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後國際期貨市場表現出的特徵
① 說說21世紀市場形勢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在結合舉幾個例子
21世紀我們國家的市場主要是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起基礎性作用,所以企業面向市場進行生產。
② 國際外匯市場的特徵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在上一個交易日的外匯市場上周五美國勞工部公布2010年12月美國非農就業人數增加10.3萬人,低於市場預期的增加15萬人,但是失業率下降到2009年5月來的最低水位為9.4%,再就業當中製造業就業人數出現1萬人的上升好於預期的持平的水平,雖然總體的數據差於預期但是還是可以看出來一些積極的因素,失業率在下降,而且製造業在恢復,所以美國的經濟在今年應該會有比2010年更好的表現,總體並不傾向於美元在11年會出現更大的比如低於08年美元指數在70的這種水平,今年之內傾向於美元主要是在低位的寬幅震盪為主。
③ 期貨交易的特徵有哪些
期貨交易建立在現貨交易的基礎上,是一般契約交易的發展。為了使期貨合約這種特殊的商品便於在市場中流通,保證期貨交易的順利進行和健康發展,所有交易都是在有組織的期貨市場中進行的。因此,期貨交易便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徵:
(1)合約標准化---期貨交易具有標准化和簡單化的特徵。期貨交易通過買賣期貨合約進行,而期貨合約是標准化的合約。這種標准化是指進行期貨交易的商品的品級、數量、質量等都是預先規定好的,只有價格是變動的。這是期貨交易區別於現貨遠期交易的一個重要特徵。期貨合約標准化,大大簡化了交易手續,降低了交易成本,最大程度地減少了交易雙方因對合約條款理解不同而產生的爭議與糾紛。
(2)場所固定化--期貨交易具有組織化和規范化的特徵。期貨交易是在依法建立的期貨交易所內進行的,一般不允許進行場外交易,因此期貨交易是高度組織化的。期貨交易所是買賣雙方匯聚並進行期貨交易的場所,是非營利組織,旨在提供期貨交易的場所與交易設施,制定交易規則,充當交易的組織者,本身並不介入期貨交易活動,也不幹預期貨價格的形成。
(3)結算統一化---期貨交易具有付款方向一致性的特徵。期貨交易是由結算所專門進行結算的。所有在交易所內達成的交易,必須送到結算所進行結算,經結算處理後才算最後達成,才成為合法交易。交易雙方互無關系,都只以結算所作為自己的交易對手,只對結算所負財務責任,即在付款方向上,都只對結算所,而不是交易雙方之間互相往來款項。這種付款方向的一致性大大地簡化了交易手續和實貨交割程序,而且也為交易者在期貨合約到期之前通過作「對沖」操作而免除到期交割義務創造了可能。國際上第一個真正的結算所於1891年在明尼阿波利斯穀物交易所出現,並建立了嚴格的結算制度。
(4)交割定點化--實物交割只佔一定比例,多以對沖了結。期貨交易的「對沖」機制免除了交易者必須進行實物交割的責任。國外成熟的期貨市場的運行經驗表明,由於在期貨市場進行實物交割的成本往往要高於直接進行現貨交易成本,包括套期保值者在內的交易者多以對沖了結手中的持倉,最終進行實物交割的只佔很小的比例。期貨交割必須在指定的交割倉庫進行。
(5)交易經紀化---期貨交易具有集中性和高效性的特徵。這種集中性是指,期貨交易不是由實際需要買進和賣出期貨合約的買方和賣方在交易所內直接見面進行交易,而是由場內經紀人即出市代表代表所有買方和賣方在期貨交易場內進行,交易者通過下達指令的方式進行交易,所有的交易指令最後都由場內出市代表負責執行。交易簡便,尋找成交對象十分容易,交易效率高,表現出高效性的特徵。集中性還表現為一般不允許進行場外私下交易。
(6)保證金制度化---期貨交易具有高信用的特徵。這種高信用特徵是集中表現為期貨交易的保證金制度。期貨交易需要交納一定的保證金。交易者在進入期貨市場開始交易前,必須按照交易所的有關規定交納一定的履約保證金,並應在交易過程中維持一個最低保證金水平,以便為所買賣的期貨合約提供一種保證。保證金制度的實施,不僅使期貨交易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桿原理,吸補眾多交易者參與,而且使得結算所為交易所內達成並經結算後的交易提供履約擔保,確保交易者能夠履約。
(7)商品特殊化----期貨交易對期貨商品具有選擇性。期貨商品具有特殊性。許多適宜於用現貨交易方式進行交易的商品,並不一定適宜於期貨交易。這就是期貨交易對於期貨商品所表現出的選擇性特徵。一般而言,商品是否能進行期貨交易,取決於四個條件:一是商品是否具有價格風險即價格是否波動頻繁;二是商品的擁有者和需求者是否渴求避險保護;三是商品能否耐貯藏並運輸;四是商品的等級、規格、質量等是否比較容易劃分。不同等級的,需要升貼水。這是四個最基本條件,只有符合這些條件的商品,才有可能作為期貨商品進行期貨交易。鄭州商品交易所目前上市品種有以下4種:
綠豆、小麥、花生仁、紅小豆。
④ 21世紀的特徵是什麼
21世紀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時代,是科學力量加強的時代。21世紀是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時代。2005年,中國再次發射「神舟6號」載人飛船。
數字技術在早期的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開始發展,逐漸成為21世紀的主流,但是很多聲音反對數字技術所帶來的過度使用行動電話,在互聯網相關的技術也同樣遭到了很多的爭議。二十一世紀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互聯網一直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和獲取以前從未接觸過的事實信息,但它也是一股傳播錯誤信息的巨大力量。
(4)21世紀後國際期貨市場表現出的特徵擴展閱讀
21世紀,起始於2001年1月1日 ,結束於2100年12月31日。是我們目前所生活的年代。世紀,指計算年代的單位。一個世紀是一百年,通常是指連續的一百年。
21世紀事件
1、21世紀的戰爭與政治:
阿富汗戰爭,美伊戰爭,歐盟東擴,顏色革命,聯合國改革,9·11事件,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ISIS,英國脫歐。
2、個人技術:
歐洲行動電話的使用率接近100%。數字音頻播放器廣泛應用於發達國家。
數碼相機的誕生造成傳統膠片的過時。
⑤ 期貨市場的功能和特點
期貨結算所大部分實行會員制。結算會員須交納全額保證金存放在結算所,以保證結算所對期貨市場的風險控制。期貨結算所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董事會(理事會)。日常工作由總裁負責。
特點:
1、調節市場供求,減緩價格波動;
2、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參考依據;
3、促進該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
4、有助於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5)21世紀後國際期貨市場表現出的特徵擴展閱讀
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國際貿易普遍開展,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市場供求狀況變化更為復雜。
而要求有能夠連續地反映潛在供求狀況變化全過程的價格,以便廣大生產經營者能夠及時調整商品生產,以及迴避由於價格的不利變動而產生的價格風險。期貨交易所是為期貨交易提供場所、設施、服務和交易規則的非盈利機構。交易所一般採用會員制。
⑥ 期貨市場的特徵
期貨市場的特徵是:以標准合同作為買賣客體;建立統一的清算制度;嚴格的押金制度,對價格波動幅度和數量都有限制。 在期貨市場上,參加交易的人買賣的都是期貨合同,從其目的來看,可分為投機性交易和套期保值兩種。
⑦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呈現出哪些重要的發展特徵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及信息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當前世界各國金融業發展已明顯呈現以下十大特徵和趨勢:一是金融管制放鬆化;二是金融創新化;三是金融市場全球化;四是融資證券化;五是銀行經營國際化;六是銀行業務全能化;七是銀行資本集中化;八是金融業電子網路化;九是國際貨幣結構多元化;十是金融監管國際化。
⑧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趨勢有哪些
國際期貨市場的近期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趨勢:
(一)品種不斷更新。期貨市場發展的前一個世紀基本上都是圍繞商品期貨交易進行的,主要有農產品、金屬、能源等大宗商品。本世紀70年代後,隨著利率、股票和股票指數、外匯等金融產品期貨期權交易的推出,全球期貨市場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目前,新的金融衍生產品仍不斷出現。
(二)期貨交易所合並。各國期貨交易所進行競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過合並的方式擴大市場規模,提高競爭能力。如日本的商品期貨交易所最多時曾達27家,到1990年,通過合並減少到16家,1997年11月減至7家,形成以東京工業品交易所、東京穀物商品交易所為中心的商品期貨市場。在歐洲,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於1992年兼並了倫敦期權市場,1996年又收購了倫敦商品交易所,其1996年的交易量首次超過歷史悠久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成為僅次於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世界第二大期貨交易所。在美國,1994年,紐約商業交易所與紐約商品交易所實現合並,成為以金屬和燃料油為主的期貨交易所,1996年起,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與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也開始醞釀合並事宜。
(三)期貨交易的全球化越來越明顯。進入80年代以來,各期貨交易所為了適應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相互間聯網交易對方的上市品種已成為新潮。聯網交易就是期貨交易所之間通過電腦撮合主機的聯網方式,使交易所會員可以在本交易所直接交易對方交易所上市合約的一種交易形式。聯網後,各交易所仍保持獨立法人的地位。先後聯網的交易所有: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分別與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紐約商業交易所、國際石油交易所、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和德國期貨交易所聯網,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分別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和東京期貨與期權交易所聯網,香港期貨交易所分別與紐約商業交易所和費城股票交易所聯網,紐約商業交易所與悉尼期貨交易所聯網等。
(四)科學技術在期貨交易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交易所間的聯網和異地遠程交易,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技術問題。在90年代初,為了滿足歐洲及遠東地區投資者在本地時間進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上市合約交易的需要,這兩家交易所與路透社合作,推出了全球期貨電子交易系統(GLOBEX)。此後,其他交易所紛紛效仿,並開發出各自的電子交易系統,如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的APT系統、法國國際期貨交易所的NSC系統等。這些系統不僅具有技術先進、高效快捷、操作方便等特點,而且使全球24小時不間斷進行期貨交易成為現實。
(五)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成為期貨市場的共識。作為一個高風險的市場,各國政府監管部門對期貨市場無一例外地進行嚴格監管。特別是1995年具有百年歷史的英國巴林銀行,因其交易員在新加坡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從事日經225股票指數期貨交易時,違規操作,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最終導致該銀行倒閉的嚴重事件發生後,從監管部門到交易所以及投資者都對期貨市場的風險更加重視,對期貨交易中的合約設計、交易、結算、交割等環節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檢討,以求控制風險,更好地發揮期貨市場的功能。
⑨ 簡述進入21世紀後全球資本市場發展的新特點。
進入21世紀後,全球資本市場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並顯示出以下幾個特徵:
(1)國際資本市場的參與者和產品已經大大豐富,從組成模式來看當前的國際資本市場呈現出一種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緊密的格局,即網路化格局。在這種日益凸顯的網路化趨勢中,一個重要的現象引起人們的高度警惕,這就是一些傳統的風險監測和管理手段受到嚴峻的挑戰。
(2)資本流量增大,進入21世紀後,隨著東西方冷戰的結束,各國之間的競爭轉變為以經濟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各國為適應新的形勢不斷調整對外政策,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日益加深,國際資本市場全面復興。
(3)資本結構改變。雖然各種形式的資本流量在21世紀都有所增加,但由於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明顯慢於其它形式的資本流動,所以直接投資在國際資本流動中的地位相對下降。
(4)資本流向仍以發達國家為主,但發展中國家地位有顯著上升。在國際融資中發達國家仍處於絕對壟斷地位。對發展中國家投資掀起新高潮的原因在於世界經濟的復甦和這些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經濟自由化和私營化繼續發展。但是,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地區分布很不平衡且起伏較大。
(5)跨國公司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重要載體。跨國公司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的一種以全球市場為投資和經營目標的集團企業形態,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及其進行海外投資的產物。跨國公司已成為集貿易、投資、金融和技術於一身的「無國籍」巨型經營主體,成為進行國際貿易和技術轉讓、擴大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力量,在國際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預料,跨國公司憑借雄厚的實力,在進入跨世紀發展的世界經濟中,必將成為國際資本尤其是生產資本在全球范圍運動的主要載體和主導力量。
(6)資本行業分布變化。資本投向產業結構的轉變是世界產業結構和國際分工深化等內力合成的必然趨勢。近年來,各國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其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與此相適應國際投資也逐漸向該產業傾斜。當然,這種傾向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及發達國家對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投資,對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外資流向仍偏重於勞動密集型產業。
(7 )投資主體多元化。從國際經濟關系來考察,國際資本的投資主體是指把各種資本投向海外的國家和地區。21 世紀後,各國經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國際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對外投資在涉外經濟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國際投資的主體明顯地呈現出多元化趨勢。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參與對外投資活動,打破了戰後由少數幾個發達國家壟斷對外投資領域的局面。
⑩ 金融期貨市場的特點是什麼
金融期貨市場的基本特徵可概括如下:
第一,交易的標的物是金融商品。這種交易對象大多是無形的、虛擬化了的證券,它不包括實際存在的實物商品;
第二,金融期貨是標准化合約的交易。作為交易對象的金融商品,其收益率和數量都具有同質性、不交性和標准性,如貨市幣別、交易金額、清算日期、交易時間等都作了標准化規定,唯一不確定是成交價格;
第三,金融期貨交易採取公開競價方式決定買賣價格。它不僅可以形成高效率的交易市場,而且透明度、可信度高;
第四,金融期貨交易實行會員制度。非會員要參與金融期貨的交易必須通過會員代理,由於直接交易限於會員之同,而會員同時又是結算會員,交納保征金,因而交易的信用風險較小,安全保障程度較高;
第五,交割期限的規格化。金融期貨合約的交割期限大多是三個月,六個月,九個月或十二個月,最長的是二年,交割期限內的交割時間隨交易對象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