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外匯期貨合約定價的因素除即期匯率
㈠ 外匯期貨計算題
2000*350 = 700000瑞士法郎 , 700000/125000 = 5.6 套期保值需要合約分數為6份
擔心匯率上升, 所以做買入套期保值
現貨 按3月即期匯率CHF/USD=0.6309/15 ,支付700000瑞士法郎需要 700000*0.6315=442050美元
按5月即期匯率CHF/USD=0.6445/50,支付700000瑞士法郎需要 700000*0.6450=451500美元
5月比3月多支付451500-442050=9450美元
期貨 3月5日賣出6份瑞士法郎期貨合約,買入價格CHF/USD=0.6450
5月5日平倉,平倉價CHF/USD=0.6683
期貨盈利233點,每個點的合約價值12.5美元,6*12.5*233=17475美元
盈虧 17475-9450=8025美元
㈡ 外匯匯率的高低 是由哪些因素來決定的
一)影響匯率變動的經濟因素
1.國際收支狀況
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它對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且,從外匯市場的交易來看,國際商品和勞務的貿易構成外匯交易的基礎,因此它們也決定了匯率的基本走勢.例如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美元在國際經濟市場上長期處於下降的狀況,而日元正好相反,一直不斷升值,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國長期以來出現國際收支逆差,而日本持續出現巨額順差.僅以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貿易部分來看,當一國進口增加而產生逆差時,該國對外國貨幣產生額外的需求,這時,在外匯市場就會引起外匯升值,本幣貶值,反之,當一國的經常項目出現順差時,就會引起外國對該國貨幣需求的增加與外匯供給的增長,本幣匯率就會上升.
2.通貨膨脹率的差異
通貨膨脹是影響匯率變動的一個長期,主要而又有規律性的因素.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兩國貨幣之間的比率,從根本上說是根據其所代表的價值量的對比關系來決定的.因此,在一國發生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該國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就會減少,其實際購買力也就下降,於是其對外比價也會下跌.當然如果對方國家也發生了通貨膨脹,並且幅度恰好一致,兩者就會相互抵消,兩國貨幣間的名義匯率可以不受影響,然而這種情況畢竟少見,一般來說,兩國通貨膨脹率是不一樣的,通貨膨脹率高的國家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率低的國家貨幣匯率上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通貨膨脹對匯率的影響一般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因為它的影響往往要通過一些經濟機制體現出來:
(1)商品勞務貿易機制
一國發生通貨膨脹,該國出口商品勞務的國內成本提高,必然提高其商品,勞務的國際價格,從而削弱了該國商品,勞務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影響出口和外匯收入.相反,在進口方面,假設匯率不發生變化,通貨膨脹會使進口商品的利潤增加,刺激進口和外匯支出的增加,從而不利於該國經常項目狀況.
(2)國際資本流動渠道
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必然使該國實際利息率(即名義利息率減去通貨膨脹率)降低,這樣,用該國貨幣所表示的各種金融資產的實際收益下降,導致各國投資者把資本移向國外,不利於該國的資本項目狀況.
(3)心理預期渠道
一國持續發生通貨膨脹,會影響市場上對匯率走勢的預期心理,繼而有可能產生外匯市場參加者有匯惜售,待價而沽,無匯搶購的現象,進而對外匯匯率產生影響.據估計,通貨膨脹對匯率的影響往往需要經歷半年以上的時間才顯現出來,然而其延續時間卻較長,一般在幾年以上.
3.經濟增長率的差異
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國實際經濟增長率相對別國來說上升較快,涔
㈢ 決定遠期匯率的因素是哪些
遠期匯率反映了貨幣的遠期價值,其決定因素包括即期匯率,兩種貨幣的匯率差、期限。
遠期匯率的決定因素:利率,即期匯率,交易期限;心理預期,央行干預,國際經濟和政治的個因素的影響。
決定遠期匯率是升水還是貼水的主要因素,是兩國之間的利率差異,並且升水、貼水大致與兩國之間的利差保持平衡。也就是說,兩種交易貨幣短期投資利率的差額是構成兩種貨幣的遠期升水、貼水的基礎。
這個原理也就是「利息平價學說」。這是因為,銀行在為客戶進行遠期外匯交易時,有可能因兩國利率的差異而蒙受損失,損失額就相當於利差的收益。
(3)決定外匯期貨合約定價的因素除即期匯率擴展閱讀
遠期匯率是「即期匯率」的對稱。遠期外匯買賣的匯率。通常在遠期外匯買賣合約中規定。遠期合約到期時,無論即期匯率變化如何,買賣雙方都要按合約規定的遠期匯率執行交割。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額稱為遠期差價,或遠期匯水,通常用升水、貼水或平價來表示。
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一般而言,利率較高的貨幣遠期匯率表現為貼水,即該貨幣的遠期匯率比即期匯率低;利率較低的貨幣遠期匯率表現為升水,即該貨幣遠期匯率比即期匯率高。
因此,在充分流動的市場中,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異是兩種貨幣利率差的反映,否則就會出現套利的機會。
㈣ 影響匯率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匯率的因素:
(1)國際收支。
(2)通貨膨脹率。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
(4)經濟增長率。如果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則該國貨幣匯率高。
(5)財政赤字。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則其貨幣匯率將下降。
(6)外匯儲備。如果一國外匯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
(7) 投資者的心理預期。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8)各國匯率政策的影響。
(4)決定外匯期貨合約定價的因素除即期匯率擴展閱讀
匯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
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㈤ 外匯匯率到底由什麼決定與進出口有什麼關系這一塊到底怎麼解釋才能讓人明白
1. 匯率的概念
外匯匯率是用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的貨幣的比率、比價或價格;也可以說,是以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由於國際間的貿易與非貿易往來,各國之間需要辦理國際結算,所以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都規定有一個匯率,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美元等少數國家貨幣的匯率。
2. 匯率的標價方法
折算兩個國家的貨幣,先要確定用哪個國家的貨幣作為標准。由於確定的標准不同,存在著外匯率的兩種標價方法(Quotation)。
用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外國貨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額的本國貨幣,叫做直接標價法(Direct Quotation)。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國貨幣的數額固定不變,本國貨幣的數額則隨著外國貨幣或本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改變。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直接標價法。有些國家貨幣單位的價值量較低,如日本的日元,義大利的里拉等,現在有時以100, 000或10, 000作為折算標准。
用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本國貨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量的外國貨幣,叫做間接標價法(Indirect Quotation)。在間接標價法下,本國貨幣的數額固定不變,外國貨幣的數額則隨著本國貨幣或外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改變。英國和美國都是採用間接標價法的國家。
3. 買入匯率、賣出匯率與中間匯率
外匯買賣一般均集中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它們買賣外匯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方法就是賤買貴賣,賺取買賣差價,商業銀行等機構買進外幣時所依據的匯率叫"買入匯率"(Buying Rate),也稱"買價";賣出外幣時所依據匯率叫"賣出匯率"(Selling Rate),也稱"賣價",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相差的幅度一般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五,各國不盡相同,兩者之間的差額,即商業銀行買賣外匯的利潤。買入匯率與買出匯率相加,除以2,則為中間匯率(Medial Rate)。
在外匯市場上掛牌的外匯牌價一般均列有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在直接標價法下,一定外幣後的一個本幣數字表示"買價"即銀行買進外幣時付給客戶的本幣數;後一個本幣數字表示"賣價",即銀行賣出外幣時向客戶收取的本幣數。在間接票價法下,情況恰恰相反,在本幣後的前一外幣數字為"賣價",即銀行收進一定量的(1個或100個)本幣而賣出外幣時,它所付給客戶的外幣數;後一外幣數字是"買價",即銀行付出一定量的(1個或100個)本幣而買進外幣時,它向客戶收取的外幣數。
經濟報刊上所說的外匯匯率上漲,在直接標價法下,說明外幣貴了,因而兌換本幣比以前多了,本幣兌換外幣的數量比以前少了。外幣匯率下跌,情況則相反。
4 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
兩種貨幣實際所代表的價值量是匯率決定的基礎,並在下列主要因素影響下,匯率不斷變動。
(1)國際收支:其中外貿收支對匯率變動起決定性的作用。外貿順差,本幣匯率就上升;反之,就下跌。外貿收支直接影響外匯供求。
(2)通貨膨脹:既直接關繫到貨幣本身實際代表的價值與購買力,又關繫到商品的對外競爭能力與對外匯市場的心理影響。通貨膨脹減緩,本幣匯率就上漲;反之則下跌。
(3)利率水平對資本的流動的影響:一定條件下,高利率水平可吸引國際短期資金流入,提高本幣匯率;低利率則反之。80年代前半期美元堅挺,即美國實行高利率政策的結果。
(4)各國的匯率政策:匯率政策雖然不能改變匯率的基本趨勢,但一國根據本國貨幣走勢,進一步採取加劇本幣匯率的下跌或上漲的措施,其作用不可低估。
(5)投機活動: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外匯投機活動。有時能使匯率波動超出預期的合理幅度。
(6)政治事件:國際上突發的重大政治事件,對匯率的變化也有重大影響。
上述各因素的關系,錯綜復雜:有時各種因素會合在一起同時發生作用;有時個別因素起作用;有時各因素的作用以相互抵消;有時某一因素的主要作用,突然為另一因素所代替。一般而言,在較長時間內 (如一年) 國際收支是決定匯率基本走勢的重要因素;通貨膨脹、匯率政策只起從屬作用--助長或削弱國際收支所起的作用;投機活動不僅是上述各項因素的綜合反映,而且在國際收支狀況決定的匯率走勢的基礎上,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加劇匯率的波動幅度;從最近幾年看,在一定條件下,利率水平對一國匯率漲落也起重要作用。
6、匯率折算與進出口報價
1、即期匯率下的外幣折(換)算與報價
(1)外幣/本幣折本幣/外幣
一個國家或地區外匯市場所公布的匯率表常為1個或100個外幣等於多少本幣,而不公布1個本幣等於多少外幣。如外國進口商要求我對其報出出口商品本幣價格的同時,再報出外幣的價格,這只要用1除以本幣的具體數字即可得出1個本幣折多少外幣。
(2)外幣/本幣的買入--賣出價折本幣/外幣的買入--賣出價
已知外幣對本幣的買入--賣出價,求本幣對外幣的買入--賣出價。
(3)未掛牌外幣/本幣與本幣/未掛牌外幣的套算
求本幣與未掛牌某一貨幣比價的方法是:
①先列出本幣對已掛牌某一主要儲備貨幣的中間匯率。②查閱像倫敦、紐約這樣主要國際金融市場上英鎊或美元對未掛牌某一貨幣的中間匯率(倫敦或紐約均公布英鎊或美元對所有可兌換貨幣的比價)。③以①的中間匯率與②的中間匯率進行套算:②除以①,即②/①=本幣/未掛牌外幣的比價;①除以②即①/②=未掛牌外幣/本幣的比價。
(4)本幣/甲種外幣與本幣/乙種外幣折算為甲種外幣/乙種外幣與乙種外幣/甲種外幣
一種出口商品對外報價常涉及到許多國家,多種貨幣,因此要掌握不同外幣間的套算方法,以有利於報價范圍的擴大,商品市場的開拓。如已知:①本幣對甲種外幣的買入價與賣出價;②本幣對乙種外幣的買入價與賣出價;如何套算:①1個甲種外幣對乙種外幣的買入價和賣出價,②1個乙種外幣對甲種
(5)即期匯率表也是確定進口報價可接受水平的主要依據 利用不同貨幣的即期匯率進行套(換)算,不僅對做好出口報價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核算進口報價是否合理,可否接受也起著重要作用。
①將同一商品的不同貨幣的進口報價, 按人民幣匯價表折成人民幣進行比較。
②將同一商品不同貨幣的進口報價,按國際外匯市場的即期匯率表,統一折算後進行比較。
2.合理運用匯率的買入價與賣出價
匯率的買入價與賣出價之間一般相差1‰~3‰,進出口商如果在貨價折算對外報價與履行支付義務時考慮不周,計算不精,合同條款訂得不明確,就會遭受損失。在運用匯率的買入價與賣出價時,就注意下列問題:
(1) 本幣折算外幣時,應該用買入價
如某香港出口商的商品底價原為本幣(港元),但客戶要求改用外幣報價,則應按本幣與該外幣的買入價來折算。出口商將本幣折外幣按買入價折算的道理在於:出口商原收取本幣,現改收外幣,則需將所收外幣賣予銀行,換回原來本幣。出口商賣出外幣,即為銀行買入,故按買入價折算。
(2)外幣折算本幣時,應該用賣出價
出口商的商品底價原為外幣,但客戶要求改用本幣報價時,則應按該外幣與本幣的賣出價來折算。出口商將外幣折成本幣按賣出價折算的道理在於:出口商原收取外幣,現改收本幣,則需以本幣向銀行買回原外幣。出口商的買入,即為銀行的賣出。故按賣出價折算。
(3)以一種外幣折算為另一種外幣,按國際外匯市場牌價折算
無論是用直接標價市場的牌價,還是用間接標價市場的牌價,外匯市場所在國家的貨幣視為本幣。如將外幣折算為本幣,均用賣出價;如將本幣折算為外幣,均用買入價。例如,×年×月×日,巴黎外匯市場(直接標價)法國法郎對美元的牌價為1美元(外幣)買入價為4.4350法國法郎:同日紐約外匯市場(間接標價)美元對法國法郎牌價為1美元(本幣),賣出價為4.4400法國法郎(外幣),買入價為4.4450法國法郎,則美元與法國法郎相互折算的方法如下:
①根據巴黎外匯市場(直接標價)的牌價:
1美元摺合法國法郎為1×4.4550=4.4550
1法國法郎摺合美元為1÷4.4350=0.2255
② 根據紐約外匯市場(間接標價)的牌價:
1法國法郎摺合美元為1÷4.4400=0.2252
1美元摺合法國法郎為1×4.4450=4.4450
上述買入價、賣出價折算原則,不僅適用於即期匯率,也適用於遠期匯率。買入價與賣出價的折算運用是一個外貿工作者應掌握的原則,但在實際業務中應結合具體情況,靈活掌握。例如,出口商品的競爭能力較差,庫存較多,款式陳舊而市場又較呆滯,這時出口報價也可按中間價折算,甚至還可給予適當折讓,以便擴大商品銷售;但實際工作者對這個原則要"心中有數"。
3. 遠期匯率的折算與進出口報價
(1) 本幣/外幣的遠期匯率折外幣/本幣的遠期匯率 如已知本幣/外幣的遠期匯率,因報價或套期保值的需要,需要計算出外幣/本幣的遠期匯率,其計算的程序與方法是:
①代入公式:
P*=P/(S×F)
P*為將本幣/外幣折成外幣/本幣的遠期點數
P 為本幣/外幣的遠期點數
S 為本幣/外幣的即期匯率
F 為本幣/外幣的實際遠期匯率
②按公式求出遠期匯率的賣出價點數與買入價點數後,其位置要互易,即計算出來的買入價點數變為賣出價點數;計算出來的賣出價點數變為買入價點數。
(2) 匯率表中遠期貼水(點)數,可作為延期收款的報價標准
遠期匯率表中升水貨幣即為增值貨幣,貼水貨幣即為貶值貨幣。在我出口貿易中,國外進口商在延期付款條件下要求我以兩種外幣報價,假若甲幣為升水,乙幣為貼水,如以甲幣報價,則按原價報出;如以乙幣報價,應按匯率表中乙幣對甲幣貼水後的實際匯率報出,以減少乙幣貼水後的損失。所以學會匯率表的查閱與套算,對正確報價有著重要意義。
(3) 匯率表中的貼水年率,也可作為延期收款的報價標准
遠期匯率表中的貼水貨幣,也即具有貶值趨勢的貨幣,該貨幣的貼水年率,也即貼水貨幣(對升水貨幣)的貶值年率。如某商品原以較硬(升水)貨幣報價,但國外進口商要求改以貼水貨幣報價,出口商根據即期匯率將升水貨幣金額換算為貼水貨幣金額的同時,為彌補貼水損失,應再將一定時期內貼水率加在折算後的貨價上。
(4) 在一軟一硬兩種貨幣的進口報價中,遠期匯率是確定接受軟貨(貼水貨幣)加價幅度的根據
例如:在進口業務中,某一商品從合同簽定到外匯付出約需3個月,國外出口商以硬(升水貨幣)、軟(貼水貨幣)兩種貨幣報價,其以軟幣報價的加價幅度,不能超過該貨幣與相應貨幣的遠期匯率,否則我可接受硬幣報價,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在貨價與匯價方面均不吃虧的目的。
㈥ 外匯期貨價格與外匯即期匯率的變動方向( ) A基本一致 B完全一致 C基本相反 D完全相反
A基本一致
期貨價格實際上是對遠期價格的一種預期,是貨幣時間價值的體現,時間越短,兩者之間的差距越小。
㈦ 決定外匯交易報價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匯率變素麵總說經濟實力變化與宏觀經濟政策選擇決定匯率期發展趨勢根本原我經看外匯市場市場士都十關注各各種經濟數據民經濟總產值、消費者物價指數、利率變化等外匯市場我應該清楚認識解各種數據、指標與匯率變關系影響才能進步找尋匯率變規律主外匯市場尋找投資投機機防範外匯風險 經濟許素影響匯率變列舉: 、際收支狀況際收支狀況決定匯率趨勢主導素際收支外經濟各種收支總般情況際收支逆差表明外匯供應求浮匯率制市場供求決定匯率變際收支逆差引起本幣貶值外幣升值即外匯匯率升反際收支順差則引起外匯匯率降要注意般情況際收支變決定匯率期走勢 二、民收入般講民收入增加促使消費水平提高本幣需求相應增加貨幣供給變本幣額外需求提高本幣價值造外匯貶值民收入變引起匯率貶或升要取決於民收入變原民收入增加商品供給提高則較間內該貨幣購買力加強外匯匯率跌民收入擴政府支或擴總需求提高供給變情況超額需求必要通擴進口滿足使外匯需求增加外匯匯率漲 三、通貨膨脹率高低通貨膨脹率高低影響匯率變化基礎貨幣發行流通貨幣量超商品流通程實際需求造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使貨幣內購買力降使貨幣內貶值其條件變情況貨幣內貶值必引起外貶值匯率兩幣值比發行貨幣家其單位貨幣所代表價值量減少該貨幣折算外貨幣要付比原該貨幣 通貨膨脹率變改變貨幣交易需求量及債券收益、外幣價值預期通貨膨脹造內物價漲匯率變情況口虧損進口利外匯市場外貨幣需求增加本貨幣需要減少引起外匯匯率升本貨幣外貶值相反通貨膨脹率降低外匯匯率般跌 四、貨幣供給貨幣供給決定貨幣價值、貨幣購買力首要素本貨幣供給減少則本幣由於稀少更價值通貨幣供給減少與銀根緊縮、信貸緊縮相伴行造總需求、產量業降商品價格降本幣價值提高外匯匯率相應跌貨幣供給增加超額貨幣則通貨膨脹形式表現本商品價格漲購買力降促進相低廉外商品量進口外匯匯率漲 五、財政收支財政收支狀況際收支影響財政赤字擴增加總需求導致際收支逆差及通貨膨脹加劇結本幣購買力降外匯需求增加進推匯率漲財政赤字擴貨幣政策面輔嚴格控制貨幣量、提高利率舉措反吸引外資流入使本幣升值外匯匯率跌 六、利率 利率定條件匯率短期影響利率匯率影響通同家利率差異引起資金特別短期資金流引起作用般情況兩利率差異於兩遠期、即期匯率差異資金便由利率較低家流向利率較高家利於利率較高家際收支要注意利率水平匯率雖定影響決定匯率升降趨勢基本素看其作用限定條件匯率變起暫影響 七、各匯率政策市場干預 各匯率政策市場干預定程度影響匯率變浮匯率制各央行都盡力協調各間貨幣政策匯率政策力圖通影響外匯市場供求關系達支持本貨幣穩定目央銀行影響外匯市場主要手段:調整本貨幣政策通利率變影響匯率;直接干預外匯市場;資本流實行外匯管制 八、投機與市場理預期 自依9漆三實行浮匯率制外匯市場投機越演越烈投機者往往擁雄厚實力外匯市場推波助瀾使匯率變遠遠偏離其均衡水平投機者利用市場順勢某幣種發攻擊攻勢強使各央行甚至西七央行聯手干預外匯市場難阻擋度投機加劇外匯市場盪阻礙外匯交易歪曲外匯供求關系 另外外匯市場參與者研究者包括經濟家、金融專家技術析員、資金交易員等每致力於匯市走勢研究市場判斷及市場交易員理影響及交易者自身市場走勢預測都影響匯率短期波重要素市場預計某種貨幣趨跌交易者量拋售該貨幣造該貨幣匯率浮事實;反預計某種貨幣趨於堅挺量買進該種貨幣使其匯率揚由於公眾預期具投機性散性特點加劇匯率短期波振盪 九、政治與突發素 由於資本首先具追求安全特性政治及突發性素外匯市場影響直接迅速包括政局穩定性政策連續性政府外交政策及戰爭、經濟制裁自災害等另外西家選外匯市場產影響政治與突發事件其突發性及臨性使市場難預測故容易市場構沖擊波旦市場消息作反應並其消化原消息影響力削弱 總影響匯率素種些素關系錯綜復雜些素同起作用別素起作用甚至起互相抵消作用素起主要作用另素起要作用段間觀察匯率變化規律受際收支狀況通貨膨脹所制約決定匯率變化基本素利率素匯率政策能起屬作用即助或削弱基本素所起作用財政貨幣政策匯率變起著決定性作用般情況各貨幣政策匯率確定適水平已政策目標通央銀行運用三政策工具執行貨幣政策即存款准備金政策、貼現政策公市場政策投機其素所決定匯價基本趨勢基礎起推波助瀾作
㈧ 決定匯率基礎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一國外匯供求的變動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既有經濟的,也有非經濟的,而各個因素之間又有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甚至相互抵消的關系,因此匯率變動的原因極其錯綜復雜,下面我們將作具體分析.
(一)影響匯率變動的經濟因素
1.國際收支狀況
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它對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且,從外匯市場的交易來看,國際商品和勞務的貿易構成外匯交易的基礎,因此它們也決定了匯率的基本走勢.例如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美元在國際經濟市場上長期處於下降的狀況,而日元正好相反,一直不斷升值,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國長期以來出現國際收支逆差,而日本持續出現巨額順差.僅以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貿易部分來看,當一國進口增加而產生逆差時,該國對外國貨幣產生額外的需求,這時,在外匯市場就會引起外匯升值,本幣貶值,反之,當一國的經常項目出現順差時,就會引起外國對該國貨幣需求的增加與外匯供給的增長,本幣匯率就會上升.
2.通貨膨脹率的差異
通貨膨脹是影響匯率變動的一個長期,主要而又有規律性的因素.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兩國貨幣之間的比率,從根本上說是根據其所代表的價值量的對比關系來決定的.因此,在一國發生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該國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就會減少,其實際購買力也就下降,於是其對外比價也會下跌.當然如果對方國家也發生了通貨膨脹,並且幅度恰好一致,兩者就會相互抵消,兩國貨幣間的名義匯率可以不受影響,然而這種情況畢竟少見,一般來說,兩國通貨膨脹率是不一樣的,通貨膨脹率高的國家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率低的國家貨幣匯率上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通貨膨脹對匯率的影響一般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因為它的影響往往要通過一些經濟機制體現出來:
(1)商品勞務貿易機制
一國發生通貨膨脹,該國出口商品勞務的國內成本提高,必然提高其商品,勞務的國際價格,從而削弱了該國商品,勞務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影響出口和外匯收入.相反,在進口方面,假設匯率不發生變化,通貨膨脹會使進口商品的利潤增加,刺激進口和外匯支出的增加,從而不利於該國經常項目狀況.
(2)國際資本流動渠道
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必然使該國實際利息率(即名義利息率減去通貨膨脹率)降低,這樣,用該國貨幣所表示的各種金融資產的實際收益下降,導致各國投資者把資本移向國外,不利於該國的資本項目狀況.
(3)心理預期渠道
一國持續發生通貨膨脹,會影響市場上對匯率走勢的預期心理,繼而有可能產生外匯市場參加者有匯惜售,待價而沽,無匯搶購的現象,進而對外匯匯率產生影響.據估計,通貨膨脹對匯率的影響往往需要經歷半年以上的時間才顯現出來,然而其延續時間卻較長,一般在幾年以上.
3.經濟增長率的差異
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國實際經濟增長率相對別國來說上升較快,涔?袷杖朐黽右步峽?會使該國增加對外國商品和勞務的需求,結果會使該國對外匯的需求相對於其可得到的外匯供給來說趨於增加,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下跌.不過在這里注意兩種特殊情形:一是對於出口導向型國家來說,經濟增長是由於出口增加而推動的,那麼經濟較快增長伴隨著出口的高速增長,此時出口增加往往超過進口增加,其匯率不跌反而上升;二是如果國內外投資者把該國經濟增長率較高看成是經濟前景看好,資本收益率提高的反映,那麼就可能擴大對該國的投資,以至抵消經常項目的赤字,這時,該國匯率亦可能不是下跌而是上升.我國就同時存在著這兩種情況,近年來尤其是2003年中國一直面臨著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
㈨ 哪些因素決定外匯匯率
一、貨幣政策
當央行認為對於外匯市場的干預是有效的且干預結果將與政府的貨幣政策一致時,央行在外匯市場的參與將影響匯率。央行的參與通常是通過買入或賣出本幣以將本幣穩定在一個被認為是真實和理想的水平。市場的其他參與者對於政府貨幣政策對於匯率影響的判斷以及對於將來政策的預期同樣會對匯率產生影響。
二、政治形勢
如果全球形勢趨於緊張,則會導致外匯市場的不穩定,一些貨幣的非正常流入或流出將發生,最後可能的結果是匯率的大幅波動。政治形勢的穩定與否關系著貨幣的穩定與否,通常意義上,一國的政治形勢越穩定,則該國的貨幣越穩定。
政治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實例加以說明。1987年底,由於美元的持續貶值,為了維持美元匯率的基本穩定,1987年12月23日西方七國財長和中央銀行總裁發表聯合聲明,並於1988年1月4日開始在外匯市場實施大規模的聯合干預行動,大量拋售日元和德國馬克,購進美元,從而使美元匯率回升,維持了美元匯率德基本穩定。例二,如果你關注歐元,你一定注意到了在科索沃戰爭期間,連續三個月,歐元兌美元的匯率累計下跌了10%,原因之一便是科索沃戰局對歐元形成下浮壓力。
三、國際收支狀況
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將導致其本幣匯率的波動。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的一切對外經濟、金融關系的總結。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反映著該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也影響著該國的宏觀與微觀經濟的運行。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歸根結底是外匯的供求關系對匯率的影響。
由某項經濟交易(如出口)或資本交易(如外國人對本國的投資)引起了外匯的收入。由於外匯通常不能自由在本國市場上流通,所以需要把外幣兌換成本國貨幣才能投入國內流通。這就形成了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給。而由於某項經濟交易(如進口)或資本交易(到國外投資)則引起了外匯支出。因要以本國貨幣兌換成外幣方能滿足各自的經濟需要,在外匯市場上便產生了對外匯的需要。
把這些交易綜合起來,全部記入國際收支統計表中,便構成了一國的外匯收支狀況。如果外匯收入大於支出,則外匯的供應量增大;如果外匯支出大於收入,則對外匯的需求量增大。外匯供應量增大,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直接促使外匯的價格下降,本幣的價值就相應的上升;當外匯需求量增大時,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直接促使外匯的價格上漲,本幣的價值就相應的下跌。
四、利率
當一國的主導利率相對於另一國的利率上升或下降時,為追求更高的資金回報,低利率的貨幣將被賣出,而高利率的貨幣將被買入。由於相對高利率貨幣的需求增加,故該貨幣對其他貨幣將升值。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以解釋利率如何影響匯率的:假設有兩國A和B,兩國都不實行外匯管制,資金可在兩國間自由流動。作為A國貨幣政策的一部分,該國利率被上調了1%。同時B國的利率水平不變。市場上存在著數額龐大的短期游資,這部分游資總在國與國之間流動以尋找最優惠的利率。當其他條件不變而A國的主導利率上調,巨額的短期游資就會流入A國以追求更高的利率。當游資從B國流出時,巨額的B國貨幣將被賣出以兌換A國貨幣。這樣對於A國貨幣的需求上升,其結果是A國貨幣相對B國貨幣走強。
以上例子是對於兩國間的情況,實際上,在市場國際化的今天,它同樣實用於全球范圍。多年來,資金的自由流動和外匯管制的消除是大勢所趨。這種趨勢為國際短期游資(有時稱為「熱錢」)的自由流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需要指出的是,只有當投資者認為匯率的變動不會抵消高利率帶來的回報後,才會將資金調往高利率的區域或國家。
五、市場判斷
外匯市場並不總是遵循某一合乎邏輯的變動模式。難以明了的因素,諸如個人感覺、判斷、以及對於各種全球政治、經濟事件的分析、理解均對匯率產生影響。市場上的操作人員必須正確理解所公布的各種報道或數據,如外匯收支數據、通脹指標、經濟增長率等。
但實際上,在上述報道或數據向市場公開以前,市場上已經會存在一種對於報道或數據所反映的實質的預期或判斷。這種預期或判斷將先於報道或數據公開前反映在價格中。一旦出現真實的報道或數據與人們的預期或判斷大相徑庭,就會導致匯率的大幅波動。僅能正確理解各種經濟指標和數據對於一個外匯交易員是不夠的。他必須明了市場究竟會對未公布的指標和數據作出何種預期和判斷。
六、投機行為
市場主要操作者的投機行為同樣是影響匯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外匯市場上直接與國際貿易相關聯的交易相對來說所佔比例是不高的。大多數交易從實質上講是投機行為,這種投機行為將導致不同貨幣的流動,從而對匯率產生影響。當人們分析了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後得出某種貨幣匯率將上漲,競相搶購,遂把該幣上漲變為現實。反之,當人們預期某貨幣將下跌,就會競相拋售,從而使匯率下滑。
例如,二戰後一段時間,由於美國的政治穩定,經濟運行良好,通貨膨脹率低,而經濟增長在60年代初達年均5%,當時世界各國都願以美元作為支付手段,儲存財富,使美元匯率持續上漲。但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於越南戰爭、水門事件、嚴重的通貨膨脹及稅收負擔加重、貿易赤字、經濟增長率的下降,使美元的價值大幅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