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期貨天道鬼穀子
㈠ 鬼穀子講順應天道,根據道的變化去變化,用天道推算興亡成敗,是真的嗎
根據天道的變化,去推演興亡成敗,這事必須有很高深的道,所以不是普通人能夠學兩天書里的東西就可以,自以為什麼都知道了,現在我們古代人學習的東西已經都失傳了,只有真正會的一些東西才能算出,中國三四千年了,也才出現了一個鬼穀子,你就可想知道,出現一個得到的高人有多難?
㈡ 天道金融鬼穀子直播室靠譜嗎
裡面的老師很專業
㈢ 鬼穀子的哲學思想
《鬼穀子》思想學說之所以能在百家爭鳴戰國時期獨樹一峽,不僅在於他的與眾不同的縱橫理論,更在於他以「道」為理論依託,將其思想學說提升到哲學的高度。在書中鬼穀子的哲學思想對老子道家思想進行了吸收並有進一步的突破發展,運用到實踐領域,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先秦時代的文獻中常有提及「天道」、「人道」等概念,而首先將「道」提到一個哲學范疇高度的是老子,將「道」視為宇宙之本,將陰陽作為化生萬物之因。「道者萬物之奧」(六十二章)[|],這里的「奧」,有蔭蔽,隱藏的意思,即道是萬物藏身之所,是萬物生長的庇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2]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產生原始混沛的氣,再產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又產生中和之氣,陰陽二氣與其作用產生的中和之氣產生萬物。萬物都有陰陽二氣,互相沖擊滲透成為和氣。之後的《莊子》也繼承了這一思想:「夫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知北游》)13]天無「道」則不高,地無「道」則不廣,日月無「道」則不行,萬物無「道」則不能昌盛,世間萬物都由「道」來決定。
從本體論的進路來看,《老子》和《莊子〉〉的「道」皆是是萬物之所以為萬物的形而上的根據,《鬼穀子》也是如此,《本經陰符七術》雲:「道者,天地之始也,一其紀也」 [4]首先就說道是天地宇宙的本源。紀,綱紀,「一其紀」就是一是道的綱紀,是由道產生的萬物的總原理。接著又說:「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 [|] 「一其化端」,一是化萬物的開端,認為「道生一」並非常重視「一」的作用,這點與老莊的「道」相合,《老子》的「道」有時也用一表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三十九章)【2]。《莊子》中也有相同論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天地》)13]。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鬼穀子》的宇宙生成模式,即道生一,一化氣,氣生天地而後有萬物,這與《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即道生成一,一生成陰陽二氣,陰陽交互生成天地萬物的宇宙生成模式也是十分相近的。 上段引文提到道是「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的,陶弘景注曰:「言天道混成,陰陽陶鑄,萬物以之造化,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宏厚,莫見其形,至於化育之氣,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狀貌詰,不可以名字尋,妙萬物而為言,是以謂之神靈」 [4]因此《鬼穀子》的道無形無名,不可被感知,《本經陰符經》篇又雲「神道混純為一,以變論萬,說義無窮」 [5]是說道神妙混純莫測,在《反應》篇中也有相關描述「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6]。這些說到底都是對老子道論思想的吸收和利用。《老子》雲:「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名之曰大。」(二十五章)【7】又「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是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十四章)丨8]。道不是現象,具有無形無名,不可感知,不可言說的特點。
在《鬼穀子》中,道的另一特點是周密貴微,「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捭闔篇》)[9]。捭貴在周詳,闔貴在隱密。周詳隱秘,與道相合。又「故謀必欲周密」(《摩篇》)[1W。將「道」的范疇引入游說縱橫的謀略中,自然也必須周詳隱秘。注重細節,從微觀的角度,關注事物最細小的變化,以免招致禍患。上文介紹《鬼穀子?抵戲》篇提到「戲」有縫隙的意思,《抵戲》整篇所言都是對微小事物的防範,「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用。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 [1]。這也是老莊思想所主張的,《老子》有:「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十五章)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比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六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始於累土」(六十四章)[2]。《莊子?齊物論》有:「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3],與上面的經「經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的說法非常相似。 《老子》認為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4]。真正的修道工夫,須用減法,一步步否定減損固有的偏見思維和外部紛紛擾。老子的「無為」並非不為,什麼都不去做,而是不妄為,要依照事物的自然屬性,順其自然地作為,因此又是無不為。
《鬼穀子》繼承了老子「為道日損」乃至「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在《本經陰符經》「損兌」 一段中有雲: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兌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辭也。」有關損兌的含義,陶弘景有注:《老子》曰:『塞其兌。』河上公曰:'兌,目也』《莊子》曰:『心有眼』然則,兌者謂之以心眼察理也;損者謂減損他慮,專以心察也。」[5]
故這里的意思是指聖人用自然無為應對所得,言辭觀察與具體事情相符合。專心觀察,是為了了解事物;減少雜念,是為了堅持行動。減少雜念專心觀察之後,事情如果還是不行,聖人是不會加強辯解的。這里既提到了 「為道日損」的體道工夫,又與《老子》的「聖人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二章)的思想相契合。而對「無為」之強調,《鬼穀子》中也時有體現,認為謀略「無為而貴智」(《謀篇》),真人「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聖人「以無為待有德」「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養志「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本經陰符經》);「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捭闔》) 。
在道之「無為」的基礎上,《鬼穀子》與《老子》都有著『『不爭」的思想。《老子》認為水與道相似的原因在於「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1];《鬼穀子》則是將「不爭」的思想運用到為政治國、軍事戰略之中,這一點在《摩》篇中有著最集中的體現:「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主持政事總有成績的人,積累德政,人們安居樂業,不知道是誰給了他們利益;積累善政,人們都去做,不知道是為什麼。指揮戰爭常常勝利的人,通常不爭取什麼,不耗費資材,老百姓不知道為什麼歸服他,為什麼害怕他。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明。《老子》在行軍作戰方面中也有「不爭」的論斷:「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六十八章)[2] 《老子》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3],人們效法大地勞作繁衍,大地效法上天孕育萬物,上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即尊重事物的自然規律,順其自然,順應天地四時之變化。《鬼穀子?持樞篇》雖然殘存簡賅,但寥寥數句,也表達出順應天地四時的觀點。「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故人君亦有天樞,生養成藏,亦復不別干而逆之。逆之,雖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綱也。」⑷這體現的是中國古代「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思想: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春天生發、夏天茂盛、秋天收獲,冬天蔽藏,這是自然的運行之道,自然界的都要遵循這一根本法則,違背他就會自取滅亡。
上面的「正」字,陶弘景注曰:「言春夏秋冬四時運用,不為而自然也。不為而自然,所以為正也」《莊子?德充符》言:「受命於天,惟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 [1],正生即正性,正」是標准或法則。這里都是告誡世人做一切事都要要依循自然規律,效法自然 。
㈣ 何為天道何為人道是鬼穀子的縱橫捭闔之策還是商君萬古法聖抑或儒家墨家
「天道」的字面含義是天的運動變化規律。世界必有其規則,是為天道。所謂天道,即萬物的規則、萬物 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規則。
多層含義:
1、猶天理,天意。
2、指自然界變化規律。
3、指顯示徵兆的天象。
4、氣候,天氣。
5、時光,時候。
6、局勢,形勢。
7、佛教所說六道之一。
國學范疇「天道」 (一)相關出處
盤古有訓:「縱橫六界,諸事皆有緣法。凡人仰觀蒼 天,無明日月潛息,四時更替,幽冥之間,萬物已循因緣,恆大者則為『天道』」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 足。」天道的特點是「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道就是減少有餘而補充不足。
《左傳·昭公17-18年》子產曰:「天道遠,人道 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西漢人劉向《管子》中,《重令》有言:「天道之數,人心之 變。」遵循天道並得人心,戰爭一旦爆發,「戰可以必勝,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
中國古代道學中有:「修道最終之境,乃天之大道也,故為天 道」。
佛教中關於天道:「通一道,而齊萬道,此道即天道也。」感悟天道可以預知到一些事情的發展軌 跡,因為所有的事物究其根本必有同一道理,這就是所謂的殊途同歸。
(二)其他理論
天道常與人道對稱,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范疇。
中國古代哲學家大都認為天道與人道一致,以天道為本。
一些哲學家主張,天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天人互不幹 預。如荀子主 張「 明於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應「制天命而用之」。
另一些哲學家則認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應的,天象的變化是由人的善惡引起的,也是人 間禍福的預兆。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還有一些哲學家認為天道具有某種道德屬性,是人類道德的範本,天道是人類效法的對象。
佛教中關於天道,認為因為自身的原因,只有用自然的方式,來感悟天道,通過模仿一些接近天道的 東西,來實現感悟天道的目的。而對天道充分的理解後,便可以永存於世。具體感悟天道地方法有很多,比如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的構成,模仿一些自然渾然 天成的軌跡。
其他言論:天道者,感悟萬物的規律所形成的大意,可信,不可全新。以人類的眼光來看,世間萬物 能掌握的事物太少了。所謂天道者,多看不言,言者即為墮落,對於世間情感糾集者,是不能察覺的,天道看到與否都跟這個世界沒有關系。世界本無顏色,每個人 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世界,才有了感情,有了顏色。
㈤ 求鬼穀子的外交理論和對外交的貢獻
戰國時期的外交,主要是指在周王朝下的各諸侯國外交。從理論上講,還是在周王朝天下的內部外交。
《鬼穀子》一書,集中反映了鬼穀子的思想學說。然而鬼穀子學說主要是圍繞著「說事」、「謀事」和「成事」等三個方面,對游說學的理論和實踐,展開分析、論證和總結。其中「說事」是游說的載體;「謀事」是游說的核心;「成事」則是游說的結果。因此後人都將《鬼穀子》學說,視為「說辨」和「謀略」的精典理論。
至於鬼穀子的外交理論和對外交的貢獻,是現代人對鬼穀子學說的發掘和附會,而並非是鬼穀子作書的本義。從外交的角度來解讀《鬼穀子》學說,最早源於日本人大橋武夫。他在所著的《鬼穀子》一書中,第一次從外交角度來解讀鬼穀子學說的理論。而台灣的南懷瑾,則將西方外交家基辛格博士七十年代的外交風格,與戰國策蘇秦的穿梭於諸侯六國的功績聯系起來,由此而發掘出了鬼穀子的外交理論。
㈥ 天道金融鬼穀子直播室怎麼樣
老師專業,喊單率不錯。我自己不懂,就跟著老師的單做,賺了不少了。
㈦ 先秦時期的鬼穀子究竟是何方神聖他師從何處
鬼穀子,姓王名詡, 先秦時期最神秘的人人物,只有其名,不見其更多的資料。他被後世尊稱為“謀聖”是當時著名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因隱居在雲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他被上天賜予通天徹地的智慧,深諳自然之規律,天道之奧妙。而這些有限的資料都是根據其所著的《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作品以及《史記》中的一筆帶過,重點是他的學生太厲害了,隨便拿出一個都能讓當時的國家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後世才猜測他有經天緯地之術,而他從來都有參與到任何的社會活動中。那麼鬼穀子到底是何方神聖,他的老師又是誰呢?
因此,正因為其神秘,才有這么多的傳奇,而且探究不出個所以然。
㈧ 鬼穀子講,用天道,去推算人的生死去留,萬物的表裡,天下的興亡成敗,是真的嗎
俗話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民心者失去天下,所以天道酬勤,表明一個王朝的興衰!!!望你採納
㈨ 鬼穀子中的捭闔術如何理解
鬼穀子的「捭闔術」,是依據自然之道、陰陽之變化,而總結出來的「看人、識人、用人」之術。方法有些詭異,效果卻很奏效。戰國時期,蘇秦、張儀的合縱連橫之術大行其道,所依據的就是鬼穀子的「捭闔術」,蘇秦、張儀也是鬼穀子的弟子。
在通過「捭闔術」識人的試探之後,對於和自己「志同道合、意見一致」的人,可以「開而示之」,也即敞開自己的內心、說出自己的想法;對於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意見相左」的人,就要「闔而閉之」,也即不露聲色、不置可否,以免被人看穿或抓住把柄。
(9)國際期貨天道鬼穀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鬼穀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周朝衰微,無實際控制能力,中原各國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各國間戰爭日益加劇。根據許倬雲編寫的統計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沒有戰爭。
各國之間的競爭,也間接帶動了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於是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應運出現了,這就是士。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方面,地位雖然較低,但很多是有學問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學者,有的是政治、軍事的傑出人才。
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或科學家。由於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
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鬼穀子是當時的縱橫家,也是活躍於外交舞台上的名士張儀、蘇秦的老師,俗稱「鬼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