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外匯期貨上市可行性
Ⅰ 中國具備發展外匯期貨的條件嘛條件是什麼
硬體設施都具備,但是投資者風險意識、觀念、和不切實際的高回報要求將導致外匯在中國成為投資者的墳墓。
其次中國大多數的投資者不具備交易的能力,也沒有時間去研究,而國外是散戶把錢交給外匯基金從事外匯交易,自然有效的規劃風險。
真的要說條件,那就是等中國國富民強之時,便是交易市場活躍之時。
Ⅱ 中國有沒有人民幣外匯期貨產品
您好,中國目前有人民幣外匯現貨可以交易。
一標准手合約為10萬美金。代號CNY.
只要開通外匯賬戶,基本都可以交易。
希望能幫到您。
Ⅲ 外匯期貨的發展前景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一方面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匯率改革後的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我國迫切需要有效管理匯率風險的金融衍生品工具。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匯率對沖工具有外匯遠期合同、掉期和外匯期貨,而我國的人民幣匯率衍生品目前只有遠期和掉期,將來外匯期貨的上市只是時間問題。根據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在近期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的講話,人民幣自由兌換不再是一個空想,如果沒有大的不確定性發生,未來5年人民幣將基本成為可兌換貨幣。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後,匯率將更加穩定,中國資產也成為更重要的金融工具,屆時對外匯期貨的需求將呈爆發式增長。
Ⅳ 目前國內有推出外匯期貨嗎
目前國內還沒有推出外匯期貨,根據國家現行法律法規及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規定,外匯、期貨、貴金屬等交易屬於特許經營。要想從事相關業務須獲得有權機關批准。不過你可以在香港投資外匯期貨,像香港本地券商艾德證券在這一塊就做得很不錯,值得你考慮考慮
Ⅳ 台期所人民幣外匯期貨交易量為什麼大
一句話,
利潤明顯,需求很大。如果你要發分析,最好明白,為什麼外匯有什麼特點,人民幣本身交易量已經足夠大,在銀行,企業,交易機構為什麼足夠吸引這些投資機構關注。如此便很好理解了。
目前,國內實體企業規避匯率波動風險主要是利用銀行間市場的NDF(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和外匯互換等工具。在當前內地外匯期貨市場仍處於空白的背景下,境外交易所正在挖掘銀行、企業等大客戶利用外匯期貨的需求。
據了解,看好國內人民幣匯率風險管理的還有多家海外交易所。目前,全球范圍內已經有8個國家或地區上市了人民幣外匯期貨。其中包括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CME歐洲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中國香港交易所[0.00%]、中國台灣期貨交易所、南非約翰內斯堡證券交易所、巴西商品期貨交易所和莫斯科交易所。具體品種既有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期貨,也有人民幣兌本地幣種匯率期貨。
知識延伸:外匯交易市場的特點www.hqjhw.com/2016/whzs_0201/4188.html
Ⅵ 論外匯投資的可行性!
100W CNY-----6.2-----16.1290w USD
16.1290 CNY----6.0------96.7742w CNY
因為美元兌人民幣從6.2到6.0,美元是貶值了,而人民幣升值了。所以你將貶值了的美元兌換成人民幣回來,你是虧損的。
如果要賺錢,你得反過來做。
在 6.2:1時,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10W美金可以兌換62W人民幣;
在 6.0:1是,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62W人民幣可以兌換出10.33W美金;
以10W美金計算,盈利3333美金。
簡而言之,你要持有處於升值通道中的貨幣。
例如現在美元兌人民幣匯率6.1000,如果你預計人民幣將貶值,
此時應將6100W人民幣兌換成1000W美金,
待到人民幣貶值到8.1000時,
你1000W美金可以兌換到8100W人民幣。
Ⅶ 未來會有一筆外匯收入,應該買入外匯期貨還是賣出外匯期貨
外匯和期貨都屬於靠杠桿撬動的投資產品。期貨就是相對現貨而言,需要到期交割,比如商品期貨、外匯期貨、貨幣期貨、股指期貨。
跟現貨不同的是期貨市場的交易量是可以統計的,所以在外匯投資(外匯保證金交易是現貨交易)中會用期貨交易量去做預估。兩者相關度最大的是美元交易。
外匯現貨交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外匯保證金交易)就是立即成交型,沒有實物交割。外匯期貨則是指買賣雙方成交後,按規定在合同約定的到期日內按約定的匯率進行交割。如果沒有按照約定交割,就會得到實物,比如石油。
期貨交易所對應的現貨,可以是某種商品,如銅或石油,也可以是某個金融工具,如外匯、債券,還可以是某個金融指標,如三個月同業拆借利率或股票指數。
外匯和期貨之間有一定的區別:
1、外匯杠桿更高,期貨的杠桿在20倍左右,外匯的杠桿有50、100、200倍,需要投入的資金更小。
2、外匯的市場成交量比期貨大的多,期貨容易被左右,外匯不可能被大客戶所操縱,更具有公平性,更適合技術分析。
3、期貨杠桿不可以調節。外匯杠桿靈活,交易成本輕可調節的杠桿比例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金利用率。
4、外匯交易沒有固定交易場所,二十四小時不間斷,而美國的外匯期貨市場,例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或是費城交易所,營業時間就有一定的限制。
5、雖然都可以電子交易,但期望的市價單交易不穩定,一筆交易要等半小時,而外匯可以即時成交。
6、外匯交易的價差比期貨買賣要低很多,特別是盤後的交易,因為期貨的投資人容易受到流動性低而遭致很大的損失。
7、收費方式,外匯現貨需要支付點差費用,期貨交易沒有點差,支付傭金。
單純從技術面出發談這個問題,毫無疑問是外匯,因為走勢更加標准。但是如果考慮資金安全,合法合格等因素,還是建議投資期貨。
總的來說,外匯現貨交易量更大,所以流通性較好,就賺錢機會來講,外匯現貨更大。但是國內現在不允許進行,所以就安全性來講,期貨更有優勢。
Ⅷ 外匯期貨的發展歷程
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市場分部,推出了七種外匯期貨合約,從而揭開了期權市場創新發展的序幕。從1976年以來,外匯期貨市場迅速發展,交易量激增了數十倍。1978年紐約商品交易所也增加了外匯期貨業務,1979年,紐約證券交易所亦宣布,設立一個新的交易所來專門從事外幣和金融期貨。1981年2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首次開設了歐洲美元期貨交易。隨後,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也開設了外匯期貨交易市場,從此,外匯期貨市場便蓬勃發展起來。目前,外匯期貨交易的主要品種有:美元、英鎊、歐元、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澳元、紐西蘭元等。從世界范圍看,外匯期貨的主要市場在美國,其中又基本上集中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國際貨幣市場(IMM)和費城期貨交易所(PBOT)。
國際貨幣市場主要進行澳元、英鎊、加拿大元、歐元、日元和瑞士法郎的期貨合約交易;
費城期貨交易所主要交易歐元、英鎊、加拿大元、澳元、日元、瑞士法郎等。
此外,外匯期貨的主要交易所還有: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SIMEX)、東京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TIFFE)、法國國際期貨交易所(MATIF)等,每個交易所基本都有本國貨幣與其他主要貨幣交易的期貨合約。在外匯市場上,存在著一種傳統的遠期外匯交易方式,它與外匯期貨交易在許多方面有著相同或相似之處,常常被誤認為是期貨交易。在此,有必要對它們作出簡單的區分。所謂遠期外匯交易,是指交易雙方在成交時約定於未來某日期按成交時確定的匯率交收一定數量某種外匯的交易方式。遠期外匯交易一般由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相互通過電話、傳真等方式達成,交易數量、期限、價格自由商定,比外匯期貨更加靈活。在套期保值時,遠期交易的針對性更強,往往可以使風險全部對沖。但是,遠期交易的價格不具備期貨價格那樣的公開性、公平性與公正性。遠期交易沒有交易所、清算所為中介,流動性遠低於期貨交易,而且面臨著對手的違約風險。
Ⅸ 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可行性
(一)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可行性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在國際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越來越顯著,為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從1997年的7.2萬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10.2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在這五年中,我國經濟平均每年增長7.7%。一國貨幣幣值穩定與否,依託的是國家的經濟實力,人民幣幣值的長期穩定正是建立在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上的;我國財政收入從1997年的8651億元增加到1997年的18914億元,平均每年增加2053億元。財政收入的大幅增加,使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能力增強;我國的對外貿易日益擴大,對外經濟往來越來越頻繁。1997年我國的進出口所佔的份額在世界上排名第十,經過1997年至2002年五年的努力,我國進出口的份額已躍居世界第五,強有力的進出口態勢和國際投資地位可以直接推動我國貨幣在國際上的廣泛使用;我國外匯儲備已達到相當規模。至2002年年底,國家外匯儲備已達到2864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國家外匯儲備已達3000億美元。不僅如此,居民手中還擁有外匯儲備800多億美元,企業手中還擁有外匯儲備8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充足並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事務中的信譽,有利於應對突發事件,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有利於增強我國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的能力。經濟的快速增長、國際收支順差、外匯儲備豐富、金融政策穩定、物價低位運行等因素提升了人民幣的國際信譽。人民幣在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邊境貿易中,被普遍作為支付和結算的硬通貨。因此可以說,人民幣已經是一種區域性的自由兌換的貨幣,隨著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往來的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人民幣的地位會更加提高。現階段必須為人民幣自由兌換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但是,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使得人民幣自由兌換不宜過快。
(二)人民幣自由兌換不宜過快的原因分析
第一,受自身實力所限,人民幣在短期內不會成為國際支付中的硬通貨。由於我國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比較集中,與我國對外貿易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佔了對外貿易總額的70.1%,而且幾乎都是發達工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地區。根據外匯交易的不對稱規則,雙方交易將使用強勢貨幣,除了馬來西亞以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地位都比人民幣要高。我國與他們交易時,多數只能以對方國家貨幣結算,這就極大的限制了人民幣的流通范圍。因此,我國企業就不能在國際貿易中以本幣進行交易,不能將外匯風險轉嫁,也就沒法得到外匯風險降低的好處。這樣的自由兌換只會使投機增加,而沒有任何利益可言。
第二,監管體制不健全。我國現在雖然對經濟項目放開,但實際上仍然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對外匯實行統一管理,所以監管壓力很小。資本項目更是由國家逐步審批、計劃控制,幾乎不需要監管。實行貨幣的自由兌換,並不是成立一個監管委員會就解決問題的,它需要整套體制的建立,完整的監控、預警、反應機制。這不僅僅要求中央銀行的能力,更需要整個社會相關經濟體制完善。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表面上看,這場危機是由國際游資在外匯市場和證券市場上投機所造成的,但實際上,是由於東南亞各國房地產過熱,產生巨額泡沫經濟,導致匯率被完全高估,從而使得國際游資有機可乘。其症結就在於監管體制不健全,由此對比我國情況,我們只能說,現在實行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金融風險是巨大的,只會產生更大的危機。
第三,影響我國貨幣政策的效果。一旦人民幣實行自由兌換,那麼在資本項目下我國對外債的管理也將放開這樣就增加了執行貨幣政策的難度。比如,當國內為抑制通貨膨脹而採取緊縮政策,使國內利率提高時,國內銀行和企業可以方便的從其他國家金融市場獲得低成本的資金來源。同時,國際游資也會因國內的高利率而大量湧入,這就削弱了緊縮的效力。
反之,當國內為刺激經濟增長而降低利率時,國內、國際資金又因利率低而流向其他國家,這也會使貨幣政策難以達到目的。而且,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國的利率仍然沒有市場化,這樣產生的結果是更加不規律和不可預計的。
第四,微觀經濟基礎有待進一步加強。微觀經濟基礎的健康與否關繫到國內企業在空前的同業競爭壓力面前能否生存,也關繫到與其息息相關的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由此影響到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能否正常推進。通常來看,微觀經濟基礎是否健康有以下幾個標准:一是企業部門是否具備了現代的公司治理結構;二是企業能否對利率、匯率等價格信號做出正常反應。而我國企業產權不明晰,政府行為干預嚴重,自身積累率低,對銀行信貸資金過度依賴等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與中國改革與發展光明的前景和坎坷的道路一樣,我們可以預見在人民幣走向自由兌換的道路上會存在很多的困難和問題,人民幣實現完全的可兌換,需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作為前提,人民幣的可兌換要創造條件穩步推進。
Ⅹ 外匯期貨即將上線,你准備好了嗎
5月29-30日,在由上期所和中金所共同主辦的「第十五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中金所董事長胡政表示,新形勢下市場主體對風險管理需求更強烈。中金所將不斷豐富產品體系,研究開發外匯期貨等品種,努力建設一個品種豐富、功能齊全、交易適度、運行規范,既具有中國特色,更富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金融期貨交易所。
其實早在5月10號,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王春英在《中國外匯》指出了中國外匯市場五項具體工作方向。相關工作部署被認為對整個中國外匯市場的系統搭建極具意義。相隔不到20天,中國外匯市場的發展開放捷報頻傳。
中金所牽頭帶動外匯期貨產品方面的研發工作,名正言順且也適逢其時。早在四年前,中金所曾啟動歐元兌美元交叉匯率期貨,與澳元兌美元交叉匯率期貨的模擬交易。後來市場一直有傳言中金所推出相關產品,但官方一直少有表態。
中國的外匯期貨產品將分為人民幣匯率期貨和交叉匯率期貨兩大類。中金所擬建立以人民幣為中心的外匯期貨產品體系,2018年准備先行推出交叉匯率期貨,即歐元兌美元及澳元兌美元,未來再推人民幣匯率期貨。
所謂交叉匯率,是指兩個外幣之間的兌換匯率,交叉匯率期貨是指以外幣之間的兌換匯率為標的的期貨。中金所選擇歐元/美元、澳元/美元為標的,是因為它們均是國內市場主要的交叉匯率交易幣種。
事實上,在2017年10月底,中金所已啟動了歐元兌美元交叉匯率期貨與澳元兌美元交叉匯率期貨模擬交易。模擬交易運行1個多月來,交易日趨活躍,日均成交達39.90萬手,日均成交金額達209.41億元,同時,參與客戶也逐漸增多,其中會員客戶由上市第一周的19個增加到第四周的21個,交易編碼由1854個增加到2278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