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期貨強行平倉
Ⅰ 管金生的國債期貨
「三二七事件」
國債期貨市場是1993年底由上海證券交易所提出並經中國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而設立的試點,最主要的目的是刺激國債市場,使國債能順利地發出去。1992
年當時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尉文淵到美國轉了一圈,美國金融工具令人眼花繚亂但上交所是為股票設計的,市場又小,怕是承受不住期貨。分析下來,風險不太大、又最穩定的當然是國債。國債是固定利率,風險會小一些;而國債期貨能夠促進國債市場的發行,也更容易得到上層的支持。尉文淵還有個小算盤:證監會剛成立,還管不到這一段,早干比晚干好。於是12月先開了國債期貨。國債期貨的保證金定在2.5%。327品種是對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債期貨合約的代稱。由於其於1995年6月即將交收,現貨保值貼補率明顯低於銀行利率,故一向是頗為活躍的炒作題材。 1995年2月,市場傳聞財政部可能要以148元的面值兌付327國債,而不是132元。但一向順風順水的管金生不這樣看,財政部不會再割肉掏出16億元來補貼327國債,管金生決定率領萬國證券做空預計財政部將下調「保值貼補」這會導致市場大幅下挫。翻空做多勢必令公司負債倒閉,偏要率領萬國證券做空。結果傳聞變成現實。1995年2月23日上午,財政部的提高327國債利率的傳言終於得到證實,財政部發布公告稱,327國債將按148.50元兌付提高的比例比下調的幅度更大。
1995年2月23日上午一開盤,有財政部背景的中經開公司(2002年6月因「嚴重違規經營」被央行「撤銷」。幾個月後中經開老總姜繼增因「操縱市場罪」被送上法庭)大肆逼空萬國證券,率領多方借利好掩殺過來,用80萬口將前日148.21元的收盤價一舉攻到148.50元,接著又以120萬口攻到149.10元,又用100萬口攻到150元,下午攻到151.98元。隨後萬國的同盟軍遼國發突然改做多頭,327國債在1分鍾內漲了2元,10分鍾後漲了3.77元!327國債每漲1元,萬國證券就要賠進十幾億元!管金生急紅了眼,什麼都不顧了。下午4時22分,休市前的8分鍾管金生做出避免公司倒閉的最瘋狂舉動:大舉拋售債券期貨,繼續做空國債。空方突然發難,先以50萬口把價位從151.30元轟到150元,然後把價位打到148元,最後一個730萬口的巨大賣單把價位打到147.40元。這筆730萬口賣單面值1460億元,接近中國1994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30!
上交所尉文淵一身冷汗膽戰心驚。收市後上交所緊急開會,爭來爭去,依然沒有結論。晚上10點,尉文淵一個人跑到二樓貴賓室坐了一個小時。上交所當晚緊急宣布:23日16時22分13秒之後的所有交易是異常的無效的,經過此調整當日國債成交額為5400億元,當日327品種的收盤價為違規前最後簽訂的一筆交易價格151.30元。如果按照上交所定的收盤價到期交割,萬國要賠60億元;如果按147.40元計算,萬國賺42億元;如果按151.30元平倉,萬國虧16億元。這天中國證監會下令將這8分鍾內完成的交易全部取消。釀成了全世界注目的「327國債」事件。此事件也令尉文淵1995年8月主動下台。
第二天,萬國證券發生擠兌。2月27日和28日,上交所開設期貨協議平倉專場27日,協議平倉只成交了7000多口,而327國債品種持倉量高達300多萬口。2月28日,採取強行平倉,大約在151元左右140萬口,327國債佔85%以上。3月,人大政協兩會召開,火力驟起。為什麼這樣一個沒保證金、交易額達1400億的交易能在上交所通過。尤其把327事件與英國巴林銀行倒閉串在一起,一個叫利森的20多歲的交易員玩期貨,他賊大膽越權放天量,幾分鍾就把個有百年歷史的英國巴林銀行給玩倒了,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中國管理層:國債期貨實在不好玩!
3個月後,國債期貨市場被關閉。「327」國債事件使擁有14億資產的萬國證券,瞬間損失國有資產9.6億元。如此壯舉,結束了他的中國證券業的職業生涯。據說,此事件後出現一次電視台節目時,許多老朋友竟然視而不見,如同陌生人。讓他備感世態炎涼。
1995年4月,管金生落寞辭職。掛職2月後,其經濟犯罪問題開始敗露。1995年5月19日,管金生在海南被捕,罪名為貪污、挪用公款40餘萬元,但沒有違反期貨交易規則的說辭。尉說,當時管金生若無出逃跡象可能不會被捕。當時的法律,貪污是要進監獄的。貪污100萬元以上要吃槍子兒的,嚴重的瀆職行為,證監會的權力只能夠處罰,不能判刑。
管金生押上萬國幾乎所有家當豪賭國債,結果滿盤皆輸。萬國證券經此一仗,元氣大傷,不久被重組。1996年7月16日,申銀與萬國合並為申銀萬國證券公司。1997年2月3日管金生被判處17年徒刑,罪名是行賄、並在期貨市場成立前數年裡濫用公共資金,總額達人民幣269萬元。有人說,管金生是因「327」而生出禍端,卻硬套了一個行賄的罪名,可謂張冠李戴。
在他被判17年監禁之時,中國第一大證券公司———萬國證券也分崩離析。管金生時代就此劃上休止符。
Ⅱ 證券市場上類似「327國債期貨事件」的重大事件有哪些,或者一些大公司或者個人在關於證券投資上的失敗事件
1、最著名的逼倉典型——327國債 國債期貨最早由上海證券交易於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推出,只向證券商自營開放,後來才向公眾開放。進入一九九年、一九九五年達到其鼎盛期。也在其鼎盛期出現兩個風險事件,「314」、 「 327」國債期貨事件,最引人注目的是「327」事件,有關當事人至今還在押中 隨「327」國債貼息消息明朗及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財政部新債發行量消息公開,全國各地國債期貨市場出現向上突破行情,上證所327合約空方主力在封盤失敗後蓄意違規,十六點二十二分開始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將價格打壓至147.50元收盤,327合約暴跌3.8元,當日開倉多頭全線爆倉。事後有關方面宣布這個時段交易無效,並將蓄意違規者管金生逮捕入獄。國債期貨嚴重透支交易是期貨市場違規操縱最極端表現,是對整個市場的愚弄,為市場各方不難容忍,有關人員為此失出了沉重代價。 助長327事件發生的客觀原因主要有兩條: 一、泛用保證金制度,國債期貨收取的保證金率僅為1%,過低的保證金助長了投機氣氛也使每日無負債制度難於維持,市場結算風險驟然增大。 二、國債市場不具備開發期貨品種的條件,市場化程度不夠,沒有利率市場化使期貨成為競猜貼補率的游戲,價格發現套期保值無從談起。327事件直接觸發監管者的神經,整個市場掀起加強風險管理之風,各項制度措施紛紛出台。 2. 順勢逼倉典型——粳米事件 粳米事件發生於一九九四年七月至十月間。當時粳米期貨在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市場雙方圍繞國家宏觀平抑糧價與自然災害影響認識不同產生了嚴重的判斷分歧,雙方持倉不斷擴大,出現期貨價格上漲和多逼空跡象。 其間交易所出台過停市、限制持倉、強制性減倉等措施,但無法抑制因災情加重帶來的糧價上漲,當然交易所較寬松的最高價限制也助長了期價上漲。與其前採取措施帶來的回落價相比,八月份粳米期貨價格大多上漲200元/噸,以9503合約為例已上漲2400元/噸,而這年春節前後價格不過1900元/噸而已。九月初有關部門召開一系列平抑糧價會議,粳米期貨曾出現價格連續四天跌板行情來,但上海糧交所公布縮小漲跌停板額至10元及取消最高限價消息下,粳米期價又出現連續漲停板現象。十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暫停粳米期貨請示,粳米期價終於停盤,隨即退出歷史舞台。 粳米期貨逼倉表面上看有基本面支持如災情加重帶來減產預期,但這種觀點在當時並不得到認同,人們看到的是一種不切實際的預期上漲心理,這種心理助漲期貨價也助漲了現貨價,為了抑制這種心理漫延保持糧價在宏觀調控下的穩定,有關方面採取關停措施。 3、一個並非例外的逼倉事件——棕櫚油空逼多 歷史上中國風險事件大多以多逼空方式出現,現貨供應緊張及投機資本龐大常促使多逼倉局面形成,但是多逼倉又多以失敗方式出現,原因在於中國是一個從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的國家,國家常運用其它手段對價格進行干預,使得多逼空容易遭遇政策風險。一九九五年發生的棕櫚油事件卻以空逼多的方式出現,決定這種逼倉形成的主要原因當然是現貨供應充足及投機資本過小。 一九九五年三月,某券商資金憑一已之力與力量龐大的進口商在中商M506合約上展開對峙。當時基本面條件對多頭是十分不利的,先不說國內外棕櫚油市場行情有所回落,國內期貨監管工作也以抑制通貨膨脹、抑制過度投機為重點,在政策風險及不利的現貨市場面前,多頭只有一條路——平倉離場,現貨套利優勢及投機打壓使得多頭離場之途難上加難,以連續跌和擴大跌停方式使市場價格很快從9300元/噸下跌至7200元/噸。棕櫚油506是空逼多典型。 這種局面形成的原因很多,有基本面方面的,也有市場主體結構單一方面的,僅靠一個投機大戶是難於承提現貨市場價格下跌帶來的風險的,逆勢操縱使風險累積加大,使自已不能全身而退,一個純進口產品不利於期貨市場正常運行也是重要原因。 4、開處罰市場操縱者先例——「秈米事件」 秈米事件也稱「金創」事件,將風險事件與期貨經紀公司聯系在一起,正突出事件的特殊性。「秈米事件」發生於一九九五年廣聯交易所。受國家宏觀調控、夏糧豐收及交易所臨時保證金政策影響,九五年十月,廣聯秈米9511合約回落至2750元/噸附近,市場多頭不甘於被套,10月中旬,以廣東金創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為主的多頭,利用注冊倉單較少的消息,強拉秈米9511合約期價,三個漲停板之後,期價又重回到至3050元/噸附近,持倉量劇增,隨後受現貨保值商拋壓,期貨在高位振盪,十月十九日市場價格仍維持在相對高位,且持倉量巨大,當天收盤交易所作出處罰多頭三家違規會員的決定,此後行情逆轉。十月二十四日廣聯所協議平倉,十一月二十日9511合約摘牌,收盤價為2301元/噸。 這次秈米事件開創了中國期貨交易所在合約仍在交易中對違規操縱者進行處罰的先例。十月十九日交易所作出處罰決定,十一月三日中國證監會吊銷廣東金創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營業資格,它表明人們對市場操縱行為已經深惡痛絕。 在合約交易還在進行中對市場操縱作處罰,這對交易所的要求是很高的,既需要有勇氣也需要有明確的判斷方法,好在當時作出這種判斷並不難,價格異動是一個重要指標,短時間上漲猛且缺乏基本面支持,其次多頭持倉高度集中,有明目張膽操縱之表現。這次處罰正面影響是對市場操縱者造成威懾作用,整頓了市場秩序,但市場操縱也從顯在走向隱蔽,集中操縱轉向分倉操縱,查處難度有所加強。 5、成為逼倉經典的「天津紅」 天津紅於一九九四年九月在天津聯合交易所上市。逼倉事件發生於507合約上,當時乘價格回落至3800元/噸附近之時,多頭策劃一輪逼倉行情,一方面大量收購現貨,另一方面在期貨上大量買入,一九九五年五月中旬507合約成交量、持倉量明顯放大,六月初多頭主力強拉價格,出現兩個漲停板,價格漲至5151元/噸,隨即交易所提高保證金以抑制過度投機,但仍然難於控制局面,最後只有通過終端停機和停市方式要求雙方平倉來解決問題。 「天津紅507事件」其典型性表現在幾個方面,一、逼倉事件與國際市場逼倉定義完全一致,國際市場定義逼倉在可交割的現貨較少的情況下,市場主力控制了現貨,又在期貨市場上大量買入,從而達到操縱期貨謀取暴利目的,這種逼倉行為在國際市場上是違法的。天律紅小豆逼倉手法與國際市場逼倉是一樣的,而天律紅小豆屬於小品種,逼倉很容易發生。二、逼倉行為造成的價格異動十分明顯,不考慮基本面影響的情形下出現兩個漲停板,時間短獲利空間大,顯示出時間與空間不對稱性,「逼」的意義突出,人們稱這種逼倉為硬逼倉。或者因為這個特徵表現具有嚴重的負面性,交易所採取強硬措施加以制止,從而導致後來逼倉行為特徵發生變化,後來的逼倉顯得溫和些,不急迫的時間與空間盡可能對稱,人們把後來逼倉叫做軟逼倉,近期滬膠0407事件市場就視其為軟逼倉,而有關方面卻因為沒有出現連續漲跌停否定其逼倉性質,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不論硬逼倉還是軟逼倉,其實質都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市場操縱、扭曲價格、謀取暴利的行為,多以符合國際市場逼倉定義為基本特徵。 小品種特徵加上交割交易制度不完善使紅小豆逼倉事件接連不斷發生。蘇州商品交易所一九九五年六月一日推出紅小豆期貨,現貨市場低迷及交割標准過低原因致使期貨市場連創新低。但在蘇交所宣布嚴禁陳豆、新豆摻雜交割及公布實際庫存數量較少的情況下,期貨出現了大漲,以9602合約為例在十二月僅一個月時間期貨從3690元/噸漲至5325元/噸,不少空頭套保者遭遇了爆倉命運。一九九六年一月在中國證監會要求頭寸減倉和不得開出新倉的政策干預下及蘇交所強行平倉政策作用下,期貨發生逆轉。三月八日證監會停止蘇交所紅小豆期貨合約交易。 蘇州紅小豆事件使庫存向天津轉移。這時天聯所卻規定最大交割量為6萬噸的政策。期價超跌和限量交割政策為另一輪逼倉行情創造了條件,九六年第一季度天津紅小豆9609事件發生並立即受到中國證監會查處。
Ⅲ 國債期貨3.27事件是怎麼回事啊
1993年開始的國債期貨交易風波,主要是指的3.27風波國債進入期貨市場的始作俑者是上海證券交易所。在當時來說,股票市場是非常冷清的,絕大多數地方都還沒有開設證券交易,交易的保證金也要求很高,一般至少5萬元,多那個時候的人來說,無異於天文數值。而有錢的人還都沉在商品市場,對股票市場的風險是絕對害怕的,所以要改變冷清的狀態,創新品種就是活躍市場的最好辦法。
1992年底,12個品種的國債標准期貨合約被隆重推出,1993年上市交易。隨後,北京商品交易所和武漢證券交易中心等十幾家交易所也相繼推出了國債期貨。國債期貨如雨後春筍一下遍布主要的期貨交易中心。當時國債期貨走向火爆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1994年初,一些券商鑽實際利率比國債利率高的空子,違規超計劃賣出非實物國債,以套用社會資金牟利。當國務院宣布查處這類券商時,他們為了補足計劃外賣出的這部分非實物券,紛紛買入流散在社會上的實物券,使國債現貨市場人為製造出供小於求的局面。二是為了配合新國債發行,財政部根據當時物價水平較高的客觀情況,對1992年3年期和5 年期利率比較低的券種實行保值補貼。一時間,國庫券炙手可熱。
當時,國債期貨開戶保證金只要1 萬元,每手保證金只要500元,浮盈還可以再開新倉;一些散戶滿倉帶透支,一路死多頭,由幾萬元翻到幾十萬元,再由幾十萬元翻到幾百萬元,那狂熱絕不亞於一場豪賭,賭成了就是「王」,賭輸了那就另當別論了。
隨著國債期貨虛盤毫無節制的擴大,市場在進入1994年下半年以後,已逐漸淪為超級主力機構堆砌巨資互相抗衡以圖投機暴利的賭場。1995年初,市場盛傳「財政部將對『3.27'國債加息」的消息。從2月初起,當時赫赫有名的上海萬國證券公司和遼寧國發股份有限公司因對保值貼補率和貼息的錯誤預估,聯手對「3.27"品種在148元左右的交易部位大量拋空,企圖操縱市場。2月23日,遼國發及其操縱的幾家公司通過無錫國泰期貨經紀公司大筆拋空無效,又提前得知「貼息」的確切消息後,率先空翻多。這一行為再加上原本就做多的各種機構的推波助瀾,導致期價自148.50飆升,最高至151.98。
後知後覺的萬國證券當即處於全面被套牢狀態,且由於持倉過大,一旦平倉會引發價格更加飛漲,其虧損將達幾十億元,足以使整個公司煙消雲滅。為扭轉局面,其主要負責人授意惡意透支,超限量砸盤,造成收市前8分鍾,700萬手(需保證金14億元)巨單將價格暴挫至147.50。不少多頭也於瞬間由「巨額浮盈」轉眼變成「虧損爆倉」,市場一片混亂。
「3.27」事件從此震驚中外。當晚,上海證交所即發布公告,以某會員蓄意違規為由,決定尾市8分鍾所有成交無效。緊接著證監會和財政部就發布《國債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其後又出台了《關於加強國債期貨交易風險控制的緊急通知》、《關於落實國債期貨交易保證金規定的緊急通知》、《關於要求各國債期貨交易場所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通知。
然而,這一系列通知雖然都具有震懾力的權威性,但並不能在短期內改變上海證交所的風險控制機制。而且因為對萬國違規的查處進展緩慢,令個別投機商暗藏僥幸之心,所以違規操作層出不窮。終於,在1995年5月,當「3.19"國庫券借保值貼補率的上升連封停板,當「遼國發」及其聯手機構仍然違規打壓時,管理層忍無可忍了。5月18日證監會《關於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的緊急通知》的發布,宣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金融期貨從此被勒令關張。
Ⅳ "3.27"國債期貨風波事件的事件結局
「327事件」震撼了中國證券期貨界。在仲裁機關的調解下,2月27日、28日進行了協議平倉,但效果不甚理想,3月1日又進行了強行平倉。局面剛剛明朗,又值兩會召開,對「327事件」責任的追究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後來,中紀委、監察部會同中國證監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最高人民檢察院等有關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在上海市政府配合下進行了4個多月的調查,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嚴肅處理。
萬國證券公司進行了改組,董事長徐慶熊、副董事長兼總裁管金生同時辭去所任職務。管金生鋃鐺入獄。「327事件」的二號主角遼國發,由來自沈陽的高原、高嶺兄弟主持。「327事件」後,為了挽回巨額虧損,於3月份又試圖翻本,繼續在債市炒作「329」品種,結果再度虧損。遼國發案不僅是證券期貨違規問題,還有金融詐騙等嚴重犯罪,涉及金額數百億元。
「327風波」之後,各交易所採取了提高保證金比例,設置漲跌停板等措施以抑制國債期貨的投機氣氛。但因國債期貨的特殊性和當時的經濟形勢,其交易中仍風波不斷,並於當年5月10日釀出319風波。5月17日,中國證監會鑒於中國當時不具備開展國債期貨交易的基本條件,作出了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的決定。至此,中國第一個金融期貨品種宣告夭折。
「327」國債期貨事件事後被著名經濟學家戴園晨稱為「中國的巴林銀行事件」。管金生的確膽大,膽大本身不是錯誤,關鍵是他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實施了錯誤的行為,所以,管金生被捕。
Ⅳ 國債期貨是怎樣交割的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國債期貨交割業務指南》 (2015年7月1日實施 2017年4月1日第一次修訂)中相關條款對國債期貨交割進行了規定:
自交割月份之前的二個交易日起至最後交易日之前一個交易日,每日收市後,同一交易編碼的交割月份合約雙向持倉對沖平倉,平倉價格為該合約前一交易日的結算價。對沖平倉結果不計入當日結算價的計算。交易所對對沖平倉按成交收取手續費。
國債期貨整個交割流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合約進入交割月份後至最後交易日之前,由賣方主動提出交割申報,並由交易所組織匹配雙方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交割;第二階段,最後交易日收市後,同一客戶號的雙向持倉對沖平倉,未平倉部分按照交易所的規定進入交割。
國債期貨交割模式分為一般模式和券款對付模式(以下簡稱「DVP」),進行DVP模式交割的,應當滿足以下條件:
(1)配對雙方均以中央結算開立的國債託管賬戶參與交割;
(2)配對雙方參與交割的國債託管賬戶不為同一賬戶;
(3)交易所規定的其他條件。
客戶持倉進入交割後,其交割在隨後的連續三個交易日內完成,依次為第一、第二、第三交割日。
(一) 最後交易日之前交割的具體流程
1、意向申報日
(1)最後交易日之前申請交割的,客戶通過會員進行交割申報,會員應當在當日9:15-15:15向交易所申報交割意向。結算會員可以授權交易會員為客戶向交易所申報交割意向,結算會員應提前辦理書面授權,並報交易所備案。授權書應包含授權交易會員為客戶向交易所申報交割意向內容。
(2)賣方客戶通過會員主動進行交割申報:會員可在9:15-15:15通過會員服務系統向交易所申報客戶的可交割國債名稱、數量以及交券的國債託管賬戶等信息。
(3)買方客戶通過會員進行交割申報:會員可在9:15-15:15通過會員服務系統向交易所申報客戶的交割數量和收券的國債託管賬戶等信息,但不能申報待接收國債的券種。買方在同一會員處每個交易日僅能申報一條交割意向。買方以在中國結算開立的國債託管賬戶接收交割國債的,應當同時申報在中國結算上海分公司和中國結算深圳分公司開立的賬戶。
(4)每日收市後,同一交易編碼的交割月份合約雙向持倉對沖平倉,平倉價格為該合約前一交易日的結算價。對沖平倉結果不計入當日結算價的計算。
(5)交易所確定進入交割的買賣方:當日結算時,交易所先按照客戶在同一會員的申報交割數量的總量和持倉量的較小值確定有效申報交割數量,所有賣方有效申報交割數量進入交割。交易所按照「申報意向優先,持倉日最久優先,相同持倉日按比例分配」的原則確定進入交割的買方持倉。買方有效申報交割數量大於賣方有效申報交割數量的,按照買方意向申報時間優先的原則確定進入交割的買方持倉,未進入交割的意向申報失效。當日未進行交割申報但被交易所確定進入交割的買方持倉,交易所根據賣方交券的國債託管賬戶,按照同國債託管機構優先原則在該買方客戶事先申報的國債託管賬戶中指定收券賬戶。
(6)交割配對:交易所根據同國債託管機構優先原則,採用最小配對數方法進行交割配對,並於當日收市後通過會員服務系統將配對結果和買方客戶應當繳納的交割貨款通知會員。
(7)手續費:交易所在結算時對進入交割的買賣方客戶扣劃交割手續費。
(8)發送待劃券信息:賣方以中國結算的國債託管賬戶交券的,交易所在當日結算後,將賣方客戶的待劃券信息通過中國結算轉發給相應的證券公司或託管銀行。
2、第一交割日
(1)以一般模式進行交割的,當日為賣方交券日:交易所將過戶指令發送給託管機構。賣方以中央結算的國債託管賬戶交券的,應當按照中央結算的相關規定,在中央結算當日日終前通過中央結算的業務系統對過戶指令進行確認;賣方以中國結算賬戶交券的,中國結算於日終結算時處理過戶指令。劃券不成功的,交易所於第二交割日進行差額補償處置。
(2)以DVP模式進行交割的,當日無操作。
3、第二交割日
(1)以一般模式進行交割的,當日為繳款日:當日結算時,交易所從買方結算會員結算準備金中扣劃交割貨款至賣方結算會員結算準備金,同時釋放買方和賣方交割持倉佔用的保證金至結算準備金。若發生國債跨市場轉託管業務,交易所向國債託管機構發送轉託管指令,進行國債轉託管,由買方按照有關規定繳納轉託管費。轉託管費由交易所在當日日終結算時扣劃,統一收取後劃付給國債託管機構。參與國債期貨交割的雙方需要繳納過戶費,由交易所在當日日終結算時扣劃,統一收取後劃付給國債託管機構。
(2)以DVP模式進行交割的,當日為券款對付日:交易所向中央結算傳輸指令,賣方和買方客戶根據交割配對結果,按照中央結算的有關規定進行券款對付。DVP交割失敗的,交易所於第三交割日進行差額補償處置。
4、第三交割日
(1)以一般模式進行交割的,當日為買方收券日:交易所將過戶指令發送給託管機構。中央結算於當日日終前處理過戶指令;中國結算於當日日終結算時處理過戶指令。由於買方客戶國債託管賬戶原因導致劃券不成功的,相應國債暫存在交易所的國債託管賬戶中,買方客戶可以重新申報接券的國債託管賬戶。
(2)以DVP模式進行交割的,當日結算時,交易所釋放進入交割的持倉佔用的保證金。參與國債期貨交割的雙方需要繳納過戶費,由交易所在當日日終結算時扣劃,統一收取後劃付給國債託管機構。
(二)最後交易日進入交割的具體流程
1、最後交易日
(1)對沖平倉:最後交易日收市後,同一客戶號的雙向持倉按前一交易日結算價進行對沖平倉,同一客戶的不同交易屬性賬戶(投機、套利、套保)多空持倉不進行對沖。
(2)申報交割信息:最後交易日進入交割的,會員應當在最後交易日15:15前向交易所申報其買方客戶收券的國債託管賬戶和賣方客戶的可交割國債名稱、數量以及交券的國債託管賬戶等信息。買方客戶以在中國結算開立的賬戶收券的,應當同時提供在中國結算上海分公司和中國結算深圳分公司開立的賬戶。結算會員為自身代理的客戶向交易所申報交割信息,交易會員代理的客戶由交易會員直接向交易所申報交割信息。
最後交易日進入交割的,會員未在規定時間內為其買方客戶申報交割信息的,交易所根據賣方交券的國債託管賬戶,按照同國債託管機構優先原則在該買方客戶事先申報的國債託管賬戶中指定收券賬戶;會員未在規定時間內為其賣方客戶申報交割信息的,視為賣方客戶未能在規定期限內如數交付可交割國債。
(3)交割配對:交易所根據同國債託管機構優先原則,採用最小配對數方法進行交割配對,並於當日收市後通過會員服務系統將配對結果和買方客戶應當繳納的交割貨款通知會員。
(4)手續費:當日結算時,交易所對對沖平倉按成交收取手續費,對進入交割的買賣方收取交割手續費。
(5)發送待劃券信息:交易所在當日結算後,將賣方客戶的待劃券信息通過中國結算轉發給相應的證券公司或託管銀行。
2、第一交割日、第二交割日和第三交割日
本階段第一交割日、第二交割日和第三交割日的操作與第一階段的流程相同。
Ⅵ 關於國債期貨327事件的透支交易
並不是說保證金不夠,而是開的期貨未平倉合約太多了,由於國債期貨合約到期時實行的是現貨(也可以稱實物)交割制度,那麼多的未平倉合約對於空方來說到期時那來那麼多的現貨進行交割。必須注意你期貨開倉時只需要繳納期貨合約價值一定比例的保證金,但是問題在於期貨合約到期時採用什麼樣的交割制度,是現金交割還是現貨交割。實際上這兩個事件就是單一空方持有的國債期貨合約的國債面值,已經超過了相關國債品種的實際發行量,若期貨合約到期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現貨進行交割。
Ⅶ 國債期貨開平倉 為什麼都只記手續費
5年期國債期貨各合約的交易保證金標准調整為合約價值的2%,交割月份前一個月中旬的前一個交易日結算時起,交易保證金標准調整為合約價值的3%;交割月份前一個月下旬的前一個交易日結算時起,交易保證金標准為合約價值的5%。二是5年期國債期貨各合約的平今倉交易免收手續費,具體指對當日開倉並平倉的成交,開倉手續費全額收取,平倉手續費免收
Ⅷ 3.27國債期貨事件中,萬國證券低價位倉,違反了什麼證券期貨法規
調查結果認為,上海證券交易所國債期貨「327」品種發生的事件,是一起在國債市場發展過快、交易所監管不嚴和風險控制滯後的情況下,由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遼寧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數交易大戶蓄意違規、操縱市場、扭曲價格、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所引起的國債期貨風波。
調查結果指出,實際的直接責任者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違規聯手操作、擅自超限額持倉,僅「327」 品種的持倉就超過了交易所為其核定的全部品種最高限額的一倍多。在市場異常波動價格不斷上揚的巨大壓力下,公司主要負責人明知嚴重違反交易規則,為扭轉公司巨額虧損,作出了大量拋空單打壓價格的錯誤決策,造成了市場的極大混亂。調查結果還指出,事件的另一責任者為遼寧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的主要負責人於2月23日上午把幾家關系戶空倉集中在海南某公司名下,通過無錫國泰期貨經紀公司(已被中國證監會依法取消經營資格)大量違規拋空,企圖壓低價格,以達到減虧或盈利的目的。當打壓無效時,又率先空翻多,製造市場假象,擾亂市場秩序。事件之前,該公司及其空方關系戶也存在聯手操作、超限額持倉達120多萬口的嚴重違規問題。
調查結果還認為,上海證券交易所對違規事件也應負一定的責任。上海證券交易所對市場存在的過度投機所帶來的風險估計不足,交易規定不完善,風險控制滯後,監督管理不嚴,致使在短短幾個月屢次發生由於嚴重違規交易引起的國債期貨風波,在國內外造成很壞影響。
Ⅸ 國債期貨裡面的名義標准劵是什麼意思
國債期貨交易的標的物為名義標准國債,實際上是虛擬的債券,本身並不一定存在。本質上名義標准國債可視作為一攬子 可供交割的實際國債的一個代表。如果使用實際國債進行交割,國債期貨交易規模很可能會大於實際國債的發行規模, 容易引發價格操縱現象。
期貨的炒作方式與股市十分相似,但又有十分明顯的區別。
一、以小搏大 股票是全額交易,即有多少錢只能買多少股票,而期貨是保證金制,即只需繳納成交額的5%至10%,就可進行100%的交易。比如投資者有一萬元,只能買一萬元的股票,而投資期貨按10%的保證金計算,就可以簽訂(買賣)10萬元的商品期貨合約,這就是以小搏大,節省了資金。
二、雙向交易 股票是單向交易,只能先買股票,才能賣出;而期貨即可以先買進也可以先賣出,這就是雙向交易,熊市也可以賺錢。
三、期貨交易的一般是大宗商品,基本面較透明,簽訂(買賣)的合約數量理論上是無限的,走勢較平穩,不易操縱。股票的數量是有限的,基本面不透明,容易受到惡莊家操縱。
四、期貨的漲跌幅較小,一般是3%-6%,單方向連續三個停板時,交易所可以安排想止損的客戶平倉。股票的漲跌停板的幅度是10%,有連續10幾個跌停板出不來的時候。
五、 期貨由於實行保證金制、追加保證金制和到期強行平倉的限制,從而使其更具有高收益、高風險的特點。如果滿倉操作,期貨可以使你一夜暴富,也可能使你頃刻間賠光(爆倉),所以風險很大,但是可以控制(持倉量),投資者要慎重投資,切記不能滿倉操作。做股票基本沒有賠光的。
六.期貨是T+0交易,每天可以交易數個來回,建倉後,馬上就可以平倉。手續費比股票低(約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五,一般當天平倉免手續費).股票是T+1交易,當天買入的只能第二個交易日拋出,買賣手續費約為成交額的千分之八。
Ⅹ 3.17 3.19國債事件整個過程是啥
「327」國債,是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庫券,發行總量為240億,1995年6月到期兌付。,當時利率為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貼補。因為當時財政部對是否進行保值不確定。所以其價格在1995年2月後一直徘徊在147.8元--148.3元之間。但是隨著財政部是否進行保值貼補的猜測下,「327」國債的期貨價格大幅度變化。其中萬國《指的是老萬國,就是沒被申銀合並前的萬國》證券作為空方代表,聯合了包括遼國發等6家機構進行做空,依據為1995年1月通貨膨脹已經見頂,因此不會貼息。這是符合當時的基本國情的。而中經開為首的11家機構因為其總經理就是前國家財政部付部長,因此得到很確切的消息,就是要進行保值貼補。因此堅決做多,不斷推升價格。說簡單些,萬國當時是以自己一家的勢力對抗中國財政部,這是相當不公平的一場決斗。其中已經不是完全的技術對壘,而是政策搏弈了。
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國債時間中和萬國聯合的遼國發集團突然倒戈。反手做多。使得「327」國債1分鍾上漲2元多。10分鍾內上升了3.77元。這樣萬國證券馬上陷入被動。以為依據當時持倉量和價格,一旦和約到期進行交割,萬國將虧損60億以上。萬國將萬劫不復。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萬國在148.5價格封盤失敗後,在交易最後8分鍾,大量透支操作,用700萬手,價值1400億的空單,直接把價格打到147.5元收盤。「327」和約暴跌3.8元,當日開倉的空頭全部爆倉。如果按照此價格交割,中經開在1995年就已經消失了。
事發當晚。上交所關門磋商,在財政部等部門的干預下,裁定萬國惡意違規。宣布最後8分鍾所有的「327」品種期貨交易無效,各會員之間實行協議平倉。
「319」事件是繼「327」事件以後我國期貨交易市場發生的又一起惡性違規事件。這一事件發生的原因和操作手法與「327」事件頗為相似。
1995年5月11日,上海國債期貨交易市場「319」品種以漲停板價格183.88元高開,當日收市前虧損嚴重的空方主力採用透支交易及超倉等違規手段大量拋空,造成當日交易行情大幅震盪。「319」合約當日成交量創下173萬手的天量,持倉量達到57萬手。由於市場風險驟增及空方主力的嚴重違規行為,上交所於5月12日暫停開設新倉,並按50%的比例對會員單位採取強行平倉的措施,當日會員累計平倉46萬手,佔11日持倉總量的50%以上。
5月15日,上交所恢復國債期貨交易,並宣布對五家違規會員予以停止國債期貨交易並罰款等嚴厲處罰。
5月17日下午,「319」事件發生後一個星期,中國證監會宣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我國的國債期貨交易在歷時404個交易日後,以失敗而告終。