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穩增長外匯期貨
1. 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外貿發展的影響現有研究的不足
外匯期貨交易是指協約雙方同意在未來某一日期按約定的匯率買賣一定數量外幣的交易。它與遠期外匯交易相比,具有三個優點:(1)投資者范圍擴大。在外匯期貨市場上,只要按規定繳納了保證金,任何投資者(不論大企業、小企業或個人)均可通過經紀人進行外匯期貨交易。但是在遠期外匯交易中,投資者的范圍則比較小,一般是與銀行有良好業務關系的大企業和信譽良好的證券交易商才有資格。(2)市場流動性大,市場效率比較高。在外匯期貨市場上有大量的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存在,所以外匯期貨市場上的流動性比較大。(3)外匯期貨契約是標准化的合約,交易的貨幣也僅限於少數幣種,所以外匯期貨合約比較容易轉手和結算。
外匯期貨交易是於1972年5月16日在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國際貨幣市場上首先出現的。經過多年發展,成為當前外貿企業防範匯率風險的主要手段。
外匯期貨交易的目的不外乎兩個:一是套期保值,二是投機。從外貿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一般外貿企業做期貨交易大多是為了套期保值,從而避免或減少企業的貨幣損失。
由於外匯期貨套期保值交易在匯率變動不利於進口企業的情況下,可以使進口企業少損失一些外匯,但當匯率變動有利於進口企業時,它又要使進口企業的外匯盈餘少一些,這就是外匯期貨套期保值的特點。1982年,費城股票交易所最先開始了外匯期權交易。1984年,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國際貨幣市場也開始了外匯期權的業務。外匯期權交易與期貨交易一樣,具有嚴格的合同要求,它所買賣的貨幣,一般都是可自由兌換的硬通貨,匯率採用浮動制。期權的到期日與外匯期貨市場的交貨期完全相同。其特殊性僅僅表現在外匯期權的最後交易日是到期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之前的星期五。
外匯期權交易除具備上面所提到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1)外匯期權交易可固定保值成本,使其僅限於期權費;(2)外匯期權交易可對未來發生與否的不確定的外匯交易進行風險管理,因為期權交易獲得的是一種權利而不是義務,外匯期權的執行與否,必須視約定價格的計價貨幣是升值還是貶值而定。
在進出口貿易中,如果進口商事先採用的是外匯期權交易,那麼在匯率變動不利於自己的情況下,就可能通過放棄履行期權,而使其損失僅限於其所預付的期權費。但如果採取外匯期貨交易,那麼到期時就必須實際履行期貨交易業務。如果外匯期貨發生虧損,也就必須用現貨的盈利來彌補這種虧損,這樣套期保值的作用便大打折扣了。正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近年來,外匯期權交易發展很快。投資者為了更好地迴避匯率風險,大多採取外匯期權與外匯期貨混合操作的方法,從而為匯率風險的迴避提供了更好的方式。
目前,我國開展外匯期貨交易尚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外匯體制全方位改革剛剛開始,在具體操作中,許多方面不太成熟。例如,我國現行的是單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還不是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二是外匯期貨交易的基礎太單薄。國際外匯期貨市場的交易種類有限期、遠期外匯交易、期貨交易、掉期、期權、套權、套利等多種形式,而我國只有現貨交易一種。經紀人掌握的期貨知識有限,經驗不足,基礎相當薄弱。三是銀行間外匯交易規模較小。四是銀行清算系統不發達,外匯期貨業務需要有高效的清算體系。銀行自身結算系統的低效也一定會影響期貨交易的結算。以上情況表明,近期內,我國的外貿企業還不能完全利用外匯期貨和期權交易方式來迴避匯率風險,較切合實際的選擇應該是遠期外匯交易方式。
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期貨市場的進一步完善,外匯期貨市場的發展是必然趨勢。
2. 請問全球期貨市場是怎麼樣影響外匯市場的呀謝謝
外匯市場分即期外匯市場和遠期外匯市場,即期外匯即現匯交易,遠期外匯即外匯期貨。
外匯期貨本身就影響外匯市場。
期貨包括商品期貨,金融期貨。
商品期貨包括工業品種、能源品種、農產品種。
金融期貨包括國債期貨、股票期貨、利率期貨、外匯期貨、黃金期貨、以及股票指數期貨。
指數期貨包括日本東京日經平均指數期貨、台股指數期貨、香港恆生指數期貨、英國倫敦金融時報指數期貨、法國巴黎CAC指數期貨、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期貨、標准普爾指數期貨、納斯達克100指數期貨等.
簡單的說,期貨市場交易的商品期貨反映了國際重要商品的價格。如果價格上漲,輸出此產品的國家外匯收入增加,外貿順差加大,如果這年或這季度國家總的外匯收入增加,相應的在外匯市場上該國貨幣將會升值。反之,貶值。(但是,非市場經濟國家和外匯管制國家不會有此反映。)
3. 外貿(業務/單證/報關)和期貨行業,哪個就業更好
外貿 業務方向的最好
4. 國家最新出台外貿穩增長措施有哪些
2016年5月9日,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財稅金融支持、鞏固外貿傳統競爭優勢、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著力優化外貿結構、進一步改善外貿環境等5個方面推出14條政策措施。可以說,《意見》是前幾年促進外貿穩定增長政策的延續,但是又有創新點。
1. 外資外貿政策配合相得益彰
《意見》提出,要穩定外商投資規模和速度,提高引進外資質量,積極引導外資投向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鼓勵具備實力的企業加大對外投資力度。
2. 進口出口政策結合相互促進
《意見》提出,要實行積極的進口政策,完善進口貼息政策,重點支持先進設備、先進技術進口,鼓勵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3. 傳統與新興貿促方式同時並舉
在培育外貿新優勢方面,《意見》明確提出,要支持企業建立國際營銷網路體系,建設一批境外展示中心、分撥中心、批發市場和零售網點等,鼓勵企業建立境外服務保障體系;加快培育外貿自主品牌,對外貿企業收購境外品牌、營銷體系等加大信貸支持;要培育一批重點行業專業性境外品牌展。
5. 2008年至今我國外匯匯率的變動趨勢,並分析這種變化對外貿有什麼影響
2008年至今的外匯匯率變動可以去下個期貨軟體,上面有圖很直觀,至於對外貿的影響,這是個極其復雜的事情,你需要找很多專業的書籍或論文來看,通常來說匯率貶值有利於出口不利於進口.
6. 外匯高手進來
一、外匯市場中,就業,通脹,增長率,利率等因素對外匯的走勢影響比較大。
1.失業率。在美國也叫非農業人口就業數據。長期來看,失業率被看作一個反映整體經濟體經濟狀況的指標,在美國又是每個月最先公布的經濟數據之一。這個指標常被稱為所有經濟指標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場上最為敏感的月度經濟指標。
2.消費者物價指數。美國勞工部統計局公布。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且有啟示性,必須慎重把握,因為有時候公布了該指標上升,貨幣匯率向好,有時候則相反
3.生產者物價指數。美國勞工部統計局公布。這是一個通貨膨脹的先行指數,如果生產物價指數較預期高,則有通貨膨脹的可能,央行可能會實行緊縮貨幣政策,對該國貨幣有利好影響,否則則相反。
4.利率,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公布。
5.國內生產總值(GDP),這是一個經濟狀況總度量的指標,主要衡量經濟的產出能力,是美國商業部經濟分析局公布的。
6.貿易余額,美國商務部統計局和經濟分析局公布。
7.經常帳指標,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公布。
8.耐用品訂單,美國商務部普查局公布。
9.預算赤字,美國財政部公布。
10.供應鏈管理協會指數,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公布。
11.芝加哥采購經理人指數,供應鏈管理協會芝加哥分會公布。
12.德國IFO經濟景氣指數。
13.日本短觀報告,
等等,除了這些,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變化的因素主要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因素,比如一國的政府換屆,政變等都能對該國的貨幣產生很大影響。
2.經濟因素,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好,那麼該國的貨幣一般就堅挺,保持一種穩定或強勢的狀態。
3.戰爭因素,
4.自然災害,
5.國家政策的改變。
二、操作技巧可以找一些書來看一下,這不是三言兩語能說的了的了,打字挺辛苦。
三、外匯操作需要注意的,也可以說是導致交易虧損的一些主要原因:
1.過分貪婪。俗話說,貪婪是魔鬼,交易中過分貪婪,賭性開始了,結果可想而知。
2.恐懼心理。交易時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稍有虧損心中就感到害怕,擔心會虧更多而慌忙止損,或者是稍有獲利就迫不及待的出了。這樣的操作結果導致賺少賠多。
3.頻繁交易,智者千慮也必有一失,夜路多了總會碰到鬼的。太過頻繁的交易可能會讓你抓住一些賺錢的機會,但是也有同樣多的機會能讓你虧損。
4.交易時重倉。不要幻想著一次就賺個盆滿缽滿,而重倉下注。賺錢永遠沒有捷徑可走。
5.沒能及時停損(止損)。交易中止損非常重要,誰也不能做到每一次都看準而且能把握住。也許你做了一百次賺錢的單,可能會因為一次交易時方向錯誤而沒有及時止損離場而血本無虧。
6.逆勢操作。當趨勢已經明確的時候依然去搏小幅的反彈或回調,虧損又捨不得不出,導致虧損加大。
7.僥幸心理,讓市場來認同你的判斷。市場有它自己的方向,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人想做什麼就會走向什麼。在交易中應該去適應市場,而不是讓市場去適應你。
賺錢永遠沒有捷徑可走,不要幻想著一朝暴富。但是也不是說沒有方法了,只要養成了好的交易習慣,還是可以帶來不錯的收益的。
如果有必要可以加我詳細聊。
7. 外貿公司和外匯里說的套期保值怎麼理解
套期保值一般是針對大宗貨物的進口商而言的。換句話說就是,大宗貨物的進口商在達成一筆交易時的價格已被鎖定,而實際到貨與成交時間有一個時間差。正是因為這個時間差有可能發生價格波動,即到貨時的市場價格低於合同價格,以至於造成一定的差價損失。為了彌補這個價差,進口商在實際買入一批貨物時,在期貨市場同時賣出一批同數量的貨物。這樣在實際到貨產生差價時,在期貨市場買入平倉,所得的收益可以彌補實際差價——這就是套期保值的意義所在。
8. 匯率大波動外貿人該如何行動
近期美元兌人民幣的離岸市場匯率一直在6.50左右大幅度的波動,多空力量的比拼一直難分高低,加之美國經濟的復甦,大量資金迴流,不光離岸的外匯市場波動劇烈,國內的證券市場也出現了股災式的大幅下跌,有人表示股市的大幅下跌是受外匯市場的激烈波動影響導致的,也有人說股市大幅波動主要受國內宏觀面和投資者的恐慌心理導致的,還有人說是監管層面的制度制定有問題,還有人說是全球經濟不景氣造成的。反正說法很多,這里就不去評判誰對誰錯了,因為資本市場的復雜程度不是簡簡單單一句誰對誰錯能夠解釋的清楚的。
在這里只想來討論一下匯率波動劇烈的大環境下,外貿企業該如何規避匯率波動給企業帶來的貿易成本問題。首先來了解幾個概念,為什麼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分離岸和在岸呢?簡單來說,在岸就是指國內的外匯市場,主要存在於銀行間的市場,這個市場的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是有兩個因素來決定,一個是市場因素,即貨幣的供求關系來決定價格;另一個因素是央行的管理價格,即指導價,這個就是由政府部門來決定今天這個匯率是該高點還是低點了,所以這個在岸的匯率市場是受政府部門控制的。而離岸市場主要是指境外的所有人民幣的在市場上由於供求關系而形成的價格(大部分集中在香港),這個離岸市場匯率受政府影響較小,能很大程度上能夠體現市場比較真實的供求關系。
就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國外的機構對於中國經濟還是持比較悲觀的態度的,在美元對人民幣的價格上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再加上美元的加息,而且美聯儲的態度是現在只是加息的開始,未來加息的空間還很大,如此行情下美元對人民幣的價格肯定會上漲。但作為代表政府意志的央行來說,確保幣值的穩定是央行的主要工作之一,所以就出現了這幾天離岸市場的跌跌漲漲的情況。
那麼從長遠來看,未來美元對人民幣的價格還是有很大的上漲空間的,有人預計會到7,我個人覺得7是有可能的,但短期之內還是很難出現,畢竟離岸市場的人民幣的數量還不是很巨大,另一方面,如果人民幣大幅貶值也是違背整個國家正在施行的人民幣走出去,以及一帶一路等大的國家戰略的。
所以,我們可以預見的是,當下這個階段,包括未來較長一段時間,人民幣與美元匯率的持續震盪還會繼續。那麼在這個震盪的行情下,作為外貿企業來講該如何規避匯率風險呢?從目前的市場上看,比較有效和比較常用的避險工具就是套期保值,在這里我們來說一下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可以簡單理解為,當一個企業有一筆3個月後應收或者應付的外幣貨款時,我們假設這筆應收或應付的貨款為100萬美元;先以應收來說,這就意味著我今天要付出100萬美金對應的人民幣來換取3個月後的100萬美元,假設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是1:6.5,那麼我今天就要付出價值650萬人民幣的產品。三個月後,美元對人民幣的價格會出現上漲或者下跌這兩種情況,如果匯率上漲(即人民幣貶值),從原來的1:6.5漲到了1:7,此時我原本付出的650萬人民幣的產品,在三個月以後,可以獲得100萬美元的付款,而此時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為1:7,那就意味著我將獲得的700萬人民幣貨款,因為匯率的波動我多獲得了50萬人民幣。
另外一種情況是,前提同樣是三個月後100萬美元的應收貨款,但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由原來的1:6.5變成了1:6,那麼在三個月後我收到100萬美金的貨款後,我只能兌換到600萬人民幣,但我這批產品的價值是650萬人民幣,於是我就虧損了50萬人民幣。問題出來了,我該如何規避這個匯率可能給我帶來的損失呢?那麼這時我們就可以引入套期保值的這個工具了,我可以選擇在外匯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即我在簽訂合同之日起在外匯市場上以1:6.5的匯價賣出價值100萬美元的期貨合約,直到合同到期我再以當時的匯價1:6進行平倉,則我在外匯市場上可獲得的盈利為:100萬*(6.5-6)=50萬,這樣我因為匯率的降低,而產生的50萬損失就可以在外匯市場上通過做空美元對人民幣來對沖。
再來看應付,當一個公司買了一批貨,三個月後需要付出100萬美元給供貨方,在合同簽訂時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為1:6.5,即三個月後我只需付出650萬人民幣即可,如果三個月後匯價由原來的1:6.5漲到了1:7,那麼合同到期時,我需要用700萬人民幣才能換到100萬美元,這樣我就多付出了50萬。同樣這個時候我可以在合同簽訂時,在外匯期貨市場買入100萬的期貨合約,並在三個月後平倉,那麼我在外匯市場將獲得50萬的盈利,那麼這部分的盈利就可以對沖掉我因匯價變動而損失的部分。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外貿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必然要承擔一定的匯率所造成的成本上升的情況,尤其在外匯市場波動比較大的時期,如近期離岸市場人民幣價格的大幅度波動,勢必會給外貿企業增加很多貿易成本,那麼如何減少和降低匯率波動給企業經營帶來的影響呢?這就需要企業適時、有效、科學的利用好金融市場的一些對沖工具,來降低這些貿易成本。
9. 企業主要是做外貿出口的,要怎樣做外匯套期保值
「對沖」又被譯作「套期保值」、「護盤」、「扶盤」、「頂險」、「對沖」、「套頭交易」等。早期的對沖是指「通過在期貨市場做一手與現貨市場商品種類、數量相同,但交易部位相反之合約交易來抵消現貨市場交易中所存價格風險的交易方式」(劉鴻儒主編,1995)。
早期的對沖為的是真正的保值,曾用於農產品市場和外匯市場 。套期保值者(hedger)一般都是實際生產者和消費者,或擁有商品將來出售者,或將來需要購進商品者,或擁有債權將來要收款者,或負人債務將來要償還者,等等。
這些人都面臨著因商品價格和貨幣價格變動而遭受損失的風險,對沖是為迴避風險而做的一種金融操作,目的是把暴露的風險用期貨或期權等形式迴避掉(轉嫁出去),從而使自己的資產組合中沒有敞口風險。
比如,一家法國出口商知道自己在三個月後要出口一批汽車到美國,將收到100萬美元,但他不知道三個月以後美元對法郎的匯率是多少,如果美元大跌,他將蒙受損失。為避免風險,可以採取在期貨市場上賣空同等數額的美元(三個月以後交款),即鎖定匯率,從而避免匯率不確定帶來的風險。對沖既可以賣空,又可以買空。
如果你已經擁有一種資產並准備將來把它賣掉,你就可以用賣空這種資產來鎖定價格。如果你將來要買一種資產,並擔心這種資產漲價,你就可以現在就買這種資產的期貨。
由於這里問題的實質是期貨價格與將來到期時現貨價格之差,所以誰也不會真正交割這種資產,所要交割的就是期貨價格與到期時現貨價格之差。從這個意義上說,對該資產的買賣是買空與賣空。
那麼什麼是對沖基金的「對沖「?不妨舉出對沖基金的鼻祖Jones的例子。Jones悟出對沖是一種市場中性的戰略,通過對低估證券做多頭和對其它做空頭的操作,可以有效地將投資資本放大倍數,並使得有限的資源可以進行大筆買賣。
當時,市場上廣泛運用的兩種投資工具是賣空和杠桿效應。Jones將這兩種投資工具組合在一起,創立了一個新的投資體系。他將股票投資中的風險分為兩類:來自個股選擇的風險和來自整個市場的風險,並試圖將這兩種風險分隔開。他將一部分資產用來維持一籃子的被賣空的股票,以此作為沖銷市場總體水平下降的手段。在將市場風險控制到一定限度的前提下,同時利用杠桿效應來放大他從個股選擇中獲得的利潤,策略是,買進特定的股票作多頭,再賣空另外一些股票。
通過買進那些「價值低估」的股票並賣空那些「價值高估」的股票,就可以期望不論市場的行情如何,都可從中獲得利潤。
因此,Jones基金的投資組合被分割成性質相反的兩部分:
一部分股票在市場看漲時獲利,另一部分則在市場下跌時獲利。
這就是「對沖基金」的「對沖」手法。盡管Jones認為股票選擇比看準市場時機更為重要,他還是根據他對市場行情的預測增加或減少投資組合的凈敞口風險。由於股價的長期走勢是上漲的,Jones投資總的說來是「凈多頭」。
加入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權以後會怎麼樣?
不妨再舉個例子。如果某公司股票的現價為150元,估計月底可升值至170元。傳統的做法是投資該公司股票,付出150元,一旦獲利20元,則利潤與成本的比例為13.3%。但如果用期權,可以僅用每股5元(現股價)的保證金買入某公司本月市場價為150元的認購期權,如果月底該公司的股價升至170元,每股帳面可賺20元,減去保證金所付出的5元,凈賺15元(為簡便計,未算手續費),即以每股5元的成本獲利15元,利潤與成本的比率為300%,如果當初用150元去作期權投資,這時賺的就不是20元,而是驚人的4500元了。
可見,如果適當地運用衍生工具,只需以較低成本就可以獲取較多利潤,就象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在遠離支點的作用點以較小的力舉起十分靠近支點的重物。金融學家將之稱為杠桿效應。這種情況下,假如說不是為了避險(也就是實際上不對沖),而純粹是作市場的方向,並且運用杠桿來進行賭注,一旦做對了,當然能獲暴利,不過風險也極大,一旦失手損失也呈杠桿效應放大。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基金(LTCM)用自有資金22億美元作抵押,貸款1250億美元,其總資產1200多億美元,它所持有的金融產品涉及的各種有價證券的市值超過一萬億美元,杠桿倍數達56.8,只要有千分之一的風險就可遭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