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達國際期貨高級顧問陳凱
Ⅰ 抗日名將陳凱榮
陳凱榮,畢業於南省立第一中學,於1907年出生於廣南縣珠琳鎮,逝世於1987年。
1925年雲南省立第一中學高中畢業,成績優良,被留校任教,不久投筆從戎,考入雲南講武學校第十九期步科,1927年畢業分在滇軍胡若愚部,適龍雲同胡若愚、張汝驥為爭奪雲南政權混戰,陳在戰斗中手臂負傷,轉到成都治療。
從1932年起,即在桂系部隊任下級軍官。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7軍172師102團第1營營長,參加了「八一三」淞滬戰役,奉命率部在蘊藻浜阻擊從吳淞口進犯的日軍,激戰8天,腿部重傷。
1949年初,調任整編第125軍少將軍長。在國民黨軍大勢已去、即將崩潰時,華中「剿總」司令長官白祟禧命令陳凱榮炸毀衡陽大橋,向雷州半島撤退保存實力,陳未執行命令,於同年12月5日率部2萬餘人在廣西橫縣百合圩向人民解放軍投誠,並參加了解放海南島戰斗。此後,在廣西軍區、武漢軍政大學直屬總隊學習,後因左的錯誤路線影響,曾被錯處。1983年被任命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秘書,1984年,由廣州軍區給予徹底平反,後移居廣西柳州,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柳州市政協常委、民革廣西自治區顧問。1987年9月8日病故,享年80歲。
Ⅱ 大家好 ,我叫陳凱鋒 ,我想起一個英文名字
Conrad
大膽而聰明的顧問
這個咋樣,跟你名字首字母剛對上。。。。
Ⅲ 成鎧甲的主要貢獻是什麼,和陳凱佳,一個領域的貢獻的科學家還有誰
屠呦呦、袁隆平等人獲得「共和國勛章」榮譽,這 8 位獲得者在各自的領域都做出了怎樣的成就?
事件背景
經中共中央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將於 9 月 29 日上午 10 時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於敏
於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生,2019年1月去世,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全國勞動模範」「改革先鋒」等稱號。
申紀蘭
申紀蘭,女,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順人,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積極維護新中國婦女勞動權利,倡導並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改革開放以來,她勇於改革,大膽創新,為發展農業和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老區經濟建設和老區人民脫貧攻堅作出巨大貢獻。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改革先鋒」等稱號。
孫家棟
孫家棟,男,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4月生,遼寧復縣人,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科技委主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總設計師,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作出卓越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改革先鋒」等稱號。
李延年
李延年,男,漢族,中共黨員,1928年11月生,河北昌黎人,原54251部隊副政治委員。1945年參加革命,先後參加解放戰爭、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戰役戰斗20多次,是為建立新中國、保衛新中國作出重大貢獻的戰斗英雄。離休後,他初心不改、鬥志不減、本色不變,積極弘揚革命優良傳統,充分展現了一名老革命軍人、老戰斗英雄的光輝形象。榮立特等功1次,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一級英雄」稱號,榮獲解放獎章和勝利功勛榮譽章。
張富清
張富清,男,漢族,中共黨員,1924年12月生,陝西洋縣人,中國建設銀行湖北省來鳳支行原副行長。他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沖鋒在前、浴血疆場、視死如歸,多次榮立戰功。1955年,他轉業後主動要求到湖北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60多年來,他深藏功名,埋頭工作,連兒女對他的赫赫戰功都不知情。榮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戰斗英雄」稱號兩次。
Ⅳ 樂善好施的陳凱希有什麼事跡
在馬來西亞乃至東南亞的華人和華裔社會,提起陳凱希,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陳凱希有這么大的知名度,一方面與他的傳奇經商經歷有關,另一方面就是由於他樂善好施,做了很多實事。
陳凱希的財富來之不易。他祖籍中國福建,幼時家境貧寒,讀到初中二年級就輟學打工。他在膠園割過膠,在罐頭廠削過菠蘿,還擺過地攤,修過自行車。1965年2月13日,陳凱希作為政治犯被關進監獄,在獄中一蹲就是8年。
出獄後,陳凱希一貧如洗,連糊口都難。有人勸他打工或是擺個地攤維持生計,他看到馬來西亞已進入和平與發展經濟時期,認為是投身經濟領域的好機會。
可是,兩手空空,要想在商海中闖盪,談何容易!陳凱希找到幾個當時人稱所謂「左仔」的朋友,各人分頭募股,一共募集了80個小股東,湊了16萬林吉特(馬來西亞貨幣名稱),在馬來西亞西海岸的小縣城巴生開設了一個小店。小店以經營中國貨為主,其中包括葯酒。
小店經營葯酒起步並不順利,第一年就虧了本。股東們紛紛提出退股。陳凱希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繼續堅持創業。終於時來運轉,不久,他們取得了蠶蛾公酒的專營權。這時,小店已正式改名為海鷗公司。公司員工按陳凱希提出的「海鷗」精神:「我們要與眾不同,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像海鷗一樣擁有毅力、勇氣,確定人生志向,努力展開雙翼高飛。」加大了宣傳力度。
在強勁的廣告宣傳和有效的市場策劃下,海鷗公司代理的中葯酒從18年前的一種年銷售幾百箱,到後來的100多種、年銷售幾萬箱,占據了馬來西亞中葯酒市場的一半以上。海鷗公司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0多家子公司、5家聯號商店、18家門市部的頗具規模的企業集團。
海鷗公司成長壯大了,陳凱希自然也發財了,成了一個有名的大亨。他沒有安於享受,而是想著回報社會。他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取自社會,用於社會。」海鷗公司從未間斷過對教育、慈善、文化團體的贊助。1991年,中國遭遇特大洪澇災害,海鷗公司先後捐助了20萬林吉特。
每年,海鷗公司搞周年紀念時,總少不了捐助社會公益這項內容。凡是社會團體搞活動、辦特刊,海鷗公司出錢為他們登廣告,贈送禮物,有時還為這些社會團體代付印刷費、代制海報,甚至派人協助賣票,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樂此不疲。
陳凱希作為海鷗集團的董事、總經理,在繁忙的經商活動中,還抽空親自參加各項社會活動。他擔任了馬中經貿總商會會長、吉隆坡及雪蘭莪中華工商會商業組主任、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顧問等一系列的社會職務。
陳凱希熱心於社會公益的捐助和支持,他認為文學、藝術、教育是一個社會走向進步、走向繁榮必不可少的重要事業。一個工商業者要忙於自己的業務,沒有時間和條件去開展這些活動,那麼出一點錢支持別人去組織這些活動,這是工商業者道義上的責任,是參與推動社會前進、活躍社會文化的具體行動。
陳凱希認為,人對錢財應該有正確的觀念。企業的利潤固然來之不易,是一分錢一分錢賺回來的,但這一分錢也是來自社會。把來自社會的利潤再用回到有意義的社會活動上面,讓大家來分享,是天公地道的。只要企業能生存、發展,就不能停止對社會的回報。
陳凱希以回報社會為己任,既支持了社會的發展進步,也為自己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贏得了企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