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期貨幣供應量分析
① 急求美國近十年內貨幣供應量數據(M0,M1,M2)
彭博或者路透客戶端上都有詳細數據
② 求1921~2011年美國貨幣供應量
1792年,美元在北美十三州形成了貨幣區,美國在當時只是一個擁有400萬人口的國家。
19世紀末,它已變成世界上最強大國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的經濟總量大於其餘三個最大的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甚至它們的總和,這使得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
1917年的美金1元
1934年的美金100元
1934年的美金10萬元面額(只作為聯邦儲備銀行之間的結算券)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國家的黃金流入美國購買戰爭用品。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將這些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導致了通貨膨脹。
從1914年到1920年美國的價格水平翻了近一倍。後來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決定治理通貨膨脹,試圖使價格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接下來是便一段通貨緊縮時期,價格水平在1920年一年內便從200降到140,下降了30%,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通貨緊縮。
雖然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擁有保障國際貿易和信貸安全,方便生產成本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風險的優點。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然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貨幣體系更是亂成一團。為了解決這種混亂的狀況,1943年,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和英國財政部顧問凱恩斯分別從本國利益出發,設計戰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提出了兩個不同的計劃,即「懷特計劃」和「凱恩斯計劃」。
「懷特計劃」主張取消外匯管制和各國對國際資金轉移的限制,設立一個國際穩定基金組織發行一種國際貨幣,使各國貨幣與之保持固定比價,也就是基金貨幣與美元和黃金掛鉤。會員國貨幣都要與「尤尼它」保持固定比價,不經「基金」會員國四分之三的投票權通過,會員國貨幣不得貶值。而「凱恩斯計劃」則從當時英國黃金儲備缺乏出發,主張建立一個世界性中央銀行,將各國的債權、債務通過它的存款賬戶轉賬進行清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義大利已經投降,德國在東線轉為戰略防禦,日本已經失去了在太平洋地區進行大規模戰役的能力,它們的國內經濟更是接近崩潰;而英國和法國的經濟實力在戰爭中也遭受嚴重破壞;蘇聯的狀況也同英法一樣,第三個五年計劃還未完成就遭到納粹德國的侵略;1945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佔全部資本主義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0%,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約佔世界黃金儲備的59%,相當於整個自由世界黃金儲備的3/4,這使它登上了自由主義世界盟主地位。在這種形勢下,二戰後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4個同盟國在英國和美國的組織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村(Bretton Woods)一家旅館召開了730人參加的「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這種優勢地位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首先,它使美國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舉債,但其償還債務卻是不對等的或者乾脆是不用負責任的。因為它向別國舉債是以美元計值的,它可以讓印鈔廠毫無節製得加印美元,即便造成美元貶值,也能減輕其外債負擔,又可刺激出口,改善其國際收支狀況。此外,由於美經濟實力雄厚,投資環境比較穩定,在美投資能帶來較多利潤,因此,許多人都想在美投資。而大量流通性美元資金的到來,使其利率下降,彌補財政赤字的成本得到壓縮。另外,在通常情況下,當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一般要進行經濟政策的調整。而美國卻不必這樣做。因為美元是國際貨幣,當美國出現外貿逆差時,美政府可通過印刷美鈔來彌補赤字,維持國民經濟的平衡,而將通貨膨脹轉嫁給其他國家。這正是戰後的美國雖經歷了數十年的高額財政赤字卻依然能保持經濟狀況穩定的主要原因。
再有,還可以使美國獲得巨額的鑄幣稅。鑄幣稅原是中世紀西歐各國對送交鑄幣廠用以鑄造貨幣的金、銀等貴金屬所徵收的稅;後來指政府發行貨幣取得的利潤(等於鑄幣幣面價值與鑄幣金屬幣價的差額)。在金本位崩潰之後,以紙幣為基礎的信用本位取代了金本位;美元代行國際貨幣職能,給美國帶來了巨大利益。當一張毫無價值可言的紙幣被國家印製出來時,鑄幣稅就等於這張紙幣所能購買到的社會產品價值,中間的差額即為美國的「鑄幣稅」。
根據美國國家安全局1994年公布,全世界美鈔流通量為3500億元,l/3在美國境內流通,2/3在外國流通。紐約聯儲局報告稱,在2002年末,在市面流通的6,200億美元貨幣中,有大約55%到60%,即3,400億到3,700億美元左右是在美國以外地區流通的。根據聯邦儲備體系最近的估計,在所有流通的美元中,大約三分之二為美國境外持有。目前在全世界流通的美國貨幣總額已達將近7000億美元。僅在1989到1996年3月間,流到俄羅斯和阿根廷的美鈔就分別達到了440億和350億美元。而美國印製一張1美元鈔票的材料費和人工費只需0.03美元,卻能買到價值1美元的商品,美國由此得到每年大約250億美元的巨額鑄幣稅收益,二戰以來累計收益在二萬億美元左右。
但是由於二戰時的通貨膨脹、二戰後的通貨膨脹、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時期的通貨膨脹、以及兩次通貨膨脹間的另一輪通貨膨脹,使美國價格水平在1934年到1971年間上漲了2倍,同時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保持黃金的美元比價不變,高估美元,低估黃金。這時各國央行開始儲備黃金,將手中的美元兌換成黃金以增加它們的儲備。1948年,美國擁有全世界70%的貨幣性黃金儲量也就是7億盎司。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的惡化,在20世紀50年代與60年代 ,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願的價格。歐洲由於越南戰爭產生了一股反美情緒,法國帶頭把所有的順差以黃金的形式進行儲備。於是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48年的7億盎司降到1970年的2億5千萬盎司,有一半以上將近三分之二黃金儲備流失了,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1971年出現了「美元危機」,從60年代到70年代,爆發這樣的美元危機就達11次之多。盡管美國政府為挽救美元採取了許多應急措施,都未能奏效。美國經濟衰退、資本大量流失、美元在全世界泛濫成災。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美元失去了其等同黃金的特殊地位。
③ 1980年到2011年美國廣義貨幣供應量數據是多少
1980-2012 美國m2 money stock
圖表在這里:
http://research.stlouisfed.org/fred2/series/M2/
數據在這里:
http://research.stlouisfed.org/fred2/data/M2.txt
④ 美國及德國基礎貨幣供給量
2011年美國的monetary
base
是
$2,150,000,000,000
2012年歐盟的M3是9.880.000.000.000歐元
(沒找到德國自己的,因為德國屬於歐盟)
⑤ 舉例說明美國政府如何調控貨幣流通量
在美國,貨幣政策調 控工具不僅包括眾所熟悉的「三大法寶」——公開市場操作、 貼現與 再貼現、存款准備金率,而且還包括專門針對資本市場貨幣流通量的 調節要素——證券投資透支比率,形成美聯儲四大貨幣政策調節工 具。它表明,美聯儲通過對貨幣總量和信用總量調控的貨幣政策,在 促進經濟增長和控制通貨膨脹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貨幣政策調控的目標,是要保持經濟發展、物價穩定、充分就 業和國際收支平衡所需要的貨幣流量和信用流量的平衡。 而這種平衡 通常通過影響金融機構儲備水準來實現。(1)公開市場操作——通過 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政府債券,來影響貨幣總量和信用總量,並影響貨 幣儲備量和貨幣基礎。(2)貼現率——以影響儲蓄機構使用資金的成 本,來影響貸款和投資活動,進而影響貨幣基礎。(3)存款准備金率 ——其變化會影響貨幣乘數。(4)證券投資透支比率——其變動直接 影響證券市場的投資活動。早期,貼現政策是美國調節貨幣和信用流 量的主要工具;後來,美國不斷運用其它調節工具,但一旦發現公開 市場操作與存款准備金率的功能相一, 且前者在實際調節中更具有彈 性,而後者的「剛性」易導致直接的貨幣供應減少、出現經濟不景氣 和伴隨高失業率時,1990 年 12 月,美聯儲取消了對所有定期存款的 存款准備金要求,在 1992 年 4 月,也將活期存款的存款准備金率從 12%降到了 10%。加拿大、瑞士、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乾脆完全取 消了所有存款准備金的要求。 公開市場操作成為現代金融體系發達國 家中最重要的一個貨幣政策工具
⑥ 求美國最近5(2008-2013)年至今的貨幣供應量M0,M1,M2。發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已發,很難找的,等分
⑦ 英國、美國、日本貨幣供給統計口徑是如何統計的
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統計口徑: 所謂貨幣供給量,是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居民個人持有的現金和存款總量。貨幣供給量是一個存量概念,是指某一時點上的貨幣供給量,通常所謂的貨幣供給量都是指這一含義。貨幣流量則是指按一定時期計算的貨幣周轉總數,貨幣所完成的交易量總和。貨幣流量的大小等於貨幣供給量乘以貨幣流通速度。根據貨幣流量大小和時間計算貨幣的統計口徑。
⑧ 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和美國的貨幣供應量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首先談談什麼是貨幣供應量(英文Monetary Aggregates) :它是計算具有不同變現能力的貨幣數量,表現貨幣總體結構的指標。
貨幣供應量構成如下:
M0---現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非支票性儲蓄存款
M3---M2+私有機構和公司的大額定期存款
L----M3+各種有價證券
在這三個層次中 ?
M。與消費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
M1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松緊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流動性僅次於M。;
M2流動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通常所說的貨幣供應量,主要指M2;
M3貨幣供應指標,是一個衡量貨幣供應的主要指標,它包括鈔票,硬幣,活期存款和4年期的定期存款,即 M3=M2+其他金融機構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歐洲央行用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幅度來衡量通脹的壓力。通過考察不同層次的貨幣對經濟的影響,以從中選定與經濟的變動關系最密切的貨幣資產,作為中央銀行控制的重點,有利於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並及時觀察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央行對M3每年設一個增長目標范圍,高於范圍的M3增長引起通脹擔憂。
政府是不發放貨幣的
政府是 為央行發行的貨幣提供信用擔保
相應的獲得鑄幣稅收入 但是鑄幣稅收入是隱形的 他是通過政府指令央行替他償還國債來沖銷的。
央行向社會發放貨幣 大致有:印鈔廠印發的現金紙幣 資本項目下的票據和銀行券發行
M0=流通中現金
M1=流通中現金+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轉帳信用卡存款)
M2=M1+非交易用存款(儲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其他貨幣性短期流動資產(國庫券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
M0流通中的現金量作為最窄意義上的貨幣
M1反映了社會的直接購買能力,商品的供應量應和M1保持合適的比例關系,不然經濟會過熱或蕭條.
M2反映了現實的購買力,也反映了潛在的購買力,研究M2,特別是掌握其構成的變化,對整個國民經濟狀況的分析,預測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M1 是狹義貨幣供應量, M2 是廣義貨幣供應量; M1 與 M2 之差是准貨幣。
中美兩國的區別:
在薩繆爾森的《宏觀經濟學》中M1=現鈔+支票;M2=M1+儲蓄存款。而在英國的銀行體系中還有M0、M3等項目。根據我們國家統計局的公開資料,我國是以M0、M1、M2為框架體系。其中貨幣總量:M0、M1、M2。
M0=流通中現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其他存款。
毫無疑問,我們是模仿國外的所謂現代銀行管理、統計體系設立的M系統。但我們多年了的M系統僅僅是模仿,而沒有實際經濟意義。
比如,中美兩國的M系統,若M1數值相同,則美國的有實際經濟意義的現鈔就是M1,而中國有實際經濟意義的現鈔則要遠遠小於M1。這個差別使中國經濟單位沒有足夠的流通貨幣,而美國相對於中國則有充裕的貨幣。
造成這個差別的原因在於,中國的支票不能直接兌換成現鈔,盡管它是貨幣。
再比如在M2項目下,若M2相同,則中國的儲蓄額很大,但流通的、有實際經濟意義的貨幣卻很少,因為中國的M2被高額儲蓄佔掉了,而美國卻幾乎全部是M1(美國儲蓄率很低)實際也就是全是M0,即決大部分是現鈔,市場有經濟意義的貨幣充足。而中國卻是市場嚴重缺少有實際經濟意義的貨幣。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一直傾向於使用M2來調控貨幣的原因。
中國金融界無論是理論家還是主管部分一直有一個非常固執和愚蠢的見解,認為美國人不儲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美國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飯、養老等支付,這些支付同樣需要持有貨幣存量,那麼為什麼美國的儲蓄率很低呢?其實既不是美國人不儲蓄,也不是美國人沒有錢,而是這些貨幣存量不在儲蓄項目下,而是在支票項目下,即在M1項目下。
因此,同樣的M2、M1、M0水準,美國的M體系有大量的具有實際經濟學意義的貨幣,而中國則是嚴重貨幣短缺。
如果中國金融改革僅僅改變這個M系統,則中國實際有經濟學意義的貨幣就將增加十萬億以上(儲蓄轉成支票,支票可自由兌換現鈔),而貨幣總量卻不需要任何改變。
⑨ 請教一下哪裡著可以查到美國的貨幣供給量~~
http://www.economy.com/freelunch/fl_dictionary.asp?m=34174038-A1EF-4C70-9374-59144B50A3F5&h=H00200014&f=0&c=undefined
這個網站可以查到所有的美國數據。而且是免費的。要注冊一個賬號,我有,如果只是偶爾要一下,我可以幫你
⑩ 貨幣供應量的中美對比
我國從1994 年三季度起由中國人民銀行按季向社會公布貨幣供應量統計監測指標。參照國際通用原則,根據我國實際情況,中國人民銀行將我國貨幣供應量指標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M0:流通中的現金;
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
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外幣存款+信託類存款;
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存單等。
M4:M4=M3+其它短期流動資產。
其中,M1 是通常所說的狹義貨幣量,流動性較強,是國家中央銀行重點調控對象。M2 是廣義貨幣量,M2與M1的差額是准貨幣,流動性較弱;M3 是考慮到金融創新的現狀而設立的,暫未測算。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的宏觀調控作用日益明顯。作為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中國人民銀行,其貨幣政策的最終目的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這一轉變意味著,中央銀行分析和判斷經濟、金融運行趨勢,調整及實施貨幣政策的分析指標體系將發生明顯轉變。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人民銀行的宏觀調控要從總量調控與結構調整並重轉向以總量控制為主。
所謂控制總量,就是要控制整個銀行系統的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必須與經濟增長相適應,以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分析某一階段各個層次的貨幣供應量是否合理,必須與當時的經濟增長幅度相聯系,與貨幣流通速度相聯系。通常來講,衡量貨幣供應是否均衡的主要標志是物價水平的基本穩定。物價總指數變動較大,則說明貨幣供求不均衡,反之則說明供求正常。
從這個意義上講,貨幣供應量亦是一個與普通百姓有關聯的經濟指數,它的多與少、量與度,影響國民經濟的運行速度,決定手中貨幣的幣值。 美國自70 年代以後,面對各種信用流通工具不斷增加和金融狀況不斷變化的現實,先後多次修改貨幣供應量不同層次指標。到80 年代,公布的情況是:
M[1A]=流通中的現金+活期存款
M[1B] = M[1A]+可轉讓存單+自動轉帳服務存單+信貸協會股票+互助儲蓄銀行活期存款
M2 = M1B+商業銀行隔夜回購協議+歐洲美元隔夜存款+貨幣市場互助基金股票+所有存款的儲蓄存款和小額定期存款
M3 = M2+大額定期存單(10 萬元以上)+定期回購協議+定期歐洲美元存款
L = M3+銀行承兌票據+商業票據+儲蓄債券+短期政府債券
而日本的貨幣量層次劃分又不同於美國,中央銀行控制重心也有很大差異。其劃分方法為:
M1=現金+活期存款
M2 = M1+企業定期存款
M1 + CD = M1+企業可轉讓存單
M2 + C = M1+定期存款+可轉讓存單
M3 = M2+CD+郵局、農協、漁協、信用組合、勞動金庫的存款+信託存款
以上美國和日本對貨幣量層次的劃分,既考慮了貨幣的流動程度,同時也充分顧及本國金融體制、金融結構、金融業務的狀況。
准貨幣供應量=M2-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