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碳排放期貨監管
① 什麼是碳排放權期貨
上海期貨交易所正在研究碳排放權期貨;希望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提高我國碳資源的定價影響力,建立符合國內需求、與國際規則對接的碳市場體系。單位GDP能耗降低需要低碳金融機制和工具支撐。通過產權界定將溫室氣體排放權變為商品,並進行市場化定價買賣,已成為歐美等國實現低成本減排的市場化手段之一。與一般商品交易相比,碳排放權交易存在著更大的政策性和技術性風險,因而,國際市場對於期貨、期權等碳金融工具的需求日益顯現,國際碳交易工具日趨豐富,碳金融體系不斷發展。
②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將對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產生什麼影響
美國退出該協定,就意味著全球碳減排次序將受到影響。雖然中國會堅持走在碳市場這條路上,但對碳市場的力度、規模和市場啟動的時間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影響十分有限。
③ 美國碳排放量從每年下降1.6%到每年增長3.8%,期間美國發生了什麼
美國的碳排放量從2015年每年1.6%最低標准增長到3.8%的高排放量,由於美國煤炭工業和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以及電力迅速發展大量使用煤炭造成大量排放導致。
03、美國的煤炭電力發展也是排放的一個大問題
美國為了經濟復甦,大力發展國內的經濟。生產製造業以及農業,機械化產業鏈。這些行業都需要用電,而且用電量是一個很龐大的數據,美國的核電站發電無法滿足行業的發展。只能靠煤炭發電站輔助供電。眾所周知煤炭發電站所排放的物質除了廢水污染,剩下的就是二氧化碳排放污染了。而且這個排放量跟煤炭發電站的鍋爐燃燒量有關,燃燒越多排放量越大。
美國現在也是為了經濟的發展已經不顧綠色環保的約定了,即使碳排放量再大,也要搞好自己國家的經濟再說。所以目前美國並不會降低這個碳排放量。
④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後,美國的未來碳排放會怎樣
原因是特朗普在競選時期就揚言要退出巴黎協定,特朗普認為全球暖化是一個「騙局」,巴黎協定的碳排放指標嚴重製約美國的發展,影響到就業職位,如煤炭開采,還有由於環保,連頁岩氣都沒辦法開采,而且特朗普贏得了美國大選,根據游戲規則,那麼他承諾的諾言就必須予以實現,因此要退出巴黎協定。
說白了,競選的時候,說了要退出,結果根據美國的游戲規則,特朗普勝出,因此相當於獲得授權,所以要退出巴黎協定。
美國退出協定的影響,根據新聞報道,就會影響到全球的碳排放目標,原先的目標可能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其次也影響到美國本土的新能源產業,也影響了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出爾反爾),還有就是讓美國國內政治更加復雜,有些州份宣布不管美國聯邦的決定,他們稱繼續按照巴黎協定的減排目標繼續減排。還有不知道有沒有其他國家會不會效仿美國。因此退出是有很深遠影響的。
⑤ 國際上的碳排放量交易是怎樣一回事
碳排放權交易的概念源於上世紀年代經濟學家提出的排污權交易概念,排污權交易是市場經濟國家重要的環境經濟政策,美國國家環保局首先將其運用於大氣污染和河流污染的管理。此後,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等也相繼實施了排污權交易的政策措施。排污權交易的一般做法是:政府機構評估出一定區域內滿足環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並將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額,每個份額為一份排污權。政府在排污權一級市場上,採取招標、拍賣等方式將排污權有償出讓給排污者,排污者購買到排污權後,可在二級市場上進行排污權買入或賣出
國際上認為,雖然年荷蘭和世界銀行就率先開展碳排放權交易,但是全球碳排放市場誕生的時間應為年。其交易方式是: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規定,協議國家承諾在一定時期內實現一定的碳排放減排目標,各國再將自己的減排目標分配給國內不同的企業。當某國不能按期實現減排目標時,可以從擁有超額配額或排放許可證的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購買一定數量的配額或排放許可證以完成自己的減排目標。同樣的,在一國內部,不能按期實現減排目標的企業也可以從擁有超額配額或排放許可證的企業那裡購買一定數量的配額或排放許可證以完成自己的減排目標,排放權交易市場由此而形成
目前,在推動排放權交易方面,歐盟走在世界前列。歐盟已經制定了在歐盟地區適用的歐盟氣體排放交易方案,通過對特定領域的萬套裝置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認定,允許減排補貼進入市場,從而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歐盟碳排放市場開始交易以來,交易量和成交金額穩步上升。
中國工廠和國際碳排放交易商也正在從溫室氣體排放交易中獲取巨額利潤。化工廠減少向大氣排放污染性的氫氟烴氣體,可獲得碳排放信用。這種信用在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上可售得美元至美元。據業內估計,用於減少氫氟烴氣體排放的洗滌塔裝置安裝費用很低廉,一般工廠的安裝費用介於萬至萬美元之間。安裝此類裝置,可產生數以百萬計的碳排放信用,因為作為一種溫室氣體,效力比二氧化碳大許多倍。氣候變化資本公司從中國氫氟烴氣體項目獲得了約萬核證減排量即碳排放信用,價值高達億美元。碳排放信用額度的最終買家是發達國家政府,它們目前已同意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減少其溫室氣體排放。這種做法完全合法,但也讓工廠和企業得以通過碳排放信用交易獲取大量利潤。
⑥ 美國的碳排放量
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20 噸,排放的二氧化碳佔全球總量的 23.7%
在美國城市之間,碳排放出現了巨大變化。通常情況下,美國西部城市的人均碳排放數量低於美國中西部和東南部的城市。
此差異是戲劇性的:當拉丁美洲的碳排放為人均1.413噸的這一非常低的數量時,美國20個城市的碳排放量卻是這一數字的2倍,為人均2.87噸。作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器,美國人均碳排放是世界最高的。來自美國所有來源的全部碳排放的年均總量為近60億噸。
⑦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是否能在碳排放問題上 尤其是碳排放的額度達成共識
氣候變化正在成為國際政治的一個焦點議題。它不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道德問題和技術問題,它和恐怖主義、核擴散、領土安全等問題一樣,變成了各種社會矛盾如何平衡的問題,變成了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戰略性博弈問題。其背後體現的是大國的權力角逐,全球氣候爭端的實質就是國際話語權之爭。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充分表明,減少碳排放的問題面臨著各國權利和責任不一致的政治問題。由於國際社會在這一問題上沒能解決責權不一致的問題,因此推進控制氣候變化進程受到嚴重阻礙。
從理念之爭到利益之爭
去年哥本哈根大會之前,發達國家之間立場並不一致,歐盟和日本比較積極,一直在推動氣候政治日程方面不遺餘力,美國則一直猶豫不決,在氣候問題上遲遲不肯承擔責任,甚至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大會之後,盡管發達國家之間仍然還存在一些小的立場差異,但在氣候政治化方面越來越趨於一致,尋求將溫室氣體排放與國際貿易政策掛鉤。
後哥本哈根時代,發達國家將積極或者變相推進碳關稅進程,2009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按照該法案,從2020年起將針對來自不實施碳減排限額國家的進口產品徵收「邊境調節稅」(碳關稅)。從2012年開始,2000多家航空公司被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屆時,只要飛機經過歐盟的天空,就必須為排放的溫室氣體付費。我國幾十家航空公司均被納入了征稅范圍。更有甚者,法國從2010年1月1日起,將針對法國國內企業和家庭徵收碳稅,同時還意欲藉此推行碳關稅。 碳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日益成為發達國家構造新的貿易規則的借口和理由,甚至WTO也放風支持碳關稅,說是碳關稅符合WTO規則。發達國家在徵收碳稅方面的立場趨於一致,在整合了發達國家政治立場的同時,也擴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的政治界限。
與發達國家相比,除了一些受氣候變化影響緊迫的小島國集團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漸漸將注意力集中到獲得資金援助和技術支持上來,維護發展權益和尋求資金援助和技術支持漸成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談判中的核心戰略。2010年1月24日,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基礎四國」氣候變化部長級協調會第二次會議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說,四國將繼續推動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以雙軌制進行氣候變化會談。聲明倡議設立氣候援助基金,以幫助氣候變暖中的弱勢國家,並呼籲發達國家盡快兌現援助資金承諾,以顯示其在氣候問題上的責任心,發達國家應盡快落實在去年年底哥本哈根大會所作出的在2010年為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國和非洲國家提供100億美元援助的承諾。在長期資金支持上,各方越來越同意設立聯合國氣候變化共同基金,包括美國內,均認這是一條可行的辦法。而以「基礎四國」為代表的發展中新興大國決心促成一個「全面而平衡」的坎昆會議成果,為未來的南非會議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成果鋪平道路。四國還首次就全球溫控目標表態,稱將為升溫控制在「遠低於」2攝氏度提供幫助,這接近於小島國家一直呼籲的1.5度目標。
總之,在後哥本哈根時代,關於氣候變化問題越來越集中在減排目標、碳稅、資金和技術合作等議題上,有關各方圍繞上述議題展開博弈。其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能否在碳稅、減排、資金和技術支持方面達成一致,成為決定墨西哥坎昆會議前景的觀點,中美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交鋒將成為坎昆會議的焦點。
爭奪國際話語權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由於涉及人類生存前景、經濟和能源安全以及復雜的利益分配,越來越成為大國爭奪世界軟權力的戰場。
美國:收復話語權失地
冷戰結束初期,美國對環保話語權的需求不大。它在2001年3月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其結果就是歐盟填補了氣候變化領域的軟權力真空。而在2007年底澳大利亞宣布簽署《京都議定書》之後,美國在發達國家中受到孤立。再加上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更加令美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受到損傷,美國面臨著來自世界范圍內的批評和指責。為了改善美國形象,重新確立美國世界領導力的支柱,奧巴馬政府將注意力集中到了氣候變化問題上,希望重振美國在世界上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上,美國態度積極,試圖重新掌握氣候談判主導權。
歐洲:謀求軟權力制高點
作為美國的盟友,西歐各國在許多國際重大政治事務上不得不附和美國,國際政治地位和話語權大大降低。在硬實力方面上依然無法對美國構成挑戰,歐盟將注意力集中於軟權力領域。在民主、人權是美歐共有的價值觀,歐盟另闢蹊徑地試圖在環保領域確立話語權領袖地位。對於發展中國家,歐盟通過清潔發展機制和全球環境基金機制加以援助。對於中東歐國家,歐盟通過聯合履約機制實行援助。對於俄羅斯,歐盟通過支持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加強貿易聯系等交換條件使俄羅斯於2004年底批准了《京都議定書》。歐盟的舉動獲得了國際認可,被譽為「國際氣候談判領導者的角色」,歐盟的國際政治地位將通過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得到日漸提升。
中國、印度等經濟高增長的發展中大國:謀求發言權
隨著中國、印度等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發達國家要求中國在氣候問題上承擔大國責任。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上,對於中國提出的國內減排目標,美國認為中國需要做更多,還要求中國將減排承諾納入國際協議。
中國未來將獨自面臨更多的來自發達國家的壓力。若發展中大國承擔減排的重要責任,則必然犧牲經濟發展,因此發達國家強調減排與發展中大國強調發展之間的矛盾將成為未來的主要矛盾。而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大國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增加,但發言權卻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因此中國、印度等國未來將會謀求與其責任相匹配的發言權。
其他經濟低增長的發展中國家:搭便車心態
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開始,中國一直以「77國集團+中國」模式與發展中國家陣營一起參與談判。然而,國家數量越多,集體行動的難度越大。隨著氣候爭端的南北矛盾加劇,發展中國家內部的觀念差異化也可能加劇。經濟低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從各自的國家利益角度出發,雖然也支持環保和減排,但希望搭便車,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更多的責任,自身則不願承擔過多成本。
上述各個國家或國家集團應對氣候爭端軟實力問題的不同心態,導致了各方的博弈,這也是導致氣候爭端遷延不決的重要原因。在各國圍繞氣候變化問題的博弈中,核心是關於話語權和國際合法性的爭奪,是軟實力的爭奪。每一個國家都試圖從自己的國情和利益出發,提出有利於本國經濟發展和國情需要的氣候政治話語,並極力說服其他國家接受和認同這些氣候政治話語。究竟哪一種話語將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導性話語,將決定著全球氣候政治爭端的未來趨勢。
中國的壓力遞減時間表
盡管氣候變化問題是一個國家軟實力與合法性的來源之一,但各國減排政策的力度與國家戰略利益密切相關。當環保合法性與本國利益相結合時,國家會大力支持減排,反之則不會支持。在哥本哈根會議後,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的緩慢復甦和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國際氣候軟實力之爭的格局將發生變化,中、美、歐等大國政治棋盤可能重新洗牌。
在未來三年,中國在氣候問題上面臨的壓力基本上維持現狀,難以出現較大變化。這是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仍然存在,而中國經濟恢復較快,因此各國主要關注的問題是經濟發展問題,需要與中國合作。
未來4-7年,中國面臨的國際氣候政治壓力將是不確定的。由於中美結構性矛盾將加劇,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減排問題上的矛盾難以達成一致,西方國家仍可能以環保為武器,從政治方面給中國崛起造成困難。然而西方國家對中國經濟的需要上升,又需要加大與中國的合作。
未來8-15年,將獲得一定的主導性地位。屆時,中國的減排成果將明顯優於其他國家,因此在全球氣候問題上的發言權將上升。目前,我國正在加大減排的政策力度。我國「十一五」規劃的目標是:201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2009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目標是: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並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在以上措施下,我們可以預計在未來8-15年,中國在氣候問題上受制於西方的局面將被扭轉。同時,隨著中國承擔的責任增多,中國在氣候問題上的軟權力將有所上升,美歐將難以再保持其在氣候爭端中的制高點。
從戰略高度重估氣候大會
排放二氧化碳是基本人權和國家主權的一部分,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必須以尊重一切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權為出發點,以構建公正合理的碳排放秩序為根本目標,以下幾個原則尤為重要。
排除低碳主義干擾,確立責權一致的原則。從1990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京都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一直持續到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低碳主義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日益活躍。然而,低碳主義忽視了世界各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事實上,由於發展階段不同,人口規模不一,基本國情迥異,各國在節能減排方面承擔的責任差別很大。比較可取的是確立責任與權利相一致的原則,鼓勵那些勇於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積極承擔責任的國家採取果斷行為。
尊重各方碳排放主權,確立協商一致原則。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行動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從實際出發,從尊重國際社會多樣性出發,在尊重有關各方的碳排放主權基礎上,確立協商一致的決策機制。此外,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還需注意在減排責任上給國家「減負」,將國家無法承擔的責任交給跨國公司和非政府組織承擔。通過強大輿論壓力和道德約束的「軟制衡」,效果可能要比強行迫使國家達成協議更好。
確立公正合理的核查原則,制定普遍接受的碳排放標准。碳排放標準的確立是一個復雜的體系,要統籌兼顧,配套進行。首要的是考慮人均排放標准,確保全世界的所有人口均享有普遍的排放標准,不能對部分國家人均排放形成歧視性排放標准。其次,要以碳排放強度作為國家排放標準的依據,嚴格限制一個國家的單位GDP排放,但不能限制新興經濟體現代化發展的合理要求。再次,還要根據全球氣候變化趨勢的需要,結合各國歷史排放責任,綜合制定國家排放峰值標准。同時,碳排放標準的確立還需要與嚴格的核查監督體系相結合,確保全球減排責任落實到位。
目前,國際上已經出現一些比較規范的用於溫室氣體核算的方法學和標准,比如《溫室氣體排放協議:企業核算與報告准則》、國際標准組織推出的《ISO14064》等。國際社會應繼續推進溫室氣體排放的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方面的研究,逐步將溫室氣體減排核查納入制度化軌道。
探索氣候治理的原則,確立氣候治理的機制。一是推動建立聯合國氣候理事會。各國以自願承擔的減排責任份額加入,並根據承擔責任的大小分配理事會席次和職位,以體現權責一致的原則;二是推動設立全球氣候變化公共基金。各會員國都應當從各國徵收的碳排放稅中按照人均消費額度提取一定比例,形成各國的碳基金額度,以自願捐資的方式設立全球氣候變化公共基金,根據各國捐資的額度確立特別提款權份額;三是推動設立氣候技術委員會。吸納各國企業以技術合作為條件成為會員,設立聯合國氣候技術合作開發項目,將企業開拓市場、聯合國技術援助和各國減排責任結合起來,推進國際節能減排進程;四是推動建立國際防災減災合作機制。組建類似於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那樣的聯合國防災減災特別行動隊,各會員國派出抗震、救災隊員,每逢國際社會出現氣候災害援助請求時,有聯合國防災減災特別行動隊迅速反應,整合各國力量用於防災減災;五是推動建立國際減排核查組織。由各會員國、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代表組成專業化的國際減排核查小組,開展全天候減排核查和檢測,並公開發布檢測報告,為聯合國氣候理事會決策提供依據。
推動形式靈活的氣候外交
作為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中國在溫室氣體排放上面臨很大壓力。中國的碳排放量從2006年開始達到60.17億噸,超過美國59.02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從1990年開始算起,在16年中全球碳排放量增加75億噸,中國增加37億噸,佔一半,全部發展中國家一共增加54億噸,16年來,我們新的增量占發展中國家的三分之二。即使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降低到年增長2.8%的增速,2030年中國也可能達到117億噸。這個數字將不可避免地引起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注意。其次,美國、歐盟和其他小島國集團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了中國,並且以道義指責、政治施壓以及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措施等限制中國,令中國在外交上極為被動。
存在矛盾和分歧並不可怕,關鍵是盡可能通過對話和談判的外交渠道加以解決。因此,要大力推動形式靈活的氣候外交,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國際社會一起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問題,如參與聯合國框架下的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在各種國際場合闡明中方立場、與一些國家進行氣候領域內的對話與合作,逐步達成氣候共識。此外,還要以應對氣候變化為契機,廣泛提高公眾意識,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和資源積極參與,加速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認識和培養新資源,形成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切入點和新動力,進而把外在壓力轉變為內在動力,把挑戰轉化為機遇,開拓創新,強化能力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提高國家可持續發展水平。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是全人類共同的課題。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要真誠地本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制定多樣但合理的減排標准,從而建設一個公正的碳排放世界。
⑧ 美國的碳排放量是世界最大的,為什麼卻很少出現霧霾天
是因為美國雖然碳排放量是世界最大的,但是美國領土面積比較大,而且植被面積廣,地廣人稀,所以才導致很少出現霧霾情況。
⑨ 請問自願碳排放交易是怎麼回事國際上有統一的標准嗎相關資料都行O(∩_∩)O~
摘要)周二,碳交易市場分析公司New Carbon Finance稱,自願碳排放交易市場上的碳價格今年已經上漲了1/4。
盡管VER(確認減排量Verified Emission Rections)的質量經常受人詬病,但是,在2007年它的均價為每公噸5美元,而如今是6.30美元,上漲了26%。在7、8月份,VER交易量為300萬公噸,價值1890萬。
VER市場的碳價格隨認證標準的不同而不同,例如,黃金標准Voluntary Gold Standard (VGS)認證的VER價值約15.80美元每公噸,而美國加州氣候行動注冊California Climate Action Registry (CCAR)認證的VER平均價格核定為10.80美元。
以自願碳標准(Voluntary Carbon Standard)認證的VER均價為7.30美元,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 (CCX)交易的價格為約3.90美元,並且在本周一回落到2.50美元。
⑩ 世界各國每年碳排放量情況如何
國家 排放量(a)佔全球百分比人均量(b)
1.中國7,219.2 19.12%5.5公噸(72)
2.美國6,963.8 18.44% 23.5(7)
3.歐盟5,047.7 13.37% 10.3(39)
4.俄羅斯1,960.05.19% 13.7(18)
5.印度1,852.94.91%1.7(120)
6.日本1,342.73.56% 10.5(37)
7.巴西1,014.12.69%5.4(74)
8.德國977.42.59% 11.9(25)
9.加拿大731.61.94% 22.6(8)
10.英國 639.81.69% 10.6(36)
11.墨西哥 629.91.67%6.1(65)
12.印尼 594.41.57%2.7(101)
13.伊朗 566.31.50%8.2(54)
14.義大利 565.71.50%9.7(45)
15.法國 550.31.46%9.0(47)
16.南韓 548.71.45% 11.4(31)
17.澳洲 548.61.45% 26.9(5)
18.烏克蘭 484.71.28% 10.3(40)
19.西班牙 438.71.16% 10.1(41)
20.南非 422.81.12%9.0(48)
21.土耳其 393.21.04%5.5(73)
22.波蘭 374.60.99%9.8(44)
23.沙國 374.30.99% 16.2(13)
24.泰國 351.30.93%5.6(71)
25.阿根廷 318.30.84%8.2(53)
26.奈及利亞 296.60.79%2.1(112)
27.台灣 271.20.72% 11.8(26)
28.委內瑞拉 266.30.71% 10.0(43)
29.巴基斯坦 240.60.64%1.5(128)
30.荷蘭 224.40.59% 1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