.3040(買入價)/1.3050(賣出價)
英鎊買進日元套匯價:先把英鎊換成美元,此時要用銀行的買入價1.3040,1英鎊可以換成1.3040美元,然後把美元換成日元,此時還是要用銀行的買入價103.4, 1美元可以換成103.4日元,
那麼英鎊換日元就是:1.3040*103.4=134.8336。那麼該公司以英鎊買進日元套匯價就是:1:134.83
(GBP/JPY=1.3040*103.40~1.3050*103.70=134.8336~135.3285)
2,美元/日元 153.40(買入價)/50(賣出價)
美元/港元 7.8010(買入價)/20(賣出價)
日元兌港元匯價:先用把日元換成美元,按銀行的賣出價153.50換,然後把美元換成日元,按銀行的買入價7.8010換,那麼日元換成港元就是:153.50=7.8010,日元/港元=7.8010/153.50~7.8020/153.40=0.0508~0.0509,
某公司以港元買進日元支付貨款,日元兌港元匯價就是:1:0.0508
3,有問題!
4,美元/日元 145.30/40
英鎊/美元 1.8485/95
日元兌英鎊匯價:先用賣出價145.40,把日元換成美元,然後再用賣出價1.8495,把美元換成英鎊!
日元/英鎊=1.8495/145.40~1.8485/145.30=0.01272008~0.01272195
(或英鎊/日元=145.30*1.8485~145.40*1.8495=268.5871~268.9173)
5,(1)存在,
(2)以1.5000的匯價買入遠期合約。並以1.5020賣出3個月合約!
4. 國際金融的計算題(急)
(1)我不認為一樓的人回答的是對的。這是掉期合同,與遠期合同是不同的,在掉期的時候,不是先賣後買,而是買賣同時進行,因而只計算一次買賣差價!一樓這樣寫就是先賣後買,損失了兩次買賣差價!注意掉期利率的計算與遠期利率是不同的!因為即期匯率的選取對掉期結果不產生影響,掉期交易實際上只與買入和賣出掉期點有關!這是掉期交易的獨特之處。
銀行即期賣出美元 7.9836
三個月遠期買入美元 7.9866(7.9836+0.0030=7.9866)
(2)直接用匯率買入價換算
100*2.00*1.93*1/3.82=101.0471萬美元
100萬美元經過三角套匯之後變成了101.0471萬美元,有利可圖。
(3)GBP買入價/USD賣出價:
GBP/USD=12.2426/7.1568=1.7106
GBP賣出價/USD買入價:
GBP/USD=12.2438/7.1542=1.7114
5. 國際金融計算題
1、
解釋,2.0170是銀行買入馬克的價格,即購買者用一美元在銀行只能換回2.17馬克,反之理解就是銀行賣出馬克的價格,即馬克/美元的賣出價,1/2.0170=0.4958
同理得出,馬克/美元買入價格為1/2.0270=0.4933
2、
美國進口商現貨虧損500000*(0.7-0.5)=100000美元
期貨市場盈利125000*4*(0.71-0.0.51)=100000美元
進口商合計虧損100000-100000=0美元,即出口商盈虧平衡
3、1.6955+0.0050=1.7005
1.6965+0.060=1.7025
即三個月元氣匯率為1.7005/1.7025
6. 兌換貨幣 國際金融學計算題
你這個題,跟市場預期沒關系,直接兌換就好了,1000*8.4580=8458 CNY(買少),如果是人民幣換歐元,假設你現在已經換了8458 CNY了,你想再換成歐元,8458/8.4590=999,88 CNY(賣多)。其實特好理解,就是銀行要賺個中間差價,不然你賣高買少,銀行不是無限虧損么。
如果你要算遠期匯率,那就得多給個數據,叫遠期匯水,比如1月遠期匯水 40/50(左小右大,遠期升水),1月遠期匯率是兩邊加,8.4620/8.4640;再比如3月遠期匯水50/40(左大右小,遠期貼水),1月遠期匯率是兩邊減,8.4530/8.4550。這樣算出來的是市場預計1月後能兌換的錢,是炒貨幣期貨或者貨幣套利的時候用的。平時你去銀行換個外幣,不需要考慮這個。
7. 跪求國際金融作業裡面的幾道題 1.期貨交易所的主要工作是( )。
第1題個人覺得是 提供信息咨詢 (因為期貨交易所就相當於1個經紀商 只能為客戶提供資料 個人覺得哈) 世界大戰那道題(也相當於第2題) 應該是匯率制度 因為我現在還記得以前那個日本跟美國(其實有很多國家) 跟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 目的就是(匯率) 第3題(你上面寫著第6題)目前因為還沒有更多的接觸到外匯這個東東 所以答案也無從曉得 但是可以給你提供1下資料 你應該能了解的 遠期外匯交易與外匯期貨交易不同,其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交易主體。外匯期貨交易,只要按規定繳納保證金,任何投資者均可通過外匯期貨經紀商從事交易,而在遠期外匯交易中,參與者大多為專業化的證券交易商或與銀行有良好業務關系的大廠商,沒有從銀行取得信用額度的個人投資者和中小企業極難有機會參與遠期外匯交易。
(2)交易保證金。外匯期貨交易雙方均須繳納保證金,並通過期貨交易所逐日清算,逐日計算盈虧,而補交不足或退回多餘的保證金。而遠期外匯交易視銀行與客戶的關系是否繳納保證金,通常不需要繳納保證金,遠期外匯交易盈虧要到合約到期日才結清。
(3)交易方式。外匯期貨交易是在期貨交易所公開喊價的方式進行的。交易雙方互不接觸,而各自以清算所結算中間人,承擔信用風險。期貨合約對交易貨幣品種、交割期、交易單位及價位變動均有限制。貨幣局限在少數幾個主要幣種。而遠期外匯交易是在場外交易的,交易以電話或傳真方式,由買賣雙方互為對手進行的,而且無幣種限制,對於交易金額和到期日,均由買賣雙方自由決定。
(4)整體交易。在外匯期貨交易中,通常以本國貨幣作為中介買賣外匯,如在美國市場僅以美元報價,因此除美元外的其他幣種如歐元與日元之間的避險,只能以美元為中介買賣日元或歐元從而構成兩個交易。而在遠期外匯交易中,不同幣種之間可以直接交易。
(5)結算方式。外匯期貨交易由於以清算所為交易中介,金額、期限均有規定,故不實施現貨交割,對於未結算的金額,逐日計算,並通過保證金的增減進行結算,期貨合約上雖標明了交割日,但在此交割日前可以轉讓,實行套期保值,減少和分散匯率風險。交割日時存在的差額部分應進行現貨差額結算,而且這部分所佔比例很小。而在遠期外匯交易時,要在交割日進行現貨結算或履約。外匯期貨與外匯遠期的聯系:
1、 外匯期貨交易與外匯遠期都是外匯市場的組成部分;
2、 外匯期貨交易與外匯遠期交易的對象相同,都是外匯;
3、 外匯期貨交易與外匯遠期交易的原理相同;
4、 外匯期貨交易與外匯遠期交易的作用相同,這兩種交易的主體都是為了防止和轉移匯率風險,達到保值與投機獲利的目的;
5、 外匯期貨交易與外匯遠期交易都是約定在一個確定的未來時間內,按照一定的條件,交收一定金額的外匯;
6、 外匯期貨交易與外匯遠期交易都發源於國際貿易,並為防範匯率風險擔當提供條件。匯率是在外匯市場上一國貨幣與他國貨幣相互兌換的比率,衡量兩國貨幣價格高低的標准。購買力平價是對比國家間綜合價格之比,即兩種貨幣在不同國家購買相同數量和質量的商品和服務時的價格比率,衡量對比國家間價格水平的高低。根據20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的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在一個充分開放、充分貿易和市場充分有效的世界經濟中,匯率是購買力平價的無偏估計量,即匯率的變動收斂於購買力平價。因此,購買力平價作為均衡匯率,是評價匯率波動正常與否的依據。但是在現實經濟中,由於各國存在著大量的非貿易品,且市場經濟條件也千差萬別,滿足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前提條件並不成立,兩者呈現出不同的走勢。具體地說,它們所包括的范圍和決定因素各不相同。
一是在范圍上,購買力平價包含了各國之間國內生產總值所有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對比關系,而匯率只反映國與國之間貿易品部分的價格比率,沒有反映各國建築品、各種服務項目等非貿易品價格的對比關系。
二是在決定因素上,購買力平價直接受對比國之間實際價格水平的影響,反映某一貨幣在不同市場上的實際購買力;而匯率除了受各國通貨膨脹率變動的影響以外,主要由外匯市場的供需關系所決定,並隨本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利率、經濟增長、甚至政策干預、投機炒作、資本流動等諸多因素的變動而波動。而且,在當今世界中,匯率已成為各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因此,匯率在短期內變動幅度大,且較為頻繁,而購買力平價在一定時期相對穩定。
8. 國際金融 計算題:(外匯、套匯)
(1)將不同市場換算成同一標價法
香港外匯市場:1美元=7.7814港元
紐約外匯市場:1英鎊=1.4215美元
倫敦外匯市場:1港元=1/11.0723英鎊
匯率相乘:7.7814*1.4215*1/11.0723=0.9990
不等於1,說明三個市場有套匯的機會,可以進行三角套匯
(2)因為是小於1,套匯操作,先將港元在香港市場兌換成美元,再將美元在紐約市場兌換成英鎊,再在倫敦市場將英鎊兌換成港元,減去投入的成本,即為套匯收益:
1000萬/7.7814/1.4215*11.0723-1000萬=9980.69港元
9. 國際金融 外匯、期貨的幾道作業題!急速求解!謝謝啦!! 最好寫的詳細點!加入一點自己語言陳述 謝謝了啊
都是大孩子了 不好好學習網上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