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80年代白銀期貨
⑴ 美國80年代與90年代的經濟政策不同
80年代,美國奉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削減福利,大規模的將企業私有化。實行赤字財政,刺激經濟增長。同時開始調整產業結構,有製造型產業發展為高技術產業。
90年代,不變的是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變化的是,美國出現了以高科技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為主的知識經濟帶動國民經濟的全面進步。突出的表現是美國經濟信息化國際化。經濟持續十年增長。同時,財政實現收益。
⑵ 美國70-80年代的水平代表性的東西都有哪些
冰箱,洗衣烘乾機,電視,收音機卡帶錄音機,音響,座機電話;空調等家用電器普遍; 家家戶戶有車(手排或自排);高速公路發達;民用航空發達(登機也不用安檢);單位學校公司使用終端機以電話線與大型電腦連接;超市普遍;女權運動熱火。一般家庭每年必定度假旅遊;汽油便宜約15美分1公升(當時美國汽車都是4千,5千,6千毫升大排量,每百公里耗油25公升,加速快,車身大而重,但平穩舒適)。當時生活與現在無太大差異。只是現在有手機,個人電腦,網路。現代家電增加了電子錄放像能力,汽車功能更多更安全耐用省油污染少。
⑶ 美國白銀期貨1手多少克
COMX美白銀期貨合約有兩種,區別僅在於一手合約的白銀量分別是1000盎司、5000盎司,
⑷ 2008年3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時,為什麼白銀價格不漲,反而開始了一波大跌
白銀和黃金性質不一樣,只有黃金是國際通用的具備貨幣價值的貴重金屬,所以黃金的價格與經濟、金融狀況聯系緊密。白銀只是金屬商品而已。
⑸ 美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期貨市場作市場經濟體系高級組織形式美完備發展品種創新、制度創新市場監管、風險管理美期貨市場體系達種熟境界其功運作已世界各發展現代市場經濟所關注效仿典範
美金融期貨父利奧·梅拉梅德說史預測未存風險職業消息總受歡迎沒實現或者恰恰預期相反則遭痛斥自期貨期權問世直視神秘遭受惡意攻擊且些討喜歡經濟現象替罪羊19世紀初期美現代期貨交易西部邊疆區發源芝加哥城市商業發展西部區肥沃平原盛產麥及其農產品促並奠立現代期貨市場形發展狀況沒立進行規范美期貨市場呈現著投機度混亂序狀態尤其美內戰由於通貨緊縮導致商品特別農產品價格期低迷農民經濟權益受極損害規范律規嚴密市場監管體系急需期貨市場實現維護市場秩序種探索努力歷經100仍斷進行著
1974美修訂期貨交易律規頒布《商品期貨交易委員》宣告美期貨交易管理體制由聯邦政府(美商品期貨交易委員簡稱CFTC)監管、行業協(美期貨業協簡稱NFA)自律交易所自我管理三級管理體制相結合模式式構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犯罪行效控制公公透明交易場所逐步現實投資者利益切實保護綜觀美期貨市場監管體系其主要特點體系規范工明確管理嚴密三層監管框架相互補充起預測風險、解決漏洞、懲罰違規等作用明確職責維護市場穩定
CFTC美期貨市場高管理監督機構具總攬全局權力所期貨交易進行管轄依據期貨行業協與交易所報告取締各種欺詐行;向公眾宣布各種期貨交易信息保證信息公化等維持交易市場穩定序交易公平、公公CFTC採取些做:
首先保持與期貨交易所、交易商、清算行等期貨交易機構全面接觸解期貨交易信息尤其期貨市場戶持倉部位確保信息透明防止戶操縱做風險防範
其針緊急風險採取控制行提高保證金、強制平倉等兩種措施比較用效強制平倉手段極少使用旦採取則帶相交割風險給市場造混亂局面調整保證金則比較通行調整前要先採用標准投資組合風險析系統即SPAN系統評估市場風險程度由計算相應保證金水平利於提高資本利用率
NFA美全期貨協行業性自律組織由期貨行業士組主要職能確保客戶公待遇維護市場秩序客戶指所美事期貨交易期貨公司與經紀根據美特別立凡美事期貨交易期貨公司與經紀都必須加入全期貨協確保客戶公待遇NFA全行業實施效監管
首先監控市場交易行主要通訓練素職員監控同要審查交易所報告數據進行必要問詢旦發現市場違規行存錯誤報單、轉移交易記錄交易所記錄等則需向交易所關委員報告關結其於期貨公司與經紀財務狀況要進行檢查監督保證其經營資金保持規定水平旦發現達規定水平期貨公司與經紀受罰款、停業等嚴厲處同全期貨協建立仲裁系統用處理客戶與員間或員與員間各種糾紛員必須服全期貨協作裁決
美期貨交易所交易進行場所期貨交易自我監管組織監管職能:
首先要交易所內員資格員行進行監管審核員資格要調查申請者信用狀況、財務責任范圍、性及廉潔性等問題旦員審資格核通員行則要受嚴格監督員交易行要符合規定
其交易所場內交易或經紀進行嚴格監督管理種監管面要求場內交易必須具良專業能力職業道德另面允許場內交易進行違規交易允許交易間私協議買賣合約等
維持良市場秩序保證市場公公透明運行吸引更投資者參與增加市場流性交易所需盡力發現市場潛風險苗防範於未
剖析研究美期貨市場監管三層體系我兩點啟示:
其風險事故事先防範及態監控核內容期貨市場處布滿陷阱滿鮮花令畏令神往期貨交易風險交易種風險控交易規則穩定性、計算機技術性、交易程序合理性交易所執行管理政策公性等確定素通預先防範及態監控克服美市場監管體系期貨交易所、全行業協、再商品期貨交易委員層層關搞環節審查、控制主體行、嚴懲違規現象做公平、公公效維護市場穩定
其二交易所行業協起至關重要作用交易所期貨交易基層組織直接反饋信息源期貨行業協則處於傳達位聯結著政府與交易所都家層進行監管基礎家層期貨市場進行監管才能保證整市場序保證整家資本市場穩定保證市場經濟體系運轉
美規范化期貨市場監管體系於完善期貨市場監管體制建立新型適合情監管模式重要借鑒啟示作用期貨市場建立發展歷史僅10間短、規模缺乏相適應律規環境於市場風險預測、市場違規行防範夠嚴密給市場發展帶嚴重影響必要借鑒美市場監管體系完善監管體制建立期貨交易所、行業協、政府三級監管模式同協調三者間關系逐步接近市場管理模式完善市場經濟體系
⑹ 在80年代的美國經濟是怎麼轉型的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出現了二次大戰後罕見的持續性的高速度增長。在信息技術部門的帶領下,美國自1991年4月份以來,經濟增長幅度達到了4%,而失業率卻從6%降到了4%,通脹率也在不斷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計在內的話,美國1999年的消費品通脹率只有1.9%,增幅為34年來的最小伍。這種經濟現象就被人們表述為「新經濟」。美國《商業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認為,美國目前這種「新經濟」,其主要動力是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浪潮。 美國的「新經濟」具有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新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經濟持續增長 從1991年4月開始復甦至今,美國經濟已持續增長了120多個月,遠遠超出戰後美國經濟平均連續增長50個月的期限, 成為戰後美國第3個最長的經濟增長期人自美國經濟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日本、德國等主要競爭對手,從而扭轉了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後於日本、德國的局面,使美國在全球經濟的實力相對有所回升。 (2)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失業率穩步下降 伴隨著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以裁員為其主要內容之一的「企業重組」,美國結構性失業日益突出,就業形勢急劇惡化。美國失業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業形勢仍繼續惡化,全年失業率高達7.4%,失業人數多達900多萬人。 從1993年開始,美國就業狀況開始改善,失業率穩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這是美國30年來的最低水平。 (3)物價增幅保持在較低水平,政府過去長期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得以消除 消費物價指數從1992年降至3O後, 至今未見反彈,1998年僅為1%。國內生產總值的緊縮價格指數從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來的2%,1997年第4季度,該指數僅增長了1.5%,全年則為1.8%,是1965年以來的最低點。 (4)出口貿易增長勢頭強勁 近10年來,美國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高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增強了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1991一1994年間,美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一共增長了近12個百分點,超過了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增幅。在美國勞動生產率較快提高的同時,其單位勞動成本在90年代卻增長緩慢,結果,美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從而使美國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繼在半導體和小汽車等領域重新奪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聯邦財政赤字逐年減少 由於柯林頓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增稅減支政策,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億美元逐步減少到1996年的1168億美元,聯邦財政赤字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國實際聯邦財政赤字僅為226億美元。1998年2月,美國國會最終通過了柯林頓政府提出的財政預算平衡方案,力爭到1999年消除聯邦財政赤字,而實際上,美國聯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實現了728億美元的財政盈餘。 不僅美國如此,西歐經濟也呈現出類似的跡象。長期以來,增長停滯、勞動力使用受限以及難以操縱的政府預算一直困擾著歐洲。令人欣喜的是,如今這里開始展現經濟活力。多年的經濟發展停滯之後,由11國組成的歐元區的增長率1999年超過3%。失業曾是困擾著歐洲大陸的一大社會問題,如今其失業率也降至10%以下。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法國,其私營部門創造的就業機會也達到30年來的最佳水平。從赫爾辛基到里斯本,各地的公司都在新信息技術方面進行大力投資。 因此,設在法蘭克福的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托馬斯·邁爾斷定:『毫無疑問,新經濟正在歐元區形成。」他說,知識主導型企業快速增長、電信等市場全面取消管制就明確地表明了這一點。「它應該像美國那樣提高資本和勞動生產力。」他補充說,「關鍵是,新經濟能否在歐洲站穩腳跟,增長是否有足夠後勁,像美國那樣引發投資熱潮。」巴黎的咨詢專家聖艾蒂安估計,如果形成投資熱,新經濟將迅速壯大,並將取而代之「舊世界」,歐洲有希望迎來新的繁榮年代。 「新經濟」在亞洲也露出曙光。雖然兩三年前,東亞與東南亞各國與地區普遍地爆發了金融危機,但是現在已經從危機中擺脫了出來。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無不對新經濟充滿了樂觀的希冀。在兩年多的危機之後,大公司的經理人和決策者們都急切地期待著信息技術的擴展、網際網路的發展和全球化的商務行為能帶來巨大的回報。許多董事會上最令人激動的話題就是集個人電腦、智能電話和電子商務為一體的三合一及其對本地區的生產力和消費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沒有人會認為這些國家的經濟能在一夜之間脫胎換骨,但是,亞洲也享有後來者的優勢,那就是只需從美國引進那證明行之有效的新經濟模式,從而大大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總之,新經濟源於美國,但新經濟的浪潮已經席捲著全球。 新經濟究竟是什麼 彷彿春潮一般,在對世紀的第一個春天到來之時,幾乎全世界的經濟界人士和企業共同把目光投入到這種經濟現象中:發源於美國的新經濟。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被如此多的人們關注與研究,本身就已證明了新經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新經濟到底是什麼?它是否像潮水一般驚濤駭浪地涌來,又悄無聲息地撤去?它是否如泡沫一樣,剎那時充斥視野,轉瞬間又灰飛煙滅?新經濟的出現說明著什麼?意味著什麼?揭示著什麼?人們在探討、在猜測、在尋找答案。 1.新經濟的內涵與實質 關於新經濟內涵與實質的探討,目前是眾說紛紜,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最早宣傳「新經濟」思想的美國《商業周刊》,在界定這個名詞時說:「『新經濟』並不意味著通貨膨脹已經死亡了,也不意味著我們將不會有另一次衰退,或經濟周期業已消滅;更不意味著股票市場必將擺脫自我調整而永遠上升,就像(神話中所說的)豆梗將直上雲天。自然,它也不意味著亞洲金融風波不會影響美國」, 「談『新經濟』時我們的意思是指這幾年已經出現的兩種趨勢,第一種趨勢是經濟的全球化,第二種趨勢是信息技術革命。」 關於「新經濟」的涵義,目前有很多爭議,有的學者認為,科學地詮釋「新經濟」關鍵在於要抓住美國經濟正在從傳統經濟——工業經濟向一種新型經濟——知識經濟轉變之中。因為,當前經濟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和轉型。因而與傳統經濟相聯系的經濟現象、經濟特徵、經濟概念和經濟理論必然發生變化。美國的「新經濟」已經開始表現出知識經濟的典型特徵,主要體現為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的巨大貢獻 和發展上的可持續性。 有的學者認為,所謂「新經濟」,實質上就是知識經濟,而知識經濟,是指區別於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支柱產業、以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的新型經濟。這種新型經濟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託。 也有的學者認為,美國「新經濟」的涵義有待深入探討,首先,「新經濟」既然是依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形成的,那麼,這是現階段美國獨有的一種經濟現象,還是發達國家都會逐漸形成的國際經濟現象呢?其次,美國的「新經濟」是在一段時間內存在的現象,還是長期穩定存在的現象?一旦發生經濟增長滯緩,通貨膨脹加劇或失業率大幅上升,「新經濟」是否會隨之消失?再次,就經濟全球化和經濟開放程度來說,英國、法國都不亞於美國,為什麼美國的失業率較低,而 英國、法國失業率較高呢?為什麼美國形成了「新經濟」,而英國、法國沒有形成「新經濟」呢?以上這些問題如不在理論上解釋清楚,「新經濟」的真正內涵還是難以揭示的。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對「新經濟」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美國經濟生活中出現的一些變化是由暫時因素促成的,並未出現根本性的、動力性的變化,經濟周期仍會反復出現。 曾兩次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首位走上哈佛講壇的中國著名企業家、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認為:所謂新經濟,就應是以數碼知識、網路技術為基礎,以創新為核心,由新科技所驅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則認為:「新經濟」事實上被人們在不同的場合賦予著不同的涵義。最初,新經濟是用來指美國經濟在近幾年所表現出的一種狀態:在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的基礎上長期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這使傳統上描述失業與通脹反向相關關系的所謂「菲利浦斯曲線」不再適用(因此是「新」經濟)。但是後來,隨著「網路股」的飆升,國內外的許多人正在許多場合把以信息、網路業為代表的所謂「新科技產業」或「科技板塊」稱為「新經濟」,而把其他所謂的「傳統產業」 稱為「舊經濟」。 綜合以上各家所言,我們可以達成這樣的共識:所謂新經濟,主要是以美國經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濟為基礎所產生的概念,即那種持續高增長、低通脹、科技進步快、經濟效率高、全球配置資源的一種經濟狀態。 新經濟雖然是以美國近十年來經濟發展狀況為基礎而引申出來的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其賴以依存和發展的兩塊基石:信息領域的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全球信息化以及導致各國的經濟邊界日益弱化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其作用及影響早已遠遠超出了美國的國界,因此,新經濟已並非是美國經濟的專利,其深遠影響及發展趨勢有可能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形態和運行模式。 新經濟之所以「新」,源於推動其產生與發展的原動力——信息、技術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義。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術革命不同,信息技術革命改變的不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雖然其影響所及必然導致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過改變人類信息的傳輸、儲存方式來實現的。長久以來,在低下的勞動生產力的掩飾下,信息的不充分對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制約作用被忽略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數次技術革命,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信息瓶頸也逐漸拓展擴寬, 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卡爾·波普爾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將信息從現實世界中分離出來,作為與物質和意識並列的世界構成的第三要素,這從哲學的高度證實了,信息技術革命所具有的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是人類信息的傳輸與儲存方式的革命,也對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組織方式提出了創新的要求,電子商務、信息高速公路,這些信息時代的產物,正在全方位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今天,信息時代剛剛來臨,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的影響也才剛剛露出端倪,新經濟剛剛露出曙光。一個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將來必會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新經濟的實質,就是信息化與全球化,新經濟的核心是高科技創新及由此帶動的一系列其它領域的創新。促成新經濟出現的現實環境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技術革命的推進,新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創新型經濟.
滿意請採納
⑺ 80年代美國銀行危機介紹
責任者: 劉積余
責任方式
劉積余著
出版社: 中國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1
ISBN: 7-5049-2534-9
頁數: 342頁
更新日期: 2002年2月
分類號: F837.121
主題關鍵詞: 研究 經濟 美國 銀行
內容簡介
本書以美國20世紀90年代銀行發展的十大特點為基礎,對1994-2000年美國銀行業發展的政策保障、制度基礎、風險約束機制和監管框架進行了分析,揭示了美國銀行制度創新的內在動力、技術條件、市場環境以及新經濟發展中銀行業發展的規律;從經濟發展和銀行制度變遷的視角,對90年代美國銀行業發展的現狀、結構、特徵、制度變遷及其效率進行了研究,勾畫了美國90年代銀行業發展新階段的基本框架。
本書的特點是從美國銀行業發展現狀認識銀行業結構,從銀行業結構分析新階段的主要特徵和運行效率,從銀行業的效率性推演出現代銀行業改革和發展的借鑒與啟示。
章節信息
目錄
導論
1.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的主要特徵
1.1 90年代美國銀行業重大事件的回顧與分析
1.2 現代美國銀行體系和結構
1.3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的主要特徵
2. 美國聯邦儲備體系及其在銀行業發展中的作用
2.1 美國聯邦儲備體系的職能和作用
2.2 美聯儲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及其對經濟運行的影響
2.3 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評析
2.4 美國利率的市場化及市場利率的形成機制
3.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形成的制度基礎——兼論美國銀行制度改革與業務創新
3.1 美國銀行制度創新的歷史考察
3.2 對美國銀行制度創新的認識與評價
3.3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的理論探索
3.4 1994年《州際銀行法》評述
3.5 走向混業經營的新時代: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評述
3.6 從銀行制度創新看美國21世紀金融發展戰略
4.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形成的背景分析(上)——面對銀行業危機的選擇:20世紀80年代銀行業危機反思
4.1 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國銀行業危機回顧
4.2 銀行業危機的主要原因分析
4.3 美國如何處置銀行業危機
4.4 大陸伊利諾斯銀行倒閉的案例分析
4.5 80年代銀行業危機的教訓——銀行業危機引發了美國銀行制度創新
5.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形成的背景分析(中)——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繁榮的理性思考
5.1 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5.2 美國為什麼擔心經濟的持續繁榮
5.3 美國新經濟形成的歷史考察
6.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形成的背景分析(下)——國際金融發展對美國銀行業的影響
6.1 西方經濟思潮的理論反思
6.2 國際金融發展對美國銀行業的影響
7.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中的美元戰略——美元及美國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地位分析
7.1 美元戰略及美元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7.2 對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的認識
7.3 美元霸權與國際金融政策的協調機制
8.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的風險防範機制——美國銀行安全網與銀行業監管
8.1 美國銀行業監管框架及監管的制度安排
8.2 美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
8.3 銀行監管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8.4 銀行業風險管理的發展
8.5 美國銀行安全網:存款保險機制分析
9. 90年代中美銀行業發展比較
9.1 中美銀行業發展的制度差異
9.2 中美銀行業監管制度差異
9.3 中美銀行業兼並重組的特點差異
9.4 中美銀行業對證券市場的依賴程度差異
9.5 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的實踐差異
9.6 社會信用觀念和信用基礎差異
9.7 銀行安全網的基礎差異
9.8 中小銀行機構發展差異
9.9 中央銀行的組織結構和貨幣政策的效力差異
9.10 美元和人民幣的地位差異
10.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對中國銀行業改革的借鑒意義
10.1 美國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借鑒
10.2 全能銀行的發展戰略借鑒
10.3 金融監管理念與風險防範機制借鑒
10.4 金融服務的科技革命借鑒
10.5 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模式借鑒
10.6 美元霸權與美元戰略借鑒
10.7 銀行業國際化戰略借鑒
10.8 銀行安全網:存款保險制度借鑒
10.9 美國利率市場化的經驗借鑒
⑻ 請問美國80~90年代的著名黃金期貨投資大師有誰急需謝謝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傑明 格雷厄姆 是美國的投資之父
⑼ 有誰知道 美國人炒白銀 都有什麼品種 還有英國倫敦也有白銀期貨嗎知道的說下哦
美國有個COMEX商品交易商,裡面有貴金屬品種。分別叫紐約金,紐約銀,紐約鈀,紐約鉑。國際金倫敦銀都有英國有個倫敦黃金交易所,倫敦黃金市場並不是一個實際存在的交易場所,而是一個通過各大金商的銷售網路連成的無形市場。交易所會員由美國匯豐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洛希爾國際投資銀行和德意志銀行等五大金商及一些公認為有資格向他們購買黃金的企業組成,然後再延伸至各個加工製造商、中小商店和公司。交易時由金商根據各自的買盤和賣盤,報出買價和賣價。
⑽ 俄國套現了美國的黃金,又賣國債,但是美國黃金白銀的期貨怎麼沒下跌難道這不是同行業金融不是掛鉤的
又不是只有俄國和美國之間有交易,很多個國家都和美國有交易啊。比如這一次中國拋了美國的國債,日本人就接盤了。有人拿走黃金,有人就把黃金換進去。所以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