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期貨 » 2019國際期貨大會

2019國際期貨大會

發布時間: 2021-04-28 01:56:59

Ⅰ 今年石油價格還會跌嗎

2010年10月以來,伴隨美國實施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國際油價呈上漲趨勢。2011年初,中東北非動亂局勢及相關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刺激市場恐慌,油價大幅攀升。2月22日,紐約市場油價收報每桶93.57美元,當日漲幅為8.55%,創2008年10月份以來的新高。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上升將對世界經濟復甦構成極大的挑戰,特別是對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當前,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熱錢」湧入,已加劇我通脹形勢,加大我宏觀調控難度。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國際石油價格走勢,分析和預判其對我國經濟影響,並提前做好相關應對預案。
一、國際油價走勢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近期國際油價走勢
2010年5月-9月,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在低位徘徊,油價月均值維持在73—76美元/桶窄幅波動。但自2010年10月以來,受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影響,國際油價整體持續上漲。10月4日,紐約商品交易所西德州輕原油(WTI)期貨收於每桶81.47美元;11月1日,達到每桶83.29美元;12月31日,收盤報89.84美元/桶。
總的來看,2010年國際市場油價年平均價格比2009年上漲28%左右。2011年1月,國際原油價格整體走勢依然處於上升渠道。2月-3月份,因阿拉斯加油管關閉、北海原油平台關閉、利比亞動亂引發市場對原油供應擔憂,導致國際油價繼續窄幅震盪上揚。

(二)影響近期國際油價走勢的因素分析
近期國際油價大幅攀升是以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供求關系因素。一方面,全球經濟復甦拉動石油需求增加。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1年全球經濟有望增長4.4%,其中,美國增長3%,歐元區增長1.7%;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為9.6%和8.4%。盡管增速比2010年有所下降,但呈現「普遍增長」的態勢。在此預測背景下,石油需求量增漲預期樂觀。歐佩克預計,2011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增長將增120萬桶,國際石油市場整體需求水平有望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路透社的調查也顯示,2011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將增150萬桶,至8860萬桶,主因是發展中國家需求強勁。
另一方面,供給面來看則相對偏緊,增幅難以滿足需求。目前全球石油產量大部分來自大油田,隨著這些油田逐步老化,其產量呈逐步下降趨勢。佔世界石油總產量2/3的800個油田的產量平均每年下降6.7%。另外,全球石油新增產能高度依賴的產油組織的供給能力下降。據國際能源署預計,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部分石油開發項目延遲,2011年-2013年間石油產能增量將出現下降。
2、金融市場與投機因素。美國的定量寬松政策向全球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拉低了美元,而美元匯率持續下跌成油價升高推手,石油越來越凸顯「金融性」,美元與石油價格之間呈負相關性。美元貶值之後,很多投資者就拋棄美元資產,轉向炒作石油等大宗商品,從而推高國際油價的上漲。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最新公布的《石油期貨市場月度報告》顯示,作為推動行情主力的基金機構不斷做多國際石油期貨市場。2011年1月,全球基金持倉的凈多頭數分別為149466手、169085手、166551手和143317手,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37.33%、24.63%、23.94%和43.86%。從這輪油價上漲趨勢可明顯看出投機炒作的行為。
另外值得關注的一個新現象是美元價格與石油價格「雙漲」局面。2011年美國的增長速度為3.6%,歐洲增長1.7%,美國同歐洲之間增長差距估計可能大於2%,歐洲較緩的復甦使遊走於歐洲的資本一部分分流到美元市場,一部分分流到石油市場,因而兩個市場可能出現「雙漲」局面。
3、政治動盪、自然災害等不確定性因素。當前國際地緣政治和自然災害風險加大了油價上漲可能性。2011年2月22日WTI原油瘋漲表明當前中東北非的地緣政治沖突頻頻發生引發的風險已經擴大,加上其他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增強了人們對國際市場原油供給緊張的心理預期,為石油投機活動創造了條件,加上全球流動性過剩、通脹預期升高將吸引大量避險和逐利資金湧入石油期貨市場。
對此,專家分析表示:一方面,中東北非危機及可能的不確定性使得市場投機和炒作行為重新升溫,可能將繼續推高油價。另一方面,只要地緣政治動盪不蔓延至海灣產油國,國際油價不致對全球經濟復甦造成嚴重影響。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 )數據,利比亞的每日產油量已滑落約100萬桶。但是,如果包含沙烏地阿拉伯先前增加的每日70萬桶產量,幾乎能全數填補利比亞短少的原油供應。繼沙烏地阿拉伯後,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阿爾及利亞三國,也有望於2011年4月把每日油產量提升30萬桶。國際能源署也表示,其原油儲備約16億桶,可保證成員國5個月左右的供應。
此外,受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影響,日本對石油的需求至少短期內將下降,當日國際油價一度下降至每桶100美元以下。但是,由於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災後重建將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因此,專家普遍認為,日本地震後油價可能在短期將下降,油價中長期走勢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三)本輪油價上漲與2007-2008年油價上漲的比較分析
經分析,本輪油價上漲與2007-2008年有所異同。2007-2008年國際油價經歷了一輪大幅度上漲走勢,2007年初從每桶約50美元價位,不斷攀升至2008年7月11日145.66美元的歷史新高。但是,7月14日後,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國際油價迅速走低。2008年,油價在100美元價格之上只是停留了三個月,所以,有分析認為投機大肆炒作是當時油價上漲最直接的推動因素。
本輪油價上漲的因素較多,即世界經濟復甦帶動原油現實與預期需求增長,供給偏緊、金融市場上美元貶值、投機和政治因素等,共同推動油價較大幅度上漲。從短期看,美元流動性泛濫造成的投機炒作因素也是推動新一輪油價上漲周期的主導因素。
二、國際油價變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一)對宏觀經濟發生影響的渠道
國際石油價格變化對宏觀經濟層面消費、投資和出口都將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並通過貨幣渠道對國民經濟的產出和價格產生影響。
從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三因素分析,對於石油凈進口國來說,油價上升將使消費和投資減少,出口下降,因而使國內經濟受到不利影響。這種影響落實到貨幣渠道,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產生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石油價格上漲推動總體價格水平上升,而抵消價格總水平上漲的最有效貨幣政策是提高真實利率,這會對國民經濟造成負面沖擊。另一方面,一國貨幣當局應企業高油價成本補償的要求,可能會採取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以穩定短期產出。從中長期看,貨幣當局卻需不斷提高利率以應對通脹預期上升,長期和短期政策的協調和轉換可能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負面沖擊。
(二)對發展中國家的沖擊
在歷史上的兩次石油危機中,國際油價巨幅上升對發達國家經濟沖擊程度大於其他國家。這是因為石油在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結構中比例大,其經濟嚴重依賴石油。國際油價波動尤其影響美國經濟,美國經濟總量和原油消費量均列世界第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削減全球經濟增長率約0.3個百分點,美國經濟增長率則可能下降約0.4個百分點。
當前,經歷兩次石油沖擊後,發達國家普遍採取了應對措施,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節能減排,應對高油價的能力大大增強。相反,發展中國家多數正處在工業化中後期,節能產業和替代能源發展慢,單位GDP油耗較高,經濟增長對石油依存度較高,應對石油危機的能力較弱。因此,高石油價格可能對發展中國家的沖擊更大。發達國家國際權威機構估算,油價上漲,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的影響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發達國家的3倍。
(三)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我國1993年開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近年來,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0年我國進口原油2.39億噸,同比增長17%,石油對外依存度同比上升三個百分點,超過55%,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預計到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總量將達到6億噸左右。到2030年,中國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進口。這表明,我國石油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變動直接影響我國內經濟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劇通貨膨脹預期。我國是石油消費大國,受國際原油、成品油價格上漲影響,以石油為能源、原材料的相關行業成本上升,增加了經營成本,導致服務業價格上漲,進而影響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目前,我國通貨膨脹形勢仍處於較敏感的關鍵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國際石油價格持續高漲對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形成壓力,強化通貨膨脹預期。國際能源署、OECD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表明,如果國際石油價格每桶上升10美元並持續一年,我國通貨膨脹率將上升0.8個百分點。「通脹」是2011年中國經濟的關鍵詞,宏觀調控政策的走向直接取決於通脹形勢的發展,而國際原油漲價,將使宏觀調控難度增加。
二是減緩經濟增長速度。由於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從生產到消費,從成本到價格,從貿易到投資,都會因石油價格上漲而帶來不利影響,因而也會降低經濟增長速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國際石油每漲價10美元/桶,亞洲經濟增長速度就會下降0.8%。摩根斯坦利2004年研究報告表明,國際原油價格每上漲1美元/桶,中國的GDP將損失0.06%。
三是縮小貿易順差。從進口方面來看,國際油價走高,石油進口越多,外匯支出越大。我國每年進口石油約用匯350億美元。從出口方面來看,石油價格越高,下游產品生產成本增加,出口產品競爭力下降,出口受到很大影響。從交通運輸來看,石油價格越高,成品油價格上升,運輸成本增加,推動生產資料及消費品價格走高。這些因素將導致我國貿易順差減少。
四是消費者壓力加大,企業競爭力下降。國際石油價格上漲,與石油相關產品價格上漲,造成更大范圍的企業成本增加,給交通運輸、冶金、石化、輕工、漁業、農業等相關產業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企業只能將上升的成本向下游企業或最終消費者轉嫁,卻難以向國外轉嫁,這必然使行業利潤減少,消費者壓力加大,部分企業甚至出現虧損,企業的競爭力下降,全社會的經濟活力也會因此而減弱。
此外,我國未能完全實行與國際接軌油價機制,即根據國際油價的變動來調整國內油價。一方面,如果國內成品油價格的漲幅跟不上國際原油價格的漲幅,導致產業虧損,只能向財政申請補貼,從而可能將加大財政壓力。2005-2007連續三年,因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導致煉油業務較大虧損,中石化分別獲得100億元和50億元、123億元補貼,而中石油也在2008年年報中披露,當年獲得國家財政補貼157億元。另一方面,當國內油價隨前期國際油價上漲後,國際油價卻突然下跌,社會輿論對國內油價政策沒能及時下調價格產生不滿。因此,決策者將在財政壓力和社會壓力之間掙扎。
總體上看,國際石油價格上升雖難阻我國經濟發展勢頭,但對我國國民經濟總體是不利的。若未來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繼續增大,不利影響會更大,至於影響程度如何,要看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的幅度及持續的時間。
三、相關對策和建議
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站在「十二五」開局的起點上,我們應以更加理性的態度,面對國際石油價格的持續上漲,以及中國對進口石油需求依賴程度的不斷提高,採取長期與短期兼顧的綜合配套措施來積極應對國際石油價格上升對我國國民經濟的不利影響。
從短期來看,密切關注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控制好由外及內、由下游向上游產品傳導途徑,控制好通脹預期。一是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控制通脹影響。綜合考慮石油行業和相關各方的承受能力,利用更完善的補貼政策和消費稅杠桿來平抑是油價格上漲的壓力,並減輕消費者負擔。二是加快推進資源稅改革,積極引導更高效的石油消費模式。切實按照201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進一步推動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採取有效措施引導更高效的石油消費模式,通過財稅改革推動向節能降耗發展方式轉變。另外,只有在非常時期,政府可以考慮通過行政手段強制剝離中國石油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聯系,使用價格管制和財政補貼措施,穩定國內油價。
從中長期來看,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降低石油依賴,加快國家石油儲備體系建設、加快建設海外原油生產能力、建設多樣化的能源通道和運輸渠道、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方面的應對措施之外,更要積極參加國際能源合作。伴隨第二、三次石油危機沖擊,國際石油合作機制在歐佩克和國際能源機構的框架下得以發展並不斷完善。充分利用國際能源多邊合作機制確保石油供應安全是我國的必然戰略選擇。當前,面對強大石油價格沖擊,我國面臨的最嚴峻形勢是有「中國需求」卻沒有「中國價格」。我國需進一步加強與歐佩克的12個成員國、國際能源機構覆蓋的28個石油消費國以及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在內的國際能源合作,參與制定新的全球穩定能源市場機制,提高國際石油價格、供應、需求等信息透明度。
我們應在國際舞台上發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聲音,堅決消除「中國應為國際油價上漲負責」等錯誤言論,並指出,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石油儲備並非導致很多國家不得不接受高油價的狀況,國際油價上漲是多種因素導致的,中國是高油價的受害者而不是製造者。同時,警惕西方某些國家製造的「石油訛詐」,寄希望中國迫於石油等資源和原材料進口費用高漲,最終將向西方做出人民幣匯率升值方面的讓步。
借鑒國際做法,抓緊建立和完善國內的石油期貨交易市場,通過遠期合同來規避石油價格波動風險,充分發揮石油消費大國的需求優勢來影響國際油價形成。我國石油產業應進一步藉助各種平台走向世界石油市場,堅持獨立發展、多邊合作的石油合作之路。

Ⅱ 白糖期權是啥,哪位解釋下。我只知道期貨。

期權(Option),是一種選擇權,指是一種能在未來某特定時間以特定價格買入或賣出一定數量的某種特定商品的權利。它是在期貨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金融工具,給予買方(或持有者)購買或出售標的資產(underlying
asset)的權利。期權的持有者可以在該項期權規定的時間內選擇買或不買、賣或不賣的權利,他可以實施該權利,也可以放棄該權利,而期權的出賣者則只負有期權合約規定的義務

期權買賣的特定商品就是期貨合約,期權實質上就是權利的買賣,所以期權的雙方權利義務是不對等的,期權的買方要付權利金,這樣就可以享受將來買進或者賣出一定期貨合約的權利,期權的賣方,要向交易所交保證金,只有執行期權的義務而沒有權利。

Ⅲ 影響國際期貨的幾個大事件

出產、庫存、美元指數、OPEC價格調控、政局、重大經濟數據等都可能影響價格劇烈波動 。每周一次API/EIA庫存報告、鑽井報告、初請失業報告;每月一次小非農、大非農報告,EIA、IEA、OPEC三大原油組織的月報;半年一次OPEC大會;一年8次美聯儲議息會議;風險地區隨時會發生的中斷供應等事件和數據一般都造成短線3倍以上的波動空間,波動性全球最佳。

期貨交易要素表:http://www.infointime.cn/index/01.htm

Ⅳ 中大期貨公司的軟體怎麼樣

期貨公司的軟體好不好主要是看投入怎麼樣,意思伺服器的數量,二是軟體本身的設計,三是期貨公司席位與交易所的關系。
在伺服器上,老牌的中國國際期貨在上海和北京都有伺服器託管,並且最早使用了災備系統,7乘24小時的服務。
軟體升級上海通期貨公司實行的比較找,09年初就開始全面推行「快期軟體」,原來的文華和彭博行情刷新是0.5秒每次,現在快期的行情已經提速到了原來的10倍。2010年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不僅全面更新升級了快期系統,而且開發出了適合蘋果手機,平板電腦和ITOUCH等看行情下單的功能;
國際期貨與期貨交易所一直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系,無論是持倉還是交割上,在棉花,菜籽油,金屬上一直有著不錯的表現,而且多年協助期貨交易所等舉辦「國際期貨大會」,在交割以及許多方面也得到了交易所的認可和支持。
當然,中大期貨公司的軟體也很不錯,目前整個期貨行業的規范和升級上,幾乎所有的期貨公司軟體都沒有太大優勢,希望您多了解了解,多問問已經在操作期貨的老期貨人和朋友,然後再做決定。

Ⅳ 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害嗎

科學家利用魚能抗寒的特點,將魚的基因注入到西紅柿、草莓的基因中,用魚的基因幫助普通植物來抵禦寒冷;科學家也可以將生長在沙漠少雨地帶的動植物的基因轉移到某些不耐乾旱的農作物中,使其在遭受旱災的情況下仍能夠正常地收獲;科學家還可以通過基因轉移創造出抗病蟲害的農作物,而無須使用傳統的化學殺蟲劑,使作物的種植更經濟,更容易或者使轉基因食品比傳統的食物含有更高的營養成分。最近,科學家還通過生物基因技術,抗禽流感病毒的家禽、魚類已經問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轉基因農業生物科技的形象生動的例子。

所謂轉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性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類所需要的目標轉變,以轉基因生物為直接食品或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世界上第一種基因移植作物是一種含有抗生素葯類抗體的煙草。它在1983年培植出來,直到10年以後,第一種市場化的基因食物才在美國出現,那是一種可以延遲成熟的西紅柿。1996年,由這種西紅柿食品製造的西紅柿餅才得以允許在超市出售。

迄今為止,轉基因牛羊、轉基因魚蝦、轉基因糧食、轉基因蔬菜和轉基因水果在國內外均已培育成功並已投入食品市場。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彭於發研究員介紹,全球的轉基因作物在問世後的7年中整整增加了40倍,轉基因生物以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為多,其中植物是最普遍的。從1983年研究成功後,轉基因作物從1996年的170萬公頃直接增長至2003年的6770萬公頃,有5大洲18個國家的700萬戶農戶種植,其中轉基因大豆已佔全部大豆種植的55%,玉米佔11%,棉花佔21%,油菜佔16%,這些作物的國際貿易出口額也在增加。

美國是轉基因技術採用最多的國家。自20世紀90年代初將基因改制技術實際投入農業生產領域以來,目前美國農產品的年產量中55%的大豆、45%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轉化為通過基因改制方式生產。目前,大約有20多種轉基因農作物的種子已經獲准在美國播種,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據估計,從1999年到2004年,美國基因工程農產品和食品的市場規模將從40億美元擴大到200億美元,到2019年將達到750億美元。有專家預計:21世紀初,很可能美國的每一種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的成分。其它還有阿根廷、加拿大也是轉基因農業生產發展迅速的國家。

我國已經開展了棉花、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等方面的轉基因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尤其是在轉基因棉花研究方面成績突出。然而,真正進行大規模商業化的品種卻並不很多。真正規模種植的只有抗病毒甜椒和延遲成熟西紅柿、抗病毒煙草、抗蟲棉等6個品種。有專家認為,我國同樣也存在著大量的轉基因食品,市場調查顯示,在我國市場上70%的含有大豆成分的食物中都有轉基因成分,像豆油、磷脂、醬油、膨化食品等等,所以很多公眾其實是在不知不覺中和轉基因食品有了聯系。另外我國一些進口食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在我國流行的快餐食品店麥當勞和肯德基的食品中,轉基因的含量也都很高。

生命科學產業的發展是近20年的事,由於其孕育著巨大的希望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有人曾形象地將生物技術喻為新世紀里美國的第二個矽谷。除了治病救命的各種新葯特葯外,利用遺傳工程生產的形形色色的轉基因作物和食品就是這個矽谷的主要產品了。如果從1996年轉基因西紅柿食品製造的西紅柿餅才得以允許在美國超市出售開始算起,轉基因食品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還僅僅是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新生事物的誕生,往往要經歷一段曲折的過程。

世界發展態度不一

1.「馬鈴薯事件」和「BT基因玉米事件」

轉基因產品最明顯的優點就是可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降低成本,並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然而,正當科學家們在試驗田裡忙著擴大轉基因作物的成果時,一些轉基因的反對派們卻不時地找出轉基因的種種弊端,這就是「馬鈴薯事件」和「BT基因玉米事件」。

英國的一位研究人員公布他在實驗室的研究結果說:用含有轉基因的馬鈴薯飼養大鼠,引起了大鼠器官生長異常、體重減輕、免疫系統遭到破壞,實驗結果立即引起轟動。

1999年5月英國的權威科學雜志(自然)刊登了美國康奈爾大學副教授約翰•羅西的一篇論文,引起世人的震驚。論文說,研究人員把抗蟲害轉基因玉米——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葉上,然後讓蝴蝶幼蟲啃食這些菜葉。4天之後,有44%的幼蟲死亡,活著的幼蟲身體較小,而且無精打采。而另一組幼蟲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葉,則未有出現死亡率高或發育不良的現象。論文據此推斷,BT轉基因玉米花粉含有毒素。BT轉基因玉米是為玉米抗病蟲害能力而培育的,其培育方法是向玉米種子中植入一種可以有效殺傷危害玉米害蟲的基因。一些科學家認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夠產生殺傷害蟲的物質,從而具有抗蟲害能力,但也因此而具有了毒性。這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

「馬鈴薯事件」爆發後不久,英國皇家學會在專門對此組織的評審中,卻對這項實驗指出6條缺陷:不能確定轉基因和非轉基因馬鈴薯的化學成份有差異;對食用轉基因土豆的大鼠,未補充蛋白質以防止飢餓;供試動物數量少,飼喂幾種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標准食物,缺乏統計學意義;試驗設計差,未作雙盲測定;統計方法不當;試驗結果無一致性等。但是,英國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紛紛表示懷疑,歐洲有關政府的態度也抱著審慎的態度,要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進行驗證。

針對「BT基因玉米事件」,轉基因食品的支持派則指出,農業生產本身是一種有損環境的活動,轉基因作物對環境的損害不會比傳統農業更大。植物自身具備了抗蟲能力,農民可以減少噴灑殺蟲劑,對環境和生物保護是有利的。

2.美、加和歐盟對於轉基因食品的不同態度

美國和加拿大的公眾對基因改良食物的接受程度比較高。市場上的一些加工食品如軟飲料、啤酒和早餐麥片等都已含有基因改良作物的成分,並沒有遇到多少質疑。美國的轉基因開發商堅稱轉基因食品是科技的創新,轉基因的本質是運用生物科技來加速的自然選擇過程,因此轉基因食品是很安全的。美國最大的轉基因產品開發和銷售商——孟山都的首席生物技術專家在位於英國的實驗基地遭到襲擊後說,反對轉基因食品的人絲毫不了解這種技術的能力,生物技術是一種新的高效益的生產方式。

歐洲一些國家,如瑞士、奧地利的消費團體反對進口銷售轉基因食品,他們認為轉基因食品影響人體健康。歐洲有關政府的態度是,轉基因食品不安全,需要讓科學證明其安全性。有的社會團體和組織呼籲在科學家確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之前暫停種植轉基因作物。由於歐洲公眾對轉基因食品可能危害健康和環境的擔憂不斷增長,歐盟從1998年4月起暫停批准在15個成員國經營新的轉基因農產品。但是,2004年4月18日歐盟開始允許在市場上出售轉基因食品,只是轉基因成分超過一定比例的產品必須貼上標簽,這被認為是歐盟在解除對轉基因產品的禁令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3.目前尚無關於轉基因食品的定論

無論是「馬鈴薯事件」、「BT基因玉米事件」,還是歐美對轉基因食品的莫衷一是,人們最關注的問題,自然還是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但是,截至目前為止,科學界尚未對轉基因食品安全定論。「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造福於人類,也可以給人類帶來災難」。一般而言,對某種物質安全性檢測的指標主要包括急、慢性毒性,遺傳毒性,致癌,致畸,致突變性等。從目前國際上(特別是美英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尚未發現人們食用轉基因食品後有什麼不良反應。盡管如此,在科學上,對一種沒有表現短期毒性和安全問題的食品,如果懷疑其可能存在隱患,則必須觀察其遠期毒性和安全問題是否存在,讓時間來檢驗,這種遠期跟蹤監測通常需要一二十年。因此,在沒有拿到足夠確鑿的證據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這樣的爭論還會一直存在。

中國將何去何從

1.發展基因技術是大勢所趨

盡管各國對於轉基食品保持著相當的謹慎,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法規,但即使像歐盟這樣對於轉基因食品要求苛刻的組織,仍然一面阻止美國、加拿大等國轉基因食品的輸入,一面也在積極地對轉基因技術進行研究開發,畢竟轉基因技術是一項能帶來巨額收益的技術。誰掌握了新技術,誰就率先佔領了新世紀世界農業。

從長遠看,利用基因工程改良農作物已勢在必行。這首先是由於全球人口的壓力不斷增大。專家們估計,今後40年內,全球人口將比目前增加50%。為此,糧食產量必須增加75%才能解決世界人口吃飯問題。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可耕地的萎縮,使得利用基因工程改良農作物已勢在必行。基因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可提高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可以使開發農作物的時間大為縮短。因此,有專家認為,不出多少年,轉基因技術將改變世界農業版圖。

近年來,中國工程院、農業部等部門就轉基因植物問題組織專家進行了多次討論。專家們認為,由於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瞻遠矚,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不失時機啟動的「863」計劃和近期批準的轉基因專項計劃,使我國在植物基因組和轉基因研究的許多領域都取得了相對優勢。如果說人們將雜交農作物的誕生、化肥的大量使用促進農產品產量大幅提高,作為第一次農業革命的標志。那麼現在,基因工程應用於農業領域,將使第二次革命近在咫尺。我國現已培育出了一批轉基因農作物材料,有些已經過了多年的田間試驗,產業化的條件已完全成熟,應該進一步不失時機地推進產業化。如果限制這些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勢必不僅會喪失我們已經取得的一些相對優勢,失去在國際競爭中的先機,而且還會影響到農業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研究的發展,並使科研隊伍失去凝聚力,導致人才重新流失。

2.在規范中求得發展

由於目前科學界對基因技術尚未完全定論,但是,中國的農業發展如果等到定論以後再發展,顯然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轉基因食品作為高科技食品,進入普通百姓家是不可逆轉的趨向,為了保障老百姓的安全,規范化的管理是轉基因食品在我國發展的關鍵。1993年原國家科委發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1996年農業部又發布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農業部每年受理兩批基因工程體的安全評價,目前已受理了193項,批准進入商業化生產的僅有6項。在這種管理體系下,經過安全評價和檢測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

2001年5月23日,國務院頒布《農業轉基因安全管理條例》,首次提到了轉基因標識問題。2002年1月7日,農業部頒布條例的三個細則,其中一個細則就是:《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對農業轉基因食品加強了管理。2002年4月8日衛生部發布了一個專門針對「轉基因加工食品」的標識辦法,即《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這個《辦法》規定:從2002年7月1日後,對「以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為原料生產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劑」必須進行標識。在這部包括6個章節26條的法規中,清楚地寫道:食品產品中(包括原料及其加工的食品),含有基因修飾有機體或/和表達產物的,要標注「轉基因XX食品」或「以轉基因XX食品為原料」。轉基因食品來自潛在致敏食物的,還要標注「本品轉XX食物基因,對XX食物過敏者注意」。這是針對百姓有「知情權」的一項重大措施。

轉基因食品在中國的發展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真正負責任的做法是把選擇權交給公眾自己,讓消費者通過產品上明確的標示區分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憑他們自己的選擇購買商品,而監管部門則應加強執法力度,充分保障轉基因食品市場的公正、公開、公平。

熱點內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晚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3 瀏覽:396
阿壩小金縣橡膠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0 瀏覽:908
楚雄大姚縣豆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4:02 瀏覽:736
做期貨能在網上開戶嗎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591
安慶宜秀區早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377
正確的原油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9:41 瀏覽:39
達州市纖維板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11 瀏覽:310
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白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07 瀏覽:883
上海外盤期貨哪裡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4:10 瀏覽:448
香港日發期貨開戶網站 發布:2021-12-16 12:24:09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