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期貨理查丹尼斯
1. 有對外匯傳奇人物理查德丹尼斯熟悉的嗎,詳情給透露下唄
在美國期貨市場里,理查德·丹尼斯(Richard Dennis)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多年的投機生涯中,丹尼斯出盡風頭,給人的感覺是常常可以在最低點買進,然後在最高峰反手賣空。他落單入場經常可以帶動市勢。他的成績繼續提高,平均每年都從市場賺取5000萬以上的利潤。實際上丹尼斯認為此類買賣得益不多,他積聚的巨額利潤,並非依賴准確地測中大市頂點或底部。據他估計,他本人95%的利潤來自5%的交易,他深信讓利潤充分發展的道理。他曾把自己神奇的做單方法通過培訓期貨交易員傳授出去。關於他的交易技巧我是還沒學會,樓主有興趣學的話就到嗨牛網上看下。投機大師都有介.紹的
2. 求關於金融股票某個理論的例子
在美國期貨市場里,理查·丹尼斯(Richard Dennis)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60年代末,未滿20歲的理查·丹尼斯在交易所擔任場內跑手(runner),每星期賺40美元,兩、三年後,他覺得時機成熟,准備親自投入期貨市場一試身手。他從親朋好友處借來l600美元,但因資金不足,只能在合約量較小的芝加哥買了一個"美中交易所"的席位,花去l200美元,剩下的交易本金只有400美元。對絕大多數人來說,400美元從事期貨交易,賺錢的可能性根本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在理查·丹尼斯追隨趨勢的交易原則下,就是這400美元,最終被丹尼斯像變魔術奇跡般地變成了兩億多美元。用他父親的話說:"理查這四百塊錢滾得不錯。"在成功之餘並親自培訓帶出來的十幾個徒弟,成為美國期貨市場的一支生力軍,管理的資金達數十億美元。
1978年,丹尼斯的交易成績不佳,經歷了一個調整階段。他總結出兩個原因:
1.因為當年大部分市場處於橫行狀態,假突破的市勢多不勝數,未能提供可靠的趨勢令其展露身手;
2.他脫離交易池,轉而在寫字樓遙控交易,喪失了可獲得各種信息和第一手資料的優勢。在場外遙控交易,可以同時買賣多種商品及外匯和利率期貨,長遠看來是明智的抉擇。針對環境和條件的變化,他相應地把交易策略逐漸調整為以中長線交易為主。
80年代,丹尼斯成為期貨市場叱吒風雲的人物,下單入場經常可以帶動市勢。他的成績繼續提高,平均每年都從市場賺取5000萬以上的利潤。但是1987年股災中,丹尼斯遭受重挫。旗下基金由損失近半,個人帳戶也遭同樣敗績。他的投入主要放在賣空債券上。股災後利率下調,債券沖高,雖有風險控制,但一時難以止住,所以損失慘重。對此他淡然處之。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可以不動聲色,泰然面對逆境,全無情緒上的波動。他了解"重大損失無可避免"的現實。情感波動對交易並無益處,過於關注反將影響大局。勝敗過於介懷,倒表示對自己信心不足。實際上,交易順手時他不會過分喜悅,運氣欠佳時,感情上所受的挫傷自然減弱。
1988年,理查德·丹尼斯淡出交易場,留下一座傳奇豐碑。但是在1995年他從延續成功者的格言:"從哪裡跌到就從哪裡爬起來。" 理查德·丹尼斯又重新返回市場。
筆者收集合研究了理查德·丹尼斯的操作系統和培訓"海龜"的資料,發現這些方法和理念是完全可以復制的,只要投資者能堅守原則,就一定能投資成功。
3. 查理丹尼斯寫過書籍嗎
應該寫過吧。
4. 理查·丹尼斯的成長經歷
理查.丹尼斯並不是天生就會做期貨的, 那時他還不滿21歲,還不能直接進交易所做,他父親替他站在裡面叫價,他在外面指揮。就這樣斷斷續續地做工兩年,賠了大約兩千塊錢。他滿21歲那一天,他父親鬆了一口氣說:「兒子,你自己去做吧,這一行我可是一竅不通。」剛開始賠多賺少,一月的工資還不夠一個小時賠的。1970年,趕上那年玉米鬧蟲害,很快就將400美元滾成3000美元。他本來是要去讀大學的,但只上了一周課便決定退學,專職做期貨。有一天他進了張臭單,一下子賠了300美元,心裡覺得不服,一轉方向又進了一張單,很快又賠了幾百。他一咬牙又掉轉方向再進一張,就這么來回一折騰,一天就賠掉l/3本金。那一次賠錢教訓很深刻,經歷了大起大落以後,他學會了掌握節奏:賠錢不稱心時,趕緊砍單離場,出去走走或是回家睡一覺,讓自己休息一下,避免受情緒影響而作出另外一個錯誤決定,再也不因虧損而加單或急著撈本。最困難的時候也是最有希望的時候。有時候賠了錢,最不願再琢磨市場,而往往最好的做單機會就在此時悄悄溜過。只有抓住了應有的賺錢機會,把利潤賺足,犯錯誤時才能夠賠得起。另一方面又要學會選擇最佳做單時機。理查.丹尼大概估計過,他做單95%的利潤來自5%的好單。錯過好的機會會影響成績,這正符合技術分析中常用的一句話「Let profits run, cut losses short.」讓利潤增長,迅速砍掉虧損,過濾掉一些不該進場的單子則能提高收益率。多年後,理查.丹尼斯回憶那段時光時,覺得那筆學費交得很合算,他學到了很多東西。
在1973年的大豆期貨的大升行情中,大豆價格突然沖破四美元大關,大部分盲目相信歷史的市場人士認為機不可失,大豆將像1972年以前一樣在50美分之間上落,在近年的最高位410美分附近齊齊放空,但理查.丹尼斯按照追隨趨勢的交易原則,順勢買入,大豆升勢一如升空火箭,曾連續十天漲停板,價格暴升三倍,在短短的四、五個月的時間內,攀上1297美分的高峰,理查.丹尼斯賺取了足夠的錢,並遷移到更大的舞台-----CBOT, 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
5. 理查·丹尼斯的培訓期貨交易員
理查德·丹尼斯與他的朋友威廉·厄克哈德兩人在期貨交易方面配合得天衣無縫,一同創下美國期貨史上少有的佳績,但他倆在人生哲學方面卻有很大差異。理查德·丹尼斯高中畢業後一直做期貨,是在實踐中殺出來的。威廉·厄克哈德卻是飽浸文墨,他們經常爭執不休的問題是「究竟一個成功的交易員是天生的還是練出來的?」 理查德·丹尼斯認為是可以培養的,威廉·厄克哈德則認為更多的是靠天份,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乾脆打賭驗證。為此,他們在1983底和1984年初《華爾街日報》上登尋人廣告,尋找一些願意接受訓練成為期貨交易者的人。工作條件是:交易者必須搬到芝加哥,接受微薄的底薪,如果交易賺錢可以有20%的分紅。慕名前來應聘者上千人,他們從中挑選了80人到芝加哥面試,最後選定23人從事此項訓練計劃,這23人的背景、學識、愛好、性格各不相同,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理查德·丹尼斯花了兩周時間培訓,毫無保留教授他們期貨交易的基本概念,以及他自己的交易方法和原則。他教導學生追求趨勢,先分析決定市場是多頭還是空頭,進場交易時必須做好資金管理,適當控制買賣單量,並選擇時機獲利出場。理查德·丹尼斯在亞洲參觀一家水產養殖場時發現該場繁殖烏龜很有一套,回來後一時興起稱他的徒兒們為「龜兒」。課程結束後,理查。丹尼斯給每人一個10萬美元的帳戶進行實戰練習。這些龜兒還真爭氣,在4年的訓練課程中,23名學生有3人退出,其餘20人其餘都有上乘表現,平均每年收益率在100%左右,而他付給這些學生20%的分紅就達3000-3500萬美元,其中最成功的一名學生,4年下來替理查德·丹尼斯賺了3150萬美元。名聲傳出去後許多大基金會紛紛出高薪來挖人,如今大部分「龜兒們』要麼被挖走,要麼拉出去單干,手頭都控制著上億元美金,成為期貨市場的一支生力軍。「烏龜幫」的名聲也越叫越響。結果證實理查。丹尼斯的觀點是正確的:成功的交易者是可以通過訓練與學習而得的,這無關乎聰明才智,全在於交易者的方法、原則。
市場中的大鱷們都是經過千錘百練出來的,如果在一次大的戰役中,你能完全勝出並脫身,那麼只能說是一次巧合,但這一切有勝利離不了你平時的積累,如果在第二次大的戰役中你還能完全勝出並脫身,那麼你就是在這市場中的標本英雄,這勝利不只是簡單的反映了你平時的積累,而是在時間周期,自然宇宙中有了很深的造詣。如果第三次大的戰役還能完全勝出並脫身,那麼,你就是神,因為沒有人能做到這種地步,就是當今的股神巴菲特,投機大鱷索羅斯也沒有做到,看來如果是經歷一次大的戰役的勝利並能完全脫身,那麼在一定的區域內你可能不是響當當的角色,如果經歷兩次,那麼你就是在全球來講,響當當的角色,歷史會記住這些人的。
6. 請問誰有期貨傳奇人物「理查.丹尼斯(Richard Dennis)」的照片謝謝發幾張給我,謝謝了!
崇拜的是他的技術,不是他個人的
我希望,多研究他的技術,這樣,你就能走的更遠的
希望你能走的更遠的啊
呵呵,我也是個期貨的愛好者,呵呵
7. 理查·丹尼斯的做單方法
理查德·丹尼斯成功的關鍵在於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他基本上屬於無師自通,所有的經驗和知識都是在實踐中從市場學來的。一般人賺了錢後欣喜若狂,賠了錢後心灰意冷,很少用心去想為什麼賺,為什麼賠。理查德·丹尼斯在賠錢後總是認真反思,找出錯誤所在,下次爭取不再犯。賺錢時則冷靜思考對在哪裡,同樣的方法如何用到其他市場上。這樣日積月累下來,自然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做單方法:
追隨趨勢 技術分析 反市場心理 風險控制 從第一次犯錯誤賠掉1/3本金時起,理查德·丹尼斯就學會了風險控制。一般說來,好單進場後不久就會有利潤,一張單進場後要是過了一兩周還賠錢,十有八九是方向錯了。就算回頭打平了出來,但是過了那麼長時間你可能還是錯了.進單後總要做最壞的打算,你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往往就會發生。所以要設好砍倉價位,過了價位堅決砍倉。
1978年理查德·丹尼斯決定離開交易所現場,在辦公室做單。幾年前,期貨市場還比較單一,主要是商品期貨。到70年代末,外匯、證券等期貨市場已逐步成熟。為了從更多的市場獲利,理查德·丹尼斯決定離開交易所現場,在場外做單。第一年由於不習慣,理查德·丹尼斯賠了些錢。後來他發現:第�,離場做單已沒有現場做單時那麼快捷,因此要看得比較遠,多做一些長線。其次在判斷走向方面也不大相同。在場內你可以感覺得到,比如有幾個人在市場轉向時總是錯,當你知道他們同時做多頭或空頭時(美國至今仍然採用人工叫價),你自然就會對市場的走向有較正確的判斷。離場後這方面的信息沒有了,就得想辦法另找判斷市場的依據。(對國內大部分的場外投資者來說頗有益處。)
8. 理查 丹尼斯
Toward a Moral Drug Policy.
Dennis, Richard J. (1991).
Washington, DC: Cato Institute.
Description: Wrappered, stapled, 18-page pamphlet, Cato's Letters series.
Contents: 1 essay, information on the Cato Institute.
Note: This is not primarily about psychoactive sacraments, but Dennis's approach to drug policy is grounded in a religious perspective combined with libertarian, public health, and economic elements.
Excerpt(s): Why should the clergy actively oppose the war on drugs? I can think of five good reasons firmly anchored in the Judeo-Christian ethic. First, it does more harm than the evil it aims to remove, thus failing the test of St. Augustine's just war theory. The major argument against legalization-repeated like a mantra-is that there would be a concomitant increase in the use of legal drugs and consequent addiction. ... But the poll that I commissioned showed that the fear of increased addiction is exaggerated to serve the interests of the drug warriors . Less than 4 percent of respondents said they would be very likely to try legal marijuana, and less than 1 percent would be very likely to try legal cocaine. ...
Second, the drug war ignores the proverb, "He that troubleth his own house shall inherit the wind." Unlike the Vietnam War, the drug war is a war at home. It is being waged against a people whose main fault-in addition to lack of personal discipline-is their lack of bourgeois sensibility. ... And the innocent victims of this war aren't the peasants of My Lai but infants and schoolchildren shot down in our ghettos. ...
Third, the clergy should help society to heed the biblical injunction. "Render therefore unto Caesar the things which are Caesar's; and unto God the things that are God's." Drug use may be a very bad idea, but like other bad ideas it can only be combatted through persuasion. A caesar or czar who acts as a censor usurps the role of moral arbiter. Should we defend the right to sin while encouraging voluntary repentance rather than crush moral freedom under a jackboot? Government's invasion of a sphere more properly reserved for clergy and counselors risks upsetting the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God's world and Caesar's.
Fourth, drug warriors violate a central Christian ethic by hating the sinner instead of the sin. "User accountability" is a not-so-subtle code phrase for a reign of terror over ordinary people. The national drug czar wants to behead dealers; the Los Angeles police chief proposes to line up and shoot users. The politicians and drug warriors get lots of milage from demonizing drug users. ...
Fifth, the drug war violates the Golden Rule of doing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 None of us is free of vice or temptation. Religion rests on the idea that indivials can recognize their moral failings and choose to seek guidance and absolution. Does any one of us really want to be jailed for our moral shortcomings? ... (pages 11-13)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audiences to whom clergy should address their efforts to halt the drug war.
First, the clergy must remind society at large that government is not the greater power that will save us from ourselves. ... In an Age of Disbelief, our values are up for grabs. But religious leaders won't prevail by quietly acquiescing as the government usurps their moral authority.
Second, the clergy must remind those in government that the grotesque disproportionallity of sentences for infractions of the drug laws threatens to undermine our government's claim to legitimacy. ...
Finally, the clergy must remind their flock of the crucial difference between vice and crime. ... If vice is allowed to equal crime, then we come perilously close to legislating religion. (page 14)
9. 理查德丹尼斯87年期貨敗北具體細節是什麼啊,求教!急!
有種版本是因為他的交易系統用的人多了失效了,在一種版本就是他把海龜交易系統進行了改進,不適合當時的行情,國內的書不少寫這方面的翻譯的都不是那麼好,而且不少都是一些英語專業翻譯的,對裡面專業的東西還是理解不上去
10. 理查德·丹尼斯的培訓大師
理查德·丹尼斯與他的朋友威廉·厄克哈德兩人在期貨交易方面配合得天衣無縫,一同創下美國期貨史上少有的佳績,但他倆在人生哲學方面卻有很大差異。理查德·丹尼斯高中畢業後一直做期貨,是在實踐中殺出來的。威廉·厄克哈德卻是飽浸文墨,他們經常爭執不休的問題是:「究竟一個成功的交易員是天生的還是練出來的?」理查德·丹尼斯認為是可以培養的,威廉·厄克哈德則認為更多的是靠天份,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乾脆打賭驗證。為此,他們在1983底和1984年初《華爾街日報》上登尋人廣告,尋找一些願意接受訓練成為期貨交易者的人。工作條件是:交易者必須搬到芝加哥,接受微薄的底薪,如果交易賺錢可以有20%的分紅。慕名前來應聘者上千人,他們從中挑選了80人到芝加哥面試,最後選定23人從事此項訓練計劃,這23人的背景、學識、愛好、性格各不相同,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理查德·丹尼斯花了兩周時間培訓,毫無保留教授他們期貨交易的基本概念,以及他自己的交易方法和原則。他教導學生追求趨勢,先分析決定市場是多頭還是空頭,進場交易時必須做好資金管理,適當控制買賣單量,並選擇時機獲利出場。理查德·丹尼斯在亞洲參觀一家水產養殖場時發現該場繁殖海龜很有一套,回來後一時興起稱他的徒兒們為「海龜」。課程結束後,理查德·丹尼斯給每人一個10萬美元的賬戶進行實戰練習。這些海龜還真爭氣,在4年的訓練課程中,23名學生有3人退出,其餘20人其餘都有上乘表現,平均每年收益率在100%左右,而他付給這些學生20%的分紅就達3000-3500萬美元,其中最成功的一名學生,4年下來替理查德·丹尼斯賺了3150萬美元。名聲傳出去後許多大基金會紛紛出高薪來挖人,如今大部分「海龜們」要麼被挖走,要麼拉出去單干,手頭都控制著上億元美金,成為期貨市場的一支生力軍。「海龜」的名聲也越叫越響。結果證實理查德·丹尼斯的觀點是正確的:成功的交易者是可以通過訓練與學習而得的,這無關乎聰明才智,全在於交易者的方法、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